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20日 星期日

經濟日報社論/調整壽險外匯準備金 須審慎思考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  聯合報社論/官員競扮網紅,切勿流於膚淺及娛樂化
◆  聯合報黑白集/「十年挑戰」的台灣臉
◆  經濟日報社論/調整壽險外匯準備金 須審慎思考






經濟日報社論/調整壽險外匯準備金 須審慎思考


2019-01-19 23:42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六大壽險公司因為外匯避險成本高漲,聯合向金管會主委顧立雄爭取擴大外匯價格變動準備金的基礎與規模,降低實際避險支出。這些公司甚至認為,目前避險成本已經高到傷及壽險業的根本,希望金管會給壽險業一條生存之路。但顧立雄昨日已表示,每個準備金都有提存目的及必要性,不可挪用。
此一議題直接產生的疑慮是:台灣壽險業是否已存在重大虧損?金管會是否不公平對待壽險公司?實際上,這二個疑慮是不存在的。首先,這六家壽險公司所公布的2018年度獲利為1,068億元,算是不錯的表現,並未存在虧損。其次,自從2012年開始實施的外匯準備金制度,作法違反國際會計準則,代表金管會為了壽險業的獲利,已經給予優待,其他金融業並無法適用。
進一步要討論的是外匯準備金是否具有避險功能?外匯準備金,即在壽險公司負債項目下先借一個額度,每月除以國外投資曝險總額的萬分之五計算應提存金額外,當月有未避險外幣資產兌換利益時,應以該金額的50%提存準備金。若當月有兌換損失,應以該金額的50%沖抵準備金,減少匯損對獲利的影響。另外,壽險業亦得報經主管機關核准後,增提準備金。
因此,外匯準備金並沒有避險功能,只是將部分的匯率風險擺在旁邊,希望藉由跨期間匯率貶值、升值自然銷抵。其原意是當有匯兌利益時,因增提外匯準備金,因此降低本期獲利;有匯兌損失時,可用準備金沖抵,增加本期獲利。由於此種損益平滑功能,傷害財務報表的透明度,違反國際會計原則;金管會也因而配合修訂保險業財務報告編製準則,納入外匯準備金,讓會計師願意出具無保留意見。
因此,當壽險公司或有壽險公司的金融控股公司要對海外籌集資金時,必須依照國際會計原則重編財務報表。
真正具有避險功能的是壽險公司建立適當匯率風險管理制度,藉由匯率金融商品交易,將匯率風險轉嫁給銀行,當然也因此會付出避險成本。壽險公司也可決定動態避險比率政策,有避險的部分付出避險成本,可說是營業費用;沒有避險的部分,其匯兌損益直接顯現在本期損益。
由於台灣壽險業的資產接近27兆元,其中可運用資金有約68%投資以外幣計價的商品,因此暴露於匯率風險甚大;上述合乎國際會計原則的作法,在匯率波動大的期間,將使壽險公司付出高額避險成本,或是造成本期損益大幅波動。
而外匯準備金可降低避險比率,等同降低「目前」的避險成本,亦使獲利變動縮小,對經營者是一大福音。因此,當目前處於外匯避險成本較高的期間,業者自然期盼增大外匯準備金的基礎與規模。
2012年初,外匯準備金是用壽險業重大事故及危險變動準備金的50%作為第一桶金,約280億元,目前準備金餘額為500多億元。六大業者要進一步為外匯準備金爭取第二桶金,建議先借用不動產增值準備金、醫療險停效準備金、併購壽險準備金及死利差互抵準備金,擴大外匯準備金的基礎和規模。
從壽險業者的立場,當然希望投資國外資產賺取高報酬,卻又不想付出相對高的避險成本。但金管會必須要審慎思考一直放寬外匯準備金對壽險市場健全性的影響,第一點就是要先考量上述要被借用的各種準備金,是否適合被挪到外匯準備金;第二點認知是外匯準備金不符合國際會計原則、不利財務資訊透明,屬於盈餘管理的一種手段。
第三點是不斷放寬外匯準備金的基礎與規模,壽險公司一定會降低避險比率,是否會因而影響風險管理品質。第四點、也是最重要一點,即外匯準備金不具避險功能,若有壽險公司經營出問題而避險比率又低,一旦接管要找其他金融機構承接,屆時政府可能又要鉅額補償,人民將情何以堪。








聯合報黑白集/「十年挑戰」的台灣臉


2019-01-20 00:17 聯合報  黑白集
蔡英文總統日前出席「小英志工團尾牙餐會」,拜託大家要給新執政團隊最大支持。 (中央社)

這幾天眾多臉友在臉書貼出自己十年前後的對比照片,一心「做網紅」的蔡總統也貼出當年穿著「反傾中、護台灣」背心舊照與今日的對照,還自稱「辣台派」。
這項稱為「十年挑戰」的活動,源於美國氣象學家戴蒙貼出十年前後照片圖文,並發出「年齡有多打擊你」挑戰。翻成中文,就是「歲月是一把殺豬刀」。
十年歲月怎可能不留痕跡?但拜保健、醫美、攝影美肌修圖功能精進之賜,除了「殺豬刀」,許多人不僅「凍齡」、甚至「還童」。真追究起來,其實早在去年底選舉,選民就已充分見識候選人「抹痕」的技術與虛偽。
但歷史事實無法作假。十年前的十大新聞,扁家就以扁案大宣判和陳致中夫婦認罪勇奪兩項。諷刺的是,貪汙入獄的阿扁十年後竟可以在外面趴趴走,陳致中則以台獨深綠路線當選議員,更在議會批判高雄市長韓國瑜兩岸政策。也別忘記,正是十年前兩岸第三次「江陳會」簽署兩岸金融合作、空運補充、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協議,將兩岸交流推向高峰。
戴蒙貼文的重點,其實不在歲月的殺豬刀威力,而是他寫道:十年前的他不知道前面有什麼,卻設定目標並逐一超越;十年後生活比想像好,卻只是一個開始…。
歲月豈只催人老,更重要的,是我們有沒有隨之成長。且看當今政壇,領導人已定調對立意識形態治國路線,無視台灣實力被「凍」,未老先衰,這才是大家更驚懼的呀!









聯合報社論/官員競扮網紅,切勿流於膚淺及娛樂化


2019-01-20 00:10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蘇院長上任後的第一次,蔡總統日前與他進行午間會見,針對近期情勢交換意見。 圖/總統府提供

內閣改組後,蔡政府出現了兩個鮮明變化。一是蔡總統和新揆蘇貞昌都以「扮網紅」為職志,不斷透過社群平台回應時事;二是蘇貞昌更以「接地氣」自居,選擇若干公共議題頻頻出招爭取認同。在他們的感染和鼓勵下,各部會首長不斷競開直播,內閣霎時宛如「網紅俱樂部」。
蔡總統年初以來的臉書發文已多達數十篇,數量遠超過其公開行程。蘇貞昌則有過之而無不及,不但經常開直播,更要求閣員須有直播的能力。蘇揆更是在上任首日當眾飆罵防檢局官員,然後又大大讚許交通部長林佳龍把酒後耍官威的官員立馬調職,表現自己「接地氣」。這把新官的火,燒得很旺。
這些改變,究竟只是皮相的即興演出,還是刻骨銘心的徹底改變,仍得打個大問號。蔡政府最受人詬病的,就是行政機關的「東廠化」,包括促轉會的「東廠事件」和教育部的「拔管案」都是標誌性案件,吳音寧事件則反映政府用人只看顏色不問是非。但這段期間,這些惡劣作為表面看似逐一清理戰場,卻又都在暗中悄悄還魂。
舉例而言,在賴清德總辭前夕,公懲會對於因違法兼職、盜取專利遭監察院彈劾的教育部前部長吳茂昆作出懲處,結果竟僅「記過一支」,高高舉起、輕輕放下。不僅如此,行政院在賴揆總辭之日發表的「促轉會東廠案」調查報告,就更應付了事。促轉會已變成了政治迫害的黑手,但政院的調查報告卻輕描淡寫,只對已下台的張天欽作出「應負最大責任」的結論;但論其過失,也僅以「失慮欠周,言語輕率」帶過。這兩件事,充其量只能說是賴下蘇上的內閣交接大清倉罷了。
另一例子,是外交部長吳釗燮堅持讓「口譯哥」趙怡翔擔任駐美政治組長,雖遭外界質疑破壞文官體制,但民進黨上下非但無意檢討,反而一再護航,吳釗燮更多次親上火線為其辯護。回看當初邦交連斷三國時,怎不見吳釗燮有如此強有力的辯論態勢?更讓人不解的是,最近「英系監委」以自行擴張銓敘部函示解釋的方式,對台大校長管中閔提出彈劾,讓好不容易散戲的「卡管」案,又加碼演出「滅管」延長賽。
這些爭議事件的處理,完全不改民進黨讓民眾反感的作風,依然逾越法治界線自行其是,用人只看顏色不問制度。簡單地說,府院高層競相扮演「網紅」,作出「接地氣」的姿態,目的只是為求「媚俗」。這種向民眾示好的作法,虛浮有餘,而真誠不足,其實不是國家領導人應該走的路線。尤其,蔡總統和蘇揆對涉及基本政治價值及嚴肅治國理念的問題不斷迴避,卻在無關痛癢之處大秀親民和魄力,則是本末倒置。
再看,近日蔡總統、蘇揆乃至其他閣員表態最多的議題,不外是虐童及豬瘟事件,也頻頻作出政策指示。這些指示,當然有上緊螺絲釘的作用,但要說有何高明及睿智,則似未必。例如蘇貞昌上任首日就指示要「百分之百查驗」從疫區來的旅客隨身行李,但人力和設備接應不上,可行性即大受考驗。至於同屬豬瘟防疫的廚餘查驗問題,因爭議較多,蘇內閣便顯得消極。至於層出不窮的虐童事件防制,府院高層皆相繼喊話叮嚀,事實上卻未見有效的作法與規畫。
不可諱言,政府官員競相扮演「網紅」,確可提高施政的能見度,但這和施政品質的高低仍是兩回事。扮網紅或許可以樹立施政的親近性,卻也可能造成執政的「膚淺化」及「娛樂化」,讓一些更需要嚴肅思考的議題受到忽略。老實說,柯文哲與韓國瑜在網路操作的成功固然值得取法,但兩人都是個人風格強烈的政治人物,且是地方首長身分。如果蔡總統想把整個中央政府「網紅化」,賣弄人氣,結果可能適得其反。

名家縱論/2019:高度風險的一年\星期透視/英國脫歐困境與民主體制危機

◆  名家縱論/2019:高度風險的一年
◆  大屋頂下/別讓九二共識走不下去
◆  星期透視/英國脫歐困境與民主體制危機
◆  長官們,別為直播而直播
◆  搶當網紅 先避免變政客
◆  節能補助有感:互踢皮球不便民
◆  從電影「我想有個家」 反思台虐童案
◆  虐童案的私刑正義 不是正義
◆  畫中有話/最軟的那塊?
◆  漫畫/山手線急轉彎
◆  真話?謊言?向誰效忠?
◆  你們這些大人好惡心
◆  美挺口譯哥前 先看看自己吧
◆  虐童案當下 113卻打不通...
◆  僅僅補破網 救不了孩子
◆  想一想「大屋頂中國兩制」






名家縱論/2019:高度風險的一年


2019-01-19 23:50 聯合報  蘇起(作者為台北論壇董事長、前國安會秘書長)
美方正密切關注中國大陸對台灣的意圖,憂心北京軍事現代化、持續增進軍力,可能提升大陸武力犯台的風險。 (路透)

台灣的大選年從來就不安寧,內部經常「割喉割到斷」,外部還曾有兩次重大戰爭風險。
第一次是許多人記憶猶新的一九九五、九六年飛彈危機。被李前總統訪美激怒的北京當局,先在九五年七月向台灣外海試射飛彈,接著舉行多次實彈演習,最後在九六年三月選前在對岸集結十五萬大軍並再度試射飛彈。美國則派出兩艘航母戰鬥群前來保台。
第二次則是二○○八年「馬蕭配」對「謝蘇配」的選戰。時任國防部長的蔡明憲在回憶錄中說,當時美台情報都顯示大陸已經進入備戰狀態;如果民進黨勝選,「他們就可能要動手」。根據華盛頓時報事後報導,美國當時派出三艘航母巡弋台灣海域以確保無事。
與上次危機不同的是,執政的民進黨不僅把這些軍事動態完全秘而不宣,甚至還散佈「假新聞」說,中共即將主辦北京奧運,又珍惜「戰略機遇期」,所以絕對不會犯台。一無所悉的馬蕭陣營因此正常進行選舉活動,全民也繼續享受小確幸。還好無辜的選民最後用選票救了自己,台灣終免一劫。
今年與二○○四及○八相同的是,由於執政績效不佳,民進黨的連任前景必將艱困,必須靠政績以外的訴求才能勝選。因此「台灣民族主義」(即理性反中、感性否認自己為中國人)極可能是唯一的靈丹妙藥。在當前美中競爭的大格局下,打「美國牌」更是勢所必然。最近不惜冒天下之大不韙把「口譯哥」派到華府,以確保秘密溝通無礙,更透露「棋手」的意圖與堅定意志。
但今年美國與中國大陸的角色都已變遷。美國長期是台灣安全的「保護者」,與兩岸關係的「管理者」。近年隨著美中在東亞軍力對比的不利變化,美國的「保護」與「管理」發生了三個質變。第一,在兩岸之間美國越來越向台灣傾斜。這主要基於美國對中國大陸快速崛起的高度焦慮,深怕不久的將來其全球領導地位會被取代。而台灣的「親美反中」,有別於其他東亞國家的兩邊不得罪,自然得到許多美國政策菁英的同情。
第二,在國民兩黨之間,過去一向堅守中立的美國也出現微妙的變化。這主要是因為民進黨這幾年在美國進行了大量宣傳,而國民黨卻放棄對美工作,任由民進黨壟斷對美關係。希望打「台灣牌」的美國友人當然更會覺得民進黨當政比較順手。
第三卻也抵消前兩項效應的是,美國的成本觀已大大不同。過去兩次危機中,美國的軍力優勢使它「保護」與「管理」都游刃有餘。但現在美國一則備多力分,長年征戰導致兵困馬疲,二則商人出身的川普總統最喜計較成本,只吵架而不打架,甚至還要擺脫未竟全功的現有戰爭。我們很難想像他會願意開闢新戰場,尤其要對抗一個台海軍力已與美國並駕齊驅、還享有主場優勢的核子大國。
既然美國心有餘而力不足,相信連反中鷹派都不會樂見兩強兵戎相見。但在武力手段之外,如用「美國國內法」或「民主」等漂亮名目打出幾張讓北京跳腳的「台灣牌」,不必付出什麼實質代價卻能滿足反中情緒,何樂而不為?在台灣大選年,這些牌雖只像放煙火,改變不了美台基本關係,卻足以影響大選結果。
這時當然是考驗北京(尤其是習近平)的重大時刻。中國大陸既崛起,難道習近平的反應會比當年國力不如人時的江澤民與胡錦濤更軟弱?台灣問題燒起來後,難道大陸民間不會發燒?以中華復興為己任的習願意忍受民進黨衝擊甚至伴隨他進入下一任?他會不會藉美國自顧不暇的哪個空檔與美國攤牌,一勞永逸地解決台灣問題?或不攤牌卻用「交易」方式達到類似目的?
台灣當然再度被推進和戰關頭。台灣民眾要允許自己被一人一黨之私帶入非死即傷,或被交易的險境?台灣真的要重回冷戰時期,一面倒向美國,並對大陸繼續「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還是應該尋找更務實的處世之道?
最重要的,既然不再像二○○八那樣被執政黨完全蒙在鼓裡,台灣人民要如何自救?這些都是今年不能迴避的難題。






星期透視/英國脫歐困境與民主體制危機


2019-01-19 23:54 聯合報  周陽山/金門大學教授
英國首相梅伊拒絕工黨黨魁柯賓提出放棄無協議脫歐的要求,協商陷入僵局。 (美聯社)

英國首相梅伊提出的脫歐協議方案,在國會中慘遭否決,面臨無協議「硬脫歐」的困境。過程中有一一八名保守黨議員在投票中與反對黨一起,否決了梅伊的議案,無異否決了她長時期的努力。但緊接著,工黨領導人柯賓提出的倒閣(不信任案)卻失利。保守黨政府險渡難關,梅伊繼續留任首相。
現在梅伊面對的局面是:雖然位子暫時保住了,但黨內卻已公開分裂,而脫歐共識方案卻出不來。英國人民面對脫歐公投結果,是集體承擔惡果,賠錢了事,就此告別歐盟,變成歐洲的第二等公民?還是另起爐灶,再一次舉辦公投,否定前議,讓一切回到從前,結束一場為期兩年多的脫歐悲喜劇?
但如果再一次公投結果,還是決定離開歐盟,下一步又該如何呢?
二○一六年六月廿五日,英國舉辦脫歐公投,結果脫歐派以些微差距獲勝,英國決定與歐盟正式分手!當時保守黨政府首相卡梅隆,碰到了棘手的中東、北非難民問題。他原先想藉公投化解個人壓力,決定將其從國會議程中抽出來,轉交由全民決定。但沒想到,公投卻掀起了滔天巨浪,他也馬上負起責任,辭職下台。
多數的英國民眾選擇了脫歐,但也打開了潘朵拉盒子,導引出無盡的麻煩事!其中包括:英國境內的歐盟成員國公民,以及在歐盟成員國境內的英國公民,脫歐之後他們的法定權益將如何安排?他們不再享有歐盟居民的各項優惠,被迫成為次等公民。
另外,英國與歐盟間必須設立新的邊境檢查站,查驗護照證件,增加關稅給付,而雙方交通運輸也不再便利;至於倫敦的金融重鎮地位,恐怕亦將不保。這不但將嚴重影響英國的經濟發展和貿易往來,旅遊的時程也會受到影響。
至於北愛爾蘭和愛爾蘭共和國之間,是否也將設置新的關卡?這不啻是讓沉寂已久的北愛族群傾軋問題,重新加上一把烈火!至於反對脫歐的蘇格蘭民族黨和北愛辛芬黨,則誓言將推動「脫英」公投,尋求獨立!這是否將導致英國進一步的分裂?仍在未知之天。
總之,脫英公投這一道直接民主考題,不但沒讓英國的明天變得更好;反而讓內部各黨派、族群、地區、世代間的糾葛和歧見,變得愈來愈分歧,愈來愈激化,愈來愈不容易化解。
民主制度本來就不是「最佳的選擇」,但應該可以是「比較不壞的選擇」。可是,英國脫歐過程,卻讓我們了解到,現在連次佳選擇,恐怕也找不到了。到目前為止,任何妥協方案都不被英國各黨派接受,在各黨派內部也都產生歧見,迄今共識難尋。
其中真正的原因是,英國過去在歐盟裡得到了太多特權,享受太多好處。一旦決定退出後,只有結清舊帳,割席分家,乖乖走人。但一向精明黠慧的英國人,怎能接受這樣的苦果,怎能不拿點好處丶才心甘情願離開?
至於所謂的「無協議脫歐」,也就是未能在《里斯本條約》第五十條框架下,就脫歐條款達成協議。這也就意味著無法在兩年期限內,於今年三月廿九日的截止期限前,完成脫歐任務,而且完善其中的細節。根據BBC的分析,如果未達成具體的脫歐協議,英國與歐盟的關係將出現瞬間斷裂的陣痛。除非廿七個歐盟成員國全體同意讓英國延期,否則這次脫歐公投的收尾工作,就會很辛苦了。







大屋頂下/別讓九二共識走不下去


2019-01-19 23:57 聯合報  黃年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告台灣同胞書》。 (美聯社資料照片)

本文要談:九二共識是否已死;若死,還有無可能起死回生。
篇幅所限,只能淺論。
元月二日習近平的《告台灣同胞書》,在兩岸發生重大效應:
一、絕大多數台灣人民反對一國兩制,且許多人開始更質疑九二共識,此點毫無懸念。頓時,兩岸出現了十分困惑又低迷的氛圍。
二、蔡英文將一國兩制鏈接九二共識。這使她在九合一的慘敗後,一夕間又活了過來。蔡及綠營反對九二共識的立場因此更形尖銳,顯然將以對抗九二共識為二○二○大選的主體訴求,亦即勢必升高兩岸衝突。
三、藍營「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論述受到致命性的重創。若失去「一中各表」,藍營將不知該如何面對北京,也不知該如何面對台獨,陷入進退維谷的境地。甚至部分人對應否繼續維持九二共識及一中各表發生了動搖。
四、以上這些強烈的負向效應,再加上所觸發的國際擾動,應當皆不是北京原本所追求,但不知北京有否承認操作失敗的誠實與勇氣。
此種情勢如果繼續惡化並變質下去,台灣人民對兩岸前景的正向預期勢將愈發耗弱;民進黨則不論是否贏得總統大選,皆將繼續陷於「反對九二共識」的泥淖中,難以自拔;藍營的反台獨平台因失去「一中各表」,恐面臨崩解;而北京對台灣人民,及對綠營與對藍營,皆失去了正向連結的政治論述,亦即失去了「心靈契合」的紐帶,那個局面將是兩岸關係的大解構及大倒退。
在台灣方面,九二共識的主體表述是:「在海峽兩岸共同謀求國家統一的過程中,雙方雖均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但對一個中國的涵義,認知各有不同。」這一段四十五字的論述,有極周延及多元的包容性與覆蓋性。包括三個元素:一、共謀統一。二、一中原則。三、一中各表。
這三元素,各自具備其歷史階段性及社會條件性。若階段正確、條件充足,可有正向效應;但若階段錯誤、條件短絀,就是橫柴入灶。
自二○○八至二○一六年,九二共識的解讀以馬政府的「一中各表」為主體(胡錦濤在二○○八年三月布胡熱線也承認「九二共識/一中各表」),並楬櫫「不統/不獨/不武」。九二共識被界定在這樣的階段性及條件性上,北京固然不甚滿足,但也相當包容地配合了八年,並稱馬政府時期是兩岸關係的最佳時期,九二共識是「定海神針」。
但是,自蔡政府上任,否定九二共識,北京轉而將「一中各表」列為新聞禁用語,開始稱「體現一中原則的九二共識」,並在此次習近平談話中,首次說出「共謀統一的九二共識」。且因論及統一的頂層設計,端出了一國兩制,而民進黨遂把九二共識套上了一國兩制。至此,「九二共識三元素」的階段性及條件性出現錯亂,引爆了政治海嘯。
以上論述,未能周延照顧許多細節。但九二共識至此已遭致命性的重創,卻是既成事實。接著略論有無可能起死回生。
先看北京。十二月廿六日、元月二日及元月十六日的三次論述,在語境上出現歧異。
十二月廿六日,國台辦稱:九二共識的核心意涵不但符合事實,也符合各自規定(指各自憲法),同時得以擱置暫時難以解決的分歧(這是承認了兩岸分治及存有「暫時難解」的分歧)。並隱稱,指「九二共識是消滅中華民國」為「歪曲誣衊」了九二共識。此一陳述較接近「一中各表」,且較傾向「過程論」。
七天後,元月二日的談話,未著墨「各自規定」及「暫難解決的分歧」,也就是在「九二共識三元素」中,跳過了「一中各表」,欲片面定義「一中原則」,並直接訴求「共謀統一」,而統一的方案是「一國兩制」。這是「目的論」,越次躐等了階段性;也是單邊主義,忽略了條件性。
十四天後,又見轉折。元月十六日國台辦稱,民進黨當局將九二共識與一國兩制「故意混為一談」,是「刻意誤導台灣民眾」。並完整引述本文前述四十五字的台方對九二共識的主體論述,這形同是在九二年會談後,北京首次公開承認及接受了九二共識包涵了「一中各表」的元素。然則,「一中各表」又回來了嗎?
若說「九二共識是消滅中華民國」為「歪曲誣衊」,若指「九二共識即一國兩制」是「混為一談/誤導民眾」,並能接受「兩岸對一個中國的涵義,認知各有不同」,這當然是九二共識起死回生的契機。
再看民進黨。連北京都說九二共識與一國兩制是兩回事,蔡英文若執意要以扭曲九二共識來為一國兩制背書,這不啻是自投羅網。蔡若為了短線操作,堵死了「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唯一活路,亦無疑是作繭自縛。再者,蔡若因激烈「反九二共識」而連任,勢將繼續「反九二共識」,這更是自掘墳墓。倘有這樣的遠慮,蔡就不能不為九二共識留一線生機了。
再談國民黨。習近平的談話,對國民黨的衝擊更勝於對民進黨。因為,民進黨藉此反而開出了一條路,但國民黨卻立陷進退維谷之地。
對國民黨而言,不能再顧慮北京讓不讓你說「一中各表」,而應知若不能守住「一中各表」的底線,就無活命。畢竟,在馬政府八年,「九二共識/一中各表」曾是兩岸「定海神針」的重要組件;北京若不願台灣的反獨平台就此解構,就應重新思考「九二共識三元素」的階段性及條件性,亦即改以十二月廿六日及一月十六日國台辦的發言邏輯,來扭轉九二共識被「歪曲誣衊」的嚴峻情勢。倘係如此,九二共識亦不無起死回生的可能性。
最後談柯文哲。柯文哲的支持者傾綠,但他的政治出路傾藍。他若競選總統,最重大的價值在也許能夠重塑兩岸論述。如今,蔡英文被台獨綁架,很難碰觸「一中」;而國民黨必須死守「九二共識」四字,不易另創論述。在這樣的階段性及條件性下,柯文哲也許可朝「中國大屋頂/兩岸一家親」之類的架構發展,那就是「不稱九二共識的九二共識」了。這或許也是九二共識起死回生的契機。
「九二共識」是兩岸關係七十年中所創造的最靈動的運作概念。它在一九九二年會談現場幾乎「功虧一簣」(當年陸委會發言人馬英九語),但在兩岸後續的實踐中起死回生,並成為定海神針。今天,九二共識也命不該絕。
紙短心長。九二共識若死,兩岸皆受重傷。若能校正「九二共識三元素」的歷史階段性及尊重其社會條件性,應有使之起死回生的可能。
別讓九二共識走不下去!







畫中有話/最軟的那塊?


2019-01-19 23:58 聯合報  杜建重
圖/杜建重

公園裡,一對年輕夫妻,爸爸推著嬰兒車,媽媽陪著女兒盪鞦韆,一幅令人稱羨的幸福景象。對照近日接二連三的兒虐與家暴事件,小小台灣宛若兩個世界。
少子化社會裡,「每個孩子都是寶」,只是當親職敵不過滑手機,或父母困於不穩定婚姻、或陷於經濟困境、或染上藥酒癮,社會不定時炸彈隨時可能發生意外!
如何滿足人民基本需求,禮運大同篇裡說得淺白易懂;日前執政者有意將稅收盈餘紅利,分享經濟弱勢引發熱議;只是沒有投票權的「兒童」權益,可曾是你/妳心中最軟的那塊?

黃介正/朝野都要正視對美工作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黃介正/朝野都要正視對美工作
◆  王正方/台灣會自動解體嗎?
◆  洪蘭/失禮不能當作率真
◆  盛治仁/發揮正能量 讓選舉變良性競爭
◆  葉銀華/分析上市櫃公司 不可忽視的重點
◆  林中斌/川普逆勢頓增 剋星華倫入場
◆  嚴震生/See you later translator

◆  王健壯/辣台妹在路上撿到一把槍
◆  盛治仁/在工作中找到熱情
◆  沈呂巡/美國慢半拍,口譯哥作啥?
◆  馬凱/何不試一下完美的消費券?
◆  趙春山/當那道紙門被戳穿的時候
◆  薛承泰/管爺策馬入椰林或叢林?

◆  謝哲青/失去的信任,要怎麼找回來?
◆  梁啟源/離岸風電躉購價格可以這麼訂
◆  方祖涵/球場開創的城市新局
◆  黃介正/人民善意為兩岸關係之本
◆  范疇/美中文明對撞下的台灣角色
◆  劉維公/年度設計公司得獎者:谷歌








黃介正/朝野都要正視對美工作


2019-01-19 23:44 聯合報  黃介正(作者為淡江大學戰略研究所副教授,戰略暨兵棋研究協會理事長)
「口譯哥」趙怡翔出任駐美政治組長引起爭議,最近不僅外長吳釗燮親口證實一度考慮派他出任「駐美副代表」,國際友人也在網路發言力挺他,美國智庫資深顧問葛來儀還推文罵台灣媒體:「扮演可恥角色。」 聯合報系資料照/華盛頓記者張筠攝影

國內媒體針對「口譯哥」趙怡翔以諮議外派駐美代表處,擔任政治組組長的相關報導,最近焦點已從任命妥適性,以及衝擊職業外交官士氣的體制論辯,轉成為對若干網路留言歡迎此項任命的美國人士之討伐。眾說紛紜的失焦,各有立場的堅持,話題倘持續延燒,對台美關係注入負能量,值不值?
今年是美國與中華民國斷交四十周年,也是美國國會制訂「臺灣關係法」四十周年對於美國當年毀約喪義的斷交,當然可以悲憤斥責;但對於美國基於本身利益,持續支撐我國在台海維持均勢,則不宜視而不見
多年前大陸朋友詢問,為何台灣政治人物如此在意美國?我再三說明沒有科學統計佐證,但仍分享長年來只能意會的「感受」,即以總統選舉為例,「你們討厭的候選人,未必會落選;但美國不喜歡的候選人,要當選好像也不容易」。近日來,媒體大眾對美國人士網路社群留言的急切反應,似乎再次證明:我們很在意。
在美國與中國大陸正逐漸走進戰略對抗的霸權爭奪時期,夾在兩強中間之艱困,規避被迫選邊之危局,台灣較亞太周邊鄰邦處境更難,即使具高度共識與政策智慧,挑戰仍鉅。我們此刻對大陸和美國廣結善緣擴大支持面,多交朋友減少打擊面都還來不及,怎可因意氣甚至誤解,無意間減損友我聲量。
我與美國因無正式邦交,四十年來絞盡腦汁、突破傳統,除一般國家駐美使館偏重與行政部門打交道外,我國增置重點於國會工作、支持參眾議院之「台灣連線」,駐美十多個館處通力合作,從民主共和兩黨全國委員會及各州黨部、各州州長、檢察長及州參眾議會,當然對於具有相當政策影響力的智庫,也積極拓展合作關係,歷任政府毫無例外,誠非一黨所專擅。
民進黨於民國85年至89年(一九九六年至二○○○年),以及民國102年(二○一三年)迄今,兩度設置駐美代表處;國民黨與親民黨民國93年(二○○四年)在野時,亦曾聯合成立駐美代表處由此可見,各政黨即便在野,皆認知對美工作之重要性
我國對美工作正面臨空前挑戰,至少須同時兼顧四個面向思考:美中強權爭霸的格局,對我國處境的擠壓;川普決策性格之不確定性,以及朝野對立中如何爭取同時友我;美國友台聲量增大的形勢拿捏,以及對我處理兩岸關係可能之衝擊;以及美國重量級知台派專家逐漸凋零,如何經營正臨世代交替的美國政論主流。
美國和對岸大陸,在我國歷次選舉中都曾為本身的利益,而「有所作為」今年再度嘗試「型塑」總統大選選情,其實不足為奇,我們也無需抗議,而應以鞏固對民主程序的自信為基底,強化和平穩定的外部情勢為重點
美國以本身利益制訂對台政策,理所當然美國長期關照台海和平與安全,亦為事實。朝野政黨精英在競逐總統大位時,民眾在激情參與助選之刻,對美國這個長期盟友,必須「正視」,無需「敵視」,更不能「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