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17日 星期日

經濟/期許新總統 帶領台灣晉升為先進國家

.聯合報社論..期待蔡開展新局,不只帶一半人民前進
.聯合報黑白集.黃安伴奏的國民黨哀歌
.經濟日報社論.期許新總統 帶領台灣晉升為先進國家





經濟/期許新總統 帶領台灣晉升為先進國家


2016-01-17 05:42 經濟日報 社論



突圍脫困 再造新經濟系列八之一
2016年大選結果揭曉,民進黨總統及副總統候選人蔡英文及陳建仁以689萬票、56.1%得票率,當選中華民國第十四任總統、副總統,民進黨亦贏得68席立委,在立法院穩定過半。相對上,居第二位的國民黨總統副總統得票率僅31.0%,立委席次更落到35席;親民黨及時代力量分別獲得三席及五席立委。台灣第一位女總統誕生及第三次政黨輪替,不僅揭示台灣邁入嶄新的政治時代,同時也反映出人民對改變現狀、開創未來的強烈期待。我們期許新總統要肩負帶領國家改變的重擔,開創台灣經濟新願景。我們也特別推出系列社論,對新總統提出建言。
橫亙在台灣前面的是高度複雜的經濟情勢及嚴峻挑戰。在國際方面,金融海嘯後全球貿易及供應鏈快速調整,美國聯準會升息對新興市場的衝擊,大陸經濟持續走緩及人民幣貶值的風險,油價大跌等變數,對台灣的出口及經濟金融穩定,皆構成威脅。
在國內方面,台灣經濟陷入長期失落,包括低成長、低薪資、人才外流、競爭力衰退等問題;日益嚴重的經濟結構性困難,包括人口快速老化帶來各種經濟及社會問題、年金改革及財政困境、產業轉型升級遲緩、所得分配日益不均、區域經濟失衡等;以及政府效能不彰、國內藍綠長期對立及內耗等非經濟因素,造成國內投資環境惡化及經貿政策搖擺不定等。上述這些不利經濟發展的內外困境,都是未來新總統必須面對克服的重重難關。
危機就是轉機,最困難的時候也是從根本上翻轉台灣經濟的契機,新總統擁有強大的民意基礎及國會穩定過半的完全執政優勢,應該把握契機,盡最大努力推動經濟改革及結構再造,帶領台灣突圍脫困,開創經濟新願景。
首先,維持經濟的穩定固然重要,但唯有堅定推動改革及結構調整,才能為台灣經濟注入新的活力及動能,是以,新總統上任後應立即展開各項興革工作,包括年金、財政、金融、投資體制、食安、環保、社會安全與福利等各層面的改革,讓日益鬆動經濟發展基石能夠重新鞏固起來。
另一方面,須全力推動經濟結構調整,蔡英文在政見發表會上宣示要推動台灣經濟發展新模式,從「綠能科技」、「智慧機械」、「亞洲矽谷」、「生技醫藥」以及「國防產業」等五大創新研發計畫著手,推動產業結構調整,這種從「效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的新模式,應全面推廣到各種產業,才能帶動經濟全面升級。
為確保結構調整能順利進行,在廢核及減碳目標下,應儘速確立能源政策調整及產業調適方向,並確保電力供應及電價穩定。至於企業界擔憂的人力及人才短缺、水資源及產業用地等問題,也要有完善的規劃,才能激發民間投資的活力。
民進黨和國民黨政治實力的大幅消長,亦反映出人民對馬政府兩岸政策一定程度的不安,但兩岸經貿關係密不可分,蔡英文亦揭示維持現狀的基本原則,在這樣情況下,未來兩岸經貿政策路線合理調整,讓對外經貿關係能夠更多元均衡,兩岸合作能夠更健康運行,亦是國人期盼的發展。
更重要的是,新總統要形塑台灣經濟新願景,為人民帶來希望及前進動力。蔡英文在當選感言中提出要盡全力帶領台灣晉升為先進國家,這是一個深受期待的經濟願景。台灣經濟的長期停滯,始終未能跨越晉升為先進國家的門檻,癥結就在於生產模式、生活品質、法規制度及政府治理等,未能提升到先進國家水準,所以,台灣必須從觀念、做法及每一個層面徹底改變,克服一切困難,堅定邁向一個成熟、現代化的先進國家。這是我們對新總統的期許,也是新政治時代下台灣人民的共同願景。

聯合/黃安伴奏的國民黨哀歌


2016-01-17 05:42 聯合報 黑白集


不可能出現的奇蹟,果然沒有出現。這次大選,國民黨一路狼狽內亂,最後接連打出招式已老的安定牌、恐嚇牌、經濟牌、兩岸牌,皆告失效,支持者已不再「含淚投票」。最可恨的是,鬼迷心竅的黃安在投票前夕以低級伎倆刺痛兩岸人民神經,又幫藍軍嚇退許多選票。
前年九合一選舉大敗,國民黨丟掉了首都和多數縣市的執政權;這次大選,國民黨又將中央政權和國會優勢拱手讓人,彰化以南盡成綠土。朱立倫大輸三百多萬票,國會席次慘跌至僅剩卅多席;國民黨這曲政治悲歌,是自己一步一腳印譜出來的。
馬總統八年執政,不能把台灣經濟帶向更好的境地,不能激勵人民凝聚國家共識,不能有效解決社會不公不義,不能讓新世代看到未來願景,甚至不能使辛勤打拚、安分守己的公民感覺到自己奮鬥的價值。在這種情況下,被人民拋棄,是必然的命運。國民黨的執政成績不佳,不少是來自在野黨的醜化;但如果政績斐然,深得民心,對手又如何抹黑得了?
屋漏偏逢連夜雨,馬英九最引以為傲的兩岸關係改善,卻在大選前夕被黃安踩得稀爛。周子瑜拿中華民國國旗,竟被黃安檢舉為「台獨藝人」而遭禁演,且被迫道歉。此一景象,看在認同中華民國的國民眼中,誰不憤慨?神經大條的馬政府,卻直到投票日才輕描淡寫地說「於心不忍」,「不必道歉」。國旗被打壓,這是全民同仇敵愾的事,如果只看成是周子瑜的個人遭遇而不譴責,甚至毫不抗議,豈不是讓對手靠著「反中牌」即大賺一筆?
國民黨切勿以為最壞不過如此,它的跌勢其實還看不到谷底;接下來的黨主席之爭,勢必又是一波內訌。誰能為這家百年老店找回失去的中心思想?

聯合/期待蔡開展新局,不只帶一半人民前進


2016-01-17 05:42 聯合報 社論


《2016新政局系列》之一
首先,我們恭喜蔡英文當選中華民國總統,這是華人世界第一位女性總統,在國際社會意義非比尋常。其次,我們期許蔡英文實踐她的競選承諾,不分黨派廣納社會改革力量,帶領全體人民突破困局,而不只是帶著一半的人民前進。第三,我們呼籲朝野各界珍惜新政局之契機,以國家大局為重,停止無謂的惡鬥。
這次總統大選,蔡英文拿下了五六.一二%的選票,逼近馬蕭在二○○八年締造的五八.四五%紀錄,顯示她獲得的支持已跨越了傳統藍綠的界線,衝破民進黨的天花板障礙。在立法院方面,民進黨拿下過半的席次,此一優勢也足以讓蔡英文未來在施政上放手一搏,無後顧之憂。當「完全執政」的機會到手,民進黨自不必再像陳水扁時代那樣以「朝小野大」自艾自憐,但如此一來,蔡英文也就必須負起完全責任,沒有藉口再歸咎他人的阻撓。
如果不是蔡英文代表參選,民進黨能否贏得這次大選,並摘下國會過半席次,可能要打上個很大的問號。嚴格而論,蔡英文並不是一位魅力型的政治人物,從她在幾場辯論的表現看,她冷靜有餘而機敏不足,更不像陳水扁、柯文哲那樣渾身解數。然而,從未參與民進黨狂飆年代的蔡英文,竟能馴服民進黨這頭凶猛的怪獸,並讓牠改頭換面、變化氣質,而走向勝利,顯示她具有使人折服的特殊本事。從投票結果觀察,台灣選民對於卸下刀槍甲冑的民進黨似乎較具好感,亦由此可見。
同樣值得一提的是,蔡英文過去兩度參加縣長及總統選舉,從未獲勝;但她不屈不撓,致力基層耕耘,終於登上權力頂峰。這種遇挫而不退的精神,對於新世代青年,也應頗具鼓舞作用。
然而,選舉領先的幅度越大,代表選民的期望值越高,也就意味蔡英文要迅速向人民回應及展現的政績越多,才不致讓人民感覺期待落空。也因此,俟五月正式進入總統府,蔡英文所率領的團隊和內閣,能否拿出卓越的專業創新能力及誠懇協調的服務精神,來解決台灣面對的形形色色問題,則是一項艱鉅而繁重的任務,切不可掉以輕心。
目前橫在眼前最大的挑戰,是台灣的經濟前景欠佳,而國際大環境氣候黯淡,更加深開展的困難。此外,我國產業轉型升級不順、年輕世代薪資過低、美豬叩關在即、加入TPP和RCEP等國際組織障礙重重等,這些都是民進黨長期指責國民黨失職之處;而今蔡英文贏得政權,所有責任立刻就會轉移到民進黨身上,蔡英文有沒有能力解決,很快就會見真章。蔡英文的優勢,是擁有近六成民意的加持,也擁有「完全執政」的大好形勢;但她的能力和寄望於她的莫大民氣是否成正比,則仍是一團美好的迷霧想像,尚待解開。
這也正是我們要提醒蔡英文和民進黨必須謹慎從事之處。「完全執政」並不是一個神話或傳說,過去八年,馬英九一直都處於「完全執政」的局面,二○○八年國民黨立委曾高達八十一席,二○一二年也有六十四席之多,卻一直遭到民進黨少數的嚴重杯葛。八年執政的結果,國民黨只落得被選民拋棄的局面。擁有權力,卻無法善用權力,不知體察民之所欲,下場就是如此。尤其,以昨天新產生的國會,在新人輩出的情況下,議事活力或可以提升,但許多新人之問政能力可能還在門檻初階,對議事運作茫無所知,更遑論立法修憲。在這種情況下,蔡英文會不會以總統的大權強壓國會,則是另一個讓人擔心的問題。
蔡英文曾批評馬英九,「只帶一半的人民前進」,致使台灣陷於困境;她宣稱自己要做個「桶箍」,把大家團結起來。這項承諾,希望蔡英文謹記在心,並誠懇實踐。當個「全民總統」,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八年前馬總統也誓言要當「全民總統」,但這個國家有許多人不願跟著他走,這是他的失敗。以馬英九的殷鑑,蔡英文應該深思的,是如何爭取那四成未投她票的選民之向心,如此,她才有可能不只帶領「一半的人民」往前走。她昨天勝選後暢談「新政治」,無非也是這個目標吧!

名家縱論/使用自助機器 哀矜勿喜

.解讀大選/政黨與國會的走向
.解讀大選/經濟與正義的考驗
.解讀大選/兩岸與外交的挑戰
.解讀大選/兩岸高牆垮 小英難覓矮堤
.解讀大選/女性+總統 期待小英創新局
.子瑜風暴/反中思維發酵 蔡須小心應對
.子瑜風暴/催化台灣新政治
.子瑜風暴/政客們 別鼓吹義和團思維
.子瑜風暴/民進黨 請讓國旗飄揚國際
.名家縱論/使用自助機器 哀矜勿喜




名家縱論/使用自助機器 哀矜勿喜


2016-01-17 05:42 聯合報 陳冲



到美國走了一趟,走訪幾個大小城市,發現一個現象,就是自助式的服務機器比以往顯著增加。
到機場的報到櫃台,只見一整列的自助機台,依指示操作後很快取得登機證;那行李如何處理?只要走到後方的行李機台,掃瞄登機證後吐出行李條,自行掛置於行李上,放上輸送帶,也有機器掃瞄條碼,自動分類。
到超市購物,只有兩、三件物品,就可以到四件以下的自助結帳櫃台,也是自行掃瞄後刷卡完成交易。在旅館check-out,也可以到kiosk插入房卡,如對螢幕上的明細沒有意見,即可印出收據揚長而去。
這些現象,感覺上是社會進步的象徵,但經濟學人的一段話,也表達對此社會議題的另一種觀察:(美國)大選到了,各候選人都積極倡議將最低工資由一小時七.二五元提高到十五元,所以像這種不太需要技巧的工作,很自然就會以機器取代。
這不就是經濟學大師Milton Friedman在五十年前所說:「引進最低工資制度等於是要求雇主一定要歧視低技能的員工」,呼應傅利曼的學者,通常認為薪資是一種價格,理應由供需決定;雖然恐怕雇主不能公允對待欠缺談判籌碼的基層勞工,要引進最低工資制度或法律,但仍應了解會領最低工資之人,通常是初進職場的「菜鳥」員工,藉此培養經驗,建立個人履歷,雖領最低工資,時間也不會太久;至於如果是低技能勞工,常是職場弱勢,可能遲早會受汰換,但最低工資的引進或提高,將會加速機器取代人力的過程。
傅利曼的看法,是否顛撲不破?在上世紀的後期,學者間有不少爭辯。雖然由基本供需曲線來看,將市場均衡價格以法律手段提高為法定最低工資,會減少工作機會的供給,但也有學者以實證方式證明不至於如此。甚至在一九九三年,Card/Krueger兩位教授在紐澤西州的調查中發現,最低工資的提高,反而會增加就業。這種說法馬上引發MIT二位學者Neumark/Wascher的反對,廿年來論戰不停,只是意見差距逐漸縮小,也因此成為美國歐巴馬總統自二○一三年以來每年國情諮文演講必然聲稱沒有證據顯示提高最低薪資會影響就業的主要論據。
Card/Krueger等人的研究,雖有實際事證為基礎,但取樣可能偏頗,密西根大學Sorkin教授就指出,這些實證來自最低工資微幅上漲的時期,因幅度不大,雇主不會感受到立即的威脅,故失業率沒有顯著的變化。而目前在美國鼓吹的最低薪資倍增方案(時薪七.二五元→十五元),已達中位數收入的七十七%,威脅直接而震撼;加上又有主張以固定公式與通膨、GDP連動,雇主預見未來會有持續的加薪下,將刺激雇主大量起用機器取代人力,必將有中年勞工或低技術勞工被逐出市場。
至於歐巴馬的呼籲,我想曾經擔任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的柏克萊大學Romer教授,在紐約時報對她前老闆的投書,說明最為清楚,大意是:過去經驗雖然顯示提高最低工資對就業率影響有限,但是其中不乏是高技術勞工及退休者被吸引重新投入職場,結果是就業人口不變,但排擠了邊際勞工的就業及再訓練機會。
現在是選票至上的民主時代,連長期避談最低工資的德國總理梅克爾,也在年初為配合聯合內閣的意向而首次引進最低工資制度,因此以上論述,也不意在否定昨日才落幕總統大選的熱門話題:「基本工資」。其實基本工資無關乎諾貝爾級的學問,因為各種理論都有,經濟環境與國情也不相同,不過決策者至少要知道領取基本工資的「實際」人數、整體薪資結構、基本工資升降觸發對其他所得者的影響、乃至跨國Kaitz index「相同基礎」的比較。歷來勞委會或勞動部雖熱中提高基本工資,但懈於做「紮馬步」的基本功夫。在此大數據時代,上述數據真實而全貌的顯示,應該不難。勞動部不宜再靠其他單位的推估資料或以低報的勞保薪資計算全國領取基本工資的本勞人數,財稅資料中心的檔案也不足為憑,因為代表性不足,也未區分專職或part time。勞動部在維護基本工資時,應該自行做好基礎的研究工作,否則每次用民粹式的喊話,如何能提升勞動行政決策的境界?也無從回答宋楚瑜先生的問題「何不提高到一個月五十萬元?」
美國最低工資持續上升,造就更多自助服務機器,也推升低技能勞工失業率,對低技能勞工,真不知最低工資是造福還是造業?至於台灣,還是先練好基本功夫。
(作者為總統府資政、東吳大學法商講座教授陳冲)

王健壯/這是公民社會的大勝利

.王健壯/這是公民社會的大勝利
.方祖涵/萬劫又復的那條魚
.洪蘭/翻轉偏鄉 不一樣的親子共讀
.林中斌/人類未來的曙光
.馬凱/置之死地而後生─房市與人民幣止跌之道
.葉銀華/大陸金融已經大到很難掌控
.王正方/走了一位心無罣礙的苦行僧




王健壯/這是公民社會的大勝利


2016-01-17 05:42 聯合報 名人堂/王健壯




選舉結果比預期更不可思議:國民黨遭逢雪崩式潰敗,蔡英文大勝朱立倫三百多萬票,民進黨變成席次過半的國會最大黨,時代力量異軍突起成為第三大黨;台灣政治從此翻開新的一頁。
自一九九六年總統首度民選開始,整整廿年內,台灣已辦過六次總統直選,經歷過三次政黨輪替,但這次大選不同於以往選舉的歷史性意義卻是:這是民進黨建黨三十年來首次完全執政,國民黨則是遷台六十七年來首次變成「完全的在野黨」。
國民黨之所以慘敗,是敗在他以一個「過去式的舊政黨」,去挑戰一個「現在進行式的新政治」。台灣舊政治的特色,是上層的政治社會主導下層的公民社會;但這幾年,公民社會與政治社會的主從關係卻徹底翻轉,屬於政治社會的政府、政黨、議會與選舉,早已喪失了向下滲透公民社會的主導性功能,反而是公民社會凌駕了政治社會,主導甚至壟斷了政治社會的議程。
台灣公民社會自一九七○年代崛起後,就一直扮演民主轉型的推手角色,因為公民社會的茁壯有如「昨夜江邊春水生」,例如八○年代無日無之的街頭運動,九○年代解嚴後初期的憲政改革運動,一波接踵一波;也由於公民社會的洶湧漲潮,最後才有了「艨艟巨艦一毛輕」的民主轉型結果;「沒有公民社會,就沒有民主」,這是對公民社會翻轉威權舊政治最公允的歷史評價。
但翻轉威權舊政治的公民社會,或者說,帶動民主轉型的那個公民社會,跟這幾年才崛起而以網路公民社會為主體的公民社會相比,在民主轉型時期的公民社會,已屬於舊的公民社會,而在民主鞏固時期的公民社會,則是新的公民社會。新的公民社會所發起的公民運動,與舊的公民社會的公民運動,在本質上當然也有很大不同,不但主體性更高,與政治社會的結盟關係也更弱;反核四、反大埔、反課綱、公民一九八五聯盟,以及太陽花學運等,都屬於新公民社會的新社會運動。
這個新的公民社會,讓國民黨在二○一四年九合一選舉時大敗,讓政治素人柯文哲橫空崛起,也讓馬政府的施政長年陷於動彈不得的癱瘓狀態。而民進黨因為向新的公民社會靠攏而獲利,國民黨卻因抗拒甚至遠離新的公民社會而被唾棄;這次選舉結果,就是國民黨渾然不知新的公民社會已經形成,以及新的公民社會已經催生出新的政治,所付出的慘痛代價。
然而,新的公民社會雖然催生了新政治,但新的公民社會因為主體性很強,民進黨即使在選舉時可以獲利,執政後卻未必。而且,研究公民社會的學者也早已證實,並非所有公民社會都有助於民主的提升,公民社會所發起的公民運動,也經常與民主價值互不相容。在第一次政黨輪替後,民進黨就曾與公民社會漸行漸遠,甚至對立,蔡英文執政後,不但不應重蹈陳水扁時期的錯誤,更該從馬英九身上學到教訓:政府不能與公民社會為敵,但政府也不能被公民社會綁架,畢竟領導台灣的是總統,並非公民社會,更不是社會運動。
五月廿日以後,剛卸任的馬英九也許會有「十年之後當思我」的感慨,才上台的蔡英文則應有「待從頭收拾舊山河」的奮發;否則,公民社會過去怎麼對待馬英九,未來也會援例對待她。(作者為世新大學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