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8日 星期二

經濟/從台積案 看兩岸投資環境拉力與推力

.聯合報社論..評比青年政策,新世代別只當啦啦隊
.聯合報黑白集.蔡英文的真正軟肋
.經濟日報社論.從台積案 看兩岸投資環境拉力與推力





經濟/從台積案 看兩岸投資環境拉力與推力


2015-12-08 01:20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台灣科技業龍頭台積電昨日宣布,將申請赴中國大陸南京市設立12吋晶圓廠,初步投資金額30億美元,規劃月產能2萬片,預計2018年下半年開始生產16奈米製程。
台積電是全球半導體晶圓製造業龍頭,也是台灣科技業的指標,過去投資重心都在台灣,僅有很小的比重在海外,其中12年前赴上海松江廠投資的8吋廠,規模及產能都很有限,也嚴格遵守台灣對大陸投資的規範,是台灣半導體業中最守原則、也最堅持投資台灣的模範生。
去年12月,張忠謀就曾表達過,十年前,台積電來自中國市場的營收幾乎是零,但去年已占台積電營收的6%,今年預估會達8%,已超過日本,並趕上歐洲客戶,成為貢獻台積電營收的第三大市場,排行在美國與台灣之後。因此,當中國本地客戶明顯增加,若能就近供應服務,當然是台積電這種晶圓製造服務業考量設廠投資的因素之一。
但是,中國客戶的比重增加,不必然是台積電赴大陸投資的主因。過去台積電有很長的時間,主要客戶都集中在歐美,但生產線幾乎還是全放在台灣,如今必須到大陸投資,至少背後有一拉一推的兩大意義,第一是大陸產業政策的「拉力」,讓大陸半導體產業鏈已經成形。第二是台灣投資環境惡化,已成為一股「推力」,讓企業不得不採取分散風險的投資策略。
首先,中國政府近來已把半導體視為國家重點發展產業,不僅透過大基金收購海內外重量級企業,國際大廠也紛紛將資源投入中國,讓大陸半導體供應鏈愈來愈成熟。更重要的是,大陸政府透過許多政策與命令,希望企業採購本地生產的半導體晶片,以此推動進口替代策略,這些作法都讓眾多國際半導體巨擘,有不得不將技術與訂單移至中國的壓力。
另一方面,則是台灣自身的問題,尤其是投資環境長期無法改善的情況。11月底,馬總統赴台積電中科廠參訪時,張忠謀董事長就當面提出,限電與環保是台灣投資環境的兩大隱憂,其中因為供電吃緊,預估2017年台灣就可能面臨限電危機,這對半導體業的衝擊非常巨大;此外,台積電籌建中科15廠時,在環評過程中曾出現波折,雖然後來通過環評,但至今仍面臨環保團體的抗議。
張董事長提出的這兩大隱憂,不僅是半導體業面臨的問題,也是台灣目前許多重大投資案的共同疑慮。而且,台灣投資環境惡化的問題,也不只電力與環保兩項,事實上從行政效率不彰、法令落後、勞動力不足、政治掛帥及重大政策經常轉彎等,也都讓本地或外商企業詬病已久,這些因素長期存在又無法解決,也讓過去幾年外資投資金額大幅縮減,這是產業難以突破困境的重大因素。
因此,台積電赴大陸投資12吋廠,可視為是企業家展現布局全球的雄心壯志,政府當然不必要以「企業出走中國」來看待,更應該從檢討台灣自己的投資環境做起,加速提出改善對策,否則就難保未來不會有企業家真的是因為被逼而出走了。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台積電除了投資12吋廠外,還要在南京成立設計服務中心,建立在中國大陸的生態系統。晶圓製造服務與客戶形成一個設計服務的生態體系,這是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過去台灣產業發展最重要的優勢,因此,當未來半導體投資重心逐步移往大陸後,大陸成長及進步的速度一定會加快,台灣更需要嚴肅面對及思考,未來要如何轉型升級的問題,這恐怕也是台積電投資中國12吋廠後,留給大家最大的考驗。

聯合/蔡英文的真正軟肋


2015-12-08 01:20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九二共識對兩岸情勢已呈現一髮千鈞之局。有了九二共識,一切兩岸現狀皆可能保全;失去了九二共識,一切兩岸現狀皆可能傾覆。
這一髮千鈞之勢,是蔡英文自己造成的危機。她愈強化「否定九二共識」的立場,就愈加重了「九二共識」的分量,使「九二共識」的續絕存廢成為她全贏全輸的政治賭局。
北京好像也將兩岸現狀的一切繫於「九二共識」四字。「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坍塌論」「砍斷樹根/樹難成活」「和平之舟徹底傾覆」。這些言語都顯示「四個字關繫一切」的態勢。就等著看攤牌那天的後果,是北京承受得住或蔡英文承受得住?
北京的姿態是「一切現狀都繫於九二共識」,而蔡英文的姿態卻是「要維持一切現狀,但不要九二共識」。世人皆在看究竟哪一邊能撐得下去?
蔡英文說:陸客不會少、陸生不會少、蔡習會不排除……。若有人再問蔡英文:ECFA要不要?服貿貨貿要不要?二十三協議要不要?外交休兵要不要?兩岸制度化協商要不要?外交空間要不要?TPP、RCEP要不要?和平發展要不要?蔡英文恐怕都會回說:要、要、要。但是,只有九二共識她不要。要吃餡,不吃皮,誰能理解這種挑食的食癖。
九二共識締造的兩岸現狀,使兩岸關係呈現「體狀安全」;但蔡英文聲稱想維持兩岸現狀,卻將整個「體狀安全」繫於是否承認「九二共識」一點之上。她養大了九二共識,卻也使九二共識成為授人以柄,這是不是一髮千鈞?
北京視「兩岸現狀」與「九二共識」為同義詞,但蔡英文則將「九二共識」與「兩岸現狀」搞成不可相容。這究竟是蔡英文最堅強的政治信念,或將是一撞即斷的政治軟肋?

聯合/評比青年政策,新世代別只當啦啦隊


2015-12-08 01:20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蔡英文近日發表教育政策,朱立倫團隊宣稱,這和朱的教育理念「頗多雷同」。新世代及首投族是這次藍綠決勝負的關鍵,各陣營皆祭出迎合年輕人的政策,以爭取青年選票。對此,年輕世代自應認真檢視不同政黨的政見和言行,不能只滿足於做個場邊啦啦隊,盲目跟著別人搖旗吶喊。
由台、政、清大等四十個學生會舉辦的總統候選人與青年對談日昨登場,獨獨蔡英文缺席,令人遺憾。儘管蔡英文聲稱行程早已排定,無法分身;但細究其實,一方面可能是她自認多數青年選票已是她的囊中物,因此無需再浪費時間對談;另一方面,則是她自覺選情領先,不屑與其他候選人同台辯論,因此僅派出副手陳建仁代打應戰。無論其原因為何,都暴露了蔡英文在戰略上或心態上的傲慢,也缺乏基本的民主與平等精神。這點,包括她堅持只接受三立電視主辦的總統辯論,都讓人擔心她執政後可能恃權而驕、獨斷獨行。
大學生主動籌辦與候選人的對談,顯示了新世代政治參與的積極性,值得讚賞。重要的是,主辦者必須掌握關注青年願景及社會議題的主軸,不能像一般造勢場合一樣被政治人物牽著走,才有主體性可言。尤其,對於候選人提出的政見,參與者要有質疑、比較和批判的能力,才能識別不同候選人的高下。這次,有人在會場高舉布條抗議,這是言論自由;但其目的若是為了幫某候選人造勢或唱和,則徒使自己淪為旗手。又如現場有些年輕觀眾,不時跟著候選人的煽情言論鼓掌叫好,也顯得太容易隨之起舞。
比較蔡英文和朱立倫提出的青年及教育政策,可以由幾個方面觀察。第一,在青年住宅方面,蔡英文提出要在八年內興建廿萬戶社會住宅的構想,旨在透過住宅的大量供應,解決新世代的居住正義。然而,朱立倫和宋楚瑜皆認為此一構想太過天馬行空,並不可行,因為不論在土地或資金取得都顯無可能。正如陳建仁譏諷馬英九的「六三三」經濟政見落得一場空,蔡英文廿萬戶社宅的大話也是她最容易跳票的一張支票,其實不需要等八年,只要看她四年內能完成幾戶,便可分曉。
第二,在幼兒教育方面,這是解決新世代晚婚、不婚及畏懼生養問題的一環。朱立倫主張幼教免學費向下延伸至三歲,似未脫離「給錢」思維;且幼托整合後的幼兒教育已涵括二歲幼兒,朱似無意間排除了二至三歲的幼兒,這是不足之處。蔡英文則主張學前教育要解決托幼公共化不足的問題,她卻又把「保母遴選」制度與降低零到二歲托嬰費用盡皆囊括;表面上看似慷慨,但托育問題若只納入學前教育與照護政策,觀照未免過於窄化,而經費的膨脹則難以想像。
第三,在十二年國教問題上,蔡英文和朱立倫的主張確實差異不大。對於受夠折騰的家長和學生來說,朱立倫「孩子睡飽、就近最好」的想法,簡單而打動人心。新北在地學子入學率從四成提高到逾七成的成功經驗,使其訴求更具說服力。蔡英文則主張揚棄大學區,改以「社區化學區」為基礎,盡快全面免試、就近入學。她的主張明顯承襲了教改的理想,問題在,談「減壓」容易,但若現實上「假均優」的現象不解決,勉強要求就近入學,只會引起更多反彈及更嚴重的競遷學區現象。
第四,在高等教育方面,蔡、朱兩人均未談到如何提升大學競爭力的問題,也未提到如何解決大學畢業生失業的問題;這點,其實是台灣社會更迫切的問題,有待雙方補強。至於大學過剩的退場問題,朱立倫主張要制訂特別法來處理,蔡英文則主張成立百億元基金來善後,以確保師生的權益不受損傷。但令人意外的是,陳建仁在代替蔡英文出席青年對談時卻突然改變口徑,聲稱民進黨「不輕言退場」,而希望按照各校的特色與專長協助它們進行整併。作為副手,陳建仁擅自修正或扭曲蔡英文的主張,令人困惑;而且,以大學供過於求之嚴重,所謂用鼓勵整併方式解決,恐怕終究是避重就輕的選舉語言,無濟於事。
青年政策與教育政策是國家百年大計上,朱立倫與蔡英文各有亮點與盲點;蔡英文的主張較具理想性,朱立倫的政策則更顯務實。兩人的教育政見既然「頗多雷同」,期望未來的執政者能截長補短,廣納雅言,別讓新世代感到前途茫然,更別讓社會在教育的擺盪中飽受折騰。

羅智成/美好的閱讀

.羅智成/美好的閱讀
.廖玉蕙/推窗放入大江來
.王健壯/頂新案上的一堂法律課
.葉銀華/人民幣入籃 準備好了嗎?
.周行一/「良心」尚不足以成事
.盛治仁/當年若採美式選制…總統變老宋
.方祖涵/走出雖敗猶榮的心碎輪迴





羅智成/美好的閱讀

2015-12-08 00:58 聯合報 羅智成


最近幾次探索創作歷程的場合,我追溯了在閱讀的不同階段裡,幾次記憶猶新的感動經驗。自己也重溫了閱讀的美好。
我忍不住想:在生活中,還有什麼比閱讀更有益、更划算的嗜好?只要你願意付出一些時間,某個智者畢生思索的結晶、某個學者以淵博知識、獨特觀點陳述的史實、某個科學團隊以天文數字的預算鑽研出來的新知、某個小說家嘔心瀝血、極力杜撰的虛構世界、某個旅行家出生入死,甚至斷了腿甚至終生受苦於瘧疾所換得的珍貴體驗…這一切,你都可以用一本書的代價輕鬆獲取,而這些東西有一天可能成為我們心靈的重要成分…
從小到大,我在閱讀中所獲得的驚奇與感動不勝枚舉。
在書裡書外不分的啟蒙時代,我常常一不留神就會掉進書中的世界。那是還不懂得保持「審美距離」的「神入」與「投射」,也是書的魔法最能蠱惑我們的時辰,以致我的童年記憶裡會多出一些來路不明的情節。
我還記得小學二年級暑假讀到一則故事:一個小朋友離家出走,在冒險的旅途中認識了三個好朋友:麵包人、棉花人及蠟燭人。他們一路上相互扶持,建立了深厚的友誼。但是,這三個好朋友在護送小朋友回家的過程中,一一捨命犧牲了…因為國語日報這篇連載,那個暑假我陷入了失去三個好朋友的震撼。
此後的閱讀與創作中,我試圖尋找或複製類似的感覺:一本書或小說,被讀完時,讀者會依戀、流連,不想離開那本書所描述的人物、世界或生活。
進入青春期的易感年代,我對文字的閱讀更加熱切。雖然我仍不清楚自己要什麼,但是幾乎所有文學作品都能引發我的悸動與共鳴;特別是古典詩詞,至今我仍驚嘆於那些簡短、神奇的字句,把整個文明最巔鋒的成就輝煌畢現;李白的蜀道難、將進酒,白居易的長恨歌、琵琶行,蘇軾的水調歌頭、念奴嬌,是何等精彩的文化氛圍塑造出這樣精采的人,揮筆寫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詩篇?
還有雙李詞。那些長短句中深刻、坦率的憂思與愁緒和千年後的亞熱帶少年如此相通,讓你的苦悶、孤獨得到支持、紓解;字裡行間無可比擬的柔情蜜意,更向騷動不安的年輕讀者展現,多愁善感的人如何細膩、委婉地和內心深處的「陰性」相處。
唐詩宋詞和各式「苦悶象徵」的當代作品,燃起我對文學無法冷卻的熱情。於是,我的閱讀進入第三個階段:有意識的、主動去尋找想要的啟發與感動。那時我印象最深的,是到周夢蝶的詩攤尋寶、請長輩大費周章幫我帶回英法對照的波特萊爾詩選、到未焚毀前的道藩圖書館翻遍從古至今所有西方畫家、藝匠的畫冊、定期造訪漢中街的幼獅書店,站著把剛出爐的威爾杜蘭「世界文明史」一本一本看完。
「世界文明史」是一邊翻譯、一邊分批出版的。當我讀完「希臘卷」時,很長一段時間,我會覺得自己的前世是希臘人,整天徜徉愛琴海邊的列柱與廢墟間;當我讀完「埃及卷」時,又覺得自己前世是埃及人,試圖用象形文字來寫詩。還有印度、巴比倫、中世紀…就這樣,我有了許多心靈原鄉,對各大文明不再有陌生之感。
但是時間最長的,應該是第四階段的專業閱讀期。這時,文學或閱讀已是我編輯工作最主要的內涵了!嚴格說來,這時的閱讀有些退化,因為感動與啟發已不再是我閱讀的主要動機;效率與功用漸漸成為主要考量。即使如此,閱讀還是帶給我許多的樂趣與助益。
但是,這種幸福、豐盛之感有時很難傳達,只能安靜地打開一本喜歡的書,專心讀它。(作者為作家、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