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14日 星期日

經濟日報社論/減碳政策須先拋開鴕鳥心態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  聯合報社論/居檢之亂:指揮中心成無菜單料理店?
◆  聯合報黑白集/待在台灣的勇氣
◆  經濟日報社論/減碳政策須先拋開鴕鳥心態






經濟日報社論/減碳政策須先拋開鴕鳥心態

2021-11-14 00:38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德國看守協會等非政府組織,公布最新「氣候變遷績效指標」,台灣在64個國家中倒數第5名,但行政院能源及減碳辦公室副執行長林子倫表示,「他們引用的資料庫有誤,他們自己也承認錯誤並道歉」。圖為高雄林園石化工業區。聯合報系資料照/記者劉學聖攝影



德國看守」等非政府組織日前公布「氣候變遷績效指標CCPI)」,我國在61個國家中排名第60,由於依慣例前三名從缺,我國實際排名算是倒數第五名。可能是對這項吊車尾的排名不滿,環保署立即反應說評比機構計算過程中把台灣總人數低估為2,000萬人,因而高估了一些人均指標,例如人均二氧化碳(CO2)排放量等,如此錯誤的指標不應該當做參考。環保署還表示,已經要求更正數據,否則未來考慮不再參與評比。

這份績效評比是在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6)期間發布的,具有很重要的國際影響力,參與評比代表我國對於氣候變遷的重視,也可以在國際上有更多曝光度,環保署自不宜輕言退出。除非政府真的覺得減碳政策跟不上評比中的各項指標,為免自取其辱,才不好再參加評比。

首先,在相關指標的計算過程中,我國總人數被算成 2,000 萬人,少了約一成,導致相關人均指標都被高估。但是我國在大多數指標項目的排名都在很後面,即使調整人口數之後,恐怕排名還是前進不了多少。另外,部分人均指標是以人均變化趨勢來計算,這些指標並不易受到總人數調整的影響,亦即低估人數固然會造成一些指標的錯誤,但整體而言,我國在氣候變遷績效指標的整體排名落在後段班,已是無法逃避事實

其次,氣候變遷績效的指標分成四大項,包括溫室氣體排放(40%)、再生能源發展(20%)、能源使用(20%)與氣候政策(20%)。我國在溫室氣體排放、再生能源與能源使用這三項的排名都在非常後面;氣候政策排名第42名,算是略好一些,但離中間值還是很遠,更別說要名列前茅了。

依照民進黨政府「民國 114 年(2025)非核家園」的能源分配規畫,民國 114 年(2025年)時要達到天然氣占50%、煤碳30%、再生能源20%的目標,屆時火力發電合計將占到80%,根本很難減少 CO2 的排放。再從再生能源的占比來看,目前還不到6%,想要達到民國 114 年(2025年)時再生能源占比20%的目標,大概也很困難。

另外,如果沒有一個長遠的產業結構調整,例如減少高耗能產業,以及制定嚴謹的節約能源政策例如調高能源價格,想要減少能源使用也非常不容易

最後,在因應氣候變遷的相關政策上面,如何更有效率地使用碳排放,包括設立合理的碳稅、建立一個有效的碳權交易市場、鼓勵企業研發碳捕抓碳封存技術等,都是非常重要而急迫的配套政策。但是,政府對此非但沒有太多著墨,甚至連基本的方向都還看不見。

舉例來說,面對歐盟即將推出的碳邊境稅制度CBAM),我國該如何因應?包括碳足跡的認證、碳權交易及碳稅的制定等,都還有待政府努力去推動且需要儘速完成。

如果政府真的有決心要讓我國追上國際減碳的腳步,就應該採取更積極的方式,例如國發會常年列管世界經濟論壇WEF)與世界競爭力論壇IMD)的評比指標,當每年的評比出來之後,就會針對其中我國表現不佳的細項指標責成有關部門檢討與改進;表面上這樣的作法好像是為了滿足這些指標,真正的目的則是改善國內各部門競爭力

我們建議政府,應更積極地去分析這些氣候變遷績效指標,並檢討我國在哪些細項指標上做得不夠,責成各主管部門如環保署、經濟部、財政部與其他相關單位等去逐一改善。總而言之,政府應該在維持國家與產業競爭力基礎上,積極且具體地協助企業和產業減少碳排放,才能達到全國減碳的目標也跟得上全球趨勢













聯合報黑白集/待在台灣的勇氣


2021-11-14 00:36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台中市宋姓男大生(黑衣)開車擦撞瑪莎拉蒂跑車,張姓(白衣)男乘客等涉嫌拖他下車毆打到昏迷,住進加護病房。圖/讀者提供



超跑三惡少因擦撞車禍毆打宋姓大學生重傷昏迷,在輿論壓力下惡少被逮收押,父母下跪道歉,輕縱員警記過調職,閣揆也要求嚴查嚴辦。但蔡政府能給天下父母親多一點社會安全感、多一點待在台灣的勇氣嗎?

兒子橫遭暴力,宋母說實在很沒安全感,連待在台灣的勇氣都沒有了,希望不要再放危險分子到處傷人,應該零容忍、要重判句句都是對警方、司法及政府的血淚控訴

上月底也傳廿歲粗工遭派遣公司員工集體凌虐致死,除主謀外,涉案者多在廿歲上下。主謀僅以五萬元交保,受害者生母向前立委顏寬恒求助。

半年前「松山之亂」,台北市警松山分局中崙派出所遭黑衣人闖入嗆聲辱罵、推擠員警、砸毀電腦,所長卻安排握手言和並刪監視器滅證,輿論譁然,撻伐暴力,更不滿警方懦弱。

究竟是什麼原因,社會暴戾之氣越來越重,警方執法卻越來越自我限縮,人民也越來越沒有社會安全感,而相對的則是鄉民審判私刑正義之風日盛

此次超跑惡少的父母,除下跪道歉,食品公司也被迫停業。誠然父母失職,但成年人更須為自己行為負責,如此株連的鄉民正義真是法治社會之福

社會安全感不能靠鄉民正義維持;蘇揆施政只在乎那把拚到最後的掃帚,但那不能增加人民「待在台灣的勇氣」。












聯合報社論/居檢之亂:指揮中心成無菜單料理店?


2021-11-14 00:33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指揮中心入境居檢措施原規定十四天全住防疫旅館,後改為「十加四」,最新版本再改為「七加七」。圖為桃園機場入境旅客排隊等候檢疫。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對許多台商或旅外國人而言,今年春節無疑是史上離家最遠的一年。指揮中心入境居檢措施原規定十四天全住防疫旅館,後改為「十加四」,最新版本再改為「七加七」。不到半個月變出三套劇本,原因只有一個防疫旅館數量不足,又找不到變通辦法,弄得天下大亂指揮中心這種缺乏科學數據胡亂出牌的防疫法,兩年來屢見不鮮,除造成政策相互矛盾,更種下社區防疫破口的隱憂

許多國人去年即因疫情無法返台,為避免離境兩年未返國遭「除籍」,今年春節勢將出現大量返鄉潮。九月底,外界就開始討論春節返鄉措施,但指揮中心毫無警覺。癥結在,國內防疫旅館加上政府集中檢疫所房間數量,遠不敷春節回台民眾之需。因此,網路上四處出現求助文,有人為求得一房,卑微哀求「住哪裡都可以」,有人以一晚八千元高價訂到房,還被稱為「幸運」。先前是「小明」被卡住,現在一般人也有家歸不得,台灣人不好當。

眼見民怨四起,指揮中心月初宣布入境居檢天數改為「十加四」,前十天住防疫旅館,後四天居家檢疫。陳時中還拿出白板現場教學,稱如此旅館可一個月多做一輪生意,還能空出一成四的房間數。這看似便民,但如此一改,旅館容客量與既有訂單得全部重來業者跳腳,民眾機票旅館都得重訂。這些問題牽一髮而動全身,並非用白板加減乘除就能得到解答的簡單算數,顯示官員是坐在冷氣房裡做決策。

果然,「十加四」無法解決防疫旅館不足的問題;指揮中心竟轉向民眾喊話,要求「分批返台」,遭到噓爆。十天後,政府只好再轉向,宣布只要打過兩劑疫苗即可採「七加七」入境居檢。短短半月出現三個版本,被稱為史上最複雜的入境居檢政策;難怪台北市長柯文哲批評政策「整死人」,譏諷成了政府整人遊戲

可議的是,從「住滿十四天」到「十加四」再到「七加七」,都非基於科學研判做出的決策,而只是在為落後部署補破網。當初大家批評「三加十一」形成防疫破口,而如今打過兩劑疫苗的「突破性感染案例不斷,難道十加四或七加七就不會嗎?政府若認為要關十四天才能擋住病毒,為何現在又覺得關十天甚至七天就行?科學依據在哪裡

正本清源,防疫旅館之所以不足,正是政府施政錯亂所致。目前疫情緩解,但邊境管制依舊,導致國旅大爆發。政府又發放五倍券,還加贈國旅券,相較之前國旅慘澹業者愈發沒有意願轉型為風險高、要求多、補貼少的防疫旅館。在政策相互扞格下,讓民眾返家的路愈來愈遙遠。

指揮中心這種優先解決自身問題而將防疫推到其次的做法,已非第一回以疫苗接種為例,莫德納第二劑應間隔四周,但因疫苗採購政策失誤導致疫苗空窗,指揮中心便逕自延長為十周後,AZ 則延十到十二周。後來,因 AZ 快過期,又逕自縮短為八周。簡言之,指揮中心的接種策略並非出於科學理性,而是基於自己方便,手裡有什麼牌就出什麼牌

指揮中心的做法,就像坊間流行的「無菜單料理餐廳」,今天出什麼菜,端視廚房進了什麼食材。不同的是,民間無菜單餐廳多為高檔或創意料理,讓客人有驚喜與期待感;但指揮中心的無菜單料理卻亂出菜,有時冰箱空空如也。只因是獨門生意,客人毫無選擇,端上桌的哪管好吃難吃甚至傷身,都得吞下肚。

老百姓弱勢至此,有比這更悲哀的嗎?


名家縱論/台灣推向代理人戰爭?\星期透視/台海危機後的美中台關係

◆  名家縱論/台灣推向代理人戰爭?
◆  星期透視/台海危機後的美中台關係
◆  人民不仁 源自官員無恥
◆  設平價專區 更要注意通路整併
◆  大屋頂下/評述中共三次歷史決議(上)
◆  請給戰甲車隊優先路權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名家縱論/台灣推向代理人戰爭?


2021-11-14 00:21  聯合報 /   楊永明(作者為國安會前副秘書長)
美國將台灣視為棋子,將台灣視為代理人,用以試探與刺激中共,亦即「代理人戰爭」(proxy war)。 路透



最近有關兩岸戰爭的政治人物發言與西方媒體報導,已到不勝枚舉的程度,從是否會打,到時間預測,甚至各種攻台劇本應有盡有。美國會議員今年已提出十多項涉台法案,至於美國官員與國會議員訪台也是頻率大增,似乎都有前往戰爭前線感覺乘坐美國軍機來台已成常態

同時,美國頻打「台灣牌」,高調支持台灣參與聯合國和代表處正名,搖擺在戰略模糊與戰略清晰之間,拜登總統連兩次說出對台灣安全有承諾,讓蔡英文總統與民調都相信美國會出兵協防台灣。為何有這些大幅變化?美國國會議員說是因為關注台灣民主與自由,美國官員說是由於中共軍力發展,憂心兩岸和平與台灣安全。這些或許都是正當理由,但是僅只如此嗎?

另一種有歷史與實例支持的理由,則是美國將台灣視為棋子,或是川普口中的筆尖,將台灣視為代理人,用以試探與刺激中共,亦即「代理人戰爭」(proxy war)。代理人戰爭自古就有,冷戰時期核武器出現而廣被運用,是指強權為避免與對手直接交戰,或不願發生全面戰爭,為打擊和消耗敵人,設局利用第三者來代替戰爭

台灣為何可能會被推向代理人戰爭?首先,主要肇因於中美權力關係的變化,現狀霸權為壓制新興強權,但要避免直接軍事衝突引爆核戰爭,轉而運用代理人戰爭策略。美國各界這兩年高舉中國威脅論,將中國視為對手,而兩岸關係緊張與台灣民主化,正好提供代理人戰爭的最佳場域。

其次,除了中美戰略競爭結構性因素外,利益團體代理人戰爭也是重要因素,特別是美國的軍工複合體,長久依靠美國國防國際軍火龐大利益結構;但是美國國防預算逐漸下降軍火製造商研發經費採購訂單大不如前軍工複合體急需建構美國新敵人新代理人戰爭

美國軍工複合體的生態複雜,從軍火商上下游企業、國會議員、退休官員及智庫等,近年多份有關兩岸軍事評估報告及國會涉台法案都有其身影。例如日前美國會共和黨參議員提案台灣威懾法案」,欲提供軍事融資貸款廿億美元給台灣購買美國軍備。同時美國海軍部長戴杜羅說,中國以和平或軍事手段接管台灣,是對美國經濟安全的最嚴峻影響,事實上,戴杜羅十七年前成立一間專門做美國國防部生意的科技公司,他可謂就是軍工複合體的一部分。

第三,美國民粹沙文政治日漸擴大,個別政治人物權力鬥爭標榜政績,從川普、潘斯、龐培歐到布林肯等,不斷擴大台灣牌的邊際效益,也如他們期待的引來中共的強烈反應,例如日前王毅與布林肯在 G20 會面時,王毅曾說台灣問題一旦處理失誤,將對中美關係造成「顛覆性、全局性破壞」,但前日布林肯回應表示,如單方面武力破壞兩岸現狀時,「許多國家將採取行動」。

值得注意的是,代理方內部配合內生誘因,也是大國得以挑動代理人戰爭的關鍵因素;甚至部分代理人戰爭是代理方主動挑起,大國被動捲入或被借用。就台灣而言,台灣政治變遷與兩岸關係變化,一直是中美台三角關係的兩個重要自變項,敏感牽動中美關係與台海和平。例如,陳水扁發表一邊一國主張後,中美採取共管台海穩定態勢;而今蔡政府與拜登團隊似乎在比賽刺激北京,迫不及待要踩踏那條「深紅線」。

台海戰爭沒有贏家,對台灣是破壞傷害,對大陸是發展受阻,對美國是霸權衰退。然而在中美強權競爭美國軍工複合體政治人物操作下,台灣恐難逃被推向代理人戰爭的命運,期待各方能以「聰明、務實、謹慎」態度,真心對待台灣與兩岸的現在與未來。













星期透視/台海危機後的美中台關係


2021-11-14 00:23  聯合報 /   趙建民(作者為文化大學講座教授兼社科院院長)
國防部長邱國正表示,如今局勢比1995年、1996年台海危機時代還危險。記者林伯東/攝影



川普後半任期採取抗中政策。去年十月,中方擔心美方在南海製造事端,主動要求澄清,出現所謂「十月驚奇」;今年一月,川普宣布派遣駐聯合國大使克拉夫特訪台,台海危機浮現。

筆者去年十月提出八項指標,認為兩岸進入準戰爭狀態(陸委會主委邱太三承認解放軍在台海已進入準戰爭布局);三月在本專欄提醒「台海一月風暴」的嚴肅性。最近華盛頓郵報記者專書危急」,證實美國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密利越過川普,兩次致電解放軍高層,保證不會開戰;三月,解放軍沿海部署恢復常態。

這兩天,美國國會議員搭軍機訪台,大陸外交部稱「向美嚴正交涉,台灣依美謀獨引火燒身」,解放軍東部戰區新聞稿組織在台海方向軍事行動」,大陸國防部新聞稿卻要求美方停止挑釁,不向台獨發錯誤訊息」,軍事行動四字消失。同時間,美中兩國出乎預料,在氣候峰會宣布共同防止全球暖化美國國務院主導氣候部長會議,未邀台灣參加,下周舉行的拜習視訊峰會,可能也不涉及敏感的台海議題。可見拜登上台前後,美中歷經兩次危機,雙方在台海議題上更加小心翼翼,新的運作模式呼之欲出!

地緣政治將美中推向空前敵對,加上全球化排外風潮美中台民粹主義興起,民間對立情緒激亢,領導人經常配合觀眾激情演出,但政策上刻意趨緩,官員扮白臉,「糾正」最高領導人民粹用語,形成一種前所未見的矛盾統合

以拜登為例,最近兩次提出若台灣遭共軍侵襲,美國會出兵救援,並將台灣和北約盟國相提並論。拜登長年任職參院外委會,對美國台海政策瞭若指掌,不可能口誤;國內反中民意高漲,川普聲勢居高不下,迫使拜登加碼支持台灣

但另一方面,拜登在氣候變遷貿易等議題,鍥而不捨創造和中方互動機會,終於得到善意回應。

至於負責執行政策官員,則忙不迭努力穩定局面。拜登主張出兵援台後,白宮立即強調政策不變;十天後國務卿布林肯接受同媒體採訪,回到「堅守台灣關係法的長期承諾,確保台灣有自衛的能力」傳統說詞

日昨拜登國安顧問蘇利文稱,美中不必冷戰,可以是一種激烈競爭關係,此政策框架勢必連結台海。最近美方倡議聯合國二七五八號決議文沒有處理台灣聯合國會籍問題、支持立陶宛更改台灣駐館名稱,為美中競合寫下註腳。

此一兼顧民意和安全的新政策取向,蔡政府似乎也有樣學樣。蔡總統國慶講話提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刻意迴避陳水扁「台灣、中國一邊一國」提法,國台辦將之稱為「兩國論」,但至今不直接點名批評;國慶講話不斷使用中華民國、國旗,用以掩蓋借殼論,主張以對話化解分歧,可見執政團隊也意識到台海風險,刻意放軟身段。

蔡英文提出美軍駐台協訓,國防部長邱國正改稱美軍「交流協訓而非駐台」,國安局長預告蔡英文時期兩岸不會有事,暗示不會作亂,陸委會邱太三強調疫情後兩岸正常交流,鷹派外長吳釗燮不再胡亂批評對岸。

台海風高雲急,一月危機後,三方汲取教訓試圖營造新的運作模式,引信雖暫告解除,但與和平對話的距離,依然遙遠!












大屋頂下/評述中共三次歷史決議(上)


2021-11-14 00:26  聯合報 /   黃年
中共召開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新華社



中共即將發表《關於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新華社稱此為百年黨史收官的「豹尾」,亦是習近平新時代的「龍頭」。

這將是中共第三次發表歷史決議。第一次是民國 34 年(一九四五年)的《關於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第二次是民國 70 年(一九八一年)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

這三次決議固然皆由權力鬥爭路線鬥爭交織而成,但就各別的背景、路線與效果言,仍有巨大的區別。略作比較:

先說第一次決議。①就背景言:中共自民國 10 年(一九二一年)建黨起,歷經艱險,因抗戰而得到喘息及發展。至民國 34 年(一九四五年),抗戰已近尾聲,預見即將面對戰後與國民黨的激烈鬥爭,中共內部也有整理隊伍現實需求。整個黨的處境是在危機與轉機交匯處,因此有鞏固領導統一路線期待

就路線言:民國 24 年(一九三五年)的遵義會議史稱鞏固毛澤東領導地位。但王明、博古等人「國際派」的問題並未解決。中共究竟是一個可以自主決策獨立行動的政黨,或是共產國際下的附隨組織,成為路線鬥爭,當然也是權力鬥爭。這場鬥爭至民國 31 年(四二年)營造成延安整風運動整頓三風,學風、黨風、文風,以「國際派自主派」的鬥爭包裹黨內整肅最後凝結成民國 34 年(四五年)六屆七中全會的《歷史決議》。

就效果論:國際派落敗,毛澤東的地位確立。此一形勢,對中共後來的發展與內戰獲勝應有重要關聯。毛澤東最大的成就即是領導中共武裝贏得政權,但當歷史再向前延伸,毛澤東最後卻將中共及中國帶到幾乎亡黨亡國境地,這應是民國 34 年(四五年)的《一次決議》始料未及。

續談第二次決議。①就背景言:經過文革十年浩劫已瀕亡黨亡國。毛死時,大家關門吃螃蟹解心頭恨。所以,民國 70 年(八一年)鄧小平一輩救亡圖存的二次決議,否定文革打折了毛澤東,它不像一次決議只是黨內鬥爭,而可謂是全黨全民共識

就路線言一次決議鞏固毛澤東二次決議則是批判毛澤東一次決議黨內派系權力路線鬥爭二次決議則在實質上已是一場「政變」。

懷仁堂事件逮捕四人幫就是不折不扣暴力政變」。否定了文革、兩個凡是、以階級鬥爭為綱、繼續革命論,改稱「不論姓資姓社/不論黑貓白貓」,主張「摸著石頭過河」、「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廢止國家領導人終身制」,這些更可稱是路線上的「政變」,無疑。

就效果論:這場「政變」的成效有目共睹,可謂震古鑠今。民國 29 年(四○年)代的整風,死了逾萬人。但改革開放平反」了數千萬人。

民國 99 年(二○一○年),中國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民國 101 年(二○一二年)習近平繼承第二次歷史決議豐碩成果

再談此次第三次決議。①就背景言:此次六中全會開閘歌頌習近平的「這九年」,第三次決議是為他在二十大連任鋪墊第一次第二次決議皆生於危難,但習面對的卻是大國崛起之時,他可以帶著改革開放創造豐裕資源仔細思考如何繼往開來

習近平必須斟酌的是兩樣東西:方法與方向

就路線言:以目下所見的「公報」來看,習近平的思考是「毛鄧辯證習集大成」。三次決議的主體架構可謂就是欲以毛澤東式權力模式主導鄧小平式修正治理

習近平說:「改革開放決定當代中國前途命運關鍵一招」,可見他的基本操作仍然離不開鄧小平。君不見他將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加註為「習近平/新時代」。

然而,習近平同時也離開了鄧小平關鍵動作是他修憲取消國家領導人任期限制建立個人崇拜,這形同否決了鄧在中共體制體質改革上所定的最重要的天條試想,習近平任期可以不受限制,他的繼任者也可以嗎?隱患留給未來

這就是說,應不應該斟酌方法」?另如,「厲害了,我的國」,較諸鄧小平一輩的「韜光養晦」,也是兩種方法」的比較

就效果論:「突襲式修憲取消任期限制的動作,已解構鄧小平一輩建立遊戲規則政治生態,其實也可以說就是一場「政變」。

尤其引人矚目的是方向」。鄧小平一輩無疑否定了毛澤東與馬克思,形同把毛澤東與馬克思關進籠子裡」。但是,習卻欲藉回復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復辟毛澤東這就是方向上的差異

習近平儼然有兼毛鄧而集大成的用心。唯毛的權力觀,與鄧的改革觀,在短中期或能相輔相成,但恐非可大可久

目前公布的六中公報」,大幅鋪陳毛時代的功勳,尚未見如何批評。倘若《決議》的正本也是此一走向,即不啻是塗銷第二次決議中鄧小平等把毛澤東關進籠子裡」的政治判斷形同復辟毛澤東,亦可視為一場政變」。

因此,中共究竟是繼續走鄧小平的路還是回到馬毛路線就不免會出現方法與方向的矛盾其間存有失之毫釐謬以千里的可能性

三次決議的主要差異有二

一、前兩次決議,是在強大甚至嚴峻現實壓力下促成,勝利方因此取得了權力及路線的正當性。此次則出現在相對承平期間,權力因素明顯大於路線因素可謂其實不是現實壓力自然促成,而是出自人為加工情境可說是一個 DIY自己動手做的事件

二、鄧小平一輩發動的二次決議雖是「政變」,但彼等取得的權力及贏得的路線,至今仍受認可,也應能獲得永世的肯定。但毛澤東雖在第一次決議贏得了權力及路線而受肯定,卻在時移境遷後,至二次決議,他的權力及路線搞到幾乎亡黨亡國,因而被打折及否定。至於這第三次決議所建立的權力及路線,也有「政變」的性質,把毛澤東與馬克思從籠子裡放了出來,成敗得失現在都不好說,也許仍待下一次決議的評說

百年中共迄今尚在摸著石頭過河的後段誠是不幸,的掙扎血噴淚湧,現在則寄望於習。主要原因是始終陷於教條教主的泥沼中,而阻擋了中共及中國尚有超越政治教條政治教主可能性

倘若能相信「自由是人性的本質/民主是文明的方向」,就不至於不斷在這些翻滾的「歷史決議」中找尋自我了。

習近平說得對,這是一次新的進京趕考」,攤在眼前的是一張未完成的答卷
下周日續












人民不仁 源自官員無恥


2021-11-14 00:08  聯合報 /   陳常正/大學教師(台北市)
波波漫畫



台中發生汽車擦撞毆人昏迷事件,震驚社會。與一警界高層友人提及此事,他的結論是:觀念偏差、民粹盛行,唯有教育才能解決。

一個人的養成至少受到三種教育環境影響家庭、學校、社會家庭教育若是偏差,學校老師再想導正非易事。學校老師身教、言教外,同儕間也相互影響。若學生在校都視基本道德良心為無物,進入社會,豈能有多大道德水準?

「恥之於人大矣!為機變之巧者,無所用恥焉。」衛福部長陳時中爆出飲酒唱歌影片,記者會說明可說是士大夫狡辯之極致。當時疫情用餐規範需有社交距離用餐空間不認識八人以上需有隔板,陳說僅一人相識,未架隔板,此又違法。

只許州官放火,不許人民點燈。疫情指揮官可蔑視主管法規,對小民卻又嚴刑峻法,隔離移工取用熱水,踏出防疫旅館房門八秒,衛生局即開罰十萬元。兩相對照,執政黨高官己身不正,如何執法?

士大夫之無恥,孰令致之?一個公然狡辯違法卻不承認,到底是誰的責任?同黨委員說此影片是假消息,由中國網站傳出,一定是「阿共」陰謀;蘇揆也說:「這樣有計畫一波一波在打擊這麼辛苦的防疫團隊。」

如果政府認定影片為假,調查機構就應著手調查是否為換臉軟體刻意偽造行政首長轉移焦點指鹿為馬是官員持續囂張跋扈主因

顧炎武「觀三代以下,世衰道微,棄禮義,捐廉恥,非一朝一夕之故。」官員和立委沆瀣一氣,最大源頭就是領導當局縱容、無節制。馬英九時代行政院秘書長,僅因風災時與丈人吃粥就下台,綠營能做到同標準之萬一嗎?

台中富少毆人陳時中聚餐事件,在在看出在執政者無法以身作則,樹立正確道德和執法規範後,守法道德分崩離析,官員和執政黨相互護航誠是台灣治理關鍵問題所在

台灣問題不在對岸,而在無恥






余豈/教(嘉義市)


台中富少傷人案,有大學生被惡少打成顱內出血,家長開記者會,卻荒誕到更讓人搖頭。近年教育現場,類似父母和學生脫序行為普遍。當道德教育不振,孩子有恐龍家長撐腰,專任導師輔導老師倘未主動扛責任,其他老師就是「保持距離,以策安全」。

幾年教改下來,「道德」和道德教育被汙名化,個人主義盛行,學生與家長唯我獨尊, 一旦衝突是非對錯都不顧。

道德教育之基本,就是孔子說的「」。日本作家井上靖寫孔子傳,他歸納「」的意思,是「仁」字以人旁配以「二」,所以兩人相遇相處,彼此遵循某種基本規範,就是仁其實不僅兩人,兩個團體、政黨、國家,都須在親善相處前提下才能互利

現實社會裡,「」變成奢求,社會政治領袖意見領袖荒腔走板,天天在眾人面前上演,小老百姓有意學樣,再難以期待大眾光明磊落舉措合宜守義講信
















設平價專區 更要注意通路整併


2021-11-14 00:10  聯合報 /   顏廷棟/銘傳大學財金法律系教授(台北市)
政府早在2008年就曾經協調量販、超市設立平價專區,當時壓抑物價的效果就不明顯。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政府發放振興五倍券,預期刺激消費以活絡市場買氣;但由於通膨導致物價上漲。面對這波物價飆漲,經濟部長王美花表示,將協商各大賣場通路設置平價專區。只是我們懷疑,平價專區可以滿足民眾日常需求嗎?抗漲期間又能維持多久?

談到零售通路市場變化,受到大眾關注的是,家樂福超市有意退出台灣市場,如此大型通路的整併,當然會改變零售市場結構,同時也影響到一般消費者購買商品價格的權益。依照公平交易法規定,事業間合併或持股等收購計畫,若市占率或年度銷售金額達法定門檻,即公平會提出結合申報。以全聯、遠東或統一規模看,不管哪家併購家樂福,都應提出結合申報規定。

至於公平會對結合申報案件審查標準,同法十三條規定如其結合對整體經濟利益大於限制競爭之不利益者主管機關不得禁止。對於如此競爭關係大型通路商結合案件,可能有限制競爭不利益的疑慮,因此消除彼此競爭壓力,得以增強任意提高商品價格之能力,顯然不利於消費者。另方面,零售通路結合整併後,可能也有擴大規模經濟效益大量採購降低進貨成本等效果,進而反映到消費者享受廉價福利,最終提升整體經濟利益。

政府在自由市場體制下,須尊重市場價格機制,因此經濟部只能柔性勸說通路商設平價專區;但從長遠穩定民生物價觀點,公平會審理大型通路商結合申報案件,應審慎評估利弊得失,許可正面結合案件,藉以創造出有利於消費者福祉之整體經濟效益。














請給戰甲車隊優先路權


2021-11-14 00:08  聯合報 /   張重玖/軍退(高雄市)
戰甲軍車編隊行進南部省道,被民車穿插分割。圖/張重玖提供



面對共軍威懾,國軍演習不斷,車隊在公路奔馳,難得一睹戰備機動操練。南部省道上,戰甲軍車編隊機動行進,眼看被民車穿插分割,很是不捨。

國軍實兵操練不是擺龍門陣如同救護車上路急著搶救病傷患。戰甲車「出拳」就是要快、狠、猛、準,雖只是個演習,然視同作戰,給作戰部隊路權優先行駛,有那麼困難嗎

真實作戰戰甲車隊公路奔馳,就是任務在身,身為公民認知讓路,就是尊敬國軍沒有會投降的國軍,只有無知的政客會操弄國軍


王健壯/公投是因為間接民主被沒收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王健壯/公投是因為間接民主被沒收
◆  盛治仁/成為別人的祝福 人生最大成就
◆  周行一 /如果我是你,會儘快參與都更(上)
◆  王文華/「人生的供應鏈」缺貨嗎?
◆  李清志/重塑山海之城的魅力
◆  葉金川/期許高端成為公益疫苗
◆  楊志良/總生育率1.3的詛咒








王健壯/公投是因為間接民主被沒收


2021-11-14 00:30  聯合報 /   王健壯(作者為世新大學客座教授)
公投已和大選脫鉤,國民黨想要複製2018推動反核食公投的成功經驗,是一大考驗。圖為2018年間反核食公投連署。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公投制度從倡議、立法到歷次修法,都是由民進黨一手主導,但對公投這項直接民主,民進黨顯然已從早期的「愛之則加諸膝」,變成現在的「惡之則投諸淵」。

以歷次修法為例。因為過去公投連署、成案與通過的票數門檻都太高,民進黨譏其為鳥籠公投,最後在民國 106 年(二○一七年)靠國會多數主導修法大幅降低門檻。因為國民黨過去一向反對公投綁大選,民進黨經過多年努力,也在民國 106 年(二○一七年)終於將公投綁大選入法。

但這兩項修法,卻在一年後舉行的九合一大選中,讓民進黨遭受空前挫敗。公投門檻降低的後果,不但史無前例讓十項公投成案,而且十案中有七案通過。公投綁大選的修法,則讓當年投開票作業流程大受影響,台北市甚至出現邊開票邊投票的亂象。

公投戰場慘敗的民進黨,立即在九合一選後的隔年又主導修法,廢除公投綁大選的規定,不但明定公投可與大選脫勾,而且強制限定公投每兩年祇能舉行一次,等於將公投又關進了鳥籠。

但因為公投連署門檻未再修法,今年因此又有四項公投順利成案,而且每一案都與民進黨的政策主張背道而馳,逼得民進黨不得不以全黨,甚至全政府之力全面應戰,空前絕後兩千多場說明會,更在全省各地遍地開花比選戰更要激烈

而且,民進黨不但站在反方立場反對公投主題,更把四項公投汙名化來亂的」、「綁架台灣」、「製造內亂」、「摧毀國家」、「挑撥台美關係」及「製造台灣危機」;蘇貞昌更無限上綱,把四項公投定位為「國民黨配合中國,要把蔡總統打到跛腳,把民進黨政府打趴」,不厭其煩重談抗中保台老調,好像老共無所不在,連公投也能參上一腳。

短短三年,就有十四項公投連署成案,這項紀錄與其他實施公投制度的國家相比,實屬罕見。但何以台灣公投頻率會如此之高?何以發動公投的人,不論是政黨或民間團體,不惜投入那麼多時間、人力與資源去進行那麼繁瑣的連署程序?如果這些政黨與民間團體的主張,能在非公投程序中就獲得重視,甚至實踐,他們還會自找苦吃,去進行費時費力又費財全國性動員

換句話說,如果代議政治間接民主可以滿足他們政策需求,他們絕不會轉而求助於直接民主公投制度。但民進黨執政這幾年,五權一手壟斷,尤其是應該代表民意立法院完全無視在野黨的存在,在野黨的任何政策主張,都被民進黨否決,其結果便是在野黨淪為路人甲黨意凌駕民意,這樣的國會還稱得上是代議政治?還有什麼間接民主可言?國會無人代議,人民當然祇能「自議」,間接民主受阻,人民求助直接民主,也是事理的必然

蔡英文雖然是個每天把民主掛在嘴邊的領導人,但民主對她其實只有工具性的意義。她與賴清德當年競爭黨內總統提名時,曾一度拒絕接受黨內初選;明年縣市長選舉,廿二縣市中,有十九個縣市首長提名,不經黨內初選而由她逕行徵召,都證明民主只是她的工具,而非信念

但比沒收黨內民主更嚴重的是,她也沒收了代議政治間接民主。台灣這幾年之所以出現許多「不自由民主」的跡象,出現那麼多訴諸直接民主的公投,其實都跟她不夠厚實民主信念有關;她該自問的是:如果間接民主能夠有效實踐,台灣還會有那麼多「來亂的」公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