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4日 星期日

經濟日報社論/合理調漲電價 改善資源錯置問題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  聯合報社論/賴清德組「扁政府2.0」前,先想想六成民意
◆  聯合報黑白集/MIT遭罪記
◆  經濟日報社論/合理調漲電價 改善資源錯置問題






經濟日報社論/合理調漲電價 改善資源錯置問題


2024-02-04 03:14  經濟日報/ 社論
台電表示,去年累計虧損超過3800億元,主因是近兩年天然氣價格暴漲,連帶拉高發電成本。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彭博新聞社近日報導,去年底台電公司累積虧損3,826億元,故傷害台積電對世界各國的吸引力。彭博也認為,台電公司因政治壓力而維持低電價,今年恐繼續大幅虧損,而韓國國營電力公司也有類似困境。不過,韓國去年第3季已轉虧為盈,故台電公司至今仍持續大虧,屬全球特例。

全球許多電力公司在民國一一一年(2022年大幅虧損,但因不斷調高電價,故在民國一一二年(2023年多已轉虧為盈。彭博所採用的資料,類似經濟部去年8月所公布的資料。為凸顯台電公司虧損和使用的燃料無關,當時經濟部指出,核電使用比分別達60%及30%以上法國及韓國國營電力公司,其民國一一一年(2022年的每度發電成本及售價間的差距,以及導致的虧損,皆高於台電公司。

然而,法國國營電力公司從民國一O九年(2020年)迄今,已持續調高電價160%,因而去年7月時,公布上半年獲利58億歐元去年11月時,韓國國營電力公司亦說明,由於從民國一一一年(2022年4月上調電價五輪共39.6%故去年第3季已擺脫連十季虧損並獲利6.3億美元反觀台電公司只在民國一一一年(2022年)7月及民國一一二年(2023年4月分別調漲電價8.4%及11%漲幅顯然落後其他國家

經濟部過去常以台電公司扮演通膨消波塊角色,來強調其虧損的功能。過去兩年我國通膨率雖顯著低於中國大陸之外的其他東亞鄰國,但卻付出了兩個代價。其一是央行微幅調升重貼現率至1.875%造成國內房價維持在高檔。再者,人為壓抑通膨,只是延緩通膨到來;這是因為民眾預期台電公司終須調漲電價,才能永續經營。一旦民眾形成此種預期,反延宕解決通膨問題的時機。

電價上調固然增加通膨壓力,但可緩和台電公司財務惡化減少電力需求,以及淘汰經營績效不佳廠商。首先,台電公司是一家公開發行公司長期陷入虧損不符合常規。另一方面,台電公司在電力供給上具壟斷地位,因此,理應出現盈餘以彌補政府稅收之不足。

為緩和調整電價對各行各業的衝擊,台電公司可上調電價至正好弭平民國一一二年(2023年的虧損,以使今年起不再虧損。台電公司去年每度電售價3.07元低於成本0.88元或28.7%,故可按此幅度調高電價。類似這樣的調幅有先例可尋;在民國九十七年(2008年)7月馬英九總統初執政時,曾上調電價12.6%,而到了當年10月又再上調累積調幅達25.2%。至於台電公司累積至去年底的虧損,不妨以今年超收3,617億元稅收來弭平

其次,一旦台電公司調高電價,則國內電力需求及碳排量都會減少。台綜院在民國九十七年(2008年)時曾進行評估,發現電價每上漲1 %,則全國用電量約減少0.3%。因此,若電價上調28.7%,則國內電力需求會減少8.6%,且預期碳排量也會有類似減幅。

最後,台電公司調高電價會減少廠商利潤,因而加速各產業內廠商的汰舊換新。以台積電為例,可以看出調高電價對獲利的影響。民國一一一年(2022年)台積電使用211億度電,因此,若每度電價調升0.88元,則其淨利會減損186億元導致每股盈餘減少0.72元過去兩年台電公司的大幅虧損,有大部分可歸諸於補貼廠商電費。因此,一旦取消補貼,一些生產效率低的廠商會關門大吉。不過,取而代之的會是那些生產效率高新進廠商

去年以前,政府考量今年1月總統大選,故對電價調漲投鼠忌器。然而,台灣99%以上能源來自進口,但在民國一一一年(2022年)時,民生及工業用電費率分居全球倒數第五及第三顯示國內電價偏低。因此,在目前距離下次縣市長選舉尚有二年十個月的情況下,不啻是經濟部調高電價好時機










聯合報黑白集/MIT遭罪記


2024-02-04 03:14  聯合報/ 黑白集
華郵報導指台灣工具機持續輸俄,並被轉售給俄羅斯國防產業以製造武器。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台灣賽鴿與台灣工具機,本來八竿子打不著關係,現在卻同時遭罪。鴿子被懷疑是間諜鴿工具機則被點名發俄烏戰爭財都凸顯了 MIT 在國際政治詭譎氛圍中的無奈

華盛頓郵報報導,俄烏戰事多國對俄出口設限,但俄國防工業卻持續進口可用於製造武器的台灣精密工具機,台灣業者恐違反去年對俄祭出的出口技術禁令。美聯社則報導,印度警方將一隻鴿子「拘留」了八個月,因其腳環上有中文字,懷疑是「中國間諜鴿」,但最後發現只不過是隻從台灣飛來的賽鴿。

賽鴿被控間諜或可一笑置之,但台灣工具機名揚全球,事涉台灣生存命脈,此番遭罪讓人笑不出來。美國老大哥點名,我經濟部雖查無實據,仍以「合理懷疑」將涉入公司列入觀察名單。不過,工具機業者無奈表示,即使與土耳其等國合約切結要求不得轉運俄羅斯,但對方是否遵守,賣方如何了解指控台灣業者發戰爭財,實在太沉重

其實大發俄烏戰爭財的,除烏克蘭貪官外,就屬美國最厲害。尤其歐盟極力擺脫對俄能源依賴,美國卻趁機大漲天然氣價格德國大罵美國賺取災難財法國也痛批這不是真正友誼國際政治角力中,台灣賽鴿和工具機都備嘗「人為刀俎,我為魚肉」滋味不過,戰爭財,美國能,世界不能;德法懂了,台灣也該懂














聯合報社論/賴清德組「扁政府2.0」前,先想想六成民意


2024-02-04 03:14  聯合報/ 社論
民進黨主席、總統當選人賴清德。賴於開票當晚表示,面對新國會結構,台灣須走向「溝通、協商、參與、合作」,未來很樂意與在野黨領袖共商國是,也將依據憲政體制籌組民主大聯盟,用人唯才、不分黨派。記者曾原信/攝影


民進黨面對總統、立委「雙少數」,總統當選人賴清德說未來內閣組成,會秉持民主大聯盟精神,以「跨黨派、跨世代、跨領域」為原則,閣員將「不完全是民進黨內的成員」。這種說法讓人有了賴政府將打造聯合政府的想像,但民進黨否認要組聯合政府。難道賴清德又想組少數政府,再現「扁政府2.0」?

民國八十九年(二○○○年)首度政黨輪替,民進黨贏得政權,但在立法院卻未能掌握過半席次。當時總統陳水扁的解決之道,是任命國民黨籍的唐飛為行政院長,以及包括新黨郝龍斌在內的若干非民進黨籍閣員,營造聯合政府假象宣稱走新中間路線」。

然究其實,這種模式只是用拉伕個人名義方式,組成少數政府。後來扁政府運作不敵朝小野大現實陷入永無止境紛爭中。至執政中後期,陳水扁更索性「不演了」,扁政府充斥各種基本教義派與酬庸的綠營人馬,政策脫序、政治亂象更甚。雖然民進黨卸責給「在怎麼野蠻」的在野黨,但歸根究柢,就是蔑視多數民意結果

現在民進黨立院黨團總召柯建銘明白說,「民主大聯盟」和「聯合政府」不同,聯合政府是為了維持國家穩定,聯合在野黨組閣;而民主大聯盟則是用人唯才,只要符合民主大聯盟的優秀人才,都可能納入內閣團隊。換言之,民進黨優先考量的,不是穩定政局,而是認同民進黨政策與理念。至於「用人唯才」云云,不過是掩人耳目。

如此來看,賴政府的走向,愈來愈有當年扁政府的影子。賴清德的民主大聯盟,等於是當年陳水扁「新中間路線」的翻版。雖然也提到了「全民總統」、「全民政府」,但民進黨顯然還是想用拉伕方式招降納叛,以官位吸引非民進黨人士入閣。因此,近日傳出民進黨有意找民眾黨卸任立委入閣,也就不令人意外了。

不過,有扁政府失敗經驗在前,如果賴政府組成亦採取相同模式,結果也不難預料。而且,賴清德的民主大聯盟,已經證明不堪檢驗,他支持的「跨黨派」非民進黨候選人,只是一眾變色小綠,有的在登記前就退選,繼續選的亦無一當選;而賴清德本人,也只獲得四成選票。這都證明民主大聯盟訴求,只是民進黨的選舉話術,而且選民並不埋單。

其實,比起在新閣人事上表演「跨黨派」,民進黨更應思考的,是如何在政策上做到真正的「跨黨派」,才符合全民利益。從四年前蔡英文總統囊括近六成民意,到如今賴清德只獲得四成選票,顯示選民從「六成支持民進黨」,變成「六成反對民進黨」。如果民進黨無法理解這巨大的變化從何而來,而只是想在人事上搞拉伕小動作,必將繼續沉淪

其中關鍵因素,就是民進黨一黨獨大專斷獨行。不管再多的選民不滿,再多的不公不義政策,甚或不管如何濫權施政,民進黨都肆無忌憚一意孤行。於是,兩岸關係緊張加劇,各種獨立機關成為附庸,諸如「高端」、「雲豹」等更是「綠能你不能」。如果無法說服選民自己會改正錯誤,賴政府作再多人事的權謀布局,也無法收獲民心。

選前多位學者就預言「雙少數」政府的憲政困境,並提示了聯合政府、閣揆國會同意等解決之道不過,民進黨不願讓閣揆任命權旁落國會,又拒絕聯合政府,卻想打扮成跨黨派;在六成反對民意前,民進黨還是想「贏者全拿」,組成一個可以完全掌控、只點綴幾個非民進黨籍閣員的「民主進步黨大聯盟」,未來賴政府恐怕是步步驚心的「扁政府2.0」了。


名家縱論/影響台海安全的3層構造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  警績效考核 數量和質量指標應並重
◆  綠白相推諉 政治照妖鏡
◆  藍重掌立院 不只是小確幸
◆  大屋頂下/美國的掙扎 台灣的風險 賴清德在等待川普嗎
◆  名家縱論/影響台海安全的3層構造
◆  星期透視/新國會能否正確導航台灣?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名家縱論/影響台海安全的3層構造


2024-02-04 04:45  聯合報/ 楊永明(作者為文化大學社科院講座教授、國安會前副秘書長)


台灣總統大選結束,台灣安全議題成為全球關注熱點,各種預測與兵推陸續出爐,然而真正影響台灣安全應是三層構造因素:台灣政局、兩岸關係、中美關係。三者各自都可能引爆台海危機,現在三者交錯影響,使得台灣安全環境更加複雜。

首先,台灣政情從未如此混亂,賴清德在藍白切的三腳督下,打破台灣八年政黨輪替模式當選總統。然而,賴以四成選票、立院少數雙重少數組成政府三黨演義局勢確認必定面臨激烈政黨競爭與政治亂局

台灣現在民意是「傾向自主的維持現狀」成為主流,加上賴清德的「務實的台獨工作者」,可預測賴會在維持現狀上做出政策承諾,但不會改變「傾獨抗中」立場。

相對而言,台灣政局可能是三層構造中較為穩定的因素,賴政府不敢跨越台獨紅線,反對黨制衡機制仍在,美國施壓力量強大;不過,去中國化與抗中保台仍是大方向,也會向北京釋放「和統無望」明確訊息,仍有可能牽引台灣安全變化。

其次,兩岸關係層面是短期內最具衝突與動盪的不確定環節。蔡英文政府後期,兩岸已極度缺乏互信,賴政府更難改善,五二○演說最多是打水漂後的漣漪效應。或許北京短期不會採取激烈手段,但大陸內部「武統民意」高漲,任何台灣跨越紅線作為都會引起強力反彈。

今年北京對台政策預計有三步驟:不讓利、要反制、要制裁。不讓利是指收回對台灣的善意,包括M503航線正常化、取消早收清單優惠關稅等。要反制是針對民進黨政府的減少台灣邦交國、貿易壁壘等反制。至於要制裁,則是表達反獨態度,例如擴大軍演、制裁台獨金主等。

於是,兩岸關係可能持續僵局並惡化,台灣的地緣風險提升投資環境改變高科技供應鏈也會被迫加速外移。安全方面,華盛頓智庫 CSIS 認為短期或可能出現軍事封鎖,這是美國智庫認知作戰,但衝突的風險的確會增高。

第三,中美關係則是真正決定台灣安全的關鍵。今年是美國總統大選年,多場戰爭已讓拜登身陷困境,自不希望台海發生任何衝突事件,因此目前中美關係呈現和緩與管控分歧態勢但美國政壇與媒體反中冷戰氛圍嚴峻民粹政治激化台灣議題一直是牽制中國且標榜價值棋子

台灣大選之後,拜登立即派遣前高官團來台擺出管控姿態,但卻在記者會上,AIT主席羅森伯格首次說出聯合國大會二七五八號決議沒有決定台灣地位。另外,上月底在蘇利文與王毅在曼谷進行中美戰略會談,討論紅海與台海議題,會議前一天,美國第七艦隊派遣軍艦穿越台海。兩事件顯示,美國政府是以「平衡台海為主軸,而非「管控台灣」,也非與北京「共管台海」。

北京不會長期忍受美國「平衡台海」作為,更不會接受台獨持續擴張,賴就任後必定會收縮兩岸戰略空間。但預計短期內仍以戰略耐心因應,一方面要搞好經濟,一方面發展軍事與地緣外交;畢竟中美大國競爭才是大時代戰略主軸,而台灣議題已經被圍困於五指山內,這是北京的戰略認知

最後,中美關係最關鍵一事,就是如果川普再次當選美國總統!雖然拜登和川普無論誰上任,都會維持對中國進行戰略對抗總體方向,但川普的中國政策會更為嚴厲甚至「歇斯底里」,可能會把台灣當作筆尖戳刺中國進行代理戰爭,這是川普自己說過的話。












星期透視/新國會能否正確導航台灣?


2024-02-04 03:59  聯合報/ 游梓翔(作者為世新大學傳播博士學程專任教授)


我們需要密切關注這屆新國會,因為它將可能為台灣政治帶來前所未見的全新動態,甚至讓賴清德必須接受立院的「導航」。

距離賴清德上任還有三個多月,但新國會已經登場。席次上在野的總和是六十二席,對比民進黨的五十一席,加上國民黨的韓國瑜和江啟臣當選立正副院長,這是「朝小野大」。用更學術的說法,未來四年台灣很可能會是行政立法兩權由不同政黨主導的「分立政府」。

政壇一般把已產生繼任者但還有剩餘任期的人稱為「跛鴨」,蔡英文政府已是「跛鴨」。但因選出「分立政府」,賴清德四年也將是「半跛鴨」,要怪只能怪蔡英文執政,多數民眾受夠民進黨濫權獨大,民意希望新國會能終結「民選獨裁。立院正副院長選舉結束,柯建銘竟還酸國民黨「囂張沒有落魄久」,其實國民黨席次沒過半,「囂張」仍是民進黨揮之不去的形象。

很多民意希望立院能制衡民進黨的「囂張」,立法對行政監督制衡本是民主常態。以美國為例,在半世紀來總統的任期中,有近四分之三時間都是「分立政府」。最接近的川普和拜登,當選時都是「三全拿」,即同時贏得總統和兩院多數,但兩人都在做了兩年後,被美國選民用「分立政府」伺候。研究指出「分立政府」能避免政府浪費和不當立法面對可能濫權執政黨透過分立強化國會監督制衡才更能確保民主進步

台灣主流民意等於用選票裁掉上屆的「民進黨立法局」,誰願意花大筆預算養一顆只看上意橡皮圖章?主流民意希望新國會能為民眾把關與查弊釐清蔡政府留下眾多疑案弊案:高端、潛艦、綠能、雞蛋、論文和不雅視頻…。

另外,總統的行政權雖是「贏者全拿」,但立院的施展空間也不小。例如人事同意權,今年七月 NCC 要換四委員,還有八月的考試委員和十月的大法官。還有,立院雖不能用提出預算來主導施政,卻有權提出法案,即使有「政院版」,如果立院拿得出更好的「立院版」,「政院版」就得妥協退讓,形成某種「立法主導施政」的局面。

這屆也是立院爭取民意更大授權的好機會,立院增加一些常見於其他民主國家國會的權力,包括更實質的人事聽證權國會聽證調查權以及對行政官員藐視國會和答詢不實懲戒,都有機會獲得民意支持,當然立院也必須同時確保這些權力被善用而非濫用

新國會能否開創新局,導航政府施政,還有一個很大變數-表面雖「朝小野大」,但從正副院長選舉爆出「綠白電話門」鬧劇,可知藍白能否透過合作確保「野大」,仍有高度不確定。國民黨作為立院的最大黨和最大在野黨,應避免陷入空談「藍白合」而應成為立院「議程主導者」-包括立院「會議議程」和更廣義「政治議程」在內

主流民意對這屆新國會,包括剛當選正副院長的韓國瑜和江啟臣,期待很高。大家希望新國會能強化監督制衡展現立法主導,實現台灣政治的改革與進步。新國會不該糾結在爭吵「綠白爾虞我詐」、「藍白合與不合」這類議題,應該趕緊辦正事,將台灣政治導回正軌












大屋頂下/美國的掙扎 台灣的風險 賴清德在等待川普嗎


2024-02-04 05:09  聯合報/黃年


川普聲勢看好,可能十一月勝選回鍋出任美國總統。

有人認為,在這個趨勢下,賴清德必然會等待川普就任後,再來定調台美中三邊關係。但另一種見解是,賴清德應當以五二○作起點,先為兩岸關係搭起一個能夠和平穩定發展的架構,並藉以在台美關係上取得必要的自主性。否則,等到川普上台開始玩台灣牌,賴清德的兩岸關係及台美關係,就可能會捲進川普黑洞,被美國牽著鼻子走,完全失去了主體性,由不得自己。

近來有一個「川普二○二四競選宣傳片」(民國一一一年(二○二二)製作)在網上流傳,主調是「賣慘」,售賣美國的「芒果乾」。

通篇川普用煽情的哭腔陳述。破題就說,「我們是一個衰落的國家,我們是一個失敗的國家」。「這個國家的經濟正在掙扎,我們是一個在很多方面成為笑話的國家」,「但我們永不屈服,永不崩潰,永不讓步」。結語是,「現在是時候再次談論我們國家的偉大了」。

川普說,美國是一個失敗的國家,正在掙扎,這相對是一個寫實的陳述。他的口號「使美國再次偉大」(MAGA)之所以風靡,就是「美國正在失敗」的對照。

美國失敗,必須找到失敗的根本原因,並找到正確的治療方法。這也許可從上世紀九○年代談起。

九○年代起有兩大歷史潮湧。一、蘇東波,因此出現了歷史終結論,以民主政治為人類文明的終極典範。二、全球化,以自由經濟為全球治理的理想路徑。

但是,這兩大潮湧,到了民國九十九年(二○一○年)代後期,卻同時出現了兩個大迴旋或大潰堤。一是民主政治的失能,甚至失敗,美國的民主已被形容為內戰。二是全球化(自由經濟)的解構,至今,關稅、脫鉤、斷鏈、圍堵、去風險等皆成了高頻詞。川普正是指出這兩大潰堤的小童,且他也是這兩大迴旋的弄潮者。

民主政治的失能與自由經濟的反噬,美國皆是最具代表性的重災區。如今的美國就像是一頭受傷的大水怪,在大海中咆哮掙扎而引發了大海嘯,這正是目前整個世界呈現的景象。

歷史若要為這個時代下一個標題,那就是:美國的掙扎。

民主政治失能與自由經濟反噬,這是因二者皆有內建的缺陷,但美國自身操作的失敗也是咎由自取,川普這類民粹妖精更是罪無可逭。但是,川普不作此想,且認為自己才是MAGA的救星。

尤其,美國這頭水怪,將自己受傷的原因簡化歸咎於另一頭水怪,那就是中國。中國由於專政的優勢及統制經濟的效益,出現了超趕美國的勢頭,使美國覺得自己是「一個失敗的國家/笑話的國家」。於是,美國為自我救贖下的結論是:太平洋之大容不下兩頭水怪。

從紀錄來看,川普欲使「美國再度偉大」,有兩個核心操作。一、孤立主義,將「合縱」改為「連橫」,退群,退出 TPP,甚至揚言退出北約。二、保護主義,揚言對所有國家的進口項目全面課徵十%關稅,及「美國製造」等。

然而,川普若欲以孤立主義及保護主義作個自了漢,這不但治不了本,恐更加削弱美國的內外能量,連標也治不了。

準此以論美中對峙。一、先說孤立主義。川普以任內沒有新啟戰爭,又主張自阿富汗、伊拉克撤軍、綏靖朝鮮等功業為榮,並稱若回任將在一天內結束俄烏戰爭,又對是否出兵保衛台灣稱「清楚表態不利於未來談判」…。這種「止戈為武」的孤立主義,將成為美中鬥而不破的天花板,川普不會為台灣豁出去。二、川普的保護主義,可能仍以關稅及製造業回歸美國為主,更因其退群的孤立主義,也許不會像拜登這樣以全力在全球圍堵中國的經濟發展。

以上這些討論當然太過簡化,卻可能是一個骨架的描繪。台灣必須對川普若回任後的大局有一個大概的想定,然後才知道川普可能如何對台灣?及台灣應當如何對川普?

川普體系的源頭是「美國失敗論」,他的表現是「美國的掙扎」。他的操作與其說是擴張性、外向化的「使美國再度偉大」,不如說是縮回去、內向化的「使美國明哲保身」。

美國的失敗是因民主政治及自由經濟的反噬(不能因此否定民主政治及自由經濟的文明根本價值),但川普仍須面對中國的存在與崛起。他當然仍會玩「台灣牌」(還記得龐培歐與波頓這類的鷹派人物吧),但孤立主義將使他更自私自利,也更不可能要美國為台灣付出不合適的代價;至於他的保護主義,認為「台灣搶走美國所有的晶片生意」,也必會使台灣為他的「台灣牌」付出他想要榨取的代價。

川普如果回鍋,想像中的台美關係是,他的台灣牌會玩得花樣更多,或許更剃刀邊緣、更驚悚,但他只想藉以挑逗中共、玩弄台灣,卻絕無可能為台灣這個「小筆尖」付出使美國傷筋動骨的代價。然而,相對而言,他也將更不吝惜地玩弄台灣,為了美中博弈,要用台灣這個「小筆尖」不時地去戳一戳中國那張大書桌。

川普的世界觀是「全世界都在剝削美國」,其實在他眼中,台灣也在「剝削美國」,台灣若要報答美國,就須做一張他可玩弄於股掌間的「台灣牌」。這不是一個「公平交易」,他要玩你,你別想玩他。

台灣牌的訣竅是:用台灣勒索中國,用中國勒索台灣。

在這樣的想定下,賴清德應如何建立他的台美中三邊架構?準備一切聽川普擺布?或必須建立最起碼的主體性,以免淪為川普的傀儡與玩偶?

拜登玩台灣牌,蔡英文還有過欲婉拒裴洛西來訪及將麥卡錫來訪改為在洛杉磯會面,可見尚知拿捏。但以賴清德如今的狀態來看,他可能在操作上連這樣的分寸都沒有。川普要他怎麼演,傀儡就怎麼演。

賴清德至今甩不掉「務實的台獨工作者」及「台獨金孫」的帽子,如果屆時對川普有求必應,甚至要五毛給一塊,那麼他將牢牢給自己貼上「倚美謀獨」的標籤,勢將面對不可開交的台美中三邊惡劣關係,凶險莫測。

因此,賴清德應當在五二○至川普若回鍋之前,先將自己在美中台之間的位置擺正。這個位置,就是「在中華民國憲法下,不統、不獨、不武」;然後把這個位置,台美關係定錨在中華民國,告訴川普;兩岸關係也定錨在中華民國,告訴習近平。

賴清德應讓內外知道,台灣沒有「倚美謀獨」的問題,兩岸只有「定錨中華民國,共構和平競合」的議題。

川普的掙扎,賴清德的風險。
















警績效考核 數量和質量指標應並重


2024-02-04 06:40  聯合報/ 林軺/退休教師(台北市)


聯合報「陽光行動」報導:警察因績效壓力大而身心俱疲,近十年平均每年有五名警察輕生的事件發生

看完警察權益關懷協會副理事長高振修說,他剛當警察時,派出所要求「每人每月要酒駕二件、贓車三輛、闖紅燈罰單卅張、毒品或竊盜等刑案一件…」等完全以「數量化指標」來評定基層員警績效報導後,本來還為前晚生平首次被警察攔下來開單憤憤不平的筆者,終於了解員警為何要選在那麼容易逮到行人違規的地方開單的原因,因而釋然。

當時筆者經過一個不到五公尺寬的十字路口,三面車水馬龍,一面是市場入口,沒車子開進。由於行人號誌紅燈亮起時車輛號誌還是綠燈,許多行人就紛紛走過兩、三步就能穿越的馬路,被員警逮個正著,我也是其中之一。

自知理虧,乖乖收了罰單,心裡不免嘀咕:這跨市場的行人穿越號誌真是很容易讓人誤入「陷阱」。不過現在終能同理:換成我為了長官要求的績效,也一樣會選擇這麼容易達標的方式和地點。同樣道理,常見警察躲在暗處拍照開單引發民怨的報導,大概也都是績效惹的禍。

為了減少基層員警因績效壓力而造成憾事,警方應從幾方面著手:首先是建立多元化績效考核指標體系,降低對數量化指標的依賴,並增加對質量化指標考核。也就是說,破案率、開單數等數量化指標與破案質量、民眾滿意度等質量化指標應並重結合,並將基層員警的工作量、工作難度、工作風險等因素考慮進去。

另外,應建立公開透明績效考核制度,將所有考核指標、標準和過程等公開透明,提高考核公平性,不讓基層員警因考核指標不統一、考核過程不透明等,產生不公平的挫折感。

最後,應該提供並確保基層員警擁有必要的培訓和技能,提高他們處理業務的素質和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讓他們能更順利地面對工作的壓力和挑戰。同時,建立健全基層員警心理輔導機制定期為他們提供心理輔導,幫助他們釋放壓力













綠白相推諉 政治照妖鏡


2024-02-04 06:40  聯合報/ 李坤隆/大學教師(高雄市)


當立法院正副院長選舉落幕,國民黨韓江配挾著人數優勢順利當選後,對國內政治上的權力平衡與相對制衡是有極大意義的,尤其民進黨在全面執政下惹得天怒人怨,現在如果有一個強有力的監督者,相信台灣的政治會逐漸步上正軌。

但在選舉落幕之後,卻出現民進黨與民眾黨在正副院長選舉時的爭議,到現在還是各說各話,不管民進黨發言人說的人證物證俱全,一口咬定是「柯文哲主動打給民進黨高層,且副院長願意無條件支持民進黨推出的人選」,或是柯文哲所說是民進黨高層先透過中間人上門,稱民進黨考慮院長投給黃珊珊、請他聯繫陳永興醫師,他才回電,不料陳的聲明卻省略前文,讓外界以為是他主動去提條件。其實無論真相如何,但人民看到的是一場私下喬合作失敗後的相互推諉,也讓大眾看到政治照妖鏡現形記

在這次的事件中,外界當然無法得知事件的全貌與誰錯誰對,但綠白在投票之前的合縱連橫是事實,這顯示民眾黨與國民黨的在野大聯盟已傾向不可行、終究民眾黨的本質還是比較偏向民進黨,或者柯文哲心中還是偏愛民進黨,只是不滿新潮流而已。這是國民黨勢必要看清的事實,否則即容易像大選前再次陷入民眾黨兩手策略的泥淖中。

至於民進黨口口聲聲要穩定執政,沒想到在失去立法院的多數席次之後,竟然出現這麼明顯的焦慮症,連對向來批評都不留口德的對手,都可以因為政治利益的需求而強求合作,那這個政黨的基本價值是什麼,應該就顯而易見了。

政治本來就是相互的妥協,但是如果這樣的妥協前提是為了個人或政黨的利益,那就值得批判;尤其選民已經用選票制裁民進黨,也給了民眾黨機會,沒想到兩黨的起手式竟是如此不堪,甚至在事後還不願意公布、面對真相,這要民眾如何接受?這場醜陋的政治照妖鏡背後凸顯的問題,恐怕才是台灣民主發展過程最需要解決的難題!













藍重掌立院 不只是小確幸


2024-02-04 06:40  聯合報/ 林法/公(彰化市)


國際局勢牽一髮動全身,台海又是全球衝突風險最高之處,若將日前論壇黃奎博教授立院韓江配兩岸新契機」一文置此脈胳,藍營重掌最高民意機構,就讓人有更多的期待。

自己國家自己救」真的不只是動聽口號,畢竟在「務實台獨工作者」的統治下,怎能消解兩岸日趨緊繃的關係?正如黃教授文中所言,兩人若以國會正副龍頭身分,對外接觸國際或大陸人士,表達我方期待和平與交流的立場,對內在相關委員會有效監督政府作為,都是為台灣找到更多活路的好辦法。

因此,再反向思考一下,當立院正副院長落入綠營或白營手中,像「誤觸印泥的廢票」、「誰先打電話拉票」等難以釐清的旁枝末節,雙方竟然可以扯上各種陰謀論,甚至揚言告上法院,如此作風,不正禍起蕭牆無需敵人就能讓我們逐漸沈淪嗎?

阿扁時期「雙少數政府」讓台灣吃足空轉內耗苦頭,今歷史重演,還多了「眼前一寸皆是迷霧」的民眾黨。所以除了「辣個男人」當選院長,較能去除過往「四十名綠委便能掀翻立院屋頂」亂象,從全球大棋盤下避免台灣格局愈走愈窄的角度,這還真不只是叫人稍感欣慰的小確幸。



楊志良/國會變天了!別再遮恥了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楊志良/國會變天了!別再遮恥了
◆  辛翠玲/當全球化遇上地緣政治
◆  趙春山/M503爭議凸顯兩岸對話的急迫性
◆  李清志/台灣建築迷走
◆  陳立恆/產業化 台灣科文共融的尋光之路
◆  廖元豪/認清自己為何在野 善用立法權
◆  陳亮恭/溯洄從之,道阻且長







楊志良/國會變天了!別再遮恥了


2024-02-04 06:40  聯合報/ 楊志良(作者為前衛生署長)


這次大選雖然不能下架民進黨,但三黨不過半,以民眾為芻狗的事件,不能再掩蓋了。

正如亞洲週刊所言,蔡英文治下的台灣是民主獨裁。蔡英文及民進黨,吃銅、吃鐵、吃全民,沒有通不過的機構、人事、法案、預算。綠友友人太多,各公營事業的董監事、總經理等現有的官位還不夠分,沒收國民黨產就罷了,連日本人都不敢動手的水利會抗中保台救國團都沒收,好拿去派官,目的就在讓這些人選舉的時候全力挺綠否則官位難保民主獨裁發展到極致,難怪賴清德可以當選。被稱作「髒兮兮」的 NCC,主委陳耀祥尚有一絲廉恥心,在選舉結果揭曉三黨不過半後,立即提前宣布不續任。至於數位部好像是造謠詐騙部部長唐鳳就等著新國會開議後在院會中被狠狠的羞辱;外交部就是斷交部,八年斷十國,建交沒有半個。最可惡的是衛福部根本就是凌遲部

就如呂前副總統對民進黨政府新冠防疫獨裁評論:「小心閻羅王找你算帳」。疫情指揮中心只有陳時中獨斷獨行,不論是陳培哲、賴明詔這些院士,或是傳染病專家王任賢及各界的公衛學者,均被排拒在外;所以疫情爆發當時,機師與未染疫旅客在桃園諾富特旅館同搭一台電梯,指揮中心居然沒有任何人視察。又為了挺高端疫苗,禁止各縣市自行採購合格疫苗,推遲鴻海、慈濟、台積電捐贈的疫苗;要全民排隊購買高價的口罩、讓影印店大量買進並轉售昂貴的快篩劑,還有中央與地方爭辯快篩陽性是否等於感染。甚至只因為韓國瑜說了一句「方艙醫院」,就被綠營罵到臭頭,捨棄扁政府時花了一五○億廣設簡易負壓病房賈永婕購買高流量氧氣鼻導管治療新冠肺炎肺部受損病人,下場就跟要建立方艙醫院的韓國瑜一樣。總之,任何讓民進黨沒有面子的,都是惡人

缺乏國際認證的疫苗與快篩劑,沒有病房而居家隔離自主管理又沒有血氧機,許多民眾因而死得冤枉拿了八,四○○億的疫情指揮中心,「超前部署喊得震天價響,然而在疫情高峰時,卻是缺藥、缺負壓病房、缺「救命神器」,缺這缺那,難道這些不是怠忽職守凌遲病患

為此,本人號召受害者家屬登記,一一致電安慰,並請其至原就診醫院取得完整病歷。第一階段共有十五位,請感染科王任賢醫師逐頁審查,以發現哪些節點是國家政策所誤;並獲得陳學驊等五位律師義助,控告衛福部,聲請國賠。歷經三年在地方法院的攻防,今年一月十一日以數十頁判決控方敗訴。主要是法官多次要求衛福部提供相關資料,例如高端疫苗、疫情指揮中心專家名單、各項重大決策過程等,衛福部均將其列為機密而不予提供。家屬及律師團正提出上訴,並將列出衛福部隱瞞的資料項目,提供立法委員以要求解密

上訴所需的裁判費,就比照前次的提告,由本人全額負擔,不由受難家屬及義助的律師支付。但賴清德小心了,如再繼續民主獨裁,人民有革命的權力,法國及俄國大革命歷史的殷鑑不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