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3日 星期一

【專家之眼】鄭麗文提普亭非獨裁者 心裡想的是台灣(十四)

◆  【專家之眼】鄭麗文提普亭非獨裁者 心裡想的是台灣(十四)
◆  【專家之眼】駁中央再修法三論:新財劃法已拉近財政城鄉差距










【專家之眼】鄭麗文提普亭非獨裁者 心裡想的是台灣


2025-11-03 08:39  聯合報/ 楊穎超/銘傳大學副教授
國民黨11月1日舉行第22屆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國民黨新任主席鄭麗文上台發言。記者曾原信/攝影


國民黨新任主席鄭麗文接受外媒專訪,談及她的兩岸願景台灣面對的國際現實。其中有好幾點值得注意,但多數報導卻放在她講俄羅斯總統普亭不是獨裁者。即便此點,在台灣政治的語境下,鄭的談話亦有發人深省之處。

首先該釐清的,是學理上,鄭的民主概念符合早期修正型民主理論,認為民主政治基本僅為人民選擇決策者一種特殊程序。該程序後來被細緻化,出現包括定期、有兩位以上候選人等各種指標,重點是執政者在選舉時有被打敗可能,才能稱之為民主國家。隨著獨裁政權進化後續民主概念與時俱進發展至參與審議民主,或者加入對人民自由權評估分類

然而,民主與自由不是必然連在一起的概念,甚至有矛盾部分。在制度上反映出來的,即選舉是多數決,產生國會多數制定法律,但僅僅幾個沒有民意基礎的大法官,卻能以維護自由權利之名推翻總統國會決定。多數台灣人民看內外政治,就有了兩套標準對外有從自由論民主意味對內,則寬容選舉等於民主邏輯

之所以會這樣說,是因為台灣人民看俄羅斯,應該還是多視為獨裁政權。普亭被稱為獨裁者,是因為俄羅斯國內,沒人敢跟他唱反調,但嚴格來講,社會還是有人敢,只是真正有實力的異議者早多被連番修理,自由甚至生命權都有被威脅消滅之虞,以致現存檯面上的挑戰者不具影響普亭持續執政能力,才出現壓倒性勝利選舉結果。這就有從自由論民主意味

如果注意到反對派台灣政治的論述,也是反映了類似情況。除了立法院外,另外四權可被總統伸手的機關,沒有一個敢表達與賴總統不同意見,而在政府之外,例如兩顆子彈的三一九槍擊案,反對陣營質疑選舉程序公正性、批評民進黨主政下的台灣追殺反對黨,墮入「不自由的民主」,乃至於民眾黨主席被關,甚至連執政黨立委遭檢調搜索時,也要高喊「政治干預司法、司法干預初選」。然而,凡此種種現象,卻還沒動搖台灣主流民意對我國仍是民主國家的信心,這顯然與國人評估其他國家是否民主標準有違。鄭作為台灣政治人物,多從在地政治實踐思考現象本質,應有她的道理。

更深層一點想,這種「一個國家,兩種政治」的人民感受,並非始自今日,從兩蔣時代就開始了。雖然當時在中國認同占有主流位置情勢下,沒人有挑戰執政者的聲望,但從報載左翼分子被抓,到後來黨外菁英可在選舉假期聲淚俱下控訴司法不公情治機關騷擾,關於該時期的白色恐怖氛圍,理當嚴謹學界陳述「戒嚴之下的台灣社會人人自危」、「民眾的日常生活都在這般天羅地網滴水不漏多重監視下,動輒得咎」、「使人人如驚弓之鳥,為了自我保護,親人朋友相互提防彼此監視、人際之間的信任關係破產社會道德人性尊嚴受到嚴厲摧殘」等,然而,反映在同時代的普選投票民調數字,卻是國民黨長期穩定獲有大約七成高得票支持率

高得票率固然有賄選作票加料,但在無論是否有黨外菁英挑戰情況下,仍無礙於獲票與支持率的長期穩定,可知當時台灣主流民意意向。如果我們相信學界恐怖陳述有部分親歷者真實根據,再檢視同時進行的投票民調資料,可知不論是否懷有更高價值,多數人對少數人遭遇沒有行為反應,是台式民主政治常態

其次,看其上下文脈絡,鄭講的是當今沒有任何一國領導可以獨裁決定國際事務之意。專訪所提到的俄烏戰爭起因,國際上至少有兩種說法。鄭認為北約東擴才導致普亭出兵的決定並不孤單,當代國際關係現實主義學派大師 John Mearsheimer 也是如此認為。反映在美中台與兩岸關係裡,台灣應該怎麼做,成了她理所當然地推論。

第三,曾為民進黨員的鄭主席,專訪中提到李登輝推動兩國論時,美國 AIT 第一時間要制止此事。而立刻接到 AIT 要冷處理,絕對不可以附和指令的民進黨,反應是什麼呢?根據鄭說法,看起來堅定主張台獨、反獨裁的民進黨是全黨接受這個指令。回想當時情況,外界也確實沒看到個別綠營人士有什麼動作;關於此說,也還沒看到民進黨高層出面否認。那時民進黨內是否也是有領導獨斷做此決定呢?如果沒有,民進黨全黨都真的如此配合當時國際強權指令,一旦亞洲權力時勢移轉政客又會做出什麼變化?恐怕更令人憂心了。

本文意旨並非強要為政黨領袖解釋,而是想指出台灣多數人對少數人遭遇沒有反應,以及幾乎缺乏制衡總統政治制度,這是產生獨裁者溫床國人所驕傲的民主招牌,究竟是什麼性質建立在何種基礎之上?倒是該有人好好探究一番













【專家之眼】駁中央再修法三論:新財劃法已拉近財政城鄉差距


2025-11-03 08:24  聯合報/ 陳國樑/政大財政系教授暨系主任
近日行政院與財政部接連對外表示,將積極推動《財劃法》的再度修訂,行政院長卓榮泰也預告:院版草案將於年底前推出。圖為行政院長卓榮泰/報系資料照


近日行政院與財政部接連對外表示,將積極推動《財劃法》的再度修訂,行政院長卓榮泰也預告:院版草案將於年底前推出。

梳理中央對於再修法訴求,主要聚焦於三大論點:一、分配公式存在疏漏,致使部分統籌稅款無法分配。二、現行版本僅關注財源分配,未連動事權劃分。三、當前水平分配指標設定不當,導致財政城鄉差距擴大。

然而,這三大論述皆缺乏足夠正當性事實依據,將現行《財劃法》棄之若敝屣,進行全面修正

首先針對「分配公式錯誤」之論。根據資料,115年度中央統籌分配稅款總額為8,841億元,其中確有345.52億元因現行公式疏漏無法分配。然而,此數額僅佔總金額不到4% 的比例。法律文字出現技術性疏漏,固然有修正必要,但其發生的原因與機理十分明確,絕不足以構成「推翻」全盤分配公式的理由

試問,若考試試卷中某一題目之小題配分有誤,導致分數總和小於100,合理的解決之道,當然是直接修正該配分錯誤,以使總和回歸100,豈有僅因此小瑕疵,便驟然認定老師必須重新命題要求全體考生重新應試荒謬邏輯

其次關於「未連動事權劃分」之指摘,更是混淆了優先順序。根據《憲法》所確立的中央與地方分權共治精神,兩級政府間的財政收支應依循《地制法》與《財劃法》,按各項政事與計畫的性質進行分類與檢討,方為正道。凡屬地方自治範疇之事項,在地方財源足以支應前提下,支出應由地方自行負擔;至於中央政策所需的額外支出,理應由中央承擔,絕不容許恣意轉嫁予地方。

依上原則,中央與地方當務之急,在於針對現行各項支出劃分進行務實、理性調整。然而,行政院與財政部不僅未展現積極作為,反而在缺乏進一步辯證與任何檢討報告的情況下,便輕率高唱全面修法之調,其訴求沒有合理性與說服力

最後,也是最關鍵論點,即行政院與財政部一再強調「目前水平分配指標導致財政城鄉差距擴大」的說法,必須接受數據的嚴格檢視

分析比較114與115年度,即修法前後中央普通統籌分配稅款分配各地方政府明細,可得出以下三項證據

證據一新法極大提升整體地方財政自主能力

普通統籌分配稅款通知分配總金額自114年度之4,461.17億元,增加至115年度之8,488.28億元,新增4,027.11億元,成長率為90.27%。由於統籌稅款屬於地方政府當年度稅課收入,總金額幾近翻倍的增加,說明修法大幅增加整體地方自有財源

證據二修法後財源分配從直轄市向一般縣市傾斜,拉近直轄市與一般縣市兩大群體間之差距

直轄市獲配普通統籌稅款金額之比重,自114年度之65.17%,下跌至115年度之56.02%;另一方面,一般縣市獲配之比重,則自26.13%,增加至34.91%;直轄市受分配比重下降、一般縣市比重上升

證據三直轄市間分配比例維持穩定,縣市間分配差距明顯縮小

在直轄市群體,普通統籌分配稅款平均成長率為63.57%。從獲配金額變異係數coefficient of variation)來看,114年度為0.28,115年度為0.29,變化甚微,表明新法並未明顯改變直轄市間原有相對分配結構

至於一般縣市群體,普通統籌分配稅款平均成長率則高達143.12%,本島所有縣市獲配稅款金額,至少都增加了一倍以上。更值得注意的是,獲配金額變異係數,自114年度的0.35縮減至115年度的0.27。變異係數明顯縮減,證明本島一般縣市間,獲配統籌稅款的金額差距相對於平均金額已然縮小亦即新法導致統籌稅款在縣市間的分配,更趨於平均

綜上三項證據,新《財劃法》不僅使地方自有財源普遍增加,且一般縣市的增幅明顯大於直轄市更關鍵的是,新法有效縮減了本島一般縣市之間分配差距。行政院與財政部所謂「目前水平分配指標導致財政城鄉差距擴大」的說法,不僅缺乏事實依據,更明顯背離數據事實

總結而言,行政院與財政部所提出的三大再修法論述,在邏輯上站不住腳,在事權劃分混淆優先秩序,在客觀數據事實面前更顯虛妄。若中央執意依據規劃強行推動全面修法,是製造財政體系紛擾割裂此等政治操作,必然導致地方發展停滯社會資源空轉以及國家能量虛耗,中央宜審慎其事,懸崖勒馬








陳冲/經貿同盟 軍事同盟 縱橫捭闔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陳冲/經貿同盟 軍事同盟 縱橫捭闔









陳冲/經貿同盟 軍事同盟 縱橫捭闔


2025-11-03 00:01  聯合報/陳冲(作者為財團法人新世代金融基金會董事長)


重磅消息!冷戰結束卅五年後,亞太地區第一個軍事同盟成立!不在東亞、北亞所謂的軍事熱區,也不在東南亞戰爭潛勢區,而在南半球澳紐,不是一般理解澳紐,而是澳洲巴布亞紐幾內亞(簡稱巴紐)。

本年十月六日雙方簽署協定,雖然軍事合作對澳洲不算是第一遭,但去年與本身連銀行都無的諾魯、吐瓦魯、而人口僅萬餘的蕞爾小國結盟,並無任何實質意義,連澳洲本身都很低調。但巴紐人口多達一千餘萬,幅員又廣,雙方又有共同防禦條款,巴紐國民更可在萬人限額內參加澳洲軍隊服役,萬人看似不多,然以澳洲三軍總人數不過六萬而言,雙方結盟可謂誠意十足,而就地緣政治觀察,隱含意義更大,強過日本所謂的區域安全

台灣一直很關注巴紐千萬人口在國際上的分量,可惜外交事務不很順利,民國八十八年(一九九九年)雙方曾一度宣布建交,結果十七天後,沒錯!十七天後又宣布斷交,可見外交戰場拚搏慘烈。民國九十五年(二○○六年),曾有外交掮客透過國安會願以三千萬美元中介建交,結果徒留詐騙案疑雲,據云國庫損失超過千萬。及至民國一一二年(二○二三年)巴紐突又宣布撤回台灣商務代表處,改在首都莫士比設立一人代表處,連續創下外交史奇譚。不過有關巴紐更激烈外交肉搏,近年則在坎培拉北京之間展開。

最近西方媒體大幅報導巴紐與澳洲的軍事同盟,乍看似無特別,因巴紐在二次大戰前原劃歸澳洲統治,戰後獨立,屬大英國協,本就淵源甚深。但因巴紐地處軍事要衝,近年又與北京在經貿軍事訓練合作,地緣政治敏感。近十年來,美國捨亞太改採印太觀念戰略重心已有變更。民國一一○年(二○二一年),美英澳合組 AUKUS,表面上是協助澳洲打造核子潛艦,實際上心照不宣,是南太平洋海上軍事聯盟十月底川普訪問韓國拋出技術援助建造核艦消息,恰與 AUKUS 相呼應,是否變相擴大聯盟,令人不免多心。

南太平洋諸島國,多處戰略要津,以去年初與中華民國斷交的諾魯為例,一戰時德國海軍基地,二戰時日本設空軍基地軍事價值不在話下。小國沒有本土銀行,全國只有澳銀Bendigo)分行,與台灣斷交後,澳商銀不堪虧損撤出,結果中國銀行表態補位。民國一一三年(二○二四年)底,澳洲政府與諾魯簽訂安全協議,大型的 CB 銀行同意 Bendigo 撤出後即行進駐,可見在國際縱橫捭闔上,澳洲肩負鞏固南太平洋國家重責名為安全(軍事)協議,實際上內容涵蓋金融、基建、教育、醫療,財務援助等民國一一三年(二○二四年)四月十日本基金會曾發表「快樂島 戰雲密布」一文,承十家媒體轉載,即描述諾魯微妙異動,也惋惜台北未藉金融服務的提供保住一席邦交國

由南太平洋近日的發展觀察,軍事及經貿很難脫鉤,軍事聯盟沒有經貿為輔,常難以成局,而經貿聯盟欠缺安全撐腰,往往左支右絀,「經濟學人」雜誌評論澳紐事件時,將安全與支票簿夾敘,可見一斑。

川普亞洲行,與日韓元首會談,宣示區域安全,隱含軍事同盟意味;而與東協則是等距外交,四平八穩,「從從容容」。最尷尬恐怕台灣,既非區域也非等距,充其量是押寶單邊,但盟國(美)利益優先,恐怕是地緣政治(或經濟)上,籌碼最少牌局,不可不慎

十月底,川普在關稅戰方興未艾之際,宣示重啟resume核試,予人在經貿軍事夾纏中,又增不少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