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岸觀光可有六尺巷?(十一)
◆ 交部應返正台鐵運價方案
◆ 與其禁止 不如有效規範AI模型
◆ 大罷免不停 總統真心院際協調?
◆ 我執意小兩會溝通 當心弄巧成拙
◆ 用腳投票!是誰綁住外送員的雙腳?
◆ 保障勞工權益與併購競爭審查:雙軌權責,一個共同目標
◆ 支持政府之政策下金融整併的利多發酵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兩岸觀光可有六尺巷?
2025-02-08 05:12 聯合報/ 鄭紹成/中國文化大學國貿系副教授(台北市)
安徽桐城有一「六尺巷」,源起清康熙大學士張英家人翻修家鄉宅邸,因院牆與鄰居屢有爭議,修書向張英求援,張英大氣回詩曰:「千里送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而今兩岸觀光開放陷入困境,最新的政治角力是台北市府邀上海賞燈團來台參加台北燈節,上海台辦主任金梅帶隊的團,陸委會以來不及審查為由封殺;第二團也被陸委會退件。此外,福建、上海旅遊踩線團申請十日來台,賴政府亦認為應透過小兩會討論。雙方是否能有六尺巷之寬容與互諒?
先究北京當局是否曾讓三尺呢?平心而論,去載馬習二會,習近平口頭示好:「樂見大陸民眾到台灣看看」可說第一尺;而暑假時開放福建民眾到馬祖、金門觀光可說第二尺;去年底上海市副市長華源在台北雙城論壇的發言,就是第三尺了!
反思台灣,對於兩岸觀光開放不僅未退一尺,反倒「尺尺進逼」。進逼第一尺可追溯至去年春節前一日宣布之「禁團令」,以及宣布大陸地區旅遊橙色警戒;而陸方三尺之讓是否有政治考量?黃口孺子皆知,陸委會卻仍主張觀光開放不應有政治目的,對應上海開放之言提出「三不」原則,此可算台第二尺; 至於陸委會認定華源宣布口說無憑,必須陸方文旅部正式宣布,誰知文旅部官方網站公布後,陸委會又要求需再經「小兩會」討論,此番論調從春節前至節後均未改變,凡此都可算為台灣進逼第三尺。
陸委會近三任執事均出身學界或執教大學,最忌睜眼說瞎話。以邱主委最新發言:「兩岸的人流相當不對稱,台灣去中國大陸的人數是中國大陸來台人數的七倍。」邱主委應知「人流不對稱」癥結為未開放大陸觀光客來台,台灣層層封鎖大陸團客與自由行;而相對應台灣觀光客可自由行至大陸,現亦有灰色地帶,化整為零暗地出團,大陸落地方舉旗成團,政府漠視台灣旅客安全與便利,莫此為甚。
若站在企業經營觀點,一味檢討己方業績不佳,為何不積極開放、爭取市場、擴展業績?唯一理由為「台灣方是以政治目的決定兩岸觀光開放」,從賴清德上任後提出「新兩國論」,直至春節後對台商依舊高言「兩國互不隸屬」。台灣面對陸方回到九二共識呼籲,就是希望以小兩會型式,變相爭取不回到九二共識,官方下轄機構亦可溝通的「再進一尺」。
北京當局若真欲實現陸客來台觀光目的,那與台方進行小兩會討論又如何?如此,台灣就真實質台獨?台灣認為陸方「小氣」,僅開放福建和上海,那陸方若又加碼宣布「直轄市、沿海各省、以至不分地區」均可來台觀光,面對陸客開放龐大商機,台灣執政者再強行鎖台,觀光業者民憤和台人大陸旅遊民怨絕對升高,執政黨只有承受嚴重打擊。
文首張英回文末兩句為:「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為官一任,造福不應只有一方,而要顧念廣大從業民眾生計與人民生活旅遊便利和安全,民眾的小事就是從政者的大事。
交部應返正台鐵運價方案
2025-02-08 05:12 聯合報/ 賀陳旦/交通部前部長(台北市)
台鐵公司董事會二月五日通過運價調整方案,希望調高廿六點八%!在一個高度競爭的市場敢於提高近三成費率,完全不是以客為尊的服務業經營理念。方案中另一個嚇人一跳的數字,是運價的基礎設定公司報酬率是○點三六%!向顧客凶猛的要漲三成,又苛刻自己只求千分之三的卑微獲利率,有這樣經營的公司嗎?要怎麼活下去啊?
為什麼敲鑼打鼓才剛剛周歲的台鐵公司會提報這樣違背常理的服務方案?因為提報者和主管機關都沒把公司當回事,也沒管運價對於市場和乘客的影響。
台鐵公司董總從頭就用過去台鐵局一樣的腦袋提新運價,基本上就是用物價和人資往回推算總成本,減掉票收後,帶著紅字帳簿向部院要補貼。沒有公司思維,沒有顧客策略,甚至完全忽視董事會的角色。五日的董事會成了像皮圖章!
請只顧打會計算盤的諸君想想,為什麼當初你們大老闆總統要成立台鐵公司呢?不就是希望用商場的自主效率來落實安全、賺錢分紅嗎?現在連和營收、市場競爭力大有關聯的票價,都沒有讓具多元背景的董事有足夠參與,太可惜了!也太辜負成立公司的政策初衷了。
現在球傳到交通部手上了!一個違背公司營運 ABC 的台鐵「運價」,要怎麼審議,讓它還有機會在政策輔導下轉換成有商業邏輯,可開拓運輸業務的「票價」方案呢?
首先,環視全球各國都大幅補貼公共運輸,當作是對國民基本「民行」的照顧,進而鼓勵減碳。台鐵局數十年來承補貼之惠,一向可以用低票價服務大眾。這個原則不但必然延續到台鐵公司,甚至還該配合已實施的 TPASS 加碼,讓目前補貼通勤族的特別預算常態化和法制化。
有了這個政策方向和財源,交通部大可以在運價中加進補貼,讓乘客大眾所付的票價不用調漲到三成。(例如台鐵票價只漲十五%,其他政府吸收)
當然,這樣做不是白便宜了台鐵公司,台鐵公司相對的要限期提出調漲十五%對運量的影響,包括都會通勤、長途城際和東部休旅,以及各類市場的短中長期預估。
我們也樂見台鐵公司在政府補助、有了財務底氣後,勇於提出更彈性的經營策略。例如:針對老顧客,有優惠方案,不必全面調漲十五%;又如分析東部休旅乘客,仿航空業提出季節彈性票價。
以上這些以公司成長為核心的運輸版票價構想,原本就應該由公司提報,才不枉為龍頭客運公司首屆董事會。如今審議程序正式啟動,遲到三十年的公義,該怎麼看待呢?請交通部不要只計較多年通膨成本面,敬請朝提升國家公共運量,藉補貼輔導公司發展,從大處高處思考此刻的公司定位與票價補助。台鐵公司版運價雖讓人失望,交通部的運輸版票價案,仍然還可以返正,成就多贏;仍然可以讓成立台鐵公司拉高到更具前瞻的視野!
與其禁止 不如有效規範AI 模型
2025-02-08 05:12 聯合報/ 吳景欽/真理大學法律系教授兼系所主任(新北市)
中國杭州深度求索公司發布 DeepSeek-R1 模型,既供免費下載亦開放原始碼,引發熱潮。因此 AI 模型的功能極強,就不免有侵害隱私、資安外洩、智慧財產權侵害、言論自我審查等等疑慮,致有不少國家下令公部門禁止使用。惟這些質疑顯非 DeepSeek 所獨有,而是普遍存在於所有生成式 AI 上,故面對不斷推陳出新的 AI 模型,恐非禁止,而是如何以法律有效監管的問題。
任何生成式 AI 都須經過人類的訓練,這有賴於大量數據與資料。只是這些龐大的資訊不經由事先的合法授權或同意,就必會涉及個資及智慧財產權之侵害。在 AI 完成學習並已進入實用階段下,藉由其強大的搜尋與分析能力,也會涉及更大量、更廣泛的權利侵害。事實上,引領 AI 風潮的 OpenAI 在這幾年,即面對來自紐約時報、馬斯克等的集體求償訴訟。
其次,這些用以訓練 AI 的龐雜資訊勢必得先去除錯誤、偏見、歧視的訊息,但到底哪些資料該去除,卻又不脫人類的主觀判斷。現行 AI 仍須藉由人類訓練,就不可能是絕對客觀,故以 DeepSeek 為例,雖可指摘其帶有中國偏見,但同樣的指摘,亦可適用於 ChatGpt 帶有的美國偏見。更重要的是,只要這些 AI 開放原始碼,任何人都可以此為基礎,根據自己喜好而訓練出屬於自我特性之模型。
故在 AI 發展與使用不可逆的情勢下,各國勢必得有新的法制監管與因應。以全世界第一部 AI 法,即歐盟人工智慧法來說,將 AI 所可能帶來的危害加以層級化,即不可接受風險、高風險、有限風險與低風險,並因此為寬嚴密度的不同規範,其中自屬不可接受與高風險 AI 該如何規範,最應受關注。
所謂不可接受風險的 AI 系統,如使用欺瞞手段影響人類決定,或利用人性弱點影響人類做出傷害行為,甚或使用生物或人臉辨識系統來為種族、意識形態、政治傾向等之分類與探知,皆屬嚴重侵害人類權利,除少數為偵查特定犯罪之外,都應全面禁止。而此最高風險系統之禁止,也從今年二月二日開始生效,違者最高可處三千五百萬歐元罰金。
至於高風險的 AI ,如現今已被運用於醫療、教育、交通等事務者,只要能符合歐盟相關規範,就可進入市場,但業者須負有風險評估、人類可為控制、訓練學習與輸出的透明性等義務,以確保人類不受傷害;故歐盟的人工智慧法,似已為 AI 不能超越人類畫出一條紅線。
惟對於風險高低的界分仍屬模糊,勢必要有更具體的準則;至於對不可接受風險的 AI ,所謂禁止,到底是禁止運用,還是連開發都不行,恐也有其不確定性。更值思考的是,當 AI 的發展逐漸走向自主與獨立性,人類的法律,真能有效防止其反客為主?也肯定是一大疑問。
大罷免不停 總統真心院際協調?
2025-02-08 05:12 聯合報/ 吳林鍇/國際戰略研究所成員(馬來西亞吉隆坡)
就在朝野氛圍並沒有伴隨春節假期有所緩和之時,府方昨天突然發布消息,邀請五院院長於十日「共商國是」。
此舉一出,雖然引發了輿論關於五院院長人數不齊,要凝聚社會共識,需邀集主要政黨主席,黨團幹部等話題的爭論。但在此之前,只怕賴要反思,這場由少數綠委主導的大罷免是不是應先喊卡?尤其是,民進黨團總召柯建銘雖抱恙,但依舊一天一臉書貼文,訴求「反擊藍白」,「搶救台灣」,話裡話外就是民意等於罷免。
的確,立委作為民意代表自然與民意息息相關。但明眼人都看得出來,這場由綠營掀起的罷免浪潮,民意只是幌子,掩蓋的是民進黨內部各懷鬼胎,不遵守遊戲規則的「當家鬧事」心態。而在這一現象的背後,更是凸顯部分立委無視民代職責,逾越民代邊界的尷尬與荒誕。
毋庸置疑,良序民主體制的關鍵在於建立回應機制,而這項機制的核心就是民意代表。所以民代的天職是對公眾利益,偏好與需求做出回應,並獲得他們的認可。在現今政治學界的主流觀點中,回應被分為兩個遞進的層次。第一層是傳統的單向回應,即民意代表是公眾利益的忠實代理人,負責為民眾的需求發聲。不過,民眾在強調利益時或許會發生衝突,一些少數與邊緣人士的需求也容易被忽略,這便引出了雙向回應模式,也就是民代需要透過溝通,交流,說服與協商,將民眾的利益按照輕重緩急聚合起來,既惠於多數人,又照顧少數人。
只是無論哪一種回應方式,民意代表的邊界都無法逾越民眾的利益與需求,只能在其之上加以調和,最終達成共識。換句話說,民代可以引導大眾,但不能強加自己的意志給大眾。
以此再來審視綠營近期的罷免行為,自然是荒謬絕倫。
首先,罷免是否為民意訴求本就值得商榷。 《美麗島電子報》一月「國政民調」顯示,逾七成受訪民眾表示沒有必要罷免選區立委,而「新國會智庫」的民調更是指出「雲嘉南」等綠營鐵票區,挺罷免的民眾也不到兩成。
既然主流民意都反對大罷免,那麼何來民進黨高層口中罷免是民意的體現呢?更不用說,一場罷免下來,朝野衝突,浪費公帑,又何以受益於人民?難怪,民進黨內除了幾位不分區立委和南部立委為罷免搖旗吶喊,其他區域立委基本噤若寒蟬。因為他們發現,賴清德所稱「更大的民主」已經使選區民眾不支持罷免。
其次,綠營也不是透過與人民交流,聚合民眾意見,由下而上發動大罷免。而是黨團幹部高坐台北,居高臨下,宛如行政官員對下屬發號施令般,要求人民配合民進黨的政治動員。這項強加個人意志,無視民眾需求,領導式,命令式,使得代表者與被代表者利益完全脫節的行為,恰恰是百年前西方國家早已拋棄的「伯克式受託」,卻被廿一世紀自詡為「民主進步」的綠營人士撿了起來。
所以,民進黨搞大罷免看似是想改變「朝小野大」現狀,實質是綠營部分立委不能忍受昔日權力的喪失,想要延續門庭若市,部會首長不斷「朝拜」的輝煌。而賴清德、卓榮泰、柯建銘等綠營黨政高層們如果一意孤行,放任逾越民意代表邊界的立委胡鬧,最後的結果很可能使得整個民進黨都淪為個人竊取利益的工具。
我執意小兩會溝通 當心弄巧成拙
2025-02-08 05:12 聯合報/ 彭士剛/自由撰稿人(屏東市)
大陸文旅部日前宣布將恢復上海及福建團客赴台旅遊,滬閩兩地旅遊業者為此組織旅遊踩線團申請二月十日來台,不過陸委會及觀光署要求經觀光小兩會討論再進行,迄今仍未同意此次踩線團來台申請。另一方面,北市府依多年慣例,邀請上海團來台參加台北燈節,第一團原訂由上海市台辦主任金梅率團參加啟燈活動,不過陸委會以送件時間較晚以及上海方面阻撓台商回台參加海基會活動為由駁回申請;而由上海市文旅局副局長金雷率的七人團,也被陸委會封殺,理由為該團行程涉及旅遊觀光踩線,宜由觀光小兩會溝通後,再行申請。
從上述事件就能看出,賴政府雖一再強調歡迎陸客來台,且不要以政治為前提,但在大陸主動遞出橄欖枝後,賴政府卻又提出循觀光小兩會溝通,其目的昭然若揭,就是能在不承認九二共識的情況下與大陸官方恢復對話。然而大陸當局一直強調沒有九二共識就沒有對話,自然清楚賴政府的盤算,也就不會答應小兩會的互動。於是乎看似兩岸當局對恢復觀光旅遊達成共識,但又在各自堅持下陷入僵局,好不容易盼來的兩岸觀光破冰契機,到頭來又落得一場空。
過去五年間,由於缺少了陸客市場,賴政府肯定清楚台灣觀光旅遊業的慘況。觀光署曾將民國一一三年(二○二四年)來台外籍旅客目標定在一,二○○萬人次,結果去年卻兩度下修目標至七五○萬人次,僅達到疫情前民國一○八年(二○一九年)高峰時的約六成,也導致台灣觀光逆差再破新高。如今陸方在賴政府不承認九二共識的背景下願意恢復滬閩陸客團來台,已經釋放足夠善意,賴政府卻又設置政治門檻要求陸方妥協,根本是既不友善、也不想互動,讓兩岸關係愈來愈倒退。
維持台海和平推動兩岸溝通是賴總統的承諾,在兩岸執政當局沒有政治互信遲遲無法對話之下,通過兩岸地方政府和民間交流持續堆疊善意乃應有之義。去年底台北上海雙城論壇過後,陸方宣布開放滬閩陸客團來台,賴政府切莫以酸葡萄心理否定交流成果,應積極看待大陸主動遞出的橄欖枝,促成陸客團來台。
賴政府若真的苦民所苦,就不應堅持小兩會要先對話,就像大陸也未堅持台灣政府要承認九二共識才恢復觀光交流。賴政府應展現智慧,先恢復交流再尋求對話機會,只有持續互動交流,才可能打破兩岸政治僵局,進一步促成小兩會甚至其他官方溝通的契機。日後,全面恢復陸客來台旅遊及陸生來台就學,也就能水到渠成。
新年伊始,盼賴政府重視台灣觀光旅遊業者的生計,珍惜陸方遞出的橄欖枝,恢復兩岸觀光正常往來,讓兩岸關係逐步回到正軌。若賴政府執意以小兩會溝通作為兩岸觀光交流的前提,當心弄巧成拙,讓陸客團來台的機會化為泡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