2016年8月3日 星期三

經濟/優化環境 為新創發展鋪路

.聯合報社論..弄到大家都想罷工的勞動新制
.聯合報黑白集.一手欖枝,一手鞭子
.經濟日報社論.優化環境 為新創發展鋪路




經濟/優化環境 為新創發展鋪路


016-08-03 02:42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政務委員吳政忠。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兼任工研院董事長的行政院科技政委吳政忠在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目前政府要推動創新創業,鼓勵新創企業發展,工研院有很多有經驗的工程師,若能與新創企業接軌,對吸引國外創新創業的好點子來台,有很大助益,可促成很多新創企業的發展。
如何運用各方資源讓台灣創新創業的活力激發出來,一直是政府推動的方向。不管是馬政府時代各部會不同的創新創業補助方案、育成或加速器計畫,抑或是新政府所思考的亞洲矽谷計畫,其核心都在於期望能再次點燃國內有志創業之士的熱情。
鑑於一些東南亞年輕人在台灣成功的個案經驗,新政府希望能擴大推動,期望讓台灣成為亞太創新交流樞紐,不僅希望加強與矽谷的聯繫,也鼓勵世界各國的年輕人來學習,並且透過台灣的育成能量,幫助他們創業,解決他們從初期募資、發展產品到上市櫃過程,所遇到的所有問題,能夠給他們一個系統性的協助,亦即所謂的「亞洲青年創新IPO中心」。若這些構想,能夠儘速集中資源,包括調整法規,集結法人能量與釋出誘因,相信國內的創業風潮有機會進一步開展。
不過,話說回來,我們有這樣的企圖與規劃,但放在全球的競技場上,是否有比其他國家更好的優勢來做差異化,或者在速度上能跟他國競爭,恐怕需要更加把勁。以法國在6月所舉辦的第二屆海外創業競賽French Tech Ticket為例,相較於第一屆大幅擴大其規模,預計將補助70個創業團隊(第一屆23個),並且由41個育成中心及180位新創企業家提供創業諮詢及輔導。此一創業競賽參與對象為二至三人的外國團隊,成員最多一人為法國人,並且在接受French Tech Ticket的補助時(一年)必須居住在法國,創業競賽獲獎者將可得到4.5萬歐元的資金、進駐法國育成中心一年。後續將有統一的專門窗口協助其解決行政事務(居住、稅務、保險等)、取得法國居住證、各種創業課程(導師諮詢、創業活動),以協助創業者快速在法國開始其事業。
觀察其補助的領域發現,涵蓋的範圍相當多元,包含生物技術、健康照護、物聯網、創意文化、教育、能源、建築、農業科技、電子商務、資訊安全、機器人等。獲獎的團隊將於2017年開始進駐法國育成中心,實現他們的創新構想。
French Tech Ticket為法國科技創業政策「La French Tech」的相關措施,法國生產力提振部2013年公布La French Tech,成立專門的任務小組推動執行,並與財經部、外交部合作,統籌各方資源,以紅色公雞標誌為象徵,最終目標是促進國內外的人才加入法國科技創業生態圈,將法國科技新創推向國際市場,透過科技新創帶動法國經濟、就業成長,每年並投入1,500萬歐元提升法國新創企業在國際的能見度,以La French Tech為品牌參加各種國際展會。此外,也設立French Tech Hub ,在各國設立駐點連結法國新創企業與其他國家企業的技術、市場合作,促進法國新創企業在國外發展。
此一計畫吸引了許多海外新創團隊至法國發展,為法國科技新創注入活力並創造就業機會,更進一步吸引更多國外資金投入,帶動法國科技新創產業的發展,亦增加法國新創事業在國際上的知名度。
從法國政府推動此一計畫的過程來看,透過統籌中央各部會的資源,不僅完善其國內創新創業環境,同時重視海外連結,為法國新創業者未來的市場發展鋪路,已見初步成果,而這也與新政府強調未來的新創事業需要面向在地,連結國際與未來的思考完全一致。類似法國這樣的計畫正在全球許多國家推動,我們如何能在各國爭戰中脫穎而出,正考驗著新政府的智慧與速度。

聯合/一手欖枝,一手鞭子


016-08-03 02:42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兌現競選時承諾,蔡英文總統(右)日前發表三千字道歉文,成為首位對原住民族道歉的總統,她特意穿著排灣族圖騰外套,向步入總統府內的16族原民代表彎腰致意。 記者侯永全/攝影
蔡英文在總統府接見原住民團體,並首度代表政府向原住民致歉,聲言這是邁向和解的開始。總統府外,則同時有一群遭警方攔阻的原住民聚集抗議,認為這樣的道歉活動像「扮家家酒」,顯得荒謬。
政府願意致歉是件好事,但要跳脫淺薄的儀式則不容易,若要藉機怪罪國民黨未免居心叵測,若竟說要代表四百年的漢、和民族尋求贖罪則是自不量力。原住民的處境,需要政府和社會給予長期且持續的關注,絕不是一次性道歉足以解決,更不是在最高權威象徵的官署中鞠躬敬禮所能完成。
令人感慨的是,在蔡政府一手向原住民遞出和解的橄欖枝之際,我們看到,它的另一隻手卻在揮舞鞭子。那些剛從太平島宣示主權返航歸來的漁民和媒體記者,一方面受到許多民眾英雄式的歡迎,另一方面卻遭到漁業署官員的冷冷盤問,除了罰款,更可能受到廢止執照的處分。
一個無心護土的政府,用如此官僚的態度來對待自己國家的熱血漁民,到底想證明什麼?是要顯示自己的莫大官威,或是要討好美國政府,還是在變相宣示太平島遭矮化亦不足惜?
蔡英文總統雖一再宣示「謙卑」,但民眾看到的卻是兩張截然不同的臉:一邊的臉用來低頭垂眉,向原住民道歉;但轉過頭來,另一邊的臉卻冷對漁民,視他們如同罪犯。原住民和漁民,是不同等級的國民嗎?
民進黨政府還可以再傲慢點,等著看看下次誰來幫你道歉。

聯合/弄到大家都想罷工的勞動新制


2016-08-03 02:42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總統府發言人黃重諺否認總統蔡英文關切七休一。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勞基法「一例一休」或「二例」之爭未解,行政院的「七休一」政策又出現大轉彎,幾番折騰下來,弄得勞資雙方都心浮氣躁。原因無他,政府官員愈是心存討好,愈是容易發生政策暴衝,也就越容易陷於「眼高手低」的困境。號稱「最會溝通的政府」,卻弄到各業都想要罷工,正是因為官員專斷行事挑起了人們的不平之心。
用特殊的個案來思考決策全局,很容易發生「見樹不見林」的盲點,「七休一」的爭議源頭即在於此。最初,是一名超商員工不滿連續工作八日,憤而報警離職;五月間,在民進黨立委鍾孔炤的點火下,行政院迅即依立法院決議廢除了「例假可挪移」的函釋。但只因一名超商員工的狀況,即不分青紅皂白地廢掉函釋,卻也立即使得原本適用此一工作彈性的其他特殊行業變得難以動彈;俟政府發現左支右絀,為時已晚。
蔡政府想要為勞工爭取更多福利,當然值得肯定。但是,推動改革若昧於現實,或充滿幻想卻缺乏嚴肅的利弊分析,或流於輕巧示好卻對社會價值結構改變的核心議題退避三舍,最後恐怕只剩下口惠。以華航空服員罷工為例,由於蔡英文的支持,遂有何煖軒的全盤退讓,然後引起其他產業工會的群起效尤,包括華航地勤、華信、台電工會皆揚言跟進,幾致難以收拾。
尤有甚者,因營運性質特殊及員額不足而長期難以正常休假的運輸業,也因勞基議題炒熱後政府處理休假的曖昧態度而受到激發。台鐵駕駛工會揚言,九月將開始執行「依法休假」,屆時就將發生「國定假日不加班」的情況。汽車客運業則更進一步,揚言八月起要以「減班」、「停駛」方式抵制,中秋節更拒開加班車。前者是公營事業工會主導,後者是民間運輸業者發動,由此可見,新政府的勞工政策已經捅到了各種馬蜂窩,讓民間的不滿傾巢而出。
這次行政院臨時喊卡「七休一」政策,原因正在於此。運輸業者進行「假日減班」或「中秋減班」,勢必對民眾中秋返鄉及假日出遊造成衝擊,並招來民怨。為此,林全內閣只好以拖待變,爭取捱過中秋的立即危機。癥結在,蔡政府一味推崇勞工休假的價值,卻不願正視台灣社會貪圖「廿四小時服務」的便宜心態,想要用一部管理傳統勞工的法令套用到形形色色的服務業,當然不可能得到山鳴谷應。蔡政府如果對台灣現在的勞資關係有什麼深閎的想法,其實更應該檢視立法已超過卅年的這部勞基法,是否符合現代社會的需求,進而擬定與時俱進的新法。而不是挖東牆補西牆,不但不能解決問題,更遑論開創新局。
從「一例一休」的勞基法修法在立法院卡關,到「七休一」政策的舉棋難定,除反映官員的眼高手低,其實也暴露了民進黨政府的「三頭馬車」現象。所謂三頭馬車,一是指蔡總統的曖昧高調,讓官員、業者和民眾難以捉摸;二是指民進黨立委在立法院的躁動和暴衝,讓政府思考難以周全,且不時出現破漏,三是指行政部門夾在總統和立委之間瞻前顧後卻兩難討好,動輒未經深思即蠢動變革,卻反而鬧出更大爭議。弄到各行各業都想罷工,這會是好的政策導向嗎?
蔡總統日前會見工商大老,高調談到:「沒有不能解決的問題,只有不想解決問題的人。」這樣的境界,蔡總統不如拿來反求諸己,問問自己究竟想解決什麼樣的問題,有沒有過度簡化或美化勞工休假的問題?舉例而言,若要迅速達成全民「周休二日」的理想,其實有捷徑可循;但是,蔡英文必須先告訴全國民眾:不僅假日各種公共運輸車輛必須減少,市面大小商店、餐廳、攤商乃至風景區,在例假日也應關門休息。如此,全國勞工和服務業員工,才能享有全國一致的休假待遇,就如大家豔羨的歐洲國家一樣。但如果不能誠實說出全盤景況,卻僅就細瑣個案表現無限大度,到頭來,這其實仍是個「不想解決問題的人」。
高尚的理想,要有深遠的情懷和周延的作法為搭配,台灣勞基法的問題不能只有毛毛躁躁的龍套。

去梯言/神木、神人、庸人

.核廢若不遷 道歉是假的
.倉促新南向 3個看不清
.討海郎心聲 政府何時肯聽
.太陽花是工具 漁民是敵人?
.不理藥價差 健保先崩潰
.原民會被「摸頭」嗎?去問鄭成功
.總統道歉 北市卻搞歧視
.你的廚餘 他的美食
.讓位被拒的尷尬…
.去梯言/神木、神人、庸人





去梯言/神木、神人、庸人


2016-08-03 03:35 聯合報 公孫策

包含多家媒體工會成員,上午前往行政院抗議,呼籲行政院和勞動部應正視媒體業者長期漠視法令、人力不足、Cost down問題。記者胡經周/攝影


勞動部取消一條卅年前的解釋令,因而「勞工不得連續工作超過六天」。結果運輸業率先發難「中秋連假減班」,記者公會質疑「難道奧運採訪記者必須在第七天休息?」,眾多上班族更擔心「以後將失去彈性放假的小確幸」。柯P則直白道出:「我們的勞基法(關於七休一)只適用於製造業。」
反對聲浪大到蔡總統不能不介入,由林揆在院會裁決「延後二個月實施」。網路上傳來一個笑話:新政府被罵「髮夾彎」罵怕了,這次不敢說「取消」,只好說「延後實施」,於是,髮夾彎變成了「S彎」。而勞動部原本希望延後六個月實施,林揆只同意二個月,則是「大S變成了小S」!
平心而論,勞動部的原意是良善的,是為了不讓黑心雇主過度操勞工。可是官僚體系的思考僵化,總是用一紙公文,就要人民「一體遵行」。問題在於,產業結構已經不是完全以製造業為主,要求全體勞工一律「作六必須休一」,乃成為不可能的任務。
易言之,勞動部應該隨著產業結構改變,針對不同產業,做出符合該產業特性的「七休一」解釋。可是,那樣太麻煩了,公務員不幹的。結果呢?還是要對提出異議的行業「做特別彈性考量」。一樣得麻煩,平白惹出一堆怨氣。
《莊子》的寓言:南伯子綦在商地的山丘上,看見一棵神木,樹蔭大到可以遮蔽一千乘四馬大車。子綦心想:「這棵樹必然有它的特殊之處。」
子綦仰觀神木的枝幹,拳曲而不能做建材;俯視它的大根,裂縫從木心向外開口,不能做棺槨;舔它的葉子,嘴巴為之潰瘍;嗅它的氣味,令人如大醉般三日不醒。
子綦頓然了悟:「這棵樹就是因為『不材』,才能長這麼大啊!『神人』就是想通了這個道理,所以總是秉持『不材』原則處事啊!」
勞動基準法頒布已經卅二年,當初堪稱國家進步的一道里程碑,卅多年來,也庇蔭了數千萬勞工,稱得上是「神木」了。
可是,法律很難及時跟上社會進步的腳步,一旦發生落差,就得靠政府以行政作為彌補法令的不足。
很遺憾,這一次事件讓我們發現,官僚的思想還比法令更遲鈍。政府機關裡太多「神人」,以「不材」為生存之道,因此才發生這一次的「大S變小S」風波:繞了兩個圈子,仍然回到原點。卻大大傷了政府威信,可謂「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了!

原民會被「摸頭」嗎?去問鄭成功


2016-08-03 03:35 聯合報 余豈/大學教師(嘉義市)


就在小英政府向原住民道歉儀式那天,一個在地「人文團體」來找我商量辦理「藝文活動」,在此敏感時點,我對企劃案中一個鄭成功的歌仔戲欣賞表達疑慮;不料,團體主持人說,她只在乎「教育意義」,至於原住民對鄭成功的看法或戲劇品質,則不在考慮之列!
那些人每次辦活動考慮的都是自己想傳達的弦外之音,例如每年二二八必辦寫台獨國歌的蕭泰然音樂會,把他捧成台灣貝多芬、拉赫曼尼諾夫。反觀,不論多少原住民團體齊聚鄭成功銅像前,批判鄭屠殺迫害原民,也不管原住民史觀振聾發嘳,小鼻小眼的人總當耳邊風。
誠然,對台灣福佬族群而言,鄭成功開啟在台灣定居歷史;但從原住民史觀論之,「開台聖王」之稱乃莫大侮辱。兩種史觀看似不可能的交集,自立晚報評論點出:原住民要爭實質自治;而此「獨立」迴音與「法理台獨」相呼應,即是民進黨願意弄道歉儀式的真正理由。
所以,歌手張震嶽痛批原民徒步卅天赴總統府接受道歉猶如「皇帝欽點」、「越講越噁心」,而聚集總統府外抗議、被警察扭在地上的原民朋友,映照出政客之偏狹與別有用心。
若蔡政府真打算實踐「原民轉型正義」,可立即做的事很多,為何又要搞個「委員會」?還藉機把所謂「準國與國關係」拿來說嘴?
政治是高明的騙術,在詐騙橫行的台灣,似演變成普羅百姓也自欺欺人;想騙得高明,至少得先讓人有感,原住民能否信任蔡政府那行禮如儀的「摸頭」,下次經過鄭成功銅像時,睜眼看看吧!

太陽花是工具 漁民是敵人?

2016-08-03 03:35 聯合報 林軺/教(台北市


屏東漁民赴太平島「保祖產、護主權」,卻被政府揚言開罰,引發議論。
論者都拿此跟太陽花事件相比,質疑政府執行「法律」寬嚴不一,對「政治」的解釋亦是非不明。
想想太陽花運動,衝撞執政國民黨,幾乎使她失去全部江山。因此新政府上任的第一件事,當然是撤告,用政治手段來解決法律事件。
再看看屏東漁民的護主權運動,與新政府「親美日以抗中」的中心思想產生齟齬,再加上整艘船隻和漁民全身都披掛著「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幟,非常礙眼。事後當然得搬法律條文,用法律手段來解決政治事件了。
聯合報黑白集說:政府「兩套法律標準,兩套政治標準,令人錯愕」。其實看了尼采名言:「政客把人類分成兩個等級:工具和敵人。」(A politician divides mankind into two classes: tools and enemies.),我們就會明白箇中道理,錯愕變成唏噓了。

黃介正/軍無遠見,則有近憂

.黃介正/軍無遠見,則有近憂
.洪蘭/還給警察應有的尊嚴
.方祖涵/拒絕活在二流電影
.王健壯/八十二小時能做什麼
.盛治仁/成龍與戴立忍
.劉維公/下一波高教海嘯成形:機器人時代
.薛承泰/走過一萬年





黃介正/軍無遠見,則有近憂


2016-08-03 02:49 聯合報 黃介正

今春的一個晚上,下了課還來不及晚餐,驅車趕赴一場令人震撼且沉思良久的小型閉門座談。「我們是美國陸軍本年度『戰略研究小組』成員,要請教您對『二○五○年國際安全環境』的看法」,才一坐下,我突然不餓了。
美國三軍均設有直屬軍種司令的「戰略研究小組」,每年自該軍種挑選軍文職菁英組成,任務在受領軍種司令指定的研究課題,通常是該軍種可能面對的未來戰略環境、具有前瞻性的作戰理論、現有科技可能導引出的新技術革命,以及目前尚未成熟或充分探索的各種創新軍事概念;在計畫年度結束時,須向軍種司令提出報告,包括具有中遠程戰略視野的政策建議。
來台訪問的「陸軍戰略研究小組」成員,已經造訪歐、亞、澳洲,令人印象深刻者,在於今年挑選的研究小組成員,從中校以至士官長都有,除讓人思考美國之所以大,美軍之所以強,有其道理,更深刻感覺到東西軍隊文化與素質之差異。
美國連下一任總統是誰,都還沒個準,探索卅五年後的事,著實難以想像。然而考慮美國乃世界霸權,利益涵蓋全球,其陸軍先期思考二○五○年的國際安全環境,就當是「大國思維」吧!至於我們,應該還顧不了那麼久遠的事。
韓國國防部長指示其所屬智庫—韓國國防研究院(KIDA)兩名美國專家、中國及日本各一名專家,組成四人小組,以一年的時間造訪相關國家,研究「二○三五年的東亞戰略格局」並提交報告。該小組專家七月初來台,讓我不但再度震撼而且直感汗顏,因為連韓國都覺醒了,目光已到那麼遠。
距離二○三五年,我們還要經歷四次總統選舉,區域政經情勢變化,確實難料。然而將在二○二二年至三二年領導中國的人選,極可能在明年就被習近平拔擢,於中共「十九大」進入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思慮及此,韓國探討此一議題的邏輯,立即變得深具意義,而現在開始研究,其實根本不算過早。
預推未來廿年後之情境,固然多有不確定性,但回顧過去廿年的歷程,確可獲得諸多啟發。廿年來,兩岸的經濟與軍事實力之對比,我國兵員數量之精簡相對於主戰載台數量、軍隊工作業務量,以及戰訓加救災負擔的比例等等,變化何止以道里計。
依據行政院國發會一○三年「中華民國人口推計」報告,在少子化的趨勢下,廿年後我國役男數量,能否持續支撐有意義的募兵制度?以我國愈益艱困的對外關係,未來軍事裝備與科技之獲得如何評估?在新軍事變革的啟發下,未來戰爭型態、武器裝備、戰役戰法將如何翻新?都需要預作綜合估算。
當外國無論大小、強弱,皆有「軍無遠見,則有近憂」的認知,我國軍也要有決心,針對廿年甚至更長遠未來,評估戰略安全環境變化,用以探索、檢視並調整國防建軍政策之方向與排序。
(作者為淡江大學戰略研究所助理教授,戰略暨兵棋研究協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