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9日 星期三

經濟日報社論/放寬房市非投資客認定 避免錯殺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97926/web/ 

◆  聯合報社論/當郭智輝又打臉自己,電只剩下漲價和補貼
◆  聯合報黑白集/蔡英文該請教捷克的事
◆  經濟日報社論/放寬房市非投資客認定 避免錯殺









經濟日報社論/放寬房市非投資客認定 避免錯殺


2024-10-09 03:00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9月中央銀行理監事會議決議啟動第七波房市信用管制措施中華民國不動產仲介經紀商全國聯合會房仲全國聯合會)因而在10月1日提出九大訴求,以維護消費者權益;其中一些訴求希望央行寬鬆認定「非投資客」的身分,值得考慮採行,但有些訴求則會干擾金融機構運作,及妨礙中央銀行施政的獨立性。

房仲全國聯合會的第一項訴求是建議在9月19日前已簽房屋買賣契約,但尚未申請到房貸的「投資客」及「非投資客」皆獲得央行豁免。不過,央行啟動此波打房措施是鑑於銀行不動產房貸集中度逼近歷史新高,以及部分銀行承作房貸比例已逼近三成的上限規定。因此,央行認為有必要立即打擊擁有多房,且透過房貸進行高槓桿操作,以期獲利的投資客。所以,此訴求和央行的認知互相衝突。另一方面,在實務運作上,因房屋買賣屬私人契約,此訴求也可能導致9月20日之後才完成買賣的買方,有誘因說服賣方改變簽約日期,以使其被排除在管制之外。

央行在9月19日時曾承諾,「先買後賣」的換屋族,在獲得新買房屋貸款後的一年內出售舊屋,可被排除在管制之外。房仲全國聯合會的第二項訴求是建議此種寬限期由一年延長至二年,以減緩房市賣壓。不過,目前房價已呈逆轉往下,因而即使換屋者可延後售屋,能獲得更好售價的機率也不高。第三、四項訴求是建議央行在界定「投資客」時,將依法繼承、配合政策、以及長期持有房屋十年以上者,一律視為「非投資客」。由於投資客並無客觀的確切定義,因而這兩項訴求值得央行參酌

第五項訴求是建議「新青安貸款」免繳本金的寬限期,由五年縮減為三年。優惠的寬限期固然造成青年踴躍買房,但新青安貸款措施適用期僅三年,並將於民國一一五年(2026年)7月底到期。為避免適用對象因申請日期前後而獲得差別待遇,財政部宜在到期日後,在下次實施青安貸款措施時,再恢復成三年的寬限期。

第六、七及九項的訴求和管制金融機構的運作有關。金融機構將房貸及其他金融商品搭售為其行銷策略之一,但第六項訴求卻建議禁止此種行為,此訴求除缺乏理論基礎外,實務上也不易落實。而即使此訴求被付諸施行,房貸申請人也有主動提出購買其他金融商品,以儘快取得更好房貸條件的誘因。

第七項訴求是建議金融機構依實價登錄總價進行貸款,以避免貸款人因房屋價值被低估,而取得較少房貸。然而,金融機構怕一些無法預期的因素,使得房屋價值被高估,導致其擔保品價值縮水。因此,金融機構仍宜保有鑑價的權利

金融機構通常依貸款人的信用評等,提供不同的房貸利率。第九項訴求則建議限制最高貸款利率,為地板利率加2碼。在央行推出此波信用管制措施後,根據房仲業者觀察,已造成市場房貸利率上升1碼半至4碼。因此,若實施此上限管制,反而會使金融機構不願提供房貸給信用評等不佳的族群。

最後,第八項訴求是建議房市政策由各部會協調後再行頒布。目前對房市及房貸政策有直接影響的機關包括內政部、財政部及中央銀行。前二個部會屬行政院管轄,因而會在政策發布前互相協調。

因此,此訴求是希望央行在發布政策前,先和行政院協調不過,這卻違背央行應獨立行使貨幣政策的基本功能

已有立委認為中央銀行的第七波選擇性信用管制措施,有「濫殺無辜」之嫌。央行總裁楊金龍則表示,這是合理懷疑,央行持續聽取各方意見,將在一個月內盡快提出配套措施或排除條款。因此,央行或許可斟酌房仲聯合會第三及四項訴求的可行性。














聯合報黑白集/蔡英文該請教捷克的事


2024-10-09 00:00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前總統蔡英文。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蔡英文將出訪捷克,總統府強調,「此行是賴總統外交戰略布局」。蔡辦則稱,應邀發表演說,將從烏克蘭議題看台灣。外媒相繼報導烏國正處於「最黑暗時刻」,面臨軍援升級與和平談判都不得歐美支持的困境。蔡英文如何從黑暗時刻遠眺台灣命運,令人好奇。

《金融時報》報導,澤倫斯基訪美空手而還,沒要到攻打俄國的長程武器,也未獲承諾加入北約。基輔民調顯示,一年內支持和談者從三成三激增到近六成《經濟學人》報導稱,烏國反對「領土換和平」的民意,從八成七降到五成五。西方媒體向來力挺基輔為民主而戰,最近卻不再諱言烏克蘭無力贏回國土,也難以停戰。

大選後美國國會代表團來台,眾議員蓋拉格爆料,蔡賴二人很關心援烏預算被卡,「台灣極擔憂我們會從烏克蘭一走了之」。可議的是,上任前已知烏國陷入絕境,賴清德還效法它全民皆兵,一味配合美國的國防指導。難道面對中共武嚇,台灣只有重蹈俄烏死戰一途?

捷克是烏國鐵桿後援,總統帕維爾三月才代籌砲彈,近日卻改口要烏克蘭與其支持者「面對現實」,讓部分領土「暫時」處於俄國控制下。蔡英文曾說「台灣和烏克蘭一樣絕不妥協」,不妨請教捷克:台灣如何「面對現實」。如此,也協助賴清德看清「國際現實」。
















聯合報社論/當郭智輝又打臉自己,電只剩下漲價和補貼


2024-10-09 00:00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經濟部長郭智輝。圖/本報資料照片


經濟部最近處理電價議題,爭議連連。先是將醫院納入產業用電,漲幅高達十四%而菸草業卻獲減半優惠,僅漲七%。在醫院高聲抗議後,經濟部才急忙轉彎修正。此外,台電今年兩次大漲電價,還獅子大開口要求政府補助兩千億元,極不合理。經濟部長郭智輝卻辯稱漲價和補助是兩碼事,漲價是反映成本,補助則是在彌補過去的凍漲。

郭智輝之語,完全是不負責任的說法。一個國家的電力政策,如果只剩下「漲價」和「補助」兩條路,而完全不思考上層的發電結構合理與否,那麼我們要一個經濟部長幹嘛?在台灣可以繼續使用更廉價且零碳排的核能電力時,郭智輝毫無肩膀地關掉了核三一號機,他也就選擇了讓台灣人民承受更高的電價,讓產業支付更高的碳費如今,他說漲價和補貼都是無可避免之事,他怎麼不想想:是自己的懦弱,增添了人民不可承受之重

郭智輝現在說,「漲價」和「補助」是兩碼事;但一個多月前,他可不是這麼說的。八月中,郭智輝接受媒體訪問時說,如果立法院同意撥補一千億預算,電價上漲的機率就不高。事隔一個多月,經濟部不僅大幅調漲產業電價,還要求立法院同意政府補貼台電兩千億元。左手搶了產業的錢,右手還要伸進政府的口袋去撈,這就是一個企業家出身的經濟部長所能做出的最佳決策嗎

郭智輝一再打臉自己,卻裝作若無其事。剛上任時,他在立院公開表態,稱「不支持政府拿錢補貼台電的虧損」。當時,政府已先後給過台電四千億金援。郭智輝義正詞嚴地說,「台電應靠自己的努力賺錢」,不該再靠政府補貼。未料才隔數月,郭智輝便忘光自己「不補貼」的宣示,大剌剌要求立院再給台電兩千億元補助。如此一來,台電還會記得它「自立自強」的責任嗎?

身為經濟部長,郭智輝如果不能從源頭改善電力結構的不合理,卻放任空汙元凶的燃煤發電占比高達三、四成,讓昂貴且容易受到封鎖的天然氣占比高達五成,台灣電力豈有可能達到安全、減碳、有韌性的境地?但郭智輝捨此而不為,他放大捉小,一心只管電價調整和政府補貼的枝微末節;這豈有任何經濟部長的格局?

再說,此次電價調整雖是「電價費率審議委員會」的決議,但會中輕率給予菸草業半價優惠,卻要求醫院全額調漲十四%,是極其荒誕的決議究竟是哪些委員在會中為菸草業護航,他們是否適合繼續擔任審議委員,郭智輝也必須全盤清理,將不適任者剔除否則,若有特定既得利益集團的護航者側身審議會,這樣的電價小圈圈決策如何能公正持平?如何符合民意期待

進一步看,我國開徵「碳費」費率近日拍板,一般費率每公噸收取三百元,後年正式上路。方案出爐後,經濟部、產業界、環團皆表不滿。前兩者擔心費率太高,影響我國企業競爭力;郭智輝即持此論調,遺憾經濟部的建議未被接受。環團則批評費率太低,又僅對兩百多家排放大戶開徵,對象太窄,對台灣的環境減碳根本無濟於事。諷刺的是,現任台新金董事的前經濟部長王美花也公開表態,呼籲碳費制度應參考日韓等國的訂價,以維持我國產業競爭力。

問題是,王美花、郭智輝這前後兩任經長,在有餘裕調整國內電力結構時袖手不為,又一味拖延碳費的開徵。如今面對國際綠色浪潮,才顯得慌張失措,這又是誰的責任?當電力只剩調漲和補貼,不正是決策者的盲目與不作為






施振榮/從王道談社會企業與永續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施振榮/從王道談社會企業與永續
◆  盛治仁/透過面試認識自我、找合適職場
◆  陳冲/金融中心放榜 Jeffrey Garten再失準?








施振榮/從王道談社會企業與永續


2024-10-09 00:17  聯合報/ 施振榮(作者為宏碁集團創辦人、智榮基金會董事長)


社會上有很多現存的各種議題等待解決,為了能讓未來更美好,過去很多社會議題多透過非營利組織(社團法人或財團法人)處理,如能用「類」社會企業或成立社會企業的模式則可進一步解決問題並且永續發展。

國際上已有針對這類社會企業訂定專法,台灣雖然有提出,但還在等待立法院審查。因此,目前實務上的做法,就是依公司法,透過投資人同意後,在公司章程中明訂公司若有獲利,限制股東分紅不超過獲利的三分之一,將大部分的盈餘用於員工分紅及擴大服務。

在我退休後,我持續善盡個人社會責任PSR),一路走來也發起成立了三家社會企業,希望能對社會做出貢獻,包括科文双融(民國一○八年(二○一九)成立,推動文化與科技整合)、灣聲國際(民國一一一年(二○二二)成立,推動台灣典音樂普及化與國際化)、國際創新長壽社企(民國一三年(二○二四)成立,催生台灣健康長壽科技產業)。

這些公司在股東同意下,以社會企業的精神運作,遵循王道「創造價值、利益平衡、永續發展」的三大信念,公司的盈餘分紅,第一優先是給經營團隊及員工,與共創價值的利益相關者共享利潤。例如我所成立的智榮基金會投入領導人培訓的王道薪傳班專案,員工分紅就可達五十%。

過去外界經常認為公益團體的經營團隊就應該只拿相對低薪,但其實經營社會企業面臨更大的挑戰,經營能力也要更好,因此社會企業提供的薪水如果沒有相對的競爭力,就無法吸引優秀的人才加入,利益平衡對員工才有誘因。如以高薪聘請經營者,經營者如認同公益團體的理念,也可再回捐部分分紅。

華視自黨政軍退出媒體後,成為公廣集團旗下成員,由於不同一般商業電視台,受到的限制較多(如不能做政治廣告及嚴守新聞報導不得有置入性行銷等),多年來仍持續虧損。

龍應台擔任文化部部長時,我就曾提議讓華視轉型為社會企業,轉型後可將華視擁有的土地資產活化,所得可做為華視轉型所需的資源,投入未來發展。

目前電視頻道受到新媒體的影響,經營不易,收視率與廣告收益也被新媒體瓜分,如能轉型為社會企業,將資產活化,打造華視成為「科藝文園區」(CATs ParkCulture、Art、Technology),形成一個新產業生態園區,在此創造具台灣特色且可國際化的優質內容。

很重要的是,「科藝文園區」成功的關鍵在於要建立起具未來性的生態系,在園區內所有共創價值的利害相關者共同進駐參與,包括生態系中的文化人、藝術人、創意人、投資人、創投、金融服務業者、法務,就連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與文策院都是生態系中的一環。

華視的「科藝文園區」又緊鄰大巨蛋園區,未來園區內的創新研發,也可在該場地進一步展現,成為新型態的兩廳院-沉浸式展演中心及科技化多元表演廳

且社會企業未來也要朝上巿櫃邁進,只要社企的獲利分紅能比銀行的利息高,就可以吸引投資人,願意將資金投入,一方面可以有穩定的配息,另一方面又可以為社會未來的永續發展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