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日 星期六

經濟日報社論/回應歐洲商會建言 強化產業韌性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  聯合報社論/出口製造連十幾黑,賴清德也要歸咎民主?
◆  聯合報黑白集/別用沾膠的手翻頁
◆  經濟日報社論/回應歐洲商會建言 強化產業韌性






經濟日報社論/回應歐洲商會建言 強化產業韌性


2023-12-02 00:12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歐洲商會理事長尹容(Giuseppe Izzo)。 記者杜建重/攝影


歐洲商會日前發表民國一一三年(2024)建議書,以「籌擘經濟振興之道」為主軸,向政府提出具體建言,希望在面對充滿不確定性的未來,能強化台灣的韌性與靈活性,內容包括:優先發展再生能源、擴大人才庫、洽簽台歐雙邊投資協定」等。

這份建議書提及,政府應擴大再生能源產能、修訂(調降)國產化規定、集中發展具優勢之能源產品以切入國際市場、簡化核准流程;消除電動車充電設施的法規障礙、獎勵消費者採購電動車;擴大人才庫以解決勞工短缺問題;洽簽台歐雙邊投資協定、積極處理非關稅貿易障礙。建議書特別提出,為因應國際化,應培養官員的英語能力,並融入升遷指標;另引進以英語為母語的官員,以發揮「鯰魚效應」。

對於歐商建議,國發會回應,政府致力於發展淨零碳排與能源轉型、強化人口和移民政策、推動雙語政策和法規透明化等,和歐洲商會建議的方向是一致的。

如果說,真的政府施政和歐商建議方向一致,歐洲商會為何還要提出這些建議?當然是政府的施政和他們的期待有落差,也就是「方向」沒錯,但「執行力」有問題,導致成效不彰,讓歐商認為窒礙難行,可以改進優化建議政府參考改善

其實,上述幾項問題,在去年的建議書中都已經提到。例如,在人才方面,去年就提到「就業金卡」計畫的資格過嚴,為吸引更多樣化的國際人才,應妥善修訂外國專業人員資格。而作為淨零碳排的主要路徑之一,推動電動車應修改獎勵方案和稅務政策,以激勵電動車銷售和建設更多充電設施;要修改現有土地和建物使用規則,允許未用農地和城市可以建設更多充電站。對於再生能源設備國產化政策,希望增加市場化機制有效達標等。

但是,就如同政府的「新南向政策」,這些政策的方向縱使正確,但都沒有設定具體短中期績效目標或要求,乃至於根本難以衡量是否達標。就算外界有所檢討,相關部門就以「和目前政策相互一致」,好像政府相當賣力,來蒙混過關。但是幾年下來,常常只有微弱的績效,問題幾乎都沒有解決。以外國人就業金卡而言,從民國一○七年(2018年)2月開始已推動了五年,但到今年10月底僅發放了8,535人次目前仍有效的只有6,551人次;若加上「特定專業人才聘僱許可」才勉強達到1萬人,這距離金卡設定民國一一九年(2030年)要達到10萬人目標相當遙遠而其中多數在經濟和科技界,其他領域都沒有顯著成效,也導致歐洲商會認為政府中沒有外語人才,難有效進行國際化面對這種難堪成果」,政府依然老神在在,反正沒有人會認真檢討,行政院和監察院都不當回事,誰奈我何

其實,台灣面對充滿不確定的政治和經濟未來,除了須有歐洲商會企求的「韌性和靈活性」,處理能源和人才方面的問題以外;還需要更積極地調整體制來面對才行。例如,類似新冠疫情會不會再度發生?北京是否會對台灣進行軍事封鎖?美國是否會進一步圍堵中國大陸,宣布若對美國出口高級晶片就完全不得對大陸出口?無法加入 CPTPP 等區域貿易組織,若造成台灣傳統產業進一步外移威脅台灣「經濟安全」時,該如何應變?

媒體報導,在俄烏戰爭發生後不久,北京就展開模擬西方對俄羅斯實施的經濟制裁進行一場中國全面壓力測試探測中國韌性並尋找應對方法

有趣的是,在本次台灣總統大選中,只有民眾黨充分重視經濟安全,在「韌性產業政策」中提出要成立「經濟安全保障法」、在國安會下設立「經濟安全保障會議」。未來,無論是哪一黨執政,都應該認真參考推行,來應對未來全球和地緣的變局。













聯合報黑白集/別用沾膠的手翻頁


2023-12-02 00:09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民眾黨正副總統參選人柯文哲(左)與吳欣盈(右)。記者葉信菉/攝影
波波漫畫


這兩天,民眾黨風波不斷。柯文哲捅出兩億美元掮客事件延燒,他想下台,說「這一頁就把它翻過去」;誰料,他自己又爆出冀將軍、余姓商人等穿梭的料。其副手吳欣盈被質疑具美國籍,這本來照實回答即可;吳欣盈卻倨傲地說,這是「我和美國政府之間的事」,挨批幼稚

這類新聞,賺得到聲量,卻賺不到支持度,柯文哲不知道嗎?他說,要「把這一頁翻過去」,應是不想在此糾纏。然而,他又多嘴扯出穿梭人士,於是就有冀泰來余金寶等人遭肉搜,有季麟連遭無妄牽扯,有「魏先生」仍待解謎,還有人告發他「搓圓仔湯」。用沾膠染醬的手指去翻頁,只會黏成一團,當然翻不過去

民眾黨內有多人是「提油救火」的高手。在藍白合談成六大共識後,發言人陳智菡落淚表不滿,最後終迫使柯文哲翻案讓合作破局。這次掮客風波,陳智菡還加碼爆料,指控藍軍屢次挖白營的「潛在副手」,試圖讓柯 P 沒副手。選舉只剩四十多天,若不斷反芻往日恩怨,會更有營養嗎?

吳欣盈的美國籍問題若沒有處理妥善,甚至會影響「柯盈配」的參選資格,民眾黨不能輕率以對吳欣盈參選的是中華民國副總統,她的國籍是公共議題,而非個人隱私,更不只是她和美國政府之間的事她的應對,也太不成熟












聯合報社論/出口製造連十幾黑,賴清德也要歸咎民主?


2023-12-02 00:06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賴清德在勞動政見發表會上說明勞工政見。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波波漫畫


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賴清德應勞團之邀受訪,被問到台灣「缺工議題時,他把問題歸諸「民主社會」,說因為多元就業機會出現,致使有些場域找不到足夠勞工。此話一出,各界譁然,不解「缺工是因為民主」的邏輯何在;也有網友譏稱,這就是典型的「賴式廢話」。賴清德當過立委、市長、閣揆,還是現任副總統,對於缺工問題見解如此淺薄滑稽,令人難以置信。

過去的總統選舉,候選人往往流於開支票、說願景;但當選後卻經常無法兌現,成為空談與硬拗這次選舉,民眾更重視候選人對不同問題的解方,希望改變困境。在三名參選人中,賴清德的中央與地方資歷最為完整,聲勢也最高;但他分析現狀的眼光及回答問題的方式卻常常空洞而教條,有時則奇怪到難以理解。

例如,賴清德把缺工問題歸結到民主社會」的自由多元,彷彿經濟結構及社會因素全然與此無關。可見,「低薪」、「少子化」的問題從未映入他的眼簾,遑論對整體教育及人才培育政策思考。正如他先前被問到台灣如何擺脫行人地獄」,他卻暢談台灣的民主自由發展,聲稱從擺脫專制獨裁走到今天多麼了不起,還畫出民國一三九年(二○五○年)人行道車禍「零死亡」的大願景。從頭到尾,他都未觸及「法治」和「文明」的因素,不認為車輛亂闖人行道必須用法規及教養來解決。這次選舉,賴清德贏得賴式廢話」的封號絕非倖得

如果對缺工問題賴清德都只能顧左右而言他,那麼對於台灣更棘手的經濟問題,包括出口、製造、接單皆已連續一年多深陷衰退的困境,人們還能指望他提出有效的對策並加以改善嗎?

且看蔡政府近期公布的各項數字,經濟部發表十月工業生產指數年減二.二三%,是連續十七個月負成長經濟部並預估,情況要到明年一月才有機會轉正,亦即難逃「連十九黑」的命運;從去年六月衰退起,將一路慘澹到今年底。財政部公布十月出口數字,則是年減四.五%,為「第十三黑」。此外,經濟部公布十月外銷接單年減四.六%,是「連十四黑」;國發會公布景氣燈號也再出現「藍燈」,是最近一年「第十一藍」。對於這些共同指向衰退指標,賴清德難道還要用「民主社會」那套陳腔濫調虛應故事

疫情解封已一年,但我國出口貿易和生產製造持續衰退,不知伊於胡底。這些問題,主要的責任是在蔡政府,而不是賴清德。但人們想知道的是:賴清德作為蔡政府的副元首,以及可能再度承接政權的人,他到底有沒有能力及藥方來治療台灣經濟衰弱症?賴清德被稱為民進黨的「政治金童」,如果他對人民關注經濟民生物價毫無感受,對缺工問題都只拿得出「民主社會」那一套「政治遁術」來迴避答覆,大家能指望他當選後帶領台灣重振繁榮嗎?

台灣的出口、製造、接單都連續十幾個月呈現衰退的黑數,經濟大勢如何,不容樂觀。今年各行各業年終獎金平均僅一.○八個月,創十年新低,企業經營的艱辛,點滴在人們心頭。要問的是:蔡政府做了什麼?近年來,政府除了補貼,還是補貼,又拿出過什麼對策?在蔡總統力推國防自主工業及綠能產業,「綠友友」們不斷搶食、分肥;但對於傳統產業,政府幾乎撒手不管,從未誘導企業轉型或調整薪資結構及擴大進用中壯年勞工,才會弄到衰退及缺工百病齊發。作為蔡英文的接棒者,賴清德只打算繼承衰退嗎?



陸不武、我睦鄰 以進大同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  陸不武、我睦鄰 以進大同
◆  台重回正軌 得靠海內外選民
◆  地方施政佳 藍勝選關鍵
◆  社區長照求多更要多元
◆  推長照保險 落實照顧公共化
◆  閱讀與圖書館的本質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陸不武、我睦鄰 以進大同


2023-12-02 00:28  聯合報/ 馮建三/政大新聞系教授(台北市)
季青漫畫


蔡英文總統對紐約時報表示:「現在非陸犯台時機」。侯友宜說:「對大陸議題不會有不切實際的想法」;柯文哲則認為,「需要緊張但不要太緊張」。

但是,不止現在,我們要永遠確保對岸不會武力犯台。不要不切實際,但要對大陸議題主動積極;這樣,才是不太緊張的不二法門。

有三位前輩的看法,提供了進入此門的認知。

楊儒賓教授今年的「思考中華民國」汲取曹永和等台灣史研究者的見解,提醒國人「台灣風土性的『兩岸性』…同時影響兩岸…如要濃縮到島嶼內部自行決定,對岸中國沒有置喙的餘地…相當不合理…。」台灣前途不是只影響兩千三百萬人,對岸片面決定也不合道理,兩岸必須相互尊重歷史與現實,才有出路。稍前幾年,楊儒賓的「一九四九禮讚」已言近人之不敢言,但切合時代需要。他鼓勵國人「消解十九世紀以來強烈的主權思維,鬆綁『中國』『中華』的多元內涵,為什麼台灣不能執行中國夢?」

國際法教授、社會理論家黃維幸去年的「兩岸新視野」及近日對「抗中保台」的善意勸誡則說,若能走出對抗的思維,就如同維根斯坦的比喻,前途豁然開朗:一個人極力想從受困的屋子逃出去,先試窗戶但窗戶太高,再試煙囪但煙囪太窄。沒有出路之餘,這個人一轉身,原來屋子的門一直開著,走出門外,海闊天空。

最後是美國在台協會前理事主席卜睿哲。前年他出版「艱難的抉擇」,認為習近平提「一國兩制的台灣方案」,主要是講給大陸人聽,雖然目前看不到跡象,但「理論上,北京可能會保留一國兩制的口號,但從根本改變其內涵,使其對台灣民眾變得更有吸引力…。」

對岸會改變一國兩制的內涵而吸引國人嗎?不知。但操之在我的言詞與作為,也許有幾項,可以增加對岸的改變機會,即便台北小北京大,兩岸的互動仍是同步影響彼此的過程。

一是日前在政大舉辦的小型和平工作坊,傅大為教授說,我應倡議不涉及主權的中立。這不容易,甚至不可能,但以中立作為過渡,再到兩岸都能接受的政治關係,至少比現在全面倚賴、聽命美國,機會大些。

二則民進黨應該廢除台獨黨綱,改以公共政策爭取選民。一因和平獨立已無可能,國人如同世界上所有人,無人要戰爭。再因如同聯合報副董事長黃年所說,台獨訴求從民主改革的一種動因,很早之前已然變成消耗國人精力與團結的「內殺」動力。

三則是自我提醒語言的重要。在海外僅稱中國,可以理解,因外人不承認中華民國;但在國內若僅將對岸說成中國,形同自己否定中華民國。民進黨反對九二共識,因為認定「各表」沒有空間,但至少在國內,當然有。因此,除了公文書,政府理當鼓勵或要求,從公視到其他政府出資的傳媒,稱呼對岸時,都要使用大陸或中國大陸。

最後,復甦前幾年仍有政治人倡言的兩岸一家親,強過一家仇。如此,就更能敦親睦鄰,自信兩岸民眾會有合理與安全的交流,而不是擔心彼此在統戰對方。這是增進彼此理解,並為來日政府協談,鋪設互信基礎的重要過程。雙方若至這個境界,接著就是水到渠成,準備擎舉禮運大同篇,高唱國歌第四句「以進大同」,作為兩岸共好的目標。












台重回正軌 得靠海內外選民


2023-12-02 00:30  聯合報/ 何偉寧/外資銀行資深經理(香港)


想起當年還在台北市成功高中讀書的年代,時常坐同學摩托車一起在台北的大街小巷穿梭,就是為了去聽當年還屬於新黨的趙少康演講,內容五花八門,包括民生,政治,社會,經濟,歷史,文化,還有民族認同等等,趙先生邏輯清晰,對當年還是青少年的我,在許多人生觀以及思想深度的建立上,都有著很大的影響。至今,這一切都讓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那是一個多麼令人懷念的美好時光。

時光飛逝,那個年代已經過去了將近卅多年,「青少年」三個字也離我遠去久矣;台灣的生活圈,也早已離我而去。

台灣近幾年的發展,經濟不振,青年低薪持續,民生問題更是層出不窮;口罩、疫苗、雞蛋,都發生了不可思議的問題。政治上更是荒唐,權錢交易之事層出不窮,高官桃色傳聞更是時有耳聞,各種光怪陸離之事,可說是罄竹難書。

兩岸關係的發展更是令人憂慮,年輕人的兵役時間,從原本的四個月,要準備增加到一年。兩岸的現任政府,在媒體上的罵戰,其激烈之程度,更是令人瞠目結舌,兩岸關係之嚴峻,早遠勝於一九九六年台海飛彈危機之時,只要再有任何一點火花,台灣就將陷於萬劫不復之地。

本來早已對台灣本次大選不抱任何期望的我,對相關新聞或消息,甚至也產生了不少的反感及厭惡,但近日卻峰迴路轉,情勢似已在逆轉之中,似乎又讓人看到了一絲希望。

意識形態認同,也許一時難以改變;但是,相信大多數人對台海和平的渴望、對台灣未來的經濟發展,及對年輕人的美好出路,都有著共同的美好期盼。

希望借此文,重新喚出已對台灣政治失望但卻還未死心的海內外選民,在明年初的台灣大選,再次挺身而出,不論您身在天涯海角,希望都能重新站出來,投下您手中神聖的一票,讓台灣的命運,再度重回正軌,面向美好的未來。













地方施政佳 藍勝選關鍵


2023-12-02 00:30  聯合報/ 戴參年/教育工作者(嘉義市)
「2023縣市幸福指數大調查」各縣市代表大合影。圖/竹市府提供


經濟日報與國泰人壽共同主辦「二○二三縣市幸福指數大調查」,其中地方政府施政滿意度由台中市奪冠,其他位居前十名的也多數由國民黨執政,在過往類似調查中似乎未曾見過。

自從藍白合破局、郭台銘宣布退選以及柯文哲說話反覆無常被看穿後,總統大選選情變得撲朔迷離,民進黨的賴蕭配雖然目前在各家民調中仍暫居領先,但侯康配似乎也在拉近之中,倘若國民黨有辦法將縣市政府施政滿意度化為總統大選選票,也許選情就會翻轉。

目前國民黨除了副總統參選人趙少康仍要積極發揮戰鬥藍的本領,猛打民進黨過去八年執政弊端外,設法團結藍營執政的各地方首長,讓各地選民了解到票投國民黨,既對爭取地方建設經費、提升生活幸福感會更有助益,台海兩岸也會更加和諧穩定,遠離戰爭威脅,政黨輪替的目標也就水到渠成。

上屆總統大選前的縣市首長施政滿意度,國民黨與民進黨擠進前十名的縣市數還不相上下,但這回國民黨明顯勝出,如何藉著這股氣勢營造出讓選民願意出門投票的動力,考驗著國民黨的智慧,也決定了是否能讓民進黨下台。












社區長照求多更要多元


2023-12-02 00:34  聯合報/ 陳乃菁/神經內科醫師(高雄市)


身為五個孩子的媽媽,我可以說是走過十七年且持續累積中的國民教育之路,遺憾的是,這條路上有許多一成不變的現象,例如安親班和補習班數十年如一日的在門口貼滿獎狀紅布條,孩子們進去後就一直寫考卷趕進度。

當我從醫界走到長照領域,我發現這樣的模式也被沿用到社區來了。例如長照2.0發展至今,社會上布建了好多據點,據點為長輩提供免費便當、畫圖、手做、運動課程等。比較起來,長輩在據點內受到的照顧方式幾乎沒有地域差異,往好處想是維持了城鄉間的公平性。

只是弭平差距的階段性任務達成後,我們想像中的社區長照,下一步在哪裡呢?

我喜歡透過實際觀察來找答案,始終相信先從使用者身上找出問題,便能找出新的解答和創意。於是我注意到,最近幾位來看診的長輩都被孩子們帶出家門上課,不論是去教會、社區活動中心或去照顧據點,這幾位長輩有一個共同特色,就是從年輕就很宅、不喜歡出門也不喜歡講話。現在他們老了,被家人抱怨不喜歡去上課。

我好奇的詢問他們為何心生排斥。

「我覺得自己格格不入。」

「我不喜歡聽他們聚在一起說這個人家裡這樣、那個人家裡又怎樣。」

「課堂中只有我和另一個人是男生,很不好意思啦。」

他們說的這些現象很難一時改變,於是我改問:「上課好玩嗎?」

一位阿伯這樣回答:「老實說,覺得我就像孫子去幼兒園那樣。他帶回家的東西和我帶回家的很像,打發時間是可以,只是有時候有點尷尬。」

另一個阿伯的說法也很類似:「既然是不花錢的東西,將就一下還可以。」

我問:「那你願意花錢去上課嗎?」

阿伯搖頭:「我這把年紀了,能省就省,現在吃的喝的用的都好貴。孩子們賺錢不容易,我不知道要活多久,現在能省則省。」

這些對話或許能幫助我們一窺長照未來的方向:最好是便宜或免費、活動設計上要展現尊重而不尷尬、要設法增加男性學員、要減少據點裡的人際是非等等。或許我們可以用餐廳招攬客人的方式來多元思考。有些餐廳善於用活動或環境來吸引男性顧客,有些餐廳會安排淑女之夜讓女性顧客呼朋引伴,凡此種種都能幫助我們跳脫倚靠制式化方式運作的思維。

期望將來社區長照不只將布建據點做為目標,在求「多」外還能求「多元」。

讓我們將據點的特色發展起來,用補助來鼓勵發展不同的特色,如此當能刺激民間提出更多的創意,也才能讓不樂於走出家門的長輩們,能真心融入社區照顧、延緩老化,減少家屬的照顧壓力。










推長照保險 落實照顧公共化


2023-12-02 00:34  聯合報/ 陳劍賢/台東縣教育局前局長、美和科大社科所兼任助理教授(台東市)
因長照而身心俱疲的百位家屬到立法院群賢樓前,諷刺目前的長照基金的來源菸捐稅大幅滑落,可以合法上市的加熱菸又卡在國健署審查,政府讓大筆菸捐菸稅「放水流」肥了黑市水貨商,苦了急需長照資源的台灣人民。記者曾原信/攝影


目前台灣平均家戶人口數下降,家庭規模縮小,生育率下降,人口快速老化,家庭照顧的對象由兒童轉變為老人;但家庭結構因離婚率升高,初婚年齡延後而日趨多元化。行政院為維持家庭的穩定,並回應社會變遷對家庭的影響,於二○○四年訂定我國家庭政策,其核心目標是支持家庭照顧能力,分攤家庭照顧責任,也就是照顧公共化。

照顧公共化是積極性的社會福利政策,政府應為照顧工作負起責任,促使照顧工作公領域化、去市場化與去家庭化,建置一個普及化、品質良好、平價或免費的公共照顧服務體系,還要持續培訓專業的照顧人才,增加照顧產業的工作機會,除保障被照顧者的權利,也能對經濟做出貢獻。

從二○○六年中央提出長照第一、二期的十年計畫,積極辦理高齡者照顧工作,但從衛福部長照司的統計,居家、社區、機構類型的照服員總計約為九萬五千多人,但家庭外籍看護工的人數約為廿二萬八千多人,比例相當懸殊,這反映了我國高齡者在家的照顧工作,大都是由外籍看護工照顧,少部分才由社區及機構照顧,因此落實照顧公共化政策,不可忽略高齡者在家由外籍看護的照顧。

雇用外籍看護工照顧家中長輩的家庭,大都是長輩習慣或堅持在家熟悉的環境生活,不願至機構安養。但長照十年計畫並未有僱用外籍看護工補助經費,因此對一般家庭是沉重的負擔。面對多年來的長照困境,社工界一直以來皆有倡議將此類長照需求酌予補助,或比照日韓改為長照保險制的主張,由四十歲以上國民繳納長照保費,共同扛起照顧責任。

隨著少子高齡化時代來臨,長照已成為普遍的社會風險,長照保險較能符合未來長照的需求,讓照顧責任由二千三百萬人一起扛,讓長照不再是私領域的家務事,以落實照顧公共化的家庭政策。










閱讀與圖書館的本質


2023-12-02 00:32  聯合報/ 王岫/前國圖編審(台北市)
國家圖書館館長曾淑賢期望藉由臺灣閱讀節活動,打造一個全民愛閱讀的學習型臺灣。圖/國家圖書館提供


一一二年台灣閱讀節將於今天起,於三大國立圖書館周邊展開宣導。這是台灣最盛大的圖書館活動,各項活動也會持續一個月,十二月一整個月,都是全國的閱讀嘉年華,圖書館員們真是辛苦了。

而且可喜的是,國家圖書館曾於今年三月,公布「一一一年台灣閱讀風貌及全民閱讀力年度報告」,民眾在歷經了疫情後,一一一年各項閱讀力復甦,全國民眾進入各地圖書館超過八六三一萬人次,全年借閱總冊數更創歷年新高,超過九三一一萬冊!全年民眾利用圖書館網站資源超過六億六千萬次,較前一年大幅增加超過一億次(成長廿點二八%);同時,全國民眾累計辦證數逾兩千萬張,比一一○年增加七十六萬張。這比一一○年報告所提的相關統計資料都上升不少,顯示疫情的解封,讓圖書館和借閱圖書數都恢復榮景。

有專家認為這是因為通貨膨脹,物價高漲,連帶使書籍價格昂貴許多,令讀者買不下手,只好回歸圖書館的關係。而且,圖書館近年投入資訊化的設備和軟體也不少,數位閱讀再進化,也使得圖書館吸引更多非典型的使用者,如國家圖書館在中山堂附近,新創「多媒體創意實驗中心」的分館,簡直融圖書館、藝術館、工藝館及創客中心於一館,本身就是有創意的新類型圖書館。

但不管如何,筆者認為,紙本閱讀和數位閱讀應一同並進,否則閱讀的本質或美好,將受到影響。村上春樹曾說:「閱讀習慣如從三歲就開始養成,這輩子就離不開閱讀了。」但總不能叫三歲兒童就從事傷眼或傷腦神經的數位閱讀吧!台灣閱讀節近年的推廣活動,幼兒及兒童閱讀的宣導活動,投入最多空間和人力,其意義在此。

其次,圖書館興建,也要捨棄追求過度華麗的思維,才能建立圖書館以閱讀為本質的功能。

圖書館的確空間有限,但若與多年前縣市級公共圖書館常能有五十萬冊以上之空間容量而言,現在新蓋的多樓層公共圖書館收藏能量反而退化,藏書量變少了。原因是現在圖書館多講求外觀建築美麗,內部設計豪華,走向咖啡館、旅館大廳之風格,並且競相追求台灣最美麗圖書館名號之故。

圖書館講求設計美觀並非是一件壞事,但一定先要以典藏和實用以及真正的推廣閱讀為基本原則,不能華而空洞才是。

期望台灣閱讀節的舉辦,給大家更多閱讀和圖書館關連的省思。




陳立恆/發問與敢當,才有台灣未來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陳立恆/發問與敢當,才有台灣未來
◆  陳冲/同樣魔鏡 境界不同
◆  朱宗慶/變動時代的經驗與態度
◆  葉銀華/台積電有減碳排放?
◆  辛翠玲/金磚擴大的發展與影響
◆  廖元豪/政權輪替,才有民主與制衡






陳立恆/發問與敢當,才有台灣未來


2023-12-02 00:24  聯合報/ 陳立恆(作者為亞太文化創意產業協會創會理事長)
學者表示,人社知識能讓大家成為一個完整的人,儘管通識教育跟賺錢關係比較小,但通識能讓你健康的賺錢。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人生六七十,雖然不知老之將至,但我們這一輩攀過高峰、走過低谷,很清楚台灣與世界正處在一個既迷惘又危險的時代,而能夠帶領我們跨越這個時代的人將來自台灣的Z與α世代
從一個走跳世界企業家視角,我認為除了技職培訓、科研創新與創業孵化,其實高等學府裡的通識教育與素質教育也是國家人才養成決勝點之一。我常常覺得Z與α世代與嬰兒潮世代最大的不同,就是我們當初看起來什麼都匱乏、卻覺得自己什麼都可以創造;而將要撐起台灣的下一代青年,看起來什麼都擁有,卻覺得自己什麼都無法掌握,如何促進世代之間關於創造與掌握能量轉換,從而鍛鍊台灣青年的心志強度與思辯能力,我相信藉由通識與素質教育優養教化或可收潛移默化之效

所以最近幾年,我投入比較多的心力在台灣青年的未來發展,也非常看重和青年朋友直面相處的機會,從老牌的私立學府到台灣第一志願,無論擔任兼課講師、還是應邀講座分享,都希望能將嬰兒潮世代奮鬥精神與處事經驗觸達到Z與α世代蓬勃生機與躍動靈魂

而所謂學問有問有答才表示學習者專注聽講認真思考,我向來堅持在結束之前請在場學生踴躍提問,有鑑於應試教育慣性所致,通常願意回答的學生寥寥無幾,因此我都會現場發放提問獎金,舉凡能夠提出一個切合提綱或值得討論的問題,可以拿到兩三千元不等的激勵。然而,幾年時光總結下來,我發現一個頗為意外的現象,就是隨著科系院校排名愈高,學生們現場反應就愈低迷,前幾天,我忍不住和幾所知名學府中不同科系的院長教授們分享我的觀察,他們不約而同的告訴我,愈是平時優秀的高材生們,身上的偶像包袱愈重,面對所有可能的錯誤都小心謹慎,因為我所涉略的主題,並非一般學生所熟悉的領域,他們擔心自己提出的問題不被認同,沒有拿到獎金事小,當眾打臉事大,既然沒有必勝的把握,就乾脆保持沉默

令人啼笑皆非原因,卻讓我不寒而慄,試想,如果這些將要撐起台灣未來的高材生們連現場發問都需要瞻前顧後,他們要如何帶領台灣走過迷惘又危險的未知將來?我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高材生,不了解犯錯的不可承受之重,少年創業的我,面對的錯誤不知凡幾,但我從來不因此而裹足不前,因為我知道犯錯不是成功的對立面,而是成功的一部分,經商如是,科創亦如是,我想到今年最勵志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卡塔林‧卡里科Katalin Kariko崎嶇挫折研究之路,她和每一個成功人士一樣,都曾在未知之前,努力嘗試發掘問題改正錯誤,假若她是一個因為沒有看到必勝希望就直接放棄的研究者,又怎能成為今天頭戴桂冠科學大家

我覺得這也是推廣通識與素質教育意義所在,正因為未來充滿未知,我們更需要拓展高材生們在人生視野上的不同維度,並且培養出一個認真對待各種知識並且不怕面對奚落挑戰的高知世代。但願有朝一日當我踏入教室,面對的會是一群勇於發問與敢於犯錯求知青年,他們可以質疑我的觀點,但不會吝於展現自己專注與思辯,那才是台灣未來的真正希望。




詹文男/工具誠可貴 健康價更高

◆  詹文男/工具誠可貴 健康價更高
◆  陳國樑/跟你說個笑話:財政紀律
◆  黃耀輝/人民吃緊政府緊吃-讓執政黨吃土






詹文男/工具誠可貴 健康價更高


2023-12-02 00:36  聯合報/ 詹文男(作者為數位轉型學院共同創辦人暨院長,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兼任教授)


好友老史這幾年都在對岸發展,前些日子回台灣時交流了一下。他跟我說這半年他感覺 AI(人工智慧)真的讓他大開眼界,尤其是 ChatGPT 的發展,就好像是貼心助理,大幅提高了他的生產力,而且公司人力精簡許多

ChatGPT 不僅幫他閱讀及整理資料,還幫他看影片做摘要甚至研擬法律文件與合約初稿,跟過去花許多時間及成本不斷招募及訓練新人,但流動率仍居高不下的情況相比,成本低,效果又好。

他也提到大陸有一家做圖像設計服務的公司,因為善用 AI 來繪圖,竟然可以減少七十%人力,更增強了他學習 AI 的決心;有個作品牌的老闆也跟我說,過去每周設計部門畫不到幾張圖,現在每天有幾百張圖可以選,看到眼睛都快花了。

基本上,現在的 AI 不僅會寫文章、畫圖,做音樂,還可以寫程式。根據程式碼管理平台 GitHub 針對任職於超過一千名員工的大企業美國程式開發人員調查顯示九十二%的美國工程師表示自己會用 AI 來編寫程式,七十%的受訪者表示 AI 對大幅提升程式碼品質有幫助。調查也指出,AI 工具讓程式開發人員工作成就感提升七十五%,寫程式的速度也提升超過五十五%

所以現代的上班族,不管你是尋找職涯的新鮮人、初入公司的員工、基層的主管,或者是負責盈虧的部門經理,除了不斷在自己的本職學能專研提升之外,若能善用包括如生成式 AI 這類的數位工具,將能讓你在職場如虎添翼

例如,除了以上所提的應用之外,在專案管理方面也有許多視覺化工具,如即時通訊軟體視訊會議可以協助提高團隊協作效率。而數據分析工具,不僅能更有效地處理及分析數據,也可幫助你做出更好的決策。也有許多具有問題追踪,任務分配功能的工具可以運用。

而若你要打造自我品牌,也可擅用臉書、LinkedIn、Twitter等社交媒體平台展示你的專業形象,AI也可協助你定期發布個人化專屬內容,吸引更多粉絲的關注。也可透過 AI 協助建立專業的個人網站,讓人更容易找到你,並了解你的專業背景和技能

但要注意的是,運用數位工具雖然能提升個人與企業競爭力,但同時也有其風險需要注意,以確保最大化工具優點同時避免潛在的問題其一是安全性和隱私:記得使用強密碼並定期更換,或者使用密碼管理器來提高安全性,甚至可採用高級加密的數位工具。

其二是數據保存和備份:定期儲存重要文件和數據,在多個位置進行備份。對於重要文檔,使用版本控制工具,以防意外更改或刪除。

其三是使用許可和合規性:確保你有權使用特定的數位工具,避免盜版;而在使用數據分析或收集數據時,確保遵循相關法律規範

最後要提醒大家的是「數位健康數位誠可貴,但健康價更高需避免長時間持續使用數位工具,以減少對眼睛和姿勢的影響;也要注意工作與生活平衡設定工作時間和休息時間避免工作耽誤家庭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