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0日 星期五

經濟日報社論/鮑爾承受雙面刃壓力 不變應萬變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403815/web/ 

◆  聯合報社論/綠能不綠:驚見高雄大樹光電鬼剃頭
◆  聯合報黑白集/「黨外」要團結
◆  經濟日報社論/鮑爾承受雙面刃壓力 不變應萬變







經濟日報社論/鮑爾承受雙面刃壓力 不變應萬變


2025-06-20 00:44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美國總統川普(左)與Fed主席鮑爾。路透


美國聯準會(Fed)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18日會議決定將聯邦基金利率維持在4.25-4.5%。Fed 既要承受川普一再痛批,更頭痛關稅措施及中東衝突這兩把雙面刃,既對通膨火上澆油,又可能使經濟就業雪上加霜,都令 Fed 的決策左右兩難。

目前 Fed 面對的主要不確定性有二:第一,今年以來官方的數據雖顯示通膨壓力已經減緩,3至5月消費者物價平均年增率只有1.3%,遠低於2%目標,使 Fed 擁有降息的條件。

但川普的對等關稅期限將至,非常可能將加徵10%的「普及式」關稅,這將使美國的平均有效關稅稅率由過去的略高於2%,大幅上升到10%以上;現在通膨尚未明顯升高,是因為企業搶在新關稅實施之前大量進貨一旦庫存消化殆盡,新增的關稅成本終須有人負擔,而歷史經驗顯示這段期間大約是三個月。因此大部分經濟學者都預期下半年通膨將明顯上升,關鍵則在於只是「一次性」的物價上漲,還是持久性的通膨居高不下

目前決策官員聚焦於「通膨預期」,因為這項預期如果升高,則通膨將會自我實現。企業如果預期未來的成本將會因為關稅而升高,就會先行提高售價,房東將提高租金,勞工也會要求加薪,則通膨就會升高。因此 Fed 今年是否降息,以及降多少,很大一部分將繫於官員對通膨預期看法問題是最近的調查顯示通膨預期先是大幅上升,之後又溫和回降,使 Fed 官員對通膨走向難以做出決斷

反過來看就業面,5月就業人數雖平穩增加,失業率也維持在4.2%,但其他一些數據已經顯示勞動市場轉弱,包括連續申領失業給付的人數增加到三年來高點;而且近月來公布的就業人數之後都一再遭到下修,加上政府裁員,使數據的可信度更低。

面對通膨及就業前景皆不確定,Fed 顯然打算先看清楚新關稅措施的衝擊塵埃落定,再做出政策取捨。如果夏季消費者物價衝高,則除非勞動市場明顯洩氣,否則 Fed 可能按兵不動更久;但若關稅對物價的衝擊只是空包彈,則 Fed 便有條件更早降息。至於現在,Fed 暗示具體的利率路徑並無意義

Fed 面對的第二項新增的不確定性,就是中東衝突升高,可能使目前能源價格跌勢翻轉。近兩年來中東多次衝突的經驗顯示,油價都是先急漲,後回跌。這次如果戰爭範圍仍侷限在伊朗與以色列境內,則國際油價可能仍將維持此一模式。但基於近日衝突持續加溫,以色列掌控伊朗空域,川普要求伊朗「無條件投降」,並呼籲民眾撤離德黑蘭,使美國協助以色列摧毀伊朗地下核子設施聲浪升高,油價大幅上漲的風險也因而提高。

依據 Fed 本身的經濟模型,如果油價上漲10美元,美國經濟將受損0.4%,通膨率上升0.35個百分點。換言之,油價上漲將使 Fed 更加擔憂的經濟陷入「停滯膨脹」果真如此,Fed 可能優先降息,以緩解油價上漲對經濟衝擊

Fed 面對的另一項外在壓力,就是川普一再施壓。就在18日會議之前,川普又表示「坦白說,我們有一個笨蛋在 Fed」,強調「我們應該降息2個百分點,降2.5個百分點將非常好」。他還嫌自己不夠搞笑,詢問「能否讓我任命自己進駐 Fed」?不過由於最高法院已經暗示,相信行政部門沒有合法的權力開革 Fed 理事,包括主席在內。面對川普的壓力,鮑爾顯然更重視 Fed獨立性以及他本人的政績,而非主席一職。因此這場「川鮑之戰」已逐漸成為茶壺裡的風暴,各界只等著看川普還要鬧出多少笑話

綜合觀察當前經濟展望不確定性層出不窮,Fed 現在唯一的選項,就是先按兵不動,並繼續觀察通膨預期。














聯合報黑白集/「黨外」要團結


2025-06-20 00:46  聯合報/ 黑白集
「黨外在野大聯盟」日前成立。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中共黨媒環球時報專訪鄭麗文,暢談她組「黨外在野大聯盟」理念。不得不說,這有些魔幻。中共就有一缸子黨外,民革、民盟、致公黨,都屬黨外。民進黨現在跟老共一個級數,也搞出屬於它特有的「黨外」。只要不是台獨同路人,國民黨、民眾黨、館長,一竿子掃過去,全是黨外。

中共的黨外,有其社會主義民主邏輯:黨外是它商量國政的對象,每年三月都得將黨外奉為座上賓,兩會上切磋討教。民進黨的黨外,卻是它政治圍毆司法搜捕獵物。嘴裡哼著自由民主,實則順生逆亡,黨外不是丟入牢裡懺悔,就是放到罷免名單讓青鳥凌遲

民進黨自己也曾是「黨外」。剛過世的創黨元老林正杰喊過一句口號:「民主要制衡,制衡靠黨外」「黨外」誕生,就是反對「一黨獨大」如今民進黨進化為「一黨專政」,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活成它自己曾最討厭的樣子

馬英九率團在福州探訪林覺民故居,哽咽提起《與妻訣別書》中痛陳滿清末年「滿街狼犬」的情狀。而「滿街狼犬」,不正是當今台灣的寫照?

台獨專政招致兵凶戰危,賴清德竟好意思找被他蹂躪的兩位在野黨主席作國安簡報,替他的錯誤路線背書。新黨外前路多艱,不妨以老黨外尊崇過的民主老前輩蔣渭水自勉:「黨外」要團結,團結真有力。












聯合報社論/綠能不綠:驚見高雄大樹光電鬼剃頭


2025-06-20 00:40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高雄大樹區和山光電場的空拍畫面令人怵目心驚,黑色光電板盤據整個山谷。 記者劉學聖/攝影


高雄大樹居民最近沉痛陳情,鄉內山里一塊五十一公頃的山坡地被開發為光電場,黑色光電板吞噬原有綠色山林,還有大片山坡被剷得寸草不留,黃土裸露。居民指控,廠商未依規定施工及水土保持,颱風一來,當地可能像小林村一樣遭到「滅村」。

比對「和山光電場」開發前後的空照圖,即不難理解鄉民的憂慮。原本山坡地上林木綠意盎然,如今卻被黑色光電板所取代;其間,四處突兀地裸露著黃土,一路進逼民眾居住的社區。這幅「鬼剃頭」般的山坡景象,直接戳破了一個事實:原來「綠能」不綠,號稱「清潔能源」的太陽能光電,一旦流為胡亂開發,對環境水土皆構成嚴重破壞

和山里居民的「滅村」之憂,並非無的放矢。最近一次南部豪雨,已讓附近的「滯洪池」完全塞滿土石,可見坡地裸露沖刷之嚴重。那麼,下次大雨再來,山坡上沖刷下來的泥水土石,不直接灌進居民家中,難道還有其他去處嗎?鄉民曾多次陳情無效,這回找了國民黨立委柯志恩現場勘查,總算讓光電業者的惡行曝光如此一來,也逼得高雄市長陳其邁不得不接招表態,震怒要求能源署撤銷該業者的營運許可,終止開發

高雄市府的反應看似「從善如流」,但細究其過程,實情卻非如此。事實上,在此之前,居民即一再檢舉光電業者的開發違規。高雄市府屢屢稽查,曾六度就業者未依水土保持計畫施工開罰,總計裁罰九十萬元。試想,對比光電場案龐大利益,如此輕微的罰款不過「九牛之一毛」,會有什麼嚇阻或糾正作用?說穿了,市府六度輕罰不過是在變相護航,展現行政上的虛應故事。正因為如此,業者根本不以為意,始終沒有改善的意願。

深一層看,和山光電場的山坡鬼剃頭案,並不只是一個尋常的「我放水,你惡搞」的行政怠惰事件而已。本質上看,這是一個被「過度美化」的中央政策,由於頂著「發展綠電」的神聖光環,所以地方政府護航也罷、力挺也罷,或只能在行政上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都必須讓這個「綠電萬歲」的神話完美無瑕地傳說下去。為此,剃光頭的山坡、亂竄的土石流、高漲的民怨,都必須假裝看不見。

這個光電場的開發過程,還充斥著種種不可思議的故事。例如,第一,依規定,開發面積達十五公頃以上,或累計裝置容量達兩萬瓩以上,都需進行環評。和山光電場的開發面積是五十一公頃,裝置容量達七萬瓩,卻打著「舊案」之名,從未作過任何環評。第二,依規定,光電場距離民宅應保持五百公尺以上距離;實際施工後,卻僅剩一百公尺。第三,業者不僅濫挖光電場開發區,也在「不准開發區」大肆開挖,因而造成山坡裸露及土石嚴重流失,乃至危及附近居民的生活環境。

人們可以接受綠電的售價較高,是因為它利用自然的風、光資源,能減少排碳,因此對環境更為「友善」。然而,近年南部許多光電場不斷傳出濫挖濫砍,除大舉砍伐原生樹林,甚至填平原有埤塘改建光電板。這種種作為,其實都是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只為方便業者發電牟利。如此一來,人們不僅為綠能付出更高的電費,台灣更在犧牲寶貴的環境及水土。從這個角度看,破壞環境的綠能,真配得上這個「綠」字嗎?

和山光電場地權屬於台灣自來水公司,台水為了資產活化搶搭綠能列車,將土地分租給業者發電,未料引來這場水土破壞災難。錯誤的政策,真的比貪瀆更可怕!










方祖涵/高尚、低俗,與爭議的開球文化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方祖涵/高尚、低俗,與爭議的開球文化
◆  廖達琪/畫錯重點的廢監院修憲倡議
◆  馬凱/教育崩壞至極 人才何尋?
◆  林中斌/中共廿大後習政翻轉
◆  陳力俊/那些年 他們在柏林







方祖涵/高尚、低俗,與爭議的開球文化


2025-06-20 00:00  聯合報/ 方祖涵(運動文學作家)


四月十五日洛杉磯道奇球場,負責開球是來自日本的嘉賓,一隻穿著道奇球衣的凱蒂貓。她揮了揮手,貌似可愛地投出一球,全場歡呼聲與閃光燈交織。不過,這個看起來無害又討喜的舉動,很快就在網路被群眾撻伐。

那天是「傑基.羅賓森日」,他是首位進入大聯盟的非裔球員,背號四十二號早已在全聯盟退休。這個日子不只紀念他的偉大職業成就,更紀念在那個時代,很多人一對抗歧視勇氣。在這天所有球員都穿四十二號球衣上場,可是這隻卡通貓站上投手丘,卻穿著七十四號,因為那是三麗鷗設計師清水侑子創造它的年份。道奇隊不知是有意或無意地忽略了傑基.羅賓森,讓紀念偉大球員的日子被漫畫人物搶走風采。

美國職棒裡,開球這件事可以簡單到球迷付錢就能做,甚至一場比賽可以開球好幾次。可是,有時也變得很複雜,像是前述凱蒂貓事件,而它甚至不是第一個引起爭議的日本開球人物。就在民國一一一年(二○二二年),日本駐美大使森美樹夫原訂在紐約大都會隊的日本文化之夜開球。他被介紹出場,走進場地準備投球,但是主場先發投手薛澤早就開始賽前熱身,不願意把投手丘讓出;幾秒鐘後,森大使只好丟臉地走下場,整場儀式就這樣沒了。球團事後聲明道歉,傷害仍已造成。

相對起來,卸任台灣駐美代表高碩泰曾經在許多大聯盟球場開球,就順利得多。運動員出身的高大使能夠從投手丘直球進壘,這是極少數開球來賓能做到的事,當然獲得全場喝采,而且在美國首都華盛頓主場被以正式大使稱謂介紹,在艱難外交環境下,無疑是軟實力的成功突破。

美國從一九一○年塔夫特總統開始,每屆總統都在任內開球,百年歷史直到川普第一任期才中斷總統開球曾是歷史重要註腳,像羅斯福即便在二戰期間也沒中斷,在全國陷入戰爭焦慮時刻,試著帶回一些生活常態;小布希在九一一慘劇後,站在紐約洋基主場投手板投出的精準好球,也是感動人心的畫面。

開球可以有總統出席,高尚成經典,但也可以低俗到令人尷尬。民國一一三年(二○二四年)迷因人物「哈克吐女孩」海莉被邀請到大都會主場投球,她爆紅的原因卻是一段性暗示短片;那個晚上,現場家長應該很煩惱怎麼跟小孩解釋整件事。有時候開球人選就像海莉這樣無厘頭,像日前統一獅隊陳傑憲事件,竟要現役職業球員請假到外國開球,還好沒有成行,不然真的是少見的創舉。

開球是一場表演,有人靠聲望、有人靠關係、有人靠「抖內」,有人靠社群演算法;要站上投手丘並沒有那麼難,卻不是每個人都能留下美好回憶;有些球投完換來鼓掌、有些留下丟臉影片、有些隔天還得發聲明澄清。這回事看起來簡單,其中還是有不少學問。






黃齊元/兩岸併購交易條件的設計

◆  黃齊元/兩岸併購交易條件的設計
◆  黃正忠/AI賦能永續的初心









黃齊元/兩岸併購交易條件設計


2025-06-20 00:00  聯合報/ 黃齊元(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創會理事長、東南亞影響力聯盟創辦人)


第二次川習會,川普強調「高度尊重習主席」,並認為兩國合作潛力巨大,能共同做成許多好事。這不是客套話,而是川普真實心聲。

川普內憂外患信譽正在快速下降,在俄烏調停失敗後,推出「又大又美減稅法案」,卻和馬斯克鬧翻,美國長期債券市場又遭投資人拋售。他急需戰功來扳回一城,因此和中國的談判絕不能失敗。

習近平當然不會放棄這個機會,他向川普表示:「美國應當慎重處理台灣問題,避免極少數台獨分裂分子把中美兩國拖入衝突對抗危險境地。」這雖是點到為止,但語氣很重,對象也很清楚。

習近平基本上已封殺未來台灣成為麻煩製造者的可能,他也把一般台灣人民和台獨分裂分子做一區隔。川普新聞稿未提此點,但這才是真正關鍵。川普特別強調稀土問題已解決,可見中國政策的確打到美國痛處。習近平在某些地方可以讓步,但對台灣問題絕對不會妥協,川普會在乎台灣嗎?

美中關係,未來最重要主軸是「領袖對領袖」,也就是川普和習近平。美國國務卿魯比歐日前批評六四天安門事件,以及美國防部長赫塞斯在香格里拉對話上聲稱「會明確保衛台灣」,這些聽聽就好真正決策者是川普,他只要交易、不想戰爭

觀察現況,未來幾年應不致發生台海戰爭,除非台灣踩到紅線,但「台灣交易」輪廓愈來愈清晰,只是時間和形式問題。在美中交易過程中,時候到了,必有一方會打這張牌

從烏克蘭奇襲俄國、印巴空戰到近期以伊開戰,可見戰爭形式已完全改變,再加上台灣能源又有破口,因此不論我們買多少武器,命運幾已確定。若美國未來繼續亂下去,大陸逮到機會即有可能強力逼和台灣要避免淪為烏克蘭,必須開始認真思考和談方案

假如川普總統可以任意吞併加拿大、格陵蘭,更名墨西哥灣為「美國灣」、波斯灣為「阿拉伯灣」,他有立場阻止其他國家做同樣的事情嗎?請想像如果大陸將台灣海峽更名為福建海峽,會發生什麼事情?全世界除了聲援台灣抗議外,有誰願意為此和中國大動干戈?

賴總統就職周年提出「併購論」,表示大公司應先提條件,而不是小公司。但我們自己卻不能不主動思考可能條件,最理想的情況是台灣仍保持主體性(公司沒有下市)而非被併購(變成大公司部門),要的是和大陸同組「產業控股公司」;控股公司好比聯盟,而台灣是一個子公司。

過去大陸曾規畫福建平潭示範區,給予各種特殊優惠,被視為「一國兩制」試驗場,但政治敏感、配套不足,最後以失敗告終現在大陸又規畫福建為「兩岸融合示範區」;未來或許台灣可規畫金門或台中為台灣的示範區,在兩岸分別試點,陸方可特別針對台灣傳統產業給予支持。

成功的併購交易須平衡各方利益,面子和裡子兼顧,對外應和解、對內能交代。但「併購」可能只是政府表面說詞,兩岸對抗力度正不斷上升。大陸會密切觀察「大罷免」結果,但絕對不動聲色,以免被執政黨操作抗中牌台灣則大陸愈,很可能引發危機。

作為交易高手,川普必會把阻力化為助力,習近平也看準這一點,因此兩岸終會走上談判之路。面對美中和解氛圍,台灣未來命運為何?從馬斯克經驗可知,川普翻臉比翻書還快。面對未來「併購」的可能,小公司當然也可以提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