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7日 星期四

經濟/2016中國經濟形勢:短空長多

.聯合報社論..戀日情結下的台日不對等關係
.聯合報黑白集.兩岸經濟首長互稱官銜
.經濟日報社論.2016中國經濟形勢:短空長多




經濟/2016中國經濟形勢:短空長多


2016-01-07 01:38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日前閉幕,這個對當前經濟形勢作出判斷,對來年經濟工作進行部署的關鍵會議,出現了許多新的思路,甚至於新的理論創新,很值得關注。
首先,具體提出了2016中國經濟的五大任務: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毫不掩飾地指出當前中國經濟的重大問題,並下定決心去面對,甚至要去「殲滅」;其次,提出了如何去面對、去殲滅這些問題的新理論思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於是, 2016年不但定位為「十三五的開局之年」,也是「推進結構性改革的攻堅之年」。
新問題,新理論,新定位,都很清楚了,如何解讀?有何特色?可以作什麼展望?
先講特色,跟往常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發展思路從加法變成了減法,從乘法變成了除法。加法與乘法是單純地追求多,追求快;減法與除法則是要解決矛盾,消滅問題。這種觀念與態度上的巨大變化,具體體現在五大任務之上:「去,去,去,降與補」;其次,這些「必欲去之而後快」的問題之所以產生,主要與之前在加乘心態下動輒採取擴張性的政策有極為密切的關係,所以必須改弦易轍,把這些所謂的「總需求管理政策」調整為「供給側結構改革」,換個方式講,即是從「需求側(面)經濟學」轉變為「供給側(面)經濟學」。
那麼,又如何解讀會有這樣的理論轉變呢?這個問題如果放在經濟思想與理論的歷史演進中去觀察,會比較有趣也比較易懂。
所謂「供給側經濟學」的源頭,其實就是亞當斯密1776年出版的《國富論》。亞當斯密高度推崇市場機制在資源優化配置中的重大作用,並確信這套自由市場機制能處理各種失調問題並保證實現最大的總產出。但這一套被稱之為古典學派的經濟理論,在上世紀1929年發生經濟大蕭條中卻遭到了重大挫折,面對當時史無前例持續性的巨大蕭條,傳統古典學派不但束手無策,甚至連問題出在哪裡也搞不清楚。
這個古典經濟學的巨大困窘一直到凱因斯的《一般理論》1936年出版才獲得了答案。凱因斯指出市場機制絕非完美,大蕭條的出現即是證明;他並進一步指出,問題出在有效需求不足,因此主張以政府的力量,也就是後來眾所周知的擴張性政策(貨幣與財政政策)去拉動需求。此即為「需求側經濟學」的濫觴。1930年代的大蕭條本質上是被之後發生的二次大戰創造了巨大需求所解決,凱因斯的需求側經濟政策在二戰之後也成了顯學,不僅風行於學術殿堂之中,也流行於各國政策廟堂之上。一時之間甚至於有經濟學即凱因斯理論之錯覺,一直到1970年代,先後兩次能源危機爆發,西方經濟出現了前所未見的「停滯膨脹」,使得凱因斯理論顯然失去了解釋與因應的能力,經濟學又面臨了新的困境,回歸傳統古典學派的「供給側經濟學」即是在這個背景下誕生了。
代表性的人物與政策不約而同地在大西洋兩岸出現了:美國的雷根與英國的柴契爾均強調要減少政府對市場的干預,包括對總需求管理政策使用的節制,以及通過減稅讓企業有更多的活力,在英國甚至把國有企業民營化,這一套所謂的供給側經濟學改革果然為兩國經濟注入了新動力。
事隔30年,2008年9月,美國由於低利率政策孵出的房市泡沫爆破,這本質上又是需求側經濟政策,引發了影響全球的世紀金融海嘯,美、日、歐、中紛紛採擴張性的貨幣及財政政策,但效果不顯,在中國甚至還導致了嚴重的房屋及產能過剩,這即是中國成為這一波經濟理論與思潮改革引領者的主要背景。在這樣的形勢下展望中國經濟,如貫徹供給側結構改革並取得成效,將會是一個短空長多的的結果,這即是當前短中期的新常態,至於長期,以中國大陸在無論供需兩側都擁有的巨大潛力,無疑仍是看好的。

聯合/兩岸經濟首長互稱官銜


2016-01-07 01:38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國台辦主任張志軍說:別等到路燈熄滅,才感受它的光明。
趁路燈還亮著,各種兩岸交流機制正在漏夜趕工中。陸客中轉試點即將上路,「專升本」來台放大幅度,陸委會及國台辦首長熱線電話新年啟用;貨貿協議、兩岸互設辦事處等案維持進度,皆不無可能在五二○前簽定……。
這是對藍綠紅三方皆有利的態勢。馬政府趕業績,為卸任留下更豐厚的資產。北京在兩岸可能出現摩擦前把事情辦好,可減低未來斷裂及銜接出現的困難。民進黨若重返執政,只要一轉身,就能與已實現的馬習會兩岸領導人會談平台,及屆時可能已經簽成的貨貿協議、兩岸互設辦事處等機制,完成無縫銜接。這豈不是三贏之局?
這些兩岸交流機制,宛如在「兩岸跨海大橋」上的一盞盞路燈;愈輝煌燦爛,就愈令人不忍見其熄滅。我們建議,橋上尚可添設一盞最明亮的路燈,那就是:
希望貨貿協議能在選後五二○前簽成,如此民進黨重返執政,即可與服貿協議皆以最優先法案處理。雙方可在五二○前,趁簽約儀式,促成兩岸經濟及商務首長會面或觀禮,雙方互稱官銜。
這個場景必將使九二共識的「反對台獨/一中各表」展示平衡,亦必將對未來兩岸局勢的「框限/引領」發生正向效用。倘能如此,這將是兩岸跨海大橋上最明亮的一盞路燈,充分展現馬習會的精神,意義重大。
兩岸現政府在交流機制上漏夜趕工,無非就如馬總統所說「希望繼任者珍惜」。倘若在五二○前,能以兩岸政府的經濟首長會面並互稱官銜作為句點,這樣的九二共識,一定會使人更知道珍惜。

聯合/戀日情結下的台日不對等關係


2016-01-07 01:38 聯合報 社論




年前,外交部長林永樂在記者會上信誓旦旦,稱日本政府已同意在年後啟動與我協商機制,誠懇面對台灣的慰安婦問題,並認為日方相當具有「善意」。孰料,年後傳來的訊息,日本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在例行記者會上明確表示:日韓協商模式並不適用於台灣,日本也不會就慰安婦問題與台灣設立新的協商平台。相較於韓國,日本對台灣的強硬和傲慢,令人吃驚。
長期以來,台日之間就不是一種對等的關係。這種不對等關係,主要反映了兩國間的態度與認知差距:台灣把日本當成平衡大國勢力的「砝碼」,而日本則視台灣為抗衡中國大陸的「籌碼」;台灣的砝碼,時時拿出來使用;而日本的籌碼,則是看時機出手。在這兩種心態作祟下,台灣「親日」似乎變得理所當然,日本「友台」與否則視需要而定。
長期以來,這種不對等關係也導致台灣一種特有的「日本病」。尤其在李登輝當權後,由於一些台灣人高度戀日的心理,政府對中國大陸強硬,往往可以贏得喝采;但若表現對日本的堅持,則常遭到在野黨的倒采。在這種情況下,讓台灣的對日關係常常顯得一廂情願、動輒得咎;不論在過去的民進黨,亦或是現在的國民黨,皆是如此。
從表面的語意看,菅義偉只是依照日本政府過去的慣例,對台灣採取差別性待遇,也就是:日本和它國的協議並不全然適用於台灣。這多少反映了日本對台灣尚未消除的殖民心態。不僅如此,日本政府也決定以拖待變,暫時不與我國設立協商平台;它認為,「慰安婦」議題只是國民黨在選舉中操弄的議題,還不如等親日的民進黨上台,再作處理。由此可見,馬政府雖然仍在執政,但日本眼裡卻早已跛腳。
從深層的意涵來看,一向說話曖昧不明的日本,這次的表現,卻是如此「坦誠」以對,毫不遮掩。其原因,主要是日本深知台灣並非韓國,台灣向來具有「親日」的顯性基因,而日本也一直以居高臨下之姿看待台灣;尤其,慰安婦問題向來不像釣魚台議題那麼敏感,它從來就不是台日關係的主旋律。簡言之,長期以來政府擔心影響台日關係,而不敢對日據理力爭,以致今天有此待遇。
事實上,日本政府也了解:台灣朝野政黨對慰安婦議題存在極大的歧見,難以凝聚共識一致對外。另外,在中國大陸的刻意低調下,目前也不致有兩岸聯手的問題。也因此,手中滿是籌碼的日本,根本沒有需要在此時就慰安婦問題對台灣讓步。
反觀台灣的反應,我國外交部非僅未立刻對日本政府的發言表達抗議,反而還對菅義偉的發言進行「說文解字」,粉飾太平。其說詞諸如:由於台日間沒有邦交關係,當然與日韓模式不同;且台日兩國目前已有「亞協─交協」的溝通機制,當然也沒有新設協商平台的需要。這些說詞,顯得捉襟見肘,不知所云。
問題在,光靠「說文解字」,對形勢並無助益。外交畢竟要有實力和堅持為後盾,且面對勢利而詭辯的日本,更不能一味地被動期待它釋放善意。從日韓的慰安婦協議可以看出,日本之所以願意與韓國簽署協議,除了美國的壓力之外,主要是慰安婦問題已嚴重影響到日韓兩國關係的發展,這迫使日本政府不得不讓步。因此,面對怕強欺弱的日本,唯有升高政治壓力,並祭出外交手段,才可能收效。
四年前三一一大地震時,台灣舉國慷慨解囊,台灣人給予日本的是「最惠國」待遇。但這次的慰安婦問題,我們換得的卻是日本政府的歧視待遇,連一毛錢都不願賠償,連談都不願意談,這對台灣情何以堪?
由此可見,政府不應再耽溺於「目前是台日關係最好的時代」的自我感覺良好,也不要害怕堅持立場會影響台日關係,更不要把慰安婦問題當成砝碼,而要當成對日關係的籌碼。唯有打破長期以來台日之間的不對等關係,才能夠務實解決慰安婦問題。
慰安婦問題不在人數多寡,而在正義能否伸張;賠償金額也不在多寡,而在人道尊嚴能否彰顯。日前政府在召開慰安婦專案會議後,達成要求日本正式道歉、人道賠償、生活照顧及名譽恢復等四項原則,今後是否能夠具體落實,全民都睜大眼睛在看。

聯合筆記/除了林智勝 別忘了張泰山

.單一性別學校/方便管理 就犧牲性別學習?
.食安怪馬政府? 即將執政,別這樣玩政治
.北韓氫彈祝壽 東亞情勢洗牌
.歐巴馬管制槍枝…踩憲法紅線?
.滅頂風波/秒買秒退 自爽當極右茶黨
.台版「愛.慕」…長照牛步下的悲劇
.器捐勸募 別愈走愈錯
.聯合筆記/除了林智勝 別忘了張泰山




聯合筆記/除了林智勝 別忘了張泰山


2016-01-07 01:38 聯合報 張立


一生,能有幾個廿年?一個運動員,若能在球場縱橫廿年,肯定是有不凡的成績。
美國NBA球星布萊恩,即將在本球季結束後退休,距離一九九六年進入NBA,剛好廿年。隨著年齡增長,體力衰退、準度下降,但仍無損於他的偉大成就。
布萊恩目前正進行「畢業旅行」,作客的每一個球場,都可能是他球員生涯的最後一次出賽,對手給他熱情擁抱,他每投進一球,球迷總是鼓掌歡呼。
這是對偉大球員的尊重,即使,你未必欣賞他。
張泰山,也是大家熟悉的名字。一九九六年時他十九歲,加盟味全龍成為中華職棒最年輕的球員,球團破紀錄地在季中幫他加薪,他也奪下當年新人王作為回報。
與布萊恩相同的是,他們都在球場上馳騁了廿年,不同的是,布萊恩正在接受歡呼與掌聲;而張泰山則是在年前接到了球團的一則簡訊,要他轉任教練;但這並不是他的選項。
球員的運動生涯本來就不長,能撐到廿年已是難能可貴,只是泰山仍有夢,為了只差十一支的三百轟夢想,他還想拎著球棒上場,卻終究求之不可得。
站在球隊與球員的不同角色,確實會有不同考量,但聽聽布萊恩說的一句話,也許可以有些領悟。
布萊恩最近接受訪問時被問到「如果再回到十八歲,你會對自己說什麼?」小布說:「同理心」。他認為,想要帶隊奪冠,最重要的就是要能夠理解他人。
球團真的應該用同理心來看待張泰山的抉擇。一輩子的運動生涯,有機會留一個夢想的紀錄,何不讓他再拚一次;球迷也想再看看他挑戰極限的能力。
更何況,泰山公仔、T恤、簽名球等周邊商品將可大賣,每場賽事門票收入必然增加;對球團來說,不必然是門賠本生意。
在美國職棒闖蕩十五年的日本選手鈴木一朗,四十二歲了,馬林魚隊願意與他簽約,讓他有機會挑戰三千安;洋基最偉大的救援投手李維拉、隊長基特,在球場退休的畫面何等動人,難道場景換到了台灣,就只值一張離隊同意書?
對球員的尊重應該無分國界,不僅是對張泰山一個人,也會讓所有後進看在眼裡;沒有保障的職業,有誰肯賣命?談什麼發展職業運動?當年紅葉球員淒涼的晚景,不該再發生在這代球員身上。
大師兄林智勝風光轉隊,合約總值創下中職最高紀錄,這對職棒是個正面發展,只是,雪中送炭比錦上添花更有價值,如果球團能用同理心看待張泰山,讓球員有「被需要」的感覺,或許會更圓滿。




食安怪馬政府? 即將執政,別這樣玩政治


2016-01-07 01:38 聯合報 王惠珀/台北醫學大學教授、前衛生署藥政處長(台北市


副總統候選人政見發表會,大仁哥以一貫的開朗自信,強攻食安,指出食安問題是馬政府施政的結果。是耶?非耶?這事勾起筆者在衛生署掌藥政時的往事。
筆者先還原二○○二—○五年衛生署推藥品GMP及食品GMP的事,說明當下食安問題是怎麼來的。那幾年是民進黨執政。
我的定義很明確,在「人吃東西」這件事上,人是主詞,食品、藥品、中藥、西藥等「東西」都是受詞。思維影響施政,政府角色是維護「東西」交易的程序正義,以保障人權。我對「人吃東西」應是一個完整概念的立場很堅持,捨「人」捨「吃」,拿受詞當主詞,拿人民身體拚「東西」的經濟,是不道德的施政。
我國一九八○年代就推行藥品優良製造規範(GMP)。GMP定義是藥廠建立體系管理的SOP。為防止通過GMP的藥廠茍且、偷工或陽奉陰違,藥政處二○○三年提出修法重罰,理由是GMP精神在自律,這點台灣人是做不到啦,所以亂世要用重典。既然藥廠違反GMP,整廠做的產品都是劣藥,罰則應提高到二百萬。記得該案到了立法院,在國民黨徐中雄、李慶華及楊麗環等立委的加碼下,罰則變成五百萬至二千五百萬,外加刑罰,讓負責人坐牢七至十年。如此下來十幾年,藥廠淘汰三百多家,鮮有不良製造的事件發生。
當時提出修法重罰時,我在署務會報上說,身體不會分食品、藥品,而且以使用人口及頻率來說,食品遠大於藥品,食品也該修法提高罰則。我記得當時食品處的說法是,自主管理是食品的既定政策,藥政處不要撈過界。天啊!本該是體系管理的食品GMP(整廠製造規範),變成一個一個產品GMP認證標章。這樣的政策,食安不出問題才怪,問題大到翻覆一政權。食品自主管理、食品GMP產品標章是民進黨執政時的政策。
其次,大仁哥這位我尊敬的長官上周在慶祝藥師節六十周年的場合致詞,說將來要推行中藥師制度。天啊!藥師分中西,那我中西藥一起吃,找誰?
我國的藥政一國兩制,食藥署及中醫藥司以兩套不同的體系分別管理西藥及中藥,包括一、兩套許可證核證體系;二、兩套臨床試驗標準;三、兩套GMP,還有四、兩套不良反應通報系統。政府一國兩制,正是製造人民身體體系風險(造病)與社會體系風險(藥物流行病學)的源頭。親愛的同胞,你瞭解國家怎樣在照顧你了嗎?
我在衛生署時朗朗上口兩句話「身體不會左邊管中藥,右邊管西藥」,「一國兩制的藥政逼人民身體一體兩制,是不科學也不道德的施政」。我的長官大仁哥顯然認同,開會時曾說「身體不會左邊管中藥,右邊管西藥」。
二○○四年民進黨執政時期,食藥署組織草案是筆者主導草擬的,將所有藥品食品歸列食藥署。但最後通過的是食藥署掌理「所有藥品食品」,中醫藥司掌理中藥。換句話說,中藥不是藥,但中醫藥司核給藥品許可證。
消費者請用膝蓋想,身體好比一個社會,一個國家,一個公司,一個體系。國家兩個總統行得通嗎?一個公司兩套人事,兩套會計,兩套管理,行得通嗎?
選舉可以譁眾取寵,但君無戲言,想執政的不能這樣玩政治,要用合乎科學以及人道的政見來說服我,不然我為什麼要選你?






《政治》食安誰的錯?前藥政處長爆內幕

2016/01/07 09:11 時報資訊 


【時報-台北電】

民進黨副總統候選人陳建仁上周在政見發表會說,食安問題是馬政府施政的結果。前衛生署藥政處長王惠珀今日投書《聯合報》駁斥,民進黨執政時期,他曾建議食品應修法,比照藥品GMP提高罰則,但食品處堅持自主管理,使得應該體系管理的食品GMP(整廠製造規範),變成一個一個產品GMP認證標章,這樣的政策,難怪食安出問題。

大仁哥又說將來要推行中藥師制度。王惠珀質疑,藥師分中西,那中西藥一起吃,該找誰?他表示,我國藥政一國兩制,食藥署及中醫藥司以兩套不同的體系分別管理西藥及中藥,包括一、兩套許可證核證體系;二、兩套臨床試驗標準;三、兩套GMP,還有四、兩套不良反應通報系統。

王惠珀直言,政府一國兩制,正是製造人民身體體系風險(造病)與社會體系風險(藥物流行病學)的源頭。選舉可以譁眾取寵,但君無戲言,應用合乎科學以及人道的政見來說服選民。

(新聞來源:中時即時 即時新聞中心)






台版「愛.慕」…長照牛步下的悲劇


2016-01-07 01:38 聯合報 伊佳奇/元智大學老人福祉科技研究中心顧問(台北市)


二○一二年法國電影「愛.慕」(Amour),敘述一對八十多歲、鶼鰈情深的音樂家夫婦,老先生長期照顧失智症太太,在極度無奈和悲傷中,悶死睡夢中的太太。
媒體都在關注總統大選之際,六日社會新聞出現一則台灣版「愛.慕」悲劇。台北市發生八十七歲老翁照護罹患阿茲海默症的妻子多年,因不想拖累三個女兒,決定在住處自殺。
無論誰當總統、當立委,民眾的生活還是要過,但要如何過?台灣高齡化加速成長,長照卻是牛步化,選民應用選票要求具體的長照,否則悲劇還會層出不窮。
兩年前,中央將衛政及社政合併成立衛福部,但至今僅是將兩單位名稱合併,功能並未整合與緊密合作,雙頭馬車各行其是;地方政府更是如此,台北市衛政及社政連組織尚未合併,遑論功能整合。
以社福資源最豐富的台北市,柯文哲就任超過一年,至今看不到他的失智症政策,更看不到對社區所提供照護網的建設。至去年,北市有近四十萬老人,依台灣失智症盛行率八.○九%計算,至少有三萬二千位失智症患者,換言之,北市至少有三萬二千個失智症家庭有照護需求。北市還有近七萬失能老人,僅有十七家日照中心,提供不到六百人的服務量,居家服務也是嚴重不足,試問其他縣市怎麼辦?
目前台北市的日照中心,僅針對中心「接受」的長者提供日托服務,看不到為社區失智症家屬提供教育或支持服務;粥少僧多,有的日照中心還會選擇服務對象。
長照服務是民眾基本社福權利,在丹麥,民眾可在透明化的資訊中填寫志願,政府依空缺依序安排,日照中心無權自行決定是否提供服務。
社區化、在地化是老人照顧服務的重要方向,增加社區據點功能是正確作法。台灣各社區老人活動據點,除提供健康促進活動,應優先提供對輕度失智症長者的服務,更應提供家屬教育課程、支持團體等活動,再將失能長者納入服務。失能長者認知功能尚未缺損,甚至可透過長者間互助方式,由肢體功能好的輕度失智長者來協助失能長者,建立社區互助生活模式。
延伸閱讀
*不想拖累子女 8旬夫婦燒炭自殺


盛治仁/拚經濟 別再物美價廉了

.盛治仁/拚經濟 別再物美價廉了
.王文華/行動,是最好的履歷表
.施振榮/打造台灣虛擬國家隊
.方祖涵/永遠不算太遲的人生
.王健壯/最後文告不過爾爾
.朱宗慶/三十年,一封信
.黃介正/迎接「自強」年






盛治仁/拚經濟 別再物美價廉了


2016-01-07 01:38 聯合報 盛治仁(雲品國際董事長)






最近有一千元一桶的美國爆米花在台灣市場出現,引起國內商學院討論,如何幫助台灣產品服務加值再提升,有信心與能力把東西「賣貴」。一千元一桶的爆米花,竟然還可以熱賣,這家公司已經成立六十六年,堅持以天然原料手工製作,有其產品市場區隔與特色。台灣也應該思考面對國際競爭,並解決國內薪資停滯的問題,如何提高附加價值,實為當務之急。
這讓我想起幾年前的一則新聞。有一家滷肉飯連鎖店將大碗滷肉飯漲了四元,結果引起媒體和網路撻伐,有人說這是國民美食,不應該太貴,也有網友從食材店租水電等成本面分析,說售價高於成本太多,不合理。結果公司負責人在社會壓力下道歉,並調回原價讓事件落幕。物美價廉,似乎是我們社會的共同價值。
把這兩件事放在一起來看,值得我們深思。一方面一家企業真實的營運成本,不是非專業人士可以隨意評估的,例如員工福利、行銷公關、研究發展、培訓學習等支出,要做更嚴謹的研究。另一方面,成本,真的不應該是決定售價的唯一因素。
大家試想,「星巴克的咖啡vs.超商咖啡」以及「LV包包vs.無牌真皮包」兩個例子。如果只把製造成本和售價相比,許多長期經營品牌的產品,都可能都會被認為價格不合理。每一次新款蘋果手機上市,也都會有人拆解零件分析成本,然後得出手機賣太貴的結論。這樣的簡化,忽略了長期研究發展、區隔市場、提升品質及經營品牌的努力。
企業經營不能不重視成本的控制,但是如果思考的重點只放在降低成本,當成本降到一定的合理程度之後,再要努力降低成本,就可能會有黑心原料和產品的出現。如果努力創造出藍海市場,或至少在紅海中做出產品區隔,才能夠擺脫目前的困境。
台灣一向強調物美價廉,大家也都覺得理所當然。最近看到一篇報導,說德國基本上不相信物美價廉這件事,追求的也不是短期利潤最大化,但是希望用合理的價格和收益,創造出最好品質的產品。這樣的長期布局思維,讓德國產品在全球市場上可以用品質和口碑站穩一席之地。物美價廉,其實有環環相扣的影響。如果最後的產品要做到物美價廉,使用的原料、製作的過程工法、員工的薪資結構,都必須是物美價廉,這時就很難走出低附加價值、低薪資的循環。
不只廠商要提高產品附加價值,小至個人,大到國家,都必須思考這件事。就個人而言,如何加強自己的獨特貢獻和不可取代性,也是個人如何提升薪資的重要關鍵。自己在工作上,有沒有別人做不到,或至少沒做到的特殊貢獻,以及在人力市場上,是否很容易找到替代自己工作的人選,都會直接影響薪資。優秀的人才,企業絕對是搶著高薪禮聘。
就國家來說,整體的競爭力和國際定位也面臨一樣的難題。相對於其他國家的市場、技術、天然資源、人力與薪資結構,我們的產業政策,應該在現階段幫助哪些產業,並扶植培育哪一些未來性的產業成長,並增加整體國家品牌的附加價值,也是刻不容緩的議題。
整體來說,如何建立品牌、區隔市場、創造新價值、提升技術/服務及闡述故事等等,都是能夠為產品加值的作法。這一條路不容易走,就算希望這樣布局的廠商,也會有相當比例的失敗,但是長期來說,這是正確的道路,也是長期發展唯一的道路。(作者為雲品國際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