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28日 星期日

經濟/升息之外 看懂葉倫演說的門道

.聯合報社論..無視幫派式壟斷 司法改革之大患
.聯合報黑白集.碎片變成系統
.經濟日報社論.升息之外 看懂葉倫演說的門道







經濟/升息之外 看懂葉倫演說的門道


2016-08-28 02:47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台」,應該是對美國聯準會(Fed)主席葉倫「傑克森洞」年會演說的適當註腳。演說內容涵蓋「當前經濟情勢與展望」與「聯準會的貨幣政策工具」兩部分,凸顯出Fed將繼續「漸進式」升息的決心,同時排除增加新政策工具的可能性。葉倫立論堅實穩健,氣勢橫掃千軍,為當前高度不確定的國際經濟與金融情勢掃除了一些不必要的猜測與預期。
金融市場當然希望能從演說中解讀出Fed是否會在近期內升息,尤其是9月,但結果可能感到失望,因為葉倫只表示「我相信最近幾月來升息的可能性已經增強」,「預期聯邦利率漸進式上升應屬適當」,但「仍要看後續公布的經濟數據」。這其實是各界預料中的說法,沒有「驚喜」,也沒有「驚嚇」。
但這些絕非「廢話」。葉倫開宗明義就強調「目前美國經濟正逼近Fed所訂的充分就業及物價穩定雙重目標」,且「預測實質國內生產毛額(GDP)將溫和成長,勞動市場將再增強,通膨率將在未來幾年內上升到2%」,這都展現Fed持續升息的決心,且絕不是只會再升一次;當然「如果發生震撼使經濟展望改變時,貨幣政策便須調整」。
因此要預測下次升息的時機,首先要看9月初將公布的8月就業報告。如果非農業就業人數增加逾20萬人,9月下旬幾乎已篤定升息;至於11月美國總統大選是否會影響升息?如果因為經濟數據強勁而升息,表示對歐巴馬經濟施政的肯定,希拉蕊陣營反而會以此為「利多」;至於川普,反正他已經表示當選後不會再提名葉倫續任,Fed應該不會考慮此點。
對金融市場而言,就算9月升息也不過1碼,且幾乎可以排除今年內再升的可能性。事實上Fed去年12月升息迄今,公債殖利率不升反降,美股不跌反漲,且美元對主要貨幣還貶值約4%,這些都為升息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這篇演說的真正重點其實在第二部分,尤其是「貨幣政策的未來」,闡釋Fed未來幾年將如何最有效地執行貨幣政策,更「聚焦於現有的政策工具是否能適當因應未來經濟滑坡」,及是否需要「考慮一些新增的政策選項」。
對此葉倫首先捍衛Fed為因應金融海嘯及經濟衰退,所採取的「購買資產(即QE)」及「未來利率指引」兩項新創工具的有效性,而且不僅過去有效,未來仍將以這兩項工具來因應下一次經濟滑坡。至於新的工具選項,「未來的決策官員可以視需要而開發」;這明確表示葉倫絕不考慮實施「負利率」,遑論「直升機撒錢」之類的激烈政策。
葉倫也明白表示她的利率目標是3%左右;外界質疑利率目標如此之低,一旦再次碰到經濟衰退,Fed藉降息以刺激經濟復甦的空間將遠遠不夠。葉倫也承認過去為拯救衰退,平均降息幅度為5.5個百分點,因此「要因應平均程度的衰退,似乎還差約2.5個百分點的升息空間」。但她強調以往之所以需要較大的降息空間,是為了要先「矯正之前不當的貨幣政策」;因為以往在衰退之前,利率普遍已過高,所以Fed才需多降;她的目標利率僅3%,絕不算高,因此再碰到衰退時便不需要如以往般大幅降息;將利率重新降到0,再配合QE及利率指引這兩項創新的工具,便「足以因應」。
葉倫演說中真正的震撼,在於她為「QE退場」埋下伏筆。雖然現在決定先升息,但「Fed到某一時點時,對於到期債券所取得的本金將停止再投資,或逐步減少再投資的金額」。儘管「要經過許多年才會被動地使資產減少到較正常的水準」,但葉倫也表示Fed「不能忘記在適當時機脫離寬鬆的貨幣政策」,金融市場自然也不應忘記此事。
葉倫最後強調,雖然財政政策與結構改革非常重要,但貨幣政策仍然舉足輕重,絕非外界所形容的「強弩之末」或「彈盡援絕」。這既展現葉倫的自信,以及對美國經濟的信心,更凸顯她對升息的立場堅定不移。

聯合/碎片變成系統


2016-08-28 02:47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蔡英文總統。 記者鄭清元/攝影


執政百日,蔡政府碎片化的政治凸槌,已漸漸組合成系統性的總體危機。
一、愈來愈違離民主體制:憲法規範的中央政府體制,畢竟是雙首長制,但爾今已有人稱蔡英文操作的是「帝制」。一方面,蔡覺得她有權力也有責任介入一切,如說華航罷工「忍無可忍」,失去了總統憲政高度的中立地位;另一方面,卻有人不容她放大權力,例如司法院正副院長提名流產。
她賦予不當黨產處理機構以涉嫌違憲違法的權力,先射箭再畫靶,可能做到不准發薪水及退休金的地步;卻又悍然要撤銷國人寄望肅貪清汙的特偵組。
再者,她自命主持司法改革,卻實際上必留下干預司法的惡名。尤其,她以有罪推定馬英九為洩密虞犯,並事前審查講稿,竟禁止馬出境,這已經嚴重摧毀了民主法治的原則。凡此種種,皆將使蔡英文在民主憲政上愈來愈站不住腳。
二、愈來愈撕裂國家定位:在「太平島是礁/沖之鳥是島」上猶豫軟弱,在新南向政策上進退失據,及在「九二共識」上的既不能令又不受命,已使兩岸關係倒退至聯合國二七五八號決議的地步。凡此種種,將使蔡政府自陷於「台獨搞不成/中華民國也守不住」的災難狀態。
蔡英文說「我最民主」、「最會溝通」,但政府的拙劣操作被認為是令人嫌惡的「帝制」;蔡英文自詡可以維持兩岸現狀,但兩岸的撕裂卻變本加厲。
總之,碎片化的災難,已漸組合成系統性的危機。

聯合/無視幫派式壟斷 司法改革之大患


2016-08-28 02:47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上波司法院長提名受挫後,蔡英文總統改提許宗力、蔡炯燉為正副院長,及黃瑞明、許志雄、詹森林等人為大法官,卻引來兩大質疑:其一,許宗力曾擔任大法官,如今再提,法學界認為有違憲之虞。其二,多位人選色彩鮮明,司法實務界認為蔡英文遭「民間司改會」等團體綁架,「會吵的有糖吃」。司改是蔡總統重要政見,但提名卻偏向討好特定團體,對照其「我的工作不是輪流討好誰」的宣示,格外諷刺。
蔡英文原提名謝文定、林錦芳出任正副院長,主要是企圖挾勝選餘威藉檢、審出身人馬主掌司法系統,以備化解內部的反彈。未料,職司審查的立法院還未出聲,民間司改會的反彈已傾巢而出,以謝文定曾於戒嚴時期「吃國民黨頭路」,將他打成威權餘孽,更以守舊、對憲法價值信仰薄弱等一舉否定,硬逼兩人放棄提名。
事實上,在提名謝文定之前,蔡總統最初考慮的司法院長人選就是許宗力;但當時因礙於大法官「不得連任」的規定,只好放棄。誰料,這回捲土重來,總統竟仍選擇要許宗力「回鍋」,並強行解釋說由於其上一任期已經中斷,所以沒有「連任」的問題。前後不過事隔一個月,蔡總統即選擇以「自行釋憲」的方式,幫自己放水了。
更嚴重的是,蔡英文選擇蔡炯燉為副院長人選,並提名許志雄、黃瑞明、黃昭元、詹森林、李建良等人為大法官;名單一出,不僅遭法界譏為「親綠律師事務所幫」大舉進軍,司法實務界更對民間司改團體的「影響力驚人」大表讚嘆。
從寬而論,大法官既由總統提名,略帶特定政治色彩原不意外。也因此,無論許宗力在上回立法院審查大法官資格時就主張國民黨不當黨產應返還於民,或有被提名的學者曾為蔡英文的「兩國論」撰寫法理論述,也可以「民主常態」視之。問題是,在如此高政治意味提名的背後,卻暗藏著少數人透過幫派式的壟斷,左右了提名名單,包括其「嚴以責人、寬以律己」的態度,均可能導致司改方向偏頗,乃至使得未來大法官會議解釋偏差,這才更令人擔憂。我們可以分三點來談:
首先,司法是由檢、審、學、律四大支柱所支撐,大法官會議成員允宜多元、衡平。若照這份名單通過,將來大法官純由檢察系統出身者,就只剩上屆入圍的吳陳鐶,而學者或人權律師固然人數眾多,卻無法扭轉司法長期「輕檢」之態勢,更可能導致大法官會議更向「被告」而非「被害人」人權傾斜。
其次,廣納人權律師的作法,忽視了律師是某種「利益團體代言人」的現實。參考美國的大法官提名,若要提名律師,應以律師轉入學界或司法實務界者為宜,而非掛牌執業中的律師,如此,才可能將不當干涉因素減至最低。蔡總統妥協納入若干特定團體成員,如何奢言司改?
再者,提名之學者幾乎是「台大幫」天下,顯有「近親繁殖」之虞;而如此攀親帶故的類血緣關係,難保不因依附當權者意志而喪失獨立判斷。且看民間司改會對許宗力回鍋是否違憲,乃至被提名者政治色彩過度齊一,幾近無聲;相對於他們先前圍剿謝、林之鋪天蓋地,直如天壤。這種反差,豈非驗證了他們的圍標已經得逞?
正因為蔡英文已經大權在握,更需要聽取多元意見,才不致落入「偏聽」的陷阱。然則,檢視蔡政府執政百日之作為,諸如對太陽花觸法者撤告、一例一休「髮夾彎」等事件,及至謝文定與林錦芳的「被懇辭」,哪件不是被特定親綠團體牽著鼻子走?
今天司改團體先聲奪人,主政者也甘於討好、配合幫派式壟斷來尋覓人事並拍板政策。對一個小圈圈如此言聽計從,卻置廣大的檢審體系於不顧,蔡總統要如何引領一個足以讓司法界和全民信服的改革?

名家縱論/寫在青年返鄉務農契機產生前/星期透視/蔡總統不可不察的兩岸民意

.觀光業已進加護病房 不打針、不給藥 只會慢慢研究…
.派民間拉陸客 政府肩膀在哪?
.「討好」政治 民怨如海嘯
.花蓮市長補選 鐘擺效應浮現
.改革運動單項協會 從人開始
.名家縱論/寫在青年返鄉務農契機產生前
.星期透視/蔡總統不可不察的兩岸民意
.是誰造就了「台獨」?
.讓坐風波/一張照片 足以毀了一個人
.讓坐風波/日本人為何不太讓座?
.畫中有話/愛兒戲水 中外老爸兩樣情





名家縱論/寫在青年返鄉務農契機產生前


2016-08-28 02:33 聯合報  徐重仁(商業發展研究院董事長)


台灣的青年們,有沒有契機回到各自出生地的鄉鎮從事農業呢?
提這個問題,或許很多人不清楚這跟國家未來的發展性有什麼關係,但如果從日本的一項數據研讀,「日本預估到二○五○年會有九百多個鄉鎮消失」,而台灣也逐漸步入後塵,鄉鎮消失這問題是正在進行式。尤其,缺乏青年人口的鄉鎮老化速度更快、甚至消逝。
如果,現在什麼事都不做,無法開發出利基誘因,供青年返鄉從事能安心立命的農業新模式,那是不可能產生任何契機的。而且,如果只憑少數有為青年,想要回鄉扎根闖出一片新農作市場,規模是有限的。
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把青年回鄉務農,跟農業創新、通路輔助、企業執行、政府奠定好的農作外銷環境等各個環節能串連起來。台灣早期為農產大國,鳳梨、香蕉、紅豆外銷日本均居最大宗,至今幾乎僅剩少量可以銷日,多數訂單被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迎頭趕上。
這十分可惜,台灣世代累積下來的農作技術、經驗、生活文化,農業底蘊絕對都還在,只是青年們離鄉到城市工作,迫使很多農地因為沒有青年補上,最後荒蕪。以目前台灣農業供需自足率觀察,一路下滑到只剩卅二、卅三,多數須仰賴進口,恐怕未來糧食供給堪憂。
台灣正經歷的農業萎縮問題,日本早我們七、八年走過,日本政府十分重視這問題,積極從各方面創新,推廣日本農產品,透過掌握農作物的供需端,提供青年回鄉務農的利基點,試圖讓農業脫胎換骨。
在宮崎縣推廣農產品外銷十分努力的高峰由美女士,頻頻來台推廣台日農產品交流,像她在協助柑橘園第三代小農田中伸佳回鄉接手柑橘園時,便打破過去只種柑橘的單一模式,進一步把柑橘介紹給蛋糕師傅,做成點心、果醬等附加價值高的新產品。這便是日本六次方產業的做法,把傳統的一項農作品,串聯其他領域後,大幅擴增農作效益。
日本可以一步步改善務農環境,提供青年們返鄉耕作誘因,相信台灣也可以找到農業創新模式。例如,是否由官方帶頭組公司專攻農業,引發熱議,各種意見紛陳,這是好事;但如果僅有想法,不做,台灣農業還是停滯。
農業創新作法,各國都有先例。日本在各地組成「道之驛」,以「地產地銷」模式,組市集銷售當地農產品,規模遠大過一間超市,目前在日本已擴展到一千多個據點。台灣也有縣市開始仿效,不過規模仍太小,較難產生效益。
我也開始在超市辦「親農學堂」,務農不只有耕種,還要灌輸農民行銷觀念,也就是新一代年輕農夫對怎麼種、怎麼賣都須兼顧。台灣有些年輕人跑得快、有想法,透過電商平台銷售自家農產品,不過這僅是單一規模,實力仍稍稍單薄,無法避免農作物供需失衡問題。
最好是能有強大規模的企業願意投入,採契作、甚至與農民合組公司,計畫性生產,對農民較有保障及利潤,對企業則因為有穩定的農作來源,可以爭取更大量的農產訂單。日本有很多企業這樣做,便利店LAWSON、AEON等,投入自營契作農場,由企業出資、農民出力,打造出農民、企業、消費者三方共贏的農業模式。
紐西蘭由奇異果團結組成公司,計畫性生產、外銷奇異果到世界,扭轉奇異果農營收外,也打響紐西蘭奇異果世界知名度。台灣聞名世界的水果也不少,像是香蕉、芒果都能成為外銷武器。
若有決心要把水果當外銷武器,需要有大規模的企業來統籌,整理出最受歡迎的農作規格。例如用香蕉當外銷日本武器的話,不需要再分屏東蕉、台中蕉等,全數統一規格、成熟度、甜度等,只打「台灣蕉」品牌,計畫性接單、生產,並衍生出香蕉醬等高價值產品,讓農業有生意、有生機。
台灣的農業絕對有希望,只需要轉個身換個姿態,農民、企業、政府要團結合作,同時政府須在法規上保有更大彈性,對應實際農地取得與農作銷售潮流。把鄉鎮荒地再一次活化成具有利基保障的農地,青年們願意回鄉,那些可愛鄉鎮才能持續保持活力。
(作者為商業發展研究院董事長)

星期透視/蔡總統不可不察的兩岸民意


2016-08-28 02:33 聯合報  趙建民/文化大學社科院院長

蔡英文總統上任滿百日,出爐的各項民調,顯示滿意度頻臨死亡交叉,是前後三任總統在同一時間支持度最低的,其中蘋果日報民調,對總統施政不滿者首度過半,超出滿意者達七個百分點。值得關注的是,幾乎所有民調,都指向兩岸政策是民眾最不滿意的項目;根據綠營智庫台灣智庫的民調,人民對兩岸政策的滿意度只有九.八%。這對以民主原則琅琅上口兩岸決策的蔡政府而言,未來何去何從?
在就職演說中,蔡總統重申她在當選後立即公布的兩岸關係四原則,其中之一,便是台灣民主和普遍民意,還不時提點習近平,如在七月接受美國華盛頓郵報專訪時,要求「中國充分認知台灣是一個民主社會,領導者必須遵照民意」。去年十二月在與工商業界座談時,蔡重申兩岸現狀第一個要維持的,就是台灣民主自由的生活方式。在此一堅持下,民進黨公開支持太陽花學生占領立院,反對所有兩岸已簽署的協議,支持學生攻占教育部,因為兩岸協商和課綱審議過程都不透明,於此,民進黨的執政,應該算是兩岸轉型正義的一部分吧!
問題是,蔡英文所堅持的民意是甚麼?她卻從未細說分明。 陸委會近期公布的民調,顯示近九成民眾支持兩岸應持續透過溝通聯繫和協商機制處理兩岸事務,八成以上民眾希望政府維護兩岸關係的和平穩定,贊成維持兩岸既有的經貿、旅遊交流活動,認為有助於增進良性互動,七成以上民眾支持持續落實已簽署的協議,以保障民眾福祉及生命財產。
可是實際情況是:兩岸協商及官方交流中斷,已簽署的協議難以執行,陸客來台人數銳減,台海風雲再起,這些主流意見為甚麼總統都視而不見?
總統在前年七月被問及是否凍結台獨黨綱時,刻意將台灣意識等同台獨意識,指出堅持獨立自主已成年輕人的天然成分,台獨黨綱無法凍結。但對民意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長期以來台灣人希望維持統獨現狀,民調中支持立即獨立的百分比低到不行,此一民意總統豈會不知?
蔡總統在接受華盛頓郵報訪問時,特別提出「九二共識」違反民意,政府難以接受。但要問的是,新政府有針對「九二共識」進行民調嗎?事實上,根據美國杜克大學和政大選研中心的民調,五成三的受訪者贊成「九二共識」,更何況人民高度支持兩岸協商,而協商的基礎何在,則是不問可知之事了。
當然,民主重視過程,有些人認為兩岸服貿協議簽署過程不夠透明,這是為何執政黨上台前後,始終支持太陽花學運的理由。估不論學運參加者能否以非民主的手段,落實民主價值的論辯,若以同一尺度檢驗新政府,人們不禁要問:今年五月政府決定接受世界衛生組織的不當要求,在「一中原則」的前提下,委曲求全參加世界衛生大會,衛福部林奏延部長在會上甚至連台灣兩字都不敢提,請問這是誰的決定?過程是否公開?總統知情嗎?有先徵詢民意機關嗎?同理,民意高度支持百姓到太平島宣示主權,政府作為違反民意,決策過程透明嗎?
上台百日,蔡總統不斷展現嚴以律人、寬以待己的個性。在馬英九就職總統百日時,蔡英文帶領民眾走上街頭倒馬,但在自己就職百日時,卻拒絕別人評斷;她將台灣意識等同台獨民意,也將勝選視為人民對她兩岸政策的無條件認同,朕和國家之別,態度可以更謙卑些!

陳立恆/文化歸位,愛台灣的向上路

.陳立恆/文化歸位,愛台灣的向上路
.馬凱/把國軍變成最大的學校
.李清志/威尼斯的建築省思
.薛承泰/活得久 有錯嗎?
.林中斌/為何梵蒂岡北京商議建交?
.葉銀華/銀行為誰而治?
.蘇蘅/如何給孩子一支手機?






陳立恆/文化歸位,愛台灣的向上路


2016-08-28 02:27 聯合報 陳立恆 (亞太文化創意產業協會創會理事長)

「當別人選擇向下沉淪、我們堅持向上看齊。」(Our motto is, when they go low, we go high.)
美國第一夫人米雪兒七月那一席演講,尤其這句醍醐灌頂,振奮了民主黨的團結氣氛;當然你可以說她唱高調,但你不能否認,她的確指出了人類文明對於民主自由的終極追求,不過就是「為下一代創造一個更美好的世界」這樣簡單直白的高調。
然而,當看到美國都試圖從種族衝突、信任危機裡激薄停澆之時,不由得想起台灣,雖然新政府上任,卻依然不願意誠實面對過去廿年來,無法「為下一代創造更美好台灣」的真正原因。
何妨回顧一下,整體社會凝聚力與國際競爭力下降的拐點?莫約上世紀九○年代後期,經濟成長率開始放緩,但是政府並沒有及時力爭上游,反而任憑族群對立的意識形態,操縱國是與搧動民意,同時祭出戒急用忍與教育改革等失據政策,前者否定以大陸為腹地,善用對岸市場條件,將台灣建設成大陸接軌世界的亞太樞紐,以至台灣的區域影響力逐步落後、陷入今日的窘境。
後者更是加快台灣沉淪速度,不同政府都有其教改「創舉」,但永恆不變的依然是升學壓力,還有「去中國化」的潛在基調,可惜的是,歷屆教改將教育體系中的中華文化,改得面目全非,卻不願承認他們找不到另一個可以無縫接軌的、分量相當的文化底蘊取而代之。
雖然政策制定者們,或私心傾慕美日文化,或試著向原住民文化尋求靈感,但孰不知文化是歲月才情的有機生長,豈是寫幾本書、拍幾部電影或舉辦幾場會議,就可以將一個民族文化移形換影;畢竟在台灣島上,超過九十七%人口代表閩、客、國語、外省等漢族語言與人文,沒有一個跳得出中華文化範疇,所以,否定中華文化,等同於台灣軟實力的自我毀滅,除了讓台灣更沒有獨立自我,也不會讓下一個世代更接近那些自喻「政治正確」者吹噓的美好未來。
更有甚者,只破不立的「去中國化」,讓台灣教育長期處於「文化失根」的狀態,於是那些仰賴深層文化給予養分的音樂、影視、文學、設計等文創產業,近年來疲態盡顯;另一方面,以科技研發聞名的先進國家,皆十分注重哲學邏輯的思辨訓練,但以目前自我否定又指鹿為馬的教育基調,怎麼經得起任何的縝密推敲?又怎教育得出可改善台灣未來的教育家、科學家或政治家?
君不見,台灣人的悲哀從來不是外來政權,而是坐擁雄厚的中華文化資本卻自我厭棄,所以,別再相信去中國化等於獨立精神這樣的謊言,我們需要中華文化回歸教育與社會本位,為過去廿年的向下沉淪找回四維八目、詩書禮樂的向上之路。如果你還糾結著沒有唐山媽這樣的枝微末節,只要摸著那顆愛台灣的心自問:究竟你覺得堅持「文化失根」的政治正確重要?還是「為下一代創造一個更美好的台灣」更重要?
(作者為亞太文化創意產業協會創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