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8日 星期五

經濟/投資、貿易 戰鬥內閣成敗兩關鍵

.聯合報社論..賴清德應如何超越林全?
.聯合報黑白集.五六十歲你能做什麼
.經濟日報社論.投資、貿易 戰鬥內閣成敗兩關鍵







經濟/投資、貿易 戰鬥內閣成敗兩關鍵


2017-09-08 02:01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準行政院長賴清德。 聯合報資料照片


新任行政院長賴清德將組成「戰鬥內閣」,賴院長要戰鬥的前線不少,但最後攸關勝負的關鍵,在經濟這個戰場。由於台灣經濟發展的命脈建立在貿易與投資這兩個支柱上,所以更具體的說,賴內閣要為貿易及投資而戰,但要有對的戰略及戰術。
我國貿易依存度(貿易總值占生產毛額比重)長期高居亞洲甚至世界之首,意味著台灣經濟對貿易環境變化很敏感。自從2008金融海嘯後,全球貿易就一直處於低迷狀態;雖然近一年來看似回春,但過去五年全球貿易成長幅度,平均而言只剩下海嘯前的一半。背後的原因很多,除了主要市場消費力復甦緩慢外,也包含全球價值鏈成長動能不足,新興國家成長趨緩,以及科技改變促成「在地生產」等持續性、結構性問題。歐洲央行認為這種疲軟將成為世界貿易的新常態,也可能就是台灣經濟的新常態。
近半年來,美國川普政府打著美國優先的旗幟,提出一連串的「非傳統」貿易政策,壓迫各國及台灣想辦法降低對美的貿易順差,消除所謂的不公平貿易行為,使得原本就缺乏動能的全球貿易環境,更增變數;加上中美貿易的衝突、朝鮮半島的緊張,使得新常態悶上加悶。
除了全球環境的風險外,台灣也面對自己的結構問題。例如生產製造及貿易內容高度集中,半導體、電機電子及資通訊三類就占了出口值的四成以上,而每一類都面對來自中國、韓國、馬來西亞甚至越南的追趕。再如台灣接單、海外生產的比重不斷攀升,產業空洞化與就業機會消失的風險一直存在;新南向政策是重振產業雄風還是惡化外移?外移後哪些產業來填補生產及就業空洞?都有很多大問號。
最嚴重的是投資問題。外人與本國投資不振,亞太地區排名吊車尾,早已變成台灣的慢性病,近十年來一直惡化卻似乎不到致命程度。因而各屆政府擴大吸引投資的空洞口號喊得震天價響,實際成效卻很有限。
這些全球性及台灣本身的諸多問題,彼此牽動,挑戰極高,而且都不是一夜之間忽然出現;但迄今政府若非沒有具體對策,就是方案跟貿易一樣疲弱無力。例如對全球貿易持續衰退的新常態大問題,從未看到什麼宏觀、長期性的政策對應藍圖。對美國經貿政策似乎也是延續過去馬政府基調,彷彿美國還是歐巴馬在位。又如5+2產業政策或許是為了降低「產業」集中度問題,但從農業、亞洲矽谷、綠能到生醫,似乎對改善「貿易」的競爭力幫助有限。最嚴重的是投資及產業外移問題,前瞻計畫看似要發揮刺激投資的作用,但若環境、政策欠缺有意義的改革,大概只能花大錢治標卻無法治本。
若賴內閣繼續對這些問題視而不見,或是蕭規曹隨式的將過去政策複製貼上,就有負外界對「戰鬥內閣」的期待,也很難在經濟戰場上獲得勝利。
檢討經濟問題無解的一個癥結點,在於目前經濟事務的決策圈,仍是以常任文官為主,因而重視眼前問題的處理,卻欠缺洞悉長期結構的能力,更導致經濟政策幾乎沒有原則、主軸及方向;簡言之,就是「一步一腳印」,但不知東西南北。在此背景下,準副院長施俊吉日前提出金融「去管制化」的方向顯著格外難得。因為姑且不論「去管制化」是否真的是金融發展的解方,但至少可以看到引導政策的主軸思維與大方向。
賴院長固然相對欠缺治理貿易及投資的經驗,但過去在台南市長任內的特徵之一,在於施政講原則,方向感層次鮮明,這或許才是賴內閣經濟政策成功所需的關鍵。未來更要加強掌握結構性問題,提出宏觀、長期規劃的藍圖,才能符合在經濟議題為台灣戰鬥的期待。

聯合/五六十歲能做什麼? 他們「現在去教書」


2017-09-08 02:01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圖為北一女。本報資料照/記者盧振昇攝影



最近網路上熱烈討論「哀樂中年」。有人仍為經濟壓力所迫,有人退休後各地旅遊,也有人覺得還有精力可貢獻,到處當志工。英國最近出現「去教書」運動,雖只在實驗階段,卻為「五六十歲的你能做什麼」提出一個新選項。
有卅年媒體資歷的「金融時報」專欄作家露西.凱勒維,即將出任中學數學老師。她知道英國一般中學在科學、語文等科目上師資缺乏,也注意到社會上不乏事業成功者卻內心空虛,時時省思如何「做點有用的事」,於是,心念一動,她成為「現在去教書」運動發起人之一。
這項運動獲得的回響超出預期,上千包括律師、醫師、銀行家、乃至電影工作者提出申請。經層層篩選,密集訓練,取得教師資格,還要接受學校行政高層面談,今年將有大約百名曾是社會菁英的長者進入各中學當起實習老師;人人誠惶誠恐,不知能否勝任。
這項教書計畫的目的,不是為退休者找工作「第二春」。追根究柢,還是基於「改變社會要從教育做起」的信念。已經替自己賺飽了財富和權勢的人,如何身體力行去回饋社會?有些年輕老師和校長冷眼旁觀,懷疑這批「老人」如何吃得消十幾歲的青少年。凱勒維不服氣反問:現任女首相梅伊上任時五十九歲,怎麼沒有人嫌她太老?
五六十歲的你,還有什麼人生遺憾、未竟志向?回到「改變社會要從教育做起」這句話,很多人應可找到「有用的事」去做!


聯合/賴清德應如何超越林全?


2017-09-08 02:01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賴清德(右)今接替林全(左)出任閣揆。 聯合報資料照片



賴清德今天接替林全出任行政院長,也宣告蔡英文任內的第二號航艦「文清號」正式啟航。儘管不少人將蔡英文和賴清德的關係比喻為「兩個太陽」,對兩人未來能否合作愉快表示存疑;但從這兩天賴清德表現的低調看,「蔡賴體制」似暫不會有「日月爭輝」的問題。對賴清德而言,更重要的,其實是如何傾聽民意、解決問題,而不是努力去迎合總統。
這次內閣改組,顯然由蔡英文扮演主導的角色。在人事上,比較引起爭議的布局,諸如顧立雄、林峯正的異動,應皆出自蔡英文手筆;包括應換而未換的閣員,藉「安定」之名留任,也是在安撫去職的林全。亦即,賴清德對自己的內閣人事其實著墨不多,大抵聽從蔡英文安排。在介紹賴清德出場的記者會上,蔡英文表現得特別高調,並交付七大任務給他,形同限縮賴清德的角色,要求他以執行既定政策為先。
蔡總統這種作法,顯然欠缺深思熟慮。第一,內閣需要改組,正是因為行政團隊表現欠佳,民眾極為不滿。總統讓賴清德上場,卻不讓他有充裕的空間改組團隊,只能帶著老隊伍上陣,這教他如何施展?第二,人民對政府施政的不滿,行政部門效能低落固難辭其咎,總統領軍及拍板定調的偏失尤是主因;但在這方面,外界卻看不到蔡總統自己的檢討。第三,蔡英文交代給賴清德的七大任務,充斥「加速執行」、「有效執行」、「持續強化」等命令句法,似真要將賴清德矮化為執行長。試問,賴清德難道沒有調整政策方向的權力?而一個沒有主見的閣揆又如何扮演好行政院長角色?
林全內閣的支持度所以低迷,除了他政治性格偏低,更重要的原因是,他個人缺乏政治企圖,只把自己的角色設定為「友情贊助」,是來幫總統暫時「照顧攤子」的人。也正因為只是個「照顧攤子」的客卿,最後的成敗或盈虧都與自己無關,所以,他頂多只能穩住局面,很難拿出亮眼的成績。林全和蔡英文的深厚交誼固是美談,但印證在這十五個月的合作,卻是一個糟糕而失敗的案例:相知相惜,卻不能相諫相惕,最後連責任誰屬都無法釐清,更弄到「雙首長制」的憲政精神傾圮。
和林全不同的是,賴清德有自己的政治事業和榮耀感,他出任閣揆不是出於友情贊助,而是基於更上層樓的企圖;因此,面對閣揆職務,他不會像林全那樣抱著「五日京兆」的心情,而會更加細心與耐心地經營。在這樣的基礎上,賴清德有絕佳的機會拿出超越林全的成績,甚至有機會幫蔡英文低迷的民調力挽狂瀾。
其次,賴清德長期在地方經營,應比林全更接地氣,也更深知民瘼,也知道拚經濟和民生的重要。賴清德上任後,首應就鬧得沸沸揚揚的「一例一休」要求勞動部主動修法,並與有異議多時的綠營立委共同協商,提出一個解套方案。這點,賴清德應已聽取不少地方民怨,若將此當成上台改革第一槍,除去英全體制下執意不改的毒瘤,必能贏得掌聲。此外,台灣電力供應正走在鋼索上,企業和民間天天提心吊膽,非核的目標和手法必須務實修正。賴清德應該知道,像英全體制那樣一味壓榨台電,是不可能取得供電、環境和安全三方的平衡。
外界將新內閣標籤為「戰鬥內閣」,賴清德認為,他的主要工作在推動政務,而非為了特定的黨派任務,因此不希望如此稱呼。這樣的態度和定位,是正確而健康的。身為閣揆,唯有敏於因應,持續不斷地創造政績,才能累積民意和實力;如果只一心想著戰鬥和打擊政敵,我們很難想像這將如何建設台灣?
賴清德如果懂得藏拙,並善用自己勤政和解決問題的長處,虛心傾聽民意,他不僅能超越客串性質的林全,還能超越高高在上的小英。

嚴震生/司法獨立,肯亞優於台灣

.嚴震生/司法獨立,肯亞優於台灣
.薛承泰/世大運與日全食
.林中斌/拉古薩:自由繁榮和平的小國
.黃介正/美亞太政策鐵三角到位
.方祖涵/槍口下,不滅的記者魂

.劉維公/台灣文創產業政策的唐吉訶德症
.范疇/爭論文言文比例?沒開竅吧?
.馬凱/天賜良機讓台灣再領風騷
.盛治仁/謝謝你的競爭
.廖玉蕙/別拿過去的錯誤恐嚇未來的可能
.洪蘭/簡單就是美 文言文很潮的!
.葉銀華/應避免傷害台灣的抗爭活動

.王健壯/逢課綱必鬥不累不煩嗎?
.余光中/免繳遺產稅的現金
.嚴震生/川普眾叛親未離,執政聯盟解構中
.林祖嘉/前瞻計畫絕不可以包裹表決
.葉丙成/政府,勿再把學校當業績提款機!
.蘇蘅/政治道歉的傲慢與偏見

.黃界正/沒有巴農的白宮與亞洲
.李清志/鳥不生蛋的魅力
.朱宗慶/「察言觀色」的正向思考
.陳立恆/天人合一也需要知行合一
.盛治仁/務虛的政治,務實的生活
.張俊彥/創造價值才是創新:談教育和科技的創新
.薛承泰/社會責任是「偽君子」嗎?

.方祖涵/被識破的是投球動作,還是假消息?
.王健壯/蔡英文的問題在哪裡?
.王正方/君子和而不同
.施振榮/企業家族 傳承無形信念、價值更重要
.馬凱/謀大位者要除三大害
.周行一/大學的進步需要永續的基金
.嚴震生/美國參議院的「核子選擇」

.黃介正/美中兩岸關係時間表
.高朗/朝鮮半島危機,不能心存僥倖
.葉銀華/公司為誰而治?
.洪蘭/看見誠品 成就閱讀
.薛承泰/公教樓地板32160 年改的5個魔咒
.盛治仁/看透生命迷霧 走不一樣的路
.方祖涵/老派的英雄對決




.劉維公/講清楚說明白,假新聞一樣來
.王健壯/NCC應該做鋪路的人
.蘇蘅/挺媒體的蓋茲 台灣有沒有?
.葉銀華/高調做公益 好嗎?
.朱宗慶/時間.心境
.李清志/星巴克女神vs.日本藝伎
.陳立恆/氣與眼,台灣前瞻的活棋之路

.施振榮/突破價值與平衡盲點 邁向矽文明
.葉丙成/請問政府,體育改革做不做?
.黃介正/人民解放軍的歷史挑戰
.林中斌/無神論大國 宗教興起
.薛承泰/加碼20億,保20萬生育?
.盛治仁/陸客不來「爆買」的衝擊與機會
.嚴震生/原是最幸福一代的提前結束






嚴震生/司法獨立,肯亞優於台灣


2017-09-08 02:09 聯合報  嚴震生(政治大學國關中心美歐所研究員)

肯亞總統甘耶達(Uhuru Kenyatta)表示,他不認同最高法院做出上月總統大選無效的判決,但他會尊重這項決定,並呼籲人民也予以尊重。圖為甘耶達上個月在大選投票。 美聯社



肯亞最高法院日前宣布八月初總統選舉,由於計票過程有瑕疵,與憲法牴觸而無效,要求在六十天內重選,成為非洲民主發展近卅年來最大震撼彈。
肯亞雖不是非洲最重要國家,但卻是少數從未經歷過軍事政變、也不曾嘗試過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國家。多黨民主起步雖較晚,約僅廿五年左右,但已發生過兩次政黨輪替。由於美國前總統歐巴馬父親來自肯亞,且在任內出訪過這個家鄉,因此它的政治發展受到關注是可以理解的。
這次向法院提出申請的反對黨候選人歐丁嘉(Raila Odinga)已是連續三次挑戰大位、且三次落敗,但每次選舉結果都有爭議。二○○七年總統大選,歐丁嘉一開始領先,但隨後因選票有爭議暫停計票,重新計票後現任總統齊巴基(Mwai Kibaki)逆轉險勝。這當然引起歐丁嘉陣營不滿,加上齊巴基代表的基庫尤族(Kikuyu)長期把持肯亞政治,而歐丁嘉所屬盧沃族(Luo)則一直在權力核心之外,讓後者支持者不僅有被邊緣化的感覺,且在政治上是被打壓族群,因而走向街頭抗議,造成一千多人死亡。
在國際社會斡旋後,齊巴基做出讓步,與歐丁嘉組成聯合政府,肯亞也為此修憲,增設總理一職。歐丁嘉之所以妥協,乃是因為下一屆總統選舉時,齊巴基受任期限制不得再選,身為總理的他有機會再上一層。基於這個考量,在後續修憲中,他同意將總理職務廢除,因為若有機會擔任總統,歐丁嘉當然不願意分享權力。
沒想到二○一三年總統大選,齊巴基支持同屬基庫尤族的肯亞國父甘耶達(Jomo Kenyatta)之子副總統小甘耶達(Uhuru Kenyatta),讓歐丁嘉再度遭到挫敗,這回他連總理職務也沒了。儘管他對選舉結果提出質疑,但是司法挑戰並未成功,也加深盧沃族的挫折感。這次歐丁嘉捲土重來,但小甘耶達仍然以近十個百分點勝出。由於肯亞選舉委員會負責電子計票系統官員選前離奇死亡,讓歐丁嘉懷疑執政黨是否有藉此作票,因而挑戰選舉結果的正當性。
這次肯亞的最高法院以四比二的多數支持歐丁嘉看法,讓歐丁嘉自己都感到意外,要大呼「這是肯亞人民,若延伸來說也是非洲人民的歷史性一刻」,因為這是「非洲民主化歷史中,第一次出現法院認定不公正的總統選舉無效判決,這是一個創下先例的判決。」小甘耶達雖然對判決結果不甚滿意,但仍然展現風度,選擇尊重法院所作的裁決。
國人對肯亞的認知,可能是一年多前台灣詐騙集團在肯亞被抓後遭遣送中國大陸,引發國人不滿。然而若從肯亞最高法院做出相當獨立的判決後,或許會刮目相看。畢竟在前瞻條例通過,在野國民黨想要爭取大法官釋憲的今天,姑不論釋憲案能否成立,但台灣司法真會對前瞻條例通過的違憲與否,做出獨立判決嗎?
(作者為政治大學國關中心美歐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