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22日 星期日

經濟日報社論/誰打敗了美國製造業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假日蓄意欠缺。 

◆  聯合報社論/極端氣候常態化 農委會只會撒錢補助?
◆  聯合報黑白集/賣一碗牛肉麵有多難?
◆  經濟日報社論/誰打敗了美國製造業







經濟日報社論/誰打敗了美國製造業


2021-08-22 01:34  經濟日報 /   社論
美國製造示意圖。路透



美國總統拜登最近為了加強「美國製造」,打算提高聯邦政府採購品中「美國製造」零件的含量。拜登政府將要求聯邦政府機關,凡是依據現行「買美國貨」法律所採購的產品,零組件在美國製造比率至少占零組件總價值的60%,高於目前的55%,預計到2024年要進一步提高到65%,2029年再升至75%。

我們看到,連著兩位美國總統都一反美國以往標榜的自由主義市場經濟精神,大力介入美國製造業發展,除了因為當前中國是全球製造業王國,與反華動機重疊,還有一個背景就是新冠疫情的爆發,讓美國警覺到竟有如此巨大的戰略物資比重不能自給自足,在本質上已經是一個國家安全危機。重建美國製造業已是美國不分黨派的高度共識,關鍵是美國的決心有多大機會能取得成功。

先來了解一下美國製造業的興衰史。美國曾是全球製造業王國,直到2010年才被中國取代。美國製造業的蓬勃發展始於二戰之時,為了支援同盟國在歐、亞、非戰場上的龐大需求美國動員全國經濟,打下了以重化工業軍需產業的龐大基礎。二戰結束後,德、日兩國在美國支持下很快恢復了元氣,分別發展成了兩個製造業大國,但規模仍不能與美國相比。

另一方面,採取計畫經濟的蘇聯也有很厚重的工業基礎,並在二戰之後大力扶持同屬共產計畫經濟的新中國,為中國大陸打造了體系相當完備、以重化工業為核心的製造業。

由於體制不同,以美、德、日為主的西方資本主義工業體系,與以蘇聯、中國為主的共產計畫工業體系,在相當長的期間互不交流,各擅勝場。但客觀評價,無論品質與數量,西方體系已處於領先地位,且持續拉大差距。然而之後的形勢發展出現了兩個變數,一在美國,一在中國。

美國自民國 60 年(1971年)8月宣布美元與黃金脫鉤,使美元成了一個無需黃金準備即可無限量發行的「虛」貨幣;自民國 69 年(1980年)代開始又出現了五花八門的各種金融創新,金融業一時之間成了能追逐快利暴利的寵兒。影響所及,美國年輕一代、尤其是精英人才趨之若鶩,各著名大學的理工人才甚至拋棄本業,紛紛投入以金融投資模型為招攬的各種金融產品創新洪流之中。與此同時,民國 80 年(1991年)蘇聯解體,冷戰結束,軍工產業發展一時受挫,更加劇了年輕人才的棄工轉金」,美國製造業開始面對了競爭力弱化人才流失雙重危機以致製造業不斷外移

再來看中國大陸。鄧小平在民國 68 年(1979年)做出改革開放的重大決定,將原本100%的計畫經濟、公有體制與閉關鎖國,轉向市場經濟、混合產權體制,並與全球化接軌。原本被壓抑30年的勞動力比較優勢立即獲得釋放,引入技術、管理及國際市場網絡後,很快地補齊原本在民生輕工業上的短板。

與此同時,原本缺乏生產力及效率、以重化工業為主的國企,在改制與改革之下紛紛與市場經濟融合,至此,中國終於建構了一個空前完整的龐大工業體系,不但生產力高,創新力也不俗,並在國際市場上大展拳腳,甚至吸引了包括美國在內的各國企業,紛紛加入中國的產業體系。

民國 99 年(2010年),中國製造業總產值超過美國,成為新的世界製造業王國;民國 105 年(2016年),中國製造業總產值超過了美國加日本的總和;民國 107 年(2018年),中國製造業總產值超過了美、日、德三國的總和。這一切都是在全球化根據各國比較優勢最合理的產業布局。如今美國為了反華,想逆全球化而行,挑戰「比較優勢」,挑戰產業群聚效應」,要求美國企業棄華返美,難度之大,可想而知。

美國的製造業看來是再也回不去了,與其說這是中國效應,不如說問題在於美國自己,因為製造業實不見容於100%高純度的資本主義,真正打敗美國製造業的是美式資本主義












聯合報黑白集/賣一碗牛肉麵有多難?


2021-08-22 04:44  聯合報 /   黑白集
行政院前發言人丁怡銘(左)與立委羅致政(右)赴板橋皇家傳承牛肉麵向業者致歉。圖/翻攝自羅致政粉絲團


行政院前發言人丁怡銘去年指台北牛肉麵節冠軍使用萊牛,遭告發違反《食安法》,最近獲北檢不起訴,但事件餘波盪漾。冠軍牛肉麵店皇家傳承」遭到網友洗版,貼出聲明解釋,聲明中卻反映了更多內情。

從店家聲明透露的偵訊過程,可以看出北檢已經預設為丁怡銘開脫的立場,然後費盡苦心尋找不起訴的理由。店家明確指出丁怡銘所提的萊牛是指「含萊劑的美牛」,北檢卻花了一個小時解釋是「曾食萊劑但已代謝掉的美牛」。檢察官連丁怡銘自己曾說的話都不採信,反而用誘導式偵訊,只想讓店家從嘴裡吐出檢方所要的答案,好為丁怡銘洗白。

店家疑惑,萊劑是政府必要的把關跟許可,商家絕非混淆顧客,為何政府卻一次又一次的打擊商家?台北市長柯文哲有答案:「丁丁是個人才,是個傷害無辜店家的人才」,並質疑把不起訴書內容透露給特定媒體,「是要替自己漂白還是報復店家?」這樣能夠傷害無辜的人才,難怪行政院長蘇貞昌愛不釋手,丁怡銘做個樣子去職後很快回鍋升官,當然檢察官踩著店家商譽也要捍衛丁怡銘了。

「真的不能讓我們好好地煮好每一碗麵?」「如果小叮噹能借我時光機…」多麼卑微與幻化的訴求,卻是真實的台灣牛肉麵店老闆心聲。賣一碗麵,太難了!













聯合報社論/極端氣候常態化 農委會只會撒錢補助?


2021-08-22 04:47  聯合報 /   社論
屏東縣連日大雨造成農損。圖/屏東縣高樹鄉公所提供


台灣最近歷經了宛若一甲子前八七水災重現的豪雨災情,農損至今已破六億,蔡政府祭出史上首次免勘查農損補助,強調要讓農民從簡、從速、從寬獲得補助、迅速復耕。在看似體恤農民的背後,卻暴露了蔡政府的怠惰,面對極端氣候常態化,尤其台灣暖化快於全球,災損加劇,政府卻不見任何的調適減災的作為,永遠只想花錢消災,目光短淺更不負責任。

就在台灣尚未從豪雨災情中復原的同時,聯合國氣候變遷小組IPCC發布重磅氣候報告,全球面臨增溫攝氏一點五度的困境;而台灣氣候變遷科學團隊依照 IPCC 報告,隨後發布台灣版的氣候變遷報告,預警未來台灣將「乾愈乾、濕愈濕」,侵台颱風變少,但強度增強,在最劣的情況下,二○六○年台灣就沒有冬天。不管是聯合國或是台灣版的報告,都讓人感到「似曾相似」,這不正是台灣過去一年的寫照?

極端氣候會帶來全面性的衝擊,首當其衝是與天候密切相關的農業,農業部門的風險管控與管理更顯重要,但偏偏亦是蔡政府最疏於面對的前瞻性作為,不做災前的調適因應,永遠只想走最便捷的災後補助。過去農損補助,需逐筆勘查才公告災損區域發錢,這回豪雨災情,蔡總統下鄉勘災開出史無前例的免勘查農損補助支票,農委會主委陳吉仲照單全收,農委會隨即公告彰化以南全品項,以及多個縣市、多種作物均可申請農業災害現金救助以及低利貸款區域。陳吉仲如此高效率,難怪是深受蔡總統寵信的「小英男孩」。

對於天災,陳吉仲似乎永遠只有撒錢,如果不夠,就撒更多的錢。去年台灣整個夏天沒有颱風,當時老天爺就已發出警訊,但農委會沒有任何因應作為,反而沒收了農田水利會,去年十月一日「農田水利署」風光掛牌,聲稱要讓灌區內外都有水可用,半個月後,農委會便驟然宣布桃竹苗灌區停灌。雖然過去台灣常因缺水停灌,這回卻是首次在水稻抽穗收成前夕停灌,當時台灣水情吃緊早已持續多月,可見農委會的倉促與無章。

面對農民反彈,陳吉仲使出他最擅長的伎倆,宣布給予每公頃至少十二萬元的「史上最優惠休耕補助」。從去年延續到今年的大旱,以及隨後的大澇,農委會的 SOP 只有一個:給錢,以及給更多的錢,不見任何事先的警覺與準備。

氣候變遷趨勢無可逆轉,政府的調適減災作為至關重要。包括研發抗逆境品種、改善栽培管理、農地排水設施、灌區輪作、推動農業保險等產銷環節都要一一檢視,尤其很多過去原住民廣泛種植的傳統作物,都具有抗旱耐淹特性,這些作物的保種與系統性地蒐集、推廣運用,長期被忽略。雖然部分農委會農改場有進行相關保種育苗工作,但並無全面且系統性的盤點與規畫,農改場這幾年的預算更是被縮減,都顯見政府的不重視。

氣候變遷警報響起,各國紛紛加快減排腳步,台灣不改高碳經濟路徑,蔡總統還堅持要在非核家園中擴大燃煤燃氣。如何因應氣候變遷的農業調適減災作為,也是許多歐美及亞洲國家的重要課題,但農委會根本繳了白卷,毫無前瞻作為,反而把多數資源都投入在事後的撒錢封口。

民進黨靠農民支持起家,但歷經二○一八年九合一大選在農業縣的慘敗,農民也成為蔡政府的軟肋,不論是農損補助、萊豬進口衝擊,給錢毫不手軟。只是,作為農政主責單位,面對已是又暖又乾的台灣,農委會難道窮得只剩下錢嗎?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蓄意欠缺 

◆  小心隱性傳播鏈 成突破性感染病毒
◆  從阿富汗變局 記取金門戰役教訓
◆  星期透視/阿富汗國族建構 不是美國任務?
◆  大屋頂下/大陸如何維持友善的台灣
◆  名家縱論/防疫時代的司法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王健壯/如果身分認同政治侵入防疫領域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王健壯/如果身分認同政治侵入防疫領域
◆  方祖涵/讓球迷夢幻成真的比賽
◆  朱宗慶/跨出線上觀演新嘗試,做就對了!
◆  羅智成/再見巴塞隆納
◆  嚴震生/時間證明波灣戰後撤軍是正確決定
◆  黃介正/中國大陸與帝國墳場
◆  周行一/從電影票房收入看未來中美關係








王健壯/如果身分認同政治侵入防疫領域


2021-08-22 05:00  聯合報 /   王健壯(作者為世新大學客座教授)
野百合世代舉行記者會,齊呼口號發起支持台灣國產疫苗連署。記者潘俊宏/攝影


五十多位政治立場親綠的人士,日前以野百合世代的名義,發起支持台灣疫苗的連署活動,這是綠營捍衛高端疫苗的首次集體性行動,也是台灣第一個「防疫版」或「醫學版」身分(認同)政治的出現。

每個人都有許多身分認同,包括家庭的、社區的、種族的、性別的以及宗教的身分認同,看奧運、看職棒也有身分認同,而在政治領域的身分認同,政治學中則被稱為身分認同政治」(identity politics),它是檢驗民主政治運作良窳與否的重要指標學者的通說是,認同政治愈明顯的國家,政治對立與衝突的程度也愈嚴重,反之亦然

對政黨或政客而言,操弄認同政治既是選舉策略,也是統治策略。認同政治出現於競選期間,也出現於重大政策推動時,它是一種非此即彼的訴求,而操弄認同政治的極致結果,則是「極端化政治」的出現;川普當總統四年的美國政治,就是認同政治極端化政治典型案例

即使在對抗新冠肺炎這場百年一見的瘟疫時,認同政治也是影響川普政府防疫決策與民眾防疫態度的關鍵因素。從總統到共和黨的州長,都把拒戴口罩視為身分認同標誌,他們反對社交距離反對封城期間過長影響經濟,拜登嘲諷那些不戴口罩的人是「尼安德塔人的腦袋」,但許多來自紅州的國會議員,卻故意在進國會大廈時脫下口罩。

政客的防疫認知與作為如此,他們的支持者在認同政治催化影響下,不但有樣學樣,並且懷疑新冠肺炎是捏造的謊言,醫院染疫病患癱瘓醫療系統的消息,也是醫師為賺錢而扯的漫天大謊;民調更顯示,雖有六%民主黨支持反對接種疫苗,但反疫苗的共和黨支持者卻高達近五成,有記者問染疫民眾「你當初為什麼不戴口罩、打疫苗?」得到的回答是「那不就證明民主黨是對的?」這是認同政治凌駕防疫,甚至凌駕生命的具體例證

根據美國學者的研究,染疫確診數與死亡數愈少的地區,認同政治出現的機率也愈低。台灣在今年五月疫情爆發,也看不出認同政治侵入醫學領域的跡象,不同身分認同的人,對政府各項防疫指引都一體遵守。但五月至今,因為確診數暴增,死亡數也不斷增加,再加上疫苗嚴重短缺,「醫學版的認同政治」卻開始處處可見,指標性的案例就是不同身分認同的人對高端疫苗的不同態度。

雖然沒有科學性的調查可資佐證,但僅憑印象式觀察也可得知,藍營政治人物與多數支持藍營的民眾與媒體,都反對未經三期臨床後認證的高端疫苗;而綠營政治人物與立場一向比較親綠的媒體,卻呼籲「把手臂留給高端」,預約到高端後更表態「感動到想哭」,野百合世代連署聲明中,更把支持台灣疫苗上綱到台灣需要護國產業」。

疫苗是科學,不是政治,但台灣何以也會出現醫學版的身分認同政治多數人是不是都該問問自己:每次選舉時,我們都受制於認同政治,政府推動爭議性重大政策時,我們也受制於認同政治,或許這都是認同政治的必然,但選舉與政策無關生死,難道攸關生死的對抗瘟疫,政治人物也要操弄認同政治?我們人民也要依循認同政治的邏輯去作抉擇?

如果身分認同政治侵入防疫領域,台灣踵步於美國之後,可能會有什麼後果?野百合世代該想想,每個世代、每種不同身分認同的人,都該想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