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9日 星期五

經濟日報社論/中國大陸吹起反制裁的號角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96452/web/ 

◆  聯合報社論/「零日攻擊」為大選前導,愛國是門好生意
◆  聯合報黑白集/大法官當打手好嗎?
◆  經濟日報社論/中國大陸吹起反制裁的號角








經濟日報社論/中國大陸吹起反制裁的號角


2024-08-09 00:54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美國官方宣布,自9月1日起,正式解除中國無人機出口限制。 路透社


美國官方宣布,自9月1日起,正式解除中國無人機出口限制;無巧不成書,香港《南華早報》報導,中國7月底也宣布了一份加強管制無人機出口的清單,公告是由商務部和海關總署,以及中央軍委裝備發展部聯合發布,管制實施日期也是9月1日。

美國宣布解除中國無人機出口限制的同時,就對中國大疆下了一筆大訂單,有理由相信,此一舉動與俄烏戰爭有關。據統計,各國購買中國無人機最多的前三名是荷蘭、美國及俄羅斯,荷蘭一直受北約委託,每年組裝100萬架無人機給烏克蘭,如今,新訂單下不了,對北約、對美國,估計將造成極大困擾,如何影響烏克蘭戰局值得關注。

中國管制出口的清單,除了各種無人機成品外,還包括許多零組件與技術。就在美國「被迫」解除對中國管制的同時,中國偏正好宣布要開始管制。此一事件,或許可以視為是美中世紀博弈史上前所未見的關鍵時刻:中國終於對美國吹起了反制裁的號角。

為了對付中國快速崛起,美國從歐巴馬時代開始,就在戰略上對中國採取遏制手段,其實遠在戰略遏制之前,美國及美國主導的西方,就在各種高精實的產品和技術上處處對中國設限,比如全球定位系統(GPS)、預警機、高科技醫療設備、航母的電磁彈射設備等,美國及西方不是禁售中國,就是售後在使用及維修上施加各種限制,至於晶片及光刻機就更不在話下了。近代中國由於工業化、科技化起步晚,面對類此管制,莫不苦不堪言,這是第一階段。

但中國的科技力 、工業力明顯地被低估了,幾乎所有被美國及西方嚴格管制的產品與技術,經過一段時間,都能被中國一一突破難關,製造或發展出來,而且往往成本更低。中國的北斗不但能夠定位還可以通訊,這就超越了美國的 GPS 及歐洲的伽利略;中國預警機及雷達技術已領先美國,也難怪微軟的比爾蓋茲在美國政府決定對中國晶片發展限制時,警告美政府此舉將倒逼中國。這是第二階段:突圍。

突圍指的是中國想方設法,以發展「進口替代」來化解被美國及西方封鎖管制的壓力,在這個階段應該就可以看到中國科技力與工業力的巨大潛力,但美國及西方顯然還一直認為限制及打壓必將陷中國於困境,也還一直以為即使中國有某些突圍之舉,也必然是抄襲與偷竊西方的結果。

在突圍中出現反超,並成為一種愈來愈普遍的現象之後,就開始進入第三階段:領先。一項獲美國國務院支助澳洲戰略研究所ASPI)發表的報告指出,在評估的44項技術中,中國已在37項領先美國及其他國家,包括電池、高超音速、無線射頻通訊如5G、6G等,美國僅於其餘七項領先,包括疫苗、太空發射系統及小型衛星等;報告還指出,中國很可能在十項領域發展成壟斷巨頭,包括合成生物學、奈米材料、電池、5G等。

從受限到突圍,再到領先,以當前中、美兩強間的博弈鬥爭氛圍,接下來的自然就是反制了。軍事科技的發展使無人機在俄烏戰爭中大放異采,一開始美國還礙於面子,限制中國無人機的進口,但終於迫於現實,做出了解除限制進口的決定,哪裡料到卻被中國狠狠反將了一軍:你取消,那就輪到我來管制。

其實,在此之前已前先例。去年,中國限制了鎵與鍺的出口,前者缺貨讓美國現在許多關鍵武備(如 F35戰機)的製造受到影響;這一次,就直接是限制作為製成品的無人機了。中、美關係如未能改善,那麼雙方的各種限制做法不但持續而且還會增多,比如,不排除雙方在國際貨幣及太空領域的較量。美中關係的持續矛盾,對全球的和平與發展,無疑將增添許多變數。












聯合報黑白集/大法官當打手好嗎?


2024-08-09 01:10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圖為司法院憲法法庭。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原應就法理進行辯論的憲法法庭,在國會改革的釋憲案上,卻不時出現官員發表謬論及大法官宛如打手的離譜演出。司法的中立和公正,因此不斷遭到扭曲。

國會改革法案兩次憲法法庭辯論後,網路上皆出現片段影像,宣稱大法官尤伯祥如何打爆、打臉民眾黨立委黃國昌。這種文宣,恰印證在野黨質疑大法官早有預設立場,喪失中立與客觀。被側翼「英雄化」的尤伯祥,在同溫層聲浪加持下,在憲法法庭賣力演出;自以為電爆當事人,但胡亂插話質疑,只顯得自失立場。

附和執政黨言論的大法官,追問國會調查權能否向台積電調閱營業祕密資料,對臉書、谷歌等科技巨擘過去遭美國國會聽證調查的事,彷彿毫不知情。如此配合上意脫軌演出,法學素養能不令人憂心?

樂當綠營打手英雄並表態效忠的大法官外,綠營官員在憲法法庭上的發言,同樣作了糟糕的法治教育示範。總統府秘書長潘孟安稱,要求總統作國情報告,需要修憲。監院秘書長李俊俋則說,調查犯罪是司法院、調查公務員疏失是監察院的職責,質疑立院調查權目的何在。對院檢角色傻傻分不清,更對過往大法官多號解釋提及的國會調查權毫無所知,側翼還捧成「漂亮的一記殺球」。

憲法法庭應是憲政教育的課堂,不該成為政客表忠、愚民的戲台。













聯合報社論/「零日攻擊」為大選前導,愛國是門好生意


2024-08-09 01:18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零日攻擊ZERO DAY」日前舉行發布記者會,遭質疑是「綠色軍教片」。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預定明年播出的《零日攻擊》劇集,大張旗鼓推出前導片;因涉及政府出資操作認知作戰,引起各界高度關注。文化部長李遠稱,審查委員認為該劇有「國際化」機會才批准補助,無關政治。導演也說,這部劇證明,抵抗中國侵略的題材能吸引投資人及市場。問題是,若真具商業價值,為何絕大部分資金出自政府,而官股主導的中華電信卻把補助金額列為機密?

從某個角度看,這部戲很像中華電信,都是「官股民營」。充滿民進黨意識形態的戲,大義凜然高談抗中,實際上卻以防範「第五縱隊」之名黨同伐異,進行政治清洗。在野黨質疑政府透過不同管道注資該劇,立馬遭綠營貼標「中共同路人」,果然不假。提前一年推官宣片,執政黨順勢擴大「伐異」砲火,這部作品儼然地方選舉的前導文宣。

中共對台滲透逾半世紀,當然值得文創作品探討;但由民進黨政府擔任金主,恐嫌不務正業。前綠委趙天麟的「中國小三」案,疑似在澳門開房間被偷錄的鄭文燦,都有被滲透嫌疑,卻皆被司法無視。抓不到大咖匪諜,就只能靠影劇虛擬嗎?從向心夫婦到基層里長,政府把「抓匪諜」當成勝選祕器。如今描寫紅色滲透的戲劇,則因「官股民製」,被質疑是輔選專用的大內宣,是合理的懷疑。

蔡英文執政後,常挑大選前上演政治題材電影。例如,民國一○八年(二○一九年)的《返校》,描述校園白色恐怖;民國一一一年(二○二二年)則有《流麻溝十五號》,由競選台北市長落敗的姚文智出品。製作者申請到政府補助,綠營政治人物利用揪團觀影打選戰,雙方藉此相互拉抬,分別賺取選票和鈔票。但這兩部電影,都不如《零日攻擊》有敲開國庫搬走上億元的實力

無論《零》劇是否為大選量身訂做,都高度契合政治市場需求。從反服貿運動起,抗中一直是大選重要論述,兩岸關係惡化則提供了寫實背景。蔡英文的連任大選,藉香港反送中營造亡國感,再加上美澳製造的王立強間諜案;這種沉浸在末日情境的大選模式,為民進黨一再締造勝選。今年,賴清德退回陳水扁的少數執政,已無「反送中」紅利可用,文宣高手便將「今日香港,明日台灣」改成「第五縱隊已在你身旁」,一邊召喚悲情,一邊鼓動槍口對內。

賴政府押注《零日攻擊》,社群平台討論熱烈,卻不見有人號召從軍。南部某國立大學學生作了四百人民調,五成七選擇「在家等,配合解放軍投降」。有人則反諷,既然宮廟和黑道是中共同路人,該擔心他們已滲入總統府資政及國策顧問才對。

《零》劇提前熱身,能否促成社會重視中共滲透,抑或反激發畏戰情緒,尚未可知,但負面效應已浮現。外媒將該劇視為賴清德執政的寫實,《華郵》便稱,短片反映台灣青年不願當兵,會讓美中懷疑台灣自我防衛的決心。

對《華郵》報導,國防部迅速澄清,但說詞毫無說服力。因為這部唱衰台灣的作品,不只黑熊參與,更有國防部支援拍攝。荒謬的是,與此同時,共軍推出《戰海疆》統戰片恫嚇我方;國防部只好再急推《堅守國土》短片反制。究竟人民要信黑熊還是顧立雄?

以兩岸的緊張關係,戲劇創作著意刻劃戰爭前夕景象,無可厚非。但如果是「拿納稅人的錢,洗納稅人的腦」,甚至是「挑撥納稅人的仇恨和矛盾」,那就太可恨。在台灣,以愛國為名的生意,從疫苗到雞蛋,都旨在圖利少數人,卻導致多數人不安與不滿。《零日攻擊》切勿重蹈覆轍。






【專家之眼】台海戰爭爆發,日澳加英中型強國旁觀?

◆  【專家之眼】台海戰爭爆發,日澳加英中型強國旁觀?

◆  【專家之眼】奧運史上最老與最年輕的網球男單對決
◆  【專家之眼】盤點金門漁船事件 誰在兩岸勢如騎虎?
◆  【專家之眼】2024巴黎奧運的歡樂頌與拍案大驚奇
◆  【專家之眼】打臉《運動畫刊》 國手跌破奧運專家眼鏡
◆  【專家之眼】補貼有用嗎?為何來台旅客大跌近2分之1?
◆  【專家之眼】TPASS是政客收買選票的爛政策
◆  【專家之眼】中東新局及其影響







【專家之眼】台海戰爭爆發,日澳加英中型強國旁觀?


2024-08-09 07:40  聯合報/ 高永光/政大國發所兼任教授
航特部603旅在台南麻豆一處廟宇前進行漢光演習戰鬥直升機油彈整補演練。本報資料照


美國著名的民間智庫蘭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今年6月20日公布了題為:「台海衝突時中型強權國家的能耐」(Middle-Power Equities in a Cross-Strait Conflict),研究分析了都是美國盟國的日本、澳洲、加拿大及英國等四個國家,在兩岸發生戰爭時,手上有什麼籌碼?會採取什麼行動?RAND的這個研究,是我國外交部的委託案,如果研究結果有利於台灣,以民進黨的執政風格,早就拿來進行「大內宣」及「大外宣」了;但讀者可以上網 Google 一下,幾乎沒有任何新聞報導,何以如此?可以推論應該是研究結果對民進黨政府沒有什麼利用價值。

既然如此,這裡就先談研究發現。主要研究發現四點:1、中型權力國家兩岸如果發生戰爭時,對台灣的支持,僅侷限在外交支持,以及對中共的經貿制裁。但是研究受訪的專家學者也都指出,從俄烏戰爭來看,外交支持及經濟制裁的效果十分有限,尤其是澳日加英各國,和中國大陸的經貿狀況,各有不同,除非在美國的強烈要求下,否則,每個國家都還是會以自己的國家利益為主要考量。特別是澳洲和日本的受訪者指出,由於澳日和中國經貿來往十分密切,會尋求自己的「戰略自主」(strategic autonomy)。依筆者的體會,研究報告似乎隱含著,一旦兩岸戰爭發生,對大陸的經貿外交制裁可能流於口頭,對台灣的外交及物質支援也會十分有限。

2、中共不認為亞太地區的中型強權對中國是個威脅。研究指出澳日英加的軍事力量,在21世紀都呈現逐漸弱化的趨勢。從這些中型強權國家在國防支出上所佔的國家預算比,以及所佔 GDP 的百分比,這些中型國家,實在「沒有能力」或手頭上沒有國力籌碼equities),威脅到中共在台灣海峽採取軍事行動。中共只對日本的軍事力量比較關切(concern),但日本除了安倍首相主張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外,其他政治領袖及民眾都不願意和中共發生軍事衝突;地緣上比較可能捲入台海戰爭的是澳洲,但澳洲在國防支出上一直沒有明顯增加,其實際戰力不足以對中共產生嚇阻或威脅。

3、RAND 的研究指出,參與到這個研究的所有專家學者,和美國其他智庫學者專家的研判都不一樣,該研究認為:中共不可能主動對台灣發動戰爭。研究指出中共對台動武的方式有三種:封鎖、懲罰性軍事行動及全面入侵的戰爭;對於後兩者,由於影響大陸經濟甚鉅,以及威脅到中共的統治的體制及穩定,因此以「封鎖」的可能性最大;但是如果中共發動對台全面封鎖,以美國為首,一定會發動「反封鎖」,可是效果不大。中型強權國家沒有能力個別的去進行經貿制裁,而且也不願意為此形成「反封鎖」的聯盟。因為,這種經濟制裁不僅傷及中型強權國家的經濟,也會傷害世界經濟。RAND 的研究認為中共最關心的是自己統治的合法性及體制的維持和穩定,因此才研判中共不可能主動發起台海戰爭。

4、中型強權國家的影響力逐漸區域化,以及其國力在衰弱中。一旦兩岸發生戰爭,中型強權國家目前還是有能力給予台灣強烈的政治支持或道德支持,但是沒有能力直接捲入兩岸戰爭,尤其是當戰爭的衝突威脅升高時,他們沒有能力將其衝突程度降低,對中共產生嚇阻的力量。

RAND 的研究發現,和民進黨口口聲聲宣稱大陸不斷地採取軍事演習及威脅,為全面入侵台灣做準備的口徑有所不同,難怪民進黨政府花錢請 RAND 做研究,但研究結果卻不敢用;其次,民進黨也一再強調除了美國會協防台灣外,一旦兩岸發生戰爭,全世界主張自由民主的國家,都會趕過來支持台灣RAND 的研究,特別從比較有能力或籌碼介入兩岸戰爭的國家中,挑出澳日英加四個中型強權國家,經過訪談研究分析整理,發現這些國家,要不沒有能力或籌碼,要不沒有意願,也認定中共不可能主動發起兩岸戰爭RAND 的這個研究結果,當然不會被賴政府歡迎。

當然,RAND 的研究是透過專家學者的訪談,以及進行「個案分析」,爬梳挑出來的四個中型強權國家,從他們過去和中共的關係,以及他們的對兩岸的外交政策去做研判,結論也仍有一定程度的「偏差」。只是該研究特別指出其研究成果是想提供實際政策制定者參考,就不曉得台灣到底「參考」到什麼程度,而在對大陸政策上是否願意做出調整?不再對中共主動挑釁,自己製造出迫使中共動武的事端呢?






林中斌/「一帶一路」美國輕忽 續集已出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林中斌/「一帶一路」美國輕忽 續集已出
◆  盛治仁/不要有「死後洪水干我何事」心態
◆  陳冲/零散協議 小兵或可建奇功
◆  李清志/夏日江之島電車漫遊
◆  陳立恆/有人文科技 才有身為人的自由








林中斌/「一帶一路」美國輕忽 續集已出


2024-08-09 01:05  聯合報/ 林中斌(作者為前華府喬治城大學外交學院講座教授,曾任國防部副部長,著有《偶爾言中》)
美國副國務卿坎貝爾(Kurt Campbell)。美聯社


七月卅日,美國副國務卿坎貝爾對美國參議院說:「在非洲、全球南方,美國勢力落後中國」。他警告美國,卻無意間肯定了中國。習近平民國一○二(二○一三年)啟動的「一帶一路」,雖廣遭詬病與質疑,實際上已成功。

一帶一路曾被西方指責為北京對窮國的「債務陷阱」及「新殖民主義」,因當事國未唱和,已不再聽說。北京對一帶一路財務經營失控無以為續的報導,卻反諷的被坎貝爾的警告推開,不值得重視。

坎貝爾示警並非首位。七月廿六日,在《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 期刊的播客上,史丹佛大學資深中國問題教授易明Elizabeth C. Economy)說:「當初習近平宣布一帶一路政策時,我們不當回事。但是沒想到,中國不只提供鐵路、港口、水壩工程,還有『數位絲路』、『健康絲路』、『綠色絲路』、『科技絲路』,包括中國價值、監控系統等等,在全球南方甚受歡迎,美國現在挽救太晚了。」

更早在四月廿六日《外交事務》全文中,易明警告:「美國帶領的國際系統在世界許多地方不受歡迎,中國另提一套卻有廣大魅力(mass appeal)」。已有一百五十國家參加一帶一路,中國全球大使館及代表處數目超過任何其他國家。中國環球電視網(CGNT)在各國辦事處總數是 CNN 兩倍。今年,某國際學者團對十九國六千個對象調查,比較對美國和中國政經制度喜好程度。當六千個對象同時接觸中國和美國媒體競爭性的報導時,大多數喜歡中國制度。

易明點出:「華府分全球為民主和專權兩對抗陣營,必須選邊。因而疏離了許多國家,包括一些民主政府。」她承認:「中國對了,國際系統需要改革。」在領導全球因應新冠疫情、氣候變遷、債務危機、食物短缺的挑戰,美國表現欠佳,而受害最多的恰巧是全球窮苦的國家,因此中國提出另類路線受到歡迎。

此外,一帶一路大戰略的三套續集已分三年推出。其呼籲的原則表面看來皆理所當然,而內涵卻針對美國立場,易明呼籲美國不要再掉以輕心

●「全球發展倡議」於民國一一○年(二○二一年)提出:經濟發展優先於人權訴求先解決飢餓貧窮,再講求自由平等,否則國家大亂,一事無成。目前已有七十國參加「全球發展倡議之友小組」。

●「全球安全倡議」民國一一一年(二○二二年)提出:不干涉他國內政。若有衝突,以對話及協商處理,避免武力解決。

●「全球文明倡議」民國一一二年(二○二三年)提出:每個國家歷史文化不同,經濟發展階段也不同,不該強制其他國家採取自己國家的政治體制和經濟模式。

為何美國輕忽北京一帶一路的地緣戰略挑戰?原因有二:

●一帶一路開始並無清晰的規畫,只是北京處理國內水泥過剩和歸併援助中亞國家零星計畫的方案。明確的計畫到民國一○四年(二○一五年)才公開出現。

●「超軍事手段優先extra-military emphasis 是中國數千年的戰略傳統。美國在西方軍事優先傳統下,忽略北京用經濟、外交、文化工具繞到美國後方及側面發展生根。

在以上通盤省視下,亞太軍事對峙仍然是未來中美較勁唯一的關鍵嗎?






劉大年/妥善處理離岸風電的爭議

◆  劉大年/妥善處理離岸風電的爭議
◆  黃正忠/一條被忽略的曲線










劉大年/妥善處理離岸風電的爭議


2024-08-09 01:06  聯合報/ 劉大年(中經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最近歐盟正式在世界貿易組織(WTO)爭端解決機制下,控告台灣離岸風電國產化政策違反 WTO 規範。根據爭端解決規定,雙方必須先進行諮商,若無法在六十天內達成雙方可接受的結果,歐盟將可以要求成立專家小組來裁決。

台灣一直標榜是 WTO 的模範生,過去從來沒有被其他國家在爭端解決機制下控告,此是台灣加入 WTO 第一個被告的案例,歐盟的舉動多少出乎意料之外。雖然爭端解決機制在美國川普政府時期的杯葛下,功能殘缺不全,但是對於台灣而言,本案例未來發展具有指標性的意義。

以要求外資企業購買或使用本國原料,即自製率的規定,做為核准外人投資的條件,過去一直廣被開發中國家所採用。此在地化要求,主要是希望增加地主國經濟與外資的連結,並加速外資的技術移轉,以帶動產業發展。但在民國八十四年(一九九五年)WTO 成立之後,明確規定此種以「自製率換市場」的做法不符合 WTO 規範。台灣在加入 WTO 之前,對汽車產業的外資,長期訂有自製率的規範,當時也成為其他國家挑戰的重點,而台灣為加入 WTO 已全部取消。

根據歐盟提交的諮商請求書,歐盟認為台灣在遴選離岸風電場企業時,投標者必須對在地化自製率的程度,承諾可以達到最低要求的門檻,才能參與競標。而且在地化程度也是遴選過程中評比的重要因素,上述措施違反 WTO 規範。另外歐盟也曾多次指出,為符合在地化的要求,歐盟企業為配合在地化政策下,篩選合格台灣廠商的過程中,也面臨不少困難,企業營運成本因而提高。

至於台灣的立場則為自製率國產化政策,並非貿易保護主義,而是顧及台灣地緣政治特殊因素。在考慮國家安全的前提下,台灣必須由「穩定備援」的角度,建立符合韌性、即時及安全的供應鏈。藉由國產化建立能源自主政策,對於資源匱乏台灣的經濟安全至關重要。此與一般開發中國家,純粹為了取得技術與創造就業,所推行的自製率措施,性質截然不同。台灣並也宣稱已經逐步降低對國產化要求的比例,但台灣的理由顯然並不被歐盟接受。

離岸風電政策台灣推動再生能源,邁向綠能經濟的重要支柱,也是優先發展的新興產業;產生的商機在在國際上備受矚目,但也引發不少爭議。藉由此次案例,台灣未來應如何修正國產化措施,並調整離岸風電政策方向,都必須有所規畫。

最後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歐盟企業參與台灣的離岸風電計畫外,也有一些企業是來自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的成員,這些國家過去對台灣自製率的要求,國產化的政策並非沒有意見。台灣目前申請加入 CPTPP 正處於關鍵階段,本案未來的發展及後續的處理也洞見觀瞻,更應該審慎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