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22日 星期日

經濟日報社論/重振觀光業 經濟才有起色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聯合報社論/蔡英文與陳明通,內外區隔或錯亂政府?
聯合報黑白集/蔣月惠「咬」出遮天手
經濟日報社論/重振觀光業 經濟才有起色






經濟日報社論/重振觀光業 經濟才有起色


2018-07-22 00:59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交通部觀光局公布去年國際觀光產業產值為123.2億美元,比前一年的產值133.7億美元少了7.3%;若折算成新台幣則少了13.3%。再與2105年的143.9億美元相比,更顯出台灣觀光外匯收入下降的嚴重性。由於觀光產業不但產值很大,而且提供了非常多工作機會,對台灣經濟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政府應該要拿出更有效的方案,來重新提振台灣的觀光產業。
其實從數據上來看,過去三年的國際來台觀光人數分別為1,044萬、1,069萬與1,074萬人次,人數並沒有太大的變化,但是為什麼國際觀光收支卻下降這麼多呢?主要的原因之一,就在於觀光客結構的改變
自從兩年前蔡英文總統就任以後,兩岸關係急凍,也使得陸客來台觀光人數驟減,過去三年陸客來台人數逐年減少,由418.4 萬人減少到351.1萬人,再減少到273.3萬人次再依過去觀光局統計,以2015年為例,陸客每日人均支出達到227.6美元,與日本觀光客相當,是外來觀光客中支出最高者之一。而現在雖然國際觀光客人數總量沒有減少,但是少了的陸客,由東南亞國家的旅客填補。
依觀光局統計,過去三年東南亞觀光客人數逐漸增加,由142.6萬人到165.4萬人,再增加到213.7萬人次;但是東南亞觀光客的每日支出比大陸要少很多,而且他們來台灣停留的時間也比陸客要短,使得過去三年國際觀光客來台平均停留時間逐年下滑,由6.63 天下降到6.49天,再下降到 6.39天。另外,國際觀光客平均每天支出由 207.9美元減少到 192.7美元,再減少到185.4美元。也就是說,東南亞來台觀光人數的成長,完全無法彌補陸客人數下跌所造成的衝擊,停留天數及每日支出都明顯下滑,最終造成觀光外匯收入大幅減少。
如果大家有機會去原先陸客比較多的觀光景點,就可以明顯感受到陸客減少所帶來的影響,包括墾丁、日明潭、阿里山、士林夜市及六合夜市等,最近的生意都明顯下滑,這些都是陸客減少所造成的直接影響。
其實台灣的觀光產業遇到的問題還不止如此,由於軍公教年改造成退休軍公教人員收入預期會減少,也導致國內旅遊同樣出現問題。依觀光局統計資料,去年國人國內旅遊總旅次為1.83億次,比前年的1.90億次減少了3.6%。值得慶幸的是,平均停留時間和每日支出都略為增加,使得去年國人國內旅遊總支出為4,021億元,略高於前年的3,971億元
如果將國內觀光收入與國際觀光收入相加總,去年觀光產業的總收入為7,770億元,比前年的8,293億元整整少了523億元
而且,今年以來,由於受到軍公教退休人員年金改革的影響,國內觀光已經受到明顯的影響,今年觀光業將面臨更嚴重度小月的情況。由於觀光產業提供了非常多弱勢工作者的工作機會,因此當觀光產業不景氣時,必然會使這些工作者更不容易找到工作
因此,我們建議政府部門應該正視國內觀光產業嚴重衰退的問題,及時拿出有效的政策來重新提振觀光業。除了用補助國外觀光客的方式以外,如何去推動各觀光景點,或是各觀光夜市的特色,也應該當作重點工作。比方說,台北市曾經舉辦過多次的牛肉麵大賽,這就是一個很有特色的活動,讓到台北來的觀光客都會有很深刻的印象。
其實台灣各地都有出色的店家,觀光局可以考慮推動全國性的大賽,或是協助各縣市都去舉辦這類的競賽,造成話題,推廣到國際。另外,以前曾大力推動的「一鄉一特色」政策,也是一個很好的作法,現在應該可以重新考慮擴大類似的措施。唯有讓每一個鄉鎮都有他們自已的特色,如此才能重振台灣的觀光產業的競爭力






聯合報黑白集/蔣月惠「咬」出遮天手


2018-07-22 00:57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屏東縣議員蔣月惠咬警行為可議,但也揭露土地正義的真相。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漫畫/波波

屏東縣政府執行公勇路牴觸戶拆除作業時,無黨籍議員蔣月惠到場抗議,爆發咬女警手臂及隨後的道歉暴哭事件。蔣月惠咬警的行為當然可議,但若非這一咬,又豈能咬出台灣尾「遮天之手」,咬破民進黨假性土地正義的真相
公勇路拓寬固是著眼公益,但執行手法卻爭議重重。例如,為何不優先利用台鐵土地,卻非拆民房不可?為何在仍有拆遷戶不同意情況下「拂曉攻擊」,出動優勢警力強力拆除?甚至傳出縣府逼迫不同意戶簽署同意書,與工程三億多總經費急著核銷有關。
讓人瞠目結舌的,是輿論風向的大逆轉。一開始,縣府及多數媒體只鎖定蔣月惠咬警及失禮暴哭情節,將她描繪成粗暴而失態的女議員,警方則更硬將她移送法辦,綠營也出動網軍攻擊她作秀。直到有民眾看不下去,點出蔣月惠「暴衝」的真相,說出她在屏東不貪不黑、幫弱勢發聲的種種,才瞬間翻轉故事情節,刷新其形象
蔣月惠這一咬,不僅咬出了台灣尾官員「隻手遮天」對異己文攻武嚇的霸行,更咬出當今執政者對土地正義的浮動標準。巧的是,那天正當蔡英文親臨苗栗大埔見證當年遭拆除的張藥房正要重建,自詡是「台灣進步的里程碑」;與此同時,屏東卻在公勇路強拆民房,重演當年苗栗拆大埔的公權力暴力。只是,屏東這次更加演了抹黑民代的戲碼,而蔡英文卻渾然不覺她的正義大話已撞上冰山。







聯合報社論/蔡英文與陳明通,內外區隔或錯亂政府?


2018-07-22 00:47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陸委會主委陳明通日前表示,兩岸往雙方不設前提、坐下來談的方向努力,見了面總是好說話。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在經歷一波外交戰與軍事施壓後,兩岸近月來在美中貿易戰的全球博弈格局中,又展開新一輪隔空對話。從六月廿五日蔡英文接受法新社專訪,到七月十三日「連習會」,再到七月十八日陸委會主委陳明通訪美,兩岸之間既見尖銳的交鋒,也互留了緩衝的餘地。
蔡英文在法媒專訪中拉高對抗大陸的姿態,呼籲國際社會共同遏止中共的霸權擴張,但也表達了對「蔡習會」的期望。習近平則藉「連習會」的舞台重申「九二共識」,表明絕不容忍台獨勢力興風作浪,但也強調政治分歧不應影響兩岸交流合作。陳明通在美則控訴北京在國際社會銷溶中華民國主權,請求美國敦促陸方不要片面破壞台海現狀,但也期望雙方各自尋求內部的共識,兩岸進行務實溝通對話。
蔡英文的談話主要是面向國際社會,陳明通的訴求對象也是美國,習近平則選擇直接面對台灣民眾。雙方皆刻意釋放一些訊息給對手,但難在兩岸缺乏共同的政治基礎,對話難以對焦。
其間,兩岸對制度競爭的辯論,值得注意。蔡英文近期幾次兩岸談話,都公開呼籲國際社會以價值同盟共同制約中國。習近平則藉著會見連戰,首度公開要求兩岸相互尊重彼此的制度選擇,除展現高度的制度自信與道路自信,也旨在回應蔡英文以民主價值為名的叫陣。
陳明通訪美,是蔡英文民主戰略的重要環節,也對「連習會」作了直接回應。陳明通指出,中國大陸堅持有別於「西方議會民主」的發展道路及制度選擇,走向集權專制,創造霸權;但缺乏反映民意與問責制的制度設計,無法有效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與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社會矛盾,顯現出「中國模式」的缺陷與侷限。陳明通是在美國人面前直接挑戰「習近平思想」的核心。
關切中國大陸的民主進程,不僅是普世價值的關懷,對台灣安全也是多一層保障,並有助於促進兩岸心靈契合。然而,號召圍堵制約中國,卻是十足的冷戰思維。且不說連法新社在專訪時都反問蔡英文:「國際社會在這方面的態度,您不覺得失望嗎」;事實上,川普政府的作為,也正將民主價值與美國外交政策脫鉤。我們當然歡迎台美關係提升,但難道蔡政府看不出來,此刻美國對台灣的關注並不在民主價值,而是在美中大博弈裡的「台灣牌」價碼?
另一段對話也頗具意義。習近平向台灣民眾重申「完全理解台灣同胞的特殊心態」;並以鴉片戰爭和甲午戰爭為例,說明他的強烈民族和歷史責任感。陳明通則是民進黨政府官員首度表達能體會「近代中國所遭受西方列強的壓迫,已沉澱成整個民族沉痛的集體記憶」。陳明通的重點,儘管在指出大陸內部蓄積對西方主導國際權力結構不滿的巨大能量,引發國際社會疑慮;但兩岸若能對於彼此的「特殊心態」與「沉痛記憶」有更多理解,而不是一味強調雙方的歧異,應有助於兩岸心靈契合。
問題在,蔡政府對兩岸關係所釋放的訊息相當混亂,忽而拉高對抗腔調,忽而穿插釋出善意,讓人難以理解。蔡政府或可稱這是軟硬兩手,民眾卻只覺得步調凌亂,懷疑總統是否真想打破兩岸僵局,更遑論對岸猜得透懂其用意。
例如,蔡英文甚少提「中華民國」,又為「台獨工作者」開脫,並縱容各方「去中國化」及毀蔣公銅像。她近期提到「台灣」與「中國」的對抗,已幾近「一邊一國」的論調。陳明通則在美國極力為「維持現狀」政策掛保證,承認國民政府播遷來台形成的兩岸分治,提到捍衛中華民國主權與台灣尊嚴也毫無扞格。
從蔡英文到陳明通,無論是一種內外區隔的兩手策略,或是一個錯亂政府的表徵,都無助開展新局

名家縱論/清富,以金剛經為師\星期透視/美中拚經濟 台灣拚政治?

.星期透視/美中拚經濟 台灣拚政治?
.大屋頂下/北京勿自毀台灣反獨大平台
.名家縱論/清富,以金剛經為師
.製造新貧 「年改痛苦指數」上路
.總統四項改革 只拚民進黨的未來
.治校願景宏觀…管中閔未上任 怎知不是一流校長?
.從外配身上 看見跨越國界的愛
.排水溝垃圾多 讓高雄治水破功
.畫中有話/陰影中的小確幸
.想一想「大屋頂中國兩制」







名家縱論/清富,以金剛經為師


2018-07-21 23:45 聯合報  林蒼生(作者為統一集團前總裁、三三會顧問)
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木刻雙色印本《金剛經》,長年典藏在台灣國家圖書館之中,由聯經出版社復刻重印。 圖/聯經出版提供

朋友問我,為什麼不談一點當今的問題。我笑一笑,置答。這是大哉問的挑戰。我一向只談未來及事情脈絡的梳理,當今的問題,其來有自,已像一列往前衝的火車,擋不住了。
人類的思想隨著文明的累積,已像一列無形的火車往前衝,這無形的火車雖看不見,卻在不知不覺中,成為一股洪流,左右了當代人們的思維,很難擺脫。人們只懵懵懂懂跟著潮流走,於是人心逐漸敗壞,古來心靈裡的純淨、安詳與喜悅,也逐漸消失。我想這才是我們應討論的事。
幾百年來,社會主義、資本主義、民生主義,什麼主義都已實驗過了,為什麼功效不彰?相信一定是與沒有切入問題的源頭核心有關。問題的源頭,在思維模式的正確與否,而不是在社會的表象以不同的意識形態或主義互相爭執。
意識是覺知的能量,意識是「全像」的,意識是連續的。這意識的大海,佛法稱之為「如來藏」,「如來藏」三個字已暗示了意識的連續性或「全像」。
意識裡的念頭像泡沫,剛由無中出現時我們稱為第一念,第一念只是單純的「看到」,例如看到一朵花,這時只是看到一朵花而已。當覺得花很美時,已在不知不覺中落入分別心的第二念了。然後,起了念頭想摘回家,這已是占有慾的第三念了。這三個念頭像泡沫,是個小小意識,當多個泡沫出現,就成為中意識甚或大意識。意識形態便這樣在不知不覺中形成,而使人的自我逐漸頑強固執不易相處。
當我剛讀金剛經,我很訝異佛陀為什麼一開始只談「善護念」,原來如何保持在意識的第一念是修心養性的第一要務。一進入分別心以後,所有汙染的鍊就開始啟動。如不切斷就越理越亂。在現代的社會環境,要善護念並不容易,但這是絕對必要的學習。用現代語言來說,就是時刻觀照「當下」,當下就是第一念,就是「善護念」的念。
接著,金剛經又談到心量,我常說一個企業家心量有多大事業就有多大,也是從這裡體會來的。金剛經說我們的心量要像虛空那麼大,平常人的自我太窄小,如能擴大到虛空那麼大,自我就變成大我。這比喻在楞嚴經用一句很美的文字:「虛空生汝心內,猶如片雲點太清裡」來述說。
然後金剛經又提出「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四句偈的觀念,使我們有一個修育的目標。人的自我由一個人自顧自己的心量,擴大到要照顧別人的心量,這是由我相進步到人相的現象;因此家庭與公司或企業便成為學習擴大心量的好地方。我一直提倡最好能把企業當家庭來經營,就這個原因。讓家庭的溫情充滿在企業中是能擴大心量的好方法。一個企業如只以報表來管理,不管業績如何都不能說是一個好企業,不是清富企業家的企業。
當心量擴大到眾生相時,關懷眾生的心無遠弗屆,當然也近乎虛空了。所以慈濟愛心救濟要及於世界各地,那才是我們要學習的典範。至於壽者相就更精采了,我們能不能跳脫時空限制,與古人談心,與聖賢論經典,讀金剛經就宛如是在靈鷲山上聽佛陀說法,那美,不是平常人可以體會的。而且如此讀書、感覺及思考,會是一個很棒的觀想修行方法。
無形的火車往前衝,我們只能由個人做起,由自己的企業做起。當以金剛經為師的清富企業家普及到一個程度時,火車會慢下來,世界也會改變的。或許我們仍可再談下去,看看是不是可以反其道而行,以回到純淨無染心靈的老家。金剛經是最好的處世哲學,讓金剛經深入生活深入社會吧,相信這是現今清富企業家的功課。






星期透視/美中拚經濟 台灣拚政治?


2018-07-21 23:53 聯合報  趙建民/文化大學社科院院長
大陸國台辦主任劉結一就陸委會主委陳明通在華府的演講回應稱,民進黨當局不行說一套做一套,「我們聽其言、觀其行」。 (中央社)


陸委會主委陳明通日前在美國華府出席研討會,發表演說不但提及中華民國憲法,還論述兩岸歷史的共同記憶,被認為是向陸方傳達善意;另一方面,為討好東道主 ,陳主委批評中國大陸集權管控,改變全球秩序,呼籲建立印太民主聯盟。
陳主委講話看似面面俱到,但訴求對象卻是昨日美國,在美中戰略競爭態勢形成後,美國拉攏台灣制衡大陸的意圖明顯,其兩岸角色,也從化解紛爭的第三方變為直接介入的二.五方,國台辦主任劉結一對陳主委的講話冷淡回應,不令人意外
過去美國對非民主國家的外交政策,主打民主價值和戰略利益,民國91年(二○○二年)布希總統提出「邪惡軸心」說法,讓人印象深刻。新世紀以來,美國對中政策已鮮少提及民主價值川普上台後,突出經濟面向的「美國優先」,人權和戰略退位,對一向友好的西方民主盟國不假辭色,對專制國家的領導人,卻似乎頗為激賞。
月前,為了和北韓領導人金正恩見面,川普不但提前離開由盟邦加拿大主辦的G7峰會,還批評杜魯多總理「軟弱不誠實」,盛讚金正恩「聰明、可敬」。日前赴芬蘭首府赫爾辛基和俄羅斯總統普亭見面前,在英國批評梅伊首相處理退出歐盟政策不當。和普亭見面時,川普不但否認俄羅斯介入二○一六年美國大選,還批評自己的情報部門。對習近平,川普也屢表讚賞,強調對習「有很高的敬意」。
另一方面,川普對過去美國強調的戰略價值,似乎也意興闌珊。在和普亭會面前,批評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盟國分攤軍費過低,美國是否退出北約,已成西歐盟邦揮之不去的陰影。美俄峰會上,川普迴避伊朗在敘利亞內戰的角色,也不提俄國併吞克里米亞和出兵烏克蘭的問題。以上事例足以說明,川普對傳統美國外交政策深惡痛絕,亞洲主要盟國日、韓對美國是否繼續承擔防衛責任,憂慮溢於言表。
過去美國經濟強大,開放市場、全球戰略、以及民主價值,乃順理成章成為霸權穩定的三個支柱,而「川普主義」強調的「美國優先」,則是從經濟力的提升,重新確認全球的領導地位,此一關鍵變革背後,其實是中國經濟崛起。
這是為何中國副總理劉鶴五月訪美時,雖承諾採購七百億美元農業和能源產品,卻未獲川普青睞,因為他要的是中國市場全面開放,根本解決對中貿易逆差。明乎於此,也就不難理解為何川普一再刁難美國傳統盟邦,如歐盟、加、墨等國了。川普倡議的,不是義和團式的鎖國,而是利益驅動的經濟民族主義,和習近平「一帶一路」的路徑不同,目標其實是一致的。
假如這就是「川普革命」的話,台灣如何對應?
陳主委演講的起草者,似乎未能充分掌握美國外交政策的變化。陳主委上台前,曾以著名的「納許均衡」期許美中台三邊關係,但如今美國拉攏台灣對戰大陸的意圖甚明,陸方則把氣出在台灣頭上,三邊關係益加失衡。日前蔡總統和企業團體「三三會」見面時,工商大老抱怨本土化多於國際化,反映業界對施政的憂慮
美中對戰的核心是經濟,台灣似乎未悟出箇中奧妙,如何善用美中兩大市場強化競爭力,應是施政重點。易言之,如何在美中貿易戰中保護台商利益,以及如何擴大陸方市場准入,進而引領國際化,才是陳主委應該傳遞的訊息。
川普反覆無常,習近平蓄勢待發,印證了國際政治中權力與利益的糾葛,台灣豈可不慎?






大屋頂下/北京勿自毀台灣反獨大平台


2018-07-21 23:56  聯合報 黃年
第四度「連習會」日前在北京人民大會堂登場,連戰提出四點意見,分別為兩岸「求一中原則之同,存一中涵義之異」;雙方「為人民謀幸福,為萬世開太平」;共策「交流合作互利,增進兩岸融合」;協力「促進民權民生,振興中華民族」。 (中新社資料照)

習近平連戰時,心裡會不會在想:台灣何時會出現一個反台獨大平台的政治新共主?這個新共主會用什麼論述來號召反台獨?
習近平會連戰,一方面是在召喚「兩岸和平發展五願景」那段浪漫的回憶,但另一方面卻也顯示北京此時幾已找不到其他的像連戰這樣的對話對象。
連習會映襯出來的背景是:台灣曾經存在的反獨大平台,無論是在領導人及政策論述上皆呈現出嚴重沒落的敗象。
習近平會連戰,反襯出其實是漸已無人可會了。
最近不到半年的世局變化,自中共十九大修憲至中美貿易戰爆發,從中長期看,中國不無可能成為國際的共同標靶,國際間阻擋或延滯中國崛起的意識正在攀升。國際對中國的看法變了,所以國際對台灣的看法也會改變。
在這個大變化的大趨勢下,武統已更無可能,兩岸問題的解決亦沒有人能定時間表。所以,如果仍有「一個中國」的思維,恐怕只能在中華民國的憲政體制下,透過民主程序來促進「和平發展」,或促成「和平統一」,亦即「心靈契合的統一」。
「和平統一」必定繞不過「民主統一」。要民主統一,就要先使反獨的民意在選舉制度中能夠維持優勢。要贏得選舉,就要維持一個能領導反獨且贏得選舉的政黨,進而要維持一個反獨又能贏得選舉的政治大平台,且要有一個能領導這個反獨政黨及反獨大平台的政治共主。
這個反獨的政黨,反獨的大平台,及反獨的政治共主,皆必須在民主體制中能夠立足。
因此,習近平或許想透過連戰表達些什麼,但不能只看連戰的回應,而要看台灣的民主體制對北京的表達作何回應。同理,連戰對習近平作了回應,但若要發生超過「個人意見」的政治效應,也要通過台灣民主體制的考驗。
在想像中,國民黨未來仍應在台灣社會中承當起支撐中華民國及反台獨的兩岸大平台。然而,國民黨如今幾已成為「四沒黨」。一、沒論述。二、沒領袖。三、沒錢。四、沒少內鬥。這四者中,最主要的是,國民黨沒有可據以成為政治共主的兩岸論述。由於沒有「共主論述」,因此國民黨不能出現領導兩岸戰略的政治共主,內鬥也愈難平抑。於是,四「沒」黨,就會愈來愈「沒」。
國民黨在兩岸戰略上的最大資產就是「中華民國」與「中華民國憲法」。轉化成政治論述就是「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在馬英九執政八年中,「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為兩岸創造了豐富的正向發展,到馬習會而至顛峰。後來的變化,絕非此一路線的錯誤,而只能說是因為「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實踐尚不充分且未落實。
否定中華民國,台灣與「中國」即失去聯結。可以確定的是,如果北京接納了「一中各表」(現在進行式的一個中國)作為兩岸關係的運作論述,中華民國在兩岸的聯結作用即可發生,台獨必將受到抑制。
「一中各表」就是前述的「共主論述」。沒有此類論述,國民黨的領袖不可能成為領導兩岸戰略的政治共主,其直接影響,就是台灣社會不可能維持一個反獨的兩岸競合大平台。
但是,北京似乎對這個反獨的大平台無所顧惜。民國105年(二○一六年)巨變後,北京反而認為問題錯在容忍了「一中各表」。遂想扶植藍營其他政治代理人甚至培養政治買辦,來分化及壓迫國民黨,欲使國民黨從「一中各表」退縮回去(即使只是口頭說說,好像也不可以)。
這就會使國民黨的領袖失去了成為兩岸戰略共主的條件,且使國民黨愈趨分裂,也就是愈來愈部落化,及碎片化。比如說,洪秀柱又另立兩岸論壇。
這些藍色小部落的小酋長們自相殘殺,國民黨的兩岸戰略共主地位就沒有了。沒有共主,只有一個一個的小酋長,台灣的反獨大平台也就不復存在。
國民黨如果連「一中各表」都不敢說(不能說),在台灣人眼中,它如何能保得住中華民國,更如何能帶領台灣人在心靈契合下、有尊嚴地處理兩岸的「和平發展」與「和平統一」?
說到此處,可將民國94年(二○○五年)的連胡會,與此次連習會略作比對。
十三年前,連胡雙方對兩岸問題的政策思考有較大的交集。例如,連戰在民國94年(二○○五年)當年曾說,「民國81年(一九九二年)辜汪會談建立了一中各表的良好契機」;而胡錦濤在民國97年(二○○八年)三月馬英九首次當選總統後,與美國小布希總統熱線電話時也提及九二共識,並稱「九二共識就是指雙方都認知只有一個中國,但同意其有不同的定義」。其實,這就是一中各表
相對而言,此次連習會中,連戰的說法是:「求一中原則之同,存一中涵義之異。」「……兩岸完全可以先透過求同存異的九二共識來……循序漸進處理歷史所遺留的政治分歧」。
「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已經變成「九二共識/求同存異」。在此先不說二者的內涵及外延有何不同,但至少是在字面上不一樣了,且直覺上語意是緊縮了一些。
這樣的差別將發生如何的政治效應,不會由習近平及連戰二人決定,而要看它在兩岸的「心靈契合」上,及在台灣的民主體制中,將發生怎樣的效應。
我認為,連戰的措辭轉換可能是受到了約束。因為,在中共高唱回歸馬克斯主義之際,連戰此次公開大談深談孫中山及三民主義,仍可見其襟抱。
不過,畢竟連戰說出「求一中原則之同,存一中涵義之異」,及「求同存異的九二共識」(與習近平的「一中原則的九二共識」相對照);這些,都給「一中各表」留了幾分餘地。
若是「將心比心,推己及人」,則不論「求同存異」或「一中各表」,其實說的皆是「繞不開正視中華民國的存在」
在「一中各表」或「求同存異」下,如果台灣人民對中華民國在兩岸的價值與角色能有認同感、安全感、參與感、責任感、榮譽感、心靈契合感,及生命共同體感,即有可能在「憲法一中」之下,與大陸推進「和平發展」及「和平統一」的競合關係。
耐人玩味的是,陳明通在華府演說,提及「尊重民國81年(一九九二年)兩岸會談的歷史事實與求同存異的共同認知」;這個「九二(共同)認知/求同存異」與連戰的「九二共識/求同存異」,能否視為將可相向而行。
連胡會是一中各表,連習會是求同存異。字面不同,底蘊無異。那就是:北京若不給中華民國一個空間,台灣的反獨大平台即不能維持。
因為,台灣最大的反獨大平台,就是:中華民國





畫中有話/陰影中的小確幸


2018-07-22 00:00 聯合報  陳柏亨
圖/陳柏亨

盛夏的三伏天,街道像一條熱流河。對機車騎士們有如耐熱賽,停等紅燈時恰巧碰到了樹蔭或大樓遮陰處,彷彿撿到幾秒暫停喘息的小確幸
政府貫徹「非核家園」承諾,企業卻憂供電不穩,蔡總統強調明年不會缺電。只是民眾躲在冷氣房避暑;冷氣用得愈兇,缺電危機愈高;未來只要能源問題不解決,都可能演變成政治危機。
白居易《月夜登閣避暑》:「旱久炎氣盛,中人若燔燒。...獨善誠有計,將何救旱苗。」大旱之年,詩人同情農民百姓,也為國事,或獨善,而有所抒發。反觀蔡總統於全代會上說,「台灣人會支持一個不計毀譽、願意且能夠帶領國家走向未來的政黨」;為憂百姓或為個人名利,其間差異,豈可以道里計。

蘇蘅/蔣月惠—社群媒體新名人效應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蘇蘅/蔣月惠—社群媒體新名人效應

.盛治仁/在小學三年級裡篩選菁英
.方祖涵/歷史崩壞的年代
.嚴震生/百歲冥誕,什麼是曼德拉的政治遺產?
.王正方/先讓一部分人窮下去?
.黃介正/習近平力爭對台戰略主動
.王健壯/大法官不能初一十五不一樣

.李清志/台北秘境潮空間
.李清志/台北秘境潮空間
.周行一/見樹與見林的學習
.趙春山/台灣應避免身陷中美角力的困境
.薛承泰/台灣未來年表
.馬凱/不分青紅皂白 人民力量最大
.葉銀華/小米到底有沒有賺錢?

.王文華/輸了,更能展現「贏家」風範?
.陳亮恭/超高齡高速列車 台灣步履蹣跚
.洪蘭/一個無知決策 禍延三代
.嚴震生/台灣真正流失的價值—同理心
.盛治仁/打擊假新聞 社群媒體有責任
.劉維公/「吸管之亂」與諾貝爾經濟學獎
.黃介正/「習近平外交思想」確立
.王健壯/大法官忘了一五一號解釋?






蘇蘅/蔣月惠—社群媒體新名人效應


2018-07-22 00:54 聯合報  蘇蘅(政大新聞系教授)
蔣月惠與女警發生衝突後,一夕暴紅。圖為她在街頭擺攤義賣。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林義豐蔣月惠,這兩人有什麼共通點?答案:他們都是網紅,利用社群媒體,繞過主流媒體,一夕成名。
被稱為「年輕人新寵物」的台南阿伯林義豐,最近舉辦「瘋狂星期五」電音趴,吸引上萬年輕觀眾捧場。諧音「虧雞福來爹」,明明是政治素人,這幾天網路聲量卻超過台南市長參選人黃偉哲和高思博數倍之多。七十歲的他在影片中用特殊台腔配上強烈手勢喊出:「當選後戶籍遷入台南,一戶給十萬元。」「說到做到!」引起極大回響。
屏東蔣月惠因為咬女警大哭影片紅遍台灣,她的故事是綜合了美國電影「永不妥協」和日劇「人民之敵」的真實版。四年前以政治素人身分當選縣議員,這次因屏東爆出拆屋迫遷案,全國媒體才知道幾年來,她在南國屏東對抗惡臭汙染工廠、捐薪濟助身心障礙孩子、為拆遷戶仗義執言,點點滴滴,感動無數認同和接觸她的人。
先前用記者會修理她的縣長潘孟安,發現大勢不妙,深怕成「人民之敵」,連忙上親綠電視台「澄清」,狼狽不堪。
隨著人們習慣在社群平台互動,社群媒體展現強大的顛覆力,加持社會求新求變的力量,改變公民的思考模式。「蔣月惠現象」反映善用社群媒體,可以對抗執政者掌握主流媒體論述的優勢。
蔣月惠用直播和照片,不眠不休,在臉書記下勘察皮革廠汙染紀錄達三百四十五天,毅力驚人。這兩天北上到不同電視台上節目,在高速公路沿途打卡自拍,書寫上節目手記,宛如美國網紅Ingrid Nilsen進白宮見歐巴馬的「冒險之心」日記翻版。蔣月惠對社群媒體操作嫺熟,不輸給任何網紅。
製造網紅的新科技魅力無他,就是創造一個人更人性化的「真實感」。其中真情流露的自我揭露很重要。儘管缺乏媒體曝光,蔣月惠直率不虛矯的表達,彌補她的不足。她被打壓時,「不顧形象」地嚎啕大哭,更是有著童稚的純真,是真情流露的極致。她用臉書直接對全國觀眾講述奮鬥的故事,更像一場集體治療的實境秀。這樣特殊有趣的人物,對社群媒體來說,真是如獲至寶。
美國政治學者發現,時勢造英雄的最佳時機,是民主社會的政黨表現積弱、政府不獲信任、社會不平等差距巨大的時代,加上主流媒體遲鈍,讓社群媒體成為人民發洩政治憤怒的另類出口,並造成網上狂熱感染力。
馬來西亞剛結束的大選,在野黨在主流媒體飽受打壓,但是在網路的炮火遠比執政黨要強。文宣、視頻、歌曲、漫畫透過最流行的WhatsApp一波波傳送,手機上戰火瀰漫。投票前一天,在野黨透過網路做全國聯網直播,和執政黨隔空交戰。投票前一兩天,鼓動了五十萬海外選民回來投票,選舉最後翻盤。高齡九十二歲的馬哈迪玩起新科技,比年輕人毫不遜色。
在網路成功,和年齡無關,和性格有關。不論馬哈迪、林義豐、蔣月惠,他們都不是年輕人,但是他們都很坦然地呈現自我,這是親近網民的基本功夫。社群媒體不但讓林義豐、蔣月惠這種草根人物,有崛起和被看見的機會;即使別人嗤之以鼻,尖銳嘲笑,他們對自己的人生勇敢坦率,無所畏懼,已經創造一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