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2日 星期一

經濟/新三箭打破悶經濟的兩關鍵

.聯合報社論..一中政策:不可推翻 應當放大
.聯合報黑白集.冉冉的幸福
.經濟日報社論.新三箭打破悶經濟的兩關鍵








經濟/新三箭打破悶經濟的兩關鍵


2017-01-02 03:03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蔡英文總統在記者茶敘場合發表年終談話,揭示全力提振台灣經濟是今年政府施政首務,未來將從「加速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及「全面擴大基礎建設投資」兩大面向切入,打破經濟的沉悶,同時也透露政府啟動稅制合理改革,這三者可說是打破悶經濟的新三箭,能否奏效,深受關注。
2008年金融海嘯後,全球經濟雖逐漸走出危機,但迄今為止,除美國等少數國家外,多數經濟體仍陷於低成長困境甚至醞釀新的危機。在政府對策上,國際思維也出現幾度轉變,在開始各國紛紛推動大規模財政刺激政策,及採取量化寬鬆(QE)等非典型寬鬆貨幣政策,然而,因大型擴張財政政策後遺症太大,量化寬鬆政策不僅製造出新的金融泡沫,且對總體經濟難收振衰起敝之效,因而各國轉而重視結構性改革措施,希望從根本上改造經濟體質,解決長期困境。
但不可否認,結構性改革措施往往需很長時間才會顯現效果,緩不濟急,因而各國在量化寬鬆政策逐步退場的同時,又開始強調積極性財政政策,希望結合結構性改革及政府財政支出擴大,帶給經濟新的成長動能。去年在日本伊勢志摩舉辦的G7(七大工業國家)峰會,以及在大陸杭州舉行的G20(20國集團)峰會,皆達成類似共識;各國經濟政策也都朝此一方向調整。
去年520蔡總統已宣示,要打造經濟發展新模式,重新塑造全球競爭力,讓台灣經濟脫胎換骨。過去七個多月,政府積極推動「5+2」產業創新計畫,以及都市更新、社會住宅、長照2.0及托育等政策,基本上,都屬於結構調整措施,對總體經濟的影響是漸進的。總統年終談話強調要加速推動經濟結構轉型,相關政策只要完成規劃、立法到位、並已編列年度預算,皆須全力加速執行;這展現了政府對結構改革急切求成的企圖心。
其次,總統宣示要採取前瞻性的積極財政政策,全面擴大基礎建設投資,涵蓋跨縣市及發展落後地區的地方建設,以及下一個世代所需要的基礎建設,包括整合高鐵、台鐵及各地捷運的軌道運輸系統、寬頻建設、防洪及抗旱工程,以及高齡化社會、基礎科學研究及能源轉型所需建設。總統特別強調,這些建設是國家級的中長程擴大內需方案,需要巨額投資,將訂定優先順序及執行時程,不排除以追加預算或特別預算方式,來加速執行。對照過去在大選期間對馬政府擴張性財政政策的批評,以及林內閣上任來對財政穩健的重視,此一宣示無疑預告了政府財政政策的轉向。
再者,進行改革稅制以減少租稅扭曲對經濟發展及產業競爭力的影響,也是未來施政另一重點,但這攸關財政健全和稅制公平,魚和熊掌不能兼得,稅改腳步要如何邁出去,亦將動見觀瞻。
近來國內經濟雖然回溫,成長率上修,但主要是因為去年基期偏低及iPhone新手機帶動出口回升等短期效果,面對2017年諸多挑戰,包括:美國準總統川普可能採取對抗性的貿易政策、兩岸關係的不確定性,以及年金改革可能造成國內需求萎縮等變數,政府強化公共政策及支出,加速推動經濟結構轉型,採取積極、但不激進的擴張性財政措施,而且著重在未來需要的基礎建設,同時配合進行稅制改革,基本上是負責任的做法,應該可以被社會認同及接受。
但新三箭政策能否奏效,仍繫於兩大關鍵:一是政府對國際及兩岸變局,能否展現足夠的應變能力,穩住大局,安定企業及人民對台灣經濟的信心;二是蔡政府能否展現不同於馬政府的執行力,總統表示,將建立一個強而有力的協調及整合機制,來提升整體執行能量;未來能不能真正落實新三箭,就看政府團隊拿出什麼樣的本事了。

聯合/冉冉的幸福



2017-01-02 03:03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總統春聯「自自冉冉、歡喜新春」,被學者指出引用有誤。 圖/總統府提供

二○一七新年,蔡英文的春聯賀詞是「自自冉冉,歡喜新春」;兩句一出,引起不少人困惑,覺得是否「自自然然」或「自自在在」之誤。但總統府發言人說,文句引自台灣文學前輩賴和之詩;既有其出處,一般人也只能敬謹咀嚼其中冉冉深意。
還好,人們仍有挑戰權威的勇氣,台灣文學館館長廖振富隨即為大家揭謎。原來,賴和的詩句是「自自由由幸福身,歡歡喜喜過新春」,總統府擷取上下句各四字另組對聯,卻將「自自由由」誤為「自自冉冉」,因而組建出前所未見之詞及語意不通之對聯。
嚴格而論,將「自自由由」誤為「自自冉冉」並非始自總統府,是賴和基金會的出版品誤譯了手寫原稿。問題是,在賴和眾多的詩作之中,為何總統府獨獨挑中了這句誤書之詩,卻不追究其構詞為何如此天馬行空,即擷取作為總統賀歲之詞,這才是最讓人好奇的事。
蔡英文的演說常帶有濃厚「文青腔」,多為其年輕幕僚群之作。不難想像,「自自冉冉」也應是出自同批文青之手,才會以為如此結構渺邈之詞是含意深遠,殊不知卻是拼裝錯誤。且不論「手民之誤」一印出去就是廿五萬份,更令人擔心的是,在總統的重大決策中,像這類望之莫測高深、卻是脫離事實的宣示,究竟有多少?
廖振富敢指出總統府詩句的錯誤,勇氣可佩,但也令人為其直言可能惹禍而捏把冷汗。「冉冉」的幸福,焉知是上升還是下降?

聯合/一中政策:不可推翻 應當放大


2017-01-02 03:03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美國總統當選人川普先是與「台灣總統」蔡英文通電話,又接受電視專訪為美中貿易問題放話質疑一中政策,不但美方自己人不滿,中國大陸反彈,台灣也無法開心,憂心未來成為談判桌上被交易的棋子。美聯社



川普質疑「為何要受一中政策的束縛」?歐巴馬則簽署了台美提升軍事互訪的層級。這兩個事件的發展顯示:美國的一中政策未必能夠推翻,但其框架可以放大。
一中政策最好不要推翻。自一九七二年上海公報以來,一中政策的演化發展有兩個支柱。一、美國認知一個中國,不支持台獨。二、兩岸問題必須和平解決。這堪稱四十餘年來台美中三方維穩亞太情勢的定海神針,因此最好不要推翻。
值此一中政策出現動靜之時,台美中三方仍應在上述架構下思考。亦即,應將目前可能出現的發展仍制約在「一個中國/和平解決」的範疇之中。美國應知這不是在支撐台獨,蔡政府亦知不可操弄台獨,而北京也不必將此視作台獨情勢的進展。
但是,台美中三方亦皆應體認:美國的「一中政策」、北京的「一中原則」,及台灣的「憲法一中」,皆有放大框架的可能性及必要性。
美國在與中華民國斷交的情況下主張「一中政策」,這是出自上世紀七○年代的背景;但是,今日川普陣營卻挑起「蔡英文是民選總統,為什麼不能稱她總統」的話題。此一情勢顯示,一中政策至少必須放大框架,否則即不無失衡的可能性。
台美中三方對當前情勢的解讀,將決定日後情勢發展的方向。先談北京:北京若視此為美國只是有意為台灣爭取更公平的地位而非支持台獨,蔡政府也只是想爭取較大空間而無意台獨,則情勢即可不致失控。北京應知:放大一中政策的框架,可能才是共同化解台獨的方法,也才能緩和情勢。
再談蔡政府。無論北京及華府如何操作當前變局,蔡政府皆應穩守「中華民國與中華民國憲法」的立場,不要使內外產生欲藉此操作台獨的質疑。其實,一中政策若愈趨寬鬆,反而愈是台獨必須回頭及收手的時刻。也就是說,對於國際上可能出現的空間,蔡政府應解讀並引導成在憲法一中下為中華民國增添的空間,而不是將之轉化為操作台獨的條件。中華民國當然希望美國能放大一中政策的框架,但不願見美國推翻一中政策,也不會將美國捲入台獨漩渦。
再談美國。美國此次出現的訊息,應當解讀為意在放大一中政策的框架,而不是要推翻一中政策,也不會轉向支持台獨。美國與中華民國沒有外交關係,但不可能在事實上否定中華民國的存在,也不可能協助北京來終結中華民國。美國主張一中政策,是將「一個中國」的議題,回歸兩岸人民。美國應使兩岸明白,放大一中政策的框架,不會變質為支持台獨,而只是要增加兩岸問題和平解決的條件。
綜上所論,台美中三方應將當前情勢導向一中政策框架的放大,而不要輕率推翻,尤應避免生出對台獨的猜疑。
兩岸均應明白,以美國的立國精神與國際地位,它能持守「一中政策/不支持台獨/兩岸問題和平解決」,可謂已是相當均衡。對於兩岸問題,美國在意的是和平解決,而和平解決也符合兩岸雙方在道德及利益兩方面的追求。兩岸不太可能改變美國的這個架構,改變了也恐對兩岸不利。但無論如何,兩岸問題仍要兩岸自己解決。
北京若將目前情況渲染成台獨的動作,就會迴避了「正視中華民國存在」的必要性。其實,兩岸問題,不在台獨,而是中華民國在「一中原則」內未獲公平地位。北京此刻將情勢貼上台獨標籤,輿論叫囂武統,實在有點反應過度,且是文不對題。
至於蔡政府,對於川普搖撼一中政策,應當有一種「受寵若驚」的感覺。此時最忌惹生台獨的猜疑,反而應當全力回歸中華民國;值此關鍵時刻,蔡政府應當釋出明確訊息,迅速修補兩岸的互信。如此,始可使北京及華府皆不致誤判,俾將情勢引導至放大一中政策的框架,而不是推翻它。

聯合筆記/美國有兩個總統

.數位國家 個資法卻陷牛步
.首都視野的長照2.0 幫不了偏鄉
.聯合筆記/美國有兩個總統
.年金改革 不能只挑軟柿子
.教師延退 傷害教育
.一例一休 助客運更安全
.新年新希望…保持希望火種 讓正向力量揚昇
.放煙火之餘… 可以多點關懷
.田中實加認錯 誠實是最佳作法







聯合筆記/美國有兩個總統


2017-01-02 03:31 聯合報  郭崇倫

過去的總統當選人,就任前,不會隨便評論國政,尤其是對外交政策閉嘴,無論是柯林頓或是小布希,都強調「我們只有一個總統」,總統當選人歐巴馬更強調「美國只有一個聲音」,這是避免政出多門,外國政府不致混淆,更不敢鑽空隙。
但是川普例外,他沒有上任,就迫不及待,信口開河,對台灣與大陸如此,對中東最敏感的以巴問題,更是如此。
以色列近年在約旦河西岸與東耶路薩冷的非法屯墾,安理會輪值主席埃及,預備提出譴責案,以色列擔心此案一過,就像以前南非被指責種族隔離,先是遭到各國經濟制裁,最終會被送到海牙國際罪犯法庭審理。
猶太選民傳統上是支持民主黨的,今年三月美以公共事務協會邀請川普與希拉蕊.柯林頓演講,川普被噓,希拉蕊.柯林頓則報以掌聲,境況天壤之別。經過歐巴馬冰封的八年後,原本以色列期待希拉蕊.柯林頓的當選,能夠修補雙邊的關係,但是現在則是拚命往川普與他的女婿身上下功夫。
在以色列與猶太遊說團的敦促下,川普除了在推特表示美國應該否決提案,還與埃及總統塞西通電話施壓,結果埃及沒提案,反倒是由別的國家提了,而歐巴馬政府在最後幾小時,改變立場,投下棄權票。
以色列氣炸了,認為即將離任的歐巴馬,未遵循二○一一年的先例,投下否決票,是因為推動以巴和談不成,對以色列總理內唐亞胡的報復左鉤拳,同時也是對川普的一記回馬槍。
副國安顧問羅斯,也是歐巴馬的分身,表決後向記者透露,「一個國家同一時間只能有一位總統」,抨擊川普舉止,但川普則以牙還牙的表示:「一月廿日以後,聯合國將會不一樣了」。
更大的外交隱憂還在後面,川普內定駐以色列大使多次放話,預備將位於特拉維夫的美國大使館,遷至以色列自定的首都耶路薩冷,這違背七十年來美國外交政策;美國向來堅持,耶路薩冷最後地位問題,必須經過以巴協商,因為巴勒斯坦也預備定都耶路薩冷。但是遷大使館之說,從未見川普陣營否認。
老布希與柯林頓都曾經在競選時,對猶太選民承諾要遷大使館,但考慮茲事體大,最後都放棄了,如果川普硬幹,巴勒斯坦官員已經警告,遷移大使館將會「完全破壞和平談判」。
天無二日,地無二主,但這一個多月內,我們會看到,美國有兩個總統,各自發號司令。

數位國家 個資法卻陷牛步


2017-01-02 03:31聯合報  廖緯民/中興大學法律系副教授(台中市)

行政院將打造台灣為數位國家,政務委員唐鳳是主要推手。 本報系資料庫


二○一六年歲末,新政府對於新政應有格局底定的初步成就感。但是,回顧這半年多的新政規劃,卻發現少了一環。
行政院揭露的未來八年最重要計畫「數位國家、創新經濟」,彰顯出蔡總統對數位國家的政策願景。而這半年多的施政,行政院資安處於八月一日成立,並戮力於資通安全管理法的盡速三讀;另外,監理沙盒、資訊長法相關修法…等的努力,都積極實踐了此一政策。
惟攸關資訊秩序二大支柱的個人資料保護法與政府資訊公開法,卻未見應有的進展。以政資法支應開放資料與開放政府,法制上仍有未盡完整之處。而特別值得關注者,在於個資法的長期陷於原地踏步,不僅理論與法理混沌,實務開展亦缺乏章法。影響所及,廣及全面行政程序的運作與各別公私領域的體制建立、甚至連民眾認知與法院判決,都產生困頓、停滯與混亂。
我國個資法新法於二○一二年十月一日施行,去年三月一日即再度修正。究其實,新法自二○一○年五月廿六日即已三讀通過。以數位文明的進展速度而觀,在過去漫長六年多中,為何新法進展如此波折?一言以蔽之,在於專責機構之付諸闕如。
個資法本身屬於演化中之國際嶄新法制,我國歷來又欠缺隱私權法基礎與相應的資安管理體制。在推動過程中,如果沒有專責機構高效率蒐集意見、回應質疑、凝聚共識、落實執法,無從完成積極的法制化工作,新法反成為混亂與爭執的源頭。尤其這期間,大數據風潮與開放資料政策襲來,更見政府領導能力的捉襟見肘;我國現今實務,無法取信國際。
同一時期,國際個資保護法制的發展,更顯出台灣腳步蹣跚。歐盟「共同個資保護規則」(GDPR)去年四月核准生效,所有在歐盟營運的企業組織最晚於二○一八年必須遵循此法規,若違反最高可處罰鍰二千萬歐元或年度全球總營業額四%的金額。非屬歐盟企業組織而在歐盟境內營運,且蒐集、處理或利用歐盟人民的個資者,須適用本法。台灣法制與GDPR顯有巨大落差。美國則在法制實務上積極回應諸如大數據的技術與措施規範。另外,ISO29100系列快速頒布,更是直指此一法制的動態能量。
就執法體制而言,我國已難稱「資訊人權」先進國家,因為攸關上述資訊隱私權的專責機構全然落空。歐盟享譽國際的個人資料保護官制度、美國技術規格明確的法規單位;加拿大、澳洲、紐西蘭的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公署;香港、澳門、新加坡運作多年的個人資料私隱保護公署;日、韓甫於去年新訂的個資保護委員會新制…等,台灣顯然難以入列資訊及人權的國際高標準。
值此新年,呼籲新政府嚴肅考慮國內亂象與國際觀瞻,建置個資保護的專責機構不宜再緩。

方祖涵/點滴累積的榮譽心

.方祖涵/點滴累積的榮譽心
.王健壯/蔡英文的新年新衣
.洪蘭/改變不公平的世界
.劉維公/瘋狂者時代的挑戰
.朱宗慶/《我是…》的故事
.馬凱/借川普的歪打希冀能正著
.李清志/大叔力的崛起







方祖涵/點滴累積的榮譽心


2017-01-02 02:55 聯合報  方祖涵


一九九七年的夏天,我從芝加哥進關,開始留學生活。第一次到美國,雖然沒有輪舟之大、滄海之闊的感慨,心情緊張還是難免。海關官員看到我的留學簽證,帶著微笑問說:「你準備好要當鍋爐工人(Boilermakers)了嗎?」
「啊?我是來念書的。」我納悶地回答。「鍋爐工人,你不知道自己學校的Mascot是什麼嗎?」「莫斯科?」「不是,是M-A-S-C-O-T。」他的表情從開心轉成失望,很快在簽證上蓋了章,氣餒地放棄這段對話。
過了幾個星期我才弄清楚,原來鍋爐工人是我們學校校隊的吉祥物;而且,吉祥物是很重要的東西,連這個都不知道還來念書,海關官員應該覺得非常生氣。
在美國,大部分的學校都有自己的吉祥物。在運動比賽場上,學校之間的對決,吉祥物不是裝可愛的玩偶,而是校隊的精神象徵。印州普度大學的鍋爐工人,是工業社會裡努力打拼的藍領硬頸;鄰近世仇聖母大學的戰鬥愛爾蘭人,或是他們的第二象徵愛爾蘭妖精,都帶著從逆境力爭生存的意味…畢竟那曾是因為大饑荒餓死百萬人的悲哀土地;印州大直接把印州人暱稱Hoosiers拿來代表學校,同名電影「火爆教頭草地兵」被諸多影評認為是最好的籃球作品,劇裡團隊合作與互相關懷的畫面,也跟學校形成微妙的連結。
這幾天我們在西雅圖,順道進當地名校華盛頓大學參觀。在華大,四處都可以見到雄赳赳的哈士奇塑像與標誌,因為它是學校的吉祥物。雖然剛開始只是因為它簡單好畫,後來哈士奇狗充滿好奇心、熱情、博愛、不輕易被駕馭的個性,仍然變成很多人對華大的第一印象。
不只是大學,從小學開始,吉祥物的意義就經運動比賽逐漸在孩子心裡成形,是學校文化的重要一環。念高中的女兒是樂旗隊隊長,也是樂隊的成員。昨天學校社團寄封信給學生跟家長,「年底的大學美式足球季後賽,我們南湖高中海獵鷹校友總共有七位將在中場時段表演,他們分別是在維吉尼亞理工的…」公告還清楚列出電視轉播時刻表,讓有興趣觀賽的人可以按時收看。
說真的,對於這種接近洗腦的圖騰式教育,我倒是沒有什麼反感呢。從小在台灣也念過一般認同的名校,校長老師在朝會上要大家維護校譽,說再多次也難以激發認同的情緒。可是當路州大老虎/佛羅里達大學鱷魚/密西根大學斯巴達人出現的時候,曾經屬於那群人的,在各式比賽一起歡呼或惆悵的共同記憶,血濃於水的歸屬感,才是真正的榮譽心啊。
看著台灣高中活動無意踩到納粹禁忌的國際新聞,心中難免有無數感慨。除了教育本身的問題,倘若不管是老師或學生,都把學校榮譽當作一回事,或許就能避免這場難堪。如果團體當中有些值得珍惜的群體特性,有些值得傳承的共同價值,將它們緊緊守護下去,就會是每個人樂意承擔的責任。當然,不只是學校,從家庭、企業,到國家,也都需要相同的,心甘情願的榮譽感。
(作者為運動文學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