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聯合報社論/賴柯的和戰雙簧,大罷免註定是內耗戰
◆ 聯合報黑白集/行政院,好意思
◆ 經濟日報社論/爭取加入 CPTPP 擬定長期策略(十一)
經濟日報社論/爭取加入 CPTPP 擬定長期策略
2025-02-08 01:34 經濟日報/ 社論
爭取加入 CPTPP 擬定長期策略。聯合報系資料照
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去年在輪值主席國加拿大舉行的執委會,只通過哥斯達黎加成立工作小組,可以展開後續談判,其他包括中國大陸、台灣等六個申請案叩關不成,必須等到明年再試。
由今年起七年 CPTPP 的輪值主席國分別是澳大利亞、越南、袐魯、馬來西亞、智利、汶萊及英國,雖然申請加入 CPTPP 成立工作小組是共識決,需要獲得所有成員支持;但是輪值主席國舉足輕重,具有影響力。此七國過去官方並未表達支持台灣申入 CPTPP,立場較為消極;甚至還有保留意見,台灣恐怕要有長期奮戰的準備。
台灣跟中國大陸在民國一一O年(2021年)幾乎同時申請加入,兩岸都是主張「自己應先加入,對方不具加入資格」,堅持「有我無他」的立場。在歷經三年過程,證明此種作法已經窒礙難行,未來若不調整,兩岸加入 CPTPP 可能會雙雙落空。
在各國忌憚中國大陸影響下,「台灣加入,中國大陸被排除在外」的情境幾乎不可能發生。與其堅持「有台無中」,不如務實以專心推動台灣加入,並能接受兩岸均加入 CPTPP 的情境。
CPTPP 要求成員必須一體適用高標準規範,去年加入的英國即是一例。基於此,台灣無法採用過去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的「對大陸持續限制,對其他國家大開大放」模式。未來不但要全面要解除對中國大陸進口限制,還要給予 CPTPP 優惠零關稅;其他在投資、金融及自然人移動對大陸的歧視措施也必須解除,這是台灣無法迴避的問題。
例如目前台灣仍禁止大陸2,509項產品輸台,陸方則回應以取消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早收產品優惠關稅;台灣則認為陸方逕行報復不符合ECFA規範,必須由雙邊諮商來解決貿易爭端,兩岸為此陷入僵局。
台灣應跳出開放幅度遠遠不及 CPTPP 的 ECFA,釋出願意在 CPTPP 機制下與中國大陸協商,並可以在 CPTPP 原則下,對大陸進行開放的訊息。特別是一般自由貿易協定(FTA)中,通常要求經濟發展程度愈高國家,做更多開放承諾,以展現示範效果,CPTPP 也不例外。而人均 GDP 居七個申請國家之首的台灣,更沒有單獨對大陸經貿設限的空間。
目前台灣仍是以傳統 FTA 利基角度,即降低關稅的貿易創造效果,以及服務業市場開放的利益,做為台灣加入 CPTPP 可以創造的效益。未來台灣應善用產業優勢,由「創利」的角度,進一步彰顯台灣加入 CPTPP 可帶來的貢獻。
台灣可以推動供應鏈合作,CPTPP 第22章規定強化供應鏈合作,是 FTA 中唯一有供應鏈合作的專章,但迄今成果有限。我國可以強調沒有納入台灣的 CPTPP 供應鏈,不但不完整,而且無法因應國際環境劇變。事實上,近年來台灣在與 CPTPP 成員接觸時,對方對供應鏈合作期待很高。台灣應掌握機會,將擴展雙邊關係化為參與 CPTPP 的行動力。而且除了半導體之外,台灣在多項產業國際供應鏈中占有舉足輕重地位;未來可針對各成員的產業特性,客製化下推動「一國一亮點」的供應鏈合作,以增加對我國入會的支持。
例如台灣可以倡議關鍵礦物合作。CPTPP 成員中,不乏關鍵礦物資源豐富的國家,並不滿足只是出口關鍵礦物賺取外匯,而希望將關鍵礦物做為談判籌碼,將關鍵礦物優勢向中、下游擴展,可將利益極大化。而台灣目前產業對關鍵礦物需求,多集中在含礦半成品或零組件,主要是用以下游加工。台灣可以在供應鏈中的製造優勢,推動 CPTPP 關鍵礦物的國際合作及結盟。
總之,台灣須調整申入 CPTPP 的思維,不應再陷入於兩岸對抗的漩渦;並由「興利」的角度,強化台灣加入 CPTPP 可創造的效益,才能增加台灣成功機會,避免停留在原地踏步的困境。
聯合報黑白集/行政院,好意思
2025-02-08 04:16 聯合報/ 黑白集
行政院日前稱因新聞傳播處預算遭藍白全砍,被迫中斷行政院會後記者會的手語翻譯,引發議論。6日的記者會上,手語翻譯人員再次現身,政院發言人李慧芝解釋,為顧及聽語障人士權利,已緊急申請台北市政府的聽語障溝通服務。 記者黃婉婷/攝影
行政院以預算遭刪為由,宣布記者會停止手語服務。十多日後,因向台北市政府聽語障服務方案申請協助,近日才恢復手語翻譯。堂堂行政院如此「不恥下問」,還真讓人意外。
行政院日前宣布停止手語服務,無非是要凸顯在野黨瞎刪預算,導致政府服務被迫縮水。誰料,北市府卻大方表示,他們有相關的手語服務方案,歡迎行政院申請使用。萬沒想到,我們的「大院」真的去申請。
這齣連續劇的收視重點在於:預算被刪,為何中央政府立馬萬事動彈不得,北市府卻如常運作,而且還有餘裕出借人力?再說,年前總預算被刪後,閣揆卓榮泰隨即宣布凍結對地方政府補助項目五十%,拿地方政府出氣,順便回敬在野黨。在這種情況下,北市府卻「不計前嫌」主動出借手語師,不僅表現落落大方,還凸顯平日照顧弱勢的實在。
行政院好意思向北市府借手語師,目的是把「哭窮」大戲演到底,面子就暫時放一邊。問題是,手握二.九兆預算的卓榮泰,卻請不起時薪兩千的手語師,這戲未免演得太假,只怕有反效果。所幸,行政院也知道北市府的手語人力應供民間使用,所以只敢申請借用兩次。
行政院為了大罷免和預算哭窮,絞盡腦汁表演。這些時間和心力,如果多花點在計議國家大事上,應該更能贏得人民尊重吧!
聯合報社論/賴柯的和戰雙簧,大罷免註定是內耗戰
2025-02-08 04:27 聯合報/ 社論
民進黨團總召柯建銘在年假期間,不忘在辦公室輕裝記者會,繼續談大罷免。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賴清德總統看似試圖與「大罷免」保持距離,但民進黨團總召柯建銘振臂呼喚的大罷免,已預告執政者選擇了朝野對抗路線。這個惡鬥路線,也註定賴清德這兩年的任期將難有政績,使台灣社會陷於政治動盪與撕裂,是他必須承受的責難。尤其,在美國總統川普急劇攪動全球政局之際,台灣若因內鬥而拿不出穩健的因應,他將背負更嚴厲的歷史罪名。
賴清德看似袖手旁觀,但外界都看出他和柯建銘在玩「兩手策略」,他以總統的高度假意喊團結,但仍不時提醒要抗中保台,幫大罷免保溫。陪民間團體遞交罷免提議書的前聯電董事長曹興誠說,這次罷免不是藍綠對抗,罷免真正的議題是選擇「反共保台」還是「投共賣台」,是反共清內奸的「聖戰」。曹興誠大拋紅帽,正是將賴清德內心的期待行動化。
眾所周知,這次無差別大罷免的發動,正是賴政府面臨朝小野大的難局,法案和預算都處處碰壁,也讓卓榮泰成為史上最會「覆議」的行政院長。無差別大罷免的目的,就是要拉下六席藍營立委,翻轉朝野的席次優勢。這個算計與立委的表現無關,只在論席次勝負,當然是藍綠對抗。因此,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宣稱不畏戰,必要時會「以戰止戰」。
換句話說,大罷免根本無涉兩岸關係,但民進黨若不喊出「抗中保台」,就找不到支持「聖戰」的大義。因此,從柯建銘到曹興誠,一定要把國會鬥爭上綱到「阿共的陰謀」,要把藍委打成中共同路人,把大罷免昇華成「愛台」、「救國」、「救民主」的行動,才能催化罷免民眾的動機。
這些指控當然是純粹的仇恨動員,卻利用本土及愛國來包裝。賴清德在春節活動中,時不時會流露出類似談話。例如,他在台商會上說,「有台灣才有中華民國」;在退輔會團拜時,他要榮民保衛國家,「不被中國所滲誘」。這些說詞,和曹興誠的說法同腔同調。也難怪朱立倫說,所謂的「民間團體」,根本就是民進黨側翼。
讓側翼團體假民意之名,做執政者政治進攻的急先鋒,原是民進黨擅長的操作手法。因此,作為總統府「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顧問的曹興誠,職責就是不斷提醒人們要有「防衛意識」,要努力認知作戰,鎖定「投共賣台」的敵人。此刻的曹興誠,如同當年美國的麥卡錫,要以新的紅色恐怖宣傳當賴政府的馬前卒,才會有一連串匪夷所思對在野立委的指控。
罷免當然是公民的權利,但罷免權的設計,是針對特定不適任的公職人員而發,而不是隨便用來「推翻選舉權」。真正自發的公民行動,是指出個別立委的失格,而不是聽命政治人物號召,進行無差別的「批發式」罷免。這次的大罷免是執政黨發動,賴清德卻故作沉默,假裝「尊重民意」,也太虛假。這種「司馬昭式」的圖謀,還要以「愛台護民主」來粉飾,令人瞠目結舌。試想,如果罷免總統的門檻和立委一樣,多少民眾也很想要罷免賴清德。
台灣目前的處境不是一片安泰。川普引發的國際動盪,無論關稅戰或晶片戰,都讓台灣企業繃緊神經。如果中共圖謀台灣的野心如此迫切,賴政府還有閒情在島內搞大罷免的惡鬥,這不是太矛盾嗎?民進黨的作法,根本是在破壞內部團結,哪有一點是在「強化社會防衛韌性」?行政院放任各部會網軍造謠總預算,已讓人們看破手腳,也極度厭惡。綠營鋪天蓋地的罷免戰,只讓賴卓體制的無能愈發凸顯,讓台灣內耗自傷,這算什麼領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