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87507/web/◆ 聯合報社論/戰南北、戰城鄉,都難以遮掩執政傲慢
◆ 聯合報黑白集/大選兩大怪現象
◆ 經濟日報社論/實現居住正義 由中央課囤房稅
經濟日報社論/實現居住正義 由中央課囤房稅
2023-08-18 00:00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囤房稅2.0方案」意旨在於提高多屋者持有房屋的負擔。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日前社會高度關注居住正義,迫使蔡政府對現行囤房稅做出改革,即所謂「囤房稅2.0」。新版的囤房稅的確針對目前的制度缺失,提出一些改進方案,但因為囤房稅的地方稅本質並未改變,所以,即使提高了不少擁有多棟房屋者的稅率,是否就能達到抑制房價飆漲、提升居住正義的目標,仍有待謹慎觀察。
近年以來,低薪資與高房價一直是社會大眾,尤其是年輕人,最關心的民生問題;而在此「一高一低」差距擴大之間,更加劇對民眾日常生活的影響。台灣2023年的房價所得比為20.1,在107個受調查國家中,排名第16名,可知買房在台灣的確是相當大的負擔。解決之道,最好是能同時提高所得並降低房價,否則,至少也要在提高所得或降低房價二者之間,擇一實現。2014年實施的囤房稅,就是希望藉此抑制房價的過度飆漲。
依照房屋稅條例規定,地方政府得在1.5%~3.6%稅率間,針對超過三戶以上住家用房屋,按其戶數訂定差別稅率,此即俗稱的囤房稅。惟由於房屋稅係地方稅,囤房稅率雖統一由中央訂定,但實際徵收率各地方卻可自行決定。在政治現實的考量上,各地方政府為避免加稅得罪轄區選民,自然大都不願提高多屋者的稅率。截至目前為止,採行非自住房屋差別稅率的地方只有十個縣市,且非自住住家房屋稅額占總房屋稅額比率大多不到一成,課徵效果不佳。
蔡總統競選承諾之一是落實居住正義,獲年輕人支持;如今任期將屆,回顧政府作為,顯然年輕人的憂慮與失落並未稍減。近年以來,社會輿論對於地方政府囤房稅課徵的形同虛設,不斷提出質疑,但蔡政府把囤房稅績效不彰之責任,全推給地方政府。
這次行政院突然政策急轉彎,很明顯的是面對選前民意壓力的一種回應,平心而論,總算是做了正確的決定。囤房稅2.0主要內容為:(1)非自住住家用房屋稅率調高為2%~4.8%,(2)歸戶方式從縣市改為全國總歸戶,以及(3)明定地方政府對第四戶以上房屋「一定」要課以差別稅率。這些大都是針對現行囤房稅的弊病,若真能順利實施,多屋族的持有成本必將增加,不論是減少囤房誘因或增加房屋釋出租售,都對長期房價的合理化有正面助益。
不過,房屋稅既然是地方稅,制度設計上理應賦予地方政府更多的自主權力,即使房屋稅條例係中央制定,但課徵囤房差別稅率的決定權本應保留在地方政府手中。囤房稅2.0卻打破了這個原則,不但「強迫」地方對四戶以上住家用房屋一定要差別課稅,更將擁有戶數之判定改採跨縣市的全國歸戶合計。惟由於房屋稅稅基仍然掌控在地方政府手中,若房屋現值評定過低或調整過慢,仍將大大影響囤房稅2.0的改革效果。
其實,打擊囤房為中央政策,需要整體與宏觀考量,但中央卻拿地方房屋稅當工具,從而出現中央與地方間立場扞格,乃意料中事。為避免中央與地方的政策衝突,影響整體打房效果,改革之道有二:一為將現行地方房屋稅予以「中央化」;一為中央另行制定全新的「囤房稅」。蔡政府積極推動的囤屋稅2.0,顯然採取的是前者。如此做法固能增強囤房稅的課稅效果,但卻悖離房屋稅為地方稅的本質,嚴重違反地方自治財政的精神。
尤有甚者,即使囤房稅2.0限縮了許多地方權力的行使,但中央為防止地方不從的「抓漏」過程中,仍然難免掛一漏萬,進而引發中央與地方間更多的爭端。蔡政府何妨大膽改革,以興利取代防弊的思維,創新制定「中央囤房稅」,根本擺脫地方的掣肘。
聯合報黑白集/大選兩大怪現象
2023-08-18 00:01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副總統賴清德接受美國彭博電視訪問,強調沒有所謂的獨立路徑;他會延續蔡總統「中華民國(台灣)」的用法,不打算更改國名。記者鄭超文/攝影
賴清德接受外媒訪問,宣示「沒有台獨的路徑」,不會更改中華民國國號;再加上他稍早稱「核電廠可保留備用」,成了這次選舉一大怪事。「台獨」與「反核」兩大神主牌,一直被綠營當成天經地義的座標;但賴清德如今最努力做的,卻是不斷塗銷自己和黨身上的神聖印記,這豈不怪哉?
第二大奇事是:儘管民進黨神主牌已失靈,各方民調都顯示近六成民意希望「下架民進黨」;但賴清德的民調仍然領先,是民進黨歷來未見的好光景。
賴清德的吸票魅力自然不及扁、蔡,但他是贏在在野陣營四分五裂。儘管在野陣營皆知只有團結方能一戰,藍營再輸一次即有瓦解之禍,但諸天王仍滿肚子小心眼和小算盤,都以為只有「你聽我的」才叫團結。此時若有國文老師正在講解《阿房宮賦》,何謂「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叫學生看看新聞就能了解。
第一個怪現象,意味蔡政府七年來用話術包裝的鏡花水月,如今已圖窮匕見。第二個怪現象,代表在野陣營的頭面人物已短視到看不清自身死活的地步,末日來臨前仍私心惡鬥,直至全被秦國吞滅。
選舉制度的本質,無非是相信眾人的智慧可挑選出最合適的人。但後人回顧二○二四大選,如果足以留下印象的只是這些矛盾,那就真的是台灣民主發展史上的大悲哀了。
聯合報社論/戰南北、戰城鄉,都難以遮掩執政傲慢
2023-08-18 00:00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國民黨立委王鴻薇針對屏東縣國際棒球場統包工程案舉行記者會,揭露全台最貴的屏東棒球場造價高達25.8億元,就財務可行性評估初估要100年才能回本。記者屈彥辰/攝影
藍委王鴻薇舉行記者會,指屏東棒球場造價高達廿五.八億元,是全台最貴,估計要一百年才能回本。她並批,得標廠商隆大營建與民進黨淵源頗深,工程恐「債留曾孫」。屏東縣政府隨即拋出七點聲明回應,但擺出「戰南北、戰城鄉」的濃濃政治味,氣壯而理不直。
去年底,新竹市前市長林智堅花費十二億整建的新竹棒球場,因施工品質不良導致球員受傷而停用,也讓蔡政府的「清廉、勤政、愛鄉土」形象破功。接手善後的市長高虹安說,美國專家的評估報告已經出來,「情況不是很妙」,意味該球場將成為市府棘手的爛尾工程。
近日審計部檢討中央政府特別預算浮濫及債務問題,讓前瞻建設的補貼浮濫不公引發關注。尤其高雄前鎮漁港原申請三千萬元補助,前閣揆蘇貞昌卻豪擲了八十一億元,備受議論。至於多出的八十億元要作何用途,能帶來什麼實質效益,民眾只聽到蘇貞昌「要吃魚又不要修漁港」的狂言狡辯,卻未聞官員提出有力的說服。
在這個脈絡下,在野立委鎖定屏東棒球場統包案嚴加監督,不僅是職責所在,更可能成為檢驗蔡政府假建設之名任由人民血汗錢淌流的突破口。前立委黃國昌曾批前瞻建設:僅憑「一張A4紙的說明就來要預算」,聽起來荒謬,卻幾成當今執政之慣常。面對立委的監督,民進黨和屏東縣府卻選擇「戰南北、戰城鄉」的手法,反批對方「從台北看天下」,而無法正面說明建設的效益及必要性。也難怪,有網友直呼王鴻薇「打中要害」。
放眼全台的棒球場,高雄澄清湖棒球場造價十二億元,台中洲際棒球場造價十億元,桃園棒球場八億多元,雲林斗六棒球場八億元,台北天母棒球場六億元。屏東土地絕對比北部便宜,但屏東棒球場造價卻是其他地方的二至四倍。這兩年萬物齊漲是事實,但若光營建成本就漲了三倍,請問蔡政府有什麼理由打房?
再說,為了這個球場,屏東縣府必須負擔十八億多的自籌款:如果平日生財有道也就罷了,事實上縣府的債務餘額高達卅億元,而且每年財政都短絀。何況,球場每年須編列上千萬元的維護及人事費用,收入卻只有每年三千多萬的「期望值」。屏東要犧牲多少基礎建設,才足以供養這座「高貴」的球場?
同樣可議的是,蔡政府要在體育園區打造新球場,準備把舊棒球場拆掉改建為「司法園區」。事實上,就算把院檢調全都納入,又哪需要一整座棒球場那麼大的用地?也難怪地方人士質疑:好好的球場幹嘛拆掉,莫非連監獄都要納入?更啟人疑竇的是,這座全台最貴的棒球場,最後竟由一家沒有任何興建運動場館經驗的營建公司承包,而且建造與設計是綁在一起統包。對此,縣府始終無法完整說明。
屏東當然可以建造新球場,但它要先想好財務支出及日後管理營運的問題,不要被中央的補助及自己虛妄的幻想所迷惑。但屏縣府的七點聲明,一味批評監督者傲慢、歧視屏東人,卻避答為何不務實整建舊球場、財政規畫是否妥善等實質問題。如此一來,反更凸顯錢、權、名「通吃」的執政傲慢。
屏東有著台灣棒球發展重鎮的人和,具有氣候穩定優勢的天時,絕對有利於打造完整的運動休閒產業鏈。然而,屏東需要的不是一座地處偏遠的豪華蚊子棒球場,而是要一座友善球員與民眾、周邊交通設施完善的球場。遺憾的是,我們在這裡看不到一份專業詳實的評估,卻只看到政客挑動地域及城鄉對立的口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