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30日 星期一

經濟日報社論/從台灣看建政70年的中國大陸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45254/web/

◆  聯合報社論/國民黨整合之路:勿勾勾纏,先去藩籬
◆  聯合報黑白集/吳敦義排首不如排十五
◆  經濟日報社論/從台灣看建政70年的中國大陸







經濟日報社論/從台灣看建政70年的中國大陸


2019-09-29 23:34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今年是中國大陸建政70年,這70年可以分為二階段,第一階段的30年期間,中國大陸一黨專政,實施鎖國政策,高層內部激烈鬥爭不斷,錯誤經濟政策使得原本脆弱的經濟更加搖搖欲墜,導致人民一窮二白。這段期間,中國大陸還與國際社會為敵,和鄰國也不和睦,多次爆發衝突;兩岸軍事則時有交火,台灣海峽更是全世界的火藥庫。
然而從民國68年(1979年)開始,尚未從文化大革命創痛中恢復的中國大陸,開始對內改革及對外開放。中國大陸依然獨裁專制,對於鎮壓民主運動絕不手軟,民國78年(1989年)的天安門事件即是一例。然而在經濟上,中國大陸開始向資本主義靠攏,逐步走入市場經濟
中國大陸仍然堅持對台灣的主權,在國際上處處打壓台灣,但經濟學台灣成為中國大陸邁向現代化的重要途徑;在台灣陸續解除對中國大陸限制下,兩岸經貿展開互動。
中國大陸改革開放成果驚人,民國68年(1979年)時估計中國大陸的國內生產毛額(GDP約為1,800億美元還不到全球的1%人均GDP不及200美元。但預估今年中國大陸GDP將超過14兆美元,占全球六分之一,僅次於美國人均GDP也將突破1萬美元,已擠進全世界的中段班
中國大陸參與全球化的結果,對於全世界經濟產生重大影響。大陸14億人口的龐大的內需市場,吸引所有國家的目光。但在同時,中國大陸9億勞動人口所生產的商品也席捲全球,對各國形成不小競爭壓力
中國大陸開始參與國際經貿事務,民國80年(1991年)與民國90言(2001年)分別加入了亞太經合會APEC與世界貿易組織WTO)。中國大陸並展開睦鄰政策,除了與周邊國家維持良好關係外,開始推動「一帶一路」計畫,建立跨國合作經濟帶及新的經濟夥伴關係。各國雖然對於潛在的經濟利益充滿期待,對於中國大陸滲透力及衍生的威脅卻也深感不安。
中國大陸並不以成為經濟大國而自滿,進一步傾國家之力,希望成為全球科技領頭羊,「中國製造民國114年(2025)」就是最主要的方略;但這也引起各國高度的戒心,更成為美中貿易戰的導火線。在美國強勢立場下,中國大陸未來會有所節制,但中國大陸不會改變政策方針,更不會降低企圖心。中國目前整體科技水平尚不及歐美,但在若干特定領域上已有長足進步,足以與世界先進國家分庭抗禮。
台灣受到中國大陸全球化的影響至鉅。最明顯的改變是在大陸崛起之下,兩岸經貿實力差距迅速縮小。去年北京上海兩直轄市人均GDP已超過2萬美元,與台灣相差無幾,另外更有深圳等五個城市人均GDP已經超過台灣。
在大陸政府大力挹助、推動自主研發及進口替代政策下,台灣許多產業已不再具有優勢。中國由經濟學台灣走向兩岸產業分工合作、到兩岸產業重新洗牌,形成新的競爭態勢,台灣感到莫大的壓力
另外,由於台灣貿易及海外投資過度集中在中國大陸,也在台灣引發疑慮,分散市場成為政府的重要思維。但市場機制很難用政策反轉,台灣對大陸的經濟依賴居高不下。例如台灣對中國大陸出口占總出口比重,過去十年來一直維持40%左右,中國大陸也一直是台灣最主要的海外投資據點
兩岸雖然逐步走向開放,但也會受政治因素的影響台灣對中國大陸投資的戒急用忍政策,以及最近中國大陸管制大陸來台旅客,均是政治主導經濟的實例。但是兩岸經貿發展不可能走回頭路,對於台灣而言,大陸市場是無法被取代的。在兩岸政治、外交已經走入零和賽局之際,面對經濟由大轉富轉強的中國大陸,台灣必須摒除意識形態,以更宏觀的經濟戰略布局,避免兩岸經濟也陷入零和賽局的困境。







聯合報黑白集/吳敦義排首不如排十五


2019-09-30 00:08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傳有國民黨黨代表建議,把吳敦義列為「不分區立委第一名」。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外傳有國民黨黨代表建議,把主席吳敦義列為「不分區立委第一名」。吳敦義近日表示,他正慎重考慮此事。吳敦義如果夠「慎重」的話,他絕不能做這種事。
原因很簡單:吳敦義是主席,卻把自己排在不分區第一名,坐在「保證當選」的上座。若真這樣做,輿論會批評他「有私心」、「圖利自己」;這對他的形象將是汙損,也不利國民黨的造勢。藍軍選得好就罷了,選不好,大家都會把責任怪在他頭上,說「母雞壓死小雞」。
吳敦義若非要選立委,最好像洪秀柱那樣,找一個艱困選區親自下海那樣,既有鼓舞士氣的效果,也會獲得各界叫好。若非要排進不分區,吳敦義最好選擇排在第十五名外,把自己當成爭取席次過半的推進器」。國民黨目前僅有十一席不分區立委,若能一舉增加四、五席,加上區域立委的斬獲,即使未能搶下國會過半席次,也能躍升第一大黨。那樣,才是吳主席最光榮的戰功。
排在不分區第一名,看似光彩,往往中看不中用。例如,本屆國民黨不分區之首是王金平,這是他打壞規矩硬拗來的桂冠。但老王以大老自居,在國會毫無問政建樹如今又吃裡扒外,想方設法勾結外黨。再如,時力不分區第一名高潞以用,最後因不名譽事件遭到開除黨籍,剝奪立委資格。
吳敦義盤計的,也許是下屆國會議長寶座。但正因如此,搶這個不分區,絕對要夠優雅才有正當性。






聯合報社論/國民黨整合之路:勿勾勾纏,先去藩籬


2019-09-30 00:07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國民黨處理退黨案搖擺,換來郭董「不要再勾勾纏」的回應。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距總統大選僅一百多天,國民黨雖化解郭台銘參選的分裂危機;但處理其退黨案卻出現從「決議慰留」到「暫不處理」的搖擺,只換來郭董「不要再勾勾纏」的回應,最後才註銷黨籍。近期民調則顯示,韓國瑜的支持度並未因郭台銘棄選而回升,依然落後蔡英文有一段距離。簡言之,菁英與庶民的心結,使國民黨整合之路坎坷
儘管民進黨濫權失政,但在野黨不斷自亂陣腳,無法有效制衡。藍營半年多來內鬥不斷,各種權謀算計充斥柯文哲則見縫插針,侵蝕支持者信任。蔡政府面對兩岸緊張、香港動亂、外交潰敗等危機,僅靠著販賣「亡國感」,和「親美反中」、「撒錢救景氣」、「補貼買人心等手段,竟逐漸贏回支持聲量這些,是郭台銘棄選的主因,也是國民黨所面對的天險」。
國民黨總統初選結果確定由韓國瑜出線後,選戰節奏卻幾乎全被郭台銘主導。郭董的抉擇雖暫告塵埃落定,但他後續的情緒仍沒發散完畢,藍營的形勢也仍樂觀不起來。若連富可敵國、霸氣震天的郭董面對兩岸三地惡化的情勢都覺得無力,形象及認同都有待重振的國民黨,能不戒慎恐懼?
郭柯王結義雖然拆夥,但鳥獸未散。國民黨分裂內憂雖見緩解,卻還看不到強有力的凝聚力量扭轉劣勢,黨內不少聲量仍圍繞著郭台銘打轉。舊怨牽扯不休,連郭董都酸說「勾勾纏」,顯示國民黨仍迷航於征途藍營的初選傷痕,起於菁英」、「庶民的階級之爭,黨中央不能以為郭董棄選傷痕便得以療癒。事實上,藍營支持者無法同心,馬韓心結,韓朱配不配,乃至中間選民流失,都得從這個傷口開始化解
民國103年(二○一四年)地方大選慘敗,民國105年(二○一六年)丟掉政權,國民黨至今不解:何以主張安定繁榮的執政路線,竟會輸給賣空心菜的民進黨?這些從藍軍接班團隊依序上台的菁英,欠缺與庶民的對話,更缺少對劇變社會的理解簡言之,國民黨失去與民同呼吸的能力,菁英階層優越感凌駕其政治觸覺與同理心
過去藍營內有省籍、世族等身分隔閡,近來省籍問題已漸消褪,但取而代之的是權貴/庶民、知識藍/經濟藍等標籤,繼續割裂共識。如果國民黨連這些楚河漢界都無法跨越,卻在此際繼續深掘鴻溝,豈不是自斷重返執政之路?
試想,民進黨正在推進一黨專政,什麼藍對它而言都是必須清算的俎上肉,它一定是整鍋毀掉,哪會分什麼菁英、庶民?年金改革、國安修法在在證明,國家機器的刀鋒對準的是所有異議群體。國民黨若還在製造內部藩籬,如何爭取中間選民的支持?
藍營除了鞏固韓營鐵粉,更重要的,是加速爭取其他社會力量的支持。郭台銘既已決心退黨,國民黨就不必再與他「勾勾纏」,而應思考如何激發更廣泛的社會共鳴,在不同的戰場爭取多元分眾,以具體政見尋求他們的認同。說穿了,國民黨耗費太多時間在調理自己的家務事,卻忘了如何跟中間選民、年輕族群及不滿民進黨的群眾對話,忘了自己的戰場在社會
蔡政府缺乏治國能力,民眾已有目共睹。而國民黨除了批評,必須提出可行對策,建構一套讓人民可以信任的國政藍圖,讓不同階層群眾都能找到安身立命所在。同時,也要讓各界看到藍營菁英已非過去的權貴形象,而是和民眾站在一起的專業團隊
民黨須記得自己當下的任務,是識同重於辨異」,如此才能集合眾人之力翻轉惡政。所謂「識同重於辨異」,是指大家共同的目標在結束民進黨的偏頗及集權治理,使國家社會回歸正常發展只要有此認知,即是同志。至於彼此的身分不論是菁英或庶民、不論是士農工商、不論在東南西北,都可以為此目標並肩作戰。

【重磅快評】救援林智堅?柯文哲格局被侯友宜比下去了

◆  【重磅快評】救援林智堅?柯文哲格局被侯友宜比下去了
◆  【即時短評】一張門票下引爆的親民黨困局

◆  【即時短評】彰化漁港盼了30年 鹿港風華再現契機
◆  【即時短評】突破「韓溫層」擴大支持群眾 韓國瑜要再造韓流
◆  【即時短評】台中州廳「延程序之亂」 盧秀燕怎接招?
◆  【即時短評】民進黨要贏2020 蔡英文自己好還不夠
◆  【重磅快評】裁判不在場的普悠瑪庭外辯論
◆  【即時短評】警政署一國兩制 彰化縣留不住警官
◆  【重磅快評】朱立倫三駁韓朱配 「Yes,I do」何其悲壯
◆  【重磅快評】小英女孩不是吳宗憲!蔡英文「碧仲」就輕了
◆  【重磅快評】青老韓國瑜同一咖 獨派竟奉送先知冠冕
◆  【重磅快評】被扭曲的公司化:桃機的「三缺」現象
◆  【即時短評】美國的仗義執言 真的都是為台灣嗎?
◆  【即時短評】大選即將百日倒數 韓國瑜何時整隊出發?
◆  【重磅快評】港生陸生衝突 「台灣隊長」怎麼教?
◆  【重磅快評】蔡英文選情一站穩 弊案就不見了
◆  【即時短評】發言屢失分?韓國瑜需要一個「戳戳妹」
◆  【即時短評】逆風展翅 態度才是關鍵
◆  【重磅快評】從街頭到講台如此之近 是誰養大連千毅?
◆  【重磅快評】烏克蘭電話門 川普遭彈劾
◆  【重磅快評】勇鷹高教機:自立自強?還是敝帚自珍?
◆  【重磅快評】脂粉遮掩得了皺紋 遮掩不了蒼老的身段
◆  【重磅快評】從民眾黨沒母雞來推導柯文哲的再度失言
◆  【重磅快評】孩子的純潔是減碳救地球的動力








【重磅快評】救援林智堅?柯文哲格局被侯友宜比下去了


2019-09-30 18:51 聯合報  主筆室
北北基昨晚宣布今天停班停課,不過台北市今天上午並未達到停班停課標準,市長柯文哲表示昨天新北市長侯友宜電話打了好幾次決定放颱風假。 記者曾原信/攝影

米塔颱風來襲,北台灣只有新竹市沒有停班停課,市長林智堅彷彿成了風暴核心,即使率先宣布下午六點停班停課,臉書依然被不滿民眾灌爆;沒想到原本無事的台北市長柯文哲竟管不住嘴巴,說北北基停班停課是新北市長侯友宜打了多次電話才決定的,令人不解,這是救援林智堅的概念嗎?真是如此,那柯市長的犧牲也太大了。     
去年七月瑪莉亞颱風撲台,北北基宣布下午四點停班停課,民眾被搞得手忙腳亂,網友到柯文哲臉書罵翻,柯文哲竟牽拖「百分之百同意只有北韓才有,一片歌功頌德,民主國家沒有辦法」;這次米塔颱風來勢洶洶,北北基昨晚宣布今天停班停課,不過台北市今天上午幾乎沒有風雨,柯文哲竟不惜出賣侯友宜,說侯昨天打了多次電話才決定停班停課,顯然是把侯友宜推出來當擋箭牌
放不放颱風假本來就很難下精準的決策,林智堅被市民抱怨,但仍勇敢面對,一早就出門巡視,完整說明市府的決策過程,並率先宣布晚上停班停課,也算是明快處置,為這次颱風假風波設下停損;對比之下,柯文哲的算盤打得精,擔心被罵,就先把矛頭指向「鄰居」侯友宜,好像說,若要罵台北市放錯颱風假,就去罵侯友宜吧!
侯友宜是藍營最大的諸侯,果然沒漏氣,他當然清楚柯文哲的盤算,但他不談政治口水,直言停班停課不是放假、是防颱,不是政治,是作戰,防颱防災不能賭,北台灣近千萬人口中心點在新北市,新北首長理當責無旁貸積極協調周遭縣市,共同面對天災的挑戰,是他的責任、也是他該做的事情
侯友宜的氣勢的確馬上就把柯文哲給比了下去,柯文哲堂堂一位首都市長,幾個禮拜前還雄心勃勃地想問鼎民國109年(2020)總統大選,沒想到一遇到颱風假,演出就完全走樣;柯是連任市長,坐擁全國首善之區,遇有類似颱風跨轄事務,理應表現主動積極,柯捨此不為,侯友宜主動代勞,還被他拿來當八卦來爆料,還說侯友宜打了好幾通電話,是在消遣侯雞婆?還是說他是勉為其難同意放颱風假?
柯文哲的確是很會算,郭柯王的結盟也是在他的精算下勉強出發,但如今卻連推個總統參選人都困難重重,原因不難解析,從這次柯市長設計侯市長的活生生案例,應該可以看得很清楚,柯市長的格局顯然不夠,當個首都市長也是「勉強」而已。









【即時短評】一張門票下引爆的親民黨困局


2019-09-30 12:08 聯合報  記者李光儀╱即時報導
宋楚瑜(左)、柯文哲(右)。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除了國民黨和民進黨,手握總統大選門票的,只剩時代力量和親民黨。時代力量宣布不提名總統人選後,只剩親民黨提不提人尚有懸念。這張門票,引來王金平爭取,柯文哲送秋波,宋楚瑜也可能再戰。此背景下,親民黨批柯、貶王的言論,正式引發黨內「老幹、新幹」的路線之爭,凸顯親民黨雖然手握門票,卻也面臨困局。
親民黨內的算盤,著眼於選民「討厭藍綠」氣氛濃厚,如果宋楚瑜能守住上次大選的157萬票,加上「討厭藍綠」的選票集中,造成三情鼎立之局。但這思考有盲點,首先是民國105年(2016)的157萬票,其中許多就已是國民黨換柱的賭爛票,此次已沒有這個效應其次,是討厭藍綠未必等於不討厭宋楚瑜」,選票能否轉移,大有疑問
近來政黨支持民調也顯示,親民黨的政黨支持度大約只在百分之一、二,如果宋楚瑜出馬扮演「母雞」,雖有可能讓親民黨跨過門檻,但說要造成鼎立之勢,是高難度挑戰。
因此,釋出總統大選門票,形成三贏」,就是主和派的另一個選擇。如果這個人選是王金平,和宋楚瑜參選的差別可能有限;但如果是柯文哲取得這張門票,副總統搭配親民黨的其他人(如李鴻源),情況又可能不同。總統、副總統人選分別扮演兩黨的母雞,讓親民黨、民眾黨立委都能衝高席次,正副總統組合也有一定影響力,是所謂三贏」。
但即便是這樣的組合,仍必須遷就選戰變化,以及最重要的「宋楚瑜態度」。如果宋楚瑜仍堅持自己參選,那麼所有的考量都屬次要,親民黨也只能明之不可為而為之

聯合筆記/從友台到傷台的王毅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45254/web/

◆  懷孕8周後禁墮胎 不符現實
◆  急救沒人學…校園學習CPR 每年複習
◆  急救沒人學…將CPR證照 列謀職加分條件
◆  美中對抗 台灣找突破利基
◆  兩岸軍事緊張 互信才能止戰
◆  橘世代清單:人生有夢 永遠不老
◆  漫畫/藍綠交叉
◆  聯合筆記/從友台到傷台的王毅
◆  真誠面對棒球 淚別恰恰 感謝有你
◆  想一想「大屋頂中國兩制」






聯合筆記/從友台到傷台的王毅


2019-09-30 00:12 聯合報  陳言喬
大陸外長王毅在北京與索羅門外長馬內萊,簽署兩國建交聯合公報。 (人民日報)

中共外長王毅對記者提問奪我邦交國是否有助蔡英文連任,連說兩次「這什麼邏輯」。王毅任國台辦主任時與台灣友好,如今兩岸走向對抗,王毅反成奪我邦交國操刀者,歷史與時代的變換快得讓人唏噓不已!
十年前,兩岸關係走向坦途,王毅在兩岸最美好的時光中當了近五年的國台辦主任。民國97年(○八年)七月王毅首次公開現身,他引用李白的詩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比喻兩岸經歷跌宕起伏,終於突破重重障礙,展開新局面。
此後王毅參與並推動兩岸重大交流:兩會復談、兩岸直航、陸客自由行、ECFA簽署、協助台中爭取到東亞運、台灣以觀察員身分出席世界衛生大會與國際民航組織,以及增加兩岸航班與宣布多項惠台措施等。
王毅謹記胡錦濤所提,要把和平發展的新局面落到實處,最大限度克服可能出現的阻力和干擾。他對台灣客人說:「和大家相識、交朋友,志同道合地一見如故,就能成為朋友;即便政見相異,還是要加強溝通,總有一天,我們都會成為很好的朋友。」
王毅還說,他非常願意去台灣看看走走!百聞不如一見,哪裡都想去,就連最高峰玉山都想去看一下。他想逛台灣的廟會、夜市,也會樂意當台灣夜市代言人。他把「兩岸一家人」掛在嘴邊,多次重申只要有利兩岸同胞,開創兩岸關係發展,維護中華民族整體利益的事,大陸都會不遺餘力的推動。
王毅確實結交到許多台灣朋友,他感性的話也讓很多台灣朋友深記於心。沒想到近三年,大陸連奪我七個邦交國,甚至還會更多,傷害中華民國最深的人,竟是當時這位知台、友台者。
王毅離開國台辦接任中共外交部長,加上台灣換民進黨當家,注定王毅的工作,從原本以他的外交專長研究放鬆台灣的國際空間,轉成藉由他對台灣的認識封殺台灣的國際空間。
人臣處國無私朝,王毅執行他的工作,外界難以知道他的心境轉折但王毅曾明確警告台灣多次:背棄九二共識,兩岸交流的成果會得而復失;在蔡英文當選後也曾說,「希望台灣新的執政者願意接受他們自己憲法所規定的大陸、台灣同屬一個中國」。
大陸認定蔡政府要對當前兩岸關係的走向負責,在此邏輯下,兩岸政治基礎不再,台灣持續丟失邦交國、國際組織不得參與、東亞運被封殺、取消陸客自由行,台灣咎由自取。
王毅回應媒體這什麼邏輯」,反映出許多大陸人士不懂台灣選舉的邏輯:很多選民厭惡民進黨政府官員吃相難看、一手遮天,但更討厭中華民國的主權與生存空間被打壓,所以票又回到民進黨
倒是有個邏輯是兩岸都懂的:當上頭風向變了,下面做事的人也得跟著調整。兩岸關係惡化,不只王毅的角色要變,台灣的海基會變得沒事可做,陸委會也變得只能每天發新聞稿罵對岸,兩岸過去的美好,俱往矣!






真誠面對棒球 淚別恰恰 感謝有你


2019-09-29 23:56 聯合報  溫順德/高中校長(台中市)
恰恰最後一役,周美青送上大大擁抱。 記者侯永全/攝影
周美青與彭政閔合影。 記者侯永全/攝影

九月廿九日夜晚,在台中洲際棒球,兩萬多名爆滿觀眾身著傳統兄弟黃衫,見證恰恰最後一役,並向心中巨星道別。尊榮的引退儀式後,伴隨球迷不捨淚光,台灣棒球精神領袖緩緩步下熟悉舞台,結束絢麗球員生涯。
台灣棒球發展史上,從沒有哪位球員,最讓國人充滿期待,最能穩定球隊軍心。十五年國手生涯,雖無鋒砲驚天一擊,但恰恰的沉著穩健,堅韌的鬥志與拚勁,卻是深烙球迷心中。民國97年(二○○八年)資格賽,對韓之戰突襲短打,以頭撲壘拚出安打,點燃中華隊攻勢,球迷迄今難以忘懷;民國102年(二○一三年)經典賽,對澳之役以胸擋球,被大聯盟官網轉載,封以鋼鐵人稱號,更讓球迷揪心動容。在重大國際賽事中,恰恰是球隊定心丸,全國球迷的黏著劑,乃永遠的國家隊長。
民國90年(二○○一)進入中職,十九年職棒生涯,從代打到坐穩先發,他以獨特恰式打法,反向攻擊推打技巧,首季打擊即破三成,揭開恰是傳奇序幕。十五年三成打擊率、五次獲打擊王獎座、連三年拿下打擊王,另百轟兩百盜紀錄,且人氣王十五連霸,不啻樹立恰恰障礙。一路走來身著黃袍,球隊陣容幾經更迭,恰恰始終扮演核心,不惟球技超乎群倫,人品態度無從挑剔,更不吝於提攜後進,堪稱球隊精神導師,當年若無恰恰加盟,象隊絕無今日榮景。
恰恰視棒球為生命,他用熱情投入棒球,也用感情保護棒球。近年假球醜聞頻傳,職棒一再遭受凌遲,恰恰以其信用額度,點燃一把希望火炬,挽救職棒墜谷危機。民國96年(二○○七)假球風暴,隔年票房慘不忍睹,他以球迷塞車自嘲,透過幽默體貼話術,吸引球迷回到球場;民國98年(二○○九)黑象醜聞,他又錄製喊話短片,召喚球迷繼續支持,帶領小象重新站起;民國99年(二○一○)球季開打,恰恰與陳金鋒合體,公開宣示球員自律,帶領中職走出風暴台灣棒球最壞年代,遇到最好的彭政閔;當我們懷疑棒球時,所幸還有一個恰恰。
除球技與人品出眾,恰恰場外積極充實自我,熱心參與公益活動。日昨自好友處得知,在繁忙的賽事之餘,恰恰還到大學進修,攻讀管理碩士學位,他卻低調從未公開。恰恰深知基層需求,擔任回饋列車大使,與小朋友分享經驗;三不五時購買球具,捐贈偏鄉貧困學校,也從未見掛名張揚。恰恰號召球界好友,舉辦火星人訓練營,指導基層球員技術,協會經費不足部分,由他自掏腰包支付。
十九年的職棒生涯,恰恰真誠面對棒球,竭盡所能燃燒自己,帶給球迷無限感動。從火星恰到鋼鐵人,儘管英雄終將告老,紀錄必然會被超越,但廿三號黃衫丰采,必將永駐球迷心中;而執著的棒球哲學,也將成為世代典範。







橘世代清單:人生有夢 永遠不老


2019-09-30 00:18 聯合報  李月治/服務業(台北市)
林口長庚醫院院長程文俊(右三)、台北榮總副院長陳適安(右二)、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右一)專心看「橘世代」專刊的精彩內容。 記者許正宏/攝影

聯合報《橘世代周報》創刊,筆者拜讀一系列橘世代名人夢想清單,深深覺得人生只要還有夢想,永遠都不會老。
劉禹錫詩云:「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秋天是收穫的季節,秋涼靜好,也是一年四季最溫暖明亮,熱情燦爛的季節,秋日風情甚至勝過春天。中老年邁入人生之秋,經過青春歲月的打拚,換來孩子的健康成長,不管輝煌黯淡,肩上的重擔總算逐日卸下,來到橘世代,最閒適的年紀,得以停下匆匆的腳步,去實現年輕時的夢想,慢慢品嘗人生的風景。
認識一位七十歲的大姊,她奕奕的眼神閃爍著光芒,她告訴我,到老都要追求夢想,她說她還有許多年輕時未完成的夢想,還想做許多事,然後她參加讀書會、寫作班、當志工、重修夫妻關係,逐一實現她的夢想清單。一位五十幾歲的大哥,他說,他在預習老後,下班後,每天到山上踏青拍落日,用鏡頭捕捉夕照美景及四時風光,用一幀幀影像述說一個個故事。他說,每天的夕陽都不一樣,不一樣的美,只要用心觀察體會,雖然近黃昏,但夕陽無限好,他退休後最大的夢想就是要出一本圖文繪本。樓上甫退休的大姊,周末總是一身勁裝,帥氣和老公騎重機御風而行。
如果你不把自己當老人,永遠都不會老。大陸一對退休夫妻,用養老金環遊世界七年,接受央視訪問時說「如果待在家裡,年復一年,日復一日過同樣的生活,和離開沒兩樣,就容易生病,走出去才有活力。」在旅遊中開拓視野,他們也因此變得年輕,因為勇敢追逐夢想,他們從不覺得自己老,慢慢忘記年齡的存在。
所有到老依然有夢想的人,都是不畏懼老之將至,以坦然樂觀的心態迎接人生秋天。日劇退而不休》,男主角在退休後頓失人生目標,但危機也是轉機,他終於明白,退休不是生前告別式,第二黃金人生才要開始。我的老闆已八十三歲,這家公司是他一生的心血和夢想,在他的字典裡,永遠沒有退休這兩個字,而工作之餘,身體硬朗的他,爬山、種菜、旅遊等,逐一實現著他的黃昏夢想清單。
高齡化社會,老化不可忽視,你已經擬定好第二人生的夢想清單,並且準備圓夢了嗎?「好野橘、愛吃橘、健康橘、時尚橘、好學橘、愛玩橘、好心橘」,不妨,在寧靜悠遠的秋夜,逐一寫下你的夢想清單,讓人生下半場依然精采可期。





兩岸軍事緊張 互信才能止戰


2019-09-30 00:26 聯合報  剛鐵軍/陸軍退役少將(台北市)
2017年,中共在東山島海域實施兩棲操演,圖為共軍的05式兩棲突擊車。 圖/取自中共國防部網站

聯合報兩岸關係年度大調查」顯示,台灣民眾認為蔡政府時期兩岸軍事關係更為緊張。主因是因應台灣明年大選結果:其一,共軍機艦頻頻巡弋台海,並對美、日示警威嚇的武統準備。其二是在過去雙方軍事對抗下的相互默契,以及「九二共識」善意下建立兩岸軍事互信機制,兩岸降低敵意,共軍在西太平洋及台灣海峽也非最優先用兵方向。
中共十九大後,研判共軍對台全般作戰概念,係以東部南京戰區為主軸,戰略方向指向台灣與南海島礁,進行「圍點打援」、「阻止外軍介入」的指導。尤其近來頻以海空機艦繞台,形成對我花東縱谷及佳山基地防衛的威脅。共軍海空演訓壓縮我台澎防衛預警時間,若再強化電磁作戰更會對台形成巨大干擾 。
如果選後兩岸關係持續惡化,預判共軍武統程序如下:依據民國85年(一九九六年)「海峽演習九六一號完成的攻台作戰程序,先飛彈攻擊,東山島外海海空先期作戰奪取制電磁、制空、制海權,平潭島三棲正規登陸作戰。民國107年(二○一八年)初共軍七十三集團軍下屬以合成軍態勢展現渡海登島演練,對台施壓形成武統的態勢。香港反送中期間,共軍七十四集團軍在東山島以中央統裁,紅藍對抗方式,實兵登陸及實彈渡海登陸演練,武嚇台港戰略態勢形成 。
共軍攻台想定如下:以優勢網攻,制電磁權,二砲及海空戰力,無預警下發起攻擊。先期以二砲及制電磁權癱瘓我指管通情等系統。制空作戰以先進隱形戰機摧毀我空中有生戰力,奪取台海制空權。制海作戰我無空優狀況下,被迫向東疏泊。共軍在其兩棲正規登陸輸具不足狀況下,選擇在台灣本島北、中、南一處行三棲正規登陸,建立兩棲合成旅戰術登陸場並轉攻為守,建立戰役第一梯隊集團軍登陸場,以利其戰役第二梯隊機甲部隊登陸,協力徹底摧毀我軍反擊,形成敵我陸戰對峙的戰略態勢。
另外的態勢就是選後兩岸關係改善,恢復「九二共識」,兩岸建立雙方善意及默契的軍事互信機制。以七十年的武裝對峙所累積情資建立相互查證系統,查證雙方兵力動態,如:共軍空中輪戰基地飛機架次、海軍應急機動作戰艦隊編成、南京戰區地面應急作戰部隊動態、二砲與空降軍動態;台澎金馬、太平島我軍兵力部署動態,兩岸並召開透明化的情報交換會議 。
兵法有言:「惡戰者,兵之王器也。」兩岸關係必須從政略上設計,才能互信止戰。政治上化解對立,並在軍事默契下,建立軍事互信機制,維持台海和平。






美中對抗 台灣找突破利基


2019-09-30 00:29 聯合報  張延廷/大學兼任教授(台北市)
美國空軍MC-130J型機。 圖/取自美國空軍網站

日昨美國空軍一架MC-130J型運輸機,再度由琉球嘉手納基地起飛,實施海洋長途飛行訓練,經台灣海峽向南飛再轉入巴士海峽向東脫離,進行反時針方向繞台一周後返回原基地。由於兩岸隔海對峙,美國及中共都在此區域內不斷相互試探,使台海局勢持續引起關注。
台灣海峽是國際海洋法公約適用於國際航行的海峽類型,各國軍機、軍艦皆可在台灣海峽非領海部分享有自由航行權利。由於美國MC-130J機型為具有執行特種作戰任務的多用途軍機,機上配有夜視設備、地形追蹤雷達、空中加油裝備、電子干擾等設備,通過台海上空自有特別意義。
面對中共海上勢力擴張,美國持續沿著西太平洋第一島鏈部署高存活率精準打擊能力,聯合此地區盟友的飛彈攻擊能力,配合空中、海上、電子戰和其他能力,展現美國正積極進行聯盟整合的防衛戰略,並在網路、太空領域加強區域合作以牽制中共。
由於中共實力增長,美、「中」戰略競爭情勢升高,雙方不斷搶奪話語權,以影響國際形勢走向。近來美國軍艦常態化通過海峽中線,乃著眼在促進台海及區域內的和平穩定。
美國已將大陸定位為戰略競爭者,來自中共的挑戰,從產業到科技、軍事、太空、國際影響力,雙方長期戰略對抗的修昔底德陷阱難以阻擋。
美國與亞太安全繁榮息息相關,印太地區已成為美國在全球戰略的優先地區,為凸顯在區域的領導地位,美國全球軍力約有六成部署在印太地區,象徵對此地區和平安全的重視。
中共亦透過在東海、南海爭議海域的軍事活動,爭取天然資源,導致區域情勢不穩。而且中共近年來在太平洋諸島國鉅額投資,力求擴增在當地的影響力,並大力收買西方國家政治盟友,挖牆腳侵蝕他國的主權,亦對澳洲和美國產生戰略威脅。
中共對外以一帶一路擴大政經影響力,在國際上大量利用自由貿易的利益,卻對國內市場採取保護主義,使經濟成長為第二經濟體。但在政治上則加緊內部控制,壓縮自由與多元言論的空間,利用數位控制來箝制人民的思想與行動。中共與美國的貿易戰表面反映的是雙方貿易失衡,但深層原因亦在民主與自由市場經濟的美國制度,與專制獨裁的中共體制間的矛盾,使雙方結構性的紛爭不斷。
目前美國與中共的貿易談判已不是單純的貿易摩擦,美國基本動機是要求中共改變其計畫經濟模式,由於彼此具有多元與利害交錯複雜的特性,且仍存在政治、軍事、外交對抗的舊冷戰思維遺緒,台灣亦可在大國較勁中找到最佳的發展利基及突破機會。







急救沒人學…將CPR證照 列謀職加分條件


2019-09-30 00:32 聯合報  李政達/科技大學體育講師(台南市)
學CPR的人越來越少,導致台灣急救存活率只有22%。 圖/彰化縣消防局提供

廿九日聯合報「熱議題」報導指出,學 CPR 的人越來越少,導致台灣急救存活率只有廿二%,相較於美國西雅圖的六十三%差距甚大。個人以為除了缺乏誘因以外,更重要的是,許多人學了之後少有機會溫故知新,並不熟練,因此在危急發生時,多數人都抱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避免因施救不當而惹禍上身。
個人是任教於大專院校的體育教師,每學期的急救員訓練講習,幾乎鮮少缺席。因為體育課上課過程中,會發生什麼突發狀況有時是很難預料的。有些學生是從來也不曾發病過的「潛在危險因子」,有些則是自認為不會那麼倒楣而逞強上場。小感冒、生理期、夜唱喝酒、熬夜做報告…各種不利因素聚在一起,往往就會有意外發生。所以我藉著講習會,一來吸收新的資訊。二來實際按壓「急救安妮」複習,讓專業人士評定你是否尚有必須注意更正的地方。
多年來取得無數證照雖然均備而不用,不過這卻是足以自保的利器。因此每次有類似的研習時,我總會透過導師時間、班會或社群軟體提醒班上學生踴躍參加。我了解許多學生鎖定空服員或地勤人員作為畢業後的就職目標,不管這張證照是否有助於謀職,至少在公共運輸系統上,多了一名熟稔「叫、叫、C、A、B、D」(叫—呼喚病患有無意識。叫—請人撥打急救電話,拿AED。C—胸外心臟按摩。A—暢通呼吸道。B—人工呼吸。D—使用AED電擊)的救護人士,突發病犯的獲救機率必然增高。
確如報載,近年來參加的人數有逐年遞減之勢,如果將CPR證照的取得,列為從事公共運輸系統謀職必備的加分條件,相信絕對可以把許多瀕臨死亡的人從鬼門關前拉回來!






急救沒人學…校園學習CPR 每年複習


2019-09-30 00:40 聯合報  陳宏煇/教官(新北市)
台灣急救存活率只有22%,政府有必要擴大CPR教育。 圖/彰化縣消防局提供

過去大多數高中生都會在軍訓或護理課學習CPR,而且還會拿到證照,但這幾年來,因為時空環境變革,現在高中生的全民國防課程因為課程時數減少,加上教官人數愈來愈少,因此高中職的全民國防課程已不再教授CPR。
當然高中職和大學也在推展CPR,只不過已不像過去那般積極,畢竟還有其他課程要教授,也讓學習CPR人數愈來愈少,再加上很多人學習後,又沒常複習,久而久之,在遇到緊急狀況時就更不敢輕易出手幫助別人。
其實,CPR操作步驟愈來愈簡單,過去要對患者施予口對口吹氣,但現在只要用手不斷按壓,再搭配AED使用即可,相對容易許多,只要學會操作步驟,再不斷複習,遇到緊急狀況便能即時出手挽救他人的生命。
建議相關單位能從高中職及大學著手,除相關課程中要教授CPR,也應每年定時複習,以增強其信心,如此才能在遇到狀況時派上用場,並且敢操作。







懷孕8周後禁墮胎 不符現實


2019-09-30 00:45 聯合報  楊智元/師大公領系助理教授(台北市)
有公民團體提出修法公投,要將《優生保健法》「人工流產應於妊娠廿四周內施行」改為「應於八周內」,引發爭議。示意圖。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對於有公民團體提案將《優生保健法》施行細則第十五條第一項「人工流產應於妊娠廿四周內施行」改為「應於妊娠八周內施行」的修法公投,我反對。理由如下:
一、有些女性發現自己懷孕時,已經超過八周了。新聞媒體上甚至不乏「都快要生產了才知道自己懷孕」的案例。
請想像一下的可能案例,被強暴後的女孩,兩個月後發現自己懷孕了,好不容易走出強暴陰影,現在又不能選擇人工墮胎,她該怎麼辦?
二、「要不要這個小孩」對每一個家庭、對每一位懷孕者而言,都是重大決定,改成「八周」可能會讓民眾在沒有足夠時間、資訊與資源的情況下,就必須要做出決定。特別是強暴、近親、非自願懷孕等案例。
三、《優生保健法》的立法目的是:為實施優生保健,提高人口素質,保護母子健康及增進家庭幸福。鑑於優生保健及保護母子健康之目的,相關篩檢的建議執行周數往往已超過八周,如國人常見的羊膜穿刺,建議篩檢周數是十六至十八周;可以早一點進行的「非侵入式唐氏症篩檢」建議周數也在懷孕周數十周以上,若修改為「八周」不僅違立法目的,亦不符合現實情況。
不是每個人或每個家庭都可以迎接措手不及的意外,對你來說可能是驚喜,但對別人而言,可能是燙手山芋,接不下,也拿不住。

劉維公/地方創生是職業美學政策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劉維公/地方創生是職業美學政策

◆  楊志良/刮你的錢、買你的票,掌我的權
◆  葉銀華/落實股東行動主義
◆  林中斌/民主自毀專政當紅
◆  李清志/噴射人的魅力
◆  蘇蘅/總統大選與迷失的媒體
◆  吳玉山/看十年來兩岸關係的民意模式
◆  楊渡/苦難帶來的力量─921地震20周年祭

◆  王健壯/柯文哲該讓家人遠離政治
◆  陳立恆/匠心,這個時代最需要的治國精神
◆  嚴震生/我對不起很多碩博士生
◆  盛治仁/看不見的文化 決定看得見的行為
◆  施振榮/智慧醫療 台灣優先 放眼全球
◆  方祖涵/二十一世紀鴉片戰爭
◆  黃介正/川普選戰考量與台灣

◆  薛承泰/今年會是「生不如死」元年?
◆  王正方/賺大陸消費者的錢不易
◆  陳亮恭/九○後悶世代婚與生的難
◆  葉銀華/國際政經動盪下 金融業的發展機會
◆  楊志良/「恐嚇取財」救健保
◆  洪蘭/大腦是可能改變的
◆  王文華/你的「東北航道」在哪?

◆  王健壯/這麼多奇奇怪怪的司法作為
◆  周行一/文昌國小力除教育機會不均等
◆  馬凱/猛打萬禍之源-高房價
◆  謝哲青/機會 並不總是你認識的模樣
◆  盛治仁/自律才有真自由
◆  方祖涵/炸雞漢堡的政治口味
◆  嚴震生/美國金恩議員為何未被掃地出門?

◆  黃介正/哪裡來的「芒果乾」?








劉維公/地方創生是職業美學政策


2019-09-30 00:03 聯合報  劉維公(作者為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今年在英國《世界柑橘類果醬大賽》中,奪下雙金大獎的台灣在地品牌產品「橙花金棗黃檸檬果醬」。 圖/業者提供

今年中秋,我收到一份果醬禮盒。它是台灣在地品牌的產品。該品牌在今年的三月與五月,接連在英國及日本獲得國際柑橘類果醬大賽大獎的肯定其得獎的產品橙花金棗黃檸檬果醬,是以宜蘭、台中與台東出產的金棗、金桔、茂谷柑食材手工製作而成。我收到的果醬禮盒,則是該品牌與台灣選品店的聯名產品。其主要的食材是選自南投的臍橙
這幾年來,上述這類型的產品,強調手工製作、小規模生產、真材實料、在地連結等特色,已經成為一個得到消費者支持的利基市場。它可以是果醬、啤酒、巧克力等農產加工品,也可以是包包、圍巾等服飾品。這樣的利基市場趨勢往往被當作是傳統手工製造業的復甦,而忽略背後所代表的豐富時代意涵,尤其是勞動力變遷的課題
根據國際機器人聯盟」(the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Robotics)發布的數據,自民國102年到106年(二○一三年到二○一七年),全球工業機器人銷售數量成長高達百分之一一四,預估到民國110年(二○二一年)將可以達到六十三萬台。台灣是全球十大機器人使用密度最高的國家之一。在民國105年(二○一六年)時,平均每一萬名工作者中有一百七十七台機器人也在工作。到了民國106年(二○一七年),該數據成長到一百九十七台。
面對今日越來越多機器人被投入到勞動工作領域,擁有職業美學素養的人類勞動者,在職場上將具備相對優勢的競爭力。機器人的強項是強化工作產出的效率,職業美學的重要性則是在於昇華工作產出的價值
以文章一開始提到的果醬為例,有職業美學意識的工作者會清楚主張,果醬產品的差異不單純是由口味來決定,每一罐果醬都有消費者要去認識的知識、要去欣賞的文化,以及要去實踐的品味。這些工作技能是目前機器人還無法勝任的工作項目
討論職業與美學的關聯性時,大家往往會馬上聯想到空姐空少的服務表現,或是奢華品牌旗艦店的展示設計。這似乎認定,職業美學的應用只侷限在於特定的專業工作領域與人士。在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時代,我們務必要認真思考如何在更廣泛的工作領域中培養具有職業美學技能的人才?正當政府大力倡議科技人才的同時,絕對不能忽略職業美學的人才培育工作。
在其經典著作《職人新經濟》(Masters of Craft)中,理查.E.歐塞霍Richard E. Ocejo指出,擁有職業美學素養的勞動者具備製作文化劇目cultural repertories的能力。消費者接觸到產品與服務的過程,就像是欣賞一齣舞台劇或音樂會。透過文化劇目的方式,職人建立起令他人無法抗拒的消費吸引力
當代職業美學的發展趨勢為台灣地方創生政策提供清楚的推動方向。不是產業升級,也不是特色產業,而是人才培育才應該是它的推動核心。在地方大力推動職業美學運動,將會為地方建立穩固的發展基石。

【名家觀點】課富人稅…不如優化財產稅制

【名家觀點】課富人稅…不如優化財產稅制


2019-09-30 00:07 經濟日報  黃士洲(作者是台北商業大學財政稅務系副教授)

先前國民黨黨內初選,有人提出0-6歲小孩國家養,有人發想65歲以上長者,政府幫你養。這樣漂亮的政策牛肉,龐大預算哪裡來?因此找千名大戶分級課徵人頭稅的主張被拋出,用來輕鬆籌措1,600億財源。不過也引來財稅學者認為,按照所得級距課人頭稅,無異是懲罰誠實納稅的大戶,縱放鑽漏洞避稅、逃稅的隱形富豪,更質疑人頭稅的概念太復古,有心人極易藉由投資公司、境外帳戶逃避
事過境遷,富人稅議題仍值得探討與思考,基於徵收成本與財富重分配的效益不彰的緣故,絕大多數國家並沒有針對高資產的個人課徵富人稅,國際上目前僅法國、挪威、西班牙與瑞士等四個國家有開徵
不過,經過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皮凱提在名著「21世紀資本論」中大力鼓吹,美國與德國也開始思考導入富人稅。例如美國參議員華倫(可能會代表民主黨參選總統)提案,淨資產5,000萬美元以上的巨富,每年課徵2%的富人稅,超過10億美元以上的部分則課3%,預計約有7.5萬戶適用;部分美國富二代也公開贊同富人稅,願意多繳點稅盡社會義務。
不過,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去年公布富人稅研究報告,對富人稅的成效抱持較消極的看法。OECD報告認為,如果單單只針對富人的淨資產課稅,無法反映實際的資產報酬,既不公平也無益於社會財富重分配。相比之下,擴張個人所得稅的稅基,改良遺贈稅制,反而更能夠立竿見影。OECD報告也建議,削減免稅項目、將稅基調整至與市價一致、公益慈善及信託財產的透明化,以及國際稅務資訊交換等措施,才是推動富人稅制的成功關鍵
0-6歲孩子國家養、65歲老人政府幫你養的政策,反映台灣步入少子化與老年社會的困境,背後還有年輕人低薪、買不起房,社會停止流動等問題,這些問題更與居住及世代不正義脫不了干係。然而,針對少數巨富課徵富人稅,參考OECD報告,恐怕仍舊無法緩解這些問題,更不要說創造出充足預算去執行育兒養老的國家任務
實則民法親屬篇明定,育兒養老是最近親屬的法律上義務,國家本不應當過度介入,取代個人的扶養責任如何讓扶養義務人可以擺脫低薪高房價的摧殘,毋寧才是政策的方向。申言之,當我國房價依國際水準與GDP衡量,顯然過高,是否代表著不動產持有稅負過輕?且房屋稅與地價稅計稅標準,與市場交易價額有著六、七成的差距,又沒有囤房防衛機制,更別說遺贈稅低課不動產,加上每年220萬元的贈與免稅額,除非你是「父酬者」,不然根本很難擁有養兒育女的一間房。
本文建議,與其用創新的稅制,加諸負擔在誠實納稅的富人身上,其成效還不如回頭檢視、優化既有的財產稅制,參考OECD建議,具體措施如以市價為基準,將房地統一成一套稅基,並與遺產贈與稅共用,同時降低贈與稅的年度免稅額,才是踏實有意義的「富人稅」


黃士洲

現任台北商業大學財稅系主任,曾擔任資誠會計師事務所稅務律師、法官學院稅務講座、德國DAAD、Max Planck獎助學人。


2019年9月29日 星期日

經濟日報社論/GDP藏黑洞?後海嘯時代的經濟謎題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  聯合報社論/極端氣候常態化,台灣沒有豁免權
◆  聯合報黑白集/別開校園衝突潘朵拉盒
◆  經濟日報社論/GDP藏黑洞?後海嘯時代的經濟謎題






經濟日報社論/GDP藏黑洞?後海嘯時代的經濟謎題


2019-09-28 23:25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美國聯準會Fed在不到兩個月內二度降息,川普總統仍批評Fed沒有膽識、缺乏膽量,說明了美國當前經濟形勢令人擔憂。鑒於多數指標都朝向不利的趨勢發展,市場及政策界已出現不少聲音,期待當局恢復量化寬鬆(QE)政策。
十年前爆發世紀金融海嘯之際,形勢相當危急,甫接任聯準會主席的柏南克,本身即為深入研究民國19年(1930年)代經濟大蕭條的理論專家,深知箇中問題之嚴重,在採取了一連串救市政策、初步穩住危急形勢之後,柏南克決定參考日本央行在民國90年(2001年)採取的新型貨幣政策,即所謂的量化寬鬆QE)」。
QE是由央行聯準會透過公開市場買入證券與債券,增加銀行在央行開設結算戶頭內的資金,為銀行體系注入新的流動性;這是一種當政策利率已降至零或接近於零、傳統貨幣政策再已無技可施情況下的權宜手段。
美國第一輪QE從民國98年(2009年)3月起實施,為期約一年至民國99年(2010年)3月叫停;第二輪從民國99年(2010年)11月至民國100年(2011年)6月;第三輪從民國101年(2012年)9月開始,直到民國103年(2014年)1月告一段落,並決定開始「退場」,即聯準會逐月開始縮減QE規模。
QE的目的是在利率已低到不易再降的情況下,通過特殊手段,直接對市場注入流動性,希望能刺激消費與投資,並穩住物價,避免物價因內需動力不足而下跌、甚至出現通貨緊縮的恐怖情勢。因此,Fed在採取QE政策之初即設定具體目標,當通膨率高於2.5%及失業率低於6.5%時將逐步退出QE
當金融海嘯從美國向全球各處擴散之後,日本與歐洲先後加入QE行列,中國大陸也採取了相當寬鬆的貨幣政策。於是,全球四大經濟體同時大量印鈔,總共釋放了合計多達12兆美元的流動性。但十年下來,讓所有經濟學家感到不解的現象發生了,各國物價始終在低水平保持穩定,並未出現惡性通貨膨脹,甚至連較為明顯的物價上漲亦未看到,完全顛覆了傳統的經濟理論,帶來了前所未見及難解的世紀困惑。
民國97年(2008年)金融海嘯爆發後未久,英國女皇視察倫敦政經學院時,請教一群全球頂尖經濟學家:「為什麼全球沒有任何經濟學家預見到這一次危機的發生?」當場所有專家啞口無言。如果英女皇再一次視察倫敦政經學院,並再一次請教在場的全球頂尖經濟學家,這回要問的問題可能會是:「為什麼全球如此天量的貨幣發行,卻未出現惡性、甚至只是一般的通貨膨脹?」
到目前為止,對於這個總體經濟學的世紀困惑,不外兩種不離傳統思維的推測或解釋。第一種看法是「時機未到」,即天量的流動性仍在蓄積能量,不表示不會爆發,只是不知何時爆發,一旦爆發則後果難以想像。第二種看法是,大量流動性之所以未導致物價上漲,是因為錢多流入了股市與房市等資產市場,造成資產市場的泡沫,但只要是泡沫終有破滅的一天。這兩種推論是否正確,只能等待時間來證明。
有趣的是,最近又出現了一種新的論點。傳奇基金經理人Stanley Druckenmiller接受CNBC專訪,談到目前低通脹形勢,他認為:「目前是人類有史以來生產力最大的爆發期,傳統經濟理論已完全無法反映世界總體經濟情況。」如此的邏輯,應該與全球方興未艾的網路經濟數位經濟有關
根據MIT的調查,美國人平均每人每一年願意支付18美元來使用谷歌搜尋引擎服務,3億多美國人合計願意支付的金額達54億多美元。但谷歌服務是免費而不計入國內生產毛額(GDP)之內的,換言之,這相當於GDP存在著「黑洞」,即大量貨幣增加的同時,伴隨同樣大量GDP的增加,因此物價未必明顯上漲。這從微觀經濟的角度也可以理解,網路經濟提高的生產力,折射的是生產成本的降低與終端消費品物價的下降
看來,當代總體經濟學是需要大幅地修正與補充了








聯合報黑白集/別開校園衝突潘朵拉盒


2019-09-29 00:10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台北公館地下道的連儂牆。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民團發起的九二九台港大遊行今天登場。由於大學校園陸續發生港生與陸生衝突事件,蔡政府支持反送中,鼓動青年仇中情緒,應慎勿製造校園對立,開啟校園衝突的潘朵拉盒。
台灣呼應反送中的連儂牆,最早出現於台北公館地下道,因未合法申請,兩小時便遭拆除,後經申請核准重設。之後連儂牆進入各大學校園,卻連續發生數起衝突。
先是義守大學港生張貼反送中文宣遭陸生撕下,港生指控陸生動粗,校方安排雙方於派出所握手言和;東吳大學也有六名學生撕毀港生連儂牆文宣,校方處理後由其中一人出面道歉;一周後,文大陸生不滿港生違規張貼,不待校方處理逕自撕毀,肇致肢體衝突並變成刑事案。
港生陸生素來融洽,但反送中、連儂牆卻成為衝突的觸發點,動手者更屬不智。各校衡量衝突起因、事件複雜與否而有不同應對,不但要化解衝突,更應教導學生民主與法治精神、包容與理性對話
港生陸生衝突,蔡英文總統要求積極處理,教育部更警告校方未積極作為,將介入並議處學校。但老實說,民進黨覺醒青年破壞民主、踐踏法治的兩套標準,就是最壞示範除支持港生自由表達意見,蔡政府在制度上歧視陸生、在社會上塑造對陸生不友善氛圍,也應檢討
大學校園是以教育為目的的知識殿堂,年輕學子情緒已被激起,蔡政府更應謹慎,別將香港街頭衝突火把丟進台灣校園。







聯合報社論/極端氣候常態化,台灣沒有豁免權


2019-09-29 00:06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極端氣候頻頻引發災難。圖為美國海岸防衛隊在北極研究冰川融化。(路透)

聯合國氣候行動峰會在紐約登場,會議主要是對進度遲延的巴黎協定施加壓力,但顯然沒發揮作用。會前聯合國要求氣候公約締約國承諾民國139年(二○五○)做到碳「淨零排放」,但六、七十個國家都顧左右而言他。
十一月將正式啟動退出《巴黎協定》程序的美國總統川普,意外來到峰會,在瑞典十六歲抗暖化鬥士桑柏格的怒視下進場,僅待了十來分鐘就離席。
氣候峰會重點是為減碳不力加把勁,但科學調查、衛星偵照掌握到的證據都非常駭人。北極圈內世界最大島格陵蘭四月就開始融冰,較常態早了三周;六月十六日一天的融冰量達二十億噸,這些原鎖在冰蓋、永凍層的水分融解,直接的影響是海平面上升;若加上近年南極大規模融冰,估計海洋會多出三兆噸的水,海平面升高至少五公尺
海平面上升,帶動大氣的水文循環,而且是巨量改變。先看西太平洋,今年已生成十七個颱風,與去年接近,但現在九月還沒結束。十七個颱風只有「白鹿」登陸台灣尾;有五個颱風以近似路線直撲日本。有人開玩笑說颱風也「哈日」,其實是今年太平洋高壓偏強、偏北導致,與去年日本的大氣環境近似。
台灣雖然只有「白鹿」颱風掃過恆春半島,但沒登陸的颱風卻都帶來可觀的強降雨,兩小時兩百毫米很常見。因為高層南亞高壓把印度洋水氣源源不絕地引入,中南半島、華南、華中、台灣、日本一路極端強降雨不停;這樣的現象與去年幾無二致,雨日減少,但強降雨災害加劇,科學界擔心是「極端氣候常態化」。
中央氣象局承認是極端氣候常態化現象,正在建立雨量兩百毫米預報機制,相對過去豪大雨預報常態以二十四小時累積為單位,顯示極端氣候加劇,往往一、二小時就已成災氣象局特別強調時雨量預報技術還不成熟,顯示近年極端氣候正迅速變化,尤其是短期、小範圍的強降雨更難預測。今年龍眼幾乎零收成,因為去年秋天起乾旱了近半年,大尺度的天氣變化掌握不到;今年春天中、高海拔水蜜桃開花不錯,原以為有不錯收成,沒料到連下半個月的雨,水蜜桃全爛在樹枝上,這是小尺度未能掌握
災害的規模與頻率,過去預測的那一套突然失準也是大問題。今年大西洋生成的熱帶風暴數字與去年相近,但從風暴增長變為颶風卻比去年大增四成,颶風規模也明顯增強,讓美國東、西岸的防災面臨新的挑戰。
為什麼災害規模有明顯變化?簡單說大氣的水文條件大幅度變化,尤其空氣汙染是新的變數,大氣二、三千公尺以下空域幾乎都是霧霾、氣膠物凝集,讓中高海拔穩定的季節風受到干擾,過去的經驗不再精確。尤其許多變數不斷發生,例如這段期間赤道至南緯五度有巴西亞馬遜雨林大火,非洲中部同一緯度也大面積火災,亞洲印尼放火燒墾的黑煙也接近失控;這些汙染物因為赤道無風帶暫時不致擴散,但隨著地球自轉、雨季來臨必然成為大氣的新亂源
過去五年地球連創高溫紀錄,台灣近五年氣溫也不斷創新高,雨日少、雨量增多,正是極端天氣惡化的證據,但國際的減碳似乎與台灣無關,難道仗著是非氣候公約締約國?承諾的減碳數字只是說說而已?不必接受國際社會檢視,台灣嘴上減碳就好了?甚至不把排碳視為必須革除的現象,反把排碳視為經濟活動的必然,實在匪夷所思。
環保單位最近借用電力公司「需量反應」作法,供電尖峰用電大戶減少用電,可以享受電價回饋,降低用電需求;環保單位新推空汙橘色警戒時工廠關機、降載,出發點都不在減碳,而轉移為空汙是必要之惡,付空汙費就可排汙,與節能減碳救地球背道而馳;如此下去,勢必加劇極端氣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