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5日 星期二

經濟日報社論/提高老人疫苗覆蓋率 要有積極作為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  經濟日報社論/提高老人疫苗覆蓋率 要有積極作為
◆  聯合報黑白集/以陸為師或以陸為戒?
◆  聯合報社論/怎能想像以婦孺為人肉盾牌的災難?








經濟日報社論/提高老人疫苗覆蓋率 要有積極作為


2022-04-05 02:12  經濟日報 /   社論
最近疫情升溫,政府可能放棄清零,退而求其次與病毒共存,以免付出龐大的社會成本,參考外國務實的作法,將防疫急務放在降低老人重症及死亡率方面。聯合報系資料照



最近疫情升溫,政府可能放棄清零,退而求其次與病毒共存,以免付出龐大的社會成本。防疫政策也有必要改為「抓大放小」,也就是接受Omicron傳染力強但重症、死亡率低的事實,參考外國務實的作法,將防疫急務放在降低老人重症及死亡率方面。

目前國內老人包含未打第三劑疫苗的缺口將近290萬劑,約為65歲以上老人的七成,疫苗覆蓋率低於30%。主要原因是打疫苗後引發不良反應的案例將近1.9萬件,死亡達1,414人,比染疫死亡的853人,多了66%,使得老人心生「打疫苗更快速接近死亡」的恐懼,而排斥接種。

更關鍵的因素,就是現行疫苗受害的救濟制度,也就是「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有諸多問題,讓許多老人冒著很高的風險卻無法獲得補償,從而不願施打疫苗。最新的數據顯示,申請救濟的案件目前只有8%才獲審議,且其中只有13%獲得補償,即知救濟制度「又慢又少」,且每一受害者平均只獲13萬元的區區補償,更是「少之又少」。

救濟辦法的第一個缺失,就是罔顧COVID-19的嚴重性迥異於其他疫情,以及新冠疫苗多是獲得緊急授權、倉促施打而風險較高,和一般疫苗大不相同的事實,將過去適用於一般疫情、常規疫苗的損害救濟方式,套用在新冠疫情上,才會發生「申訴繁瑣、審查塞車、判定太難,補償太少」的問題。

其次,最近兩次修訂審議辦法,要求受害人提出受害原因,尤其副作用與疫苗「有關」的證明,舉證責任從政府轉到受害人身上,基於「舉證之所在,敗訴之所在」的道理,對本來就處於資訊不對稱劣勢的民眾更是不利,而且將原本保留彈性的「相關」、「無法確定」及「無關」等定義,改為明確認定,尤其兩次擴大「無關」及「無法確定」的認定範圍,改為「醫學實證證實無關,或醫學實證未支持其關聯」,也就是目前研究無法支持疫苗跟不良反應的關聯,也視為無關;以及「衡酌醫學常理且經綜合研判不支持受害情形與預防接種之關聯性」,也就是以醫學常理判斷無關則可視為無關。

上述擴大「無關」認定範圍的修法,等於引導醫界代表的審議委員,被限縮到「專業盲點」的陷阱內,拘泥於從醫學的角度在「相關」性方面斤斤計較,甚至不覺之間扮演政府或疫苗廠商的「防衛者」角色,難免想要減少「賠償」的可能,以至於過度小心或用嚴苛的標準審議;反而忘了民眾打新冠疫苗其實是冒著更高的傷亡風險,成就政府群體免疫的公共效益,如因接種疫苗而受害,應從給予民眾合理「補償」(彌補損害)的角度思考,才會發生獲得救濟的案件「又慢又少」的情形。

另一個重大的問題,就是救濟基金依法是由疫苗製造或輸入廠商,按每一人劑1.5元的方式徵收,以致於救濟基金規模不大,可能影響到審議委員核給補償或補助的金額。而衛福部次長薛瑞元已經承認,實務上並未對COVID-19疫苗廠商徵收,而是由政府編列特別預算補足。而由於6月底將到期的紓困基金尚有龐大剩餘,且民間及國際捐贈巨量的疫苗,幫政府節省了至少200億元的疫苗支出,顯然錢不是問題。

再從支出面來看,以打疫苗死亡的1,414人計算,若每位可獲得100萬元的補償,政府也只花費14億多元,對政府而言是九牛之一毛,又可提高老人接種疫苗的覆蓋率,降低傷亡率。

我們建議指揮中心及衛福部,應該趕快將已經編列的特別預算,移撥來挹注救濟基金,作為審議委員從速審議、從寬認定、從優補償或補助的強力後盾,才能提高老人疫苗覆蓋率,正面因應疫情升溫的嚴峻挑戰。












聯合報黑白集/以陸為師或以陸為戒?


2022-04-05 03:33  聯合報 /   黑白集
社會不斷逼問政府要走向與病毒共存之路或清零,卻只得到「趨近正常生活下積極抗疫」,模稜兩可的答案。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放眼世界,對疫情仍採「清零」的,約莫只剩中國大陸和台灣。巧的是,在高度封鎖下,兩岸幾乎同時爆發疫情。在防疫轉折點,到底要繼續「清零」或走向「共存」,蔡政府的下一步仍使民眾如在五里霧中。

兩年多來,蔡政府對大陸不時揶揄、批評、惡言相向,但在防疫作為上,卻差別不大。大方向上,兩岸都堅持「清零」;手段上都嚴封邊境,稍有風吹草動,就嚴格匡列隔離;連獨厚「本土疫苗」,也如出一轍。兩岸就算不是亦步亦趨,也是「有志一同」了。

封鎖下,固讓確診案例減少,卻也讓經濟與民眾生活付出嚴重代價。如今大陸疫情延燒至上海、深圳等經濟重鎮,鐵腕更凶;但顯然封不住,徒讓經濟受創。民眾搶買物資、骨肉被迫分離,亂象令人怵目驚心。

台灣疫情雖沒那麼嚴重,但是否步其後塵,不容樂觀。蔡政府迄今除不斷發明新名詞,如「類普篩」、「新台灣模式」、「全民防疫愛心篩檢」,作法仍是老套。蘇貞昌所謂「正常生活、積極防疫、穩健開放」,論述充滿矛盾,這種官話更令人無所適從。

兩岸都堅持「清零」,多少都有政治考量。但連蔡政府都承認,此波疫情重症率極低,這也是各國從「清零」改採「共存」的主因。看到對岸防疫亂象,蔡政府要以之為師,或以之為戒?











聯合報社論/怎能想像以婦孺為人肉盾牌的災難?


2022-04-05 03:27  聯合報 /   社論
烏軍收復基輔郊區布查鎮後,赫然發現街道屍首遍地。目擊者說,這正是俄國犯下戰爭罪的證據。(路透)


烏克蘭人民抗俄意志高昂,卻也面臨大規模的人道災難。聯合國難民署估計,已有四百萬人逃離烏克蘭,六百萬人在烏境內流離失所,另一千三百萬人困在戰火肆虐地區。烏克蘭許多城市被轟炸,幼兒園、學校、醫院、劇院、公寓被毀,不少平民遇害。美國和國際人權組織都認定,俄軍犯下攻擊平民的戰爭罪行,美國總統拜登更指控俄國總統普亭是「戰犯」。

國際法最重要的交戰規則之一,就是區分戰鬥人員和平民、區分軍事目標和民用設施;故意殺害平民或攻擊非軍事目標均被定義為「戰爭罪」,不容於國際社會。俄軍多次被指以平民為目標,攻擊學校、醫院和民居,近日更被控把兒童當掩護坦克的人肉盾牌,撤離基輔時還在民宅周遭埋設地雷,令舉世憤然。其中有些是明顯惡劣罪行,有些罪責卻因烏軍之作為而變得模糊。

《華盛頓郵報》報導,烏克蘭軍隊在基輔的公寓大樓間部署火箭砲、防空機槍和裝甲車,武裝志願兵駐紮在辦公室、住家或餐館等場所。烏軍混在平民區部署防線,除模糊俄軍的戰爭罪責,也可能置烏國民眾於險境而違反國際法。面對攻擊平民之指責,俄軍回稱那些建築已成烏軍軍事設施的掩體;俄軍固不應攻擊平民,但烏軍對此也恐難逃責任。

基輔烏軍駁斥此一說法,認為依此邏輯,烏軍難道要撤守大城?而華郵訪問的大多數烏克蘭平民,也表示理解烏軍作法。抗俄意志強烈的烏克蘭民眾,支持烏軍在平民處所進行軍事部署,然而,武裝化的平民居所也會成為俄軍攻擊目標。於是,當烏方的戰爭宣傳控訴俄軍濫殺平民時,俄方也反控烏軍以數百萬平民做為人肉盾牌。

在台灣,蔡政府除站隊美國、制裁俄羅斯外,也訴諸人道援烏。蔡總統說,俄軍入侵烏克蘭,造成許多平民無辜傷亡流離失所;行政院長蘇貞昌也表示,從這次戰爭記取教訓就是獨裁者的窮兵黷武,受害最嚴重就是老弱婦孺和平民百姓。但除了歐洲各國正在努力應付二戰以來最大的難民潮,如今仍被困在烏克蘭城市砲火下的平民百姓處境,是否也給了蔡政府什麼啟示?

近年在台海情勢催化與美國要求台灣加強自我防衛能力的催促下,國防部正研議延長役期,也要強化全民國防,進行後備軍人及全民防衛動員制度改革。美國國防部助理部長卡琳以烏國抗俄作為台灣自我防衛的典範,呼籲台灣以烏國為鑑,讓人民做好作戰準備。台灣也借鑑烏克蘭,進行了「史上最硬」後備教召;蔡總統視導時更強調,要貫徹「就地動員,就地作戰」原則,預設戰場發生在自己家鄉。

全民國防強調軍民一體,結合軍事武力與民間資源、精神意志,形成總體國防力量,這是保家衛國的最重要憑藉。但中共犯台,如果社區就是戰場,公寓也做武裝,基輔兵燹焚城景象將重現台灣街頭。基輔武裝志願兵說,「戰爭的邏輯非常殘酷,我們無法在避免平民死傷下保衛城市」。俄烏尚能闢出疏散平民的人道走廊,但台灣四面環海,一旦有事要如何開闢人道走廊?我們又如何想像一場以平民婦孺為人肉盾牌的災難?

蘇貞昌舉例烏國阿嬤拿木槍保家衛國、老爺爺也到軍營報到,重提他只剩一支掃帚也要對抗侵略。問題是,烏國總統澤倫斯基雖成抗俄英雄,人民面對家園破毀和死難流離卻極慘烈。面對霸權,不應草螟弄雞公,而應發揮小國求生的最佳智慧,執政者謹慎避戰,這是看待烏克蘭人道災難應有的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