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3日 星期日

經濟日報社論/中產階級弱化 侵蝕民主根基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  聯合報社論/「班班喝鮮奶」成為荒腔走板的政策災難
◆  聯合報黑白集/基隆人,投票去!
◆  經濟日報社論/中產階級弱化 侵蝕民主根基






經濟日報社論/中產階級弱化 侵蝕民主根基


2024-10-13 03:00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美國每到選舉,中產階級就成為寵兒,各候選人拚命示好、拉攏。 美聯社


美國每到選舉,中產階級就成為寵兒,各候選人拚命示好、拉攏。今年也不例外,民主黨總統候選人賀錦麗經濟政策標榜為「機會經濟」,內涵是以對中產階級的維繫、搶救與創造為主,為此而提出政策,在降低食品、住房、醫療和家庭生活育兒成本,禁止食品雜貨業哄抬物價、提供房屋首購25,000美元頭期款補助,多方面齊頭並進。賀錦麗強調:「建立中產階級將是我總統任期內的一項關鍵目標,因為我堅信,中產階級強大,美國就會強大。」

共和黨候選人川普不以中產階級為主要訴求,更多的是強調為企業減稅以及重振美國的製造業,創造就業機會。減稅可使企業更有餘裕投資、加薪、增加工作機會,經由涓滴效益發酵,也可使中產階級受惠。川普在美國政壇成為一方之霸,其實和美國中產階級萎縮密切相關由於製造業紛紛外移,加上一些產業的競爭力衰退,導致製造業勞工大量失業。他們原本是中產階級的中堅,如今生活淒慘,對於川普攻擊華府及華爾街菁英大力推動全球化而危害美國產業十分認同,對他誓言「奪回」製造業寄以厚望,因而促成他民國一O五年(2016年)意外當選,盛況至今未衰。

中產階級的存在對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起著重要作用,因為他們的消費能力強,能夠推動經濟成長,也可維繫中庸政治與社會穩定中產階級原本是美國經濟的主力、民主的根基、穩定的基石但30年來中產階級空心化,造成美國政治與社會本質的變化

據估計,30年前美國中產階級的人口占比高達七成,如今跌破總人口的50%下墜至這個臨界點之後,政治必定趨於民粹化。這正是美國政治右翼抬頭及川普崛起的重要原因

美國已故政治社會學家李普塞特S .M. Lipset)說得很透徹:「只有在沒有什麼真正窮人的富裕社會中,廣大公眾才可能有效地參與政治,不受不負責任的宣傳鼓動的蠱惑。一個社會如果一邊是大批貧窮群眾,一邊是少數受到優待的精英,結果不是寡頭統治少數上層獨裁),便是專制有群眾基礎獨裁)。」

李普塞特的觀點深受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啟發。古希臘社會從繁榮走向衰退,城邦制度從輝煌走向沒落,陷入黑暗,土地兼併加劇,貧富差距日趨嚴重,工商業階層與農業階層之間的鴻溝擴大,政風敗壞,致使人們忠於城邦的公民精神淪落,變得盲目、狹隘、偏執。

多數國家為了緩解社會衝突,兼顧政治制衡,都希望促成橄欖型社會的形成,讓社會階層結構中極富、極貧的人口很少,中間階層則很龐大。在這樣的社會中,對立的貧富兩極成為一個連續性的排列,每一個社會成員都能看到拾級而上的希望,有助於減緩對立情緒與極端政治主張。有數據指美國中產階級占全國成年人口比率快速減少,不再是人口多數 ,為已開發國家最低者,政治情勢與選舉訴求隨而胚變

台灣中產階級原本不夠壯大,如今更面臨嚴峻挑戰,要成為或是維持中產階級愈來愈不容易。民眾主要的困境與焦慮是通膨不熄,房價與生活成本持續飆升,薪資又停滯不前,許多人因而買不起房子。多數人感到經濟壓力倍增,教育成本趨高也平添壓力,而且隨著人口老齡化,醫療和退休保障的壓力逐漸加大,擔心在年老或遇到重大疾病時,無法負擔高昂的醫療費用,同時也擔憂退休後的生活質量無法保障。中產階級是台灣政治中庸當道與社會穩定的基石,有待朝野共同多方努力,共同維繫














聯合報黑白集/基隆人,投票去!


2024-10-13 00:32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民進黨秘書長林右昌表示,不論罷免結果如何,公民團體自覺性發動罷免行動,代表公民力量覺醒。記者王慧瑛/攝影


今天基隆將進行一場影響深遠的「拆樑、固樑」最終對決。這場看似對單一地方首長的信任投票,卻是台灣即將進入大罷免潮的第一役。基隆人手中神聖的一票,不只決定市長謝國樑去留,更攸關台灣的政治品質與民主未來。今天,無論如何,基隆人都必須出門投票。

雖然罷樑團體聲明罷免案與民進黨無關,民進黨秘書長林右昌也稱罷免案是謝國樑「一個人的武林」。但從林右昌的「出頭」,到中選會主委李進勇的「視察」,兩位民進黨籍基隆前市長都用行動說明了一切,難怪立委黃國昌吐槽民進黨「遮遮掩掩做什麼」。

這場罷免案不只是「一個人的武林」,武林裡還有林右昌跳躍的身影,更有即將推上擂台的長列罷免隊伍。例如,罷樑團體指控謝國樑的罪狀,許多都涉及基隆前後任市府的糾葛,使得罷免案也形同對林右昌政績的再評價;而在此同時,台中鎖定三名藍委的聯合罷免行動已由網路空戰轉為陸戰,全面開火。

民進黨的政治算盤,就是要從基隆罷免案開始,形成破窗與骨牌效應,繼而對在野黨各地立委逐一擊破,以達到國會席次翻盤的目的。民進黨國會選舉「輸不起就翻桌」,真是台灣民主的悲哀。基隆人今天豈只拆樑或固樑,也是拆台灣民主或固台灣民主。

武林罷免潮湧,基隆人,出門投票去!















聯合報社論/「班班喝鮮奶」成為荒腔走板政策災難


2024-10-13 00:28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因應紐西蘭乳品2025年進口零關稅的衝擊,農業部與教育部推出「班班喝鮮奶」政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從蔡政府的「班班有冷氣」、「生生有平板」,到賴政府的「班班喝鮮奶」,民進黨政府推出一堆校園政策,每一項看起來都是美意德政,卻屢屢造成校園執行災難。最近為了「班班喝鮮奶」跳票,立委批「校校在等待」,教育部長鄭英耀幾度被問得語塞,仍然不敢承諾何時能讓學生都喝到鮮奶。

讓孩子享用在地鮮奶,補充營養,搭配食農教育,當然是美事。但「班班喝鮮奶」政策,最初不是因為學生營養不足,而是明年紐西蘭進口鮮奶降為零關稅,為減少對本土酪農衝擊,農業部編了四年四十四億元預算,自九月起提供學童每周兩次喝鮮乳機會學童補鈣又助農,看起來像是雙贏政策。但開學超過一個月,只有十一個縣市學童喝到鮮乳或保久乳,而且衍生出諸多問題。

鮮奶保存不易,學校普遍缺少冷藏設備,八成學校改選保久奶,「班班喝鮮奶」變成「班班保久奶」,甚至導致保久奶供應不足,全台大搶貨。「班班搶保久奶」卻讓保久奶應聲漲價,消費者首遭波及。不過,許多學生不適應保久奶味道,也有學校因保存空間有限,鼓勵無法現場喝完的學童把乳品帶回家,結果又變成「家家堆保久奶」,而這全都是老百姓的納稅錢埋單。

「班班喝鮮奶」初上路,就顯示可能達不到照顧本土酷農的立意業者反而擔心,一旦學童習慣保久奶口味,將變成為進口保久奶舖路而且政府採購價格低,得標廠商都是大乳廠,小品牌乳廠沒能力承接,照顧本土酪農的目的成了天方夜譚。更麻煩的是,以學童為主的羊奶市場已經遭到「斷頭式打擊」,各地都出現取消訂購的狀況。紐西蘭免關稅奶品還沒進口,本土羊奶業者先因政府政策受害

「班班喝鮮奶」也給學校帶來行政災難,不但增加老師行政負擔,全然背離教育部期待的行政減量目標;鮮奶的配送保存,也可能讓學校陷入食安風險。許多老師疑惑,農業部支持酪農的任務、衛福部補充學童營養的責任,為什麼都丟給教師承擔?教團主張改發鮮乳券,別再讓學校淪為政策提款機。

「班班喝鮮乳」政策涉及農業部、教育部和衛福部,但顯然是「先有口號,後有想法,找不到做法」。各部會自行其事,缺乏溝通與配套,以致政策上路,狀況百出。農業部把學校當成農業政策消化工具,教育部不能堅持教育專業,拋棄行政減量承諾,加上中央和地方溝通不足,美意政策都成了校園災難,更別提照顧不到酪農,反而先傷害本土產業。

正如「班班有冷氣」讓學生不必揮汗學習,也讓一些產業受到照顧,卻增加各校電費負擔,且違背政府減碳目標。「生生有平板」要提升學生數位學習能力,降低城鄉數位落差,卻無配套數位教育規畫與想法,偏鄉開機率偏低,「平板成樣板」。連小學生都能洞悉學校政策的虛矯,這是什麼樣的教育示範?就連「班班吃石斑」也曾「班班缺石斑」,最後草草收攤。未料政府沒學到教訓,繼續製造「班班喝鮮乳」亂象。

國內外鮮奶每公斤價差可達廿一元,國產鮮奶如何能敵進口鮮奶?但十一年前台紐簽署經濟合作協定時,農業部就知道本土酪農會遇到的困境,卻完全沒有作為,等到大限將至,才倉促應對,讓小學生喝鮮奶救酪農。「班班喝鮮乳」政策亂象不是個案;政府口號永遠比實際政策跑得快,等到政策上路才發現紙上計畫千瘡百孔,亂成一團。卓榮泰內閣還不趕快檢討整隊,否則必將釀成賴政府的政策大災難。






薛承泰/老人對健保的貢獻最少嗎?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薛承泰/老人對健保的貢獻最少嗎?
◆  廖元豪/賴總統,您可以向憲法再靠近一點
◆  趙春山/賴國慶演說:聽其言和觀其行
◆  葉匡時/個人有韌性 全社會才有防衛韌性
◆  施振榮/從王道談社會企業與永續
◆  盛治仁/透過面試認識自我、找合適職場
◆  陳冲/金融中心放榜 Jeffrey Garten再失準?








薛承泰/老人對健保的貢獻最少嗎?


2024-10-13 00:47  聯合報/ 薛承泰(作者為台大退休教授)


最近有立委關心全民健保的財務問題並舉行公聽會,會中有學者發言「最花健保費費用的老年人,在健保的貢獻反而最小。」並建議健保財源結構應增加資本利得的徵收。有類似想法者並不少,乃基於使用者付費的一種公平認知,特別是很少生病就醫者,看著每個月繳健保費給別人用,很不是滋味!

然而健保作為一種社會保險,還具有世代互助、以及社會性與個人生涯的財富移轉之意義。「世代互助」是指以當前繳費人口來協助需要用到醫療資源的人口;雖然繳費者與使用者是相互交疊的,現實上,老人使用醫療資源較多,並隨著高齡化,這個現象也就愈趨明顯。如果政府無法透過稅收來挹注,也只好調漲保費來維持財務平衡,這就是當前政策走向。

「社會性移轉」是指,因健保費按工作所得來扣繳,所得高者繳得較多,所得低就繳得少。至於低收入戶以及七十歲以上中低收入戶人口,由中央來埋單,而各地方政府對於六十五歲以上人口也有程度不一的補助;總之,有將近一成的老人不必繳保費,其餘老人則是或多或少得到補貼

至於「個人生涯的移轉」是指,當前不少老人從卅年前健保開辦即開始繳保費,年輕時少看病,現在年紀大了難免有些問題,看診就多了;從個人角度而言,這並沒有不公平,只是將過去所繳的保費移轉到未來使用,怎可以說對繳保的貢獻最小呢?要論對健保的貢獻,不就是一個人到目前為止所繳的保費嗎

以現在的科技要算出每個人對健保的貢獻並不難,只需根據繳費紀錄,並將過去的幣值轉換成當下幣值即可,簡言之,就是建立「個人帳戶制」每次看診時就從帳戶中扣除費用,當帳戶歸零時,之後看診就須提高自負額,這才真正符合使用者付費的公平

由於當前健保繳費制度是沒工作者來依附有工作者,而以一般受雇者而言,健保投保金額等級共有五十個等級,最低為二七,四七○元,最高為二一九,五○○元;前者每月繳二二二元,後者則達一,七七○元,是前者的八倍。如果家裡只有一個人工作,配偶以及兩個小孩需要依附,一年下來,前者一家共繳二○,四四八元,後者則高達一六三,三九二元,遑論具有雇主身分者!這樣的差距,會促使某些人假就業掛人頭,一年下來即可少繳約十萬元保費,而所獲得的保障是一樣的。

至於老人或退休人員,因沒有薪資所得,按規定必須依附有工作且在國內的子女。當然,過去幫子女繳保費,退休後讓子女繳,這沒有什麼不對;可是在低生育趨勢下,許多老人只有一位子女來擔負,看到子女負擔加重,總是不捨。

其實,政府只要開放讓老人選擇自繳(在區公所投保)或依附子女。區公所投保每月繳八二六元,相當於第十六級距,對健保收入影響甚小,但可能減少家庭糾紛與年輕人負擔,說不定因減輕經濟壓力而有助於婚育!

最後,筆者建議健保費的繳交方式,若能制定一個基本費,全民都必須繳交(例如每月二百元),然後略降費率(現行五點一七%)按薪資扣繳所得人,無所得家人可選擇依附所得人或以地區人口在區公所投保。同時健保局可考慮建立投保人個人帳戶,在帳戶為赤字時提升自付額,既可抑制資源浪費也可反映公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