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23日 星期六

經濟日報社論/全台蛋荒 凸顯產銷調節荒誕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  聯合報社論/修《兩岸條例》,只是為了販售恐懼
◆  聯合報黑白集/當心「包子」圍城
◆  經濟日報社論/全台蛋荒 凸顯產銷調節荒誕






經濟日報社論/全台蛋荒 凸顯產銷調節荒誕


2019-02-23 02:06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雞蛋短缺問題已經持續一段時間,在春節假期過後仍然沒有舒緩的跡象,政府必須由國外進口雞蛋以解決需求缺口。無論農政單位有再多的理由解釋,但是此波雞蛋短缺已經產生蛋價高漲,民間搶購,蛋農也抱怨連連等基本面問題;也發生小如超商停賣茶葉蛋、小吃店停售滷蛋等民生問題,顯示農政單位的失職怠惰
雪上加霜的是,由於政府檢驗單位的延宕,監督機制的鬆散,目前已經證實有近50萬顆含有農藥的汙染蛋流入市面,而且大多是流向散戶及早餐業者,早已被民眾食用,無法後續追蹤處理,引起消費者恐慌,形成重大食安問題。台灣竟然會發生民眾有可能不是吃不到蛋,就是吃到毒蛋的窘境
去年九合一選舉,執政黨在農業縣市遭受重大挫敗。農政單位主管坦言未能做好農產品的供需規劃,產銷失調導致價格偏低,是選舉失敗的主因。所以未來要確實檢討,以解決農產品價格低迷問題;並且周周要推出讓人民有感的農業政策,但是言猶在耳,僅僅不到兩個月,農產品供需失衡的問題再次浮現,只是這次是供應不足,再伴隨著有毒蛋品危及食品安全,比前次水果及蔬菜價格崩跌問題更為複雜。民眾尚未體會到有感政策之利,卻須再次承受另一項民生必需品價格震盪。
此次缺蛋問題,不但暴露出農業主管單位沒有通盤考量產銷,更欠缺即時應變措施。事實上在去年年底蛋荒問題即已浮現,無論是天災影響供給,季節性需求增加,或是禽流感疫情影響供給等因素。農政單位總是在狀況外,還多次宣示雞蛋供需平穩;不但沒有提前做好產銷規劃,放任蛋價一路上漲。甚至在出現蛋荒的情形,還一再宣示這只是短期現象;直到問題惡化之後,才啟動「南蛋北送」以及增加蛋品進口,但為時已晚。此與先前台灣菜價崩盤,政府無力處理,卻放任進口蔬菜長驅直入,均顯示政策毫無規劃,更缺乏配套措施
但是政府仍然無法脫離意識形態的束縛,最近農業政策宣傳亮點,竟然是即使台灣不接受九二共識,兩岸關係不佳,台灣農產品出口到中國大陸仍創歷史新高。以此來抑制主張在兩岸關係和緩,接受九二共識下,推動農產品出口中國大陸的非執政黨籍地方首長。將單純貿易問題泛政治化,對於國內農產品產銷問題卻疏於管控,以致後院再度起火
台灣農業屬於小農制,生產成本較高,但在多年努力下,仍然孕育出一些優質農產品,不但享有一定的口碑,甚至在國際上也發光發熱。未來如何將這些成功的案例,推廣到其他農產品,應是當務之急。特別是對於一些以內需市場為導向的產品,政府應由維持供需平衡,穩定市場價格及確保食用安全著手,而非好高騖遠地追求農產品出口成長。
政府早將農業列為「5+2產業創新計畫」的範圍,「新農業創新推動方案」也已經開始啟動。但以近來層出不窮的農產品價格動盪及食安問題,台灣連穩定農產品市場供需的基本功都做不到,更遑論可以成功打造農業4.0,推動農業現代化,建構綠色及安全農業,創造幸福農民的願景。
近年來政府在農產品產銷調節表現荒腔走板,不但經常使得農民辛苦生產血本無歸,就是造成消費面的傷害,民怨持續沸騰。
在去年發生水果及蔬菜生產過剩,價格崩跌,今年又有蛋荒及毒蛋的食安事件,政府仍然束手無策,我們不禁要問,下一個「未爆蛋」會是哪一個?







聯合報黑白集/當心「包子」圍城


2019-02-23 00:15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總統府發言人黃重諺。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不知道是有些人天生備受寵溺,或者政府和人民的距離愈來愈遠,總統府發言人黃重諺韓國瑜「土包子」的風波愈演愈烈,火光都已經竄出屋頂了,蔡政府卻仍不覺得要收拾。再下去,當心各路「包子」來圍城。
三天前蔡總統被問到此事,她說「話是他說的,他會做適當處理。」但三天過去了,黃重諺沒有任何動靜這有兩種解讀:一是黃重諺拒絕認錯,以為可以避過風頭;二是蔡英文默許或要求他拗下去。無論是何者,這都造成了「下屬犯錯,長官揹過」的效果,外界認為黃重諺的驕氣是蔡英文寵出來的,兩人根本是沆瀣一氣
說真的,大家也不是沒看過蔡英文寵人。吳音寧以「高薪實習生」高踞北農總經理,若非敗選還不捨得把她換掉;文膽姚人多在總統府、國安會、海基會任意行走,還能擔綱姚文智助選大將口譯哥趙怡翔三級跳人人皆曰不可,但他始終穩若泰山。相形之下,黃重諺爆粗口還不是因為護駕心切,小英怎麼忍心責備?
「有關係就沒關係」正是如此,即使自命「進步」的政黨,也難以免俗。因此,總統以肉身為「愛將」擋一下子彈,反正有權力的金鐘罩護身,誰怕誰?問題是,當今台灣畢竟不是宮廷劇的年代,愛將要挺,但人間道理也要講。否則,聽說南部自稱「包子」的民眾已紛紛在網路集結,民進黨得想一下擋不擋得住攻勢。
發言人也許享有個人言論自由,但不包括侮辱







聯合報社論/修《兩岸條例》,只是為了販售恐懼


2019-02-23 00:11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修正草案列立院優先法案,明訂簽訂兩岸和平協議前須進行公投,陸委會主委陳明通表示,是在建立制度。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台灣目前在國際、內政和經濟上都面臨許多挑戰,但立法院新會期開議,民進黨政府卻將修法重點放在《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上。它的目標有二:一是延長退休將領及政務官赴陸管制年限為十五年,二是針對《兩岸和平協議》的公投條件及門檻進行修正。儘管民進黨對這項修法義正詞嚴,仍難掩其目的只是為明年大選而販售恐懼
先看這兩項修法的立法效果。民進黨目前雖取得立院過半席次,但明年選舉是否仍能保有優勢,顯然難度極高。一旦失去立院絕對多數,此刻修法的「保鮮期限」可能只有一年。在這種情況下,民進黨卻不顧許多民生法案的迫切性,硬是「塞」進這兩項修法,動機和作法都很可議。
再看這項修法的正當性除延長政務官及退將赴陸管制,還佐以《國家機密保護法》修法,將「涉密人員」赴陸管制從三年延長為六年。由於前總統馬英九、副總統吳敦義的三年管制期都將在今年屆滿,而二人都曾表達管制期滿後有意訪陸,如此急著修法,針對性再明顯不過。更何況,若真有人要洩密,何須在人人注目的訪陸時為之?也因此,難怪連前副總統呂秀蓮都說此修法「絕對是惡法」。
至於設定兩岸和平協議的公投條件和門檻,政治心機更明顯。民進黨執政前,朝野就已討論訂定《兩岸協議監督條例》,並有多個草案出爐。不論哪個草案,都對兩岸協議有事前、事中和事後審查,若干版本甚至訂了公投條件。諷刺的是,《兩岸協議監督條例》草案幾乎每會期都被民進黨政府列為「優先法案」,卻每個會期都故意略而不談。民進黨若真如此在乎這個議題,豈會如此?
對此民進黨上下有一套說詞,說是因為國民黨主席吳敦義最近提出「簽訂兩岸和平協議」的主張。蔡總統直指這是「消滅國家主權和民主的協議」,閣揆蘇貞昌則說和平協議是「一國兩制的台灣方案」,民進黨中央更稱這就是「投降協議」。言下之意,吳敦義之主張已使台灣面臨「投降與否」的二選一局面,所以民進黨必須加以防範
但事實真是如此嗎?事實上,早在民國94年(二○○五年),連戰以國民黨主席身分與大陸國家主席胡錦濤共同發表「連胡五項共同願景」,即有「和平協議」的主張;民國102(二○一三年),「連胡五項願景」被納入國民黨黨綱。其後歷經朱立倫、洪秀柱等主席,這項主張也曾多次再被提及,吳敦義的說法充其量只是蕭規曹隨。
不僅如此,陳水扁政府在民國93年(二○○四年)也曾提出兩岸應簽署「和平穩定互動架構協議」的主張,這還早於「連胡五願景」的倡議。其中原則之一,即是「不片面改變台海現狀」;四大議題則包括建立協商機制、對等互惠交往、建構政治關係和防止軍事衝突。這些內容,都與一般認知的「兩岸和平協議」相去不遠,亦未提及是否應以中共放棄「一國兩制」主張為前提。為何國民黨提出類似主張,就變成投降協議,必須馬上修法限制更有趣的是,當時的陸委會主委,正是現在的蔡英文總統。過去民進黨提,就是愛台灣;現在別人提,就是投降。這種昨是今非的操作,未免太廉價、太可笑
由此可知,民進黨這次修改兩岸條例,絕非為了國家安全的急迫性,更不是因為主張簽署兩岸和平協議會對民主和主權帶來多少傷害,而是在為明年的總統大選累積「相罵本」而已妖魔化兩岸關係,妖魔化兩岸和平協議,順便妖魔化主張簽署協議的國民黨,這是民進黨騙選票的老招
此計能否得逞,其實大有疑問。去年選舉民進黨也曾大打「中國牌」,不斷炮製對岸干預選舉、製造假新聞的危害,結果仍然慘敗。相同招數一用再用,早已被民眾識破心機:民進黨不斷販售恐懼,實是對自己的執政空白感到心虛

【重磅快評】智多星能解開台日關係的三個死結嗎?

◆  【即時短評】藍白還在拖 蔡英文已開跑了
◆  【重磅快評】「孤立無援」 蔡英文不告訴你的真實版本
◆  【重磅快評】平台只是民進黨的一塊遮羞布
◆  【重磅快評】智多星能解開台日關係的三個死結嗎?

◆  【即時短評】大法官重人權 誰為司法輕判開藥方?
◆  【重磅快評】神隱兩天的賴清德 何不宣示效忠蔡英文?
◆  【重磅快評】除了髮型之外 蘇院長可等於邱吉爾?
◆  【重磅快評】神隱兩天的賴清德 何不宣示效忠蔡英文?
◆  【重磅快評】蔡政權亂蹄?抽腿伸腿一起來
◆  【即時短評】政院拐彎抹角 立院能求「同」存異?
◆  【重磅快評】蔡政府尊重公投訂同婚法 那這3個公投呢?
◆  【重磅快評】王子跟著禿子走 蔡政府還要圍毆韓國瑜?
◆  【重磅快評】擁蔡急先鋒 鄭文燦真是做足功課的大阿哥
◆  【重磅快評】韓國瑜、柯文哲元宵吃湯圓想著同件事?
◆  【即時短評】文青發言人與土包子市長
◆  【重磅快評】「不給糖,就搗蛋」的黨主席
◆  【重磅快評】操練酒駕兵 營長該記功還是記過?
◆  【即時短評】沒有浪漫台三線 鄭文燦模式搶客家票倉
◆  【即時短評】農地違章刪大限續命 藍綠開惡例為選舉?






【重磅快評】智多星能解開台日關係的三個死結嗎?


2019-02-23 09:10 聯合報  主筆室
葉國興當新聞局長時,「經典之作」是在立院對著記者作出開槍的手勢。本報資料照片


昨日,國安會進行九合一大選之後的首波人事改組,在這次的人事任命當中,最引人注目的,當是淡出政界已久的葉國興,被蔡政府延攬擔任國安會副祕書長,外界對於葉國興印象最深刻的,便是其在陳水扁時期擔任新聞局長時對記者比出開槍的手勢
其實,具有留日背景的葉國興成名甚早,在李登輝時期便因為符合「台、獨、青」(台派、獨派、青年),而被李登輝延攬負責當時主要的對日平台「亞洲展望會」的重責大任,透過這個平台,讓葉國興與日本政商界建立綿密的人脈關係,因此,嚴格來說,葉國興應該是國內資深的知日派
只是,早已不問世事的葉國興,這次為何又重新被蔡政府所重用呢?除了兩岸的國安問題之外,主要便在於台日關係的卡關,政府寄望借重葉國興的對日政界關係,來打通台日關係的任督二脈。
因為,當前的台日關係面臨了三項難題首先是解禁核食問題,原本日本寄望民進黨上台之後,能夠儘速解禁核食進口,但蔡政府執政三年多以來,不但遲遲未能解禁,去年還通過反核食公投,讓解禁時程更加遙遙無期,這讓台日關係陷入前所未有的低潮。
其次是漁業爭議問題,民進黨上台之後,最引以為傲的便是成立台日海洋事務會議的官方平台,來解決台日之間錯綜複雜的漁業問題,只是海洋事務會議成立兩年多以來,不但連沖之鳥海域的捕魚問題都沒有解決,如今雙方還在為小小的捕魚規則而爭吵不休。
最後是台灣加入CPTPP,蔡政府把加入CPTPP當成是台灣最主要的對外經濟戰略,也對CPTPP的主導國日本寄與厚望,只是,日本政府一直把解禁核食議題,當成是台灣加入CPTPP的敲門磚,在核食遲遲未能解禁的情況下,台灣加入CPTPP自然卡關不前。
然而,不論是解禁核食問題、台日漁業爭議以及加入CPTPP議題,這些都是衛福部、外交部及經濟部所無法獨自解決的,而必須要以國安會的高度,透過跨部會的協商才能達成的,相信這也是蔡政府這次延攬葉國興擔任國安會副祕書長的主要原因
只是,從民國89年(2000年)之後,在政權輪替多次下,日本政壇早已物換星移,有政界智多星之稱的葉國興,憑著過去對日的老關係,真能打開台日關係的三個死結嗎?
這也讓我們不禁要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重磅快評】平台只是民進黨的一塊遮羞布


2019-02-23 12:10 聯合報  主筆室
台農發提升農產品外銷訂單績效不彰,政府又要成立「國家隊」的外銷平台,高雄市長韓國瑜批疊床架屋,農民依舊苦哈哈。本報資料照片


就在兩年前,政府才花十億大銀,浩浩蕩蕩成立台灣國際農業開發公司(台農發),誓言要協助農民到海外搶訂單、找通路,如今在台農發成效不彰下,農委會轉而要以「國家隊」的概念成立農產外銷「平台」,這引發外界疊床架屋的疑慮。
平台並非萬能,但民進黨沒有平台,卻萬萬不能。
其實,自從民進黨上台之後,便特別偏愛設立「平台」,但至今存活的卻又有幾個?例如蔡政府為了要解決黨政之間的協商鴻溝,總統府設立了九人小組平台,但在開了兩次會之後,卻就銷聲匿跡了;而行政院也有樣學樣,為了要籠絡網民,掌握網路信息,讓國發會成立了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讓要網民為政府提點子,如今也是實存名亡。
而這波平台的風潮,不只在政府內部,連民進黨中央黨部也在風行草偃。
卓榮泰當選黨主席之後,不但建立總統、行政院長、立院總召及黨主席「四位一體」的「黨政平台」,還加碼成立「選舉平台」及「服務平台」,由此可見,民進黨對於建立平台的樂此不疲。
另外,為了要強化外界對平台的信心,政府還會加上「國家隊」的標籤,彷彿只要貼上「國家」的字眼,便是所向披靡、無所不能。
例如之前政府為了推動新南向政策,除了在總統府成立新南向推動辦公室之外,還成立一個「國家級」的智庫—台灣亞洲交流基金會,以國家級的高度來統合各部門的新南向政策,但在沒錢沒人之下,讓台灣亞洲交流基金只能空有「國家級」的「美名」,而這種疊床架屋、各自其政,不但讓外界眼花撩亂,也讓新南向政策失去了準頭。
因此,當政府在政策推動成效不彰時,便會成立一個平台,來掩飾推動不力的事實,同時還會加上「國家級」的字眼,來提升新平台的品牌高度,以強調與過去的不同,這彷彿已經成為民進黨執政的ABC。
而農委會捨台農發,成立農產外銷平台,更是師出同門、如出一轍,由此可見,平台只是掩飾政府施政不力的一塊遮羞布。
只是,爬得越高,便跌得越深,在越築越高的平台上,難道蔡政府不會感到高處不勝寒嗎?






【重磅快評】「孤立無援」 蔡英文不告訴你的真實版本


2019-02-23 13:44 聯合報  主筆室
蔡英文日前接受CNN專訪,台灣承受第一波攻擊的防衛能量是有的,在第一波的攻擊之後,反倒是中國必須要去承受後面的國際壓力,及對自己的經濟跟其他層面的打擊。本報資料照片

蔡英文日前接受CNN專訪內容昨播出,關於如果中國入侵,是否期望美國介入的問題?蔡英文答說,台灣承受第一波攻擊的防衛能量是有的,然後她即誇口,在第一波的攻擊之後,反倒是中國必須要去承受後面的國際壓力,及對自己的經濟跟其他層面的打擊。
蔡英文劃了一條直線,呈現出她的思考是線性的,亦即:中共攻擊→台灣挺住第一波攻勢→國際馳援→中共面臨國際壓力與經濟打擊→台灣解危。這是她晚上作過的美夢,還是一廂情願
她說,中共一旦入侵,大家一定會問,明天是哪一個國家(會受到入侵)?然後很多周邊國家跟理念相同國家,就會一起支援台灣,守住台灣這個攸關安全、產業與民主自由的地方。其中「周邊國家」與「理念相同國家」,說的無非就是日本與美國
蔡英文說,這不是只是一個單純台灣受到攻擊的事情,它是一個中國展現出一種意志不惜以武力來擴充它的影響力的一種意志。而這個意志會使得整個區域、甚或是全球都受到危害與牽連,於是,為了不讓此一後果發生,國際的支援就必然抵臨台灣!
這裡頭完全缺乏科學、縝密的軍力評估與計算,更把所謂「其他國家」的民意視為無物
首先論軍力,台灣當然不會虛弱地承受不住第一波的猛烈攻擊,然而,國軍戰鬥意志卻可能十分脆弱。以長年追蹤台灣民眾對戰爭態度的美國杜克大學的民調顯示,台灣20到29歲的年輕人,當兩岸爆發戰爭時,只有9.8%願意積極奮抗,各有33%左右年輕人選擇逆來順受或投降逃跑。第一波攻擊之後,如果人心早已分崩離析,還需要第二波攻擊嗎?
其次,關於其他國家的支援,先不論其他,最可能支援應只有美國,但美國的宣戰權卻不在總統,而在國會。縱使過去波灣、阿富汗等多次戰爭,美國總統都未經國會即出兵,但很難想像面對軍力已是世界第二的中國,美國總統會不顧國會反對,魯莽地派出軍隊,美國的民眾反對美軍為台而戰,早已經是一種學術常識;而國會就算最終也不顧美民意,願意授權總統出兵,可能第二波攻擊都已經結束,解放軍已然進入台北。
最重要的是,蔡英文的這條線性論大有疑問。她說這是中國展現出一種不惜以武力進行擴張的意志,面對此一形勢,她的推論卻是,各國的仁義之師,將為了阻擋它的擴張而不顧一切地奔來馳援。
然而,以國際政治的現實運作慣性,國家的行為通常是服膺與膜拜強者,面對一個超大型國家所發動的戰爭,更接近現實的推論是,各國將只會按兵不動,只做壁上觀至於道義,那不過是國際政治的裝飾品,各國若能發出一份譴責聲明,就已夠強悍了,若再多做一些,也可能只是參與一次象徵性的經濟制裁罷了
最有實力出兵的只有美國,但美國出兵已經愈來愈成為一種虛幻而飄忽的鬼魅,已經債台高築的美國,很可能為了這一場難以取勝的戰爭,走下世界霸主的王位,華盛頓願不願意做這一門蝕本生意,已經不言可喻
當美軍不來時,究竟誰來戰海灘、戰街道、戰山上?蔡英文其實並不天真,承受第一波攻擊之後,孤立無援恐是她刻意隱藏,不告訴你的真實版本






【即時短評】藍白還在拖 蔡英文已開跑了


2019-02-23 22:38 聯合報 記者林河名╱即時報導
蔡英文日前接受CNN專訪。圖╱CNN

蔡英文總統日前在總統專機上接受CNN獨家專訪時宣布將參與民國109年(2020年)總統大選尋求連任,「完成」對台灣的願景正當部分國人還對這種透過外媒宣布競選連任的作法有所質疑時,她已實質展開競選
今天雖是周末,但蔡英文除出席不動產開發公會全聯會理事長就任典禮,還與計程車業者茶敘,行程滿檔。而且,她不僅是禮貌性致意,都是有備而來,接連拋出重要政策,既跟相關團體「搏感情」,也向社會大眾「釋利多」。
其中,為安撫Uber進入台灣市場後,對計程車業者帶來的衝擊,蔡總統貼心地邀計程車業者代表入府茶敘,還宣布將推出「補助計程車汰舊換新」、「加強輔導多元化計程車」及「推動小黃公車計畫」三項政策,光是相關補助,估計就有3萬多輛計程車受惠。
另外,對於都更及老危建築的更新,在蔡英文宣布後,營建署即表示擬新增符合危老建築、智慧耐震建築,最高給予容積獎勵額度百分之十都更若達成百分之百同意協議合建,最高給予百分之五獎勵以台灣老舊建築之多,這項政策更令多數民眾「有感」
去年九合一選舉,民進黨慘敗,外界歸因輸在兩岸及民生經濟。但在兩岸部分,蔡英文自從強硬回應習近平「告台灣同胞書」40周年談話贏得「辣台妹」封號後,就鐵了心不示軟,連行政院長蘇貞昌也喊出「只有一支掃帚,也會跟敵人周旋到底」;在民生經濟部分,則可看見今天的連釋利多
高雄市長韓國瑜日前批評蔡政府掌行政和立法權,「既不要九二共識,也不敢台獨,又不承認中華民國,也不要台灣獨立共和國,那到底要什麼?」蔡英文除了反酸「多了幾位陸委會主委」,也以行動說明如何使用「行政和立法權」
展望明年總統大選,國民黨還為了初選方式搞不定,以致「拱韓」聲浪不斷;民調聲勢不差的台北市長柯文哲,要選不選也還舉棋不定。但手握龐大行政資源的蔡英文,已經開跑了。

聯合筆記/南韓的「轉型正義」

◆  別讓斑馬線成為殺人兇手
◆  聯合筆記/南韓的「轉型正義」
◆  美中貿易談判 還有得拖
◆  嘲諷土包子其來有自 怎麼不會不叫你土包子?
◆  請把法治社會還來
◆  二二八真相在哪裡
◆  雪山大火 燒出垃圾還是物資?
◆  誰才在說假訊息?
◆  想一想「大屋頂中國兩制」





聯合筆記/南韓的「轉型正義」


2019-02-22 23:23 聯合報  蔡佩芳
南韓國會議長文喜相(圖)稱只要日皇道歉,就能解決慰安婦問題,引發日本反彈,日政府已透過外交管道正式要求其道歉並收回發言。 (歐新社資料照)

日韓關係越擰越僵。一周前,為下周登場的二次美朝峰會,美韓外長在波蘭會談,美方會後聲明強調美日韓將積極緊密合作;但南韓外交部只提美韓聯盟,文中不見日本。
日本也改了口徑。談起北韓問題,一貫官方態度強調與美國、韓國為首的國際社會緊密合作。但與美韓外長會談近乎同時,官房長官菅義偉公開談話變成:日本將和美國密切合作,努力早日解決問題。「日韓關係」倏忽消失。
直至今日,日韓國民對彼此抱持好感的比例不到三成,都不認為對方是民主國家,半數日人認為南韓是民族國家,不守國際承諾、對歷史糾纏不清;近半韓人認知裡,日本依然是軍國主義,還欠南韓公道。
日韓齟齬有歷史背景。二戰後的冷戰格局,朝鮮半島成為東西陣營對峙最前線。南韓人對殖民記憶猶新,卻無能反日,經濟與安保雙重壓力下只能仰人鼻息。曾有南韓退休外交官形容,冷戰時期南韓世界觀只有美日。
在美國敦促下,日韓經十三年談判在民國54年(一九六五年)建交,同時簽財產請求權協定,南韓放棄對日本求償,換取日本提供五億美金經濟援助,相當於當時南韓一點六倍國家預算。當時是朴正熙政權
朴正熙作法務實,日方金援讓南韓降低對外依賴,經濟起飛,同時拉開平壤與東京的距離。然而,許多南韓人視之為屈辱外交,當日本國力衰退,日韓實力落差縮減,矛盾自然浮現。南北韓對峙趨緩,南韓更無顧慮。
文在寅初上台時,雖不願履行日韓慰安婦協議,口頭上也不敢鬆口毀棄;去年十月底南韓最高法院對強制徵用工問題首度判決日企賠償,青瓦台至今不處理,並無視日本要求磋商。知日派國會議長文喜相訪美,稱日皇明仁是戰爭罪犯兒子,文在寅在情治單位改革戰略會議加碼宣示,今年為權力機關擺脫日帝統治陰影元年,文在寅無疑啟動南韓版的「轉型正義
相較我國轉型正義僅於內政,南韓轉型正義在外交。有過冷戰期間曾被美催著對日低頭經驗,南韓拉美壓日,邊要美國為日韓爭端仲裁,邊遊說川普在美朝談判中積極運用南韓能發揮的作用,活用南北韓經濟合作促成北韓棄核,與日本堅持對朝施壓立場相左。南韓著眼或正是下周登場的美朝峰會,若美同意解除經濟封鎖,南韓扮演的將不只是信使,在美國東亞安保戰略重要性也將提升,加大與日抗衡籌碼。






請把法治社會還來


2019-02-22 23:48 聯合報  王有康/台北商業大學副教授、政大校友(台北市)
台大城鄉所學生許哲榕(左)發起228破除威權行動,帶領一批學生將政大後山蔣介石騎馬銅像的馬腳鋸斷。 記者許正宏/攝影

政大校園內的蔣銅像是許多政大人的記憶。回想學生時代,研究所在政大後山腰,都要沿著風雨走廊前往教室上課,也都會經過這座蔣公銅像;當時覺得銅像像是一件藝術品,也由於上下課都會經過銅像,許多政大人把銅像當成是校內的指標景觀,畢業後聚會都會回憶起那段銅像歲月。
咖啡沒有心情,有心情的是喝咖啡的人在台灣每個人都有表達不同意見的自由,但是必須在法律許可範圍內,而不是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
近年來屢次出現一些人士罔顧法律,以個人喜惡在公開場合脫序表達個人意識形態,這是法治社會嗎?
政大校園內有警衛,這次遭校外人士擅闖破壞公物財產,已觸犯相關規定,警察機關和政大不宜息事寧人。身為政大人,對此事件實在心痛,也希望有關當局讓法律歸法律,政治歸政治,政治不可凌駕法律,否則二千三百萬人民如何相信政府能保護人民財產與人身安全呢?
多拚經濟,不要再搞統獨等意識形態,才是多數人民要的,何況去年十一月地方大選結果,已經明確告訴大家答案了。







雪山大火 燒出垃圾還是物資?


2019-02-22 23:57 聯合報  邱岳/媒體工作者(台北市)
雪霸國家公園的369山莊年前發生山林大火,燒毀約3.5公頃箭竹林等坡地。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表示焦黑地面上處處是保特瓶、臉盆、廚餘等垃圾。 圖/摘自雪霸國家公園登山資訊分享站

年前雪山一把火,燒毀三六九山莊周圍箭竹林等坡地國家公園主管單位指稱焦黑地面處處是山友偷丟垃圾,其實只說對一半;山友都知道其中一半被燒的其實是「物資」
從照片中看到一堆疊起來的臉盆、大水桶,還有一袋袋布袋裝的東西,其實這些都是「藏」的物資。為什麼要藏這些,因為有需要。每天上山的登山客中,有許多並沒有能力自己背炊煮,要有人幫忙背食物上山煮給他們吃。在登山客的分類中,這些是屬於商業團型的登山客,和自己背食物上山的專業登山者不同類
既然有需求,就會有商業行為,山上也因此產生了一個協作圈,專門處理山上的食物和睡袋需求。對於每天要用到的臉盆、爐具、睡袋等種種物資,沒有人會每天背上背下,一定就是放在山莊旁,這些就是火災燒的物資
呼籲國家公園面對現實。這就是山上的現況,在那裡討生活協作,很多都是原住民因為這個工作型態有了份有尊嚴及好的待遇工作,而且他們常是提供山難第一線最佳救援。建議在山莊旁用最不破壞生態方式提供倉儲空間,如怕圖利,可以協調共付租金,或是用背垃圾下山方式抵租金,大家用互利方式達到永續經營目的,才是大家的福氣。






嘲諷土包子其來有自 怎麼不會不叫你土包子?


2019-02-22 23:55 聯合報  鄭紹成/大學教師(台北市)
總統府發言人臉書嘲諷「喝醉土包子」說法,引起軒然大波;現在政壇主政者為何發言或施政,老是不接地氣,其實其來有自。
圖為1991年,施明德(左)、許信良(右)與當年美麗島龍頭,亦曾任民進黨主席的黃信介(中)手連手做出團結姿勢,狀至愉快。報系資料照片
蔡英文過去曾在臉書介紹口譯哥趙怡翔(右)。取自蔡英文臉書
過往阿扁以台灣土狗貶抑馬英九是貴賓狗的切割策略,成功爭取到絕大部分「土包子」民眾認同。圖為1990年代還只是民進黨員的陳水扁(中左)與當時國是會議副秘書長馬英九(中右)會中討論鏡頭。報系資料照
漫畫/季青

總統府發言人臉書嘲諷「喝醉土包子」說法,引起軒然大波;現在政壇主政者為何發言或施政,老是不接地氣,其實其來有自。
首先,五十歲以上民進黨從政者,大都是草莽草根出身,縱使家世不同於販夫走卒,仍是跟一般普羅大眾平起平坐、共同打拚。以信介仙為例,八十年代前後,他帶領剛創黨時的黨外人士,縱橫街頭與國民黨直球對抗。當時走上台北街頭抗議的主體群眾,往往是一大車、一大車由中南部前來的支持者,他們穿拖鞋有之、吃檳榔者有之、三字經當發語者有之,正是現今主政者身旁親信所說的土包子
第一代領導者們,靠草根支持者與國民黨抗衡;五十歲以下當權世代,根本沒有接觸過,當然容易產生貴族的階級傲慢。
其次,步入民主選舉時代,年輕的幕僚只要跟對主子,選後論功行賞,立馬魚躍龍門。這些三、四十歲,甚至廿幾歲的稚嫩新貴,一夕成為高階人員,未曾經歷長期基層磨練的年輕人,一朝權在手,便把令來行;少年得志,哪會不輕蔑地把他人當成土包子來嘲諷?
第三,親信政治盛行,唯主為貴。這些幕僚,一則不接地氣、二則歷練不夠、三則眼中只有主子,他們知道只要上層不吝拔擢,不用在意和擔心民眾與競爭對手想法。犯錯時,領導人如果不願意壯士斷腕,旁邊幕僚更會前仆後繼繼續貴族式傲慢。此所以記者詢問小英總統「土包子」一事,當小英切割成那是發言人個人言論,就可知聰明的幕僚自會體察上意,爾後絕不會對於被譏諷的土包子釋出任何善意

過往阿扁以台灣土狗貶抑馬英九是貴賓狗的切割策略,成功爭取到絕大部分「土包子」民眾認同;現今「脫離草根基層、走向選舉速成、親信幕僚囂張」這三項因素交錯影響,讓執政黨官員不自主發出不屑草根基層的說法,民進黨未來選舉絕不是被國民黨或其他對手打敗,壓垮的最後一根稻草是骨子裡「我怎麼不會不叫你土包子?」的年輕新貴!這是民主的勝利,或是民主的悲哀?孰能解之?


盛治仁/我們想要怎樣的大學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盛治仁/我們想要怎樣的大學
◆  徐旭東/盼「韓流」為台灣創造全贏
◆  陳立恆/2019,台灣文創還要不停奔跑
◆  王文華/人生其實不必「止於至善」
◆  薛承泰/勞保改革只有文青不見魄力
◆  楊志良/奪回政權,然後呢?(資源配置篇)

◆  洪蘭/人生的大智慧 該如何教呢?
◆  王正方/吃耳光的人
◆  方祖涵/指定打擊與勞資攻防
◆  馬凱/準總統 救救勞保火坑中的年輕人
◆  周行一/中美貿易戰與股市
◆  葉銀華/華航工會再次無預警罷工的啟示
◆  盛治仁/找到自己的核心價值

◆  黃介正/黑天鵝 灰犀牛 聰慧豬
◆  楊志良/奪回政權,然後呢?(人才篇)
◆  嚴震生/新年看書架上的幾套古文集
◆  方祖涵/城市專屬的回憶資產
◆  謝哲青/適時的休息 也是種重要技能







盛治仁/我們想要怎樣的大學


2019-02-22 23:42 聯合報  盛治仁(作者為雲品國際董事長)
漢尼斯擔任史丹佛大學校長長達16年,他三度進出矽谷,對學術與產業的貢獻甚巨,不只是圖靈獎得主,更有「矽谷教父」的讚譽。 圖/天下文化提供

報載監察院還在調查管中閔校長過去的兼職。管校長個案有無違反規定,交由法律專業及權責人士針對事實去討論他依法該負責任,民意也會依各方所提理由充分性予以評判,本文不討論。我想提出的是,我們想要營造什麼樣的大學環境。
前一陣子因讀了史丹佛大學前校長漢尼斯新著「這一生,你想留下什麼」,特別對他描述史丹佛大學如何強化學術和業界交流深刻印象。他在擔任教授期間,自己創立公司、幫助一家公司上市、在幾家科技公司擔任董事、並以天使投資人身分資助新創公司。卸任校長後,被邀請擔任Google母公司Alphabet董事長。
這樣的經歷在美國,被視為能夠跨領域協調整合的人才這樣的經歷在台灣,可能就成學商兩棲、違法兼差代表
漢尼斯認為,學術界沒有期限及市場壓力,可以提出嶄新想法在某些領域突破,較有可能創造出革命性的創新。企業界則必須在競爭壓力及有限資源情況下,做出讓市場可以接受的產品來獲利。雙方要共生,要靠彼此想法的聯繫和落實
例如Google是在學術環境中被創造的,走入市場之後再不斷地做修正調整,早已超越了學術研究的範疇。因此,大學和企業之間的科技轉移及大學創投基金對於兩方的連結很重要。如何建立良性的互動模式,讓大學研究成果透過企業運用讓公眾受益,得到的金錢報酬再進一步回饋大學,幫助學生。漢尼斯觀察到,有些美國大學的官僚體系設下重重阻撓,而史丹佛則是盡可能不干預技術轉移的過程,希望讓學校成為新創公司的搖籃,追逐創業的夢想。這半個世紀以來,史丹佛從廿名之外大學,成為各項評比認為全美前五名的頂大。
台大校長遴選委員會的廿一位委員中,有三位來自企業界,這樣的結構被部分人士批評為企業介入校園。我上網查了一下現在史丹佛大學董事會的名單,卅一位董事中有一半以上的頭銜明顯表明他們來自企業界。企業願意參與學校的運作,對於校務的發展和學生的教育究竟是好是壞,值得深思
台灣高等教育問題,不在於和企業的關係,而是整個體制有沒有足夠彈性和願意變化的決心,來因應新世代挑戰。現在世界同時受到生態變遷和科技快速發展影響,既有的教育體制如不能大幅度改革,實在很難把學生訓練好來面對新世界。國外已經有例如Minerva大學,完全打破現有大學學習體制和空間限制,讓學生能夠有真正多元且實際的學習經驗。其他傳統大學雖然沒有如此激烈的變革,但也推出許多教學和研究的改革計畫。我們的大學還在各種官僚體系規範限制上,每年面對學費能不能調漲問題傷腦筋
國家要進步,就應該認真問對問題,然後集思廣益尋求因應之道。少花一點時間討論教授兼任獨董,究竟是在正式公文核准前或後的枝節問題,多花點時間思考教育的課程和形式如何調整來面對未來,則教育幸甚,學生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