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20日 星期二

經濟日報社論/美國輸出通膨 全球經濟同遭衝擊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79148/web/ 

◆  聯合報社論/蔡總統的責任政治觀念錯得離譜
◆  聯合報黑白集/被「夷平」的新聞台
◆  經濟日報社論/美國輸出通膨 全球經濟同遭衝擊





經濟日報社論/美國輸出通膨 全球經濟同遭衝擊


2022-09-20 03:06  經濟日報/   社論
美國通膨率超乎預期,市場對聯準會恐大幅升息的疑慮迅速升溫。路透社



台幣貶破31,歐元不到1比1;人民幣全力守7,日圓下探147。美國操縱匯率,完全不靠干預;只要提高利率,全球匯市戰慄。從今年3月美國聯準會(Fed)首度升息之後,美元即一路震盪走高,同期間台幣及人民幣對美元都貶值近10%,韓元貶值更多,日圓自不用說。依照美國自己的定義,這當然不是「操縱」匯率;但世人只要略懂經濟學原理,都知道利率變動對匯率的影響。現在美國通膨飆高,必須緊縮貨幣政策壓低通膨,美元同時升值自然更妙。美國是否承認「操縱」並不重要,大家心知肚明就好。

重要的是從更深層來看,美元升值主要源於Fed大幅升息,升息目的當然是對抗通膨,但通膨升高的元凶又是什麼?人人都說是能源價格飆漲,但美國西德州油價目前已與去年10月大致相當,汽油價格也明顯下跌,通膨為何居高不下?再說新冠肺炎疫情,對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影響是「雙殺」之局,為何只見通膨,不見通縮?真正原因,其實是美國貨幣與財政政策過度寬鬆所致。先前Fed不僅將利率降至近零,同時實施量化寬鬆大肆注入流動性,政府也動支數兆美元移轉給付。2020年疫情肆虐,對通膨影響不顯;但2021年經濟逐步解禁,通膨初露爪牙, Fed卻堅持「過渡論」,拜登政府也再砸1.9兆美元。總供給停滯,總需求暴增,通膨豈能不節節升高?

如今Fed知錯已改,但拜登政府仍堅持擴張路線。拜登堅信只要使中產家庭的生活負擔能力更強,就是在對抗通膨,因此國會通過「通膨削減法案」,補貼消費者的綠能、藥品及教育費用。但事實卻是此案對經濟體系再度注入4,850億美元的新增需求,只會餵養通膨,而非削減通膨。賓州大學華頓預算模型的模擬結果顯示,在此案實施的頭幾年,反而會使通膨率稍稍上升,原因是擴大社福及醫療補助可能使民眾支出增加。至於鼓勵綠能投資、半導體製造及強化基礎建設,雖然能夠促進供給,從而降低通膨壓力,但這些投資在短期也只會使總需求增加,反而推升通膨。

拜登對通膨現況的發言,聽起來好像與大部分美國人並非活在相同時空。7月整體消費者物價指數(CPI)與6月持平,拜登立刻高喊「零通膨」;8月比7月上升0.1%,拜登的回應是「我不擔心,因為這只是1%的十分之一」,但美國股市為何因此暴跌?拜登這些說法或許是為了安撫美國民眾,然而他實在是高估了自己的說服技巧,且大大低估了美國民眾的常識水平。

聲望崇隆的經濟學家、財政部長葉倫,力推「俄羅斯出口原油價格上限」行動計畫;既要迫使俄羅斯不減少石油供給,又企圖控制進口國的石油需求,同時還要限制俄油出口價格。這是在用「看得見的手」,緊抓「看不見的手」。葉倫這套妙用經濟學理的計畫一旦付諸實施,結果究竟是成功壓低油價,還是製造油價動盪?年底前就能見真章。

除了拜登政府,無論是經濟學界或金融市場,都對美國的通膨展望不敢樂觀。英國金融時報(FT)對首要院校經濟學者所做的最新調查顯示,大部分學者認為為了壓低通膨,美國政策利率在整個2023年都將維持在4%以上。拜登的擴張政策,只會繼續拖Fed緊縮措施的後腿,利率勢必更高,美元還會更強。對全球經濟的衝擊,一是美國對外輸出通膨,迫使其他國家同步緊縮,壓制全球經濟成長;二是導致財政脆弱國家陷入金融危機,甚至破產,斯里蘭卡與巴基斯坦只是首例。8月美國通膨再度衝高,也將這場「反向匯率戰」帶入新一回合。

台灣絕對避不開雙率衝擊,央行尤須臨淵履薄,審慎因應。









聯合報黑白集/被「夷平」的新聞台


2022-09-20 03:27  聯合報/   黑白集
第三大有線電視系統TBC與大豐有線電視近來行文NCC,申請將TVBS移出五十五頻道,由鏡電視取代。記者曾學仁/攝影



繼中天新聞台被撤照後,有線電視系統業者大豐─TBC 聯盟近日向 NCC 提出申請,將五十五台的 TVBS「移頻」發配邊疆。取而代之的,是與民進黨關係密切的「鏡電視」。要說這不是政治操作,恐無人相信。

有線電視四十八至五十八台,是新聞台的黃金地段。TVBS 一旦被移頻,跟「直接下架」也差不多。如此一來,黃金地段就只剩「策略聯盟」的壹電視、年代、三立,林文淵任董事長的東森電視,NCC 當門神的華視,最老牌「民進黨電視台」的民視。再加上鏡電視,就是蔡政府「一統江山」。

儘管相關人說這次移頻「純屬商業行為」,但鏡電視與綠營關係密切,這誰也遮掩不了。鏡電視今年初上演了一個月四易董事長的鬧劇,又頻傳公司治理疑義,近日更被揭露已賠掉兩個資本額,還有「秘密海外公司挹注資金」。果然是,「有關係就沒關係」。

大豐去年原欲併購 TBC,卻遭 NCC 否決。事實上,這個系統業者的五十二台迄今仍然空著,要讓鏡電視推進到黃金地段,也未必非要移開 TVBS。此舉,除「護航鏡電視」,更是遞出「投名狀」:用 TVBS 的頭,展現對蔡政府的忠誠。

這次事件,和中天新聞被撤照並無二致,都是蔡政府「掌控媒體工程」的一環。將 TVBS「移頻」,等於將異議新聞台「夷平」,讓新聞台從此變成蔡政府喉舌了。









聯合報社論/蔡總統的責任政治觀念錯得離譜


2022-09-20 03:32  聯合報/   社論
蔡英文表示,勿把防疫、疫苗議題,變成負面選戰攻擊手段。圖/取自蔡英文臉書



政府的防疫及疫苗採購政策,最近屢屢引發議論,其中不少是針對民進黨台北市長參選人陳時中而來。為此,蔡英文總統近日在臉書發文,呼籲外界不要把防疫當成「選舉口水戰」;若變成負面攻擊手段,對眾多盡職的防疫團隊人員不公。看來,蔡總統的「責任政治」觀念錯得離譜;就政策利弊進行辯論,原是民主選舉的重要手段,怎能說是「口水戰」?

蔡英文這段發言雖是在「總統臉書」發表,但她的角色更像是「民進黨主席」,目的在為陳時中護航,也在為政府的決策爭議建立防火隔離帶。事實上,政府三年來採取高壓防疫,對人民的生命財產及行動自由加諸了許多強制限制,疫苗、藥物及試劑的採購分配又影響到無數百姓權益,乃至不少藥物緊急使用授權的發給違背專業及公正原則,皆疑點重重。在決策時,政府威風凜凜拍板,人民毫無發言的餘地;而今適逢選舉較勁,許多決策露出破口,民眾若還訥訥無言,豈不是甘當愚民和順民?

蔡總統這段「不要把防疫變選舉口水」的發言,明顯犯了三項觀念上的錯謬及誤導,必須釐清。第一,朝野在選舉中就公共政策進行辯論,是民主政治正當且必要的攻防,絕不能視為「口水戰」;第二,最近各界對防疫政策的討論,主要是針對決策過程的理性與透明不足而發,其中涉及徇私、貪瀆、顢頇、專斷等問題,主政者一味迴避才是失職;第三,外界質疑焦點都集中在「決策層次」,大家對於基層防疫執行人員的努力皆極肯定;因此,蔡總統擔心防疫人員的貢獻被抹煞,實屬多慮。

民主選舉的攻防,提供了人們檢驗候選人的絕佳機會。試想,陳時中如果還是個政務官,他愛怎麼耍嘴皮,愛怎麼打官腔,愛怎麼K歌飲酒,只要蔡英文袒護著他,民眾也無可奈何。但現在蔡英文提名他競選台北市長,這個把關的責任,就落到了首都市民身上。台北市如果不想選出一名言行反覆、行事不透明、人設搖擺不定的市長,選民當然需要對他做更多人格檢驗和靈魂拷問,怎能說是口水戰?

蔡英文把防疫政策的辯論說成「口水戰」,除顯示她的元首角色逐漸崩塌,也反映她對「責任政治」的認知極其偏差。事實上,陳時中的防疫及疫苗決策的偏失,不少因素可能是來自府院高層的干擾所致;尤其對高端的偏袒,蔡總統恐怕難脫干係。試想,蔡政府總共編了八千四百億防疫特別預算,其中用於防疫的經費不到兩成,高達八成的經費被拿去紓困和發消費券。簡言之,政府假防疫之名編了大筆預算,卻將其中六千多億元用在政策買票用途;而在野立委拿到的資料,則關鍵數字均被塗黑,這要如何監督?蔡總統這麼怕外界討論防疫問題,莫非因為心虛?

蔡總統近期面對選舉,屢屢偏離元首應有的高度與原則。諸如,她不時公器私用,利用總統視察公務夾帶政黨輔選行程;為了幫民進黨候選人助選,她動輒對其他政黨候選人作無謂的人身攻擊。這些,都是失格的表現,喪失了總統代表國家及團結國家的基本原則。包括這次的九一八台東大地震,花東地區橋斷人傷,中央聲稱要舉行視訊會議,但地方苦等兩小時,蔡總統卻念完稿就起身走人,讓所有人員錯愕不已。如此心不在焉的中央政府,又值得誰的支持?

決策者要為其政策後果負起相應的責任,有最大權力的人,要負最大的責任,這是「責任政治」的要義。蔡英文的觀念錯得離譜,她終須付出代價。



王建煊/王老先生講故事之151:匿名的情書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王建煊/王老先生講故事之155:享受無中之有的喜悦
◆  王建煊/王老先生講故事之154:只怕不得好死
◆  王建煊/王老先生講故事之153:臭皮囊如何埋葬?
◆  王建煊/王老先生講故事之152:天天看同一幅圖畫?
◆  王建煊/王老先生講故事之151:匿名的情書







王建煊/王老先生講故事之151:匿名的情書


2022-09-26 11:59  聯合新聞網/ 王建煊(前監察院院長、天使居創辦人)
因為,凡有血氣的,盡都如草;他的美榮都像草上的花。草必枯乾,花必凋謝。 王建煊



太太過生日,丈夫不知道送甚麼禮物才好,問之於友人,朋友出了個餿主意 : 找人給太太寫封匿名的情書。後來匿名情書不知真的寫了沒有,如果寫了,我想效果一定不錯。

人都需要被肯定
為甚麼呢?因為人都需要被肯定,對一個女人來說,最擔心也最無奈的事,就是年華的逝去,每每對著鏡子,無以自己。

現在有人對她寫情書,表示愛慕之意,雖然不會認真,但總有少許竊喜。為甚麼?因為她的外貌仍受肯定。失去的信心,又回來了一點。這與有些太太們經過大學男生宿舍,被人吹口哨,回來興奮莫名如出一轍。男人外遇,女人出牆,皆與此種心態有相當關係

年華的逝去
年華的逝去真是無可奈何的事,只是翻開幾年前的照片,就會發現自己又老了許多。「老」是人人都不能避免的事,雖然無可奈何,又能怎樣?因此必須學習去接受,因為不接受也得接受,既然非得接受,那就快快樂樂的接受吧!總不能老是靠匿名情書來麻醉自己吧!

當然說起來容易,做起來總是有些傷感。我認為最有效的方法還是靠虔誠的信仰。聖經上說:「所以我們不是顧念所見的,乃是顧念所不見的,因為所見的是暫時的,所不見的是永遠的。」

外表只是暫時的
再怎麼英俊或美貌的人,最後都會花容盡失,甚至期盼保住雞皮鶴髮亦不可得。任何外在的美麗都是暫時的,終有凋謝之日。在容貌上花費太多心力的人,最後都會發現,那是白忙一場。只有在那永生的事上,多所追求,才能達到外體雖然毀壞,內心卻一天新似一天的境界。

「因為,凡有血氣的,盡都如草;他的美榮都像草上的花。草必枯乾花必凋謝。」(彼得前書1章24節

本文與台灣醒報同步刊登











王建煊/王老先生講故事之152:天天看同一幅圖畫?


2022-09-26 12:03  聯合新聞網/ 王建煊(前監察院院長、天使居創辦人)
天天看同樣一幅圖畫,再好看也變成沒甚麼了。 示意圖(ingimage)



有次去香港科技大學參加一項學術研討會,現場樹木青翠,海水清澈見底,大家驚為仙境。正在大家讚不絕口時,校長突然冒了一句話:「天天看同樣一幅圖畫有甚麼好看?」很有道理。

天天看難免無感
天天看同樣一幅圖畫,再好看也變成沒甚麼了。我住在外雙溪山上,可以眺望故宮博物院,景觀相當不錯,來我家拜訪的朋友也都欣賞不已,可是我們好像根本沒感覺似的,原因就是天天在看同一幅圖畫。

這使我想起一句戲言,也是句名言:「家花哪有野花香?」有人太太非常端莊美麗,可是先生仍然在外拈花惹草,拈的花又比家花差多了,不外是找新鮮,因為天天看同樣一副面孔,再美麗也沒甚麼感覺了。

人性的弱點
這樣的論調是十分詭譎的,但多少暴露了人性上的一些弱點,雖然危險,但也不能不認真的面對與警惕。因此,我們就要想一想,世界上有哪樣的美貌是經得起一看再看的呢?

坦白說,經得起久看不厭的外貌,幾乎是不存在的。因為人都會老,青春美貌也不復存在,幾乎是指日可待的事,但是一個人如果有很強的內在美,即使七老八十,仍然受人喜愛歡迎

內在還是外在美?
所以娶妻嫁夫應該強調內在美,有內在美的妻子,是丈夫年輕時的戰鼓,年老時的手杖終生受用不盡。有內在美的丈夫會讓妻子冬暖夏涼,天天都能在大樹下乘蔭納涼

但每次講到內在美遠遠美於外在美時,聽的人都點頭稱是,而臨到抉擇時,仍是義無反顧選擇外在美,這是人的無知呢 ? 還是人類缺乏戰勝軟弱意志力呢?

本文與台灣醒報同步刊登











王建煊/王老先生講故事之153:臭皮囊如何埋葬?


2022-09-27 14:07  聯合新聞網/王建煊(前監察院院長、天使居創辦人)
人死後留下的軀殼,就是我們的臭皮囊。 示意圖(ingimage)



人死了以後究竟要怎樣葬才好呢?西藏流行天葬,死者遺體被抬到高山上,支解後供禿鷹吃吃得愈乾淨轉世愈快。如果沒有禿鷹來吃,那就糟糕了。

天葬大逆不道?
我們可不可以天葬呢?中國人一定覺得大逆不道,對死者不敬。其實依照聖經創世紀記載,造物主用地上的塵土造了一個人的軀殼,再將生命之氣吹進去,這個泥巴人就成為有靈的活人了。

人的生命是無形的,是個靈,是口氣,所以人死了,大家就說他斷氣了。斷氣的意思是說生命之氣離開了軀殼,軀殼內因已無生命,當然不動了,大家就說他死了。其實人無形的生命離開了軀殼還是活的,並未死,信上帝的人,這個無形的生命就到天家,去享天堂永生之福去了。

中國人埋葬儀式
中國人講求全屍,要土葬,土葬花費大,而且與活人爭地,最後還是會被活人出賣的。很多墳墓不是被盜,就是因為公共建設需要而被遷走或集中保管,所以土葬的結局並不如預期的有尊嚴。現在也有人用火葬,但骨灰又要放在靈骨塔,除了要付年費,還要增加子孫祭拜之苦。

韓國有位財團大老闆父親的墳墓被挖,遺骨被盗,歹徒勒索巨款,始肯歸還。很多富有人家墳墓被盗,更不是稀奇的事。韓國慶州是一古城,很多皇帝的陵寢都在那裡。有的墳墓被有計劃的打開,遺骨及配件等遺物公開給遊客展覽,供人參觀。試問厚葬的結果又是甚麼呢?

人終要歸於塵土
人死後留下的軀殼,就是我們的臭皮囊,怎麼處理其實都已經沒有甚麼關係了,處理時只要不污染環境即可。因此最好的方法是生前簽下器官捐贈卡,死後由醫生將可用的器官摘下來,移植給其他需要的人。然後遺體火化,將骨灰灑在海裡或大地上。因為人的軀殼本是土造的,所以還要還之於塵土。

塵土仍歸於地靈仍歸於賜靈的神。」(聖經傳道書12章7節

本文與台灣醒報同步刊登










王建煊/王老先生講故事之154:只怕不得好死


2022-09-28 14:03  聯合新聞網/ 王建煊(前監察院院長、天使居創辦人)
屬世生命的結束,乃是屬天新生命的開始。 示意圖(ingimage)



有個朋友說他立志得心臟病,因為心臟病死得很快。但是患有心臟病的人卻時時活在緊張中,深怕一不小心就再見了。

痛快地離開
有人則說,最好有心臟病,但自己不知道,這一來病發時走得快,而平時又不擔心害怕。另有個朋友說,他要常常到國外旅行,飛機坐多了,遇到墜機的機率自然增大,飛機失事,多數也死得快,且可獲賠償,家屬可多一層生活保障。

談來談去,都是同一個心願,就是希望離開世界的時候,能夠以比較痛快的方式離開,因為看到很多人逝世前被病痛折磨的悽慘,感同身受的情緒特別強烈,似乎有提前看見自己未來悲慘情境的樣子。

病痛的折磨
在十大死亡原因的統計中,癌症總是名列前茅,去年癌症仍蟬連首席,平均每天有八十人每十八分鐘有一人死於癌症,因此人人談癌色變。有的癌症病患,必拖至最後身體、錢財、家人精力、親情都熬乾了,才結束生命,想來自然十分恐怖。

這也是為甚麼安樂死始終是大家談論話題的原因,但一般人並不符合安樂死的條件,因此只有寄望某些快速結束生命的方法,如心臟病或墜機等。甚至有人不願生命活得太長,據一家雜誌的調查,台灣有七成的人,不希望活過百歲。

新生命的開始
人生在世打拚終年,結局不好者,潦倒一生;結局好的,也是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黄昏。黃昏之後乃是一遍寂靜的黑暗,想到這裡就會覺得生命了無意義

當然這是悲觀論者所看到的人生,樂觀者,尤其是有信仰的,看法就會截不同。例如耶穌基督,祂屬世的肉體倒下時,祂的生命回到天家去。世界是我們的中途站,不是終點站屬世生命的結束乃是屬天新生命的開始

本文與台灣醒報同步刊登











王建煊/王老先生講故事之155:享受無中之有的喜悦


2022-10-04 14:21  聯合新聞網/ 王建煊(前監察院院長、天使居創辦人)
享受無中之有的喜悦。 示意圖(ingimage)



我們常常用「無中生有」來形容別人的憑空捏造,把明明沒有的事,說得繪影繪聲,使人信其有。這種故意陷害別人的無中生有,當然不可取,應予譴責。但是,「」中是不是一定不能產生「有」呢 ? 那倒不一定。很多場合,「無」不但能產生「有」,而且會產生許多的「有」來。

「一身輕」的「有」
例如我們常說「無官一身輕」,無官是一種「」的狀態,由於這種無,它就產生了「一身輕」的「」,也就是有了一身輕鬆。由於有了一身輕鬆,又可產生一連串其他的有。

例如減少了無聊的飲宴應酬,腸胃變得健康了;壓力煩惱減少了,頭髮不再快速脫落;四周拍馬屁奉承的人少了,自己也少了一分驕傲,人的修養品格突然變得高尚些了;這些都是無官的「」所帶來的各種「」,怎麼說無中不能生有

「無」的樂趣
小時喜歡過年,天天盼過年,過年會給我們帶來一籮筐的喜樂。 當時因為家裡窮,只有在過年時才有機會穿新衣新鞋,有糖果年糕吃,還有鞭炮放。可是現在富足了,從前過年才有的東西,現在天天都有。從以前的標準來看,現在天天都在過年,過年的樂趣,不再有了,只能在回憶中回味了。

從前過年為甚麼有那麼多的喜樂,因為家窮,沒有錢。就是沒有錢這個「」,使我們有了過年的樂趣。所以說窮中作樂窮人有窮人的樂趣,這種樂趣所帶給人的享受,絕非富人高樓大廈或山珍海味的享受所能比擬的。

樸實的快樂
多年前在鄉下,看到有間北方麵店,一位工人階層的男子漢,買了碗麵放在桌上,他一隻腳踩在長板凳上,然後把麵高高的挑起來,呼的一聲送進嘴裡,那種過癮的程度,想必富家女買百萬鑽戒的快樂也不過如此吧!

他為甚麼能有這種高邊際效用享受,而你沒有 ? 因為他沒有錢,沒有錢的無,使得他有此高程度的享受。講到無,人常常是負面反應其實無中有一大堆有,就看你怎麼想,就看你會不會去享受這種無中的有

本文與台灣醒報同步刊登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兩岸關係 難跳過攤牌那一刻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79148/web/ 

◆  總統關注選情不問災情 全民震驚心冷
◆  認識斷層有助監測防災
◆  天花板掉落 不能道歉了事
◆  解讀兩岸關係大調查/和平機會 需善意與智慧
◆  解讀兩岸關係大調查/軍購影響 不如政客操弄
◆  解讀兩岸關係大調查/裴洛西來 現狀加速改變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兩岸關係 難跳過攤牌那一刻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兩岸關係 難跳過攤牌那一刻


2022-09-20 02:57  聯合報/   趙春山(作者為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榮譽教授)
愈來愈多台灣民眾感受到兩岸軍事關係處於緊張狀態,高達五成三民眾不滿意蔡英文總統處理兩岸關係的表現。圖為蔡總統(左二)今年三月視導新制教召十四天訓練。本報資料照片



解讀聯合報近幾年這項民調,感覺兩岸關係就像「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今年的情況似乎特別嚴重。針對兩岸關係政治、外交、軍事、經貿和社會五項領域做的調查,民眾認為其中政治、外交和軍事處於「敵對或緊張狀態」的比率,皆創歷次調查新高,經貿關係也由和緩轉趨競爭。

今年民調新增了一些題目,觀察民眾對影響兩岸關係重大事件的反應。例如,有四成四的多數受訪民眾認為,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台對台灣「弊多於利」。對岸採取的反制行動,顯然帶給台灣民眾與政府,相當不一樣的感受。

在經濟方面,中共針對裴洛西訪台,採取暫停若干台灣農漁產品輸陸的「懲罰」措施。民眾擔心對岸會擴大限制的範圍,或甚至終止 ECFA。數據顯示,兩岸經貿往來未受疫情和兩岸關係緊張的影響。台灣對大陸的經貿依賴仍然很深,大陸現為台灣最大出口市場和最大貿易順差來源。因此,受訪民眾多數希望持續加強兩岸經貿交流。

在軍事方面,裴洛西訪台後,中共「鎖台軍演」和軍機穿越海峽中線舉動,已有「常態化」的趨勢。雖然受訪民眾普遍認為,兩岸開戰可能性很低;但又憂慮中共日益強盛,會對台灣形成軍事威脅

一旦中共對台灣用武,美國是否派兵協防台灣的問題,長期引發各界的討論。對此,受訪民眾的看法相當分歧。我認為這是因台美互信不足,以及受到美國「戰略模糊」政策的影響。加上受到烏克蘭戰爭的教訓,台灣民眾已有強化自我防衛的意識。受訪民眾不分黨派,有高達七成三的比率,贊成恢復徵兵制。

如歷次調查顯示,「永遠維持現狀」仍是台灣的主流民意;而經驗告訴我們,兩岸現狀是「動態」而非「靜態」的概念,其中最大的變數就是台美中三方執政者政策

首先,美國政府改變對華政策,直接牽動中美、台美和兩岸的三個雙邊關係。台海成為中美角力的舞台,台灣則淪為雙方博弈的籌碼。有裴洛西訪台事件的先例,如果美國參議院外委會日前通過的「台灣政策法案付諸實施,其產生的後續效應,恐將在台海掀起巨大的波濤。

其次,習近平在中共提出統戰政策一百周年會上,強調要對台港澳做好「爭取人心」的工作,這點顯然未能落實在對台政策方面。調查顯示,看好大陸未來可能成為世界第一強國的民眾,近六年來逐步減少;代表中共擁有與日俱增的「硬實力」,並沒有轉化為台灣民眾心中的「軟實力」;尤其是,受訪民眾對大陸政府仍充滿負面印象,與多數對大陸人民的好評,形成認知上的巨大落差。

最後,民眾對蔡總統處理兩岸關係的評價,出現近三年來持續下滑的趨勢。意味著民進黨執政下,台美實質關係的加強,是以犧牲台灣的大陸政策作為代價。我認為台灣民眾不會樂見,兩岸關係一直處在「已讀不回」的狀態;因此,有比率高達八成三的受訪者主張,兩岸目前「非常需要」和「還算需要」維持溝通管道。

戰爭與和平,會是二○二四年台灣總統大選時,台灣人民心中的一份答卷。因為,習近平如在中共「廿大」順利連任,他不會讓台灣問題「久拖不決」,兩岸關係勢難跳過「攤牌」的那一刻。









總統關注選情不問災情 全民震驚心冷


2022-09-20 03:00  聯合報/   孔令信/大學教師(台北市)
台東縣池上鄉昨天發生規模6.8的淺層地震,蔡英文總統在地震後仍依計畫到南投輔選。記者賴香珊/攝影



九一八台東強震發生後,小英總統在跑完南投輔選行程後北返,到晚上八點坐鎮中央災害應變中心,聽取相關單位報告後,讀完稿就起身走人,連災情最慘的台東與花蓮兩縣團隊,待命準備向總統做連線報告都省掉了。

花東兩縣原本打算在報告災情之後請求中央緊急救援,以協助因強震而受困的民眾早點返家,還有相關道路與水電供應能夠趕緊恢復正常等。然而,顯然一級開設,在中央應變判定沒有重大傷害,小英總統又做了任務提示,所以在中央這邊任務就結束了!不必讓花東兩縣縣長與團隊再做報告了,免得耽誤小英總統的休息。

這樣的應變處置,讓人真的不敢苟同。首先既是一級開設,代表就是緊急狀態,小英自己還在強調可能還有餘震要全民小心,那麼小英在主持會議講完話之後,是否應該再問問花東兩縣還有其他縣市,還有沒有災情或狀況需要解決?沒有做出這樣的關切,不正代表小英和她的行政團隊根本認定地震後已經沒事了!所以三位大員起身就走。

其次,沒有聽取災情最慘的花東兩縣報告,更不知道這兩縣行政團隊從下午二點多忙著搶救與善後,還得為了等開這個會,而足足等了總統兩個多小時,小英連問都沒有問詳細災情就走人,那他們不就是「白白浪費了時間與心力」嗎?

最後,小英和她的行政團隊沒有救災意識,相對地全心全意都是在關注選情,所以除了誤判這次強震的災情,更沒有在強震後馬上發動中央行政支援,無形中就是在延誤國家緊急事務的處理效率,更讓花東兩縣感受不到中央的絲毫關心。無怪乎民意要大炸鍋。

孟子有言「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二○一八年小英搭雲豹甲車揮手勘災,讓南部水災災民心冷;如今強震災應變更是讀稿完走人,全然沒有同理災區民眾,翌日還得讓消防署為沒有連線而道歉,甩鍋卸責更讓全民齒冷啊!











認識斷層有助監測防災


2022-09-20 03:00  聯合報/   王乾盈/中央大學榮譽教授(桃園市)
花蓮玉里一棟三層樓房昨天因地震坍塌,消防局搜救人員花了3小時救出最後一名受困的婦人,幸僅受輕傷。本報資料照片



九月十七日及十八日台東關山及池上地區發生規模六點四及六點八的地震,規模如此大的地震接連發生,且在縱谷內人煙密集處,災情並沒有很嚴重,有點特別,誠屬不幸中的大幸。探討大地震發生的環境因素,有助於地震監測及防災工作。

海岸山脈並非一整體,而分為北中南三段,北段從花蓮到瑞穗,中段從瑞穗到池上,南段從池上到台東,每段長度約六十公里,如此長度應該不至於引發規模七點零以上的地震。

北段縱谷內的河川都往北流,現階段造山運動以抬升為主,花蓮市的米崙台地就是這樣被抬起來的,約在縱谷中間偏東的縱谷斷層因為在抬升構造西緣,斷層面遂西傾。中段由瑞穗或秀姑巒溪開始,秀姑巒溪成為唯一東西貫穿海岸山脈的河川,原因是北段與中段原是兩座火成岩體,後來碰撞在一起,中間夾出一條橫切的河川。分隔中南段的池上很特別,池上以北的河川往北流,以南的河川往南流,而池上地區日夜在累積變形,池上的大坡國小就有長期的地形變監測站。

中段及南段最特殊的地質特徵就是「利吉混同層」,緊貼在海岸山脈西麓,也就是縱谷的東側,這是以前在中央山脈東側山腳下的深海海崩造成的傾洩層,為泥岩夾雜許多外來岩塊,後來在海岸山脈擠壓中央山脈時,被推到陸地上,附著在海岸山脈西緣。利吉混同層從瑞穗往南分布到台東,尤其在台東大量出露,台東市附近的小山,如虎頭山,鯉魚山等都是外來岩塊。利吉層厚且深,其被推到舞鶴台地底下,推起該小台地。南邊的卑南山台地則是大台地,底下除了卑南山礫岩,另一部分就是侵進來的利吉層。

利吉層很重要,因為泥岩特性,不容易蓄積地變形,而以蠕動的方式釋出變形能量,因此本身不會發生大地震,而縱谷西側的中央山脈端,也因此受到比較小的擠壓,造成大地震少。利吉層也能吸收地震動,造成震央附近震動降低。中段利吉層西緣的縱谷斷層,因向西突入擠壓,造成稍低角度的東傾斷層面,南段則因大量利吉層被推入,呈高角度東傾斷層面。

至於縱谷西側的中央山脈斷層,則為稍低角度西傾斷層面,在地表引發玉里斷層,這次地震斷層破裂,可能與玉里斷層有關。玉里斷層在一九五一年地震,震裂過玉里國小

這次兩個連續地震,應為「雙胞胎」,因為是在同一個板塊孕震構造中產生。有趣的是,震源破裂顯現出兩組垂直交叉的近乎高角度的斷層面。前震走的是東西向斷層面,與已知斷層無關;主震走的是南北向,顯然與中央山脈斷層有關。因海岸山脈的分段性,餘震不至於越過瑞穗,進入北段的花蓮段。











天花板掉落 不能道歉了事


2022-09-20 03:00  聯合報/   王微曦/文字工作者(台北市)
918池上強震,桃園最高震度只有三級,但剛完工啟用不久的八德國民運動中心羽球館天花板卻整片崩塌。圖/讀者提供



台東大地震,花東兩縣市,屋倒、橋毀事件頻傳。但遠離地震帶,地震最大只有三級的桃園市八德區,卻發生新裝修完成的國民運動中心羽球館天花板全部倒塌,壓傷球友的事件。

筆者打羽球廿多年,在台北不同老舊體育館打過球。老舊體育館這次地震全沒事,桃園市八德區運動中心羽球館天花板卻不堪一震,全數塌陷,這不是豆腐渣工程是什麼?應追究相關單位之責任。

桃園市長鄭文燦雖然出面道歉,但只安慰來不及逃出而受傷的球友是不夠的。運動中心羽球館的承包商,還承包桃園市許多公共工程,鄭文燦應全面檢視承包商所有市府工程,是否有偷工減料之處?否則這事件將猶如林智堅之新竹棒球場整修工程弊案,影響民進黨桃園市之選情。










解讀兩岸關係大調查/和平機會 需善意與智慧


2022-09-20 02:57  聯合報/   李振廣/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院副院長、教授
本報民調顯示,覺得兩岸軍事處於緊張狀態的民眾逐年攀升。圖為今年三月號稱史上最硬教召的後備軍人在靶場準備實彈射擊。本報資料照片



從此次調查數據看,兩岸關係當前的真實狀況得到明確反映。

首先,被調查民眾明顯感受到了兩岸敵意高升,也感受到了戰爭寒意迫近,預示著兩岸和戰天平正在向戰爭一端傾斜。

對於導致兩岸關係緊張的根源,調查數據標示了前三大因素—追求台獨(十四%)、外國勢力介入(十%)和民進黨執政(十%)。認為外國勢力介入導致兩岸關係緊張的數據,從二○二一年的五%上升為今年的十%,躍居第二位。這一數據變動表明,裴洛西訪台引發的兩岸關係高度緊張及系列軍事活動帶來的震撼,讓台灣被調查民眾明顯感受到了外國勢力介入台灣問題對兩岸關係日趨緊張的關鍵性作用。台灣民眾對兩岸關係動盪不安根源的認知,與大陸民眾對此問題的認同高度一致。

其次,兩岸關係的敵對與緊張,顯然是人為塑造的,兩岸現狀極有可能因高度敵對而被徹底改變。

從此次調查數據看,台灣社會對永遠維持現狀的支持度有升高的趨勢,也反映出台灣社會絕大多數人的意願。

顯而易見,兩岸關係高度敵對和緊張之下,最難以維持的就是現狀。無論是有意無意,推動兩岸敵對走向不可控制,本身就是在侵蝕兩岸關係現狀的根基,必然導致現狀不可維持。一旦現狀的根基被大幅侵蝕,表面的現狀將不可維持。用戰爭或非和平手段改變現狀的表象,是最可能也是最有效的手段。兩岸關係今天這種高度緊張狀態是近年來人為的結果,而在此條件下希望維持現狀,無異於與虎謀皮,結局必將事與願違。

第三,和平尚有機會但需要善意與智慧。從兩岸關係的現實看,雖然和戰天平愈來愈向非和平一方傾斜,且有加速傾覆之勢,但兩岸和平的機會並未完全消失。能否抓住這一機會,需要善意,需要做出政治選擇。

人為操作的兩岸對抗、敵視不會傳達出善意,甚至會令某些智慧成為加速戰爭災難到來的幫凶。至於什麼是善意以及如何避免兩岸走向非和平式的迎頭相撞,相信兩岸人民心有靈犀,也都心知肚明,無須贅述。











解讀兩岸關係大調查/軍購影響 不如政客操弄


2022-09-20 02:57  聯合報/   施正鋒/東華大學民族事務暨發展學系教授



台灣民意認為兩岸官方互動關係緊張程度,今年達到歷史新高;細究之下,外交競爭又明顯高於軍事,至於經貿的競爭雖然也升高,卻不至於緊張。相對之下,人民關係稍有疏離,大致上看來和緩。中國軍演威嚇更加頻繁,台灣人認為爆發戰爭的可能性提高了,對於老共的神經戰似乎老神在在,期望值依然不高。

探究雙方關係轉趨緊張的因素,台灣獨立仍然是眾矢之的,值得注意的卻是巨幅下降。忽然竄升為第二名的是外國勢力介入,民眾耿耿於懷的是美國的角色。接下來是歸咎民進黨執政,難怪蔡英文總統處理兩岸表現的滿意程度陡降。老百姓心裡難以排解的是中國持續的軍事威脅、及不放棄統一,遠比抽象的九二共識、或主權爭議還要來得心煩。

針對國家未來統一、或獨立的態度,希望盡快獨立的微幅下降,期待維持現狀以後再獨立的顯著減少,加起來占了三成;至於盡快、或伺機統一的加起來一成,或許是樓地板。

整體看來,贊成永久維持現狀的略微成長,還是有過半民意的支持。雖然有三分之二的台灣選民對中國政府印象不好,然而,卻有將近六成對中國民眾的印象不錯,或許這是兩岸和平的切入點。

有關於中國是否會躍為世界第一強國,看好(近五成)與看壞(過四成)儼然雙峰對峙。令人好奇的是,擔心中國國力愈來愈強的雖然逐年增加(三分之一多一點),不擔心的雖然稍微降低,卻大致徘徊六成上下。我們回頭檢視影響兩岸關係的因素,向美軍購的重要性還不如媒體或政客的操弄,或許在台灣人的認知中,主觀因素(立場)重於客觀條件(軍火)。

今年最大的變動是國際局勢,也就是打了半年多的俄烏戰爭。拜登上台後,毫不猶豫撤軍阿富汗,令人質疑美國對於盟友的承諾;今年,大家思考的則是老美是否要把台灣俄羅斯化,也就是用來弱化、或拖垮中國。因此,從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及參眾兩院議員絡繹於途訪台,來者是客,不清楚究竟是跟白宮演雙簧、還是扮演採購說客,難說見義勇為、或乘火打劫。

至於大張旗鼓的「台灣政策法」,到底是美國對台政策試圖改弦更張為戰略清晰,還是象徵意義大於實質助力的棒棒糖?畢竟,阿富汗被歐巴馬列為重要非北約盟邦,終究還不是棄之如敝屣?同樣地,我們國家又不是沒有錢,在川普時代予取予求,拜登的戰略、戰術並未明朗化,不用說軍事作戰,而不對稱作戰更是語焉不詳,難不成,融資、無償只是應付新的軍火掮客?

必須關注的是,中國近日宣布九二共識只有「一個中國」、沒有「各自表述」,直言中華民國就是台獨,不再有任何模糊的空間,朝野政黨已無任何迴避的空間。就美國人而言,台灣只不過是「台灣關係法」下的自治個體,獨立與否並不重要。對於台灣人來說,中國逼自己擁抱妾身不明的地位,百般無奈。如何說服中國心悅誠服,獨立的台灣或許有助成就仁者為王的大國?












解讀兩岸關係大調查/裴洛西來 現狀加速改變


2022-09-20 02:57  聯合報/   張五岳/淡江大學兩岸關係研究中心主任
蔡英文總統8月3日在總統府與裴洛西一行會面。(美聯社)



相較於過去十二年兩岸和戰天平調查,今年因裴洛西訪台與中共對台進行圍台軍演,可謂直接影響到台灣民眾對於兩岸關係的看法。自然促使台灣民眾對於兩岸關係的緊繃與對立,無論是政治、軍事、外交、經貿及社會五大面向都創下了歷史新高。仔細檢視今年的民調,個人認為有下列議題殊值關注。

首先,雖然台灣民眾認為兩岸政治、軍事、外交都已進入到七點七分到八分緊繃對立的階段,發生戰爭的機率雖較過去十二年來得高,但大多數台灣民眾仍認為目前兩岸不會開戰。個人認為雖然目前兩岸當局沒有互信也沒有對話,但是美、中太平洋的大兩岸高度制約台海的小兩岸。只要美、中有溝通有護欄;兩岸領導人都有明確底(紅)線,保持戰略定力;兩岸第一線的官兵非經許可都不開第一槍,在三道防線下的確發生戰爭機率並不高。裴洛西訪台的圍台軍演,是在美、中領導人通話不到一周內後發生,加上圍台軍演時間只有三天,又中共「廿大」召開在即,台灣民眾自然認為戰爭機率不大。

其次,今年調查相較往年,雖各項指標都趨緊繃對立,但唯一的機會之窗仍是,兩岸社會交流面遠較其他面向趨於緩和。尤其台灣民眾對於大陸民眾觀感,今年高達六成自認對大陸民眾印象佳,比率和去年相當,而持負面觀感的人則僅約二成九。凸顯出政治分歧與外交、軍事對立,並無影響台灣民眾對大陸民眾的觀感,這跟兩岸網路世界呈現的高度民粹對立,迥然不同。

是以,如何珍惜此一成果,並積極未雨綢繆規劃與推動兩岸疫後的各項社會交流,包括陸客與陸生來台,應是兩岸各界此刻最需關注與努力的首要工作。只有強化兩岸人員與各項社會交流,才能為兩岸和平發展注入活水。

再則,雖然兩岸經貿仍熱絡,去年台灣對中國大陸與香港的出口金額也達到一,八八九點○六億美元,台灣自大陸進口則為八四一點七一億美元,台灣對大陸享有貿易順差為一○四七點三五億美元(台灣整體外貿出超六五二點八億美元)。但由於近期來農漁產品銷陸因為檢驗檢疫而停止,由於石斑魚、檸檬、柑橘、柚子這幾項屬於 ECFA 早收清單,因此也讓台灣民眾擔心陸方是否會停止 ECFA。

個人認為目前北京是用檢驗停止進口,並非取消零關稅改加增關稅,因此跟 ECFA 是否部分取消無關。雖然目前遭停止輸陸的農漁產品,占台灣出口大陸金額微乎其微,但由於農漁產品都是來自中小企業與民眾,對其生計仍然有重大影響。我們還是期待一方面台灣加強檢驗,另一方面大陸也不要以政治的分歧影響到經貿正常的交流與合作。

最後,當民眾感覺到兩岸關係各項指標趨於對立,連外國勢力介入也僅次於台獨成為兩岸緊張的原因,但是台灣多數民眾仍然主張永遠維持現狀,這個「現實發展」與「主觀期待」日益矛盾加劇現象,也殊值各界省思與因應。面對兩岸關係外在、雙邊、內在三個層面的快速變化與共伴效應,本來就不可能永遠維持現狀,裴洛西的訪台顯然加速也加大北京在軍事、外交、經濟、法律(含國際法與國內法)等各項作為,台灣民眾想要維持現狀不要改變,則朝野應該有積極創新有效的作為,而不是流於口號,方能滿足民眾的期待。


李家同/基礎不好,何來創新?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李家同/基礎不好,何來創新?
◆  沈呂巡/追念英國女王






李家同/基礎不好,何來創新?


2022-09-20 02:59  聯合報/   李家同(作者為清華大學榮譽教授)



我發現,在提到科技時,最響亮的名詞是「創新」。有大學曾經設立過創新學院,有研究機構也設立過創新中心,政府更有創新平台。我又發現,最不響亮的名詞乃是「基礎」二字。我從來沒聽說過哪個單位強調基礎技術和學問重要性,但是,在我看來,如果沒有基礎,何來創新?

電腦的發明應該是一個創新,可是電腦是根據數學的,如果沒有布林代數,就不可能有電腦。更進一步來說,光靠數學家,也不可能做出電腦的。電腦與電機有密切的關係,沒有電子學和電路學,也不可能有電腦。

英國的第一部電腦是用來破解密碼的,當時建造這個電腦的工程師,多數來自郵局。如果光有偉大的數學家而沒有這種好的工程師,電腦也做不出來的。

再談一個議題,無線通訊。無線通訊是根據電磁波的,認為有電磁波乃是空前的創見,這應該歸功於電磁學的開山祖師麥斯威爾。現在電機系學生都知道麥斯威爾方程式,其實麥斯威爾在他的書中並沒有說自己的想法是獨創的。他的書長達一千多頁,裡面介紹了上百位科學家,也詳述這些科學家對電磁學的貢獻。如果沒有那些科學家做最基本的研究,麥斯威爾是不可能有如此偉大創見的。

麥斯威爾其實並沒有真正目睹電磁波,真正證明電磁波的存在是赫茲。他用了極簡單的設備產生了電磁波,甚至知道電磁波的頻率。赫茲精通物理和數學,否則不可能證明電磁波的。當然,遠距無線通訊應該歸功於馬可尼,他不但精通物理,也精通化學。

我國政府希望有創新,在我看來,政府似乎始終不了解創新建築在基礎學問和技術之上。假設我國在抗戰時期也有一位偉大的數學家向當時的政府提出有關電腦的想法,我們能做出電腦嗎?

我始終認為,目前最重要的工作不是奢談創新,而是要設法在工業水準上趕上先進國家。比方說,我們要做出更精確的光學尺或一種更特別的化學品。我們不應該成天想到創新,而應該想一個問題,我們在基本學問和技術上,有沒有落後於先進國家?

政府必須知道,比起先進國家,我國很多科技人員在物理、化學、數學、生物等等的學問上,仍然是不夠深入的。而且我國在工業上起步較晚,因此在很多基本技術上也是要花功夫做研究的。所以,只要我們在一個零件上做得不好,就不可能有自製的潛艦了。我認為,我們應該將創意平台改成往下扎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