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30日 星期一

經濟日報社論/台灣不應只滿足於AI兵工廠角色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97720/web/ 

◆  聯合報社論/經發會最大貢獻:閣揆被看破手腳
◆  聯合報黑白集/靠直播就想收割小草?
◆  經濟日報社論/台灣不應只滿足於AI兵工廠角色






經濟日報社論/台灣不應只滿足於 AI 兵工廠角色


2024-09-30 02:46  經濟日報/ 社論
AI示意圖。 路透


近期 OpenAI 執行長奧特曼在其部落格發文,一方面維持其對 AI 發展前景的樂觀,認為「超級 AI 有可能在未來幾千天內問世」,AI 技術的進步將使未來幾代的人們,能完成前人認為不可能的事;另一方面,奧特曼也認為在 AI 發展的過程中,如何降低算力成本與建立 AI 基礎設施,是至關重要的議題。

奧特曼所提出的超級 AI 願景,除了持續帶給各界對於 AI 技術與應用的想像空間外,其對於 AI 基礎建設的倡議,也與輝達的超級銷售員黃仁勳有異曲同工之妙,都認為各國應該積極建置  AI 訓練與應用所需的算力基礎建設。確實在生成式 AI 風潮下,雖然 AI 軟體與應用業者尚未見獲利,但各界陸續投資算力基礎建設,使得 AI 硬體供應鏈業者,從上游的晶片供應商如輝達、AMD,半導體製造業者如台積電(2330),下至伺服器業者如美超微電腦、鴻海、廣達、緯創等,皆已顯著受惠。

台灣因在半導體與伺服器產業的長期經營,在晶圓代工先進製程與伺服器產業皆具全球領先地位,且具高市占率,成為各國發展 AI 技術與應用時不可或缺的兵工廠、軍火庫。也因此,當各界積極布建資料中心等算力基礎建設時,除了輝達、美超微等美系業者外,台灣的半導體與伺服器關連產業獲益甚多,即便在全球景氣低迷之際相關上下游產品的熱絡仍帶動我國外銷訂單持續增加。

但正如奧特曼所表示,未來 AI 普及率的提高,有賴相關算力基礎建設的成本持續降低,讓使用 AI 應用的價格能夠更為親民,進而推動 AI 應用更為普及。觀察未來的 AI,恐怕就像當今的網路一般,必須是無所不在的,讓使用者在可負擔的成本下隨手可得。要達到這樣的理想狀態,算力資源的普及確為發展關鍵,如若 AI 基礎建設不足,AI 甚至會引發國家、社會、產業間的數位落差

在國家競爭上,將因 AI 基礎建設投資的規模經濟,造成強者愈強,贏者通吃的局面;在產業競爭上,也會形成資本層面的競爭,造成大者恆大的形勢,甚至形成新創業者的進入門檻,造成產業的不均衡發展;在社會中更會導致經濟、知識能力差異衍生的數位落差,失去數位經濟發展時的包容性。當如奧特曼所言,AI 可能成為只有富人才能使用的工具時,若 AI 又已成為影響個人競爭力的關鍵要素,恐將造成富者益富、貧者益貧的狀態,甚至形成新的社會弱勢族群。如此一來,社會上恐將出現對 AI 技術與應用發展的疑慮,而產生發展阻力。

台灣在全球各國推動 AI 基礎建設普及一事上,可以扮演極為關鍵、重要的角色。但當我們正積極以 AI 兵工廠的角色,從供應端協助各國推動 AI 普及化發展的同時,我們國家的 AI 基礎建設藍圖為何,更值得各界積極投入構思。當各國積極為了AI 發展而採購相關基礎建設所需的硬體設備時,台灣又採購、布建了多少基礎建設?當我們在供應鏈中保持領先地位時,台灣AI 應用環境的建置、優化,甚至是數位基礎建設韌性的強化,更值得各界關心、思考。

尤有甚者,AI 的基礎建設絕對不會只有算力建設,還包括自主的 AI 模型、網路通訊環境,以及影響 AI 模型訓練中最重要的資料,還有取得相關資料和 AI 應用時所需的法規環境。當歐、美、日、中等領先國家,從不同角度積極推動 AI 相關軟硬體與法規基礎環境的建構,甚至搶占國際話語權時,我國的 AI 發展策略應有更積極全面的思考,不但扮演供應鏈中軍火庫、兵工廠的關鍵角色,更能進一步延伸、提升至國內的整體應用環境與 AI 基礎建設,打造更為全面的 AI 強國。












聯合報黑白集/靠直播就想收割小草?


2024-09-30 03:28  聯合報/ 黑白集
綠委整體直播流量不敵民眾黨立委黃國昌一人。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賴清德總統最近要求民進黨中央、黨團開直播搞「空戰」,希望趁著柯文哲被羈押啟動「小草復育計畫」,結果綠委整體直播流量甚至不敵民眾黨立委黃國昌一人。關鍵在於,不論直播或拍影片,都只是「」的層面,沒有「」,只靠「術」難以成大局,賴清德以為只要靠直播就能吸引小草回歸,未免也把小草想得太簡單。

賴清德當年跟蔡英文競爭黨內初選,被蔡的網路聲量輾壓,有綠委透露,賴為說服他開直播,還以自身為例表示當年就是在這塊「吃了虧」。不可否認,蔡英文的網路聲量確實傲視藍綠陣營,但並非她擅長面對鏡頭。雖然她被形容是「空心菜」,但至少在執政前期她不時創造出一些文青式華麗詞藻,如「沒有人需要為自己的認同而道歉」,雖然最後根本沒做到,但確實吸引很多年輕人。

然而,賴清德上任迄今,根本沒有提出具體的國家願景。最近他更稱台灣因地緣政治變化使得軍工產業受惠,正因在賴的施政藍圖中只有「對抗」二字,才會以台灣變成世界兵工廠而沾沾自喜。但除了對抗,他的終極目標是什麼?這些全是一片空白,光靠立委直播當然難以拉抬。話說回來,賴在總統競選期間推出的「看見,賴清德」影片效果也不怎麼樣。

這種只見其術而不知其道的作法,就想吃回頭草?















聯合報社論/經發會最大貢獻:閣揆被看破手腳


2024-09-30 03:24  聯合報/ 社論
行政院9月3日召開經濟發展委員會顧問會議,圖為出席的政府首長與顧問大合照。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九月三日,行政院召開了規模盛大的「經濟發展委員會顧問會議」,邀請五十餘位產、學大老參加,行政院長、副院長、秘書長均與會,財經部會首長更是一整天列席。開會之前,五十餘位顧問由院長卓榮泰逐人頒發聘書並合影握手,人人笑容燦爛;然後院長再與顧問大合照、人人比手勢按讚;會議尾聲,則是院長率各部會首長聆聽建言,然後以「敬謹受教之姿由衷感謝。卓院長對於這種庸俗無比大拜拜興致高昂

行政院幕僚奉命要辦這樣的大拜拜,也確實辛苦。事先,他們要分頭聯繫各行各業年高德劭的大老,請他們賞光。大老們礙於情面,只好勉強同意。然後,行政幕僚要湊齊這些大老們的時間,拗他們參加一整天的會議。此外,工商大老們根本不知道新政府競選政見為何,也不解各部會施政現況,就只能就自己產業利益努力爭取。各財經部會幕僚當然知道大拜拜沒什麼路用,只好努力召開幾次會前會,先搓出一些部會預擬的結論,避免九月三日的雜燴拼盤上不了檯面。依新聞拼湊圖象,經發會顧問會議就是這樣運作籌備的。

為什麼卓榮泰喜歡大拜拜這一味呢?檢視我國過去三十年的行政院長,或者有豐富的部會首長經驗,或者是地方縣市首長出身,幾乎都有擔任首長的資歷。部會或地方首長綜理所轄業務,負責整體施政成敗,必須要有尋找方向、擬定政策、規畫做法、付諸行動等步驟或執行構思,才可能做出成績。即使首長平庸,但是走過前述擬定政策、推動政策的過程,多少也是歷練。這些部會與首長歷練,絕對是將來他們掌理更大國家機器的重要基礎。

但是卓榮泰完全沒有任何首長的行政經歷,從來沒有轄理行政業務的經驗。卓榮泰擔任過民意代表、民進黨主席,政黨人脈雄厚;但是他的行政資歷,只有總統府代理秘書長與行政院秘書長秘書長的任務就只是輔佐老闆,方方面面折衝,熟練操作圓融。秘書長不必管老闆的政策是怎麼「形成」的,只需要注意政策推動「過程」的平順。卓榮泰擔任行政院長四個多月,差不多也就是這種表現:鞠躬哈腰、身段柔軟、政策空白、言必稱總統。簡言之,卓院長仍然在做總統府秘書長。

正因為卓榮泰沒有政策方向,所以就只能靠「打詐」這樣的議題擦邊推進。一旦他想推動正經八百的財經政策,就顯得左支右絀,抓不到方向。經發會三大議題的建言雜沓,多達八十餘項,創新經濟組更高達四十九項,幾乎是包山色海。建言內容涵括力拚軟體設計迎頭趕上(什麼叫做力拚?)、發展主權 AI 基金(主權基金已經討論了近卅年)、建立人才觀測機制(觀測機制也能算是政策?)、努力補足觀光人力(怎樣才算努力?)、建立需求取向創新機制(很多創新在初期根本沒有需求)、要年輕人創意與國家需求雙軌進行(根本不知所云)。

這些建言固然有若干值得關注,但也充斥著語意混淆、利益摻雜、口號充數、一廂情願、邏輯矛盾的敘述。行政院長居然下令各部會:這就是未來工作的內容,令外界驚訝也感慨。靠著一天儀式性會議,就敢宣稱是為過去廿年台灣經濟「把脈」、就能下達「未來工作內容」的命令,卓榮泰真實向外界展現了他的視野短淺、政策空白,行政判斷更是完全不進入狀況。若不是幾位學者顧問會後聲明提醒,台灣經濟可能就這樣被帶進災區。

一場會議就讓行政院長被人看破手腳,可能是此次經發會最大的貢獻。








【專家之眼】為什麼必須立即廢除娛樂稅?怎麼補?

◆  【專家之眼】為什麼必須立即廢除娛樂稅?怎麼補?







【專家之眼】為什麼必須立即廢除娛樂稅?怎麼補?


2024-09-30 07:00  聯合報/ 陳國樑/政大財政系教授暨系主任、政大財稅研究中心主任
行政院會通過了娛樂稅法修正草案,授權地方政府自行決定是否要停徵娛樂稅,並調降部分課徵項目的稅率。圖為張惠妹演唱會門票26日開賣示意圖/聲動娛樂提供


英語中的「no-brainer」表示極其容易處理、完全不費腦筋之事;不合時宜的娛樂稅制度應該怎麼修?這正是一個 「no-brainer」。娛樂稅於民國31年、八年抗戰時期開徵,目的在提倡戰時儉約的生活風氣,並充裕公庫稅收。唯滄海桑田,今夕何夕,娛樂稅時空背景嚴重錯置,本當立即廢除。

然而日前,行政院會卻通過了娛樂稅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有評論者認為修正草案「為德不卒」,這實在是太客氣了;拿雞肋來比喻修法提案,猶且過譽,根本就是浪費國家行政與立法資源

徵稅權力就是毀滅力量。」租稅的存在,一旦沒有基本的正當性,就是橫徵暴斂。娛樂稅的正當性莫名其妙,無法論述。

就稅基分類,娛樂稅屬「特種消費稅」excise tax),與貨物稅、特種貨物及勞務稅以及菸酒稅屬性相同。由於已有對於一般消費課稅的營業稅,特種消費稅的課徵,難脫「一頭牛被剝好幾層皮」、重複課稅的批評,而且還有違反憲法「平等原則」與「比例原則」之疑慮

統整學理對於開徵特種消費稅規範面論述,大致可分為以下三項:一、透過矯正性的租稅反應特定財貨於生產或消費時,私部門所未考慮的外部成本,例如,水泥的開採,對於周遭環境所造成的破壞。二、為求促進分配公平;例如,對於富人消費的「奢侈品」課稅,可將稅收用於提升經濟弱勢族群福祉。三、抑制民眾消費特定商品,例如,菸酒等「劣價財貨」,希冀「寓禁於徵」。

首先,就娛樂稅課徵範圍而言,六大類課稅項目並不存在價格無法反應之外部成本,論述一不成立

其次,一般娛樂,如看電影等,有調劑身心效果,並非為「奢侈品」;又,就娛樂稅稽徵方式而言,由於按所收票價或收費額課徵,並無按個人納稅能力設計稅負高低的機制。既非對奢侈品課稅、亦無法達成量能課稅,娛樂稅無法奠基於論述二發展

因此,娛樂稅的開徵,僅存「寓禁於徵」的邏輯;然時異勢殊,當前經濟環境高壓競爭,政府鼓勵正常娛樂唯恐不及,豈有課稅禁止的道理。

在欠缺規範面論述的根據下,開徵娛樂稅唯有稅收目的。但由於稅基狹小,娛樂稅收向來敬陪末座;近10年娛樂稅實徵淨額最高也僅有18.9億元(112年度),遠遠落後於其他租稅。因此,從取得稅收而論,娛樂稅的存在,也站不住腳。

此外,娛樂稅在稽徵實務上亂七八糟,曾發生不少的爭議。例如,在全國大專院校中極具特色的政大外交酒舞會,即曾因娛樂稅的考慮而停辦;所有政大畢業生共同記憶的畢業舞會,竟因收取了同學加購的數張門票共計 2,600 元,涉及娛樂稅匿報及漏繳,而使已經畢業的學生會長與校方,被國稅局文山稽徵所「請喝咖啡」;東海大學萬聖節鬼屋活動,也曾爆出娛樂稅逃稅爭議,而鬧上新聞,喧騰一時。

最近的例子是網紅曾博恩,以抗稅來挑戰體制。表演脫口秀與舉辦演講,雖然兩者都收取入場費用,前者需繳納娛樂稅,後者不用;博恩遂以舉辦「有趣的演講」為名,實際表演脫口秀,拒繳娛樂稅。日前,台北高等行政法院判決博恩所屬娛樂公司敗訴,除必須繳納26萬元的娛樂稅外,並處以7倍、186萬元的罰鍰。

但自相矛盾的是,根據現行稅法規定,應課徵娛樂稅的各種收費路跑活動,有明顯出價娛樂事實,卻因過去財政部長於接受訪問時一句話說不課,就無視章法與制度,都沒有繳納娛樂稅。

財政部於今年7月10日邀集各地方政府及相關部會討論娛樂稅修正方向;地方政府異口同聲地表示,不同意廢除娛樂稅。為什麼這麼一個活在過去(時空背景錯置)、莫名其妙(欠缺正當性)又亂七八糟(爭議不斷)的租稅,竟然會廢不掉?

娛樂稅為地方稅,稅收全部挹注地方建設及發展,雖然實際徵起稅收金額並不高,卻是地方自治重要財源。因此,地方政府反對廢除娛樂稅,真正凸顯的是-在財政中央集權又集錢的現實下,地方政府的財政窘困與地方財源的嚴重匱乏。

建議對案:「廢除娛樂稅,在財政收支劃分法修正前,由中央根據各地方政府過去三年實際稅收徵起情形編列預算,以彌補廢稅所造成地方財源損失。」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大學的社會責任:把學生教好!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97720/web/ 

◆  穩定師資 找回教職吸引力
◆  當傳道授業解惑遇到AI…
◆  孔子罵朽木,不怕被投訴?
◆  核處理水議題 日有負台善意
◆  用防衛韌性包裝全民備戰 無助國防
◆  防衛韌性 缺戰後復原能力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大學的社會責任:把學生教好!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大學的社會責任:把學生教好!


2024-09-30 04:42  聯合報/ 張俊哲(作者為台大教授、出版中心主任)
希望老師們每天都懷抱堅定的信念和愉快的心情來到學校,而學校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為了教育。 圖/張俊哲


除了生日,教師節是我一年中收到最多祝福的日子。那句百聽不厭的「教師節快樂!」對多數老師來說,格外療癒,因為這份祝福能帶來善意,且可抹去許多負面的情緒。對我而言,教師節更像是個重新出發的好契機。

然而教師節一過,老師們不免又回到忙碌的狀態。我不甚瞭解中小學教師們的現況-據悉,繁重的行政工作、課外活動、學生投訴等事務,常使他們無暇專心教學,更遑論輔導同學。其實,大專院校的情況亦不遑多讓。許多老師在升等的壓力下,被迫重研究、輕教學。即便升等成功,為了持續能爭取到研究經費和彈性薪資,論文競賽不僅未曾稍歇,甚至愈加激烈。若老師同時身兼行政職務,還想在教學、研究、服務「三面俱到」,除非天賦異稟,否則只能犧牲健康和睡眠來達標。更有甚者,選擇向掠奪性期刊妥協,用看似亮麗的紀錄,來保住名實不符的獎勵。然而不論造假或真作,這樣的惡性競爭已讓高教的本質偏離,致使業績和名利的追求成了主軸,而育才的初衷反淪為配角

近年來,各界期許大學應以更積極的態度履行社會責任。起初,我以為這項政策會讓原已失焦的高等教育更難聚焦。然而,當我向幾位來自不同領域、不同學校的老師請益後,他們的實際經驗顛覆了我的成見,甚至澄清了我的思緒,讓我對高教失焦的狀態,有了較客觀的看法。以位處重大災區的大學為例,老師們可以帶領學生協助社區重建。從打造永續環境、促進產業創新,到規劃居民長照、參與偏鄉教育,師生們的努力處處可見。透過實際參與,學生返校後展現更強的學習動機,期能發揮專業、回饋鄉里,甚至對未來的生涯規劃,有了更清晰的藍圖。

聽完這幾位老師的分享後,我深受感動,得知校園中仍有一群老師不計毀譽,默默在課堂和社區為教育深耕。他們雖早已不在乎獎台上的鎂光燈和網路聲量,卻經常面臨計畫斷炊和升等遲延的挑戰。他們並非不做研究或不寫論文,只因時間有限,進度較慢,且堅持不敷衍、不造假。很多時候,甚至教學和服務的獎項也與他們無緣;僅因他們不濫給分、不擅自我宣傳,導致較不受學生及評審的青睞。我相信有些老師早已將這些打擊視為家常便飯,但仍有不少人滿懷辛酸。他們選擇犧牲奉獻,淡泊名利,著實令人佩服!

訪問末了,我不敢問受訪的老師們:「您,身體還好嗎?」只希望他們常提的「回歸初衷」不要帶有太多的苦衷。與他們相比,我自愧不如,因我並未直接參與社會責任的實踐。然而當我告訴他們:「我能盡的社會責任,就是在課堂上把學生教好,因為這些學生很快就會進到社會!」話語一畢,他們多次重複的「是」、「YES」和「讚」,成為我今年教師節最大的領悟和禮物。再次謝謝這些好老師!













穩定師資 找回教職吸引力


2024-09-30 04:43  聯合報/ 羅德水/全國教師會文宣部主任(台北市)


教師節前各界聚焦教育問題,媒體特別關注教師荒。教師素質與師資穩定攸關教育品質,當前學校現場不穩定的師資確已影響正常教學,就連都會地區都出現教職乏人問津的窘況,遑論師資流動率高的偏遠地區。如何穩定師資、提升士氣,已成當務之急。

教育部資料顯示,每年取得教師證後擔任教師之比例呈下滑趨勢,警訊並非空穴來風。目前國家師培制度,師培生在修畢相關教育學程後,還要通過檢定考試並經過一學期的學校實習,方能取得參加教師甄試的資格,過程不可謂不嚴謹。按理,層層把關下,師資素質當可勝任教職,卻有不少準老師在取得認證後直接放棄進入教育職場,實為教育資源的浪費,對教學現場之衝擊顯而易見,箇中原因值得嚴肅以對。

要問的是,何以過往被普遍認為工作穩定的教職,突然失去了職場吸引力?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中小學教育環境每況愈下,以致難以吸引優秀人才投入,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濫訴影響校園氛圍:新修教師法上路後,不適任教師處理流程鉅細靡遺,各種校事案件層出不窮。為處理名目繁多的校園事件,不僅學校為此耗費許多時間,各校甚至已出現不少濫訴案例;教師動輒得咎、校園氛圍緊張、親師互信降至谷底,遇有校事案件,教師大都是被究責的一方,衝突不斷的校園與苦等後援的教師,嚴重打擊教師工作熱忱。

二、行政減量淪為口號:難以兼顧教學與行政,或想專注教學卻不可得,也是不少教師選擇離開學校的原因。事實上,教育部對此亦有深刻理解,自民國一○四年(二○一五年)以來厲行學校行政減量。然而,不僅多數教育人員無感,行政減量還有愈減愈多之勢。

分析起來,各級政府視學校為施政提款機,當為關鍵;各種要求學校配合辦理之業務,明明與教學無關,卻被冠上「某某教育」之名,於是中央各部會、地方各局處需要的交通安全、反毒教育等施政成果,學校都成了廉價的 KPI 工廠。例如竟有地方政府發文要求學校鼓勵國中小學生投稿《國會季刊》;往前溯源,則是立法院函請國教署發文各級學校鼓勵教職員投稿,卻被有文必轉又粗心大意的承辦人誤植成鼓勵小學生投稿,僅此一端,足見其荒謬。如果各級政府機關不改老大心態,再多宣示也難讓學校擺脫政府施政提款機的夢魘。

三、政府回應緩不濟急:教師難為已是客觀現實,教育政策的調整與對教師權益的保障,相關作為卻是牛步化,未能讓教師感受到政府的同理與支持。

以攸關教育品質的師生比為例,公立高中職每班人數仍達卅五人,私校更高達四十五人,完全背離少子女化趨勢;而一比十五的幼教師生比,自民國七十年(一九八一年)沿用至今已超過四十年,雖政策已朝一比十二前進,但國會迄今仍未完成修法。至於社會高度關注的特教議題,立法院早在民國九十八年(二○○九年)就曾要求將特教師生比降至一比八,轉眼十五年過去仍未達陣;「特教加給額度,則是卅年如一日未曾調整,教育政策執行力遠遠落後社會和教育現場的期待。

教育問題經緯萬端,要提升教育品質,必須友善教育環境、揚棄形式主義,真正尊重教育主體與教師專業自主。期待教育部與立法院以更積極的作為,當學校與教師的後盾,減輕學校壓力、解決現場問題、提升教育品質。












當傳道授業解惑遇到AI…


2024-09-30 04:43  聯合報/ 呂健吉/台灣哲學諮商學會理事長(宜縣礁溪)


前天是教師節,不知有幾位教師有收到學生的祝福,同時也自覺為人師者有當老師的尊嚴與價值?

自己從大學專任教師的職務退休後,原本還有在學校兼任一兩堂,但愈教愈沒有成就感,也覺得壓力愈大,這學期還是選擇放棄兼課,今年的教師節是沒有教師身分的第一個教師節,倒也輕鬆自在。

這幾年來,大學教師早就放棄用講義或教科書授課的方式,而是必須準備充分的 E 化簡報資料,讓同學可以透過教室中的螢幕了解到課程內容。可是當關起教室燈光播放課程簡報時,同學就開始低頭滑手機,而不是注視著螢幕,偶爾會看到同學抬頭盯著螢幕,那也只是拿出手機把簡報內容拍下。

我問了好幾個公私立大學的教師,在教室上課的情形如何?他們都異口同聲說大致差不多,學生就拿著吃的喝的走進教室,一坐下就邊吃邊滑手機,沒幾個人會抬頭望著老師在講什麼,反正教師必須要把授課內容上傳到網路的教學資訊平台,等到要考試時再去看就可以。

近日在整理哲學大師勞思光先生的影音教學資料,看到勞先生也不用簡報資料,只印幾行字的授課大綱,就開始上課教學,全憑他自己腦中的知識,學生上課也只能專注聽講並勤做筆記,若沒有注意聽到可能就錯過,也無法回家閱讀,更無法在網路找到這些知識。

這種老式的教法,沒有 E 化、沒有網路、沒有 GOOGLE、沒有 AI,就只有授課老師一人演出,學生卻也能專注享受其中。但不知何時,大學開始要求 E 化,一些教師若仍保留傳統的授課方式,會被學生批評,也會被學校要求改善。其結果,所有的上課資料都可以在網路中找到,老師在教室上課變成形式化的個人獨白演出,無人關注。

在此資訊網路多元時代,到底大學教師能超越多少網路所提供的訊息?事實上,這些專業知識在大數據 AI 化之後,一個教師的個人知識何能超越呢?即使那些需要手做的課程,也可透過線上課程就學會,語言教學更是隨時隨地在雲端進行個人化學習。當一個學生很認真的想學習時,真的需要進入教室、透過教師才可以學到知識嗎?

台灣小學自學風氣愈來愈盛,主要是一些家長不滿意小學的教學環境,看到一些教師只是坐在教室的電腦前,用按鍵播放著書商提供的教材,則何需到學校學習呢?若非有高中和大學入學考試,國高中自學的風氣可能更盛;而大學的授課,若非教師控制著成績,則學生也不想到學校學習,特別是這些上課提供的知識,在網路上可以學得到且學得更好,那何必留在教室內虛耗人生呢?

到底老師能在教室裡教什麼?學生在教室裡能夠學到什麼?這是現代教師要積極面對與思考的一個問題。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但現代的教師必須傳雲端所不能傳的道、授網路所不能授的專業、解 AI 所不能解的疑惑,否則不足以為人師也!

面對 AI 的挑戰,現代教師必須重新思考自己教學模式、方法和內容,建立自己的教學風格,否則終會有那麼一天,教師也會被 AI 所取代!














孔子罵朽木,不怕被投訴?


2024-09-30 04:43  聯合報/ 陳吳煜/高中教師(新北市)


九二八這個日子是眾人熟知的孔子誕辰紀念日暨教師節。雖然看得到中小學校園懸掛敬師標語,各縣市政府也發放敬師禮券等賀禮,但相信有許多現職老師感嘆「教師節真的快樂嗎?」

曾聽到和我年紀相近的教育先進感嘆:「以前當學生時,曾被老師拿藤條打。現在自己當老師了,卻要擔心被學生用拳頭打。」近兩年,教育現場充斥著「罄竹難書」的新聞話題,尤其最近兩個月更可見到媒體報導現職教師離職出走、學校數十次招聘不到代理教師的荒謬現象。教師薪資待遇雖不算特別優渥,但勉強還能過生活並存一些積蓄,如今即便開放大學畢業生即可從事教職,為何仍乏人問津?

以筆者服務的學校及聽聞同業在教學現場的現況,老師們大都不願兼任行政或導師工作,因為都深怕在學生或家長面前隨口一句話,甚或一個無心的肢體動作都可能被投訴。校園爆發重大事件後,教育當局的慣性動作不外乎責令學校加強輔導與宣導、對教師辦理相關研習,再利用訪視評鑑等名義督導行政同仁的進度,徒增行政與教師們的困擾。即便是沒有兼任工作的專任教師,除了面臨課務問題,還得抽空完成上級單位要求的性平、自殺防治、家庭教育、特殊教育、資訊安全、科技與各類議題融入教學等研習,更別說現在還要協助並審核學生學習歷程檔案。教師平常真的快樂得起來嗎?

就制度面來看,從三十年前的教改以來,特別是近十年政府不斷鼓吹「正向管教」、「學生是教育主體」並鬆綁各類管制措施後,教師們對於高風險的學生,除了輔導已無其他約束方式。舉例來說,平日上課時間仍可看到有些孩子在街頭遊蕩,或坐在速食咖啡店內悠閒用餐。何以如此?因為孩子們都知道曠課已無所謂,高興再去請假,老師不准假就去投訴,或找家長來學校罵就好!這種問題還只是冰山一角,看看過去發生的學生毆打老師或霸凌案件,我們的「友善校園」只是對學生無限的友善,對師長卻是無盡的折磨!

新加坡教育部長日前曾表示,各級學校老師在下班後,如非特殊緊急狀況,有權不回覆家長的問題,要讓教育工作者有足夠下班時間,照顧自己的家庭或私人生活,或是利用時間好好休息充電。試問台灣做得到嗎?近日有立委承諾要推動提高導師費及特教津貼,若能得到辛勞後應有的代償是值得感謝,但老師們要的不只是合理的待遇,而是應有的尊重。

如果孔子活在現在的台灣,他還有能力對著只會盯著 3C 用品的孩子倡導仁義禮節嗎?他在有教無類的同時,還能承受來自家長與教育當局的各種莫名壓力嗎?他還能對著教室內三十多個寶貝,秉持著因材施教,責備任何一位孩子是「朽木」而不怕被投訴嗎?















核處理水議題 日有負台善意


2024-09-30 04:43  聯合報/ 姜皇池/台大法律學院國際法教授(台北市)


從日本宣布自民國一一二年(二○二三年)八月廿四日起排放福島核處理水開始,中國即強烈抗議,並全面禁止日本水產品。至於台灣則強調事涉科學專業,應冷靜以對,並默默自我檢測周邊海域水質與漁獲。兩相對比,天差地別。

事隔一年,民國一一三年(二○二四年)九月廿日,中國和日本經多次協商,並分別發表聲明:會在「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架構下,就各項資訊監測繼續合作,日本並允許中國前往福島進行獨立採樣、監測和實驗室對比分析;且在此流程下,若中國檢測結果合格,中國始將逐步開放日本水產品。

就國際規範而言,首先,日本排放核處理水,屬於《海洋法公約第十二部分海洋環境的保護和保全規範範圍,在此規範下,日本有與利益相關國家協商與合作之義務,因而中日能本於合作協商精神達成協議,無疑是《海洋法公約一九七條以下,各條款有關友善且有效合作規範之實踐,降低雙方就此議題之爭議,當是各方樂見,應予以肯定。

然另一方面,從台日地理位置關係觀察,我國無疑亦是日本排放核處理水之受影響國之一,據上述《海洋法公約》第十二部分之規定,日本理應與我國協商及合作處理此問題;此外,核處理水將進入我國參與之漁業管理組織(北太平洋漁業管理組織與中西太平洋漁業管理組織)之管轄海域,自有可能影響我國在相關水域之捕魚利益,日本同樣負有不損害相關漁業資源之義務。不論是基於台日友好,或是相關國際規範,日本實應與我國進行正式雙邊協商與合作,就此議題充分交換資訊,以有效履行國際合作之宗旨。但過去一年,並未見日本與我國進行正式溝通協商!

就核處理水排放議題,台灣對日本一秉合作善意,但難謂獲得應有之尊重;猶有甚者,因中國之強硬立場,讓日本於 IAEA 既有資訊監測外,再進一步給予中國前往福島進行獨立採樣、監測和實驗室對比分析之便利,讓人覺得,中日個別聲明,彷彿是日本對中國強烈立場之讓步與妥協;反觀台灣核安會雖宣稱「持續與日本建立順暢溝通管道,至今已五度赴日現場掌握排放作業」,卻不知管道是否暢通?但就此排放水似乎僅能到現場參觀排放作業,與中國之待遇相較,差異何其大?

對此絲毫無視台灣自始即持善意,我國政府似應對日本表達不滿之意;不寧唯是,在中國與日本分別發表聲明後,竟又立即於九月廿五日宣布解禁日本福島產品。政府解禁福島產品,彷彿是在未獲基本尊重狀況下,又單方讓步。自始低調善意,卻換來日本視若無睹,如今又迅速開放讓步,令人不解。

基於上述,政府甚或應審慎考量,不要排除透過國際爭端解決之程序,針對日本核處理水排放行為,仔細評估如何在國際仲裁或司法機構提起訴訟,甚或設法在相關漁業組織提出異議。















用防衛韌性包裝全民備戰 無助國防


2024-09-30 04:43  聯合報/ 王鳳生/高雄大學榮譽講座教授(高雄市)


政府推動的「全社會防衛韌性」政策,表面上旨在應對外部威脅、提升國防能力,實際上卻隱含深層政治操作。政府不敢明確表態要全面建構全民備戰意識,主要是擔心引發人民普遍懼戰和厭戰情緒,導致民意反對與恐慌,動搖其執政基礎。因此,以「防衛韌性」作為政策幌子,試圖在不明言戰爭威脅的情況下,推動台灣社會默許戰爭準備,並向美國展示台灣民眾願意捍衛「第一島鏈」戰略目標的決心。

台灣社會對戰爭的敏感度一向很高,多數民眾對兩岸軍事衝突充滿不安,政府若直接推動備戰意識,將難免引發反彈。因此,政府選擇用模糊的「防衛韌性概念包裝實質上的備戰需求,避開民眾對戰爭風險的恐懼。這種操作實際上掩蓋了台灣面臨的現實戰爭威脅,並未真正解決國民對戰爭的心理準備問題。

此外,政府的「防衛韌性」政策也有對外的考量,特別是針對美國的戰略姿態。台灣長期依賴美國的軍事保護,賴清德政府藉此政策,試圖向美國展示台灣人民願意為其戰略目標做出犧牲,從而換取更多的美國支持。然而這樣的做法,實際上將台灣民眾捲入美中兩國的軍事對抗中。台灣一旦捲入衝突,首當其衝的將是普通百姓,政府未充分告知風險便推動此類政策,是對人民不負責任,也加劇了美台軍事合作的脆弱性。

防衛韌性」政策看似宏大,實際上存在諸多問題,特別是它並未建立在全民具備備戰意識的基礎上。政府試圖利用如黑熊部隊等民間防衛團體來補充正規軍力的不足,忽略了這些組織缺乏軍事專業訓練,無法應對現代戰爭的高技術要求。現代戰爭涉及高科技武器、電子戰和網路攻擊等複雜作戰模式,依賴臨時拼湊的民防力量,無法取代正規軍隊的專業能力。賴政府推動四十萬的民防力量,無法解決台灣國防結構性問題。

因此,政府的「全社會防衛韌性」政策,不僅是對內對外雙重政治操作,且在實質上未能解決台灣國防的根本問題。政府選擇以模糊的「防衛韌性」概念迴避敏感話題,實際上是害怕引發民眾的懼戰情緒,對美國則試圖塑造台灣人民願意為其戰略服務的形象。然而,這一政策不但無助於增強台灣社會的防衛力量,反而將台灣捲入更大的國際軍事對抗風險。

戰爭議題在任何社會中都極具爭議性,尤其是在台灣這樣一個處於兩岸敏感地緣政治環境的地區。如果政府公開鼓吹全民備戰,勢必會引發大規模的社會恐慌,這不僅會動搖國內的政治穩定,也可能導致選民對執政黨失去信心。政府應該誠實面對這個戰爭的「潘朵拉盒子」,並強化正規軍隊的國防實力,而不是依賴虛假的民防韌性來掩蓋政策缺失。人民不應淪為國際軍事對抗的棋子,政府應以國防安全為核心,提升全民備戰意識,確保國家具備應對現代戰爭挑戰的能力。












防衛韌性 缺戰後復原能力


2024-09-30 04:43  聯合報/ 張重玖/軍退(高雄市)


總統的「全社會防衛韌性」與行政院的「全民防衛動員疊床架屋,如果明天台灣淪為烏克蘭,在飽和攻擊下,道路、通訊瞬間炸毀,那麼就淪為「賴式防衛任性」。

賴政府上任,台澎防衛作戰以「無劇本、去中心化」作演練,成效如何?執政者應最解!現總統親上火線,主導全社會防衛韌性,忽視平、戰的防衛韌性重點應擺在災後復原。動員準備與實施,在漢光演習與重大天災均獲驗證,唯獨戰後如何動員社會重建?至今未曾被關注,誰提就是失敗主義,馬上被網軍攻擊,戴上紅帽子

台灣是個島嶼,對於戰爭人禍,屬於國家階層大規模災害,眼見自己親人被戰火殘殺,居所成斷垣殘壁,誰來幫忙復原重建呢?總統不應仍拘泥原有的全民防衛動員做法,而應強調戰後如何運用全社會資源做妥復原工作,讓台海發生戰爭時,全民有政府當靠山,專心為保衛台灣奮戰;家園毀了,政府有法律依據能很快整合社會資源幫忙復原。







陳力俊/美台高教互為參照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陳力俊/美台高教互為參照








陳力俊/美台高教互為參照


2024-09-30 04:43  聯合報/ 陳力俊(作者為中研院院士、清華大學前校長)


美國線上刊物《高等教育內情》(Inside Higher Ed,IHE) ,正如其名,專門報導美國高教重要近事。由於美國高教多年來均站在世界前沿,常為台灣取法,而美台兩地互動頻繁,IHE 報導美國高教發展趨勢值得密切觀察,可能是未來台灣高教發展先聲,或可互為參照。

一、高教部門萎縮美國國家教育統計中心NCES八月廿一日發布報告,指出與上一年相比,本學年有資格獲得聯邦財政援助的高教機構數量從約五千九百所,減少了約百分之二

美國教育部(ED)與 IHE 共享的數據顯示,有一百六十一所機構關閉、合併或以其他方式失去了聯邦財政援助。與此同時,本學年增加了六十二所機構。雖然在關閉和合併的學校中有一些熟悉的名字和其他四年制非營利機構,但許多都是小型的營利性職業學院。報告稱,高等教育部門唯一擴張的部分是公立四年制大學。有十六所是由兩年制轉為四年制大學。

專家認為,雖然高等教育部門萎縮令人震驚,但考慮近年來受到運營成本增加和招生前景黯淡的打擊,加上出生率下降和對學位價值的懷疑日益加劇,將會進一步的萎縮。而在高教居多數的「中等大學」將繼續面臨更大的招生挑戰和關閉的可能性。

比較特別的是位於科羅拉多州納羅帕Naropa)大學正在出售其主校區,押注在線未來。對於財務困境的大學來說,出售資產並不是新鮮事。但納羅帕大學選擇出售主校區,同時保持營運,轉型成敗值得注目。

台灣受當年教改「廣設大學」政策與少子化影響,目前高教萎縮情況更為嚴峻,雪上加霜的是教育部施行「微管理」,讓大學發展缺乏彈性。履霜堅冰至,應採取有力措施,力挽狂瀾。

二、學費下降ED 研究還發現,在去年和本學年期間,經通膨調整後,所有高教的全日制、首次攻讀學位或證書的大學生學雜費均有所下降。公立四年制大學的州內學生學雜費下降了百分之七,州外學生的學雜費下降了百分之八。對於私立非營利機構,這一數字下降了百分之五,而在私立營利性機構,這一數字下降了百分之八

有專家對學費的下降趨勢表示擔憂:「學費下降令人吃驚,這就是買方市場發生的事情」,「通貨緊縮對大學來說情況更糟。」

對於長期採低學費政策的台灣來說,學費鬆綁以利大學發展,反而是救亡圖存之道。

三、電子教科書愈來愈普及根據灣景分析公司Bay View Analytics今年四月對美國五十個州的大學中大約三千四百名教職員工進行的調查,在本年度,只有不到一成的大學課程只用實體教科書,低於兩年前的兩成

另一方面,雖然約八成教職員工認為數位教科書為學生提供了更大的靈活性,但近一半的人認為實體教科書更適合學習。與之相對的,各大學正在積極推動數位化,以彰顯學校是一個現代化的校園,而且電子書一直較便宜,同時隨著在線和混合課程興起和使用使用數位或在線材料變得更加容易,這些因素共同形成強大的「外部力量」,將持續推動課程形式和教科書數位化, 預計只採用實體教科書的課程在未來一年將下降到百分之二到五間。

雖然缺乏廣泛的統計數據,台灣大學校園使用電子教科書愈來愈普及的趨勢也相當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