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賴須改弦更張挽回民心
◆ 核綠共存 走出能源新路徑
◆ 賴仗勢欺人性格招致挫敗
◆ 民進黨應放棄非核家園
◆ 綠不換柯總召難翻身
◆ 盧秀燕不選黨魁 打破家天下思維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向原住民的韌性智慧學習
◆ 無法治觀念 朝野協商只是空談
◆ 限制計程車進入機場是雙輸政策 問題不會因拖延而消失 2025-06-13 00:00
◆ 審慎管制輔以自律機制,促進融資租賃業與企業共榮 2025-05-21 00:00
◆ 用腳投票!是誰綁住外送員的雙腳? 2024-12-20 10:00
◆ 保障勞工權益與併購競爭審查:雙軌權責,一個共同目標 2024-12-02 10:42
◆ 支持政府之政策下金融整併的利多發酵 2024-10-24 00:00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向原住民的韌性智慧學習
2025-08-27 00:00 聯合報/ 郭瓊瑩(作者為中華民國景觀學會榮譽理事長)
與大自然共生已數千年的印地安人,自有一套適應自然、與之互動的哲學觀。攝影/郭瓊瑩
在險峻的高山、高緯度高海拔的平原,原住民以傳統智慧面對它,且以最經濟效能的方式與之共生。攝影/郭瓊瑩
一名美國醫學院學生被派到西部印地安保留區實習時,在加護病房見證了令他驚訝的一幕-一位幾乎已臨垂死邊緣的老先生,因巫師在病榻前吟唱祈禱詩,其破表的血壓漸漸平穩下來、起死回生,醫學生人生第一次與 Native Healing(原生治療)接觸,讓他對現代醫學有了全新的認知與啟發。
他頓悟到-我慣性用「聽筒」聆聽患者的心跳,卻忘了用「心」傾聽他整個「人」的訊息。因而展開了其原生治療的多光譜醫療之路;亦即結合傳統智慧和現代醫療科技,以一種更整體融合身心靈平衡的方式,透過原住民之傳統儀式、草藥與家庭支持來促進健康與病體康復。這些有著千年傳統的智慧,分布在全球各個原住民族中,包括我們台灣。
我曾經頗為訝異,在海拔四至五千公尺高的青藏高原上,那些藏民如何生存?如何維持健康?這是身處都會區、享有豐富醫療資源的我們難以想像的。後來發現,藏醫有一套身心靈養生修護的自然哲理,如同印地安人對大自然的信仰-太陽、土地、風、雨,正是一個完整的生態循環體系。在世界各地原住民的血液中,早已深植了尊敬大地的「倫理」價值觀;他們深信人生就如同一場愉悅旅途,沿途會遇見雲、雨、霧、植物、花粉…,而這一切均環繞著美好,且是完整、完善的。
台灣原住民的傳統歌謠,有許多均流露出對大自然的尊敬和信仰。一首布農族的歌謠是和螢火蟲對話:「過來呀螢火蟲,那邊的水是苦的,這邊的水是甜的…」,對族群而言,真的是眾生平等。當代排灣族創作歌手戴曉君的作品「順著河流走」,也展露出無疆界的自然野性美,這些均源自其骨子裡的「自然信仰」基因。
阿美族歌手騰莫言.基鬧,吟唱著海岸山脈,呼籲「還地於河、還石於河、還魚於河、還水於河」,則是來自吉拉米代部落的大地之聲,此信念不正是教科書上推動的自然工法、自然復育與療癒嗎?達悟族的半穴居屋設計,早已超越今日大家對氣候變遷、海平面上升威脅的因應技術;高腳亭看海、半穴居屋抗風浪,這些傳統智慧的傳承,不僅是科學的且是美麗的(印地安人認為的 Beauty)。
日月潭畔的邵族依水而生,他們的漁獵文化用「浮田」防浪、保護魚卵,與大自然共生,這均無需高科技工具;其煥發的智慧光芒,卻令所謂的「文明世代」望塵莫及。藏北高原上沒有供暖,但喇嘛們早已知用鋁片與鏡片,在大太陽下聚光生熱、煮水烹調,這比今日遍布台灣西部平原的太陽能光電板早了數個世紀。
如今人類處於 AI 幾乎全能的世代,也同樣面對著不可預測的未來威脅。若再回過頭來,用「心」向原住民的傳統智慧學習,或許生態烏托邦也能有成真的一天。
無法治觀念 朝野協商只是空談
2025-08-27 00:00 聯合報/ 紀俊臣/台灣公共政策學會理事長(新北市)
修憲委員會推舉主席時,國民黨團總召傅崑萁(左)推著民進黨團總召柯建銘(右)擔任主席,在朝野立委的掌聲中,柯建銘上台擔任主席。記者邱德祥/攝影
賴清德總統於八二三公投及七位立委罷免不通過後,發表談話,表示對於未來國政治理希望行政立法之間能加強對話和溝通。這誠然是國政所必要的作為和行動,問題是如何加強對話和溝通?如以目前的不成文機制言之,根本是虛晃一招而已,將毫無對話的「政治效果」;如以立法院已成文的協商機制言之,在民進黨團總召柯建銘毫無民主法治素養的「胡扯」作風下,朝野協商顯然是空談。基於上揭的現成機制言之,賴總統所稱的談話,不僅是無話可對,而且只是偏聽的代名詞而已。
基本上,朝野要加強對話,有一基本前提,就是民主法治素養的形塑。設若民主法治素養尚停留在「聽訓」和「獨裁」的「民主獨裁」階段,朝野對話必然徒托空言。務望賴政府和民進黨團隊能有「少數服從多數;多數尊重少數」的民主素養;更該有依法行政、依法裁法的法治素養;尤其法治觀念是賴政府當前最欠缺的,有法律不照法律施政,即是賴政府的政治縮影。
賴政府如要落實行政立法的對話和溝通,就是要力行最基本的民主法治行為原則,一切依法而且是衛平之法,具有憲政主義的法作為。此外,筆者認為未來在協商機制上,尚可依下列作為行之:
第一,賴政府應在社會賢達中,託付具有朝野協商統合能力的國家股肱分子,擔任朝野協商的「媒合角色」。此項機制向來是我國最欠缺的制度設計,卻是嗣後朝野協商能否成功的關鍵因子。務望賴政府能找到朝野皆能接受,甚至兩岸關係上亦有「傳話能量」之人,以為國是做出貢獻。其實協商機制如有好的政治效應,對於賴總統連任亦有諸多政治作用,賴政府應審慎為之。
第二,朝野協商分為中央與地方間、政黨間及立院朝野黨團間三類型。中央與地方間協商,可由行政院或國發會,甚至內政部,就不同議題及政治影響程度,建構協商機制;尤其在施行新財劃法後,能儘快建立「預算編列前之協商機制」,必然可減少立院審查國家總預算的朝野折衝困難;設若牽涉全民利益的重大議題,宜由政黨峰會決定,希望民進黨主席或總統能多與在野黨領袖有「國是對話」機制,以求根本解決朝野對立,自然可削弱朝野間的高仇恨值。至於立院朝野黨團的協商,依照立法院組織法已有法制化機制。之所以績效不彰,除須調整各黨團代表人員外,還要強化黨團幕僚人力,培育具談判或協商的可造之才。
第三,協商的議題可以先行溝通形成。質言之,協商的議題不宜片面由執政黨或行政部門決定,能透過朝野溝通,而不是依媒體看風向。針對當前國內外政治情勢,如能本諸維護國家主權獨立的大前提,以推行朝野協商,必然可制定最適規模的法制,以為國用。
以上建議皆是基於本人多年來向參與協商和觀察的些許心得,希望賴政府能有誠意強化朝野對話。
賴須改弦更張挽回民心
2025-08-27 00:00 聯合報/ 曾士宇/大學教師(新竹市)
大罷免、大失敗,賴清德總統的執政路線受挑戰。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觀察賴政府在七二六、八二三「大罷免大潰敗」後,檢討力道嚴重不足;賴清德總統選後的發言,僅對所謂「公民團體」致謝,對「更大民意」則以尊重帶過。同時閣揆卓榮泰獲得慰留,人事更動迄今無法令人耳目一新;加上所提總預算追加預算案,回編被刪預算浮濫,似乎仍預備與在野黨正面對抗;在關稅問題上,答詢依舊語焉不詳,缺乏政策的回應力與改革誠意。
事實上,賴清德政府上任已逾一年,從內政操作到外交處境,爭議頻仍,社會氛圍也呈現高度分裂。
首先是「大罷免」策略的失敗。執政黨原本企圖透過罷免在野黨立委來重新塑造國會版圖,卻因訴求過度政治化,反而激發社會反感。罷免制度原本設計在民主框架內,應屬例外性的監督工具;然而當它淪為政黨動員的武器時,民眾不僅質疑其正當性,甚至感受到社會對立的加深。罷免投票結果不僅未能如預期「團滅在野」,反倒成為執政黨民意支持度下滑的轉捩點。
再者,七月豪雨帶來中南部嚴重災情,政府救災動作卻顯遲緩。災後堆積的光電設施廢棄物,更牽動過往光電政策爭議,讓人聯想到產業發展與政商關係的不透明。這些事件疊加起來,使政府陷入「效率不足、責任不明」的困境。
更值得注意的是,年輕族群的民意流失。過去民進黨在世代議題與價值認同上具有優勢,如今卻因執政風格顯得強硬,與青年族群的期待逐漸背離。近期網路上嘲諷執政黨的創意短片與戲謔文宣廣為流傳,正反映了年輕選民對政治失望的另類抗議。
在對外上,賴政府強調「深化與美國合作」,然而,現實卻並不樂觀。與美方的經貿談判傳出不透明與條件失衡的質疑,台積電加碼赴美投資、軍購增加、關稅議題,皆被視為「先送大禮」卻未必換得相應回報,也引起社會疑慮。
在兩岸方面,政府雖提出「賴十七條」作為應對策略,但基本思路是以「敵我定位」為前提,限制兩岸交流、強化防範。這種路線固然能呼應部分民意,但長期而言,是否會使台灣喪失彈性與談判空間,值得思考。當前台海局勢風險升高,若僅以政治口號應對,而缺乏具體的務實規畫,恐怕難以保障台灣真正的安全。
賴政府的困境,不能僅歸咎於現任領導人的決策。蔡英文政府八年執政期間,民進黨長期在國會獲得過半席次,政策推動缺乏在野勢力的有效制衡。當權力高度集中於單一政黨時,用人唯親、政商糾葛、審查機制弱化的問題容易積累。許多爭議案件輕輕帶過,結果在新政府延續下來,甚至更加放大。
民主政治的核心價值,在於權力的制衡與透明。國會雖然可能阻礙行政效率,卻同時具有「防腐劑」的功能。
若執政者無視這一點,將制衡視為阻力而非保障,長遠而言便會使體制失去健康運作的空間。當「上下交相賊」的氛圍逐漸形成,再多的政治動員與媒體資源,也難以彌補民心的流失。
另一方面,危機亦可能成為轉機。若執政者願意真正「改弦更張」,包括重新檢視兩岸政策、調整與美談判的策略,並在內政上展現有效治理與清廉用人,仍有機會挽回民心。民主政治最重要的不是權力的壟斷,而是治理的正當性與回應性。唯有如此,才能避免因社會失望而加速政權輪替。
賴仗勢欺人性格招致挫敗
2025-08-27 00:00 聯合報/ 劉宗夏劉宗夏/金融分析者(台北市)
賴清德總統(中)、副總統蕭美琴(右)和前總統蔡英文(左)在總統官邸碰面,討論國內外局勢。圖/取自蔡英文臉書
民進黨暗中推動的大罷免行動終於落幕,重挫了執政黨與賴清德的聲望,賴政府本來想要施加給在野黨的打擊,完全反彈回來打到自己,掉進自作聰明的陷阱,宛如一齣政壇神劇。回想賴清德生涯兩次重大挫敗,似乎跟他性格上的某些特質有關,使他犯下錯誤判斷。所謂性格決定命運,賴如果沒意識到這些缺陷,歷史就會不斷重演。
是什麼缺陷讓他一再跌倒?那就是:自作聰明,仗勢欺人。第一次就是他趁蔡英文遭遇政治生涯重大打擊時想取而代之;可能有些人會覺得奇怪?因為記憶中是蔡英文用總統之尊來修理賴清德,仗勢欺人的不是蔡英文嗎?
當時賴清德擔任蔡的閣揆,民意支持度卻碾壓蔡,他仗著這個「勢」,不顧政治倫理,所以後來蔡英文用身為總統的優勢強力打壓賴清德,似乎也只是剛好。
賴清德欲趁蔡英文元氣未恢復想取而代之,這不是仗著對自己有利的民意之勢自作聰明嗎?而這次對在野黨的壓迫,更是顯而易見的仗勢欺人了。仗著手握國家機器、司法體系,民進黨利用權勢,讓自己享有明顯的競爭優勢。另外,透過媒體配合司法公審柯文哲,關押至今,處處充滿爭議。
上天給賴清德機會做總統,但賴不珍惜這個重任,只為自己的權位私利鬥爭在野,大罷免大失敗的結果,看起來就像是個上天的教訓。
綠不換柯總召難翻身
2025-08-27 00:00 聯合報/ 高文文/公(新北市)
民進黨立院黨團總召柯建銘。本報資料照片
大罷免重挫,立院民進黨團幹事長吳思瑤等幹部宣布不續任並主張「重整隊形」,但總召柯建銘堅不辭職。
柯建銘自稱是大罷免發起人,曾誇下海口能罷免多位藍委,然而七二六、八二三投票接連慘敗,未料柯仍老神在在,與外界認知柯應負最大責任,辭去總召甚至不分區立委,迥然不同,令人匪夷所思。
賴政府內閣一團亂,除了幾位爭議閣員已陸續請辭外,賴總統與卓揆均表示會再適度調整。筆者認為,立院總召的形象及重要性不亞於閣員,以柯建銘的作風,尤其續任總召,不只朝野立委難以和諧,恐怕也會連累新內閣團隊,民進黨更別想要翻身。
盧秀燕不選黨魁 打破家天下思維
2025-08-27 00:00 聯合報/ 吳成豐/靜宜大學退休教授(台中市)
朱立倫(右)請盧秀燕(左)請盧秀燕再三思、再考慮,接任黨主席。圖/聯合報資料照
見聯合報頭版頭條新聞「盧秀燕不參選黨主席,黨主席不該由任何人指定」,筆者腦中迅即浮現一幅圖像,就是所有組織的傳承均應摒棄「家天下」思維;無論現今行政院布局人事,抑或立法院藍綠黨團人事調整,均應如此。盧市長在被國民黨主席朱立倫點名「接棒」的次日,即公開直白表明不宜「欽定」,而應由有意願的人公平競選。這是引導組織變革的必備條件,尤其台灣正值變革與挑戰交匯之際,朝野務必深省「革新必先革人」。
第一,須瞭解「大罷免」之所以不如綠營所願的癥結。那位「資深立委」屢屢狂言下,其描繪的圖像是不分是非、對所有藍委大屠殺。另有綠委在八二三罷免投票前,仍無視第一輪投票失利的肇因,繼續高唱許多人不認同的「藍白沒收人民的罷免權利」、「跟人民與台灣民主作對」。大罷免的失敗,可說源起於人的錯誤思考與決策。
第二,藍營立法院黨團亦需自省,紛擾多時的大罷免,與藍委真的全然無關嗎?黨團主事者對於自身提案的態度是否草率?刪減預算是否失之精準?面臨議事失序時,黨團乃至黨中央可有機制撥亂反正?藍綠在大罷免結束後均喊出團結,但關鍵仍在選才用人上。報載綠營黨團有多人請辭,藍營黨團卻寂然無聲;無聲不代表黨內團結,藍營黨團人事調整亦不可偏廢,因為此後的朝野論政攻防絕不會歇止。
奧地利哲學家維根斯坦提出「語言、思想、世界」的三重結構。三重結構之意是,我們使用語言投射出我們的思想圖像,此圖像代表對這個世界的事實認定。賴總統於八二三之夜發表談話提出「四個調整」,包括內閣改組,惟改組若淪為政治酬庸,則縱使改組也無益。這幅「無益的政治酬庸」圖像,是賴總統語言的投射與認定。民國一一七年(二○二八)大選,民意是否可能出現另一種嶄新圖像?
民進黨應放棄非核家園
2025-08-27 00:00 聯合報/ 陳立誠/台灣能源部落格版主(台北市)
媒體報導,經濟部綠能科技產業推動中心前副執行長鄭亦麟涉及收受賄賂,在任內協助綠能業者向台電施壓關說「饋電容量」。台南市調查處日昨發動大規模搜索行動,將鄭移送地檢署,鄭面對媒體詢問有無收賄,未發一語,並已遭檢方聲押禁見。
鄭亦麟曾任綠營智庫「新境界文教基金會」副研究員,襄助小英能源政策首席智囊吳政忠編寫「新能源計畫」白皮書,是民國一○五年(二○一六年)總統大選民進黨的能源政策操盤手之一。
鄭之專長領域為綠能發展及能源轉型,正是當時小英政府急需,在大選後出任行政院能源及減碳辦公室主任。鄭在廿七歲即搭直升機般的擔任綠推中心副執行長,曾引起軒然大波,但大家知道他的後台老板是時任政務委員吳政忠後,方知朝中有人好辦事。鄭之後還以「小英男孩」響亮封號行走江湖。
此次弊案主要涉及光電標案,但鄭對台灣綠能發展的主要「貢獻」其實是離岸風電。鄭亦麟在擔任綠推中心副執行長期間力推離岸風電,曾說「台灣經濟已很久沒有這麼令人興奮」,宣稱離岸風電將可帶動約一兆元的投資,創造二萬個就業機會。結果如何?強推離岸風電,給台灣造成近兆元的巨大損失!
為何蔡政府力推綠電?其實與非核家園政策脫不了關係。為了填補廢核後每年四百億度的無碳電力缺口,只好花兩兆元建設光電與風電。但與核電相較,光電與風電的能量密度極低,發同樣度數的電力,風光電需要超過百倍面積,完全不適合人口密度居全球前列的台灣。這也就是為何光電設置於漁塭、風電設置於海上。目前風、光電提供台灣不到一成電力,台灣綠電密度在全球卻已獨占鰲頭。
近年綠電與民爭地、弊案頻傳,民眾漸漸醒悟以綠電取代核電政策之荒謬。上周核三延役公投,四三四萬贊成票輾壓一五一萬反對票,贊成與反對比例約為三比一,即為明證。
反核是落伍的理念,卅年前全球環保團體的「聖杯」或為反核,現在已改為「減碳」。台灣尤為特殊,卅年前民進黨反核有其政治目的,年輕一代未必知道,當年民進黨反核最重要的口號並非環境保護,而是「反核就是反獨裁」,將核能與國民黨「威權統治」掛勾,以「反核」集結社會上反對國民黨的力量。但這口號極為荒誕,歐美不知有多少民主先進國家都有核能電廠,核能發電與「專制威權」有何因果關係?
台灣社會已覺醒,核三公投三比一的比例,民意已表達得再清楚不過,年輕人絕大多數亦支持核電。在「大罷免」卅二比○失敗的壓力下,民進黨內竟然還有許多反核死硬派,還要與社會上支持核能的共識繼續對著幹,是嫌輸得還不夠?即使不以台灣前途為念,就算為了維持政權,民進黨都應該放棄非核家園政策,尊重民意、立即務實進行核電延役作業。
核綠共存 走出能源新路徑
2025-08-27 00:00 聯合報/ 林文寶/高師大事業經營系教授(高雄市)
核三廠。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今年五月十七日,隨著核三廠二號機正式停機,台灣實質上邁入了「非核家園」的時代。與此同時,國際風向似乎正在轉變。同樣身處地震帶,且能源高度依賴進口的日本,在福島核災的慘痛教訓後,卻因現實考量而重啟核電;而在太平洋彼岸,美國總統川普更以「世紀騙局」的辛辣言詞,猛烈抨擊再生能源。這股「核能回潮」的趨勢,與台灣堅定的廢核路徑形成強烈對比,引發了深刻的辯題:台灣堅持廢核,究竟是高瞻遠矚的能源革命,還是將自己推向險境的政策豪賭?
跳脫非黑即白的二元對立,「綠能是騙局」顯然是過於簡化的政治語言,但其背後所指的能源穩定性、成本效益與環境衝擊等,卻是任何能源政策都必須嚴肅面對的真實挑戰;而將核能視為萬靈丹,亦忽略了其風險與社會成本。
和碩董事長童子賢等人認為,台灣民意已清楚展現對「核綠共存」的共識,不應將核能與綠能視為互斥選項,而應思考如何將核能做為能源轉型過程中的過渡或輔助,與再生能源互補,共同確保供電穩定,同時逐步降低碳排放,這或許是擺脫「能源意識形態」僵局的可能路徑。
除了外部的國際趨勢,決定台灣能源未來的關鍵因素,更多來自於內部不斷變化的公眾輿論,以及將能源議題當作籌碼的政治角力。兩者相互交織使科學問題政治化,專業討論空間備受擠壓。核能議題在台灣早已超越科學與工程的範疇,淪為政黨對立的代理戰場。民進黨將非核家園視為神主牌,任何鬆動都是對理念的背叛;而在野黨則將重啟核電作為挑戰執政黨能源政策、爭取民意支持的有力政治籌碼。
台灣的能源政策討論,是否能擺脫「擁核」與「反核」的極端對立?我們需要的不是選邊站,而是建立一個基於科學證據、涵蓋內外部成本的風險評估與效益分析,務實地探討「核綠共存」的可行性。
其次,我們應如何從日本的經驗中,深刻理解「重啟核電」所需要付出的嚴謹程序與代價,而非僅僅看到「回歸」的表象?又該如何從美國的經驗中,警惕「能源政策政治化」帶來的劇烈擺盪與長遠傷害?弭平民意「感受」與專業「認知」之間的鴻溝,是走出僵局的關鍵。政府、專業社群與媒體,都有責任以更透明、更易懂的方式,向公眾揭示能源政策背後的真實成本與風險,建立一個能夠理性對話的社會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