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400658/web/◆ 聯合報黑白集/政治魔人被潑冷水
◆ 聯合報社論/一事無成的卓內閣,要用大漲價押注大罷免?
◆ 經濟日報社論/加速引導民間資金投入公建(初十)
經濟日報社論/加速引導民間資金投入公建
2025-02-07 03:00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如何有效引導民間資金投入公共建設,已成台灣永續發展的重要課題。聯合報系資料照
在全球經濟動盪之際,台灣的公共建設發展正面臨重大轉捩點。隨著人口結構改變、社會需求升級、基礎設施老化,如何有效引導民間資金投入公共建設,已成為台灣永續發展的重要課題。
眾所皆知台灣的民間資金充沛,賴總統去年在會計師節的發言也特別提到:「台灣股市、銀行、保險資金有高達100多兆台幣,錢要拿出來投資應用,政府也會不斷改善投資環境,並推動法令鬆綁,讓產業有更寬闊的發展空間。」然而,這單單要倚靠財政部促參模式推動,實在是趕不上整體公建迫切更新之需求。舉例來說:去年底各大報都提到財政部民國一一三年(2024年)民間參與公建投資上看1,500億元,絕對金額看起來龐大,但和百兆民間資金一比之下只占1.5%,確實緩不濟急。資金部位龐大的壽險業也是如此,實際投入在台灣的專案運用與公共投資都不到0.5%。
民參公建進度如此緩慢,主要可歸納三大原因:首先是跨部會對於公共建設並沒有統一之定義。究竟什麼是「公建」?哪些項目符合「公建型」屬性?在各部會各有詮釋,造成實務執行時的混淆與不確定性。這種定義的歧異不僅增加行政成本,更讓民間投資者在啟動公建專案時倍感困擾。
再者,政府傳統促參模式與民間合作模式過於複雜,像是退場機制或是產權移轉程序往往有諸多限制、缺乏彈性,這也增加民間資金的評估難度與投資風險。第三點則是投資期程與民間營運模式不匹配,投資概念是需要一棒接一棒,有的投資人擅長興建,有的投資人擅長維運。也因此民間資金大多有其投資期限或是風險程度的設定,像是市場上常見的私募基金大多存續期最長不超過十年,但目前許多公共建設項目的投資期限遠超過這個範圍。以再生能源領域為例,太陽能發電躉購合約需要簽署20年,環保設施如焚化爐的建置與營運期更長達25年以上。這種資產壽命與民間基金期限的不一致,大大降低了私募基金參與的意願。
面對這些挑戰,我們提出三點建議方案:首先,應盡速統一公共建設的定義標準。建議以國發會為主導機關,整合各部會對公共建設的認定標準,建立統一的認證制度。這不僅能提供市場明確的遊戲規則,更能降低民間投資者的決策成本。
更重要的是公共建設不能單純只靠傳統的政府促參模式推動,這種狹隘的觀點已經無法滿足台灣急迫的公共建設需求。現行許多純民間投資的重大建設項目常因缺乏主辦機關或不屬於促參案件,而被排除在「公建」範疇之外。例如,純民間開發的大型物流園區、冷鏈倉儲、智慧電網、綠能儲能設施等,雖然完全符合公共建設的特性,但卻無法享受相關政策支持。若要吸引更多資金,必須突破這種「只有促參才是公建」的觀念限制。
其次,優化法規環境。建議修訂相關法規,允許更靈活的退場機制,並簡化產權移轉程序。同時,可考慮設立專門的公共建設投資平台,提供標準化的交易流程與風險管理工具。
第三,創新投資架構設計。可考慮建立多層次的投資組合,讓不同期限的資金能依其特性參與不同階段的建設。例如在建設初期引入風險承受度較高的私募基金,營運期則可轉由壽險資金接手,形成完整的投資鏈條。
我們肯定行政院推出的兆元投資台灣計畫,但也務實地點出兆元投資計畫必須先解決「什麼是公建」的問題,明確標準並協助項目獲得投資人信任。同時,透過壽險資金、國營事業、勞退基金、與國際資本等多元募資機制,真正引導民間資金的有效流動。展望未來,公建型私募基金與公建型不動產證券化(REITs)的蓬勃發展,將能補足現行財政部促參進度緩慢之缺口,引導更多資金挹注公建,為台灣的永續發展奠定更堅實的基礎。
聯合報黑白集/政治魔人被潑冷水
2025-02-07 00:26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486先生遭網友砲轟「毫無口德」。圖/486團購提供
大S徐熙媛在日猝逝,網路不斷有人爆料她就醫到去世的過程,演藝圈人士則紛提她生前與自己互動點滴。還有不少命理與星座專家宣稱,早算到她有性命之憂,果然在劫難逃。各網站的點閱排行,更被大S新聞包辦前茅。
這當然是消費,甚至近於剝削。但演藝圈原奉行「壞消息強過沒消息」,徐氏姊妹當年竄紅,正因她們是輿論弄潮兒,大鳴大放的風格,把自己打造成話題女王。大S盛年猝逝,悼念變成另類流行,似難以厚非。
較受爭議的,如電商四八六先生稱,大小S那麼愛中國,祝她們下輩子「投胎當中國人」。有親綠網紅質疑,消息曝光時間點,正好掩蓋曹興誠呼籲大罷免藍委的記者會。結果都激起眾怒,在壓力下被迫道歉、刪文。
政治掛帥與網紅當道,是台灣近年指標現象。在長期洗腦下,某些人眼中世界只剩黨同伐異,一切都要上綱到藍綠對決。對別人悲傷痛苦的同理心,已被拋到九霄雲外,全憑顏色論好惡。
但從輿論反應可看出,凡事都牽拖政治,用來罵立場相異者,所引發的回響終究負面居多。離開眾口鑠金的同溫層,社會上大部分的人,還是比想像中更冷靜、更理性。
對於堅持把鬥爭進行到底,總相信只要打出族群與統獨牌,仇恨動員「一抓就靈」的政治人物,或許可由此得到一點參考。
聯合報社論/一事無成的卓內閣,要用大漲價押注大罷免?
2025-02-07 00:21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台鐵掛牌首年虧損近138億元,創史上新高,台鐵董事會通過票價調漲案,平均漲幅26.8%,以北高為例,台北至新左營自強號票價將從824元漲至975元,北高自強號千元有找。台鐵示意圖。記者曾學仁/攝影
台鐵公司化滿一年,原預計去年虧損七十四億元,實際虧損卻高達一三八億元,近乎加倍。為此台鐵董事會決議調高票價,平均漲幅達廿六.八%,希望能在民國一一七年(二○二八年)達到損益平衡。台鐵漲價,會不會引發高鐵、捷運和客運業跟進,備受矚目。尤其,行政院對台電的千億元補貼遭刪,台電已擬妥一個調漲電價十三%的方案。當公部門帶頭調漲費率,民間各業要不萬物飛漲也難。
台鐵票價遭凍漲卅年,如今改制公司化,票價若再不調整,公司財務將永無健全之日。但是,票價一次調高廿六.八%,幅度並不算小。以台北到高雄自強號為例,票價將從八二四元調高為九七五元;與高鐵的北高一,四九○元相比,已相去不遠。如此一來,會不會降低台鐵原有的「價廉」優勢,使許多乘客轉而改搭高鐵以節省時間。包括若干區域性的短程旅客,是否將棄台鐵改搭捷運或客運,導致旅客流失,這都是台鐵必須隨時機敏因應調整的。
台鐵票價凍漲卅年,當然極不合理。對比之下,高鐵票價十七年未曾調整,台北捷運也已凍漲長達廿九年,同樣都是很不合理的事。台灣主政者「政治掛帥」的思維,對公營事業或公用事業動輒干預,往往把這些機構掐成「漸凍人」,台鐵就是最鮮明的例子。如果形象新穎的高鐵或北捷、高捷也步其後塵,那豈是人們所樂見之事?
事實上,去年油電雙漲後,高鐵即曾醞釀調整票價。高鐵當時稱,十七年來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累計達廿五.七%,加上高鐵明年將引進新世代列車,有龐大的資本支出;若維持現有票價,資金缺口將出現新高峰。根據高鐵的調整計畫,北高票價預計從現行的一,四九○元調高為一,七二○元,漲幅約十五%。但高鐵當時未立即行動,聲稱將等台鐵的調漲方案通過,再將高鐵的方案送交董事會。因此,台鐵調漲勢必引發高鐵票價連動,已可預期。
再看台北捷運,從民國八十五年(一九九六年)通車以來,即從未調整票價。去年油電雙漲後,北捷極力克制調漲的欲望,只將常客的優惠折扣縮減。此舉,恐怕也是唯恐影響去年底大選的無奈之舉。近三年台電四度調高電價,累積漲幅達七十五%,對北捷財務壓力極大。與他國比較,自民國九十九年(二○一○年)以來,首爾地鐵漲幅四十七%,紐約地鐵漲幅卅九%,台北捷運卻始終動彈不得。北捷每日平均運量約兩百萬人次,卻因票價長年凍漲,今年將首度出現虧損。人們難道要眼睜睜看著它變成另一個台鐵?
台鐵漲價,勢必觸動高鐵和北捷跟進,進一步引發蠢動的物價燎原。這些,恐是無可避免的發展。而追溯其源頭,都與錯誤的能源政策使台電不堪賠累、而接連調漲有關。卓榮泰就任行政院長以來,外界看不到他拿出任何福國利民的行政作為,卻只見他對在野黨一再強硬的覆議和駁斥,目的在拉升「大罷免」的仇恨氛圍。如今,大罷免已箭在弦上,而八月投票時,將適逢這些交通公用事業價格漲勢齊發。試問,屆時民眾會覺得該欣然投民進黨一票嗎?
最近全球都對川普大打關稅戰保持高度警惕,唯卓榮泰對川普鎖定台灣晶片產業,竟稱「這是台灣的好機會」,我們要創造更好的發展。如此對世局時事懵然無感的閣揆,到底對國際經濟和國內產業有什麼認識,對川普大刀橫掃的狂暴又有什麼準備,實讓人憂心。如果面對世界變局茫無所覺,心心念念只想著大罷免的仇恨動員,這樣的閣揆,如何能讓人民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