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5日 星期一

經濟日報社論/水價該調整了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  聯合報社論/浮濫外包與官僚惰性間的災難黑洞
◆  聯合報黑白集/誰給罹難兒多點時間
◆  經濟日報社論/水價該調整了





經濟日報社論/水價該調整了


2021-04-05 00:39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中央社


4月6日起,苗栗、台中地區因水情燈號轉亮紅燈,將實施「供五停二」分區限水措施,高雄水情也轉入橙燈,這是民國 104 年(2015年)之後,全台再度「有感缺水」。探究原因,實則是台灣長期受極端氣候危害,根據水利署統計,近八個多月以來,全台水庫集水區平均降雨量,較同期間歷史平均值少了一千毫米,讓台灣陷入56年來最大水荒。

為挽救水情,經濟部水利署表示,從去年7月起,就開始「超前部署」,近年更在603億元前瞻建設預算支援下,積極開源、節流、調度及備援,四管齊下化解台灣的渴。近期,水利署還打算推出十年1,600億元計畫,盼十年後能為台灣每年增加10億噸的水。

每年增加10億噸水,是什麼概念呢?約莫就是全台再增加三個月的用水。綜觀水利署十年計畫的重頭戲,主要有二,一是水庫清淤、增加庫容;二是造水、留水,例如增加人工湖、伏流水、海淡水與再生水等。即便投入這麼多,水利署還是坦言 ,十年計畫雖然有助提高台灣在枯水期的耐受度,但仍舊無法根除缺水危機。

台灣因特殊的山高流短地形,原本就不容易留住水資源,若再加上極端氣候攪局,每隔幾年勢必要鬧上水荒。隨著台灣高科技產業愈來愈為世界倚重,鞏固好水資源,即是保護台灣經濟命脈。近期已有巴隆周刊示警,一旦如台積電等台灣的「護國群山」因缺水缺電,導致生產中斷,也會衝擊到蘋果、特斯拉等全球大廠出貨。

過去十數年來,台灣已經想方設法設法開源節流、鞏固水資源,就連被批評多年的自來水管線漏水問題,目前的平均漏水率,也已降至13.5%,預計十年後,再降到10%。政府這麼努力,卻始終還有一個問題不敢直面,那就是水價。

台灣水價長期偏低,水費負擔率屢居全球末流,加上結構不合理,目前的水價僅是反映自來水公司的經營成本,並未計入政府額外投入的水資源建設、汙水處理與水資源保育等支出。好不容易,行政院近日拍板,明年將針對全台一千多戶,每月用水超過1萬噸的企業開徵「耗水費」,勉強算是跨出第一步;但是只針對工業用戶開徵耗水費,民生用水價格卻是萬年不調,仍無助引導民眾節水。

根據水利署調查,去年全台每人每日平均生活用水量已達到289公升,不僅創近年新高,雙北與新竹市的每人每日平均用水,更突破了300公升。若以去年整體生活用水量23.6億噸來看,相當是12座蓄滿水的石門水庫;民眾節水意識薄弱,偏低的水價難辭其咎。

政府多年來不敢調漲水價,自然是畏懼民眾反彈心理,也怕水費一漲,帶動民生物價齊飛,猶如昔日發生過的油電雙漲。但是,明知屋內有一隻大象不去處理,反而是任由大象在屋內踩壞家產,實在愚笨。更何況,此刻台灣面對的是56年來最嚴重水荒,在極端氣候刺激下,每隔幾年,就要上演一次水情告急,難道我們每回應對水荒時,總是要搞得這麼手足無措嗎?

水,是基本人權的一環,也是企業生產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生產要素,政府責無旁貸,必須確保企業、民眾用水無憂。但是,畢竟水是稀缺資源,面對用水過度,或是以水生財的企業或個人,政府就必須額外收取費用。調整水價,有助引導企業、民眾提升節水意識,至於在調整水價過程中,不可避免的物價跟漲、弱勢保障等問題,政府則應有配套措施。斷不可害怕副作用,或是引發民怨,一再錯過水價改革最佳時機,20多年未調的水價,如今該面對了。









聯合報黑白集/誰給罹難兒多點時間


2021-04-05 02:50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交通部長林佳龍。記者王燕華/攝影


太魯閣號發生慘重災難,外界矛頭皆指向交通部長林佳龍,要求他立刻下台負責。林佳龍卻一再閃避,要求「再給我多一點時間」,該負之責不會逃避。林佳龍上任兩年多,台灣不斷發生重大的鐵公路事故,他還有臉再做下去嗎

這次太魯閣號的罹難者半數以上是不到四十歲的年輕人,有五、六歲的幼童,還有多名在學的運動好手。在劫難中,許多亡者肢體擠壓變形,有人身首分離,搜救人員及遺體修護師在現場努力為他們拼回大體,都哀慟難以自抑。這種時候,林佳龍卻厚顏要求多給他一點時間,但誰能給那些罹難兒多一點時間

林佳龍因普悠瑪出軌事件而獲得交長職位,他卻不把安全列為首務,一心只好大喜功地推動高鐵南延北伸。試想,若以高鐵的速度,發生這次太魯閣號意外,傷亡豈不要加倍慘重?交通便捷固然重要,但東部人更期待的,是一條「安全」的回家道路。撒千億建高鐵,只是林佳龍鋪平自己仕途的機會罷了

西濱發生廿一輛車連環追撞,外界才發現全長三百公里的快速路只有一支濃霧警示器;台鐵維修車撞上自己的道班工人,人們才知道台鐵內部作業根本未照規章行事。交通部長的責任不在災難善後,一個不關心行的安全的部長,沒理由再留任。










聯合報社論/浮濫外包與官僚惰性間的災難黑洞


2021-04-05 02:53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波波漫畫


太魯閣號撞車事故造成兩百多人死傷的慘劇,這是一樁徹頭徹尾的「人禍」。說來諷刺,工程車滑落的地方,正在進行鐵路行車安全六年改善計畫項下的邊坡防護工程;但這項以「安全」為名的工程,卻因為施工者的低級疏失,造成台鐵六十年來最嚴重的災禍。仔細檢視,可以發現其間每一個安全監督和管理的環節全部鬆脫,才會釀成巨災。

第一時間發現是工程車肇禍,政府立即動員網軍帶風向,企圖把責任完全推給包商。台鐵官員更私下計議,覺得除推給包商「義祥工業社」,還可進一步推給負責監造的「聯合大地工程顧問公司」,以降低外界對政府和台鐵的負評。官員不把心思放在檢討改進及落實管理,卻只想著坐享其成和推託責任,何其可鄙!

就算包商難免良莠不齊,台鐵做為工程發包的業主,對於鐵道邊坡使用的安全與否,難道可以視若無睹?上次猴硐山崩,造成東部鐵路交通嚴重癱瘓,台鐵似以為搶通即可,對安全並不掛意。這次出事現場為整建明隧道而開挖的便道,一看即知極靠近火車軌道;但一年多來,台鐵對此好像毫不在意。而負責「監造」的聯合大地公司,也從未提出糾正或督促改善,把安危都交由包商自理。

據台鐵副局長杜微的說法,工區外圍應設置「圍欄」,這在工程合約上也有清楚規範。但台鐵工務處長陳仲俊卻說,此處就算設有圍籬,恐怕也擋不住車子的重量。從兩人談話的落差,即可看到台鐵安全管理標準的遞減:人們關注的是現場有沒有遵循安全作業程序,但下面的官員卻覺得,做不做都「沒差啦」。如此,一層一層往下打折,安全標準到了現場當然變形走樣。

政府將公共工程外包,固然是由於施作分工上的現實需要,但久而久之也衍生出兩個附帶作用:一是便於利益輸送,二是便於卸責。歷經三次政黨輪替,民進黨更將這樣的附帶效果發揮到極致。以這次肇禍的包商李義祥為例,他是民進黨員,曾當選民進黨花蓮縣黨代表,五年來利用名下兩家公司拿了政府一億多元的十九件標案。其間,他曾因涉及圍標、偽造施工日誌、違反政府採購法屢遭法辦,卻仍能一再得標。既然他獲利豐沃,一旦出事,台鐵把責任推到他身上也只是順手而已。

再看,負責這次邊坡改善工程監造的「聯合大地」,也是上次猴硐崩山事件遭質疑邊坡分級有問題的顧問公司,網友認為是「恐怖巧合」。更恐怖的事實是台鐵二百五十億經費的行車安全六年改善計畫」,全部是由聯合大地得標。台鐵辯稱,鐵道工程經費比較低,其他大型顧問公司不喜歡接。但無法引進競爭者的結果,聯合大地屢屢獨家得標,即導致監造及施工品質低落的惡性循環。

【重磅快評】生還者照片 揭發太魯閣號慘案的巨大黑幕

◆  【重磅快評】改善不了台鐵 蘇貞昌何來怒氣批人帶風向
◆  【重磅快評】假改革、真要命 蘇貞昌還要欺神騙人嗎
◆  【重磅快評】生還者照片 揭發太魯閣號慘案的巨大黑幕






【重磅快評】生還者照片 揭發太魯閣號慘案的巨大黑幕


2021-04-05 15:05  聯合報 /   主筆室
肇事的義祥工程負責人李義祥被乘客拍到站在事發現場往列車方向看去。圖/翻攝PTT網友leeabc


太魯閣號慘案未滿一週,蔡政府與側翼賣力帶風向,把憤慨民心轉移到慈善及黨爭的泥沼中,使真相破碎化。府院黨極力縮小政治衝擊,讓司法程序消化慘案,不料生還者拍下現場照片,不僅揭發現場有多名「共犯」,甚至讓人窺見慘案背後龐大的「共犯結構」,奪命真相絕非只出於一個小工程社老闆。

台鐵在案發後急欲卸責,把50條人命推給工地主任李義祥,檢調鎖定此人為何假日獨自出現在工地,吊車如何滑下邊坡。但生還者照片拼湊出全然不同的刑案現場,山坡上有數人目睹慘案,他們早就看到吊車跌到鐵軌上,甚至搶救過程中,部分嫌犯還混到事故地點探看究竟。

從第一次聲押被法院裁定交保可知,檢方第一時間並未查封工地,訊問在場者,否則大可以李說謊實證說服院方押人,不致讓恐龍法官說出「無串供滅證之虞」的蠢話。

除了關注認屍及如何保存車廂下屍塊,檢方更應釐清工程車何時掉到鐵軌上。前一班自強號與被撞太魯閣號之間相隔十五分鐘,集聚在工地的人們是否知情不報,以致造成不可挽回的悲劇?如此重大疑點,檢調竟只能等民間協助,豈不荒唐?

生還者爆出一堆真相殘片,花蓮檢方才呼籲民眾提供訊息。如此被動消極,對得起那片血肉模糊嗎?檢警在追查人民批評高官時,個個奮不顧身,怎麼在50條人命之前,變得如此「平常心」?

檢調與司法大案快辦,說好聽是要讓死傷者家屬安心,但從普悠瑪、南澳斷橋等事件可知,檢方往往成為執政者切割政治責任的工具,而司法過早畫設案情範疇,讓真相被政治裁切,由事務層級擔罪,官僚組織系統性罪惡一再得以遁逃。

檢調及司法替執政者辦案,更勝追求真相,實踐正義。私菸案裡,執政者早早砌設防火牆,檢調隨之切割案情,司法更是大案小辦,將究責大事化整為零。此刻,蔡政府正重演這套公式。

政府發動網軍,將追究政治與行政責任貼上禍亂社會、中共同路人標籤。更可議的是,官方風向只把責任集中在李義祥這小咖身上,意在包庇台鐵的共犯結構。

台鐵是業主,整起工程是「鐵路行車安全改善六年計畫--邊坡全生命周期維護管理工程」,設計監造發包給聯合大地,專案顧問發包給中棪,兩者對施工都有監督責任。此案有四部分,案發工地屬於危坡補強施工,名義發包給東新營造,實為李義祥借牌標下。

換句話說,台鐵容許聯合大地、中棪與東新掩護李義祥,這其中是什麼利益關係,有無官員人謀不臧,是釐清慘案最重要的核心關鍵。檢調只把法眼定格在誰讓吊車滑下邊坡,難道政府早已超前部署,畫下防火牆鎖住更骯髒的黑幕?












【重磅快評】假改革、真要命 蘇貞昌還要欺神騙人嗎


2021-04-05 17:08  聯合報 /   主筆室
今天上午國民黨團批行政院長蘇貞昌對於台鐵總體檢報告不聞不問,蘇隨即開記者會指體檢報告改善事項中144項,109項已執行完畢,有人透過錯誤訊息帶風向。記者林伯東/攝影


今天上午國民黨團開了記者會,批評行政院長蘇貞昌對於台鐵總體檢報告不聞不問,要求蘇貞昌下台負責。下午蘇貞昌隨即跑去台鐵開了場記者會,指體檢報告改善事項中144項,109項已執行完畢,還說在如此大災難下還有人透過錯誤訊息帶風向,很不應該。但就算改善一千項,擺在眼前的就是50條人命,且關鍵的改善事項早已超出台鐵甚至交通部的層級,蘇貞昌又做了什麼?

2018年10月21日發生普悠瑪翻覆事件後,行政院分由吳澤成及張景森兩位政委組成跨部會的事件調查小組及體檢小組,2019年1月下旬,蘇貞昌上任閣揆後沒幾天,台鐵總體檢會議開了第10次會議,訂出144項待改善項目,後來再開一次會議後,便就地解散,由台鐵自行組成體檢推動小組。但原本行政院說要公布的體檢報告也遙遙無期,連交通部長林佳龍自己也說「不解」,後來還是遭到媒體披露,交通部才在2019年9月悄悄上網公布。

這段期間,台鐵事故、工安不斷,動不動就愛發威的蘇貞昌沒說過一句重話,直到這次用悲痛的50條人命驗證,原來過去這兩年多來,台鐵改善事項根本都是玩假的。別的不說,當初總體檢報告提到,規畫109年要在全台25處完成「邊坡全生命監測系統」,透過畫面監測及人工智慧系統監看邊坡,若監視器畫面發現異物入侵、可以透過人工智慧系統判讀狀況,並及時對列車提出告警通知。但經過這次事件後,台鐵才說,現在已經延後到111年底,時程整整晚了兩年,一向強調速效的蘇院長知道嗎?

更何況這144項改善項目中,項目不同、涉及的層面也不同,應該要分局、部、院級分層列管,行政院卻是統統丟給台鐵自己,每次外界有質疑,台鐵就發新聞稿說「已經做得好棒棒」。蘇貞昌今天說,至於包括台鐵組織改造、票價調整、鐵路法修法等中長程改善計畫因為事關重大,還在持續進行。這些事項確實已經超出交通部決定的層級,請問蘇貞昌這兩年多來有針對上述事項開過會嗎?有認真面對過台鐵真正核心的改革議題嗎?答案恐怕是沒有。

在意外之後,蘇貞昌捐了一月所得,他說,發生這麼大的悲劇,大家都感到很不安。作為最高的行政首長,蘇貞昌是該真的不安,因為他有虧職守。但他現在該做的不是捐款,要不請辭下台,要不真切面對台鐵改革,因為這不是天災,而是一場因為政府怠惰造成的人禍,這才是撫平家屬傷痛、告慰亡者最好的方式。














【重磅快評】改善不了台鐵 蘇貞昌何來怒氣批人帶風向


2021-04-05 18:52  聯合報 /   主筆室
行政院長蘇貞昌指台鐵總體檢報告完成三天就交給各部會執行,發生這麼大的災難,還有人透過錯誤訊息帶方向,很不應該。圖/本報系資料照片


太魯閣號發生重大出軌事故,交通部長林佳龍是否應下台負起政治責任?林佳龍昨晚在臉書宣布請辭,事態總算明朗;但綠營擔心林佳龍下台仍難以止血,全力阻止火勢往上延燒,連政委張景森受訪談台鐵總體檢報告及改革都動輒得咎,蘇貞昌今天還親自上陣怒批有人帶風向;但台鐵總體檢報告究竟有沒有被「已讀不回」,恐怕只有蘇貞昌、林佳龍兩人心知肚明。

媒體報導,普悠瑪列車事故後,當時行政院長賴清德指示政務委員張景森召集專案小組,蘇貞昌接任行政院長後,台鐵總體檢報告完成,2019年1月23日交通報函報行政院,但蘇貞昌遲未核定,交通部多次探詢,政院幕僚乾脆要交通部「自己改善」,眼見普悠瑪列車事故將屆周年,交通部才於2019年9月12日逕自於官網公布「交通部版」總體檢報告。

此刻,這樣報導內容對蘇貞昌來說極為敏感,特別是張景森提到體檢小組早在2019年1月就已完成「台鐵總體檢報告」,但行政院未核定報告,這樣的說法被藍營解讀為「已讀不回」,還開記者會痛批;眼見火燒眉毛,蘇貞昌改革台鐵不急,但開記者會澄清倒是動作很快,馬上採取反擊,特地利用到台鐵聽取太魯閣號事故簡報時詳細說明,指總體檢報告完成三天就交給各部會執行,發生這麼大的災難,還有人透過錯誤訊息帶方向,很不應該。

蘇貞昌聲稱,總體檢報告由行政院秘書長交給各部會執行,而且待改善的144項,已經執行完畢並解除列管109項,不但有進行且還由相關部會盯緊列管,對於後續有關中長程改善,像是組織改造、修法或提高票價等等,因為事關重大,牽涉問題很多,都還持續進行,不要做誤導。

但令人納悶的是,如果真如蘇貞昌所言,他在體檢報告交上來之後三天即交給各部會執行,交通部又何須於前年九月公告「交通部版」的體檢報告?如果144項待改善事項已完成109項,應該是頗有成效,為何偏偏最要命的25處邊坡告警系統卻能延宕兩年,以致於未能防止太魯閣號列車避開致命的一撞?

如果以成敗來論英雄,蘇貞昌既為行政院長,兩年二個月前就提報的體檢報告,他也馬上交付執行,但二年多來既未能改善要命的邊坡告警系統,也沒有解決台鐵組織改造、修法或提高票價等中長期改善問題,這樣成績當然不及格,此刻蘇院長只有坦承疏失、虛心接受指教,真不知他是何來怒氣反批有人帶風向?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愛彌兒》與做中學

◆  過失致重大傷亡 提高刑罰
◆  救災 請放寬捐血量限制
◆  隧道另一側的光…外傷團隊永遠的守護
◆  台鐵「馬虎先生」 有多少不可告人處?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愛彌兒》與做中學
◆  能源政策不改 高屏空品不會好
◆  愛國者治港,適足以害之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愛彌兒》與做中學


2021-04-05 04:42  聯合報 /   林一平(作者為科技部前代理部長)
杜威(John Dewey; 1859-1952)林一平繪


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1778)寫了西方第一部重要的教育哲學著作《愛彌兒》,書中批判了法國封建社會及教育,觸怒了權貴,成為禁書,落得焚毀的下場,而盧梭則遭法國政府通緝,被迫流亡。盧梭舞文弄墨,搞得政府如此刀槍劍戟,鑼鼓喧天,實屬不易。

《愛彌兒》敘述許多盧梭眼中的負面教育,藉以強調教育不可成為一種灌輸文明的途徑,而是該將年輕人由文明的邪惡中解放,成為其解毒劑。此書成為現代兒童心理學的基礎。當中提倡「真正的教育不在於口訓而在於實行」,影響到「現代教育之父」杜威(John Dewey;1859—1952)最重要的教育思想做中學。杜威在其著作《民主與教育》將民主帶入課堂教學,而《愛彌兒》則提供了實施計畫及陳述的原則,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著重做中學。

民國 8 年(一九一九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剛落幕後,杜威的學生胡適邀請他到中國訪問。杜威到達中國的第五天,五四運動爆發。他目睹廣大學生上街遊行示威,抗議軍閥政府,以及社會各界人士對學生的同情和支持。杜威相當興奮,熱烈觀察這個運動,寫信給他的小孩,說道:「我們這一輩子從來沒有像過去四個月這般的學習。特別是上個月,有太多東西需要消化。」第一次世界大戰觸發五四運動,讓中國人覺醒改變,也是弱國發聲,希望能被平等對待五四運動成為新文化的思想運動,而北京大學學生則充分實踐做中學,讓中國教育整個解放

杜威追隨盧梭的想法:「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要像兒童的樣子。」而我的博士指導拉索斯卡教授(Ed. Lazowska)則認為學者活到老學到老,都應該一直保持赤子之心。著名雜誌《Communications of ACM》專訪拉索斯卡。他被問到,「就計算機科學領域的教學而言,現在和過去五年、十年,甚至廿年前有何不同?」拉索斯卡的答案是,沒有任何差別。他說:「指導教授的任務是教導學生『發現的過程』(The Process of Discovery)。」小孩與生俱來就有探索周遭事物的能力,可惜當他們進入大學時,這個本能往往就不見了。所以我們的任務是教他們再變回小孩,恢復他們四歲時擁有的「發掘事物的能力」。

拉索斯卡嘗試著恢復我「四歲時的能力」,引導我學到如何探索研究。我的智慧不足,沒有學到拉索斯卡的本事,但也感受到他的思考邏輯,很感激他的教誨。而在我接受博士訓練過程,也深深體會到做中學是學習發現的過程的最佳方式









愛國者治港,適足以害之


2021-04-05 04:40  聯合報 /   陳長文/首任海峽交流基金會秘書長(台北市)
北京當局修法「愛國者治港」,把忠誠當作一種義務。路透社


兩岸在民主制度的回頭路上,可謂亦步亦趨。民進黨政府規定高階官員、將領退休後,「不可參與中國大陸相關政治活動,而有妨害國家尊嚴行為」,北京當局修法「愛國者治港」,如此把忠誠當作一種義務,實在讓人感慨

中國積弱百餘年,今日終於可以「平視」他國,如何不讓人振奮?大陸內部的「戰狼」風潮,與好萊塢的「美國拯救世界」,台灣人民為中華隊加油打氣,出發點是一樣的,都是「民族主義」。

民族主義,代表著對「生命共同體」的認同,但民族主義,也應該要容忍個體價值觀的存在。行為上,公民不能傷害國家利益的事情,但要用法律來要求言論、思想上的「愛國」,這樣的愛,就未免有些流於形式了,愛之也適足以害之。

未來香港的參選者,必須經過特區政府「資格審查委員會」的篩選,不需交代理由,也沒有救濟管道;立法會職責在監督政府,政府卻可審查立法議員的資格,那麼議會「制衡」的能力,也就被大幅限縮了。

「愛之適足以害之」,這是筆者的第一反應。一個「不愛國」的候選人,卻能在選舉中出線,那是否表示選他的人,也同樣的「不愛國」?而如果有許多香港市民不愛國,那麼原因出在那裡?有沒有原因是值得以服務人民而存在的政府檢討改進的空間?

筆者也不願為了批評而批評。從香港到新疆,民進黨政府不放過每個撿到槍的機會,國民黨也學乖,黨主席參選人紛紛表示意見,呼籲北京這個,呼籲北京那個。但台灣也應該要反省,為什麼民進黨越撐,香港的處境卻越是倒退?

舉馬英九總統,作為對比。馬總統對六四的關懷,是從台北市長到卸任總統,一以貫之;他對大陸民主的期待,是發自內心,真的希望大陸好,中國人民好。

民進黨批評大陸人權,北京可以用「追求台獨的障眼法」打發過去,大陸人民也不會埋單;但馬總統期待中國的民主,筆者認為對岸人民,是聽得進去,北京當局,也不至於認為有什麼惡意。

可惜,台灣政壇,已再無馬英九,不說民進黨,國民黨內的天王大老,他們對大陸民主、人權的關切,也沒有「同舟共濟」的情感。

六四不平反,統一不能談」(馬英九擔任台北市市長、國民黨主席、總統任內的話),還有那位國民黨人,能講出這樣的話?講不出來,那對大陸的再多批評,也是假的,只是為了證明自己敢唱中共的反調。

現在大陸民主真正的瓶頸,是大陸人民對於民主,或者說西方式民主,已經不感興趣了。香港的普選也好,新疆的再教育營也好,歐美越關注,反而越凝聚大陸人民的反抗意識。

「愛之適足以害之」!古有明訓,這既是說北京對香港的「愛國」,也是台灣對香港的「撐民主」。覺醒吧!











能源政策不改 高屏空品不會好


2021-04-05 04:40  聯合報 /   羅際輝/退休人士(新北市)
高雄空氣品質不佳。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前年高雄空氣品質指標(AQI)為七十六,比全國平均高出百分之廿二點五;空品不良日數比(AQI 大於一百)為廿六%(年空品不良日九十五日),是全國平均的一倍;PM2.5 濃度平均值為廿二點四微克/立方米,比全國平均高出近三成,是台灣西部空汙的三冠王。屏東縣雖然落居第七名,但是扣掉恆春測站的數據後,空品不良程度絕對不輸高雄。

空氣品質指標 AQI 大於一百,很大程度表示 PM2.5 每小時的濃度高達卅五點五微克以上。高屏空汙季從十月至次年三月,以今年一月為例,高雄八個測站 AQI 平均值為一○二點八、空品不良日數比四十四點四%,而潮州測站為一○八點五及五十一點六%、屏東測站一○○及四十二%,顯示該地區居民每年有近半年時間身受 PM2.5 的荼毒。《聯合報》於前年八月報導,近年高屏地區的肺腺癌年增率是北部的十五倍,且患者餘命較短。應該可以印證以上推論。

讓高屏空汙難以治理的六個困境是:一、地處護國神山西側,秋冬季節本地汙染物難以擴散。二、境內有燃煤機組三七○萬瓩及燃氣四三九萬瓩,火力發電裝置容量比中火多百分之四十七,占台電系統的四分之一。三、高汙染重工業(發電、鋼鐵、石化、水泥…),一一九根受高雄市監測的大煙囪排汙量占全市固定汙染源的七成以上。四、高雄港業務繁忙,貨輪、貨櫃車、大卡車等來來去去。五、今年高屏二月底再生能源裝置容量一二七萬瓩僅占全國的十三點三%,由於沒有優良的海上風場,未來增加有限占比將持續下降。六、台積電高耗能的先進製程落腳於南部電網,非核元年用電量將比去年大幅增加。

除了上述困境外,未來還有四個大麻煩:一、新北核二廠一九七萬瓩即將除役,因為天然氣接收站開發工程延宕,北部供電缺口將由南電北送。二、由於中油供氣不足,高雄燃煤汽電共生鍋爐共十七座廿三組燃燒設備,短期內無法完成煤轉氣。三、因為台積電及返鄉台商大幅投資,南部用電量未來三年將大幅增加一百五十萬瓩以上。四、核三廠一九○萬瓩將於一一三年及一一四年除役。

綜合以上,南部電網於非核元年之前,將除役核電一九○萬瓩,增加用電一百五十萬瓩,供電缺口三四○萬瓩,因為很難由再生能源補上,增加火力發電的結果,高屏空汙治理目標短時間內無法達成












台鐵「馬虎先生」 有多少不可告人處?


2021-04-05 04:45  聯合報 /   王妙音/資深教育工作者(高雄市)
台鐵太魯閣號在花蓮縣清水隧道附近因邊坡上的工程車意外滑落,造成火車出軌,創史上死亡人數最高事故。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台鐵太魯閣號重大事故,無疑是「馬虎先生」造成,清水隧道旁邊坡工地包商是「馬虎先生」,台鐵也有不少「馬虎先生」。

這起重大事故,肇禍元凶就是停放於鐵路上方的工程車,因為工程車滑落鐵軌,太魯閣號才會撞上。如果不是「馬虎先生」,怎可能將工程車停在靠近鐵軌旁的邊坡上?又為何沒拉手煞車?

稍有一點開車經驗的人都知,停車時必須將排檔打在 P(停)檔,並且還要拉上手煞車,才能完全停住車子;若是打在 N(空)檔車子就會滑動,沒拉手煞車就更危險。李姓包商不可能沒有安全停車的常識,唯一能解釋的就是他是「馬虎先生」,凡事馬虎慣了,所以車子隨意停了就離開。

至於在邊坡停車,更不可思議。邊坡屬於危險路段,在邊坡停放車輛,就是向交通安全、向人身安全挑戰。清水隧道上方工地明明有很多空地可停車,李姓包商何以不找個安全地方停車,不就是因為「馬虎」的緣故,或許是車子正好開到該處,看前後都沒車就停了,不管是不是邊坡,反正方便就好。這般「馬虎」,結果就釀成大禍!

包商是「馬虎先生」,如果台鐵沒有「馬虎先生」,這起鐵路悲劇也不會發生。任何工地在施工之前就必須先在周邊架設圍籬,這是最基本的 SOP,清水隧道上方施作明隧道的邊坡,竟然沒任何圍籬。

台鐵顯然沒人提出質疑,最讓人無法接受的是,台鐵副局長杜微居然說:「合約雖規定工區外圍要設置圍欄,但邊坡旁沒有規定,只要求工區安全防護」。在杜副局長的認知,圍籬似乎不算安全防護,那邊坡的「安全防護」是什麼?包商做了嗎?台鐵有沒人過問一下?

又,這包商曾有造假等前科,可謂是素行不良,理應列於「拒絕往來廠商」名單之內,根本就沒有資格投標政府或公營事業單位之工程,廠商何以能多次投標並得標?台鐵內的相關人員全是「馬虎先生」嗎?或是有不可告人之處呢?

「馬虎,馬虎,多少禍害因汝而生」,如若這種便宜行事、隨便草率的「馬虎先生」不除,類似太魯閣號車禍就不可能杜絕,台灣人民就只有自求多福了!













隧道另一側的光…外傷團隊永遠的守護


2021-04-05 04:48  聯合報 /   王健興/台灣外傷醫學會理事、慈濟醫院外傷中心主任(花蓮市)
慈濟醫療志業執行長林俊龍,年逾77歲也投入第一線救難現場。圖/慈濟醫院提供


四月二日上午時十分,清明連假的第一天,花蓮晴空萬里,我正在看門診。

「王醫師,這邊是急診檢傷櫃台,稍早接獲消防局通報台鐵列車清水隧道發生脫軌意外,我們要啟動『大量傷患應變機制』。」「好的。」我不假思索地回答。

放下手邊門診的工作,我著手聯繫相關人員,請值班的外傷醫師立即至急診待命;手術室需準備至少三個房間作為緊急手術之用;加護病房展開清空作業,將較穩定之病患轉至普通病房,以利空床接納預期大量且嚴重的傷患;最後請行政同仁通知資深外傷指導醫師,即便今日沒有值班,仍請在自身工作告一段落後立即到急診幫忙。

身為外傷團隊負責人,我的想法很簡單:火車在離花蓮市不遠的隧道中翻車,勢必出現大量傷患,我的責任是協調每一份資源,搶救每一條生命!

一邊聯繫各事項的同時,我也趕到急診協助。令人感動的是,在我抵達之前,同仁們都已經就位,麻醉科同事、外傷指導醫師、住院醫師、專科護理師…大夥依照過往演習的規畫聚集在各組,大家都準備好了!平日的教育訓練及經驗累積就要在此接受實戰的挑戰!

應變作業由院長擔任指揮官,急診部主任擔任醫療組組長,我在報到後接下重傷組任務,各就各位後,大夥確認了現有資源,在得知院內紅血球濃縮血品可能不足後,心中一沉,心想這將是一場硬戰。

第一批的病患還沒有送到,空氣中瀰漫著一股焦慮及緊張的氣息。

現場消息傳來,有傷患需要截肢脫困!這是個莫大的考驗,狹小空間中的作業方式與我們平常手術室的環境截然不同。被指定的出勤人員們開了簡短的行前工作會報,討論可能遇到的狀況與相關之應變,最高指導原則是以現場指揮官的命令為依據且要注意自身及同仁的安全此外,後續還需要五位同仁在隧道南口架設第二個救護站

所謂的同舟共濟,不就是這樣嗎?無懼地接受任務,實踐醫師誓詞賦予我們的責任與任務!在目送夥伴離開後,我深深以這些同仁們為豪,行醫不只在醫院中,更前進到災難現場!

隨後各級傷害的病人陸續送達,醫護人員、行政同仁、社工、志工以及精舍師父各司其責,經過一番努力,急診室在病人們得到安頓及治療後漸趨安靜。

此時心中浮起三年前花蓮地震的場景,今時今日的我們,應變更加井然有序與精準。外傷的照護能力及經驗需要長期累積,不只在於個人精進,更需要團隊一起成長。包括制度的建立、機構資源的分配以及各個團隊成員的投入,這些真功夫都是在平時一點一滴的會議、繼續教育及訓練中累積。

勿恃敵之不來,恃吾有以待之。外傷團隊從不會因天下太平而鬆懈,沒人知道何時會發生意外事故,外傷團隊永遠守護著鄉親的平安。

不幸事件不免帶有傷亡,但願傷者平安亡者靈安,明日的太陽一樣會由東方海面升起,我們依然會堅守在崗位上!












救災 請放寬捐血量限制


2021-04-05 04:55  聯合報 /   傅延文/航空從業人員(台北市)
根據衛生福利部「捐血者健康標準」第三條規定,捐血者捐血量有一定限制。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根據衛生福利部「捐血者健康標準」第三條規定,捐血者每次捐血二五○毫升者,其捐血間隔應為二個月以上;每次捐血五百毫升者,其捐血間隔應為三個月以上。但男性年捐血量應在一千五百毫升以內,女性捐血量應在一千毫升以內。換言之,若年捐血量達到上限時,即使已到間隔時間,仍須等到生日以後才能捐。

血液基金會對於捐血量上限的解釋是考量捐血者的鐵質量,若男性捐血達到二千毫升時,也就意味著可能流失了一千毫克庫存的鐵質,因此需要足夠的時間來補充鐵質。但筆者認為,對於我們一向定期捐血的健康捐血者來說,平時對於身體的照護就有一定的基礎。若捐血者自認健康沒有問題,只要滿三個月間隔,多一次五百毫升的捐血量,應是可以有條件的放寬。再者,畢竟台灣已步入老年社會,年輕族群人口減少,且捐血有其一定的限制,若以現行條件下,要能長期維持血液的供需平衡,其挑戰會越來越大。

因此,筆者建議,若能以血液基金會發布低庫存或有像太魯閣號事故這類重大災害發生時,有條件的放寬捐血上限,應可有效解決燃眉之急,相信許多定期捐血者(包含筆者),更能在需要時挽袖獻出熱血。












過失致重大傷亡 提高刑罰


2021-04-05 05:00  聯合報 /   林忠義/檢察官(台中市)
台鐵太魯閣號408車次列車意外,造成重大人員傷亡。本報資料照片


台鐵太魯閣號列車出軌,造成五十人死、二百多人受傷的重大慘劇,檢察官正積極追究肇事者「過失致死傷」罪責。但台灣過往幾次重大死傷事故,像八仙塵爆案、維冠大樓倒塌案,法院最多只能判處被告有期徒刑五年,屢屢引發受害者家屬怒火、輿論非議,斫傷其對台灣的法律感情!台灣的法律怎麼可以縱容肇事者?這就要從《刑法》對於「故意」與「過失」的差別對待說起。

刑法第十二條:「行為非出於故意或過失者,不罰。過失行為之處罰,以有特別規定者,為限。」明定在有故意或過失之情況下,始應承擔刑事責任,更是以故意為原則

假使行為人無犯意,亦無疏漏之處,在沒有偏差意念時,該行為人並無罪責,此時損害結果的發生無非屬於意外,不應由行為人承擔刑罰,任意開罰,也無法威嚇一般民眾或讓行為人不會再犯,因其無意念、無疏失,如何預防起?其實由刑罰目的觀而言,無論是應報或預防理論,均無科處一個連過失都沒有的行為人以刑罰的根據,蓋這樣的處罰太過苛刻,沒有倫理正當性

至於因何以故意為處罰原則?此乃傳承自歐陸法系的基本理念,在眾人普遍遵從法律規範之時,一旦有人蓄意破壞法秩序,若不加以嚴懲,眾人起而效尤,豈不重擊整個社會賴以生存的法律根基,是以行為人存有法敵對意識時,就有科處刑罰的基礎,且會科以較之過失犯明顯大幅度的刑罰。例如台灣故意殺人刑度在十年以上有期徒刑,過失致死則是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罰金。

過失犯乃是行為人因過失行為而成立犯罪,亦即行為人違反日常生活的注意義務,發生了未預期的損害結果。過失犯的處罰限於對法益有較大侵害始有必要。易言之,一般人難免會有個小疏失,沒有必要一棒打死。

目前《刑法》這樣的制度設計方向上是正確的,但遺憾的是沒有將過失行為類型化,再搭配合理的刑罰!畢竟不是任何過失行為都應該被原諒,這可以從過失行為的強度及過失行為的結果兩個面向來看

有些過失行為的疏失程度重大,甚至幾近於故意,例如超高速飆車蛇行闖紅燈,這種極端危險的駕駛行為所造成的傷亡;而有些過失行為則是造成重大傷亡,台鐵太魯閣號案便是如此。在以上兩種情狀,不能輕忽怠慢的以屬於過失犯罪而輕縱尤其是生命法益係處於個人法益中最高位階,過失致死時,雖然行為人主觀上沒有強烈法敵對意識,但人命關天,也就是生命法益侵害的嚴重性。現行法定刑度最高竟僅是有期徒刑五年,疏失造成一個人死亡,最多判五年,造成五十人死亡同樣判五年,豈能得事理之平?現行法制碰到上述情節重大的過失,對犯罪人行為評價不足,處罰不夠,亦即罪刑不相當,自然會引起死者家屬或被害人的憤恨不平

亡羊補牢之道,應對於過失致死傷犯罪重新設計適當構成要件及刑罰,在重大草率過失、巨大傷亡等特種情形,可以仿造日本民國 103 年(二○一四年)施行《關於駕駛機動車致人死傷行為等之處罰法律第二條危險駕駛致死傷規定的精神及刑度,科處最高廿年有期徒刑,始能有效保護生命等重要法益,給予行為人應有的制裁,也給予被害人該有的慰藉


方祖涵/真的會有東京奧運嗎?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方祖涵/真的會有東京奧運嗎?






方祖涵/真的會有東京奧運嗎?


2021-04-05 04:36  聯合報 /   方祖涵(作者為運動文學作家)
距離東京奧運只剩110天左右。 美聯社


距離傳說中的東京奧運只剩一百一十天左右,日本政府終於開放職業球團新洋將入境。此刻日職已經正式開打,足球季更早在二月就開始,新選手這麼晚才抵達,之後還需加上隔離與重新訓練時間,讓比賽從一開始就失去公平性。

其實日本本土疫情在閉關情況下仍一直沒有顯著改善,對少數頂尖選手施加限制防疫作用不大,何況倘若奧運如期舉行,赴日參賽運動員加團隊人數將是百倍以上,閉關現況只是更顯露日本政府在疫情與運動賽事之間捉襟見肘的難堪。從職業運動來說,拖了這麼久才讓球員個人入境,家人部分仍然未獲得許可,有四個小孩的羅德隊洋砲馬丁,就對此在推特憤怒質問日本政府,前馬林魚投手康利也因為不願跟妻兒分開,而暫緩向樂天金鷹報到。

而且,就算飛到日本還不一定沒事,橫濱海灣之星投手羅梅洛入境檢測陽性,現在被關在成田機場隔離,雖然無症狀卻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被釋放。倘若維持相同模式,奧運期間隔離設施可能將被一大群外國選手填滿,屆時會有怎樣的人權、外交等衝突,幾乎跟賽事本身一樣值得關注。

在全球前十大經濟體當中,迄今日本疫苗接種人數最低,甚至到了跟其他國家不成比例的程度,這是奧運要在東京順利舉行最大障礙之一。單純從防疫角度看,假使不需要辦奧運,日本政府可以繼續極端閉關策略,期待疫情減緩,事情就變得簡單很多了。然而現實是奧運迫在眉睫,二月中起本土病例數卻逆勢上揚,那麼,為什麼他們不像歐美一樣,盡快大規模疫苗接種呢?

幾周前《外交家》雜誌有專文分析日本疫苗發展,文章認為國家投注資源不足、社會老年化造成重視醫療而非預防、藥廠規模太小研發預算又不多、企業傳統「輸送帶文化」無法因應外界迅速改變、政府保守審核制度造成阻礙,再加上各國強力爭奪形成的「疫苗國家主義」,讓日本既沒有本土疫苗選擇,又沒有足夠進口數量可以使用。

更有甚者,是日本民眾已經習慣把戴口罩與維持社交距離當作常態,就跟台灣與韓國一樣,許多人對疫苗本身保持懷疑態度,寧願只要堅守防疫新生活。根據二月讀賣新聞民調,僅有一成八民眾願意立即接種,如此心態更降低日本政府將資源投注於疫苗的誘因。每個地區因疫情嚴重程度不同,染疫與疫苗接種彼此相較之風險評估也會因此不同,這是很符合邏輯的人之常情,可是,日本早就知道需要舉辦奧運啊,既然持續閉關不是選項,又沒有確實疫苗策略,實在很難想像七月廿三日奧運就要開幕了。

除去一連串日本奧會籌備歧視醜聞不談,再過三個多月真的會有奧運嗎?或者,那還會是全世界歡欣期待的一場奧運嗎?我想,只能期待多一點奇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