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400900/web/◆ 聯合報社論/政府財政「三高」,戳破稅收超徵假象
◆ 聯合報黑白集/鬥雞總統、雞肋閣揆
◆ 經濟日報社論/中國大陸如何因應川普2.0挑戰
經濟日報社論/中國大陸如何因應川普2.0挑戰
2025-02-17 02:46 經濟日報/ 社論
川普再度入主白宮,全球經濟與地緣政治發生劇變,關稅戰、科技封鎖與供應鏈重組將升級,美中兩國競爭將愈發激烈。 (美聯社)
川普再度入主白宮,全球經濟與地緣政治發生劇變,關稅戰、科技封鎖與供應鏈重組將升級,美中兩國競爭將愈發激烈。在這場新對抗中,北京政府面臨前所未有壓力,亟需有效應對川普2.0時代經濟與科技封鎖對策,以確保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中的競爭力。美中未來如何博弈,成為全球關注焦點。
川普政府宣布,從民國一一四年(2025年)2月起,對中國商品加徵10%關稅,並可能進一步提高,衝擊中國對美國出口。面對這波關稅攻勢,中國將採取幾種應對措施。
首先,北京可能對美國關鍵產業進行精準報復,尤其針對農產品、能源與航空業等美國經濟核心領域實施反制。例如減少美國農產品進口,從而削弱川普在農業州的支持率;降低美國天然氣與原油進口,影響美國能源企業收益;對波音飛機加徵額外關稅,轉而採購空中巴士,加重美國航空業壓力。這些舉措不僅能削弱美國企業競爭力,也能促使美國商界對川普政府施壓,要求重新評估對華政策。
除了針對美國產業施壓,中國還可能加快供應鏈「去美化」,減少對美國原料與零組件依賴。中國政府可能擴大對華為、中芯國際等本土企業的支持,並加強與世界其他科技強國合作,以確保關鍵設備與技術的穩定供應。在新能源領域,中國可能深化與歐洲合作,發展電動車電池、太陽能、氫能產業等新興技術,減少對美國供應鏈依賴。
美中對抗焦點並不僅限於關稅戰,川普勢必進一步收緊對中國科技企業限制,擴大對華為、中芯國際等企業禁令,禁止美國企業與之合作,並限制先進晶片與人工智慧技術出口,遏制中國科技業發展。
面對這一挑戰,中國的應對策略將包括幾個方面:首先是加速自主創新,加大對半導體、AI、量子計算與5G技術投資,提供本土科技企業更多補貼與資金支持,推動「去美化」半導體產業鏈,建立完整國內晶片生產體系,降低對美國技術依賴。
其次,中國將強化與非美科技夥伴合作,深化與歐盟關係,與荷蘭、日本、南韓等強化聯繫,確保能夠獲取關鍵設備與技術。北京可能與東協與中南美國家建立經貿夥伴關係,輸出5G、雲端運算與AI技術,降低對美國市場依賴。
中國可能對美國科技企業採取反制措施,提高監管與稅負,限制其在中國市場擴張。中國政府可能加強對美國AI與雲端企業(如谷歌、微軟)審查,提高其進入中國市場門檻。這些舉措不僅能對美國科技公司形成壓力,也可促使它們遊說川普政府調整對華政策,以維護其在中國市場利益。
儘管美國關稅與科技封鎖對中國構成壓力,但中國仍然擁有強大談判籌碼,其中中國市場的准入許可是一張重要王牌,北京可選擇限制蘋果、特斯拉、高通等美國企業在中國市場的業務範疇,迫使這些企業對川普政府施壓。
中國控制全球80%稀土供應,若對美國實施出口管制,將嚴重影響美國高科技與軍工產業。
中國亦可透過金磚國家聯盟、東協加一等組織,形成區域貿易與科技聯盟,以削弱美國影響力,增強全球經濟地位。值得特別注意的是,北京可能提高加入美國不是會員國的 CPTPP(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優先程度,而這對台灣的加入將形成更大障礙。
川普2.0的貿易與科技戰已箭在弦上,中國將透過關稅反制、科技自主、金融戰略、區域結盟來應對挑戰。儘管短期內中國經濟勢必遭受重大衝擊,但中國已開始著手布局長期策略,透過供應鏈重組、技術突破與國際聯盟來減少衝擊。
展望未來,美中競爭將進一步升級,全球市場不確定性亦將隨之加劇。在這場經濟與科技霸權對決中,誰能率先突破封鎖、確立優勢,將影響未來全球經濟發展方向,台灣身處颱風眼,必須隨時保持警戒,方能確保不會無端遭受傷害。
聯合報黑白集/鬥雞總統、雞肋閣揆
2025-02-17 05:29 聯合報/ 黑白集
勇鷹高級教練機失事,賴清德總統第一時間不檢討失事原因,卻是向在野黨喊話,希望立法院對國防預算的刪除和凍結,能夠獲得補救。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立法院長韓國瑜明天將召集朝野協商總預算案,民進黨中央當天則召開罷免策略會議。賴政府「沒錢建設、有錢罷免」,執政不力全怪藍白刪預算;行政院長卓榮泰動不動挑釁在野黨來倒閣,彷彿只要散解國會,卓揆就可割可棄,形成畸形的「鬥雞總統、雞肋閣揆」。賴清德總統高喊朝野和解,大罷免卻激化朝野惡鬥,總預算協商恐是破局收場。
總預算案三讀通過後,立法院破天荒重啟朝野協商,藍白不可能再修改三讀內容,民進黨團則預告,朝野協商若破局,行政院提覆議案勢在必行。總預算已成大罷免的乾柴烈火,民進黨在乎的不是總預算過不過,而是罷免案成不成,一心只想為賴總統清除朝小野大的國會劣勢,當家鬧事,莫此為甚。
卓榮泰上任後已三度重蹈「覆」轍,包括國會改革法案、憲法訴訟法、選罷法修正案,卓揆宛如覆議專業戶,卻是每覆必敗。眼看總預算案將成第四覆,卓內閣仍一覆再覆,吃定立法院就算次次完封,閣揆也不用下台負責,關鍵不在責任政治,而是賴總統的一念之間,更不是立法院的解散與否。
立法院下會期開議前,賴清德將宴請民進黨團成員,備戰大罷免。賴清德已指示啟動「顧好立委」專案,卻忘了「顧好閣揆」專案,任憑雞肋閣揆水深火熱,似乎只顧綠委、不顧卓揆。
聯合報社論/政府財政「三高」,戳破稅收超徵假象
2025-02-17 05:20 聯合報/ 社論
去年稅收超徵5283億元創歷史新高。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財政部公布去年稅收實徵淨額,「又」比預算數超徵五,二八三億元,創下歷年新高。國民黨要求還稅於民,全民普發一萬元,並將普發現金法制化;賴清德總統則規畫進行社會投資,包括零到六歲國家一起養、長照3.0、癌症新藥基金、學費補助等。但不管是還稅於民或投資社會,稅收超徵背後,是民進黨執政下財政失靈、稅制不合理、預算編列浮濫與執行失能。
從民國一一○年(二○二一年)起,稅收大幅超徵成為常態;到去年為止,超徵金額已達一點八兆之多,預算編列時的估算和實際徵收金額誤差之大,令人匪夷所思。學者更認為,稅收和超徵金額均創新高,反映預估失準、稅制有問題;稅收成長與經濟成長不成比例,更顯示政府超拿經濟成長果實。因此連年大幅超徵,不是制度性問題,就是政府有意或無意的「錯估」。
稅收大幅超徵,民進黨政府除拿來做為「經濟暢旺」大內宣,亦宣稱將優先用於償債或減少借債;但事實是近四年超徵稅收,拿來償債者卻少得可憐,總比率僅在超徵金額一成上下。所謂「超徵優先償債」說法,不攻自破。
對於超徵的稅收,民進黨政府既不願還稅於民,還債亦極其有限,僅在民國一一二年(二○二三年)為拉抬總統、立委選情,普發六千元。而且,雖然稅收年年超徵,但收支相抵後,還是年年入不敷出,必須增加政府債務。這也造成一方面稅收超徵創新高,另一方面出現政府「財政三高」的矛盾情況。
所謂「財政三高」,第一高是過去政府金雞母的台電、中油,累計虧損金額連年擴大。截至去年為止,台電在未將核四認列損失情況下,累積虧損超過四千二百億元;中油累計虧損則逼近七百億元,兩者合計近五千億元。第二高是舉債金額創新高。國債從民國一○八年(二○一九年)底不到五點四兆,到去年底已接近五點九兆,今年一月底更逼近六兆,年增近千億。第三高則是特別預算金額高。近三年的特別預算總金額已超過五千七百億元,由於特別預算多由舉債支應,也就造成「稅收超徵愈來愈多,欠債也愈來愈多」的結果。
特別預算失控,起自蔡政府時代將特別預算常態化。短短八年就編列了十三個特別預算案,總金額達二點五兆元,超過過去廿六年三任政府總和。而且這些特別預算都是一次編列數年,其中多個預算執行時間延伸到蔡政府卸任後,根本是「債留子孫」。
特別預算如確有必要,還情有可原,但事實不然。以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為例,總計將耗費近九千億元。如今計畫已接近尾聲,但民眾卻很難看到前瞻計畫的前瞻性與具體成果,看到的只是在各地大撒幣、虛擲公帑。又如民進黨政府宣稱花了大筆預算在防洪治水,尤其南部地區更占防洪治水預算大宗;但去年三颱接力襲台,高雄成水鄉澤國,所謂「治水成果」完全破功。台電、中油鉅額虧損原因推給俄烏戰爭,實際上卻是非核家園政策貽害。其他只是單純「發錢」的紅包政策,更是不勝枚舉。這樣的特別預算,財政紀律焉能不混亂?
民進黨反對還稅於民,但無心還債,又不把錢用在刀口上,因為稅收大幅超徵,只是政府債台高築、財政紀律敗壞的遮羞布罷了。但正因政府支出浮濫,撒幣不貶眼,更凸顯藍白刪預算的必要性,也讓還稅於民更具正當性。至於賴清德規畫的社會投資,實多為其政見支票,不是納入政府預算,就是已覓財源;超徵的稅收要用部分來加碼社福,民眾應不反對,但與部分還債和部分還稅於民,應不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