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10日 星期五

經濟日報社論/聯準會職責範疇的三大提議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39893/web/

◆  聯合報社論/親愛的,問題不在修憲,而在行憲!
◆  聯合報黑白集/賴清德的「國安待遇」
◆  經濟日報社論/聯準會職責範疇的三大提議





經濟日報社論/聯準會職責範疇的三大提議


2019-05-10 02:28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近來,以白宮為主的政治力量不斷要求聯準會(Fed)降息,但聯準會主席鮑爾仍不為所動。只是,當美國總統川普丟下將於本周五再度對中國加徵關稅的震撼彈,讓各界擔心若美中貿易談判破局,將造成金融市場動盪,甚至令美國經濟承受壓力,進而對「職責所在」的聯準會產生強烈期待。
之所以有這樣的寄望,主要是金融海嘯發生後,聯準會共進行三輪量化寬鬆措施,且將金融穩定納入政策制定考量中,使其成為聯準會法定雙重職責(Dual Mandate)─物價穩定與最大化就業之外,另一個隱性的政策目標。然而,聯準會對金融穩定的定義莫衷一是,權衡尺度掌握在少數官員之手,易對貨幣政策推行產生雜音。因此,在力促當代貨幣政策目標能有效執行上,聯準會職責範圍究竟應如何劃定,產官學界看法各異,並概分為三大觀點:
第一類觀點認為,應將金融穩定升格為聯準會的政策目標之一,亦即將雙重職責轉變為三重職責(Triple Mandate)。原因是金融海嘯後的經驗顯示,金融恐慌與經濟衰退將讓物價與就業偏離目標,代表金融穩定與物價、就業穩定是一體兩面,忽略金融穩定將難以達成兩大政策目標。所以,將金融穩定設為聯準會的政策目標之一,無疑是確保經濟穩定的要件。
第二類觀點則認為,聯準會應簡化政策目標,將雙重職責改為單一職責(Mono Mandate)。持此觀點者強調,當前聯準會的雙重職責係建立在菲利浦曲線上,也就是物價與失業率之間的抵換關係。但如今的生產特性已經與以往不同,諸如自動化、頁岩油革命降低生產成本,將長期拉低物價等,以至於當失業率處於低點,且物價沒有顯著上漲壓力時,聯準會就陷入是否該繼續升息的難題中。一旦雙重職責出現對立,不僅官員們會有不同見解,金融市場也備感困惑,反而將加大市場波動。
第三類觀點指出,現行雙重職責毋須改變,但聯準會須增加政策的可預期性,例如公布升降息等政策的決策公式,才能正確導引市場預期,且應藉由強化金融監理來達成金融穩定,而非透過市場干預來實現,以免觸發市場投機性行為,讓道德危機更頻繁發生。
這三類觀點有其立論基礎,卻也各有不足之處。像是維持現行雙重職責,並強化金融監管以確保金融穩定,除了會面臨物價與就業兩項目標時有衝突的老問題外,在防範風險上恐將過於被動;而將物價穩定視為單一職責,則在日趨複雜的金融與經濟活動下,待聯準會觀察到物價變化再出手,為時已晚。
相形之下,將現有的雙重職責改成三重職責,應是較合宜的方式。即使難免會有貨幣政策制定更加複雜的疑慮,但鑑於金融海嘯後,各界尤為關切金融穩定,諸如明斯基時刻(Minsky Moment)、債務超載(Over Debt)、資產負債表衰退(Balance Sheet Recession)等相關議題頻繁出現,且隨著金融科技日益進步,金融交易的形式愈趨複雜,聯準會若單以監管方式進行金融管理,其政策有效性只怕會逐漸減弱。所以,與其讓聯準會被動地追趕市場變化,倒不如擴增其職責範圍並主動出擊。同時,將金融穩定設定為聯準會法定任務後,如量化寬鬆等政策執行可有確實的法源依據,成敗也能有客觀的評定準則。
無論如何,自1977年聯邦準備法案修正案通過後,長期奉行物價穩定與最大化就業雙重職責的聯準會,未能於事前妥善防範金融海嘯來襲,已反映出隨著時代變遷,聯準會職責與政策目標已有調整的必要。因此,聯準會是否會受美中貿易談判可能破局的影響,進而改變現有貨幣政策走向,固然是當下亟須追蹤的議題,但若想掌握聯準會政策動向對全球經濟與金融市場的深遠影響,則要長期密切關注其對自身政策使命定位的動向。









聯合報黑白集/賴清德的「國安待遇」


2019-05-09 23:46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行政院前院長賴清德訪日前,被爆料和幾個綠營立委吃便當,還被貼上「八家將」標籤。記者曾學仁/攝影


現在賴清德應該知道,他期待的初選「君子之爭」,已經離他越來越遠了吧!幾個綠營立委和他一起吃個便當,立刻被貼上「八家將」的標籤,逐一被迫表態自清。他借用台南市府台北辦公室開會,則被指為「公器私用」搞競選。弄得市長黃偉哲也好尷尬,只能大嘆:要弄到這麼「沒人性」嗎?
在民進黨奪權的戰爭中,「人性」其實從來不是重要考慮,「要贏」才是絕對目標。綠營對待藍軍,一樣也未手軟。同一天,韓國瑜收了民眾一個「吉祥物」,隨即遭近身攝影PO網指他「收紅包」;蔣萬安大嘴批評韓粉不理性,不到一小時即被親綠團體公開放送。台灣為了大選,已經天羅地網密布了。
賴清德值得慶幸的是,由於初選,自己才能享有這等「國安層級」的高貴待遇。自己出入什麼場所,隨時有人盯著,所有與會者逐一被拍下清晰身影,一個也逃不掉。包括賴清德可能沒想過的事,也有人代他發言。例如,他剛剛啟程訪日,政壇馬上傳出他可能在日本宣布「退出初選」。當賴清德呵呵呵地回應,這可能是一種「干擾」時;在觀棋者看來,倒覺得這更像「將軍」前的警告。
目前看來,賴清德原來構思的初選劇本,已完全走樣。現在,已有越來越多人在幫他寫故事、編劇本,就算他採取「佛系」打法,「魔系」依然沒有放棄追殺。當公營事業、醫界都發動挺蔡,他若不束手就擒,又能如何?







聯合報社論/親愛的,問題不在修憲,而在行憲!


2019-05-09 23:55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前總統馬英九對憲政體制提出修正建議,主張將現行體制由雙首長制改為「對國會負責的總統制」。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前總統馬英九日前在一場研討會裡主張,將我國現行體制由雙首長制改為「對國會負責的總統制」,把行政院併到總統府底下。無獨有偶,行政院前院長賴清德今年初也曾主張應該讓「立委入閣」,使行政與民意接軌,讓憲政體制往內閣制靠攏。藍綠政黨菁英都對現行憲政體制有意見,問題是:修憲能解決問題嗎?
從民國八十年到九十三年,中華民國歷經七次修憲,大約平均兩年一次。修憲的品質如何,如今已漸見是非。總統改為直選但行政權仍在行政院,採「雙首長制」卻缺乏對職權的明確分工,國會席次減半造成代表性不足及議事效能低落,缺乏配套的精省造成中央與地方職權紊亂等,在在皆為人詬病。憲法「越修越糟」,幾已是定論。
換個角度看,在修憲高門檻的限制下,如果要修憲成功,就必須獲得不同黨派支持。如此一來,歷次修憲幾不免流於兩種結果:一是為了呼應時事議題而流於民粹,二是過程中不斷妥協變成大雜燴。馬英九和賴清德都曾是參與修憲的要角,對於這樣的背景,豈會不知?一旦啟動修憲,更大的可能,就是重蹈覆轍罷了。
進一步看,馬英九或賴清德的修憲主張,都是從自己的視角看憲政問題。馬英九當了八年總統,所以認為行政權和沒有民意基礎的行政院長分享,無法直接面對民意。賴清德則剛面臨敗選而卸任閣揆,感於官僚體制與民意脫節,因此主張向內閣制靠攏,加強行政院的民意基礎和政策正當性。從解決「自己遇到的問題」看,雖不能算錯;但從宏觀的憲政視野看,則犯了本位主義的毛病。
真正的答案,就在「憲法是死的,憲政是成長的」這句老話。全球民主國家的制度設計其實相當類似,但各國發展出來的民主模式卻各不相同。經由憲政慣例、大法官釋憲、合乎憲法精神的立法和修法等,同樣能達到鞏固民主的目的,未必需要動輒修憲。而台灣目前體制上的許多重大窒礙,許多恰恰是「行憲」而非「修憲」的問題。
最具體的例子,是首次政黨輪替後,陳水扁總統堅持組成少數政府,因此引發了行政權與立法權互相拉扯推諉,使得雙首長制的「換軌」機制蕩然無存。當時陳水扁若願意任命國會多數支持者出任行政院長,焉有後來的憲政體制紊亂?
至於立法者對憲法的漠視,例子更是不勝枚舉。蔡英文執政後,許多以「轉型正義」為由推動的立法,其實違反法治國家的基本精神,且大法官還怠忽職守拒絕釋憲至今。這就純然是政治問題,而不是憲法問題了。
更近的例子,是立法院正在審議的《考試院組織法》和《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修法。前者,意圖藉由修法架空考試院的憲法職權;後者,則將「兩岸政治協議」的簽訂門檻訂得比修憲還高。考試院是否應該存在,兩岸是否應簽訂政治協議,都有討論空間;但民進黨的思維,卻完全混淆憲法和法律的位階關係。若執政者的基本心態就是漠視憲法、漠視法治,再怎麼修憲,也拘束不了他。
因此,馬英九和賴清德提出的修憲「藥方」,嚴格來說,都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如馬英九所說的「總統向國會負責」,實際上,在總統制國家,總統代表的行政權和立法權是分立而制衡的;兩者合一後,總統制分權制衡的效果何在?賴清德要求立委兼任閣員,是向內閣制靠攏,等於更強化內閣民意基礎,甚至可和總統抗衡。如此,是在解決扞格還是製造扞格?
台灣當前最大的問題,其實不在修改憲政體制,而在各部門要服膺憲法和民主法治精神好好「行憲」。如果掌權者或實力人物都只著眼於黨派私利,根本沒有遵憲、行憲的意識,不論憲法怎麼改,運作上還是會偏離軌道。

【重磅快評】厲害了!蔡英文不出門 打敗風塵僕僕賴清德

◆  【即時短評】因應美中貿易戰 別淪為拚選戰
◆  【重磅快評】厲害了!蔡英文不出門 打敗風塵僕僕賴清德
◆  【重磅快評】文博會如都會煙火 文化部只是發包中心?
◆  【即時短評】蔡英文與一般人理解的方向 剛好相反

◆  【即時短評】洪秀柱到北京與陸展開「協商」?
◆  【重磅快評】花戰:郭董與小英的花言巧語和罩門
◆  【重磅快評】長榮航空空服員罷工 政府束手無策
◆  【重磅快評】謝長廷的那著預防針,到底在防誰?
◆  【即時短評】被提名再註銷黨籍 就是中立人士?
◆  【重磅快評】土耳其啟示錄:小英選輸不算?
◆  【重磅快評】手機民調讓蔡英文打開權力慾望的潘朵拉
◆  【重磅快評】訂最低工資法 為了換勞工選票?
◆  【重磅快評】陳明通完美示範什麼叫「竹篙湊菜刀」
◆  【重磅快評】連陳水扁都看不下去的轉型正義






【重磅快評】厲害了!蔡英文不出門 打敗風塵僕僕賴清德


2019-05-10 10:41聯合報 主筆室
蔡英文總統針對日本福島核災地區農產進口問題,表示受到去年公投決議約束,至少在兩年內都不能做違反這個公投決議的事情。記者陳柏亨/攝影

到底還是學法律的比學醫的厲害!
行政院前院長賴清德這次訪問日本,無法躲開日本核災五縣食品解禁問題,他拜會日本國會議員時表示,幾天前他和自民黨青年局長佐佐木紀眾議員討論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結論就是採取國際食品標準,他有信心「將來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這個「國際食品標準」說法為賴清德惹來麻煩,事後行政院表示目前就是採此立場執行日本食品輸入查驗措施,雖然有點掩護味道,但並沒有觸及核災地區食品解禁的核心議題,以致於賴清德今早再次回應時,他強調一定要尊重公投結果,兼顧國人最在意的安全,也要兼顧國際貿易,「國際有一定標準,台灣不可以自設門檻」。
核食問題本來就棘手,賴清德赴日訪問並為總統初選造勢,絕非隨興安排,對於日本關切的核災地區食品解禁自當有應對腹案;不過,到底是醫生思維,一出口的「國際食品標準」馬上被國內打槍,自然對他的初選也沒有加分,翌日再談「尊重公投結果」是必要的補強。      
和賴清德比起來,蔡英文就高明多了,她好整以暇,今天出席國安會議,會後媒體詢問我國無法加入CPTPP,是否因日本福島核災地區農產問題「卡關」,蔡直說政府受到去年反核食公投決議約束,「至少在兩年內都不能做違反這個公投決議的事情」;蔡還說,1124公投過關後,「當時的行政院也表達接受這個公投決議的態度」,因為有了這個公投決議,我們要從其他方面來改善與日方的經貿關係。
蔡英文這番話怎麼也比賴清德漂亮多了。其一,她開宗明義就說政府受到去年反核食公投決議約束,表示她尊重公投、尊重民意,這一點勝過賴清德;其二,至少在兩年內,政府都不能做違反這個公投決議的事情,這是緩兵之計,用意是抵擋日方的壓力;其三,從其他方面改善與日經貿關係,更是安撫日方的不滿。
蔡英文本來是不甩公投的,以核養綠公投過關,電業法刪2025廢核條文,幾天前她還不是高調參加廢核遊行?但這次她又突然尊重反核食公投,搬出一套刀切豆腐兩面光的談話,日方還能說什麼?賴清德人雖在日本,能說的能做的,又豈能超越蔡英文?蔡足不出戶,就輕易打敗了風塵僕僕的賴清德,所以,我們不得不說,學法律的還是比學醫的厲害。
只是,蔡英文的「兩年說」說對了嗎?核災地區食品難道兩年後即可解禁?其中存有極大疑義,兩年的說法來自公民投票法第30條,「經創制之立法原則,立法機關不得變更;於法律、自治條例實施後,二年內不得修正或廢止。經複決廢止之法律、自治條例,立法機關於二年內不得再制定相同之法律。經創制或複決之重大政策,行政機關於二年內不得變更該創制或複決案內容之施政。」
只是蔡政府擴大解釋,簡化為效力只有兩年,這種曲解當然有其政治目的,依立法意旨,公投結果出爐是約束政府兩年內不能變更,但屆滿兩年後若要修正當然要經過另一次公投,或透過修法的程序處理,蔡總統是學法律,當然知悉,但她刻意簡化,好像兩年後日本核食問題就可以解決,既打敗了賴清德,又唬弄了日本人,你怎能不說還是學法律的厲害呢? 







【即時短評】蔡英文與一般人理解的方向 剛好相反


2019-05-10 07:04聯合報 記者程平╱即時報導
蔡英文總統。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遠見雜誌公布最新總統大選民調顯示,高雄市長韓國瑜的支持度,對上2020任何一位可能的參選者都居於領先。蔡英文總統卻認為,「那個民調,跟現在一般人的理解方向好像剛好相反」。蔡英文這句話讓人驚覺,她與一般人理解的距離,沒有最遠,只有更遠。
去年以核養綠公投過關,迫使立院刪除電業法2025非核家園條款,也代表民意反對高汙染性發電,贊成以核養綠,願意在2025年之前使用穩定乾淨的核能發電。但每天忙著初選的蔡英文,卻上街參加反核遊行,等於是與支持以核養綠的多數民意對抗,與一般人對公投意義的理解方向剛好相反。
根據陸委會在3月公布的民調,主張「廣義維持現狀」的民眾占87.1%,這與蔡英文上任後強調的兩岸維持現狀並沒有不同。不過嘴巴說不變,蔡英文的行為卻很誠實,始終不承認「九二共識」,就已經沒有維持馬政府時期的兩岸現狀;不斷地在「去中國化」的上打轉,不但從課綱下手,連保存大量中國文物的故宮,也要大搞「台灣化」,更別說連美日抗中的政策,都與一般人對維持不變的理解剛好相反。
總愛把執政不力的責任怪罪給網軍、假新聞的蔡英文,從來沒有檢討行政院否認蘇貞昌要接閣揆的發言是假新聞,蘇貞昌自己現在還製造了一個平均每位勞工退休金增加1萬元的假新聞。蘇貞昌更大言不慚的怪罪NCC沒有去管管假新聞,逼得NCC要求電視台更換主管。這也與一般人對新聞言論自由的理解剛好相反。
面對賴清德的挑戰,挺蔡英文的勢力用盡一切辦法抵擋民進黨進行初選,過去曾經靠著些微民調差距擊敗蘇貞昌的蔡英文,竟然也說做民調黨會分裂,加上民進黨五人小組的協調,讓賴清德擔憂會令外界認為民進黨在搓圓仔湯。這種我們小學一年級選班長時就了解的民主,蔡英文也與一般人的理解剛好相反。
蔡英文在去年1124民進黨敗選後寫下《給黨員的一封信》,內容提到自己「忽略了總統應該成為這個國家的主要溝通者」,顯然蔡英文也知道,她沒有縮短一般人對民進黨執政不滿的距離,沒想到還沒半年,蔡英文竟說出自以為理解一般人的笑話,看來2020民眾的投票意志,也會與蔡英文的自信,剛好相反。






【重磅快評】文博會如都會煙火 文化部只是發包中心?


2019-05-10 10:41聯合報 主筆室
行政院長蘇貞昌上月24日上午出席台灣文博會開幕典禮,強調政府應該尊重在地文化、大力支持。本報資料照片/記者曾學仁攝影

台灣文博會甫落幕,立委讚美之餘,也指出文博會總在台北舉辦,有將文化能量與光環過度集中首都之嫌,認為該前進各地。文化部對此解釋文博會身為「國際商展」有其延續性,因此宜鎖定固定地點,設計界則喊出「台灣設計展」早已巡迴各地,和文博會國際平台定位有所不同。官方業界搶話解釋,正好反諷地凸顯當今文博會「四不像」問題。
文博會從2010年創辦至今,正如文化部長鄭麗君指出,由早期的純商展,在近年轉型成結合「文化主張及設計思維策展」。回溯2017年起「轉型」原因,乃是因早期展場中只賣文創商品,被指太商業化、沒文化,因此力圖改變;然而文博會今日這樣結合美術館式大眾展覽的樣貌,是否真有比較文化,乃至達到文化部所謂提振文化經濟的功能,恐待商榷。
首先,文博會的第一目標若是作為國際文創平台,又不想只賣產品,那就該依據外國買家可以了解的文化脈絡,同時展出產品與之相關文化,這次文博會的「茶」工藝館就是不錯範例。
但尷尬的是,此次以華山展區來說,大半展館都看不見產業脈絡,更別說產生經濟效益,只有設計師在短暫設計時間下被壓縮的淺白觀念,現場更幾無外國觀眾。文化部稱文博會是「國際商展」所以不宜走出首都,由文博會現況觀之,不啻自打巴掌。
再者,如果文化部認為文博會部分產場可以不用與產品連結,甚至不用思考外國人觀看角度,只要給本地人看文化可能性就好,那麼現今將展覽轉包給設計師策展的做法,就須檢討。畢竟設計師的專業是對既有材料做更具視覺美感與創意的包裝與呈現,能否深入詮釋文博會希望凸顯的「文化內容」,恐非其專長。
以文化部這次一再強調與地方合作的「編輯地方」展館桃園館為例,現場空白地板上裝置圓形燈具,策展人稱是象徵桃園特色的埤塘地貌;現場多個聲音互動裝置則擷取從桃園採集來的劍道、機場的聲音元素。如此設計是否真能傳達桃園樣貌,或成了策展人自得其樂的想像,答案可能很微妙,更別說這與文化部設想的文創產業和國際買家的距離。
當然,以文博會作業時間算來,設計師能規畫展覽的時間必定壓縮,也難有充分時間深入調查。然而文博會究竟為何要設計這些展館?最佳執行者又是誰?從目的看來,若想深入探討文化,不妨由藝術家策展,必定更具深度;若想更有在地親近性,則不妨邀文史工作者合作。可嘆文化部卻選擇最快速的方法,一切委由設計界轉包再轉包,「文化內容」在設計界既有思維與人脈下,自難傳達出深度。
明年是文博會第十年,已到重思定位時候。文化部該省思,當今嘉年華式的文博會,到底在文化部政策扮演什麼角色?依立委說法,當初會給六千萬元預算,都因文化部說要讓文博會「成為國際文創產業平台」,但光就文博會今年展館分布設計與入場幾乎都為本地民眾看來,離此目標顯然遙遠。如果文博會仍堅持原有定位,就須重思手段是否錯誤。
而若文化部認清文博會無法成為國際文創平台,得重新定位,那就該釐清究竟想繼續做文創,或做深度文化展覽。若是前者,就該與經濟部主辦的台灣設計展釐清差異,甚至考慮合併;若真想做文化,大可把場子還給美術館等常態性單位,不用忙著緊急招標策展,只為一時鋒頭。唯有如此,文博會才能擺脫當今「要文化不夠深度,要產業只見雞肋」的困窘局面。
然而更令人憂心的是,文博會恐並非當今文化政策單一問題,類似短暫喧嘩的單點明星光芒多處可見,卻少見足以造福全台底層的默默扎根。文化部應省思,類似文博會的案例還有多少,好好重新分配資源,實踐能讓全台民眾受惠的文化下水道工程,而非只變成超級發包中心,不斷轉包施放燦爛的都會煙火。






【即時短評】因應美中貿易戰 別淪為拚選戰


2019-05-10 23:34聯合報 記者林河名╱即時報導
針對美中貿易衝突局勢,蔡英文總統10日召開國安高層會議,她並出席會後記者會親自說明。 記者陳柏亨/攝影


因應美中最新貿易情勢,蔡英文總統今天召開國安高層會議。這項動作雖向國人展現政府有所準備,但除了「政府張開雙臂,歡迎台商回家」溫情喊話之外,還未見具體政策作為。倒是蔡總統花了不少篇幅因應「大陸對我各層面安全威脅」,並在自經區及日本核食問題上回應了國民黨及黨內對手賴清德,讓人嗅到不少選舉味。
從今天起,美國針對2千億美元中國商品加徵懲罰性關稅,後續如何衝擊全球經濟和金融,世界各國都嚴加關注。雖如蔡總統所說,美中貿易戰還未擴及台灣主力出口產業,對台灣影響相對有限,但夾處兩強之間,台灣人民對政府採取何種因應措施至為關切,今天國安高層會議卻僅給了「政府會密切關注後續發展,也會採取必要的因應措施」的不確定答案。
蔡總統今天強調,政府從去年以來就積極因應美中貿易衝突升高,「我們有足夠的能力來因應國際局勢的衝擊」;包括前瞻基礎建設、五加二產業等,「就是我們因應變局的本錢」。但產業界並未如此樂觀。例如鴻海董事長郭台銘就認為中美貿易戰「對台灣影響非常非常大」,面對中美重組產業鏈體系,他更質疑政府「準備好了沒」?
政府近來一再宣傳台商今年回流資金已超過2千億元,蔡總統還將全年目標「上修」為5千億元,但與其對回流金額沾沾自喜,相應的土地、水、電、人才等是否一併到位?能否協助廠商升級?更是政府應解決的問題。
而且,照理說,在台商大量資金回流之際,也正是檢討現行自貿區之不足,強化自經區規畫的最好時機。然而,在野黨提出的「自由貿易經濟特區特別條例草案」,卻被執政黨批得一文不值,直接簡化成「要讓台灣變成中國貨品加工出口的特區」、「洗產地」,相關討論遇到選舉就被嚴重扭曲。
在野黨固然不必過度美化自經區,但執政者更需誠實面對產業界的需求,若在野黨的主張不可行,能否提出更高明的方案?國安高層會議盱衡全局,理當通盤擘畫最符合國家利益的積極戰略,若只是黨同伐異,甚至淪為變相的「選戰會議」,就失去應有的高度了。

洪蘭/最好的語言啟蒙 在餐桌上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洪蘭/最好的語言啟蒙 在餐桌上
◆  周行一/台灣需要槓桿競爭
◆  馬凱/時不我與矣 快迎頭趕上
◆  林中斌/小英連任 情勢翻升
◆  盛治仁/驚豔馬祖

◆  王健壯/講幾個胡適的故事給你聽
◆  沈呂巡/向首任外長致敬 併謝歐盟免簽
◆  方祖涵/選秀會場的政治手段
◆  嚴震生/202020
◆  馬家輝/他們與蠢的距離





洪蘭/最好的語言啟蒙 在餐桌上


2019-05-09 23:48 聯合報  洪蘭(作者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講座教授)
現今社會家庭結構改變,小家庭、單親家庭、雙薪家庭增加,連在餐桌上可能都各自在滑手機;比爾蓋茲的父親曾說:「孩子行為的好壞不在於管教寬鬆或嚴,而是你有沒有參與他的生活。」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最近參加某大學校慶晚宴,開宴前,學校安排幾位傑出校友上台,報告學校對他創業的助力,例如他在哪一門課學到什麼,或在什麼時候聽到某教授的一句話啟發他,改變他的一生。這是非常好的構想,我們做老師的最想知道是什麼啟發孩子,使他發憤圖強。也常檢討自己的教學:如果當年是這樣教,這一屆學生會不會不一樣?現在有別人例子可以觀摩,我就正襟危坐,預備好好學習。
不料,大會安排某官員夫人坐我旁邊,她顯然對教學沒興趣,一直找我說話。我家沒電視,對她談的韓劇全然不知,最後只好不理她。這很失禮,但也不知該如何讓她閉嘴,心中非常感嘆海明威的那句話:人花二年的時光學會說話,卻要用一生的時間學會不說話。
語言和文字是人類最了不起的兩個成就。大腦有語言中心,卻沒有閱讀中心,語言是天生的,但它還是需要後天環境去啟動它。白冠麻雀一孵出,便把它耳朵灌蠟,隔絕外界聲音,在五十四天關鍵期內,把蠟拿掉,讓牠聽一次牠本族的歌,再把蠟灌回去。一百天後,把蠟拿掉時,牠會唱,唱的跟沒有灌蠟的控制組一樣好。但如果在關鍵期內沒聽過,牠就不會唱。也就是說,雖然先天有此機制,卻還需要後天環境啟動。
人當然不能做這種實驗,但是從少數受虐兒案例中,看到環境對語言的重要性。因此,父母要盡量跟孩子說話,在智慧啟發上,錄音帶是無法取代父母的。
美國研究發現,日常生活中,父母平均一小時跟嬰兒說一千五百字,高級知識分子平均一小時講二千一百字,但是每天看電視、領救濟金的父母只講六百字。當孩子三歲時,愛跟孩子說話的父母已跟孩子講了四千八百萬個字,而不愛跟孩子說話的父母,孩子才聽到一千三百萬個字,少了三點七倍。
孩子需要聽大人說話來模仿,父親有回家吃晚飯的孩子,詞彙量和語言能力比較強,因為大人對話時,用到的文法和句型比較複雜,詞彙也比較抽象,這會幫助孩子建構新的知識架構,使其更容易吸收複雜的資訊。
哈佛大學追蹤五十七個家庭的三歲孩子,直到他們十六歲,發現不論種族(白人六十七%,黑人廿一%,墨西哥五%,混血七%)、家庭經濟,影響孩子詞彙的正確用法及詞彙量等語文能力指標,最大的因素是父母在餐桌上所花時間及所講的話。孩子在三歲時,透過跟家人一起用餐所接觸到的單字數量,可以預測他們七歲進小學時所運用的詞彙,而這時所用的詞彙又可以預測十年後,他們對語文的掌握。實驗發現常跟孩子說話的父母,他們孩子到四年級時,詞彙的數量和運用都比別人好。
語言很重要,講什麼、在什麼時候講,和講話場合都很重要,很可惜在這方面父母很少教,學校也不教,要靠自己察顏觀色來拿捏。只希望這位夫人在家也是如此熱忱地與她的孩子說話,稍稍彌補一下我的損失。

【名家觀點】堵住大戶逃稅的裁罰漏洞

【名家觀點】堵住大戶逃稅的裁罰漏洞



2019-05-10 02:34 經濟日報  黃士洲(作者是台北商業大學財政稅務系副教授)

立委踢爆逃稅5億的名醫,尋求管道關說檢察機關,欲協商用幾萬元的易科罰金,來躲過數以億計的逃漏稅罰鍰。消息一出,輿論為之譁然,財政部長表示,立即啟動《稅捐稽徵法》修法公聽會,會儘快在本會期提出修正。
大戶逃稅卻可合法躲過鉅額漏稅罰鍰,背後法律基礎有二:一是刑事罰與行政罰一事不二罰,逃漏稅刑事犯罪的處罰,不論是有期徒刑或罰金,都會替代掉漏稅的行政罰鍰;二是雖然構成詐術逃漏稅罪,若只宣告易科罰金,通常不過數萬新台幣而已。漏稅行政罰鍰都按照稅額倍數計算,且沒有上限,若納稅人涉及鉅額漏稅,又不計較刑事前科的話,力爭易科罰金、以小博大。
詐術逃稅罰金刑責與漏稅行政罰鍰二者輕重失衡,確實有必要修法防堵,幾種可能立法解決方案,包括:一、將逃漏稅的稅務罰鍰設定為刑事罰金的下限;二、仿效金融刑罰設定最低金額,例如證券交易法對董事、經理人侵占公司資產、不合常規安排等犯行,除了有期徒刑外,也設定了得併科罰金的最低限1,000萬新台幣;三、設定一定金額以上的詐術逃漏稅犯罪,不得易科罰金,例如高等法院去年就以漏稅額合計超逾2億多元,判決魏應充必須入監服刑,不得易科罰金。
除了低額刑事罰金取代高額行政罰鍰外,但其實稅務違章中輕罪重罰的情形更是罄竹難書。由於漏稅罰鍰無須故意,只消納稅人過失即可,過失情節孰輕孰重只影響罰鍰倍數而已,所以納稅人一旦申報不小心錯誤,除非情況特殊,稅局也願援引裁罰使用須知降低外,稅局裁處罰鍰常常至少從稅額0.5倍起跳!即便是委託專業會計師、記帳士,稅局只要認為申報內容有誤,納稅人也會連帶受罰。
其次,員工開錯、拿錯發票情況所在多有,多數情況其實是欠缺逃漏稅意圖的,稅局依舊會依稅捐稽徵法第44條,按照發票面額裁處5%行為罰,雖然該條文設有100萬元的罰款上限,但對中小企業、新創企業來說,仍是無法承受的重罰。更別說扣抵不實發票的漏稅案件,按倍數參考表通常只會罰到0.5倍以下,但稅局仍會改按發票面額罰5%。
考諸歐美稅捐處罰法例,多以刑事罰懲治故意詐術逃漏稅為主,輔以重大過失的漏稅行政罰鍰,一般納稅人則被推定為稅務門外漢,除非故意隱匿或造假,否則多按輕過失薄懲滯納金利息而已。
輕罪重罰、重罪輕罰不過是稅務裁罰體系邏輯紊亂的冰山一角,值此關說事件,也可思考如何重建稅務裁罰體系。有鑑於故意逃漏稅行為等同不法詐取公共財,立法上似應比照財經刑法,裁處有期徒刑為主,併科的罰金額度可與逃漏稅額連結。至於欠缺故意的過失逃漏稅行為,則視納稅人的商業智識能力高低,裁處定額區間的行政罰鍰,例如新台幣5,000元到50萬元。若是不涉及逃漏稅的發票違章行為,宜改為憑證金額5%「以下」,授權稅局裁量。


黃士洲

現任台北商業大學財稅系主任曾擔任資誠會計師事務所稅務律師、法官學院稅務講座、德國DAAD、Max Planck獎助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