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經濟日報社論/大陸救經濟 宜鬆手減少干預
◆ 聯合報黑白集/聯邦法官說「不」
◆ 聯合報社論/執政若像哭窮那麼認真,還怕車子沒油?
經濟日報社論/大陸救經濟 宜鬆手減少干預
2025-01-25 01:18 經濟日報/ 社論
大陸救經濟 宜鬆手減少干預。路透
陷入通縮危機的中國大陸經濟尚未好轉。中共官方最新經濟數據顯示消費持續疲軟,去年12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微升0.1%,為九個月低點;去年全年 CPI 年增0.2%,同期生產者物價指數(PPI)降2.3%,為連續第27個月下降。《華爾街日報》指出,2024年 CPI 只微幅上漲0.2%,持續面臨通膨下降壓力,這一壓力打擊了企業信心,且令決策者感到不安。
北京當局已宣示擴大財政支出,提振內需,但連續27個月負成長的生產者物價指數,代表製造業出廠價格持續走跌,反映未來六個月的消費者物價指數恐也無力回升。這勢必加劇通縮危機,因為消費者陷入預期價格走跌而縮減消費的惡性循環中,不利內需的提振。
去年9月以來,中國政府已從專注於供給驅動轉向增加需求側管理。近期剛剛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更是把提振消費列為民國一一四年(2025年)工作首位。近期以來,市場的信心雖略有恢復,股票市場反彈,但房地產崩跌趨勢未見緩解,面對持續下行壓力,需求側的管理能否重啟經濟正向循環?
未來形勢發展難以樂觀。主要癥結在政府對經濟的微觀干預無所不在,無論是供給驅動還是需求刺激的經濟模式,都不利於扭轉經濟螺旋下行頹勢。經濟循環的正向運轉既需要需求引導供給,也需要供給創造需求,基本前提是充分市場化,讓市場發揮調節作用。
然而,近十年來,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屢遭干預,看得見的手對經濟反覆折騰,對經濟信心與市場機制造成傷害。
從宏觀來看,由於強有力政府介入經濟活動過深,讓資源無法靈活流動,甚至出現錯配,由於資源再配置機能不靈,已使供給無法有效創造需求,而經濟循環也無法通過擴大供給而轉入良性循環正軌。
目前產能過剩明顯,但需求不足,政策雖做出一些調整,比如提高城鄉居民養老金和醫保補助以及要求換新等措施,有利於激發消費,但大量政策仍然延續了政府對於微觀市場的干預,於引導資源有效配置、重啟經濟循環的效果十分有限。
中共政府雖然對某些領域的消費給予直接補貼,短期內固然提振了相關需求,但需求是否就能引導供給,卻不無疑問。因為這種需求並非居民的內需求,未必有可持續性,故而經濟循環也難以啟動,政府對於經濟的刺激效果終究難以持續。
中國大陸以及國外許多經濟學家認為,除了高階晶片等少數牽扯國家安全的領域,政府干預市場的措施應該大幅縮減和退出。當前最需要的是政府更尊重經濟運行的客觀規律,還給市場機制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讓市場機制從需求和供給兩側同步發力,才能有助於推動中國大陸經濟新循環的重啟。
目前大陸政府希望在兼顧經濟、社會、財政、金融穩定的統籌考慮下,推出財政、貨幣、金融、產業的「超常規」調節政策,逐步突破既有路徑的依賴。這是經濟脫困的必由之路,但需要更大氣魄、更大手筆去激發市場機能才能見效。尤其面對川普重回執政後外部壓力增強,逆全球化、地緣衝突等不確定性同步上升,而全球總需求及金融穩定波動性升高,更需要政府思路改弦更張,突破干預過深的窠臼,採取更多放手民營企業自由發揮的政策,才有可能修補傷痕累累的舊船,同時應對新颶風的侵擾。
有「改革先鋒」的中國大陸已故經濟學家厲以寧曾有詩句「從來黃老無為治,疏導順情國自安」,意思是要政府不斷改革,減少干預,讓「看不見的手」調節經濟。這話值得中共當局深思;唯有鬆開干預的手,讓市場發揮更大的主導與調配作用,才可能挽救當前的經濟困局。
聯合報黑白集/聯邦法官說「不」
2025-01-25 05:03 聯合報/ 黑白集
川普簽署行政命令取消子女出生公民權,已有超過20州提告。(歐新社)
川普一上任,就宣布取消「出生公民權」的規定,在美國出生的兒童無法自動取得美國公民身分,除非父母至少一人為美國公民或持有綠卡。但美國司法界並不是一群無脊椎動物,川普這項行政命令,昨天遭西雅圖聯邦法官考夫諾爾擋下。
「出生公民權」是美國憲法第十四修正案的規定,川普想用一紙行政命令將它覆蓋,當然會引起反彈。目前,已有廿多個州和人權團體提起多項訴訟,華盛頓州聯邦法官則率先作出裁決。當然,川普政府不會就此罷休,雙方還有好長一段法律戰要纏鬥。
一個聯邦法官,就可以擋下總統的行政命令,這是法治精神的展現。法治國家應該就法論法,依法行政,而不是一味聽從元首或行政長官的指令。但在不少國家,大家習慣於聽命「掌權者」指揮,掌權者也毫不羞赧地指揮一切,假裝自己什麼都懂。這一點,海峽兩岸其實差不多,只是程度有別。
南韓總統尹錫悅,就是個迷失在權力迷宮的元首。他出身司法界,最後卻忘了自己為何而來。賴清德則更厲害,當自己的權力不夠用時,就有一群所謂的「大法官」供他使喚,幫他清理政治障礙。他公布《憲訴法》,順便指明「應該釋憲」,簡直把自己當成太上皇。
僅剩的八名大法官,或許有人還樂得「為黨效忠」一回。這也是他們最後的殘餘價值了:供其他「小法官」當成負面鑑戒。
聯合報社論/執政若像哭窮那麼認真,還怕車子沒油?
2025-01-25 05:04 聯合報/ 社論
總預算被刪,行政院長卓榮泰第四度親自舉行記者會說明影響,直播畫面打上「無法聘用手語老師」字幕。圖/行政院開麥啦
今年中央政府總預算遭刪兩千億元,總額仍高於去年,卻把不少自肥及吃香喝辣的問題都打出原形。不堪的是,政府各部門隨即演出哭窮戲碼:總統府通知府內員工無法發春節獎金,行政院稱請不起手語老師,監察院取消給記者的免費咖啡、柯文哲案也無法辦,數發部稱民眾將無法上網買車票,NCC則說 iPhone 手機上市都受影響。如此小頭小臉的哀號,對比堂堂二.九兆的預算,真是突梯滑稽!
人們心知肚明:這些忙不迭的叫苦哭窮,是在幫剛剛升火揚帆的「大罷免」送風。綠營深知觀眾要鎖定升斗小民,對在野黨才有殺傷力,因此戲碼便每況愈下。但招招如此細瑣,便不免讓民眾看出破綻。例如,iPhone 無法上市的說詞去年已用過,今年就漏風了。總統府員工春節獎金應出自去年預算,說今年的劍會砍到它,也太離奇。監察院要辦柯文哲,不少民眾敬謝不敏,說留給司法處理就好。至於行政院請不起手語師,更挨批是「欺負弱勢」,也被戳破該標案早已決標,分明在說謊。
民進黨習慣了舒適的執政暖陽,被刪減一點預算就鬼哭神號,未免太誇張。尤其,刪減後的預算仍是史上新高,政府要說什麼事都不能做了,民眾說什麼也不相信。賴清德還形容,預算大刪減,「讓國家成為一台無油可動的車子」;這種話,根本在自我貶抑。民眾黨立刻反嗆他:「不會開車,就換人開!」實情是,這次刪減的預算,只是讓這部車不能再鑲金包銀,不能再讓親信或利益團體免費搭便車,根本沒動到油錢。
看到政府部門這些呼天搶地的預算哭窮戲碼,人們最大的感慨是:如果民進黨執政,有這麼認真就好了!民進黨執政,近年已出現因循怠惰、止步不前的疲態,看不到任何思維上的開闊或進化。例如,能源政策錯誤百出卻不反省,環境惡化而不思改善,詐騙橫行而束手無策,司法不公且日益傾頹,生育率低迷而自殺率攀高;包括過度強調本土化的教育政策,正逐漸使下一代失去國際視野。這些,都不是「車子沒油」的問題,而是駕駛態度不良、玻璃髒汙遮蔽視線及車輛保養欠佳所致。
民進黨手握執政大權,無法善加運用來造福人民,卻一味指控在野黨杯葛;這種心態,完全辜負了自己的執政地位。最近數發部的表現,就是說明這個政府「尸位素餐」而預算該刪的最好案例。十日前,台灣北部海底電纜斷纜,國安局指控是遭某艘具中共背景的權宜輪蓄意破壞,卻未提出具體追訴行動。前兩天,台灣和馬祖間兩條電纜斷纜,數發部立即召開記者會說明,稱電纜是「自然劣化」所致。如此一來,豈不打臉國安局「中共破壞」的指控?
數發部之所以不惜打臉國安局、承認電纜斷是「自然劣化」,主要是為搶搭預算哭窮的列車,告訴民眾:海底電纜劣化就要花錢重鋪,預算遭砍,「社會韌性」就會變脆弱。先前電纜斷是「怪中共」,現在電纜斷要怪「在野黨」,多麼方便!不僅如此,數發部長黃彥男還說,預算被砍,「就像跟詐騙集團舉手投降」。問題是,數發部成立兩年半,又對打詐發揮了什麼功能?台灣每天詐騙金額高達四億多,賴清德卻只會責怪基層員警打詐不力,不覺得太瞎嗎?
政府各部門極力哭窮,也許能激化一些民眾對在野黨的憎厭,有助大罷免的催動。然而,相對於賴政府手上擁有的近三兆資源,這些表演不僅假惺惺,更反襯出民進黨的執政散漫和無能。說真的,賴清德這部車,哪是油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