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4日 星期四

經濟日報社論/突破台灣觀光業的瓶頸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  聯合報社論/滿腦子「備戰」思維,是否忘了日常的安全
◆  聯合報黑白集/誰擋住王國材的陽光?
◆  經濟日報社論/突破台灣觀光業的瓶頸







經濟日報社論/突破台灣觀光業的瓶頸


2024-04-04 01:11  經濟日報/ 社論
以台灣有限的觀光資源,除追求人數成長外,也應聚焦在質的精進,吸引高檔次的外國旅客,從事功能性的活動。 聯合報系資料照


▶▶▶不斷更新/0403花蓮大地震 完整新聞速報

最近交通部長王國材針對香港通過修正基本法,會增加旅遊風險,建議國人不要去香港旅遊,而引發國內觀光業強烈反彈。因為去年共有75萬國人赴港,為成長最快的地區;觀光首長帶頭澆冷水,對一直處於低迷的觀光產業影響很大。

另外近年來香港已取代中國大陸,成為來台旅客的最大來源,去年共有120萬港人來台;若一旦再引發香港的抵制報復,限縮來台旅客的規模,對國內觀光產業更是雪上加霜。

觀光產業在全球經濟的重要性持續提高,也是受疫情影響最嚴重的產業。在疫情解封後,全球觀光市場開始回溫;但由於交通運輸費率大增,再加上全球性的通貨膨脹,使得觀光成本上揚,全球已經進入高價旅遊時代,大環境並不利於觀光產業發展。如何在旅遊成本高漲下,繼續吸引觀光客,各國政府無不積極加強觀光資源的能力建構,推出各式促銷措施,全球觀光市場競爭已更加白熱化。

然而台灣在此波競賽中,顯然並未取得先機。觀光產業一直並非台灣強項,特別是在吸引國際旅客方面,台灣也落後其他東亞鄰國。馬政府時期大幅開放陸客政策下,民國一O四年(2015年)來台旅客首度突破千萬人,帶動台灣觀光業的蓬勃發展,與東亞鄰國差距已縮小。而其中陸客超過400萬人,約占四成;雖然也引起少數業者壟斷資源,削價競爭壓縮利潤空間,以及排擠國內旅遊等質疑,不過整體而言,確實帶動國內觀光產業的發展。

在蔡政府上任來,因兩岸關係緊張,來台陸客人數成為對岸掌控工具,陸客人數開始下滑,疫情前的國一O八年(2019年)已下滑到300萬人以下。而在疫情過後兩岸關係惡化,去年只有22萬陸客來台,來台旅客總人數也降到650萬人

蔡政府雖嘗試開拓其他客源以降低衝擊,例如推動新南向國家旅客來台,但無法完全彌補陸客缺口,關鍵是許多政策出現偏差並未到位;主要是以放煙火式的直接補貼旅客方式,開放免簽證入境也缺乏整體的規劃。另外仍以爭取東南亞華人為主要客源,對於東南亞龐大的穆斯林市場疏於經營;再加上國內穆斯林觀光友善環境仍有待提升,也影響旅客來台意願。

推動觀光產業為賴總統重要的競選政見,在觀光局已升格為觀光署下,為因應國際觀光環境劇變,賴政府也應順勢調整,才能協助台灣觀光產業突破目前的瓶頸。

首先根據過去蔡政府的經驗,無論是人數或是消費能力,其他地區客源是無法填補陸客缺口,吸引陸客來台勢在必行。但是由於兩岸關係不佳,雙方均限制赴對方旅遊,開放觀光成為政治籌碼的工具。大陸在疫情後即使經濟不振,但出國旅遊人數仍相當可觀;吸引大陸旅客已成為其他國家觀光政策的重要環節,台灣已經明顯落後,如何突破此僵局,對賴政府是一大考驗。

其次,近年來雖然來自其他鄰近地區,例如南韓、港、澳及東南亞的旅客人數成長,但部分可歸因於直接補貼。在補貼不可能長期持續下,未來必須開發更多客源。另外,上述國家來台人數雖有增加,但停留天數,以及消費能力並未同步成長;如何改善國內旅遊市場基礎設施,並搭配整體行銷方案,以增加台灣的吸引力,也應是規劃重點。

綜合而言,以台灣有限的觀光資源,除追求人數成長外,也應聚焦在質的精進,吸引高檔次的外國旅客,從事功能性的活動。例如台灣醫療水準高,體系健全,更具價格競爭力,適合推動國際觀光醫療。但因相關法令無法配合鬆綁,台灣在國際觀光醫療市場占有率並不高,未來有待加強。












聯合報黑白集/誰擋住王國材的陽光?


2024-04-04 02:50  聯合報/ 黑白集
針對國際來台旅客目標下修,交通部長王國材說,中國不讓旅客來台的態度比他預期的還要堅定,原本對於兩岸交流還有一些期待,但現在看不到曙光。圖/中央社


▶▶▶不斷更新/0403花蓮大地震 完整新聞速報

交通部訂出今年國際觀光客來台要達一千二百萬人次的目標,但兩岸關係遲遲難以回春,部長王國材近日宣布下修為一千萬人次。他說,原先訂一千二百萬人次是涵蓋了陸客,但現在「還看不到曙光」,只好降為一千萬人次。

事實上,王國材把目標減為一千萬人次,也僅供自娛。今年第一季來台旅客人數,加總連兩百萬人都不到,全年若能達到八、九百萬就偷笑了,訂出一千萬的目標只是阿Q式「精神勝利法」。

再說,王國材的「曙光」,究竟被誰遮擋?不就是搞僵兩岸關係、又拒絕對話的蔡政府嗎?從釋迦、石斑等兩岸農漁產品糾紛起,蔡政府即一直用控訴的手法指責對岸惡意杯葛,把行政技術議題上綱為政治衝突。這種態度當然無助解決問題。

更可議的是,蔡政府好不容易開放我旅遊業者組團赴陸,但尚未正式上路,旋即又宣布六月起停止出團。這種反反覆覆的態度,無異把業者和旅客當成人質,來要脅對岸。這和農漁糾紛中罔顧農漁民權益、只顧政府威風的操作,如出一轍。對岸是專制體制,台灣是民主政府,我們的作法不能更自由開放些嗎?

再看,馬英九登陸訪問,目的在幫兩岸緊張降溫,這是他一番苦心。但民進黨立刻批他,「淪統戰工具」、「幫腔大陸」。請問,民進黨一直罵,就會贏嗎?












聯合報社論/滿腦子「備戰」思維,是否忘了日常的安全


2024-04-04 02:53  聯合報/ 社論
花蓮市軒轅路九層樓的天王星大樓地震後嚴重傾斜。記者王思慧/攝影


▶▶▶不斷更新/0403花蓮大地震 完整新聞速報

花蓮昨天清晨發生規模七.二的大地震,劇烈的搖晃,讓全台民眾陷入巨大的恐慌。對廿五年前的九二一地震沒有記憶的年輕世代,這回體會到了身處地震島的滋味。然而,多數人卻沒收到國家級警報,這正常嗎?這起地震,造成花蓮多處鐵公路、橋梁斷裂變形無法通行,花蓮頓成孤島,市區也有數棟大樓倒塌,若干縣市已派員前往支援。

與九二一地震相比,兩次地震規模相當接近,且都屬於淺層地震。差別在,花蓮的四○三地震震央在東部外海,與南投九二一地震震央在西部陸地不同;由於東西部人口密度差異極大,兩次地震造成的人員及物質損傷程度也迥不相同,堪稱不幸中的大幸。但隨著頻繁的餘震,是否會讓一些原本結構不良的建築變得愈發脆弱危險,也是相關單位必須儘速檢視的工作。

每一次地震,都是對我們的建築及公共工程結構安全的臨檢,也是對水、電、通訊等公共服務設施的挑戰,包括對於救災救難、交通運輸緊急應變的考驗。這次地震,北中南幾都的捷運系統,上班尖峰時間行駛中的車輛均安全無虞,並按規定停駛檢查。但新北環狀線中和段則驚傳「軌道錯位」,主要是高架梁柱移位,需要一些時間才能修復。高鐵曾一度停駛檢查,隨即採「降級運轉」恢復通行,但對許多旅客的往返已造成不便。

災情最慘的集中在花蓮,包括多棟大樓倒塌傾斜。在蘇花公路大清水隧道,一出隧道,眼前的道路完全坍崩消失,只剩深不見底的崖谷。若要修復,將是耗時費日的大工程。此外,北迴鐵路遭巨石擊中,鐵軌扭曲無法通行,亟待搶修。包括中橫公路落石如雨,許多人車受困,多人傷亡。在鐵公路三線俱斷的情況下,花蓮人返家之路便告中斷。如何協助東部鐵公路搶通,除了需要中央政府的指揮協助,有餘裕的縣市也應該及時調派救災人力物力,盡速幫助花蓮救災及重建。

這場規模七.二的地震,劇烈的地動天搖來得措不及防,任何人經歷過後都將終身難忘。不過廿五年之隔,台灣歷經兩次規模七以上的大震,人們怎能不為台灣地質的脆弱多災感到憂心。不少人也問:發生這麼嚴重的地震,人心惶惶,為何不見政府發布國家級警報?氣象署的解釋是,雙北、桃園等地因未達實際震度四級,而未發布警報。事實上,雙北震度都在五級以上,人們實際感受也極強烈,為何氣象署會發生如此嚴重的誤判?這是地震中心第一時間的資訊不準確,還是警報發布單位疏忽?尤其,一月間中共不過是發射衛星,國防部卻發布「飛彈飛越南部上空」的國家級警報。這次民眾亟需了解情況,政府反而略而不提,未免太離譜。

近幾年,蔡政府忙於發展國防工業,忙於徵兵和部署備戰,聲稱「備戰才能避戰」。如果拿這樣的「備戰意識」,來檢視政府對國家人民的日常安全防備是否周全,恐怕就是一個難堪的對比。例如,今年以來「食安」問題是處處破洞,臭蛋、瘦肉精、紅麴、粿條等事件一樁接一樁,但衛福部均查不到源頭。「工安」方面,每個月均傳出工地施工不慎導致鄰房傾斜倒塌事件,或是工廠施工缺乏防護導致工人意外死亡,停留在開發中國家的草率作風。包括兒虐死亡事件,每年平均超過廿件,「社會安全網」的破洞有人在乎嗎?

「備戰才能避戰」,是基於戰爭邏輯;但人民需要的,則是和平邏輯。如果政府不為人民的日常安全做好準備,安全可能從天而降嗎?




政府有心 全民才能避凶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  政府有心 全民才能避凶
◆  天災難料 防災教育須加強
◆  生死攸關 警報忘了上緊發條
◆  地震共振 台北國土計畫應減壓
◆  老建物全面補強勢在必行
◆  地質資料庫建置刻不容緩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政府有心 全民才能避凶


2024-04-04 03:49  聯合報/ 程仁宏/中國文化大學地理學系教授、消基會名譽董事長


▶▶▶不斷更新/0403花蓮大地震 完整新聞速報

花蓮縣政府南南東方廿五公里台灣東部海域,於三日上午發生芮氏規模七點二強震,為九二一大地震以來最大規模地震,民眾心有餘悸,除了擔心後續的餘震外,更要注意此次強震可能牽動旁邊的斷層系統,尤其中央山脈的斷層活動區,進而引發後續一連串地震。

三日花蓮強震震源在台灣東部海域,其鄰近活動斷層有米崙斷層、嶺頂斷層、奇美斷層,尤其可能牽動中央山脈斷層系統,故如牽一髪而動全身,鄰近斷層因此花蓮強震,均也發生錯動,如果達到臨界點,短期內極有可能再發生地震,尤其坡地致災風險區,如花蓮縣萬榮鄉、吉安鄉、光復鄉、豐濱鄉、花蓮市、壽豐鄉、秀林鄉,宜蘭縣蘇澳鎮、南澳鄉、大同鄉,南投縣仁愛鄉,台中市和平區等坡地致災敏感地區,均要特別留意。

台灣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地震是台灣不可避免的環境災害,尤其台灣有四大要特別注意的地震帶:一、花蓮外海隱沒帶,其地震周期約為百年一次;二、花東縱谷斷層,玉里斷層與池上斷層均屬之;三、台南、嘉義六甲斷層;四、北部山腳斷層與隱沒帶。

地震的影響力涵蓋岩石圈及水圈,當地震發生時,除了地表斷裂、大地震動、土壤液化、山崩、海嘯,甚至引發火山活動,帶來重大災情,最好的應對方式就是「做好周全的準備」。此刻政府應要求各公私機關、學校進行建築物、橋梁、高架道路等建物的安全查報及補強措施;山區道路邊坡防範落石措施;加強各級學校機關的地震防災演練。

筆者特別提醒,在花蓮強震後,民眾與政府應檢查一下住宅的結構安全?樑柱有無歪斜變形?牆壁有無裂縫?大樓磁磚有無破損?大樓外牆上的冷氣設備是否鬆動?戶外招牌是否固定好?家中吊燈吊扇是否鬆動?大型家具是否僅靠牆擺放,若沒有固定,則易翻倒釀災。最近外出時不要沿著大樓邊走,盡量走入騎樓;在山區開車時,若發現路面有大小石頭,要特別小心,此乃山崩落石之前兆。政府有心、民眾小心,才能真正讓全民趨吉避凶。












天災難料 防災教育須加強


2024-04-04 03:49  聯合報/ 邱世長/教育工作者(新北市)


▶▶▶不斷更新/0403花蓮大地震 完整新聞速報

教育既是百年大計,也該強化「機會教育」,藉著這次令人心驚膽戰的○四○三大地震,教導國人與學生防災的正確觀念與技能,防災教育的成效才會最好。

學校在每年九月廿一日,都會宣導與演練地震保命三步驟:「趴下、掩護、穩住」。老師也會告訴學生,地震發生時要處變不驚,不慌不忙先保護自身的安全,特別是保護頭與頸部。

消防署不斷提醒除了地震保命三步驟,國人也要在第一時間,躲在桌子下或牆角,最為安全。

換句話說,「知行合一」才是重點,學校不僅要教導學生如何避難,更要實際演練,才不會當地震突然來襲,師生都手忙腳亂,造成遺憾。

防災教育的目的,是藉由教育過程,讓學生去實際體驗,進而變成正確的反射動作,藉此降低傷亡與財損。學生要學習到地震災害「發生前」的預防,災害「發生時」的正確應變,以及災害「發生後」的正確求助方法,和培養學生如同「正向心理學」所言,正向積極的價值理念

不經一事,不長一智,我們必須透過經驗累積,讓災情持續降低

台灣與地震共處是難以擺脫的宿命。既然「天災難料」無法預防,「人力可為」就是強化防災教育,且是從小開始,納入教育的一環。












生死攸關 警報忘了上緊發條


2024-04-04 03:49  聯合報/ 孔令信/大學教師(台北市)


▶▶▶不斷更新/0403花蓮大地震 完整新聞速報

○四○三大地震震動了全國人民的心,當花蓮傳出災情時,大家的心都沉下來!希望受災地區的同胞都能夠平平安安!執政黨從蔡英文總統、閣揆陳建仁都趕到應變中心坐鎮,而賴清德準總統特別趕赴花蓮主持救災事宜,顯現蔡團隊與賴團隊的危機意識上緊了發條。可是在上午七點五十八分地動山搖時,國家級警報竟然有不少國人沒有收到,而當時有不少人正趕著上班上課, 在大家心有餘悸之際,不少人還是沒有感受到氣象署預警的闗懷心意。

其實,重大災難與意外事件的發生就是對執政團隊最嚴酷的考驗,因為救災絕對需要上下一心共同合作處理,尤其第一時間救人第一,接下來才是善後復建工作。等告一段落後才是究責檢討。

蔡政府在此次大地震表現比以前進步,賴清德還親自到花蓮現場指揮救災。而綠委與綠營側翼,只有少數表示收到警報,為氣象署緩頰,也沒有在第一時間馬上就把責任推給花蓮縣長。比起民國一一一年(二○二二年)九月十八日台東地震中央災害應變中心在總統致辭後,沒有讓花東受災最嚴重的兩地縣長報告就草草結束。這次蔡英文進步了!問題是氣象署呢?

氣象署事後說明「漏報」原因是 PWS 警報門檻為震度四級以上,部分地區預估震度僅三級,因此警報範圍未涵蓋。事實證明氣象署明顯誤判,關鍵在何處?才是最該檢討與改善的地方。

部分媒體舉出在裴洛西訪台後共軍軍演發射飛彈越過台上空,卻不見國防部發布警報;而總統大選期間中國發射人造衛星,國防部卻「突然」發布警報。讓國人對蔡政府的「警報發布標準」不敢恭維。氣象署肩負著處理國內氣候與天災的預測重責,科學依據更需客觀與精確,人命關天,讓國人有充分應變與自救救人的時間,應該是氣象署的職責要求啊!千萬不要淪為政治性預警!












地震共振 台北國土計畫應減壓


2024-04-04 03:49  聯合報/ 賴明煌/土木工程技師、前台南縣交通觀光局長(嘉縣水上)


▶▶▶不斷更新/0403花蓮大地震 完整新聞速報

○四○三花蓮大地震,係自九二一集集大地震後廿五年台灣所遭遇最大地震,雖是震源屬極淺層地震,幸好震央在花蓮外海,震後九小時內全國有九死八二三傷與災情千件,就此震度規模之大與擺幅延時之久等,堪比他國例如令和六年死傷二千人的能登半島地震,花蓮地震如此傷亡實屬萬幸。

惟花東地區北銜宜蘭與大台北都會區,及向西跨越中央與雪山山脈等陸上運輸要徑,遭受損斷,這時就須全國上下協力合作,發揮複合式運輸系統,克服陸域阻擾,減低震災對交通的損害與轉向繞行海空運輸的影響。

此次震源屬台灣三大地震區再發生頻率最高的東部地震區北端,推論約與東北部地震區南緣有若干互層交織作用,如龜山島龜首隆起露頭山峰脊背坡崖處,在九二一與這次地震均有明顯崩塌,顯示東北區沖繩海槽擴張區火山島也受大面積板塊交互影響

地震共振更可怕。二次世界大戰時,德軍行進間步履整齊劃一深獲國際肯定,但是遇到橋面行走就可以自由紊踏不受限制,以防止與橋共振而垮共振側風的加害,對於高層建築的傷害也十分可怕。

台北都會區因地處極軟弱湖泊沉泥盆地之粉土黏土沉泥質互層極厚構造,故在這次地震搖晃幅度與持續時間,均較其他地區有顯著甚至接近震央區的規模。因為盆地效用與場址為擺幅延時拉長,所致高層建築之傷害與恰為建築自然震動週期與地面晃動頻率相似,衍生共振的傷害甚至可能崩塌。這是台北盆地的環境宿命

不過,共振加害因地與樓層數而異。一般低於卌層建物的自然振動頻率可由經驗公式推估。以台北盆地為例,不論中央研究院的可移動式或交通部中央氣象署固定式的微地動測候站,以每公里內均有站,總數超過近六百個微地動施測站佈設,可精細描繪出盆地及其周邊地區之地盤自然振動主頻,並藉此再往外到其他地區推廣量測。由此確認台北盆地邊緣與山麓帶具有較高之主頻,而盆地內沉泥沖積層分布較厚處則呈現低主頻。

振動主頻高低與場址特性息息相關,即大地震在此發生與外地傳來時,位在盆地邊緣頗多低矮建物與位在中心區土層較厚較高樓層建物之低頻區,就較易有災損傳出之緣故。

從氣象署公告該地震即時強地動震波圖可看到全國震度最大「六強」發生在和平測站,離震央約卅八公里,搖晃延時約六十秒;而花蓮市離震央有廿五公里,搖晃延時約六十秒;台北市測站離震央有一四五公里,但搖晃延時約達百秒,不輸九二一地震的恐懼程度。

台北盆地受地震共振的加劇可怕,其盆地上建物受震波衝擊時,結構本身之頻率若與地質地層之自然頻率相近時,極易好發共振現象;同時因沉泥質軟弱盆地與地下水位極高等客觀條件加乘效果,再釀振幅更大引起更嚴重災損。因此面對不時來襲毫無有效預警的大地震,台北首都似有必要配合民國一一四年(二○二五年)五月初將要實施的國土計畫法,作合理調配與分散減壓的規畫,並且也須在遠處異地另設第二首都之備援準備設計才是讓台灣已執行了近五十年區域計畫法有個完善的經驗傳承











老建物全面補強勢在必行


2024-04-04 03:49  聯合報/ 拱祥生/台北市土木技師公會理事、大地技師、水保技師(台北市)


▶▶▶不斷更新/0403花蓮大地震 完整新聞速報

清明連假節前夕在花蓮外海發生自九二一大震後最大之芮氏規模七點二大震,不僅震央花蓮多處建物崩塌,連遠在二百公里外雙北亦有多棟建物受損。老舊建物該如何在大震下存活,避免傷亡,真是令人擔憂的重大議題。

根據國家地震中心在地震後提出第一版地震事件彙整報告,最大震度在花蓮縣和平、震度為六強,一路往北微幅下降到四級,到了台北市、新北市震度又微幅上升達五弱,但全台大部分區域震度都有四級此處所提到震度大小,就是建築物目前耐震設計的標準依據之一。再依本次花蓮測站量測到最大地表加速度為四五八gal,已經超過現行耐震設計地表加速度;換言之,即使依最新耐震規範進行設計,在花蓮的房子還是有可能受損,只是現行耐震科技對於韌性設計與施工都比以往重視,讓建物能夠符合「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耐震準則,達到人命安全保護目標。

符合新耐震標準的房子能大震不倒,但九二一前沒有耐震設計概念的老舊房屋,幾乎連中小震都無法抵抗,加上又無強柱弱梁、韌性接頭等耐震設計細節,為何歷經九二一及本次大震,老舊房屋沒倒的比較多?

工程師一般設計都要考慮安全係數,也就是真正能夠抵抗的地震力,會比設計地震力高出最少一點五倍;若是低矮樓房,還有很多設計未考慮牆體能夠抵抗的地震力,種種因素讓老舊房屋還能勉強度過這麼多大地震襲擊,但這些不確定性完全把房屋安全交給老天爺,並非長久之計。

九二一之後,老舊校舍耐震補強已接近完成,補強完成的校舍有良好耐震能力;但全國在九二一前興建的危老房屋比例高達七成,這些危老房屋的耐震能力普遍無法滿足現有耐震能力需求。公寓大廈意見整合不易、補強經費不足,是私有住宅耐震力無法補強的關鍵因素。即使內政部國土管理署已委託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成立私有建築物弱層補強專案辦公室,但補助金額上限是四十五%,顯然多數弱勢者住宅無法完成補強。

基於信賴保護原則,老舊建物的建照與使照也是政府發的,依當初規定抗震力建造的房屋,現在要提升其耐震能力,政府給予全額補助不見得不合理。其次,政府也可以先行補強,再用國外記帳的方式,於所有權移轉時再扣除,也是可以討論的執行方式,重點是補強不能再拖了!

危老房屋強度已不足,更應限制因商業使用而敲除磚牆,這是推倒危老房屋耐震安全的最後一根稻草。兩年前花蓮玉里超商樓房震倒,即疑因將牆壁改為玻璃帷幕而減弱支撐力;建管單位有必要全面管控一樓敲除牆面之室內裝修計畫,及在公共使用之建物進行敲除牆面等不利於建築耐震的行為。

不論震央在南投或是花蓮,雙北都因為地質上的盆地放大效應,讓地震力變大,也反映在倒塌或受損房屋現象上但萬一山腳斷層錯動,或與此次花蓮同樣大小的地震力在雙北發生,那災損絕對無法想像。為了在下次大地震來臨前在危老房屋存活,全面補強勢在必行;殷鑑不遠,年初日本能登地震災損嚴重主因,就是因該區域經濟弱勢,造成房屋補強率偏低。台灣不能重蹈覆轍,才能避免憾事再度發生。














地質資料庫建置刻不容緩


2024-04-04 03:49  聯合報/ 許繼隆/應用地質技師、執業律師(台北市)


▶▶▶不斷更新/0403花蓮大地震 完整新聞速報

花蓮強震再度喚醒民眾對於台灣處於地震帶之危機意識,尤其多數人把過去的九二一震災與本次地震連接起來。面對地震發生,不僅在於精細的地震斷層調查,更重要的是地震產生的震波,往往嚴重衝擊斷層帶以外的各項交通設施與居住建物的安全,凡此均需仰賴基地地質調查及地質安全評估的工作,並作為國土開發的重點指引。

此次震央位在台灣東部外海洋底,但強震造成花蓮港有土壤液化常見的噴砂現象發生;此外,台北捷運環狀線軌道錯位變形、幾處房屋與大樓倒塌、多處山區有落石地滑、蘇花公路隧道出口路基塌陷以致交通中斷,此皆為地震震波影響。受地質條件不同而有不同的災害型態,比如說,砂質土壤與高地下水位,容易發生土壤液化的災害;地層節理發達者,易有落石地滑發生;順向坡則因坡腳出露而產生大規模滑移。

所以,災害發生的型態取決於地質條件,倘若可以控制砂質土壤下方的地下水位,則可防止土壤液化發生對於節理發達的地層,事先以岩栓、岩錨固定,可防止路基崩落;順向坡則避免開挖道路而砍斷坡腳。以上種種,均可事前經地質調查得知,而採取各種不同防災的做法。

由此得知,經由平時地質調查所得的地質資料包括地層位態岩性以及地下水位)倘予以建置資料庫,可事前分析地震產生的災害型態,而做為防災的依據。此類似健保資料庫的建置,針對不同年齡、性別、飲食作息、有無菸癮藥癮與家族病史等等,進行綜整或交叉分析後,以預防疾病的發生。

因此地質法的中央主管機關經濟部,於去年政府組織改造後,將隸屬之中央地質調查所與礦務局整併為地質調查及礦業管理中心,政策首重於地質法第十七條之落實,將全國各項建設所獲取之地質資料加以彙整,俾建置全國各地土壤性質、地層岩性與地下水位等地質資料庫;藉由地理資訊系統進行大數據分析,除直接提供公路、捷運、鐵道選線與建築物選址之用,亦為國土規畫堅實基礎

然而,同屬行政院轄下,握有鉅額交通及建設預算的其他部會,對於地質資料之提供不如預期,縱按期程提供者,亦未詳加核實;尤其經濟部組改之後,受限於中央政府機關總員額法與中央行政機關組織基準法的規定,使整併後的地質調查業務,由過去中央地質調查所五個組減為現在的三個組,人力資源實不足以應付當前的法定業務,捉襟見肘乃是必然。

再者,地質法的地方主管機關為直轄市政府與縣(市)政府,目前僅台北市政府工務局設大地工程處,乃歷年來為經濟部推動地質法最有實績之地方專責機關至於其餘五都或縣市政府,尚無專責主政局處強幹弱枝下,延緩地質資料庫之建置,不利於震災預防與土地使用強度分區規畫

地震屬於天災,但若科學技術上可事先加以防免,政府卻毫無作為,無異使天災轉為人禍。地質法自民國一百年十二月施行迄今,政府參與諸多公共建設,且核准為數不少的土地開發案、核發難以勝數的建造執照,中央機關地質資料庫的建置依法應該相當齊備。若地質資料仍有不足或地方政府缺少專責單位,中央與地方機關應即刻大刀闊斧改善,則全民可以期待未來台灣再次發生地震時,其產生的災害必將是微不足道。



盛治仁/誰說一個人不能造成巨大改變?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盛治仁/誰說一個人不能造成巨大改變?
◆  方祖涵/變成潮流的朝聖旅行
◆  劉維公/誰是台灣民主異教的林祿和?
◆  魏國彥/國土計畫法 需考量生物地理







盛治仁/誰說一個人不能造成巨大改變?


2024-04-04 03:49  聯合報/ 盛治仁(作者為雲品國際董事長)


▶▶▶不斷更新/0403花蓮大地震 完整新聞速報

最近大專籃球聯賽落幕,我有機會以政大校友身分到場觀賞了冠軍賽,充分感受到球賽的熱情和全場校友凝聚力

政大雄鷹隊民國一○六年(二○一七年)在周行一校長任內成立關鍵人物是姜豐年學長。他是少數又懂籃球又懂企業經營的人才,把國外大學經營體育活動的做法引進台灣,在社群媒體上有大量關注,球員有粉絲團,還有官方商品和對外活動等配套措施,成功行銷大學籃球並增進校友認同和參與

譽之所至,謗亦隨之。雄鷹的成功,當然也會引起批評。或說是靠砸大錢辦事,或是檢驗部分球員言行,或看衰長期發展。面對批評不用迴避,反而可以當作成長的動力。有則改之,無則嘉勉,讓團隊更謹言慎行並非壞事。

至於經費的部分,常看體育的人都知道沒錢難辦事,但不代表有錢必定成功。NBA職業聯盟中花大錢但戰績不佳的球隊比比皆是。要贏得冠軍不一定是球員的個人天賦最高,但絕對是團隊戰力最強。能贏得一年冠軍不容易,要連續四年奪冠更是極端困難必須具備強大心理素質和團隊精神

在學校捐一棟建築的貢獻很大,讓許多學子能享受好的設備。捐一個球隊的難度更高,是因為要克服許多「人」的問題,從幹部組成、球員招募、家長溝通、校友凝聚等每一步驟都無比艱辛,招募球員甚至遠到非洲,和家長溝通要無比用心,還要組成有體能教練、運動防護師和數據分析師通力合作的團隊,降低受傷風險

過去有機會幾次接觸陳子威總教練,斯文有禮、謙遜有節。球員說他不只教球技,也教怎麼做人,因為做人是一輩子的事。表現不好的時候,教練會努力引導,協助找到定位,這些才是球隊最寶貴且可長可久的文化。

政大是一個人文和社會科學為主的學校,過去在體育上並沒有特別表現,這次改變的不只是政大的籃球校隊,而是扭轉了文武不能雙全的刻板印象,更深層地影響了體育文化

學術和體育本來就不是互斥的選項,擁有卓越學術地位的學校一樣可以發展傑出的體育項目,學生運動員只要有心,絕對能夠兼顧學業,期盼有更多大學跟進,振興整體體育發展

成就政大雄鷹的關鍵人物姜豐年,在新浪網和其他商業投資上的成功,雖然傑出但不獨特。但他以經營新創公司的精神和毅力投入球隊的籌設,改變了球員的前途和大學體育的生態,同時凝聚了無數校友的熱情和向心力,則是前所未見的傳奇故事這種從無到有且無前例可循的任務是最艱困的

比姜學長更大筆的捐款,在國內外大學並不少見。但是專業知識和經驗的累積、親力親為投入的熱情、大膽築夢設定的目標和長期承諾等因素的結合,造就了這個獨一無二的感動典範。誰說一個人不能造成巨大改變

那天在比賽現場看到姜豐年學長消瘦許多,在此祝福學長身體健康,永續帶領球隊前進腳步,改變更多球員的生命故事,凝聚更多校友的熱情,感動更多人心。政大雄鷹加油!我們都在!





黃齊元/在AI革命中找到台灣定位

◆  黃齊元/在AI革命中找到台灣定位











黃齊元/在 AI 革命中找到台灣定位


2024-04-04 03:49  聯合報/ 黃齊元(作者為李國鼎科技發展基金會副董事長、東南亞影響力聯盟創辦人)


▶▶▶不斷更新/0403花蓮大地震 完整新聞速報

最近輝達創辦人黃仁勳在華人場合表示,他是一名優秀的「台灣大使」,因為了解台灣歷史及產業重要性,而台灣正處在新 AI 革命、工業革命的重要中心位置,所以我們必須能說好台灣的故事,他並高喊「台灣加油」。

黃仁勳是台灣之光,但我們切莫把其善意,誤解為他會帶領台灣和中國對抗。在今年輝達 GPU 年度技術大會上,黃仁勳宣布輝達下一代智慧車用晶片,已與三家中國汽車製造商包括比亞迪達成合作。對於比亞迪來說,希望借助輝達提升海外市場知名度,而輝達也希望深化和全球電動車龍頭比亞迪的關係

黃仁勳先前曾強調中國市場對輝達的重要性,他相信各國目標並非敵對,但也在為中美緊張局勢的最壞情況做好準備。儘管美國政府在半導體領域一再抵制中國,但輝達仍然不斷降低輸中產品規格,以符合美國法規。

近日全球多家重量級企業高管出席「中國發展高層論壇」。超微 CEO 蘇姿丰和大陸商務部長王文濤會面時表示,將持續加大對大陸投資,並攜手大陸合作夥伴提供更好的產品與服務。另外蘋果、高通、美光、戴姆勒高管也均做類似表態。

根據外電報導,北京要求大陸官方數據不得使用搭載英特爾與超微處理器的 PC 及伺服器,並減少採購微軟 Windows 作業系統與外國資料庫軟體。但王文濤重申,「開放的大門只會愈開愈大」,強調半導體產業發展需要全球合作由此可見,大陸在半導體領域政策應該類似美國「小院高牆」,在開放同時亦有國家安全邊界

在去全球化趨勢下,全球生產版圖正在重組。中國製造外移,印度、越南、墨西哥都是新興製造產地;美國工廠被認為缺乏效率,而日本卻趁勢東山再起,藉由半導體打造產業生態系,台灣則面臨五缺問題及地緣政治風險。

中國大陸民營企業製造加速前進世界各國,這是自發性的「去中化」。在此同時,科技業積極「去美化」,減少對外國技術的依賴,從晶片、作業系統、電信標準、電動車、鋰電池均可以看得出來。兩會定調「新質生產力」政策,就是要打造自主創新的戰略新興產業,避免未來再被美國卡脖子

對全世界而言,中國最大的吸引力是「市場」而非「工廠」,全球沒有第二個市場有像中國的規模及消費能力印度雖有十四億人口,但好比二十年前的中國,停留在「需要」而非「想要」的層次。即使沒有貿易保護主義,大陸產品如華為和比亞迪在質量和價格上,一點也不輸給外國對手,這是北京對歐美談判有恃無恐的原因。

黃仁勳今年初演講時提出「主權AI」概念,呼籲各國努力建立人工智慧主權,強調國家應該具備自主開發、控制和運用 AI 技術的能力,以滿足國家自己的需求和目標,黃仁勳也提出「AI 代工」概念。台灣晶圓代工領域為世界半導體龍頭,但 AI 代工和主權 AI 的概念基本上是矛盾的,一個國家如果要培養自己的實力,不可能把命運寄託在別人手裡。

AI 將給台灣帶來未來十年榮景,但外資也看到了高度地緣政治風險。外媒估計台海開戰將付出十兆美元代價,G7 國家公開表示要管台海問題台海未來劇本情境並非只決定於外國,台灣人民一樣有權力。在馬英九前總統訪陸與習近平見面前夕,我們要說「兩岸交流加油」、「和平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