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2日 星期二

經濟日報社論/淨零排放入法並全民共同落實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  聯合報社論/蔡英文可以川普化,邱國正卻難扮密利
◆  聯合報黑白集/反公投與「美利堅」
◆  經濟日報社論/淨零排放入法並全民共同落實






經濟日報社論/淨零排放入法並全民共同落實


2021-11-02 01:24  經濟日報 /   社論
環保署公告「氣候變遷因應法」草案,除了從現行的「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更名,也在新法中納入2050年淨零碳排目標。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在國際普遍重視節能減碳趨勢下環保署10月下旬公告「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修正草案,並把法案更名為「氣候變遷因應法」。修正內容最主要的是在第4條第1項,正式將國家溫室氣體(主要是二氧化碳)長期減量目標,設定為民國 139 年(2050年)溫室氣體淨零排放;另在第3項加入政府可參考國內外情勢變化,適時調整淨零排放的目標。同時,因氣候變遷涉及層面甚廣,為強化跨部會氣候變遷事務橫向溝通,依環境基本法規定,由行政院設置的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負責協調、分工及整合國家氣候變遷因應事務

這次修法的目的是為與國際接軌及兼顧永續發展需求,適應全球氣候變遷衝擊並建構韌性體系。修正內容除納入民國 139 年(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與提升層級強化氣候治理外,並規劃建立減量排放精進方案、建構調適能力、強化排放管理、徵收碳費專款專用、推動中央地方政府合作及公私協力,以及提升資訊透明與強化公眾參與等制度。

然而即使立法院通過修正案,也是僅止於修改文字,最重要的是方案的執行精細程度,以及是否能夠落實執行,不要每五年檢視一次都是大幅落後,屆時再來降低目標。溫室氣體淨零排放入法不困難,將執行過程所需的制度入法也容易,但最困難的是調整發電結構,以及說服企業界、人民,讓台灣整體有共識願意往淨零排目標前進

基本上,以二氣化碳排放而言,淨零碳排指的是碳排放量與減碳排量互相抵消。最積極的作法是從源頭減少排放,包括避免化石燃料發電,轉換為再生能源;充分提高能源效益,這需要全面改進,包含電動車、綠建築的普及,以及製造業與人民生活的積極減排。再者,利用碳補償來吸收釋放出來的碳,例如通過種植更多的樹木

台灣主要溫室氣體排放來源有三項發電廠的排放、各類運輸工具的排放、製造業的排放。因此,要達到淨零排放就得設定高目標的綠能發電比重與電動車比率,產業界也要從原料、生產過程與運送達到淨零排放。目前台灣仰賴火力發電、電動車比率偏低,而產業界落實降低溫室氣體排放只在開端,民國 139 年(2050年)台灣要達到淨零排放可說是相當困難。

為何國家達到淨零排放很困難?以南韓為例,文在寅總統於去年10月宣布在民國 139 年(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為實現此一目標,南韓提出國家層級的計畫案,再次提高再生能源目標,民國 139 年(2050年)綠能發電(太陽能、風力、地熱)占比,從今年中的6.6%,最高要達到70.8%。並且在民國 139 年(2050年)將電動車、氫燃料車比率,從去年實際的3.4%提高到97%。

計畫案也指出,為避免在實行淨零排放計畫的過程中,出現企業競爭力下降及工作機會萎縮等副作用,要求政府需廣泛收集意見與設立階段性目標,並且建立足以落實執行的各種機制。南韓政府已經建立碳定價與交易制度,並於9月起聽取產業界、勞工、社會、地方自治團體等各領域的意見,希望能在今年底拍板,敲定相關作法。

值此修法尋求意見之際,我們呼籲政府要先擬定達到淨零排放所需達成的整體規劃方案。這項國家整體規劃方案首先是科學化調查台灣溫室氣體排放的總量與及建立分配機制,其次是設定每階段要減少的排放量,以及擬定、執行抵消與補償措施;再者是制訂有效果碳定價與交易制度,最後是擬定相關預算

其間,一定要包含各個階段再生能源發電、電動車、綠建築、節能電器的占比,以及循環經濟產業所需規模,並且調查各產業達到淨零排放的技術與所需協助的地方。畢竟要達到淨零排放,不是像減稅或提供補貼那麼簡單;制訂全民有共識而可長可久的方案,希望不要出現現在政府通過的法案、未來政府卻做不到的窘境。











聯合報黑白集/反公投與「美利堅」


2021-11-02 00:38  聯合報 /   黑白集
季青漫畫



對於四大公投,蔡總統親自定調「四個不同意」。但其中除「反核四重啟」符合民進黨傳統價值,其餘公投訴求都是民進黨過去捍衛過的主張,它難以自圓其說。蘇貞昌把反公投拉高到「抗中保台」,正暴露辭窮理虧。

四大公投案,攸關的是能源、食安和民主實踐,根本和「抗中保台」扯不上邊。蔡政府真正在意的是,四項公投中有兩項和美國利益有關;萬一這兩項過了,總統恐難向美國交代。

一個是反萊豬。蔡英文刻意把「反萊豬」曲解成「反美豬」,就是要把這項公投說成「反美」。但民眾沒忘記,提出萊劑牛豬分離」、豬肉「零檢出」的,正是民進黨自己。但在美國的要求下,蔡政府也能背叛昨日的自己。

護藻礁」公投也是如此。蔡政府上台後,與美國公司簽訂了長達廿五年、總金額超過七千億台幣的天然氣採購合約。如果第三天然氣接收站蓋不成,這筆交易就無法履約。為了不讓美國老大哥不高興,三接必須蓋,藻礁必須除,因為美國天然氣「非買不可」。

民進黨「反公投抗中保台」的論述,話術是「國民黨與中國唱和」;但真正潛台詞是「反公投是為美利堅」,「捍衛美國利益,堅若磐石」。至於未來美國是否真的會在兩岸衝突中「抗中保台」,就是另一回事了。












聯合報社論/蔡英文可以川普化,邱國正卻難扮密利


2021-11-02 00:54  聯合報 /   社論
左起:蔡英文總統、川普、密利、邱國正。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路透社



本報近日還原去年九月至今年一月美中台間的驚濤駭浪。主軸是,美國前總統川普在失去政權前,頻頻舉行南海軍演並向中共言語挑釁,以拉抬聲勢在敗選成定局後,則利用台灣為槓桿,要派出駐聯合國大使克拉夫特等人來台訪問,導致北京激烈反應。為此,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密利兩度致電中共中央軍委會聯合參謀部參謀長李作成,保證美國「沒有向中國開戰的意圖」。

試想,情況要多麼險峻,才會讓挑釁一方的軍事首長密電對手國將領,保證自己不會開戰?而如果中共不相信密利的保證,或因川普的不斷刺激而採取了不當行動;那麼,在可能失控的情勢下,台灣不會因美中角力而淪為戰事最前線嗎?值得警惕的是,我們一直以為台海緊張只事關兩岸對峙,但在美中對峙的大形勢下,台灣不過是被兩強使用的替代棋子誘餌罷了。從密利的兩通密電看,這恐怕是我們必須重新認清的定位。

川普任內,美中對峙的兩個嚴峻時刻,一在去年美國大選前,一在大選後。美大選在十一月三日,當時美國民調雖不看好川普連任,但川普自信滿滿,民進黨也一直押寶川普連任。選前十二天,美日澳南海舉行第五度聯合軍演,甚至傳出要以無人機攻擊中共南海島礁設施。當時,美國「十月驚奇」的傳聞連連,主要就是川普要藉繃緊美中關係為自己拉抬聲勢。為此,中共則加劇軍機擾台,入侵我西南防空識別區。因此,才有十月卅日密利致電李作成的演出。

美中對峙的第二個險峻時刻,是川普在計票紛擾已證明頹勢難挽時,其支持群眾在一月六日闖入國會滋擾,讓美國民主政治蒙羞。但川普仍不罷休,其國務卿龐培歐八日宣布駐聯合國大使克拉夫特十三日訪台,次日又宣布解除美台交往限制。這些舉動,都嚴重激怒中共,共軍東部戰區隨即展開實戰化訓練。關鍵就在,川普在當月十九日就要交出政權,他若有意對台友好並提升美台交往關係,為何拖到下台前幾天才做?很明顯,他不僅把台灣當棋子,甚至是當成可以隨便犧牲卒子看待

川普派克拉夫特來台,原因有二:一是轉移全球對其支持者衝撞國會的焦點,二是利用僅剩的權力一搏,遮掩自己不受支持的窘態。耐人尋味的是,就在龐培歐八日宣布克拉夫特訪台的同日,密利稍後第二度致電李作成,向他說明克拉夫特不會訪台。同一天,美國眾院議長裴洛西也曾與密利通話,擔心川普會讓核子飛彈意外發射」;密利則向她保證,他已採取「防護措施」。

事實上,在《華盛頓郵報》記者出書披露了這些過程後,密利倍受壓力,川普甚至直接指責他「叛國」。但若要細究,究竟是狂妄善變濫權自大川普違背人民的託付,還是行事謹慎忠誠謀國的密利沒有顧及國家的利益?從大選結果看,美國人民的答案應該很清楚了!

近年蔡政府仗著美國表面支持不顧台灣的安全與自主,不斷配合美方的劇本演出其實已經踰越維護國家的本分川普不在乎激怒中共,因為他的國家距離戰線非常遙遠;但蔡總統甘願把台灣推上火線,偽稱價值同盟」,這對得起人民嗎?蔡英文近日接受 CNN 訪問,還刻意誇大「美軍在台」的訊息,顯示了她的「川普化」傾向。結果,還要國防部長邱國正幫她澄清,是「協訓」而非「駐防」。

為了選舉,蔡英文可以像川普般激情演出然而,我們能期待邱國正變密利嗎


【專家之眼】駁軍公教加薪的四大迷思

◆  【專家之眼】岸田選後看漲 友台更加強化
◆  【專家之眼】駁軍公教加薪的四大迷思

◆  【專家之眼】硬抝減稅 又把通貨膨脹當政績
◆  【專家之眼】蘇不懂萊豬,蔡不知美中







【專家之眼】駁軍公教加薪的四大迷思


2021-11-02 08:20  聯合報 /   劉明德/四川大學前副研究員
蘇揆日前拍板明年軍公教調薪,幅度創廿五年最大,民眾卻擔心引爆通脹。記者杜建重/攝影



首先,要恭喜全國的軍公教朋友們,從明年一月一日起加薪4%,在這個物價飛漲的時候,連一根烤玉米都要89元,漲薪確實有理,否則,錢變小了,日子怎麼過。然而,是否應該全員加薪或者是否該這個時候加薪?我們來看看加薪提案人主計總處的說法

主計總處指出,「考量台灣肺炎疫情趨緩,財經指標均上修成長幅度,且民間企業平均薪資及基本工資已有相當成長,又為肯定軍公教員工近2年來防疫的辛勞,因此,建議111年度軍公教人員待遇適度調整」,我們就來看一看這樣的說法是否合理。

第一個理由是台灣疫情趨緩:在陳時中的帶領之下,台灣疫情確實得到控制。但疫情趨緩是否一定會得出,公務員應該加薪4%這樣的結論呢未必。因為,不要說疫情趨緩,即使完全沒有疫情,也不代表就要加薪。加薪一定要有合理的理由,而沒有疫情或疫情趨緩,不在其中。如果只因為沒有疫情就能加薪,那麼,在沒有疫情的年代豈不是每年都能加薪?

第二個理由為財經指標均上修成長幅度。主計總處表示民國 109 年(2020年)收支賸餘445億元,預測民國 110 年(2021年)經濟成長高達 5.88%,這當然都是對政府施政的肯定。然而,就以去年盈餘445億元來說,是不是就一定要用來加薪(何況,不可能往後的每一年都有那麼多的盈餘)?還是可以用在社會福利或其他更重要更緊急的事項呢?至於民國 110 年(2021年)的高經濟成長,是誰受益?難道是所有台灣人?還是大部分台灣人?抑或是少部份台灣人?這才是關鍵問題所在

台灣這二十年來的經濟增長,受益的,都只是少數群體銀行、高科技產業,難道不是嗎?政府要加入這少數群體,還是選擇跟大多數國人共赴國難」呢?何況,公務體系受到的各種福利保障已經是遠遠比民間多得多。

第三個理由是民間企業平均薪資及基本工資已有相當成長:主計總處在今年3月11日公布的數據顯示,台灣全體受僱員工經常性薪資平均為 43,125 元,在經過十八年的薪水倒退嚕之後,實質經常性薪資終於趕上民國 92 年(2003年)的 40,893 元。然而,不要忘了,43,125元是一個平均的概念,在這十八年當中,財富是更加集中還是更分散

主計總處民國 110 年(2021年)8月13日公布的「家庭收支調查」報告,告訴我們一個事實,那就是社會財富更為集中:每戶可支配所得最高20%與最低20%的家庭兩者差距擴大為6.13倍,是近八年最高。因此,相較於民國 92 年(2003年),多數台灣人的日子是過得更滋潤還是更艱苦,答案不是很明白的嗎?

第四個理由是肯定軍公教員工近二年來防疫的辛勞:自從新冠肺炎爆發以來,以陳時中為首抗疫指揮團隊的辛苦與成就,得到絕大多數國人的肯定,這些有功人員論功行賞薪水加個100%,我個人都支持,但是,公務體系當中,不也有有四年不工作還領了105萬元的公務員難道這些人也應該一體適用加薪政策嗎

從以上分析得知,公務體系全員加薪4%,說服力不夠而且,還可能因此引爆通貨膨脹,這一點,政府想過了嗎?














【專家之眼】岸田選後看漲 友台更加強化


2021-11-02 08:23  聯合報 /   湯紹成/政大國關中心兼任教授
岸田親美、抗中、友台的政策架構不變,眾議院選舉後行情看漲。歐新社



日本眾議院選舉結束,自民黨岸田首相所領導的自民黨獲得261席,雖然比上屆減少了15席,但仍輕鬆地保持了在國會中的一黨多數的席位。因而可以預測,其美台政策將會繼續在菅義偉與安倍的基礎上傳承與發揚。

今年2月一日中共「海警法」生效,中方海警船噸位加大並可以使用武力,導致日本對中政策徹底轉變4月中旬,拜登總統心腹前參議員陶德(Chris Dodd)率團訪問台灣,成員還包括美國前副國務卿阿米塔吉(Richard Armitage)、史坦伯格(James Steinberg),任務極為重要

同時日本首相菅義偉訪美,並與拜登總統共同宣示「台海和平的重要性」。美日台三方達成默契,可能是台灣以不提釣魚台問題,來換取日方抗中友台的策略,因而形成日方:親美、抗中、友台的政策架構副首相麻生太郎7月公開表示,「如果中國攻擊台灣,日本將與美國共同協防」,日本防衛副大臣中山泰秀自民黨外交部會會長佐藤正久也提出:「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等立場,均前所未見

此後一系列友台措施開始發展,雖然台日漁業會議因疫情停開,但日方積極籌擬台日關係法,台灣三年前成立的「國防安全研究院」也與日方相關單位展開交流,還有日本記者滲入台灣媒體,塑造反中友日的氛圍,以及台日執政黨 2+2 對話達成海巡合作共識

還有首屆台美日國會議員戰略論壇7月底舉行,三方重量級國會議員出席,會議聚焦於台海和平穩定與台灣的國際參與,美日台三邊合作取代雙邊合作成形,還有台積電赴日設廠,也值得關注。

再加上美國售日105架 F35 隱形性戰機,明顯針對中國。民國 110 年(2021年)版日本《防衛白皮書》封面武將上馬,但未拿武器,其內容凸顯台灣的重要性,並警告中共軍事力量強化,乃對中共釋放保台信號。再加上,8月中親中的二階俊博幹事長自民黨總部接見謝長廷大使等,不一而足。

這主要就是因為日方認為外部環境的改變,其中除朝核問題之外就屬中國威脅為最,導致日本從旁觀者變為參與者,並與美澳以及歐洲國家加強合作,尤其強調台灣的戰略地位重要,進而由責任分攤者轉為共同利益者

岸田文雄就任首相當天,習近平與李克強即致賀電,之後岸田在眾院首次施政演說,就強調要與「四方安全對話」機制的夥伴,並提及朝鮮、釣魚島、香港和新疆問題,但未提習近平訪日事宜。

可見岸田延續菅義偉–安倍和美國達成的緊密盟友戰略關係主張增加軍費,並已改變原本對中鴿派的立場。尤其外務大臣茂木敏充防衛大臣岸信夫皆獲留任,安倍與菅義偉的「自由且開放的印太戰略」路線將延續。岸田上台後特別新設經濟安全保障擔當大臣」一職,由小林鷹之國會議員出任。岸田也任命一名人權問題特別顧問,專門針對中國,並期盼兩岸對話解決危機。民國 111 年(2022年)9月乃日中建交50周年,但習近平訪日事宜至今未決。況且,中日高層交流已呈現半停滯狀態民間交流熱絡

此外,自民黨幹事長甘利明麻生太郎心腹在經濟安全保障方面對中強硬政調會長高市早苗友台指數爆表,未來自民黨友台氛圍強烈。自民黨外交部會成立台灣政策檢討小組」,提出許多友台建言,是否解構「72年體制」,還要看美國態度。當兩岸爭取加入 CPTPP 之際,日方反對中國支持台灣入會,但因美國不是 CPTPP 一員,日方憂中國報復而無後援。民國 111 年(2022年)三月韓國將舉行大選,同時也是中韓建交30周年日韓關係破冰中日韓峰會有望

由此可見,岸田親美、抗中、友台的政策架構不變,眾議院選舉後行情看漲。雖然明年中日韓三邊關係有望改善,若美方抗中政策持續,比如挺台加入聯合國體系,日本友台政策必定強化。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複雜的大學考招該改變了



◆  當新冠與人、禽流感三面夾擊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複雜的大學考招該改變了
◆  淨零排放…大人謊言?氣候烏托邦?
◆  總統與高中生論壇 教改又繞回一試定終生
◆  超高齡社會下 長照財源哪裡來
◆  操場管理 別任憑叢林法則
◆  核電 尊重專業有這麼難嗎?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複雜的大學考招該改變了


2021-11-02 03:23  聯合報 /   張瑞雄(作者為國立臺北商業大學校長)
一般大學入學複雜,技職大學也不遑多讓。本報資料照片



如果問高中或高職生們最喜歡的升學制度是什麼?第一個一定是不用考試;第二個是簡單,不要準備一大堆資料,如果要考就考少一點;第三個是希望有第二次機會。

大學甄選入學委員會和大學考試入學分發委員會公告了一一一學年度大學入學辦法,包括繁星推薦、申請入學、分發入學等三管道,考試分為學科能力測驗分科測驗,繁星和申請要參考學測分發入學分科考試成績,不過卻有高達百分之八十幾的系組也要參考學測成績大部分參考國文和英文,因為分科不考國英

第一個不用考試當然不可能了,繁星要看高中兩年半的成績,申請要看學習歷程檔案,所以第二個簡單也是不簡單。最後分發要看學測的成績,如學測考不好,尤其是國文和英文,分科也不用考了,就等於沒有第二次機會。

一般大學入學複雜,技職大學也不遑多讓。現在一年出生人口少於廿萬人,扣除掉一些不想念大學的,幾乎人人可上大學,有必要搞那麼複雜的制度,目的只是在讓台大等研究型大學可以挑到最優秀的學生,其他大學和大部分學生就陪著玩這種辛苦分配遊戲嗎?

首先看經濟弱勢但成績優秀學生的遭遇,他們考試成績可以很好,但因家境關係,較不多較不廣學習歷程檔案可能也沒有那麼亮麗,面試時也比較不會表達,容易申請不利,所以可能必須花費數倍的報名費和精力連續參加學測和分科,才比較有機會上到理想的學校,這就是為什麼好的國立大學裡面盡是家境不錯的學生的原因

既然人人皆可上大學,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大家都不用考試,純粹申請入學。但很多人會批評這樣不公平,優秀但經濟弱勢的學生仍得不到公平的機會。所以還是需要一次考試,在每年七月一日舉辦類似以前的聯考,最好百分制,然後依成績選填志願分發,百分之八十的學生可以以此方式入學,簡單明瞭。

接下來那些考試失常的,有特殊才藝的,或有特殊志向的,可辦理申請入學,由於大部分的考生都已經考試分發入學,所以剩下的考生不多,學校可以好好面試來了解學生,真正選拔特殊人才。

少子化時代,大學招生方式不能一直沿襲以前每年三、四十幾萬新生兒的舊習,而且現在大學也有地區化的趨勢,亦即大部分大學的大多數學生來自大學所在地的縣市,所以複雜的升學制度搞了半天,大家還是選讀位置在所居地的大學,更驗證了這套制度只是為一些大學而設計的,是該改變了













當新冠與人、禽流感三面夾擊


2021-11-02 03:11  聯合報 /   金傳春/台大公共衛生學院兼任教授、台灣公共衛生促進協會顧問(台北市)
大陸今年爆出數起禽流感病例。圖為上海附近一家肉禽市場的活殺雞。(美聯社)



世衛組織的最新禽流感病毒感染人報告中,警示今年至十月廿二日已有五種禽流感病毒感染人的案例,包括(1)二月十八日全球首度發現 H5N8 禽流感俄國阿斯特拉罕州感染七位禽場人員,且感染數周未出現病徵,為「不顯性感染(asymptomatic infection)」;(2)中國江蘇省鎮江市四月廿三日一位四十一歲男性出現發燒等症狀,五日後病情加重入院,證實為 H10N3 禽流感病例;(3)印度七月發現 H5N1 的人病例;(4)中國廣東省梅州市九月廿六日一位三歲女童出現發燒且有接觸禽而感染 H9N2 禽流感的病例;(5)中國四川省巴中市一位五十五歲男性六月卅日發燒,七月四日危急入院,證實為 H5N6 人病例;且十月廿日廣東省東莞市一位五十二歲男性賣豬肉者出現發燒、咳嗽、頭痛與乏力,三天後轉為重症,也是 H5N6 病例

回顧 H5N6 禽流感病毒自民國 103 年(二○一四年)首度感染人,至今年八月六日全球有卅八例,至十月十四日已增為四十八例,其中廿五例死亡(致死率為五十二點一%),近似民國 92 年(二○○三年)起流行的 H5N1 感染人病例至十月十四日的致死率為五十三點五%四五六/八五三)。然而今年五至七月在四川卻出現五位接觸禽的 H5N6 人病例,但地理分布在不同地區,加上中國大陸去年僅有五位 H5N6 人病例,今年十月卻速增至廿二例,引起全球公共衛生決策者重視,究竟是此亞型病毒愈來愈易感染人還是其演化在各地如雨後春筍易突增病例

值得注意的是自民國 86 年(一九九七年)香港發生 H5N1 禽流感病毒的十八人病例與六人死亡後,H5 病毒從未消失,且自民國 99 年(二○一○年)起演化分支的 2.3.4.4 H5 病毒更與其他亞型的NA 蛋白,造成多元化的 H5 禽流感病毒,包括 H5N2、H5N3、H5N5、H5N6 與 H5N8 亞型。H5 病毒以多次基因重組,來回穿梭野鳥與家禽之間,一方面經由基因置換產生多樣的 H5 病毒,另方面也悄悄經飛禽擴大流行版圖,愈來愈廣布不同禽種,徒增防疫困難。我國今年首次發生 H5N5 禽流感病毒,也是基因重組致生的新亞型,必須嚴加防疫。

近年禽流偵測泰斗美國韋伯斯特教授中國大陸學刊呼籲應特別重視歐洲的 H1N1 禽流感病毒,不但能感染人的上呼吸道細胞,且十%的豬場人員測得此病毒抗體,加上近年人群中施打的似民國 98 年(二○○九年)新型 H1N1 流感疫苗不能保護此歐洲 H1N1 禽流感病毒,其未來的全球流行潛力不容忽視,應及早未雨綢繆。

綜言之,今年全球將面臨新冠病毒人流感病毒禽流感病毒的三威脅,誠摯建議:一、全面強化此三病毒與豬流感病毒的臨床、病毒及抗體血清偵測;二、對豬農、禽農與照顧/販賣動物者宜徹底衛教宣導施打人流感與新冠疫苗的重要性」,前者避免人流感病毒動物流感病毒交叉感染致生嶄新病毒,後者降低可能的雙重感染而致病嚴重;且若遇呼吸道病徵,宜戴妥口罩後盡早求醫,並配合採檢等公衛防疫作為;三、必須盡早公布動物 H5 流感病毒動物接觸者流感病毒全長基因序列;四、啟動新興呼吸道病毒跨域團隊科學研究;五、規畫雙重流行醫療檢測照顧量能,作最壞打算的前瞻布局。














淨零排放…大人謊言?氣候烏托邦?


2021-11-02 03:03  聯合報 /   謝英士、鄭佾展/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副秘書長(台北市)
目前有49個國家和歐盟承諾淨零排放目標。圖為蘇格蘭潮汐發電及波浪能發電的設備。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日前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發布「民國 110 年(二○二一)排放差距報告」,根據英國格拉斯哥氣候大會 COP26 之前,各國所提報最新的國家自主貢獻NDC)分析顯示,預估民國 119 年(二○三○年)減碳量僅為七點五%世紀末增溫將至少上升攝氏二點七度

較控制世紀末增溫在二度所需之減量卅%,一點五度所需之減量五十五%巴黎協定目標相比,減量程度與速度嚴重落後

雖然目前有四十九個國家和歐盟承諾淨零排放目標,涵蓋全球一半以上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一半以上的 GDP 和三分之一的人口,但許多國家將氣候行動推遲至民國 119 年(二○三○年)後,說法含糊不清且與民國 119 年(二○三○年)目標不一致,令人懷疑是否真能兌現淨零承諾。

一般來說,達成淨零承諾有線性、加速、延遲三種路徑,透過民國 119 年(二○三○年)中期目標與民國 139 年(二○五○年)遠期目標排碳值高或低來做路徑預測。這也是為什麼當提出民國 139 年(二○五○)淨零排放目標同時,需要質問碳達峰值、期程,以及達成手段的原因

報告特別以 G20 成員其中十二個提出淨零排放(民國 134 -149 年(二○四五至二○六○)間達成)政策之 NDC 進行分析,發現在碳移除之透明度、次目標、報告程序、績效回顧程序、報告出版、是否包含碳抵換、是否包含海空運碳排、是否包含全部溫室氣體或部門等,各國揭露資訊均不完整。其中法、德、義均缺少淨零承諾路徑說明

更可惜的是,大部分國家錯過了利用 COVID-19 擴大財政和復甦支出刺激經濟並支持氣候行動的機會。雖然疫情讓民國 109 年(二○二○年)全球碳排放量下降五點四%,然而,民國 110 年(二○二一年)排碳量將很快回到疫情前水準,即民國 108 年(二○一九年)破紀錄之高點,甚至可能不斷創造更高紀錄。

報告分析,用於振興經濟的投資大概只有兩成可能達到減碳效果,這些支出有九成是由 G20 成員國和常任受邀來賓國西班牙所提供,許多發展中國家並未意識綠色轉型的急迫性

民國 139 年(二○五○)淨零排放是以世紀末不增溫二度或一點五度作為最大容許碳排的「預定額度」(可簡稱為碳預算)為前提、以一定的科學推估模式所得之目標。氣候大會前,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明白表示各國 NDC 之淨零排放政策不夠具體且缺乏明確說明,可見再多的「淨零承諾」,如果不願認真對待,恐怕都是不切實際的。

到底淨零排放會不會成為大人世界的謊言?另一種氣候烏托邦?端看淨零方案與細節是否翔實,正在召開的 COP26 是否能導正此一虛浮的願景?帶給人類更堅定而有後盾支持的希望?就讓我們期待各國談判代表的努力吧。












總統與高中生論壇 教改又繞回一試定終生


2021-11-02 03:19  聯合報 /   李芳遠/國中教師(台南市)
教改繞了一大圈,又回到一試定終生。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面對一一一考招新制,今年高三將迎來首場學測及分科測驗,但學測考國文、英文,分科測驗卻不考這兩科,讓不少學生家長憂心「無法翻身」。第六屆總統與高中生論壇上,有高中生當面向蔡總統提出如是質疑,蔡總統的回覆,毫無意外的,總是讓人失望。民進黨執政六年了,面對教改及不斷滾動修正的大學考招新制,搞得基層老師、學生、家長人仰馬翻,壓力山大,蔡總統一句「自己也難接受一試定終生」,可知是多少教改政策下受害學子的噩夢嗎?

過去幾年,高三生為了申請入學的書面資料、面試準備及二階面試,造成高三下的學習不完整,申請入學放榜後,金榜題名者直接請假者有之,落榜者請假到補習班衝刺者有之,一間教室好幾種風景。如今專家學者亡羊補牢,推出考招新制,將繁星、申請及分發的時程延後,希望杜絕高三下學習不完整的亂象,但細看考招新制內容就知道未免太過天真

國三生教育會考過後到畢業的空窗期,學生每天到校聊天等畢業的亂象,到了高三下更發揚光大,這是制度的問題。所謂專家學者站著說話腰不疼;將心比心,我若是國三生,考完教育會考,當然要大玩特玩等畢業;我若是高三生,分科測驗不再考國英數,而是參採學測成績,我當然會把上國英數的時間,挪來準備申請入學的資料跟分科測驗考科。考招延後會使請假狀況有所改善,但部分科目的課堂風景,恐怕會讓這些專家學者失望。

另外,學習歷程因貧富跟城鄉差距造成的不公,是否符合公平入學的原意?蔡總統說:「當學生的經濟地位不對等,教授應先去了解學生背景及家庭,並評估他的家庭養成過程,學習到什麼,現在學校教授應該都有這樣的認知。」面對學生發自內心的提問,蔡總統用這種實問虛答的方式回應,實在讓人失望卻不意外。

試問,面對數以百計的書審資料,教授有辦法一一審視學生的家庭背景,並萬無一失揪出因家庭優勢而做出的假資料?改革是為了更好,公平性遭到質疑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教改繞了一大圈,又回到一試定終生補習班不減反增、老師不快樂、學生無所適從、家長焦慮,我們的教改成功或失敗,不證自明














超高齡社會下 長照財源哪裡來


2021-11-02 03:32  聯合報 /   許永明/政大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特聘教授(台北市)
台灣從2017年實施「長照十年計畫2.0」,作法更貼近並符合需要長照服務的民眾及其家庭的需求。示意圖。圖/本報資料照片



台灣從去年開始,出生人數少於死亡人數據內政部一○九年簡易生命表」,國人平均壽命八十一點三歲,男性七十八點一歲,女性八十四點七歲,皆創新高。少子化加上醫療可及性提高及醫療科技進步,造成人口老化嚴重,台灣預計在民國 114 年(二○二五年)六十五歲以上人口超過廿%,達到超高齡社會。

民眾壽命雖提升,但不健康餘命也跟著提高至八點四七年,代表在死亡以前不健康的年數也延長了。倘若不健康程度到達「身體或心智功能喪失,致日常生活需他人協助」的狀態時,就需要長期照顧服務

台灣從民國 106 年(二○一七年)實施「長照十年計畫 2.0」,除擴大原有長照 1.0 所提供之照顧服務、喘息服務與居家護理等八項服務以外,還增加失智症照顧服務、家庭照顧者支持服務,並推動社區整體照顧模式等;內容項目增加,作法也更貼近並符合需要長照服務的民眾及其家庭的需求,此為值得肯定之處。

我們希望未來長照制度不只可以更加完善,且能永續,因此有必要深入瞭解制度的財源。依據「長期照顧服務法第十五條規定:中央主管機關(衛福部)應設置特種基金並確保該基金財源的穩定性基金來源包括:調增遺產稅、贈與稅、菸酒稅菸品稅額等稅課收入;政府預算撥充、菸品健康福利捐、捐贈收入、基金孳息收入、其他收入。

這些長照特種基金的來源,對現在提供的服務或許充足;是否具有穩定性,便值得研究。如遺產稅、贈與稅、菸捐或捐贈收入等,隨著社會經濟變化會有波動,穩定性令人不能放心。如果長照制度要採稅收制,比較理想的財源應是所得稅等較穩定的稅收

如果我們不採稅收制,改採社會保險制也是可以思考的方向。社會保險係具有強制性的政策保險,可確保源源不絕的被保險人及保險費收入。相對於目前的稅源,比較能夠符合長照服務所需要的穩定財源之要求。

筆者倒不是建議將稅收制全面遽然改採社會保險制,而是保留現有稅收制度所提供的長照服務,給經濟弱勢族群如中低收入戶等,作為政府對於民眾的基本長照照顧。至於其他民眾的長照服務,則採政策性的社會保險制,由民眾、雇主與政府所付的保險費來支應。

當然,採社會保險制的長照服務,仍會有不足之處。需要精緻服務的民眾,就必須購買商業性長照保險。政府亦應政策鼓勵保險業者提供商業性長照保險,特別是實物給付的保單,才是民眾最需要的長照保單。政府提供的長照服務,如部分改採社會保險制,相信會提高民眾對長照的風險意識,進而透過商業長照保險滿足。如此,政府擔子也會輕一些。














操場管理 別任憑叢林法則


2021-11-02 03:30  聯合報 /   王威鈞/法學博士(新北市)
新北市羅姓老太太在板橋第2運動場跑道散步時,被參加全運會選手練習時撞倒,導致重度昏迷。圖/取自沈老師臉書



報載新北市一名老太太到板橋第二運動場操場跑道外側散步,被正在練習的高中生選手撞倒,導致重度昏迷,令人不捨與遺憾。

各級學校與地方政府管理的運動操場開放民眾使用,本是良意美事;但在疏於管理下,意外的發生自然是不意外操場跑道理當供做跑步之用,然實況卻是散步慢走的民眾居多。為了避免跑、走衝突,分流管理是必然的手段,管理單位卻多是放任不管叢林法則下的操場,憾事必然叢生

大部分的小衝突,受到輕傷的民眾大多自認倒楣了事,即使身受重傷的老太太,家人也只對教練及選手提告,並不打算追究管理單位國家賠償責任。但是善意往往得不到管理單位對於負責任的重視與省思,永遠都認為只要協助申請公共意外險即可逃避責任

一個運動操場會產生什麼意外,是管理單位首要思考的。除了跑道上的跑、走衝突外,操場內籃、足、手球場的球是否會滾動到跑道?進、離球場時穿越跑道是否會影響到跑步者?因此,隔離與分流設施、警語標示、廣播提醒、特殊時段淨空或管制等,都是管理單位必須完成的危機管理措施與手段

危機沒發生,只是尚未發生,並非不會發生。管理者不管理危機,危機就會反過來「管理」管理者,這是不變的管理課題與硬道理。輕忽管理責任、任憑叢林法則危機憾事必然重演。管理者不可不慎!














核電 尊重專業有這麼難嗎?


2021-11-02 03:08  聯合報 /   林基興/大學教授(新北市)
圖為核四廠。聯合報系資料照



民國 103 年(二○一四年),媒體出現中研院院士對核四問題的看法與建議連署書但內容誤導,例如院士擔心核四附近人多,又怕汙染翡翠水庫。美國紐約州印第安點Indian Point核電廠,距大紐約一千萬人口不到五十公里,其冷卻水來自哈德遜河,正是紐約人飲用水,美國人可曾因而寢食難安?

又說核電向來備受爭議,其實幾乎任何議題均有人反對,就像美國國家科學院報告所說,即使抽菸致癌證據如山,還是有人反對致癌說詞。對於核四,院士建議尋求公投共識,再決定是否續建及運轉。民國 98 年(二○○九年)英國民調核電,約半數英人答「我對核能不夠瞭解,不足以表達意見」,我國多少人瞭解核能而足以表達意見?或者,民調可當國家能源政策依據嗎?四十四年前台北市長林洋港籌建翡翠水庫被罵「太危險了,若水庫被炸就淹死多少人」,若他屈從反對者,哪來今日供水?

缺核電專業的東海大學生物教授林俊義,是民進黨反核開山祖師,其中心教條是反核就是反獨裁」。後來該黨取得政權,無獨裁可反,轉而誇張核能風險,包括宣揚日本核災後停核;但日本持續啟用核電,只好噤聲。當前民進黨無心努力,即使核四立即可發電,仍可被卡,就像郭台銘要買疫苗、管中閔要當校長。

同理,雙北市長名氣大,但均缺核電知識,名人光環只是誤導媒體與民眾。

核電專業知識甚多例如蘭嶼放置低階核廢料,輻射劑量均在環境背景變動範圍內民進黨將蘭嶼核廢料描述成大量輻射、如同癌症與愛滋病般危險」,難怪民眾嚇得半死,任何地區的民眾均拿此擋箭牌拒絕核廢料,難怪政府找不到接納地。反核者說不能用核電,因找不到存放核廢料處,實情是只要政府說要放在哪裡,反核者就號召民眾前往抗爭。

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柯恩指出,對於核能,依專業能力「電視記者、大報科學記者、所有科學家、能源科學家、核能科學家」支持度逐漸變大,因為越具專業知識,越有能力做出專業判斷

聯國氣候變遷大會 COP26 登場,反核者可自問是否夠瞭解核電,而阻撓國建與助長迫在眉睫的環境變遷


薛承泰/低收入戶子女可以買 iPhone 嗎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薛承泰/低收入戶子女可以買iPhone嗎
◆  嚴震生/今天的台灣,有比2016年更安全?





薛承泰/低收入戶子女可以買 iPhone 嗎


021-11-02 01:29   聯合報 /   薛承泰(作者為退休台大教授)
iPhone13示意圖。台灣之星/提供



iPhone13 上市了,雖然一上市就調降價格,最便宜的機種仍在兩萬元以上。對多數四、五年級來說,只要手機沒壞就不會想去換手機,更不會花那麼多錢趕時髦。最難理解的是,每當 iPhone 發表新款時,總會看到一群年輕人漏夜排隊,如果當中有低收入戶子女也跟著搶購,一般人會怎麼想?「沒錢還亂花,難怪沒辦法脫貧」。

在另一個場景,有位低收入戶家長帶著子女去報名私立明星中學。「學費那麼貴,錢從哪裡來?」可能是其他家長的反應,甚至會視為「異類」而排斥。再換個場景,有一天,這位低收入戶子女獲得獎學金進入美國一流大學攻讀博士,一般人又會如何反應呢?

法定「低收入戶」須符合家庭低所得,且缺少不動產與存款;雖然如此,他們適合去買最潮的手機或進入私立中學嗎?在自由平等的社會中,如果有人禁止,就構成歧視!可是,一般人會認為,就算是用自己賺來的錢買 iPhone 或繳昂貴的學費,為什麼不先改善家庭環境呢?

如果得到的回答是,「因為同學們用 iPhone,我要和他們一樣,才不會被瞧不起」,「進明星高中就有較高機會進明星大學,將來找工作比較容易,錢也會賺得較多,才有可能脫貧」,前者是為了融入同儕並減少社會排除,後者是在打造一個翻身脫貧夢

至於獲取獎學金進入美國一流大學攻讀博士,由於並非是一般人可達成,多數人會持正面的態度,肯定那位年輕人以其能力通過層層關卡勝出。然而,有一天這位年輕人完成博士學位,在回國的就業歷程中,會和其他中上階級出身的同儕一樣順利嗎?

哈佛大學教授斯坎倫T.M.Scanlon)在「為何不平等至關重要?」書中指出,這個社會充滿著各種不平等,社會不會只依憑個人才能與努力來評斷,對於種族、性別、特別是出身背景,通常還更具影響力。出身寒微者在生活歷程中不僅缺乏資源與經濟機會,還有「地位」與「動能」的匱乏,因此人際網絡不僅狹窄,且無助於個人在力爭上游中所需面對的各種新挑戰,一旦有利益衝突,甚至會引發中上階層者的忌妒與質疑。

特別是在選才的過程,除了檢視申請人的專長,決策者也會考慮變成同事後相處的問題;例如,新人會不會搶走光采或是阻礙既有利益成為「破壞團結者」?若有可能,那麼新人的能力反而是「風險」。於是,最後勝出者往往是背景相似或在意識形態上契合者,「近親繁殖」與「裙帶關係」就從這樣的選才過程中孕育出來。

令人扼腕的是,這些具有權力的決策者,如果心中只有利益,那麼能鞏固利益,最好是能拓展利益的人事聘用,就成為了值得相挺的夥伴,「團結合作力量大」就成為對外宣傳的口號,所謂的「多元價值」,只不過是一張遮羞布!

民主被解釋成人民作主,可是這並不等同於投票,投票其實是「有限甚至是負向的選擇」。人民作主應在於生活歷程中能自由選擇,那麼社會即需立基於多元價值,選擇才有意義,也才能彌補出生時的無法選擇。換言之,個人的選擇是依憑其自身的能力與努力,買 iPhone 或進私立中學,該尊重的是「選擇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