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7日 星期五

經濟日報社論/社群媒體活躍 金融穩定新挑戰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84163/web/ 

◆  聯合報社論/郭台銘表態,藍營機會之窗或危機之門?
◆  聯合報黑白集/蔡英文也沒想過
◆  經濟日報社論/社群媒體活躍 金融穩定新挑戰





經濟日報社論/社群媒體活躍 金融穩定新挑戰


2023-04-07 00:21  經濟日報/ 社論
社群媒體示意圖。pixabay


今年美國奧斯卡金像獎的最大贏家「媽的多重宇宙」引發社會兩極化的討論,許多人「看不懂」該片想要傳達的意念究竟是甚麼。媒體好奇詢問影片的發想,結果導演給了當前生活特徵的困惑,「假如我媽被困在駭客帝國裡,該怎麼辦?」駭客網路社會特有異質行為凸顯我們與網路密不可分關係

台灣社會網路滲透率特別高,社群媒體活動幾已成為大眾日常核心。無論是在捷運、餐廳、車站,甚至馬路上,我們都可看到人手一機,專注於不同社群平台播送的訊息,我們的生活顯然與網路及社群媒體合而為一。

網路上無論傳播訊息真假,皆可能影響人們權益,甚至會動搖社會穩定,其中尤以金融業若遭波及的衝擊最為顯著。最近震撼美國金融界的矽谷銀行(SVB)倒閉事件,就是經由推特(Twitter)傳播,造成創投公司擠兌銀行的重大案例;SVB 在一日之內竟被轉帳擠兌了420億美元的存款。

網路訊息造成集體行動力量無遠弗屆。去年幣圈最重大事件莫過於 FTX 倒閉。網站 CoinDesk 吹哨,加上 FTX 與幣安創始人趙長鵬在推特彼此放話,引發擠兌竟迫使 FTX 在一周內宣布破產。根據聽證資料,台灣是 FTX 倒閉受害排名全球第五大重災區

至於前年遊戲驛站(GameStop)震驚華爾街的「史詩級軋空事件也與社群媒體有關。證券分析師在社群媒體上鼓吹其股價被低估,加上馬斯克推波助瀾的推文,形成螞蟻雄兵的護盤行動,結果兩周內遊戲驛站股價竟被大幅推升超過16倍。

社群媒體若被有心人利用炒股,甚至可能會坑殺散戶投資人,破壞金融安定。近年來常見不肖之徒假借學術機關名義,捏造不實網路廣告招攬投資人,或是冒用知名人士身分,透過 Telegram 成立社團糾眾炒股。最近還有人在臉書上廣泛招攬,引誘不知情者加入 LINE 群組聯合炒股,而引起立法委員的關注。

以上諸多事例說明,網路及社群媒體活動顯然對傳統金融環境造成結構性影響。政府的金融監理手段網路時代捉襟見肘,因此有必要重塑金融管理規則,以確保金融穩定與市場公平。面對網路世代的新挑戰,建議政府應以「資訊更加透明、絕對毋枉毋縱」原則,作為建立金融監理新規則的起步。

首先,為防止有心人士利用網路傳遞未公開或錯誤訊息,政府要更有效的整合各種資訊平台。上市櫃公司資訊不宜僅限於股市公開資訊觀測站、交易所網站公告,或是重要媒體的電子報導,而是應廣泛蒐集各種資訊來源,對於不確實消息要求上市櫃公司即時釐清,避免錯誤資訊可能造成的誤導。

其次,政府應加速建立線上監理金融預警系統,並要能舉一反三防止渲染效應。網路推播訊息快速,一旦出現不利消息便有可能造成系統性擠兌。政府金融監理平時要注意各金融機構經營風險連結性;如果線上預警發現問題時,更要及時處置,避免出現風險外溢效應。

第三,對於社群傳遞不實訊息或是操縱股價網路詐欺行為,政府應訂定更為嚴厲的金融專法罰則。目前刑法339條系列的罰則過輕,而金融專法詐欺處罰則僅限於業者本身,並不足以遏阻有心人士透過網路、社群媒體破壞金融市場秩序。

網路使用已是人們不可或缺的生活要素,而網路資訊傳播速度飛快,隨時可能化身黑天鵝,衝擊國家的金融安定。政府金融監理要能即時澄清錯誤訊息,而對正確但可能造成負面影響的資訊,也要快速採取監理行動,避免發生系統性危機。畢竟在網路新經濟時代,「面對、接受及處理」網路及社群媒體帶來的資訊扭曲操縱問題,才是政府金融監理應有的態度。










聯合報黑白集/蔡英文也沒想過


2023-04-07 03:05  聯合報/ 黑白集
美國前總統川普因涉嫌封口費案被起訴,從佛州到紐約市曼哈頓法院出庭應訊,被控犯下34項重罪,成為美國史上首位被控刑事罪名的前總統。法新社


川普被控卅四項重罪出庭應訊,回到海湖莊園後,公開嘆道:從未想過這種事會發生在美國。這不只是川普一人的感慨。當白宮愈看愈似青瓦台白宮主人歸宿竟可能是牢房,感慨的將是整個民主陣營

CNN 民調顯示,六成美國人認同起訴川普涉及的封口費案,但也有七成六民眾認為起訴有政治動機。多數美國人認為前總統不道德或違法,也相信政治操作司法整肅異己

不論民調飆高的川普還能不能挾民粹再掌白宮,人們真沒想過,美國總統真那般下流猥瑣?或反過來,美國人也搞司法迫害嗎?無論哪一種,結論都是:曾經猶如山巔的美國已一去不返。

受了驚嚇的川普吐出真話:「我們現在是一個失敗的國家,我們正走向衰落」。但美國衰落的癥候並不止此!石油美元鐵桿支柱沙烏地阿拉伯,王儲公開說沒興趣再去取悅美國;馬克宏等盟友正一個接一個訪問北京,巴西等更多國家則努力去美元化。美國搖晃的身影正與拜登的蹣跚步履相映成趣。

可這樣的美國,蔡政府卻不假思索地押上全部身家。每次不辭萬里出訪,都不過是為了來這裡聞一點民主的芬芳。當蔡英文終於見了麥卡錫,難道不感嘆:她也沒想過當年打破慣例跟她通話的美國準總統,竟可能身繫囹圄!若有一天突被美國拋棄,她可別說沒想過!











聯合報社論/郭台銘表態,藍營機會之窗或危機之門?


2023-04-07 03:07  聯合報/ 社論
鴻海集團創辦人郭台銘5日舉行記者會,表達爭取國民黨總統提名,並高舉經濟、科技大旗,批評台灣談太多政治、太少經濟。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鴻海創辦人郭台銘正式宣布爭取國民黨總統提名,並為四年前負氣退黨公開致歉,還表示如國民黨最後提名新北市長侯友宜,將會全力支持侯。表面上,這是為「侯郭之戰揭開序幕,實際上是為國民黨重返執政打開了「機會之窗」,但國民黨若未能好好把握與安排,則又將變成「危機之門」。

相較於民進黨總統提名已定一尊,國民黨仍顯混沌甚至混亂。黨內表態支持侯友宜者眾,但因侯友宜迄今尚未表態,加上過去對國民黨的若即若離,對提名侯友宜也存在不同聲音。郭台銘的表態,可能促使侯友宜調整腳步或對「承擔」作更明確表態。只要是良性競爭,對國民黨當然是利大於弊。

更具意義的是,郭台銘也宣示即便國民黨提名侯友宜,也會大力支持,如此不但消除郭台銘自行參選,或與柯文哲合作成為第三組候選人的疑慮,也相當程度化解「黨內互打」的不安因子,並為未來的整合留下更大想像空間。

四年前郭台銘的退黨,進而一度要自行參選、與民眾黨和親民黨合作,都造成藍營支持者分裂,成為國民黨慘敗原因之一。現在郭台銘公開致歉,如能化解四年前的藍營內部衝突與不同陣營支持者的心結,對於促進國民黨的團結,明顯是正面影響。

郭台銘更說若獲提名,將團結非綠陣營,達成政黨輪替,這無疑點出國民黨在總統選戰的最大危機。在可能的「三角鼎立」態勢下,民進黨仍有一定優勢,如果在野陣營無法整合,民進黨繼續執政機會不小。就國民黨而言,最可能促成與民眾黨柯文哲合作者,非郭台銘莫屬。郭台銘或能讓機會漸渺的「藍白合作」,燃起一線生機。

不過,柯文哲近日公開表示反對「下架民進黨」、「非綠聯盟」等主張,認為應組「聯合政府」;此與國民黨的立場顯有扞格,也與郭台銘的目標殊異。藍白合作能否成真,讓人存疑。但從另一角度看,這也意味國民黨和民眾黨在選戰目標設定上,產生了市場區隔;對國民黨來說,未必是利空。

因為即便藍白合作失敗,國民黨和郭台銘代表的是希望「政黨輪替」和「下架民進黨」的力量,柯文哲則代表「不放棄與民進黨合作」、「可以接受民進黨繼續執政」的聲音;在郭柯殊途且郭表態會支持國民黨的情況下,選民的選擇將趨於清晰。藍白未能合作,對國民黨總統選情的殺傷力,可望降至最低;而國民黨更要思考如何將與郭台銘的合作,轉化成最大戰力。

郭台銘的公開聲明,對國民黨備戰總統選舉可說是朝正面邁進一大步,但有幾個問題仍將影響未來的發展。首先,郭台銘認為能不能被國民黨徵召,在於民調的呈現,然國民黨徵召程序是否以民調為依歸?而郭台銘目前尚無國民黨籍,如將郭台銘納入可能徵召名單,是否會引發黨內反彈,甚至讓分裂、黨內互打等陰影再度籠罩國民黨?

其次,如果侯友宜獲徵召,未被提名的郭台銘能否真誠支持侯友宜?而國民黨是只把郭台銘視為「有力的藍營支持者」、「國民黨盟友」,或者是將郭台銘納入選戰體系中,讓他扮演更重要角色?這不僅考驗朱立倫、侯友宜和郭台銘的政治智慧,也考驗各自支持者的政治包容。

尤為關鍵的是,侯友宜仍未對總統選戰表態,郭台銘是否會淪為一廂情願的自說自話,相當程度仍在侯友宜如何看待郭台銘的表態。侯友宜目前仍只願說「守護中華民國」和「團結」,而無更具體回應,「機會之窗」是否又會變成「危機之門」,仍存變數。


蔡麥會 馬赴陸 北京質變?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84163/web/ 

◆  蔡麥會 馬赴陸 北京質變?
◆  OPEC+減產 加劇沙國與美分歧
◆  川普再戰 起訴扳得倒?
◆  馬開新局?兩岸和解言之過早
◆  台灣總統!矮化稱呼尊重不足
◆  馬大陸行 彰顯中華民國的和平之旅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蔡麥會 馬赴陸 北京質變


2023-04-07 04:16  聯合報/ 周陽山/政治學者,曾任立委、監委、國大代表
蔡英文總統(右二)與美國聯邦眾議院議長麥卡錫(左四)於美西時間五日上午在加州雷根圖書館會面,隨後舉行閉門會談。圖/總統府提供


蔡英文總統於四月五日加州雷根總統圖書館,與美國眾議院議長麥卡錫會面,舉行歷史性閉門會談,有十多位跨黨派議員參加。會後蔡英文發表聲明,感謝麥卡錫議長的溫暖接待及友誼,謝謝所有美國國會的友人一直和台灣站在一起,「台灣沒有被孤立,也並不孤單!」

這場會談引起國際媒體的關注,有美國及外國媒體超過二百人到場採訪,還有支持的台僑在場外高呼「台灣加油」。但是,這次蔡麥會談卻與去年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的訪台效應不同,由於中美雙方提前示警聯合控管,已將台海危機限縮可控範圍,並未釀就兵凶戰危的威脅。

根據媒體報導,早先美國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已與中方對口官員聯繫,希望大陸方面充分理解美國白宮面對共和黨籍國會議長實際困境。美國總統與政府繼續堅守「一個中國」政策;在蔡英文訪問紐約時盡可能保持低調,維持非官方的「私人過境」性質。至於眾議院議長麥卡錫堅持會談,則非行政部門所能掌控因此,白宮希望大陸方面體會美國行政與立法部門不同立場切勿過度反應

到目前為止,大陸方面的回應是,從軍方的武力示警軍事制裁轉向海事部門執法巡查,亦即藉「台灣海峽中北部聯合巡航專項行動將台海變成實際控制內海。其目的則在警示台灣,今後若台海有事或出現台獨行動,大陸將透過海事執法封鎖台海,造成台灣對外貿易海上運輸能源進口等方面的重大損失。這也就是從過去的「武力威嚇」逐漸轉型而為執法上的「主權宣示」,進一步落實為「治權」(governing power)的展現。

為什麼中美雙方會採取這樣有所節制聯合控管行動?這是因為民主黨政府在對華貿易美債控管以及金融危機正面臨嚴峻考驗,而且急於與中方展開對話,尋求諒解與合作,否則必將直接威脅拜登政府政績表現與連任行情。這也就是現實上面對著民主究責挑戰,實有所求於中國。

至於中方的國際定位,則因今年初以來的「大國外交」行動與「和平斡旋」角色,備受國際社會的關注與肯定,業已形成各國在「美國優先論」(US Primacy)之外的另類選擇。因此,無論是伊朗與沙烏地阿拉伯的歷史性和解、東盟各國尋求支持與奧援,乃至法國總統馬克宏期待中方調停俄烏衝突,以及澳大利亞總理宣布正在排隊等待親訪北京等,均反映出中國文化的「王道之治」而非「霸道橫行」的新紀元,正在逐步開展。

在這樣的前提下,馬英九訪問大陸,以具體行動讓「九二共識」與「一中各表活化,也就不足為奇了。這不只是戰略上「軟的更軟,硬的更硬」,而且是大勢所趨,外交格局已從量變走向質變










OPEC+減產 加劇沙國與美分歧


2023-04-07 04:16  聯合報/ 沈文和/投資銀行業(屏東市)
沙烏地阿拉伯和其他主要油國2日出人意外宣布,自5月起至年底每天共將減產115萬桶原油,此舉可能造成全球各地油價上漲,影響經濟發展,通膨持續。(美聯社)


近期,原油市場擺脫歐美銀行業危機陰影,重回上升軌道。就在市場普遍預計,OPEC+ 組織不會有重大舉措之時,沙烏地阿拉伯率多個石油生產大國拋出重磅減產計畫,震撼全球市場。

受到核心產油大國減產影響,國際油價漲幅明顯。分析指出,此次減產將導致原油市場重回供不應求格局,進而導致油價和通膨雙雙走高;沙國再三減產穩定油價行為,或將加劇其與美國方面的分歧。

OPEC+ 選擇在原有減產政策基礎上,再度大幅減產,不管是公布時間還是減產力度,都超乎市場預期。受此影響,國際油價大幅跳漲。四月三日,布倫特原油最高漲幅超過八%,一度漲破八十六美元/桶;西德州原油(WTI)最高漲至八十一.六九美元/桶,漲幅接近八%,此後穩定在七十九美元/桶附近。

從當前全球經濟和原油市場情況看,OPEC+ 減產動機相對明晰。三月上旬,歐美銀行業相繼爆發危機,帶來對金融危機及經濟增長放緩的擔憂,進而導致市場對未來原油需求的悲觀預期,令國際油價在短時間內急速大幅下挫,產油國聯盟原有的減產政策已失去作用,需要加大減產力度。

此外,去年由於油氣價格高漲,產油國和跨國石油公司都收穫創紀錄利潤。在高利潤驅使下,石油生產方也更傾向用減產來維持高油價,進而帶來更多收益。

今年以來,OPEC+ 的實際減產執行率基本保持在一七○%左右,可見其主動減產的決心;對他們來說,增產可能不容易,但減產卻是信手拈來。尤其近一年多來,在地緣政治衝突影響下,國際油價持續保持在高位運行,使得 OPEC+ 更傾向控制原油產量。

市場分析普遍擔憂,減產此舉可能會加劇沙國與美國分歧。以沙國為首的產油國傾向減少供應保持油價在較高水準,美國則多次抨擊 OPEC+ 減產導致油價走高,進而推升整體通膨,讓消費者支付更高的能源消費帳單。此外,這同時也會使美國國會NOPEC 法案再度受到關注,該法案旨在反擊 OPEC+ 對原油市場的壟斷操縱行為

對於全球原油市場來說,今年的利多因素顯然多於利空因素。從供應端來說,OPEC+ 主動加碼減產勢必會令原油供應量進一步縮水,且加碼減產對原油市場的心理提振作用也很大。需求端方面,中國經濟正穩步回升,美國也計畫在六月宣布新冠疫情結束,由此帶來對經濟復甦及原油需求回暖的預期日益高漲,進而可能導致原油市場供不應求,推動油價走高。

但事實上,石油價格從過去到現在,從來不是由市場供需兩端決定。野心勃勃的沙國王儲,遇到第三任連任欲留下歷史定位的習近平,面對舊秩序的利益維護者美國,各方勢必將以石油作為籌碼,作為利益博弈交易工具。而 OPEC+ 抱團減產,只是項莊對沛公的舞劍罷了。










川普再戰 起訴扳得倒?


2023-04-07 04:16  聯合報/ 余豈/大學教師(嘉義市)
美國前總統川普4日赴紐約曼哈頓法院出庭應訊後回到佛州居所,並向數百名支持者發表講話。法新社


美國前總統川普出庭,是春假期間最大新聞。川普飛機在佛羅里達州凌雲而起,尾翼塗有大大的美國國旗圖像;抵達紐約後,車隊奔馳於高速公路,媒體一路跟拍。台灣媒體也在紐約集結群眾裡採訪到「裸體牛仔」,這位在時代廣場表演多年的名人,到現場演唱 MAGA(讓美國再次偉大)歌曲聲援川普。當他聽到記者來自台灣,還說「天佑台灣」。

得以扳倒川普的關鍵人物 AV 女優「暴風女丹尼爾斯」,成長於社會底層單親家庭,十七歲開始跳脫衣舞、廿出頭拍成人色情片拿獎,目前還在主持同性戀配對實境秀。暴風女和川普有一腿,是美國聲稱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而入侵伊拉克的時代,如今大部分的美國人已忘掉伊拉克戰爭,「暴風女」則依然活躍。

起訴川普的曼哈頓地方檢察官白艾榮,此位「白」先生不但是黑人,且和美國總統拜登同屬民主黨,更是美國左派代表人物。美國左派致力打破「刻板印象」,宣稱人的生命不該用短短一個「稱號」來概括,所以這兩天很多左派網民盛讚「暴風女」是「女權運動者」、「魔鬼剋星」(雷根時代的賣座電影片名)。這些漂亮的高帽子氣炸右派,痛罵「暴風女」就是要錢。值得一提是,「暴風女」剛輸掉另一個與川普的訴訟,被判賠償一大筆錢並支付訴訟費用。

無論左派如何擺出清高姿態,心裡卻難否認,在距離下次大選僅一年半的此刻起訴川普是政治動作,用來防止川普角逐總統大位。故也有意競逐的共和黨人士和右派支持者,不但心中七上八下、忙著沙盤推演,發言也得循著意識形態政治認同,畫出清楚界線。

眾院麥卡錫議長與共和黨議員克魯茲,公開譴責白艾榮起訴川普,是民主黨濫用權力、把司法當武器。這兩位也都預言,起訴反而會讓川普聲勢高漲;果然,川普黨內支持度飆升,且一天內就收到大額捐款。

美國幾個脱口秀節目向來偏左,這兩天都做了節目嘲笑川普,主持人與觀眾手舞足蹈,歡欣鼓舞討論川普會不會在法院按指紋。起訴川普的幾十項罪名,真能如左派預料,讓川普在選前被定罪、關幾百年嗎?退一萬步想,即使川普入獄,能否用他一人的醜行去彰顯美國司法偉大?甚或美國其他政客就像天使一樣高尚呢?難道美國人都不讀歷史的嗎?

當初戴著「我川威武口罩,在台灣力挺川普的「那個黨」,如今因為一張與麥卡錫議長合照,就宣稱足以否定「疑美論」了!琵琶別抱竟是如此現實。












馬開新局?兩岸和解言之過早


2023-04-07 04:16  聯合報/ 楊穎超/大學教師(台北市)
前總統馬英九昨參觀上海四行倉庫,神情凝重。記者賴錦宏/攝影


馬英九訪陸言行對台灣、乃至兩岸關係的影響,關切兩岸發展人士必須要有清楚認識。有論者認為,會形成「定海神針」或帶來兩岸和解,這些都言之過早。

馬此行至今,對中華民國兩岸公開論述,立即影響是凝聚泛藍人心。例如有網路大數據指出,藍綠社群粉絲頁攻防討論勢均力敵。藍營應是最不擅長經營網路聲量政黨,能有如此成績,恐是泛藍群眾自動自發成果。而看媒體報導底下留言瞬間爆大量立場,多屬支持馬的言論,亦可推知一二,這會形成民意對政客的壓力。

然而,相關政治人物有延遲表態苦衷,因為尚摸不清中共高層態度。從交流經驗與若干跡象顯示,馬許多言行與中共事前未有共識,例如隨馬出訪學者表示,他對馬在湖南關於憲法談話「事前完全不知情」、「一開始有點嚇一跳」。

至於說中共內部,外界只能觀察到,官方對馬的接待並未因其發言有所減損。而中共能影響媒體與智庫學者發言,至今多僅限歷史與文化層次,重要部分刻意忽略,顯然還在觀察風向階段。

這形成一個詭異局面:看起來馬好像打開新局面,但外界還沒看清門到底開了沒有?後繼者會不會拿了鑰匙打不開門?此次馬的言行內涵豐富,升高了泛藍人士期望;甚至讓不少台人覺得可以是兩岸和平共存基礎,但如果中共未來亮不同底牌?期望越高,失望越大,九二共識恐真要送入歷史了。










台灣總統!矮化稱呼尊重不足


2023-04-07 04:16  聯合報/ 孔令信/大學教師(台北市)
蔡英文總統與美國眾議院議長麥卡錫會談並與跨黨派議員進行雙邊領袖會議。(歐新社)


蔡總統在與美國眾議院議長麥卡錫會面時,大談「德不孤必有鄰」。與美國官方第三號人物會面,蔡總統認為這是台美最佳關係的表現,並以此為外訪的最大收穫。

不過,當小英站在麥卡錫身旁享受鎂光燈光環之際,卻聽到麥卡錫稱呼她是「台灣總統」,身為中華民國總統卻被她口中最好朋友的美國如此矮化稱呼,竟沒有任何抗議與反應,等於默認了這樣的稱呼。請問民進黨與綠營側翼:你們不斷抨擊在大陸祭祖之旅敢自道是「中華民國前總統」的馬英九,指責他被對岸矮化批評他被中國統戰!對照蔡英文與馬英九的言行,這不是雙標又是什麼?

還有,除了麥卡錫外,蔡總統還與十多位美國朝野國會議員會面,總統府馬上大肆宣傳。從紐約到洛杉磯,民進黨動員僑社揮舞中華民國國旗,看來好像很風光,然而,美國執政的民主黨,從拜登到紐約州長卻沒人出席,主因還是美方堅守一中政策」,同時將蔡的過境定位私人行程。可說是禮遇有餘尊重卻不足。

反觀馬英九此行,從下機沒有紅毯相迎,到上海、南京、武漢、重慶等地一把手全都出來迎接。再看大陸民眾,愈來愈多人搶看小馬哥,和他握手要簽名,對綠營與側翼來說,這是中國動員民眾的結果,問題是馬英九在短短的十二天內成了大陸網紅,就算中國官方可以「消馬英九的音」,可是網民卻自動連結,讓他成了網紅。

請問綠營與側翼,同樣有背後動員、同樣是私人之行,馬英九拜兩岸政府所賜,讓他紅遍一時。憑的是什麼?

再者,ECFA連民進黨都不敢廢止,證明馬英九當年主導兩岸大三通、經貿和民間交流,確實是帶動雙方走向和平的重要基礎,這也讓馬很有底氣地說出「中華民國前總統」。小英呢?小英此行所做的所有動作,正好反證出馬才是真正的「中華民國傳承者啊!











馬大陸行 彰顯中華民國的和平之旅


023-04-07 04:16  聯合報/ 吳敦義/前副總統(台北市)
前總統馬英九(左)5日訪湖南大學,提及我方修憲分台灣地區跟大陸地區,都是中華民國,都是中國。中央社


前總統馬英九訪陸祭祖及文化交流,這是兩岸分治後,首位卸任中華民國元首造訪大陸,行程備受海內外矚目。

時值台海波濤洶湧、兩岸情勢嚴峻,馬前總統大陸行,必有助和緩緊張情勢。若摒除黨派之私、意識形態,相信國人多會肯定這趟彰顯中華民國和平之旅

馬前總統自踏上大陸起,無論是南京中山陵拜謁國父中山先生與大陸國台辦主任宋濤會面在湖南湘潭祭拜祖先,或是與湖南大學師生座談總是不忘強調中華民國。馬前總統再三提中華民國,就是告訴對岸及全世界,中華民國直至今天始終存續著。

其次,在中山陵提「和平奮鬥、振興中華」主張,期盼兩岸共同努力追求和平、避免戰爭,並說「這是兩岸中國人不可迴避的責任,我們一定要努力實現」。與宋濤會面時,馬前總統再三強調,兩岸主事者共同的責任是「兩岸要盡一切的可能避免戰爭衝突,才能讓彼此有更安全、更美好的未來」。

馬前總統不厭其煩地倡議和平,對岸也有正面回應。宋濤表示「兩岸一定要談,也只能用和平對話方式解決問題和衝突」。從陸方的回應,顯示和平才是兩岸的選項。

此外,馬前總統大陸行,再次印證「九二共識」是兩岸對等交流友善互動定海神針。在會見宋濤與上海市委書記陳吉寧時,都強調「九二共識」是兩岸政治基礎。與湖南大學師生座談時,他還特別以我憲法增修條文,指兩岸同屬「我們中華民國」、「都是中國」,只是分成「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他同時引用大陸「八二憲法」前言,印證兩岸憲法都符合一中原則。陸方對馬前總統暢言高度尊重,也是源自「九二共識一中各表」之故。

民國一○四年(二○一五)「馬習會」,我在總統府全程觀察媒體報導。馬總統返國後問我:「敦義兄,你看我表現如何?」我回說:「表現很不錯!」又問:「那可以打幾分?」我說:「九十分。」他聽了開心地笑了。這回去大陸,沒有官方身分包袱的馬前總統,表現更令人激賞!


薛承泰/改革與除魅之間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薛承泰/改革與除魅之間
◆  盛治仁/成就源自每分每秒的累積
◆  方祖涵/在燃燒的世界享受生活
◆  楊志良/面對邪惡政府 不怕紅帽就怕綠帽
◆  劉維公/台灣文創產業的創新落差






薛承泰/改革與除魅之間


2023-04-07 04:20  聯合報/ 薛承泰(作者為台大退休教授)


話說民國八十三年(一九九四年)四月十日,正進行解嚴後最盛大的遊行;教改團體以「為下一代而走」為主題,成千上萬家長帶著子女上街頭,這是台灣史上頭一回,當時被稱頌為最成功的一場社運。

當天我沒參加,正巧報紙刊出我的投書提醒大學擴張需注意人口趨勢,不要盲目增加或升格,而應以發展特色為重。顯然,我的提醒被潮流淹沒!如今大家都了解人口因素對於教育發展的重要。弔詭的是,當時教改論述,多為大學教授拿國外先進國家例子,凸顯台灣高教之不足。

當時家長多為戰後嬰兒潮,他們求學時台灣教育資源相當稀缺,大班大校與慘痛升學競爭,是這群人共同記憶。到民國七十九年(一九九○年)代,他們子女為升高中與大學正展開激烈的競爭;儘管彼時台灣各級學校已增加不少,但除聯考壓力,也因升學人口數量多,升學機會仍相當吃緊。在一批有國外留學經驗大學教授帶領下,「廣設高中大學」與「小班小校」訴求,打動廣大的嬰兒潮世代,遂爭相為其子女請命。

當時我察覺民國七十九年(一九九○年)代出生數,就比當年考高中大學者(民國六十五年-六十九年(一九七六至八○年)間出生)每年減少約十萬人,廣設高中大學訴求並無法紓解當下升學人口,而應是民國七十九年(一九九○年)代後出生的人,況且生育率還會繼續下降。於是我婉謝教改團體邀請,沒有加入遊行,反而投書「唱反調」。

四一○」後行政院隨即成立「教改審議委員會」,中研院李遠哲院長領軍。我有幸參加並有機會提出看法,可是並未被重視。「總諮議報告」不見人口因素考量,高教擴張如脫韁之馬,人文社會增加尤為快速。

到廿一世紀初,我國高教「淨在學率」達五十%,大學仍在擴張;我在報上投書從提醒轉為批判,指出大學擴張是迷思,改善階級複製與城鄉差距,才是當務之急。民國九十五年(二○○六年)大學招生首度不足,教育部終於喊停,但大學畢業生失業率也衝上第一

期間,民國九十二年(二○○三年),黃光國教授領導的「重建教育連線」,針對教改亂象提出萬言書」;我加入連線,同時出版「十年教改為誰築夢?」一書分析人口趨勢,並指出高教擴張已開啟危機。至今廿九年了,年輕人進大學已相當普遍,國人具大專學歷占比也居世界前茅。我不知這段時間以來國家競爭力提升多少?卻見大專院校一間間關閉。當初廣設高中大學,也成政府的燙手山芋,至今仍無有效辦法遏止崩盤。

回顧這場社運,教育擴張主張是出自對下一代的善意,希望能打通升學瓶頸,這樣的改革有錯嗎?筆者認為,關鍵在於人們常將自身經驗投射下一代,不希望下一代重蹈覆轍,以為在善意下,必能為下一代做些正面事。

當年我在書中即提出「時空錯置」觀念,意指父母將其過去求學經驗,熱心地投射到其子女身上,以為在進行「改革」,其實是在驅自己內心的「」。作為家長,有此想法無可厚非,但作為政策即應謹慎,不是光拿先進國家來比,也應看看國內人口趨勢

很嘲諷地,當今有多少政治人物,以為身負為民除魅大任,卻未察覺自己仍困在過去夢魘中?殊不知這些除魅作為,才是後人夢魘!  



陳國樑/補貼月票?不如直接給現金!

◆  陳國樑/補貼月票?不如直接給現金!
◆  黃耀輝/超收就超花 是沒天理的世代剝奪






陳國樑/補貼月票?不如直接給現金!


2023-04-07 04:16  聯合報/ 陳國樑(作者為政大財政系教授)


疫後特別預算」於三月下旬三讀通過,成為了「前瞻基礎建設計畫」、「新式戰機採購」與「海空戰力提升計畫」外,第四個正在進行中的特別預算交通部爭取到其中二七四億元,政策重點在於二○○億元的公共運輸通勤月票補貼

補貼通勤月票,如能減少民眾對於私人運具的依賴、提升公共運輸運量,將可帶來外部利益,減少道路壅塞、空汙及車禍的發生。又,經由地方政府之間的公共運具整合,可降低營運成本、讓大眾運輸系統發揮更大效能。

然而這些經濟效率面之「」,恐怕是海市蜃樓般的幻景。約莫五年前,雙北一,二八○元優惠月票開賣,根據地方民意代表質詢時所調閱的資料顯示,每年約投入近十億元經費,但公車與捷運的用量僅約增加三%。由於並未進行嚴謹政策效果的分析,這三%的增加,還恐怕只是運量的正常成長,壓根非為優惠月票的政策效果

經濟學對於政策效果的討論,可以分為邊際效果非邊際效果。以通勤月票補貼政策而言,邊際效果在於增加使用大眾運具通勤者的使用量,而非邊際效果則在誘發使用私人運具通勤者,改為選擇大眾運具通勤。

矛盾的是,在邊際效果部分,既然個人已經採用大眾運具通勤,何必給優惠?又,通勤之需求固定,透過價格補貼,並無法增加公共運輸使用量。一周工作或上學時間五天,試問有誰會為了「吃到飽」月票,一周通勤六、七天?個人對於通勤的「胃納量」既定,通勤月票補貼政策並沒有邊際效果

非邊際效果部分,使用私人運具通勤,不論是汽車或機車,考量停車、用油(用電)、車輛維護與折舊等,整體運輸成本,一般會高於低廉的公共運輸票價。個人選擇私人運具通勤,並非價格考慮,而在於其便利性與縮短通勤所需的時間。是以,為使採私人運具通勤者,改以公共運具通勤,必須要透過建立更為便利的公共運輸網絡,而非月票價格補貼。由此,通勤月票補貼政策,也不會有非邊際效果。

在邊際與非邊際效果,兩者皆落空的情形下,通勤月票補貼並不會有增加公共運輸使用量減少交通事故發生預期政策效果。有論者以為,補貼政策能降低通勤者負擔,不也是美事一樁?此說其實也只對了一半,因為補貼政策僅針對月票使用者,非月票使用者與使用私人運具通勤者之負擔並未降低,反倒是「相對剝奪感」提升。

交通部路政司報告引用一一○年家庭消費支出數據,指出「運輸、交通及通訊」項目之占比為十一.九%;如果重點在降低國人負擔,補貼月票不如直接給現金!又,與其在「運輸、交通」大撒幣,何不改推智慧型手機 4G、5G之「通訊月費五折優惠?相信兩者都更能獲得民眾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