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28日 星期日

名家縱論/寫在青年返鄉務農契機產生前/星期透視/蔡總統不可不察的兩岸民意

.觀光業已進加護病房 不打針、不給藥 只會慢慢研究…
.派民間拉陸客 政府肩膀在哪?
.「討好」政治 民怨如海嘯
.花蓮市長補選 鐘擺效應浮現
.改革運動單項協會 從人開始
.名家縱論/寫在青年返鄉務農契機產生前
.星期透視/蔡總統不可不察的兩岸民意
.是誰造就了「台獨」?
.讓坐風波/一張照片 足以毀了一個人
.讓坐風波/日本人為何不太讓座?
.畫中有話/愛兒戲水 中外老爸兩樣情





名家縱論/寫在青年返鄉務農契機產生前


2016-08-28 02:33 聯合報  徐重仁(商業發展研究院董事長)


台灣的青年們,有沒有契機回到各自出生地的鄉鎮從事農業呢?
提這個問題,或許很多人不清楚這跟國家未來的發展性有什麼關係,但如果從日本的一項數據研讀,「日本預估到二○五○年會有九百多個鄉鎮消失」,而台灣也逐漸步入後塵,鄉鎮消失這問題是正在進行式。尤其,缺乏青年人口的鄉鎮老化速度更快、甚至消逝。
如果,現在什麼事都不做,無法開發出利基誘因,供青年返鄉從事能安心立命的農業新模式,那是不可能產生任何契機的。而且,如果只憑少數有為青年,想要回鄉扎根闖出一片新農作市場,規模是有限的。
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把青年回鄉務農,跟農業創新、通路輔助、企業執行、政府奠定好的農作外銷環境等各個環節能串連起來。台灣早期為農產大國,鳳梨、香蕉、紅豆外銷日本均居最大宗,至今幾乎僅剩少量可以銷日,多數訂單被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迎頭趕上。
這十分可惜,台灣世代累積下來的農作技術、經驗、生活文化,農業底蘊絕對都還在,只是青年們離鄉到城市工作,迫使很多農地因為沒有青年補上,最後荒蕪。以目前台灣農業供需自足率觀察,一路下滑到只剩卅二、卅三,多數須仰賴進口,恐怕未來糧食供給堪憂。
台灣正經歷的農業萎縮問題,日本早我們七、八年走過,日本政府十分重視這問題,積極從各方面創新,推廣日本農產品,透過掌握農作物的供需端,提供青年回鄉務農的利基點,試圖讓農業脫胎換骨。
在宮崎縣推廣農產品外銷十分努力的高峰由美女士,頻頻來台推廣台日農產品交流,像她在協助柑橘園第三代小農田中伸佳回鄉接手柑橘園時,便打破過去只種柑橘的單一模式,進一步把柑橘介紹給蛋糕師傅,做成點心、果醬等附加價值高的新產品。這便是日本六次方產業的做法,把傳統的一項農作品,串聯其他領域後,大幅擴增農作效益。
日本可以一步步改善務農環境,提供青年們返鄉耕作誘因,相信台灣也可以找到農業創新模式。例如,是否由官方帶頭組公司專攻農業,引發熱議,各種意見紛陳,這是好事;但如果僅有想法,不做,台灣農業還是停滯。
農業創新作法,各國都有先例。日本在各地組成「道之驛」,以「地產地銷」模式,組市集銷售當地農產品,規模遠大過一間超市,目前在日本已擴展到一千多個據點。台灣也有縣市開始仿效,不過規模仍太小,較難產生效益。
我也開始在超市辦「親農學堂」,務農不只有耕種,還要灌輸農民行銷觀念,也就是新一代年輕農夫對怎麼種、怎麼賣都須兼顧。台灣有些年輕人跑得快、有想法,透過電商平台銷售自家農產品,不過這僅是單一規模,實力仍稍稍單薄,無法避免農作物供需失衡問題。
最好是能有強大規模的企業願意投入,採契作、甚至與農民合組公司,計畫性生產,對農民較有保障及利潤,對企業則因為有穩定的農作來源,可以爭取更大量的農產訂單。日本有很多企業這樣做,便利店LAWSON、AEON等,投入自營契作農場,由企業出資、農民出力,打造出農民、企業、消費者三方共贏的農業模式。
紐西蘭由奇異果團結組成公司,計畫性生產、外銷奇異果到世界,扭轉奇異果農營收外,也打響紐西蘭奇異果世界知名度。台灣聞名世界的水果也不少,像是香蕉、芒果都能成為外銷武器。
若有決心要把水果當外銷武器,需要有大規模的企業來統籌,整理出最受歡迎的農作規格。例如用香蕉當外銷日本武器的話,不需要再分屏東蕉、台中蕉等,全數統一規格、成熟度、甜度等,只打「台灣蕉」品牌,計畫性接單、生產,並衍生出香蕉醬等高價值產品,讓農業有生意、有生機。
台灣的農業絕對有希望,只需要轉個身換個姿態,農民、企業、政府要團結合作,同時政府須在法規上保有更大彈性,對應實際農地取得與農作銷售潮流。把鄉鎮荒地再一次活化成具有利基保障的農地,青年們願意回鄉,那些可愛鄉鎮才能持續保持活力。
(作者為商業發展研究院董事長)

星期透視/蔡總統不可不察的兩岸民意


2016-08-28 02:33 聯合報  趙建民/文化大學社科院院長

蔡英文總統上任滿百日,出爐的各項民調,顯示滿意度頻臨死亡交叉,是前後三任總統在同一時間支持度最低的,其中蘋果日報民調,對總統施政不滿者首度過半,超出滿意者達七個百分點。值得關注的是,幾乎所有民調,都指向兩岸政策是民眾最不滿意的項目;根據綠營智庫台灣智庫的民調,人民對兩岸政策的滿意度只有九.八%。這對以民主原則琅琅上口兩岸決策的蔡政府而言,未來何去何從?
在就職演說中,蔡總統重申她在當選後立即公布的兩岸關係四原則,其中之一,便是台灣民主和普遍民意,還不時提點習近平,如在七月接受美國華盛頓郵報專訪時,要求「中國充分認知台灣是一個民主社會,領導者必須遵照民意」。去年十二月在與工商業界座談時,蔡重申兩岸現狀第一個要維持的,就是台灣民主自由的生活方式。在此一堅持下,民進黨公開支持太陽花學生占領立院,反對所有兩岸已簽署的協議,支持學生攻占教育部,因為兩岸協商和課綱審議過程都不透明,於此,民進黨的執政,應該算是兩岸轉型正義的一部分吧!
問題是,蔡英文所堅持的民意是甚麼?她卻從未細說分明。 陸委會近期公布的民調,顯示近九成民眾支持兩岸應持續透過溝通聯繫和協商機制處理兩岸事務,八成以上民眾希望政府維護兩岸關係的和平穩定,贊成維持兩岸既有的經貿、旅遊交流活動,認為有助於增進良性互動,七成以上民眾支持持續落實已簽署的協議,以保障民眾福祉及生命財產。
可是實際情況是:兩岸協商及官方交流中斷,已簽署的協議難以執行,陸客來台人數銳減,台海風雲再起,這些主流意見為甚麼總統都視而不見?
總統在前年七月被問及是否凍結台獨黨綱時,刻意將台灣意識等同台獨意識,指出堅持獨立自主已成年輕人的天然成分,台獨黨綱無法凍結。但對民意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長期以來台灣人希望維持統獨現狀,民調中支持立即獨立的百分比低到不行,此一民意總統豈會不知?
蔡總統在接受華盛頓郵報訪問時,特別提出「九二共識」違反民意,政府難以接受。但要問的是,新政府有針對「九二共識」進行民調嗎?事實上,根據美國杜克大學和政大選研中心的民調,五成三的受訪者贊成「九二共識」,更何況人民高度支持兩岸協商,而協商的基礎何在,則是不問可知之事了。
當然,民主重視過程,有些人認為兩岸服貿協議簽署過程不夠透明,這是為何執政黨上台前後,始終支持太陽花學運的理由。估不論學運參加者能否以非民主的手段,落實民主價值的論辯,若以同一尺度檢驗新政府,人們不禁要問:今年五月政府決定接受世界衛生組織的不當要求,在「一中原則」的前提下,委曲求全參加世界衛生大會,衛福部林奏延部長在會上甚至連台灣兩字都不敢提,請問這是誰的決定?過程是否公開?總統知情嗎?有先徵詢民意機關嗎?同理,民意高度支持百姓到太平島宣示主權,政府作為違反民意,決策過程透明嗎?
上台百日,蔡總統不斷展現嚴以律人、寬以待己的個性。在馬英九就職總統百日時,蔡英文帶領民眾走上街頭倒馬,但在自己就職百日時,卻拒絕別人評斷;她將台灣意識等同台獨民意,也將勝選視為人民對她兩岸政策的無條件認同,朕和國家之別,態度可以更謙卑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