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5日 星期二

經濟日報社論/提高老人疫苗覆蓋率 要有積極作為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  經濟日報社論/提高老人疫苗覆蓋率 要有積極作為
◆  聯合報黑白集/以陸為師或以陸為戒?
◆  聯合報社論/怎能想像以婦孺為人肉盾牌的災難?








經濟日報社論/提高老人疫苗覆蓋率 要有積極作為


2022-04-05 02:12  經濟日報 /   社論
最近疫情升溫,政府可能放棄清零,退而求其次與病毒共存,以免付出龐大的社會成本,參考外國務實的作法,將防疫急務放在降低老人重症及死亡率方面。聯合報系資料照



最近疫情升溫,政府可能放棄清零,退而求其次與病毒共存,以免付出龐大的社會成本。防疫政策也有必要改為「抓大放小」,也就是接受Omicron傳染力強但重症、死亡率低的事實,參考外國務實的作法,將防疫急務放在降低老人重症及死亡率方面。

目前國內老人包含未打第三劑疫苗的缺口將近290萬劑,約為65歲以上老人的七成,疫苗覆蓋率低於30%。主要原因是打疫苗後引發不良反應的案例將近1.9萬件,死亡達1,414人,比染疫死亡的853人,多了66%,使得老人心生「打疫苗更快速接近死亡」的恐懼,而排斥接種。

更關鍵的因素,就是現行疫苗受害的救濟制度,也就是「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有諸多問題,讓許多老人冒著很高的風險卻無法獲得補償,從而不願施打疫苗。最新的數據顯示,申請救濟的案件目前只有8%才獲審議,且其中只有13%獲得補償,即知救濟制度「又慢又少」,且每一受害者平均只獲13萬元的區區補償,更是「少之又少」。

救濟辦法的第一個缺失,就是罔顧COVID-19的嚴重性迥異於其他疫情,以及新冠疫苗多是獲得緊急授權、倉促施打而風險較高,和一般疫苗大不相同的事實,將過去適用於一般疫情、常規疫苗的損害救濟方式,套用在新冠疫情上,才會發生「申訴繁瑣、審查塞車、判定太難,補償太少」的問題。

其次,最近兩次修訂審議辦法,要求受害人提出受害原因,尤其副作用與疫苗「有關」的證明,舉證責任從政府轉到受害人身上,基於「舉證之所在,敗訴之所在」的道理,對本來就處於資訊不對稱劣勢的民眾更是不利,而且將原本保留彈性的「相關」、「無法確定」及「無關」等定義,改為明確認定,尤其兩次擴大「無關」及「無法確定」的認定範圍,改為「醫學實證證實無關,或醫學實證未支持其關聯」,也就是目前研究無法支持疫苗跟不良反應的關聯,也視為無關;以及「衡酌醫學常理且經綜合研判不支持受害情形與預防接種之關聯性」,也就是以醫學常理判斷無關則可視為無關。

上述擴大「無關」認定範圍的修法,等於引導醫界代表的審議委員,被限縮到「專業盲點」的陷阱內,拘泥於從醫學的角度在「相關」性方面斤斤計較,甚至不覺之間扮演政府或疫苗廠商的「防衛者」角色,難免想要減少「賠償」的可能,以至於過度小心或用嚴苛的標準審議;反而忘了民眾打新冠疫苗其實是冒著更高的傷亡風險,成就政府群體免疫的公共效益,如因接種疫苗而受害,應從給予民眾合理「補償」(彌補損害)的角度思考,才會發生獲得救濟的案件「又慢又少」的情形。

另一個重大的問題,就是救濟基金依法是由疫苗製造或輸入廠商,按每一人劑1.5元的方式徵收,以致於救濟基金規模不大,可能影響到審議委員核給補償或補助的金額。而衛福部次長薛瑞元已經承認,實務上並未對COVID-19疫苗廠商徵收,而是由政府編列特別預算補足。而由於6月底將到期的紓困基金尚有龐大剩餘,且民間及國際捐贈巨量的疫苗,幫政府節省了至少200億元的疫苗支出,顯然錢不是問題。

再從支出面來看,以打疫苗死亡的1,414人計算,若每位可獲得100萬元的補償,政府也只花費14億多元,對政府而言是九牛之一毛,又可提高老人接種疫苗的覆蓋率,降低傷亡率。

我們建議指揮中心及衛福部,應該趕快將已經編列的特別預算,移撥來挹注救濟基金,作為審議委員從速審議、從寬認定、從優補償或補助的強力後盾,才能提高老人疫苗覆蓋率,正面因應疫情升溫的嚴峻挑戰。












聯合報黑白集/以陸為師或以陸為戒?


2022-04-05 03:33  聯合報 /   黑白集
社會不斷逼問政府要走向與病毒共存之路或清零,卻只得到「趨近正常生活下積極抗疫」,模稜兩可的答案。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放眼世界,對疫情仍採「清零」的,約莫只剩中國大陸和台灣。巧的是,在高度封鎖下,兩岸幾乎同時爆發疫情。在防疫轉折點,到底要繼續「清零」或走向「共存」,蔡政府的下一步仍使民眾如在五里霧中。

兩年多來,蔡政府對大陸不時揶揄、批評、惡言相向,但在防疫作為上,卻差別不大。大方向上,兩岸都堅持「清零」;手段上都嚴封邊境,稍有風吹草動,就嚴格匡列隔離;連獨厚「本土疫苗」,也如出一轍。兩岸就算不是亦步亦趨,也是「有志一同」了。

封鎖下,固讓確診案例減少,卻也讓經濟與民眾生活付出嚴重代價。如今大陸疫情延燒至上海、深圳等經濟重鎮,鐵腕更凶;但顯然封不住,徒讓經濟受創。民眾搶買物資、骨肉被迫分離,亂象令人怵目驚心。

台灣疫情雖沒那麼嚴重,但是否步其後塵,不容樂觀。蔡政府迄今除不斷發明新名詞,如「類普篩」、「新台灣模式」、「全民防疫愛心篩檢」,作法仍是老套。蘇貞昌所謂「正常生活、積極防疫、穩健開放」,論述充滿矛盾,這種官話更令人無所適從。

兩岸都堅持「清零」,多少都有政治考量。但連蔡政府都承認,此波疫情重症率極低,這也是各國從「清零」改採「共存」的主因。看到對岸防疫亂象,蔡政府要以之為師,或以之為戒?











聯合報社論/怎能想像以婦孺為人肉盾牌的災難?


2022-04-05 03:27  聯合報 /   社論
烏軍收復基輔郊區布查鎮後,赫然發現街道屍首遍地。目擊者說,這正是俄國犯下戰爭罪的證據。(路透)


烏克蘭人民抗俄意志高昂,卻也面臨大規模的人道災難。聯合國難民署估計,已有四百萬人逃離烏克蘭,六百萬人在烏境內流離失所,另一千三百萬人困在戰火肆虐地區。烏克蘭許多城市被轟炸,幼兒園、學校、醫院、劇院、公寓被毀,不少平民遇害。美國和國際人權組織都認定,俄軍犯下攻擊平民的戰爭罪行,美國總統拜登更指控俄國總統普亭是「戰犯」。

國際法最重要的交戰規則之一,就是區分戰鬥人員和平民、區分軍事目標和民用設施;故意殺害平民或攻擊非軍事目標均被定義為「戰爭罪」,不容於國際社會。俄軍多次被指以平民為目標,攻擊學校、醫院和民居,近日更被控把兒童當掩護坦克的人肉盾牌,撤離基輔時還在民宅周遭埋設地雷,令舉世憤然。其中有些是明顯惡劣罪行,有些罪責卻因烏軍之作為而變得模糊。

《華盛頓郵報》報導,烏克蘭軍隊在基輔的公寓大樓間部署火箭砲、防空機槍和裝甲車,武裝志願兵駐紮在辦公室、住家或餐館等場所。烏軍混在平民區部署防線,除模糊俄軍的戰爭罪責,也可能置烏國民眾於險境而違反國際法。面對攻擊平民之指責,俄軍回稱那些建築已成烏軍軍事設施的掩體;俄軍固不應攻擊平民,但烏軍對此也恐難逃責任。

基輔烏軍駁斥此一說法,認為依此邏輯,烏軍難道要撤守大城?而華郵訪問的大多數烏克蘭平民,也表示理解烏軍作法。抗俄意志強烈的烏克蘭民眾,支持烏軍在平民處所進行軍事部署,然而,武裝化的平民居所也會成為俄軍攻擊目標。於是,當烏方的戰爭宣傳控訴俄軍濫殺平民時,俄方也反控烏軍以數百萬平民做為人肉盾牌。

在台灣,蔡政府除站隊美國、制裁俄羅斯外,也訴諸人道援烏。蔡總統說,俄軍入侵烏克蘭,造成許多平民無辜傷亡流離失所;行政院長蘇貞昌也表示,從這次戰爭記取教訓就是獨裁者的窮兵黷武,受害最嚴重就是老弱婦孺和平民百姓。但除了歐洲各國正在努力應付二戰以來最大的難民潮,如今仍被困在烏克蘭城市砲火下的平民百姓處境,是否也給了蔡政府什麼啟示?

近年在台海情勢催化與美國要求台灣加強自我防衛能力的催促下,國防部正研議延長役期,也要強化全民國防,進行後備軍人及全民防衛動員制度改革。美國國防部助理部長卡琳以烏國抗俄作為台灣自我防衛的典範,呼籲台灣以烏國為鑑,讓人民做好作戰準備。台灣也借鑑烏克蘭,進行了「史上最硬」後備教召;蔡總統視導時更強調,要貫徹「就地動員,就地作戰」原則,預設戰場發生在自己家鄉。

全民國防強調軍民一體,結合軍事武力與民間資源、精神意志,形成總體國防力量,這是保家衛國的最重要憑藉。但中共犯台,如果社區就是戰場,公寓也做武裝,基輔兵燹焚城景象將重現台灣街頭。基輔武裝志願兵說,「戰爭的邏輯非常殘酷,我們無法在避免平民死傷下保衛城市」。俄烏尚能闢出疏散平民的人道走廊,但台灣四面環海,一旦有事要如何開闢人道走廊?我們又如何想像一場以平民婦孺為人肉盾牌的災難?

蘇貞昌舉例烏國阿嬤拿木槍保家衛國、老爺爺也到軍營報到,重提他只剩一支掃帚也要對抗侵略。問題是,烏國總統澤倫斯基雖成抗俄英雄,人民面對家園破毀和死難流離卻極慘烈。面對霸權,不應草螟弄雞公,而應發揮小國求生的最佳智慧,執政者謹慎避戰,這是看待烏克蘭人道災難應有的警惕。



【專家之眼】蔡英文「緩兵之計」 選民認同嗎?

◆  【專家之眼】蔡英文「緩兵之計」 選民認同嗎?
◆  【專家之眼】民進黨政府要靠誰打仗與維護和平?

◆  【專家之眼】2022中國歐盟高峰會:殊途不同歸
◆  【專家之眼】舊稅即良稅?別再胡說八道






【專家之眼】蔡英文「緩兵之計」 選民認同嗎?


2022-04-05 08:30  聯合報 /   陳一新/淡江大學榮譽教授
如果美方壓力持續,蔡英文政府可能遲早被迫推出將義務役延長為二到三年的方案。圖為部隊行軍。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蔡英文政府擴大教召,對草莓兵大加整頓,備受媒體好評。透過具有特定「機構效應」的民意調查與1450網軍排山倒海的帶風向,四個月的義務役,也在一片叫好聲中延長為一年。

不過,延長為一年的義務役只是一個開端而已,隨著蔡政府不斷挑釁大陸、中國武統的聲浪逐漸升高,以及美方要求台灣自籌兵源的壓力愈來愈大,蔡政府恐怕很難拒絕美方的要求而不斷增加義務役的服役期間。問題是,選民能認同蔡英文的「緩兵之計」嗎?

說蔡英文挑釁大陸,不只是藍營的看法,連支持她不遺餘力的美國也認為她「反中」過了頭,反到美中必須聯手「共管台獨」。

蔡英文2016年出任總統後拒絕「九二共識」倒也罷了,兩岸關係最多由熱轉冷,由互動頻繁轉趨不相往來而已。但是,蔡政府還不斷利用「去中國化」、「去孫中山化」、「去古文化」以及「去中國歷史化」的課綱修改,達到與中國大陸劃清界線的目的。

若說蔡英文政府真的那麼「反中」,倒也未必盡然。蔡政府痛批大陸「惠台26條」與「惠台31條」等政策為統戰陰謀或糖衣毒藥,但是卻對中國大陸「包藏禍心」更嚴重的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 甘之若飴。平日照三餐罵中國大陸的陸委會,只要一提到ECFA,就好像矮了一大截,低聲下氣到無以復加,唯恐大陸片面取消ECFA。拿了ECFA的好處,還要天天批評大陸,這種事只有民進黨幹得出來。

最讓北京受不了的就是蔡英文2021年的雙十演說竟然提出「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的「新兩國論」。儘管美中兩國以「共管台獨」的方式化解「新兩國論」的危機,但是蔡政府顯然並未就此死心,反而變本加厲繼續鼓動像是陸委會主委邱太三之類的官員提出「兩岸相互承認主權」的違憲之論對大陸進行挑釁。

蔡政府這些猛踩大陸紅線的挑釁動作,不僅引發北京的「殺機」,也引起美國的高度關注。在俄羅斯2月24日攻打烏克蘭之後,不少大陸學者都認為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可以從俄烏戰爭中學到不少經驗教訓作為未來攻打台灣的參考依據。另一方面,美國也愈來愈擔心台灣蔡政府過度挑釁大陸,卻沒有足夠的能力與北京打一場不對稱的戰爭。

在俄烏戰爭爆發一週後,美國前聯參會主席穆倫上將奉美國總統拜登之命,率領一個由兩黨前任官員組成的特使團訪問台北。除了安撫台灣懷疑美國一旦台海有事不會出兵馳援的台灣民心士氣之外,該特使團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告訴蔡政府的國防部:台灣必須盡快恢復徵兵制。

這個兩黨特使團的成員都是美國五角大廈與白宮國安會的老手或大行家,一眼就看出台灣擴大教召只不過將草莓兵訓練為資深童子軍而已。原來四個月的義務役,更是形同兒戲,正如《華爾街日報》所描述的只是訓練一批會打掃營房與割草的少爺兵而已。

面對美國兩黨特使團的直球對決,我國國防部長邱國正只有坦率以對。在立法院答詢與接受媒體訪問時,邱部長表示兵役延長不會太長,最多只會將義務役延長到二至三年而已。

邱部長是根據兩岸形勢與國家需要而做出義務役必須延長的研判。不過,義務役究竟應該延長多久,不單純是一個軍事或國防問題,而是一個政治問題。

蔡英文最近表示,她每天都在算計任期還剩下多久,以及可以再做哪些事。無疑,義務役究竟要延長多久、要不要修法延長,以及是否需要考量政治與選舉因素來推出延長義務役的方案,都讓她傷透腦筋。

從最新的發展來看,不修法卻將四個月的義務役延長為一年應該只是一種過渡性的安排,好歹先混過2022年的九合一選舉再說。如果美方的壓力持續不斷,蔡英文政府也可能遲早被迫推出將義務役延長為二到三年的方案。

如果民進黨順利在2024年勝選,蔡英文政府可能會在2024年520前推出將義務役延長二到三年的方案。如果民進黨2024年敗選,蔡政府就會擺爛,將延長義務役的爛攤子丟給另一個執政黨。

對於蔡英文的「緩兵之計」,如果選民都認同的話,那也無話可說,就當做是台灣選民的共業。如果他們不支持她的「緩兵之計」,唯一的辦法就是在2022年的九合一選舉與2024年的總統與立委大選讓民進黨政府得到一個「挑釁大陸卻將戰爭留給台灣人民」的教訓!











【專家之眼】民進黨政府要靠誰打仗與維護和平?


2022-04-05 08:13 聯合報 / 楊穎超/銘傳大學副教授
軍方宣布,國軍已在雪隧導坑深處進駐少量兵力與裝備,密集測試光纖網路通聯。記者洪哲政/翻攝
雪山隧道除南北車道外,車道下方還有貫穿全線的導坑。記者洪哲政/攝影


過去民進黨面對台海和戰策略是:戰爭靠美國,和平偶爾靠自己。會這樣講,是因為民進黨始終用各種明示暗示手法,讓國人相信一旦中共打來,美軍會來救;至於維繫台海和平,雖不承認92共識,但時不時仍會加點軟調,例如陸委會主委邱太三多次說過,對兩岸未來春暖花開的期待。

這是一個「聰明」的辦法。畢竟沒有美國撐腰,人民不會相信台獨有前途;偶爾表達促進交流立場,在兩岸互動與國際宣傳上,也不會陷入被動。然而,烏克蘭戰爭卻似乎反轉了民進黨政府的台海和戰策略。

這是俄烏兩國對台海示範盟國承諾的斤兩,與直接衝突雙方沒有贏家的慘況。面對別人用血淚幫我們上課的良機,台灣各方理應謹慎思考,過去應對兩岸和戰策略的良窳。對民進黨策略的檢驗,最重要關鍵,就是到底有沒有美國撐腰呢?

3月底的一份民調顯示,若中共犯台認為美軍是否可能出兵協防台灣,受訪民眾有34.5%相信會協防,55.9%不相信。相較於去年10月的同一民調結果為,高達六成五認為美國可能出兵協防台灣,只有約二成九認為不會,可發現台人相信美軍會出兵協防的比例大幅下降;同時,認為美軍不可能出兵協防的比例則激增;半年間,從非常樂觀到悲觀,這是一個極不尋常的集體態度轉變。

蔡政府必須要回應這麼大的轉變。目前看來,它的答案是台海戰爭靠自己,和平靠美國。原因之一是政府最近密集釋放我方備戰新聞。由於軍事訊息事涉機敏,一般人沒能力得知太多,通常是在立法院審預算或政府有特別需要時,才會選擇性地透露消息引導輿論風向。

除了發覺延長役期討論苗頭不對,隨即偃旗息鼓外,就以連假這幾天為例,就有國軍全面檢討各作戰區承受第一擊能力,還點出位於國道五號雪山隧道的導坑深處,將開設戰時能接替「衡山指揮所」的聯合作戰指揮所;陸軍則說,將為三軍統建採購城市型與野戰多人乘載型救護車。

海軍也表示,康定級通信暨輪控系統精進案可望於今年完成,同時增列「海上任務支援中心」。它是配合P-3反潛機隊在屏東基地設置,功能是蒐集彙整台灣周遭海域水面、水下、海底等資訊,建立資料庫。

相關新聞出現時間特別,也有些是硬湊的,斧鑿痕跡明顯。包括國防部軍醫局早就提出救護車預算案;而在2015年,反潛機隊還隸屬空軍時,軍方就已說,屏東基地預計2017年施工完畢,除設置P-3C專用棚廠外,還建置海上任務支援中心;蔡總統也曾在2020年前往該單位,視導海軍作戰評估室及反潛機模擬機訓練實況。

至於說和平靠美國原因,則是自蔡政府上任以來,本應扮演兩岸交流溝通角色的海基會被對岸已讀不回,而上任之初一再談期待兩岸春暖花開,並會為這個期許竭盡全力的邱太三主委,上月底在立院的兩岸發言,也旋即被中共國台辦嗆聲。國安局長陳明通則表示,兩岸目前仍維持有電話「線還在」,至於對岸有沒有人接,「看情況再說」。兩岸平時沒有溝通管道,一旦有事,只能靠美國當調人了。

希望蔡政府對俄烏戰爭的反思不僅止於此,也盼台海各方看清這個局面。畢竟把和平鑰匙交到他國手上,萬一對方也想讓台灣扮演烏克蘭的消耗角色就不太妙了。但如果蔡政府認真對待邱主委前日在立院「未來在跟對岸做任何這樣的一個協商或談判」的表示,那麼今日的戰爭準備,還可被視為對未來追求和平儲存本錢,如此則善莫大焉。


王建煊/王老先生講故事之31:木炭要慢慢燒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王建煊/王老先生講故事之35:愛,不能只在舌頭上
◆  王建煊/王老先生講故事之34:我看著她收起了笑容
◆  王建煊/王老先生講故事之33:常常洗手 妙用無窮
◆  王建煊/王老先生講故事之32:我寫,我負責
◆  王建煊/王老先生講故事之31:木炭要慢慢燒







王建煊/王老先生講故事之31:木炭要慢慢燒


2022-04-07 09:02  聯合新聞網 / 王建煊(前監察院院長、天使居創辦人)
婚姻是終身大事,鬆質木炭式的結婚或離婚,非但沒有將婚姻當作大事看,且有兒戲婚姻之嫌。示意圖/ingimage



有位女士離婚後,仍不乏追求者,別人問她為甚麼不趕快找個對象再婚呢?她說:「我現在是木炭慢慢燒,頭一次婚姻失敗,就是因為炭火燒得太快,幾乎是一見鍾情,在兩人瞭解不夠深的情況下,終至維持了一段痛苦日子後就分手了。前車之鑑,必須時時謹記在心,這次要炭火慢慢燒了。」

現在燒木炭的人愈來愈少,燒製木炭的業者也愈來愈少。木炭如果是以龍眼樹及相思樹燒製的,堅實耐燒;用荔枝樹及其他雜木燒製者,質地鬆散不耐燒。燒製木炭前後需要二十幾天,但如能將煙囱加大,讓木材快速悶燒,燒製的時間可縮短,但燒出來的木炭品質較差,且不耐燒。

質地鬆散的木炭易燃燒,火勢大,但很快就熄滅了。質地堅實者,燃燒不易,但點著後可以慢慢的燒,燒很久。

現代人的婚姻很多屬於鬆質木炭,一見面就難分難捨,非君不嫁、非卿不娶,最好立刻结婚。就如同質地鬆散的木炭,一點燃火勢就很大,但燒得快,熄得也快。

找結婚對象,過來人都知道內在美遠重於外在美。因為花必凋謝,草必枯乾,外在美貌很快就會隨時間消逝,但內在美卻日久彌新,冬溫夏涼。

以木炭的例子來說,外在美是質鬆木炭,易獲人青睞,但不耐燒,外在美消失後,相互吸引彼此的因子消失,婚姻不是變得索然無味,就是發生問題。內在美有如堅質木炭,火勢雖不大,但卻經久耐燒。夫妻即使七老八十了,內在美的光芒仍會照耀著他們的婚姻。

現在有些人不但結婚是鬆質木炭,離婚也是鬆質木炭,一言不合就鬧離婚,而且說離就離,十分乾脆。這是台灣離婚高居亞洲第一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國人早年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絕不輕言離婚的文化,雖然也有其痛苦的地方,但是卻也挽救不少破碎的家庭。

婚姻是終身大事,鬆質木炭式的結婚或離婚,非但沒有將婚姻當作大事看,且有兒戲婚姻之嫌。希望大家的婚姻都是堅質木炭,慢慢燒,越燒越甜蜜。

本文與台灣醒報同步刊登










王建煊/王老先生講故事之32:我寫,我負責


2022-04-08 07:44  聯合新聞網 / 王建煊(前監察院院長、天使居創辦人)
我們做人,一定要有責自擔,有賞分享,這樣你就離成功之路不遠了。示意圖/ingimage



很多寫書的人在序文的最後,常有這麼一段話:本書經OO先生校閱,OO先生提供灼見,併此致謝,但本書如有任何錯誤,均與他們無關,文責由本人自負。

這段聲明文字,是將書的榮耀與那幾位出力的人分享,但如有責任則與他們無關。這種文責自負的聲明是很貼心的,因為以這種方式感謝別人,讓別人在沒有後顧之憂的壓力下為你服務,將來再請別人幫忙,得到的幫助會更多。

有個公務員,簽了一個研究報告,中間有一段意見,長官非常不以為然,所以用很嚴厲的口吻問他:「你從哪裡搞出這種餿主意的?」這位先生情急之下說:「是OO同事告訴他的。」結果那位同事也被長官找去罵了一頓。

後來這位同事很不高興,因為他只是提供意見,他並無義務提供意見,提了意見採不採用是由你決定的,結果反而遭到斥責。但報告寫得好,意見被欣賞,面子是寫報告的人。這樣就形成,有功,提意見的人沒份;有錯失,提意見的人跟著倒楣,天下哪有這種事?

吃回虧學回乖,提供意見的這位同事,以後再也不對別人提供意見,除非別人聲明,文責與他無關。而寫報告的人也學乖了,以後有問題時,絕不將提供意見的人一併拖下水,否則他再也聽不到別人的意見了。

有的人比較世故,別人向他請教東西,他絕不輕易回答,不願擔責。例如:你問他美國綜合所得稅最高稅率是多少,他說記不太清楚,以免說錯了,有責任,或有損他精通美國租稅的聲譽。

我們無論做甚麼事,成功時總要想到那些曾經出力的人,不要忘記提到他們,要運用不同的方法來表達謝意,讓他們與有榮焉;反之,如有失誤,則絕不道出他們的名字,以保護人家。

總之,我們做人,一定要有責自擔,有賞分享,這樣你就離成功之路不遠了。

本文與台灣醒報同步刊登










王建煊/王老先生講故事之33:常常洗手 妙用無窮


2022-04-11 15:41  聯合新聞網 /王建煊(前監察院院長、天使居創辦人)
如果用肥皂或洗手乳液洗手,至少可以洗掉七、八成的病菌。圖片來源/ingimage



一般人除了便後有洗手的習慣外,其他時間會洗手的並不多。人的這一雙手,每天會接觸的人及物非常多。絕大多數的接觸對象,即使表面看來十分乾淨,實際上都殘留許多有礙健康的微生物及細菌。

曾經有個實驗,在實驗室裡,研究人員讓一隻未洗的手,在細菌培養皿上印了個手印,經過幾天培養後,可以清楚地看見成堆的細菌。由此可見許多傳染病都是藉著這隻不潔的手在傳播。

夏天兒童容易罹患腸胃炎,常造成大流行,主要原因之一是孩子不勤於洗手,用帶菌的手,挖鼻孔、吃東西,豈有不傳染疾病的道理。

據英國一則新聞報導表示,英國每年有五千人因醫院病菌感染而死亡,其中最大的原因是因為大家沒有勤於洗手的習慣。

國外醫學界的研究發現,醫生只有32%的人洗手,其中僅有2%的人知道正確洗手的方法,即使是經常進出加護病房的醫療人員,也只有半數的人洗手。醫生的手成為在醫院裡傳播病菌的蜜蜂。醫生不洗手除了危害病人,有時也危害自己的健康。

有次我去看眼科醫生,醫生看完了上個病人,接著用看過其他病人的手來翻我的眼皮,我很擔心上一個病人的結膜炎細菌經由他的手傳給我。想叫醫生去洗手,一方面不好意思,怕得罪他,另一方面診療室裡也沒有洗手設備,教他怎麼辦呢?難不成每看一個病人,就要去洗手間洗一次手嗎?

洗手雖然不能將手上所有的微生物或病菌洗掉,但如果用肥皂或洗手乳液洗手,至少可以洗掉七、八成的病菌。所以醫學界公認洗手是防止疾病傳染最簡單、有效的方法。洗手對維護身體健康,尤其在防止新冠肺炎傳播上,會小兵立大功。

洗手的衛生觀念,多數人都有,可惜多未確實施行,總覺得這不過是小事一樁,沒甚麼大不了。

希望洗手可以成為全民運動,讓大家都洗出健康來。

本文與台灣醒報同步刊登














王建煊/王老先生講故事之34:我看著她收起了笑容


2022-04-12 07:46  聯合新聞網 / 王建煊(前監察院院長、天使居創辦人)
讓人立即收起了笑容,是件多麼殘忍的事。示意圖/ingimage



有次我在等紅綠燈過馬路,對面有位太太牽了個小孩,滿臉笑容看著我,似乎很興奮的樣子。我不確定她是不是在對我笑,為了避免表錯情,我就硬梆梆的走向她們,並未跟她們打招呼。霎時,我親眼看到她收起了臉上的笑容。她一定在想,自己是熱臉貼別人的冷屁股。

表錯情又何妨?
這件事令我懊惱萬分,懊惱自己為甚麼那麼矜持,就算表錯情又有甚麼關係呢!

所以後來我在公共場所,只要有人對我微笑,甚至只是目光注視,我就大聲向他們問好,此舉通常都會得到很好的回應。這令我很愉快,我想,被問候的人感覺也會不錯的。

有個母親的兒子大學畢業,母親興高采烈的準備去參加兒子的畢業典禮,想到孩子大學畢業了,一生的辛苦,終於在今天見到了成果,愈想愈覺得安慰,幾天來臉上都為此展露了愉快的笑靨。

可是在畢業的前一天,孩子慚愧的告訴媽媽,他因為打架滋事,被學校開除,不能畢業了。我們親眼看見這位母親立即收起了臉上的笑容,她的心在痛、在流血。

勿讓人失望
讓人立即收起了笑容,是件多麼殘忍的事。

夫妻因為戰亂失散多年,最後找到了,丈夫到機場來迎接妻子,旁邊還帶了個孩子。妻子看到多年未見的丈夫,心中的高興難以形容,一切的痛苦,都成為過去。但是當丈夫滿臉歉愧的向她介紹身旁的小男孩是他的孩子時,這位太太突然領悟先生已經再婚的事實,頓時間天昏地暗,朋友都親眼看到她收起了臉上的笑容。

人生的旅途上,我們不知做了多少讓別人失望,而且立即收起笑容的事。我們傷了別人的心,如果還記得的,應該設法補償。更重要的是,不要再做出讓別人收起笑容的事,而要努力讓大家的笑靨飛起來。

本文與台灣醒報同步刊登










王建煊/王老先生講故事之35:愛,不能只在舌頭上


2022-04-13 09:20  聯合新聞網 / 王建煊(前監察院院長、天使居創辦人)
愛不能只在言語和舌頭上,總要在行為和誠實上。示意圖/ingimage


西方人嘴巴比較甜,對太太總是甜心、親愛的、我愛你......等不離口。有次先生回家,對太太說:「親愛的,我愛你,我們離婚好嗎?因為我跟另外一個女人似乎更談得來。」

離婚還叫親愛的
談離婚時,嘴裡還掛著「親愛的」,這種親愛的,已經沒有任何意義,與叫陌生人「喂!」沒有兩樣。

聖經上說:「我們愛不能只在言語和舌頭上,總要在行為和誠實上。」聖經上又說:「當我們看見別人吃不飽穿不暖時,我們不給他們吃的或穿的,只是嘴上說:『願你們吃得飽穿得暖,快快樂樂的去吧。』那又有甚麼用呢?」

從前我在選立法委員時,有些朋友握著我的手說:「祝你高票當選。」我說:「謝謝。不過,光說祝高票當選,是沒法高票當選的,你們要幫我去拉票才行。」也就是說,要幫我,總要有行動,不能只是在嘴上祝來祝去,那是沒有用的。

許多參選人,選前估計有好幾萬票,最後只得了幾千票,差距甚大,其原因是他把很多人口頭禮貌性的祝福都當成他的選票,焉有不失敗之理。

誰救失火
有次房子失火,許多人圍觀,一個老婦人聲嘶力竭的哭著,請年輕力壯的人,進去把她的孫女救出來。但是大家你看我,我看他的,沒有一個年輕力壯的人願意進去。

有人跟老婦人說:「不要急,救火車就要來了。」有人說:「妳孫女可能已從後面逃出去了。」也有人說:「我們為妳禱告。」火勢愈來愈大,仍是無人進去,最後女孩父親趕回來了,奮不顧身的跑進火場,救出了女兒。

愛不能只在言語和舌頭上,總要在行為和誠實上。

我雖然只有一個饅頭,但我願意給你咬一口,我雖然只有一塊錢,但願意分五毛給你,這才是了不起的愛。而不是說,等我有剩餘饅頭時一定給你一個,或是等我房貸付清後再來幫助你。

這些見死不救,徒有口惠而無行動的愛,都不是真正的愛。

本文與台灣醒報同步刊登



蘇益仁/新冠防疫與病毒共存的解方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蘇益仁/新冠防疫與病毒共存的解方
◆  楊志良/「辣台妹」從來就不是民進黨







蘇益仁/新冠防疫與病毒共存的解方


2022-04-05 03:34  聯合報/ 蘇益仁(作者為南臺科技大學講座教授、前疾管局局長)
清明掃墓 緊盯防疫 本土個案連續三天破百,但指揮中心防疫原則仍為「趨近正常生活的積極抗疫」,清明連續假期第二天,台北市富德公墓湧進大批掃墓民眾,一旁工作人員則高舉告示。記者黃義書/攝影



台灣新冠疫情由於連日來本土案例及境外入境及匡列確診案例逐日上升至百例以上,且本土案例廣泛分布在各縣市,疫情清零的可能性已不大,因此行政院及指揮中心已逐漸鬆口,傾向「趨近正常生活的積極抗疫」,並定調與病毒共存的防疫策略。

在全球自然感染及疫苗施打已達群體免疫而紛紛邊境解封,以使人民回復正常生活及活絡經濟的當下,目前大概只有中國仍以封城為防疫政策。台灣此時倡議由清零轉向與病毒共存的策略是可理解的,也是合理作法。

問題是,台灣如何由目前百分之一不到自然感染率,過渡到百分之六十的與病毒共存的未來,在戰略及戰術上如何依科學合理防疫,其所冒的風險甚大,如何減災,我們有解方嗎?政府該如何準備,人民如何認知並自我配合?

我們如果把與病毒共存及邊境解封定調在今年年底,則未來八個月會有一千三百萬人會得到感染每個月會有一百五十萬人感染亦即每天平均會有五萬人感染這是一個比較極端的自然感染模式但如果減半,每天平均還是會有兩萬五的感染數

由於 Omicron 已演化到重症死亡在萬分之三的低危險率,且重症死亡病例百分之九十以上皆發生在六十歲以上人口,如加上高危險病人,則六十歲以下的健康人口,尤其是已打完三劑疫苗的,依每年季節性流感的經驗,這些病人感染後只需要在家或防疫旅館休息,經快篩轉陰後即可正常上班生活。

因此,確診數依目前各國及亞洲的日韓等國而言,將不再是防疫嚴重性的指標,醫療體系只在提供六十歲以上等高危險染疫人口使用。如此,如每天兩三萬人感染,中重症病人每天將在三十人以下,醫療體系應可應付,而不致崩潰。即使把中重症比率拉高十倍,應仍可承受。

除了上述輕症及中重症分流的準備外,老年人口施打疫苗第三劑的比率仍偏低,尤其在長照機構的老年人口應再加強施行比率至九成以上。

除了疫苗外,相對於歐美及日韓,台灣的輝瑞口服抗病毒藥物目前只進貨七千五百份,政府應在未來仿效民間採購疫苗的積極應變作為,在未來兩三個月進貨至少二十萬人份,以因應高危險人口染疫時在醫院或長照機構使用,一則減低重症,二則減少病毒傳播。

新冠疫情依目前流行情形,一定會持續下去,我們不能心存僥倖要以清零政策期待像 SARS 一樣消失。老年人口及高危險族群的疫苗覆蓋率,以及足夠的口服抗病毒藥物,是關鍵的兩帖防疫解方。打了三劑疫苗的年輕族群可以不必恐慌,在逐漸解封下正常生活。願天佑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