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31日 星期五

經濟日報社論/特別預算超編 破壞財政紀律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84070/web/ 

◆  聯合報社論/雙英出訪,過多酸言酸語徒損台灣尊嚴
◆  聯合報黑白集/亂問對上亂答
◆  經濟日報社論/特別預算超編 破壞財政紀律






經濟日報社論/特別預算超編 破壞財政紀律


2023-03-31 01:09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新台幣示意圖。(本報資料照片)


立法院通過「疫後強化經濟與社會韌性及全民共享經濟成果特別預算,這幾天民眾已開始忙著選擇最佳領取方式,俾能早日拿到普發的6,000元現金。惟由於這筆歲計剩餘超徵稅收)的處理涉及特別預算的編製與審議,學界對蔡總統執政期間浮濫使用特別預算的不良紀錄,也同時提出強烈的質疑與批判。特別預算到底應「特別」到什麼程度?值得深究。

政府預算制度涵蓋總預算與調劑機制二部分,特別預算係後者之一,主要為增加政府預算的彈性功能,用於應付臨時、突發重大經濟、災變或戰爭等事件之緊急需求。預算法第83條明定,有國防緊急設施或戰爭、國家經濟重大變故、重大災變、不定期或數年一次之重大政事等情事之一時,行政院才得以提出特別預算。前三項皆性屬「緊急」或「突發」者,尚符編製特別預算的要件,但第四項則只模糊的強調「重大政事」,顯與特別預算之意旨不符,且易成為浮濫編列特別預算漏洞

回頭算一算,蔡總統上任迄今,已編列12項特別預算,包括前瞻計畫、國防採購、新冠肺炎防疫以及疫後強化韌性等,總金額高達2.7兆已相當於一個總預算的規模。其實,歷任總統都曾提出特別預算,但像蔡總統這樣在七年內就把四種可編列特別預算的理由,全部「用滿用完」的例子,則從未見過。

執政者偏愛編列特別預算,主要在於它有幾項「特別」之處。法律上特別預算審議程序,係準用預算法關於總預算之嚴謹規定。但實務上,由於特別預算的提出時間大多很急迫,所以不論是預算的編製、審議甚或執行,常無法符合總預算相同之要求。這讓執政者擁有更大的行政權力操控資源逃避監督,以遂其政治目的,故成為執政者爭相競用的手段,特別預算之「特別」,此為其一。

為減少這種制度漏洞造成的傷害,預算法應該將提出特別預算要件嚴格地限縮在緊急事件上,亦即將「不定期或數年一次之重大政事」從條文中刪除。

特別預算編製前,程序上會先針對該事件特別立法,訂定一特別條例。此條例除規定該特別事項所需經費可以特別預算編列外,通常還會另訂該經費的上限與經費來源得以「移用以前年度歲計剩餘或舉借債務方式辦理」。近幾年政府債務增加幾乎皆來自特別預算,從而造成一邊(總預算)強調還債績效但一邊(特別預算)卻債務不斷增加怪現象,破壞政府財務的穩定性,特別預算之「特別」,此為其二。

審計部預算執行監管考核機關,但以往的決算報告對於這類弊病,審計部大都只以「建議改善」方式處理,從未依職權施以嚴厲的彈劾、糾正或糾舉。能否確實矯正此一亂象,監察院制衡功能強化與發揮便成了重要關鍵。

由於特別預算的財源多為舉債,為免牴觸預算法與公共債務法的規範,特別條例都會賦予特別預算得以排除某些相關條文之適用。其中,最常見的就是特別預算的經費使用,不受「融資性歲計剩餘與舉債)收入不得用於經常性支出」以及「年度舉債額度不得超過該年度總預算及特別預算歲出總額合計數之15%」等二項限制,特別預算之「特別」,此為其三。

其實,這些排除規定都是違反財政紀律行為。尤其是財政紀律法防止特別預算過度破壞體制,已特地將前述年度舉債限制,放寬到只要符合「於特別條例施行期間之舉債額度合計數,不得超過該『期間』總預算及特別預算歲出總額合計數之15%」即可。換言之,這已是財政紀律法可容忍的底線,任何情況皆不得違背。但某些特別條例竟然連此一規定都可排除,如此,試問財政紀律法的尊嚴何在?










聯合報黑白集/亂問對上亂答


2023-03-31 01:19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立委林靜儀(左)批國防部對於金門失聯上兵一案態度不明,副部長柏鴻輝(右)回答:「敵前逃亡」依法最重就是「死刑」。 (直播截圖)


近日在立院國防委員會,綠委林靜儀批評,國防部對金門士兵陳嘉壎逃亡廈門的態度不明確,等於敵人認知作戰成功。副部長柏鴻輝馬上答道:國防部絕不允許這種行為,「敵前逃亡」依法最重就是「死刑」。

此話一出,立刻成為媒體焦點,但隨即被發現不符事實。「敵前逃亡處死刑」的規定,出自《戰時軍律》,但此法已於民國九十一年廢除。現行陸海空軍刑法,則規定必須「戰時」加「攜械」逃亡,才可能判死。金門檢方並非以此起訴陳兵。柏鴻輝說得慷慨激昂,卻不瞭解法制,信口開河。

官員自曝其短,立委也未必高明。當天會議表定討論《兵役法》修訂,林靜儀卻劈頭就問與議程無關的逃兵案。當然這不能獨責她,因為立委為博取媒體鎂光燈,往往開口閉口皆問時事,切中議事主題者反而是少數。

為應付立委「無範圍抽考」,部會首長到立院備詢,不論當日議程為何,都要把麾下數十位主管全帶上,有備無患。柏鴻輝自恃口才,未叫部屬上台幫忙回答,結果鬧出笑話。但多數官員則是放下公務在立院枯坐終日,除了與時事相關單位不斷被點名上台,其他人都白白浪費一天。

漫天亂問的委員,隨口亂答的官員,質詢的與備詢的都把湊熱鬧當成首務。至於專業,恐怕是台下枯坐者當中,最無人介意的冷板凳。











聯合報社論/雙英出訪,過多酸言酸語徒損台灣尊嚴


2023-03-31 01:24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前總統馬英九(圖左,記者賴錦宏/攝影)赴大陸祭祖並進行青年交流,期間蔡英文總統(圖右,記者張文馨/攝影)也出訪中美洲並過境美國。 圖/聯合報資料照片


前總統馬英九登陸祭祖,總統蔡英文出訪中美洲並過境美國,兩人都在為台灣拚外交及和平。由於兩人出訪時機重疊,被外界解讀為雙方有意「拚場」,競逐民意認同。各政黨從自身的角度出發,不時對「雙英」的一舉一動品頭論足,批評接待規格不如預期、姿態太低等等。這些酸言酸語,除暴露政治人物心胸狹隘,對國家的大局毫無助益。

藍綠政治人物喜歡惡鬥已是政治日常,這在面對內政的爭議時,自是無法避免的事。然而,在遇到國家利害交關、必須共同面對的時刻,政治人物如果依然吵吵鬧鬧,彼此指責、相互唱衰;這樣的台灣除了自曝淺薄和愚昧,能展現什麼願景?

馬英九赴陸交流,雖名為祭祖,主要是希望兩岸逐漸疏遠惡化的關係能再重新攜手,所以行程中才有謁中山陵、悼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等安排。這些活動由中華民國卸任元首率領一群台灣年輕人共同進行,對方亦盡心安排,在政治、文化和民族各方面都有高度意義。因此,這趟訪問,對於在美國推波助瀾下日益凶險的台海情勢,應能發揮相當的舒緩作用。

然而,對於馬英九此行,民進黨卻是一路「口水相隨」,酸言辣語到了俗不可耐的地步。例如,首日前往接機者是國台辦副主任陳元豐,綠營嘲諷馬英九使自己備受羞辱,接待規格連「特首」等級都不如。蘇巧慧更以狒狒相提並論,說國人關心狒狒,還多過關注馬英九。陸委會主委邱太三也冷言消遣,「馬前總統的忍受力滿高的」。問題是,邱太三自己遭到對岸「已讀不回」,連一個對話管道都找不到,他竟有臉嘲笑在前線幫台灣努力的人。這種官員,真的把自己的責任放在心上嗎?

事實上,接待規格的問題,也馬上落到了蔡英文身上。首先,國務院本來發布通知擬就「台灣總統過境美國」舉行簡報,卻在簡報會前半小時臨時生變延緩。其次,白宮國安會戰略官員柯比特別強調,蔡英文此行是「私人行程」,不是「官方訪問」。他一度脫口說成「訪問」,立刻修正為「過境」,顯示白宮字斟句酌,嚴格管控風險

別忘了,五年前川普總統批准《台灣旅行法》生效,該法主要目的在促成兩國所有層級的互訪,尤其解除我國總統、副總統、行政院長、外交部長、國防部長等高層赴華府訪問的限制。但五年過去,蔡總統一行仍只能「過境」美國,仍然止步於華府。由此可見,美國在政治上對我國雖友好,「表態」雖多,仍僅止於「象徵」,看不出實質的大躍進。根據彭博資訊報導,美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剛與中共中央外事辦主任王毅通過話,希望降低美中緊張。正因如此,蔡英文也只能在「過境」及「會晤」上力求發揮。

相對於綠營對馬英九的酸言冷語,藍營對於蔡英文的批評明顯平和許多,目的只在平衡綠營批馬的過當,並未有太多情緒性發言。這點,賴清德不妨以黨主席身分提醒黨內同志自我約束言行;畢竟涉及國家的整體利益時,朝野必須有共同合作立場bipartisan)。如果不同政黨永遠站在對立面,不斷地對峙、攻伐,結果勢必使力量互相抵消,不僅人民難有一致認同,國家利益也會不斷崩解消融。

無論如何,馬英九此行絕對有益於兩岸和平,他刻意保持低調也是正確的選擇。相對而言,蔡英文此行變數更多,在華府試圖改善美中關係之際,操作不當將造成台灣凶險。尤其,要小心旁觀者的過度鼓噪,別讓雙英的出訪效果從「相加」變成「相減」。


與其「衝撞」 不如交流保台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84070/web/ 

◆  與其「衝撞」 不如交流保台
◆  生命無辜消逝 談何永續
◆  馬訪中楬櫫「兩岸一脈,避戰和平」
◆  美歐金融市場 正陷「囚徒困境」
◆  維持無愛婚姻 不如好聚好散
◆  小白到狒狒 理盲濫情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與其「衝撞」 不如交流保台


2023-03-31 01:32  聯合報/ 林旻光/文字工作者(台北市)
前總統馬英九(中)赴陸展開祭祖之旅。中新社


電影「衝擊效應」(Crash)描述不同種族、文化背景的人們,分別經歷車禍、劫車犯的威嚇、自營商店被闖空門等事故,因自身帶著種族偏見與誤解的眼光,對事件的判斷產生偏頗,卻也因事故造成的物理碰撞,同時衝擊了每個人自認為真理、根深柢固的價值,甚至改變日後人生。

前總統馬英九登陸祭祖與青年交流,發表談話時將「中華民國」、「台灣總統」及「民國」等詞彙帶入,強調追求和平、避免戰爭是兩岸共同的事,期望兩岸放下爭執,在許多議題上達成共識。

馬前總統此行,將政治術語降低,不僅以史實堅定論述、捍衛中華民國的存在,更以歷史放大與陸「求同」,縮小彼此歧異,是對陸軟性「衝撞」;也以歷史的血淚向世界表明,需守住人性的善,即和平,這亦是對國內執政黨與主張備戰才能避戰、以成為豪豬為傲、抗中到底的人們「衝撞」的說帖。

近日因我與宏都拉斯斷交,外交處境拉警報,故馬此行也能讓台灣內部反思,因美中博弈使我不得不陷外交困局裡,逐漸失去友邦「衝擊」,在民國一一三年(二○二四)大選中,選民該如何抉擇?是放棄與陸對話交流,繼續跟隨執政黨強烈對陸偏見,如同電影裡資深白人警察特意攔檢美籍非裔夫妻,並對妻過度搜身,明知放大對非裔族群偏見與憤怒是不對的行為仍為之;還是執政黨與日後候選人,願意與陸方從人性的善與歷史、文化的相互羈絆,正面看待交流?

蔡政府試圖以「親美」,化解國內「疑美」,也是一種「衝撞」。但如何在美國共和、民主兩黨不同立場間拿捏,才是人民該關心的。蔡總統此次與美國前國務卿龐培歐與現任眾院議長麥卡錫會面,兩位都持「反中」與「抗中」路線,再加上拜登政府釋出未安排與總統見面訊息,蔡總統是否能抵擋前述兩位對陸的「衝撞」言語,如出訪前所表示將「冷靜、自信」面對外來壓力,備受考驗。

如大谷翔平在經典賽時,對隊友喊話「今天不要仰慕對手」,總統能否適時放下對美國體制及其在世界影響力的仰慕,一心考慮如何維護中華民國利益,才能真正走向世界,「衝破」國內「疑美」情緒,並「衝撞」、如實向美不斷以摧毀台積電、讓台成為火藥庫等威脅台灣利益言論,提出不同的聲音。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表示「中國大陸更加繁榮,對世界經濟的貢獻更大,在國際事務中的發言權也更大」。他的呼籲也映照台灣出口依賴大陸的程度,不斷增高事實,不容政府以偏見或「恐中」情緒掩蓋,正如電影裡檢察官妻子以偏蓋全,認為有色人種對己都不懷好意,但當自己受傷,願意留下來陪伴照顧的卻是平時不斷抱怨與懷疑的管家。

台灣與大陸既是羈絆也是牽制,唯有透過彼此不斷的交流帶出正向「衝擊」,實踐避戰才能「和平保台」。












生命無辜消逝 談何永續


2023-03-31 02:29  聯合報/ 方偉達/台師大理學院副院長(台北市)
東非狒狒在圍過程遭到獵人開槍射殺,引發爭議。記者陳正興/攝影
重視生命的價值,是人類社會進步的根源。


耶魯大學社會生態學名譽教授柯勒,在著作《生命的價值》書中,談到人類對於生態環境的態度。人類不是自然界惟一生物,判別野生動物,不能以人類的觀點為基準,在評估這次東非狒狒遭到射殺之際,是否應該評估人類的價值觀。

如果我們沒有從環境教育,學到了環境美學,遙望山川大地,經過審美觀照,望見自然中的一景一物,強烈感受大自然的美感,產生喜悅和敬畏之心;我們又如何談到自然界的主宰權利?

人類社會擁有公平與正義,同情與慈善。如果人類不能保護物種,又如何談到保護生態的行動,強調台灣是個永續發展的社會?因為我們否定自然,脫逃的狒狒未能在圍捕時採用麻醉劑、鎮定劑,或是吹箭等誘捕,最後,造成了一隻狒狒死亡後,大家要認知,這是無辜生命的死亡。

狒狒脫逃之後,政府機關應該要釐清動物園的責任,及造成對於社會大眾的風險進行評估。政府機關應該仿效國外,如學習加拿大等國,對於圈養野生動物進行立法或政策管理,對於脫逃野生豢養動物,也應盡到民眾告知的義務,針對野生動物從圍欄中逃脫時,重新設計圈養環境,或是防止人為所有的錯誤。否則,所有野生動物,都應返回原棲息環境,以享有動物應有的權利,而非成為獵人槍下的血魂。












馬訪中楬櫫「兩岸一脈,避戰和平」


2023-03-31 01:48  聯合報/ 鄭紹成/文化大學國貿系副教授(台北市)
前總統馬英九在中山陵致詞時公開提及「中華民國」,並寫下「和平奮鬥 振興中華」。 特派記者賴錦宏/攝影


暮春三月雙英分別出訪,蔡英文已多次過境美國較無新意,媒體關注馬英九出訪(初訪)中國大陸,自屬當然。

首先,馬出訪以「清明掃墓祭祖」為主軸,參訪行程著重「對日抗戰」景點,在「文化連結」上強調兩岸人民均屬中華民族,慎終追遠,君子方可厚德載物,在「歷史連結」上彰顯「中華民國」之創立與存續。大陸無法排斥「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祭祖掃墓、人倫之常;歷史上,大陸也無法否認(僅能忽略)中華民國曾經存在,也「主導(或參與)」過對日抗戰(不論是八年或十四年之說)。

其次,在馬出行前,民進黨從未如此「重視與尊重」其前總統地位。閣揆陳建仁先期許馬「少一點脾氣、多一點勇氣,讓外交爭口氣」,後又加碼表示「中國以前元首接待更符合國人期待」。言下之意,馬可代表台灣進行外交,又要對岸拉高規格。陳說法實具濃濃政治味,倘中國真以「外交」和「前元首」待遇對待,豈非坐實兩國論、一中一台,或一邊一國?民進黨期望馬出訪要有政治紅利反饋,中方和馬當然不會輕易上當。

再者,民進黨期待馬出訪代表中華民國而非台灣,此為一反常態對「國名」的期盼。綠營民代名嘴多事先「消遣」馬,應不敢說出「中華民國」或「總統」,沒想到不論是中華民國或總統,馬都脫口而出,而江蘇省委書記信長星當晚就回敬馬係「台灣地區前領導人」。馬勇於說出國名和官銜,固有回應台灣大選在即考量,但亦應適可而止,以免後續行程再生波瀾。

轉赴武漢後,馬先是逗趣模仿國父口音喊出:三民主義、五權憲法並稱許武漢防疫控制,在武漢大學座談時,以其看到不同文、不同種的法、德,放棄本國貨幣加入歐元,發問:「兩岸為何做不到呢?」接著與國台辦主任宋濤見面時,在宋先肯定馬之民族情懷和振興中華信念,為兩岸關係發展做出重要貢獻,並表示:「兩岸一家人,家事好商量」後;馬即以「慎終追遠」回應宋之一家人說法,並多次提到「習先生」與「九二共識」的意義與緣由,馬更憂心兩岸緊張,強調「一定要談,也只有談才能解決問題」,此為兩岸主事者共同責任。

兩岸血脈相連從古至今無法抹滅,先民跨越黑水溝冒險來台墾荒,四九年後國民黨兩百多萬軍民轉進來台;各地建築與墓碑上之堂號,在在都是兩岸皆為中華民族血脈證明。因此,過往「兩岸一家人」和「兩岸一家親」提口號震天價響,馬後續談話核心應明確提升至「兩岸都是中國人」說法。唯其如此,江澤民說過的「中國人不打中國人」方能實踐落實。

馬英九訪中之國家大義,毋寧就是楬櫫「兩岸一脈,避戰和平」的兩岸相處真諦。備戰真意求避戰,血脈相處冀和平!試問生靈塗炭,人手一支AK47真是台灣之福?兩岸開火,美援台彈藥全數出擊才是全民所望的光輝煙火嗎?









美歐金融市場 正陷「囚徒困境」


2023-03-31 02:24  聯合報/ 沈文和/投資銀行業(屏東市)
矽谷銀行(SVB)倒閉事件讓美、歐銀行業危機連環爆。 圖/路透


由美國矽谷銀行擠兌事件觸發的銀行業危機,仍在發酵且快速蔓延至歐洲。一百一十家中型銀行組成的美國中型銀行聯盟」,在致金融監管機構的一封信中表示,要求美國聯邦存保公司為所有存款提供為期二年保險;據之前華爾街日報報導,約有一八六家美國銀行面臨與矽谷銀行相同風險,表明部分銀行已開始按照金融危機狀態提出訴求。

金融危機已來了,一方面,面臨困難銀行名單範圍仍在擴大;另方面,救助方面已由之前銀行業自救,擴大至政府直接救助,即市場自發出清調整已危及金融整體的穩定情況。過去一周內,二年期美國國債收益率驟降;上次美債市場發生如此變化在民國七十六年(一九八七年)「黑色星期一危機」期間,同時國際金價也驟升。從典型避險資產黃金和美債價格變化來看,顯然市場已開始應對危機。

首先,矽谷銀行與其投資人間的「囚徒困境」,是擠兌發生的直接誘因。擠兌發生前,矽谷銀行已開始通過售賣資產籌措流動性,但隨後矽谷銀行增發股票失敗,意味著投資人信心動搖,並出於安全考慮提取矽谷銀行存款,最終引發擠兌。從投資人不認購增發股票和提取存款舉動看,屬於典型的囚徒困境,最終結果是矽谷銀行和投資人都受損。

其次,瑞士信貸與其投資人間信任破裂,直接導致其被瑞銀折價收購。雖然近年瑞士信貸持續被負面資訊和醜聞困擾。今年一月它獲得沙特國家銀行投資沙特國家銀行由此成為瑞士信貸最大股東,然而沙特國家銀行表示不再增資,且此前瑞士信貸其他股東即已持續減持股份,加上股價一路下跌,加之法興、德銀、滙豐等金融機構開始限制與其開展新交易,瑞信最終難逃流動性危機。

再者,矽谷銀行、瑞士信貸等涉事金融機構的債權人,是最大輸家。美國聯邦存保公司接管矽谷銀行,只保護儲戶存款,並未對矽谷銀行的債權人利益進行保護。

上述三方面涉及的共同點,就是信任的缺失。從過去一周各方博弈情況看,金融市場正在形成一個巨大的囚徒困境,各方都在選擇保護自身利益的行動策略,由此進一步加速市場信心坍塌,這無疑是典型金融危機。

如何盡快打破此困境,成為當前各國政府和中央銀行的首要任務。然而,這次更麻煩的是:首先,阻斷危機的資金,無疑是對納稅人利益的又一次侵蝕;其次,與民國九十七年(二○○八年)反危機不同,本次反危機還要冒著通脹失控的巨大風險,而通脹則關乎所有人福利。各國政府和央行無論怎麼權衡,對於當前的金融市場而言,都是風聲鶴唳。











維持無愛婚姻 不如好聚好散


2023-03-31 02:19  聯合報/ 陳文婷/上班族(台北市)
憲法法庭判決,民法造成婚姻破裂一方無權提離婚規定部分違憲,引發廣泛討論。示意圖/ingimage


上周憲法法庭判決,民法造成婚姻破裂一方無權提離婚規定部分違憲,引發廣泛討論。當彼此形同陌路,與其勉強維持沒有感情也沒有意義婚姻,互生怨懟,還不如好聚好散,如古人「一別兩寬,各生歡喜」。

前幾年有則社會新聞讓我印象深刻,有位九十歲阿嬤花了一甲子時間打官司,就為了求得離婚,只盼當「有尊嚴的女人」,可見阿嬤心裡怨恨有多深!即使日薄西山,仍想求得自由身。另則新聞,有位阿嬤臨終前交代子孫,死後絕不入夫家祖宗牌位,生前不能如願離婚,死後也不想當夫家魂。

多年前,有朋友先生外遇,朋友其實對先生也沒有感情。她氣的是,老公外遇對象竟還大她五歲,愛面子老公告訴她,即使最後離不了婚,他會離家出走。朋友陷天人交戰,最後簽字離婚。

記得有兩性作家說過「婚姻是拖磨」,這話說到許多人的心坎裡。愛情和婚姻是美好卻也艱難的人生課題,所謂有愛就不可避免有傷害。走出婚姻陰霾朋友說:「人,抓不住,那就抓住錢吧。我能掌握的就是自己和金錢。」失婚後朋友用那筆贍養費栽培兩個孩子,自己則報名系列成長課程,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好。有句話說,花若盛開,蝴蝶自來,人若精彩,天自安排

英國國王查爾斯三世和黛安娜王妃,也是對怨偶。黛妃當時曾控訴:「我們的婚姻有三個人,所以太擁擠。」最終還是挽回不了查爾斯的心。或許黛妃如能早點看開、放手,追尋自己的幸福,她也可過著幸福生活。

一紙證書從來都無法保證婚姻圓滿,報復、不甘心、放不下只會讓自己陷入更深痛苦。有句話說:「餘生很貴,請別浪費。」當愛遠離,不如趁早放手,珍惜有限餘生。就像佛家說的忍他、讓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過幾年、你且看他。」表面上是看他,實則看的不是他,而是透過他來看(反映)自己。所謂「心變了,世界就變了」。










小白到狒狒 理盲濫情


2023-03-31 02:06  聯合報/ 黃映溓/文史工作者(屏東市)
東非狒狒遭槍殺,屍體由桃園送往台北市立動物園檢驗,出發前人員向狒狒的屍體獻花並鞠躬。圖/讀者提供


東非狒狒趴趴走十八天,最後在獵槍下意外結束生命,事件猶如羅生門,備受輿論撻伐。

對照當年軍中狗狗小白遭虐殺,網路發起「萬人凱道送小白」活動,時任國防部長的馮世寬還哽咽道歉;這回竟然還有官員為遭槍殺狒狒鞠躬獻花、靈前弔唁,活生生上演一齣官場現形記,凸顯台灣社會是非錯亂與混淆價值觀。

東非狒狒遭槍殺事件,死因眾說紛云。一隻脫逃了十八天,卻從未傷人的動物,在人類多次誘捕失敗後,竟淪為槍下亡魂;整起事件,顯現官僚體系的爭功諉過與卸責無能。事件上了國際媒體版面,外媒痛批台灣的動物園監管動物疏失。網友們則以「世界終於看見台灣了」、「被全球笑了」、「丟臉丟到國際」留言抒懷。

狒狒遭槍殺,不禁讓我聯想到民國一○五年(二○一六年)士兵虐殺營區小狗小白事件,曾一度引起社會公憤。連當時出訪中的總統蔡英文都跨海驚呼殘忍,指示國防部妥善處置。馮世寬部長兩度哽咽道歉,軍方更將涉案人送辦,連坐懲處九人;大批憤怒的民眾,更前往營區丟雞蛋洩恨。海軍司令部前參謀長李皓,事後在臉書以文言文「哀悼」小白,指出「寧為太平犬,莫作亂世人」,充滿反諷意味,調侃戲謔性十足。

娑婆世界,六道輪迴,動物和人類並無二致,同樣都擁有生命權;所有的生命,都應受到一樣的珍惜,獲得充分的尊重與對待。培養民胞物與精神、悲天憫人情懷,是要從小扎根、學習的生命教育課程;如何學習與動物及大自然親近,建立尊重動、植物生命感情,更是門值得重視的親子教育。

台灣,沒有最荒謬,只有更荒謬。從當年軍中小白遭虐殺致死,到近日東非狒狒遭槍殺,凸顯台灣社會民粹、濫情與理盲。在當下媒體多元、資訊爆炸時代,網路造神、媒體殺人、光怪陸離亂象紛紛,閱聽大眾唯有慎謀能斷,確實掌握事實真相,才不致在網路新媒體浪潮裡隨波逐流,、人云亦云,迷失了自我。



陳亮恭/高齡科技產業提升健康餘命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陳亮恭/高齡科技產業提升健康餘命
◆  辛翠玲/你也ChatGPT了嗎?
◆  葉匡時/政務首長需要管理教練
◆  廖元豪/黑暗榮耀中的霸凌、復仇與正義
◆  趙春山/「雙英行」:和陸親美,有何不可?





陳亮恭/高齡科技產業提升健康餘命


2023-03-31 00:36  聯合報/ 陳亮恭(台北市立關渡醫院院長)
政府跨部會提出開創高齡科技產業,從而達成提升民眾健康餘命達七十五歲。政策更應著重於失能預防,而不僅只於長照場域的科技應用。聯合報資料照片 記者侯永全/攝影
政府跨部會提出開創高齡科技產業,從而達成提升民眾健康餘命達七十五歲。政策更應著重於


行政院跨部會提出以開創高齡科技產業,預估提升產業規模至三千億,從而達成提升民眾健康餘命達七十五歲。相較多年來高齡與人口政策,此次提出的策略極具創新思維,也有跨部會高度,但在各方解讀前,有些基本議題與思維必須釐清。

很長一段時間,政府回應人口高齡化挑戰,往往直接導引到長照規劃、推動與投入,雖然長照對於高齡長壽社會是至為關鍵服務,但難稱為整體國家高齡政策,而我國《高齡社會白皮書》政策目標多著墨在高齡者的生活面向,行動策略中難以窺見對於健康與醫療的明確方案。

如果政府整體目標是提升健康餘命,便意指強化預防失能,健康餘命定義是指不受健康與失能狀況影響的人生歲月,已開發國家及世衛組織均大聲疾呼推動健康照護體系改革,強調以高證據等級研究形成介入方案。提升健康餘命是至為艱鉅挑戰,高齡者九成具慢性病、五成以上有三種以上,若未能同時修正醫療照護體系,並提升長者生活、環境與社會安全,創新政策思維恐也難見其效。

政府對於高齡科技的闡述,包括數位科技、物聯網與人工智慧,產業規模則援引健保一年八千億與長照一年六百億投入,許多意見領袖似直接進入長照場景思考,而非高齡議題的宏觀需求。照護場域對科技更缺深入理解,現代數位科技已超越優化流程與減少書寫,而是可能根本改變運作規則。

經濟學估計產業規模有多種方法,單以健保與長照支出推估市場規模可能有偏誤,畢竟醫療與長照面對的是已發生疾病與失能對象,固然這個市場需要更多投入以提升品質,但對於預防失能、提升健康餘命產業規模,仍欠缺明確估計,在經濟部產業分類中恐怕也難明確定義出高齡科技範疇。

所謂產業係指一個經濟體中,運用資金與勞動力從事物品生產或服務提供的各種行業組合,通常包含上中下游完整生態系,且其基本特質為營利取向。但,隨著經濟活動主體不同,產業鏈中也可能同時包含非營利機構,例如醫療與長照領域中,醫院與和長照機構依照賦稅制度的界定,均屬非營利組織,然而,若論集體產業生態系,必然是以營利取向,因此,所謂高齡科技產業應非指醫院或長照機構本身,而是提升醫療與照顧品質與優化照護流程的其他科技應用,而此領域的科技應用也不只數位科技。

若政策的總體戰略目標是提升健康餘命,策略上更應著重於失能預防,而不僅只於長照場域的科技應用。依據國際上分類,所謂失能可分為「身體活動」、「心智活動」及「感官功能」,我國目前高齡者失能比率約為六分之一,科技除提升失能者照護品質外,避免六分之五高齡者於年齡增長過程中進入失能,是提升健康餘命的直接對象,這部分產業營收來源,雖不如健保與長照明確,但其規模應該遠大於從事治療病患或照顧失能者的健保及長照。

欣見政府跨部會提出具創意的高齡政策,但作為主體的高齡議題專業卻被忽略,政府論述高齡議題總導引至長照,達成提升健康餘命與產業發展目標,恐需要更宏觀的高齡專業思維。


黃齊元/台灣需要政治避險戰略

◆  黃齊元/台灣需要政治避險戰略
◆  劉大年/因應供應鏈重組 掌握原產地脈動






黃齊元/台灣需要政治避險戰略


2023-03-31 00:36  聯合報/ 黃齊元(藍濤亞洲總裁東海大學智慧轉型中心執行長)


最近矽谷銀行倒閉,引發美國金融危機。表面上是聯準會升息造成,但真正問題在於銀行把過多現金投資在長期債券無法變現。這是錯誤的風險管理,賭利率不會上漲,沒有避險。

好的基金經理人,都知道避險重要性,不會只押一邊;金融需避險,政治亦然。民進黨嚴斥「疑美論」,就是單邊押注。疑中是當然,疑美則不行;美國所做一切都是對的,都是為了台灣好。台灣過去對美,也是兩邊押注,假設民主黨和共和黨贏的不同情境

美國國力正在下降,金融危機是一例,近期習近平促成沙烏地阿拉伯和伊朗和解,取代美國在中東影響力。和談和平基礎英國首相蘇納克最近提出「溫莎框架」,解決與歐盟和北愛爾蘭貿易爭端,就是高明的談判。

習近平訪俄,積極勸和促談,但美國政府表示,反對中國所主張俄烏無條件停火立場,認為是對俄國征服行動認可。美國反對俄烏和談,及傳聞其炸毀北溪管道,出發點都是為了保護美國利益

美國擬在台設置彈藥庫,也是為戰爭做準備。習近平表示希望兩岸和平統一,但不排除動武;美國不能容忍任何意外、必須超前部署。問題是這可能成「自我實現預言」,如同男女婚前簽離婚協議,導致負面觀感。

今天美國所作所為,包括強迫台積電赴美投資,都是以戰爭為假設,反而提高緊張局勢。反觀中國和美國背道而馳,近期對台釋出善意,傾向往和談方向。美國國家情報總監表示,不認為中國想開戰,但若和談不是選項,中國就可能嘗試透過軍事手段。

最近英國《經濟學人》專文批評台灣未做好應戰準備,但作者也指出,選民必須要在「為主權而戰為和平而降」間做抉擇。誠如該文結論,自由是有代價的,台灣人民必須做出決定。

美國前政府官員近期表示,中共若犯台,美國寧願先摧毀台積電、避免落入中國手中。持異議者認為,中共若控制台灣,台積電將無法再運作,這是全世界的災難,所以中共不至於輕舉妄動。

但這並不等於因有台積電、所以大陸會放棄統一。這個邏輯,好比認為核子大戰導致全球滅亡,所以不會發生、人類很安全。這些都是極端情境,但在極端之間,還有很多可能,我們有沒有想過?

政府過去講「抗中保台」,現已改為「和平保台」或「民主保台」。所謂民主晶片、民主供應鏈,都是一種對抗策略。未來世界是民主和共產之爭,相信民主可以保台,就像認為「矽盾」可防衛台灣一樣,我們會更危險、還是更安全?

台灣應向印度學習。印度為「印太戰略」成員,但對美國要求並非全然接受,雖不理會制裁向俄國買石油,但又和美國形成科技戰略夥伴關係。新加坡前駐聯合國代表馬凱碩,最近提出「亞洲第三條路」,點出東協國家面對強權生存之道。

美國政治學大師杭亭頓在其經典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中指出:「伊斯蘭社會和華人社會視西方為對手,因此他們有理由合作來反對西方」。他表示西方與挑戰者文明間的衝突將成為全球政治中心,而儒教和伊斯蘭國家間聯繫會加深。面對全球新格局,台灣需要認真考慮政治避險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