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4日 星期日

經濟日報社論/國際拚「碳中和」 台灣如何達陣?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  聯合報黑白集/外推
◆  聯合報社論/破壞公視價值,李永得「提頭來見」也賠不起
◆  經濟日報社論/國際拚「碳中和」 台灣如何達陣?






經濟日報社論/國際拚「碳中和」 台灣如何達陣?


2021-04-04 00:42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圖/台北101提供


民國 108 年(2019年)底,歐盟執委會發布歐洲綠色政綱」,宣示帶領歐洲各國在民國 139 年(2050)達到「碳中和」目標,也就是到時全歐洲將達到零碳排放的水準。今年3月,歐洲議會通過決議,支持歐盟執委會提出的碳邊境調整機制」,也就是所謂的碳關稅」,歐盟預計6月正式提出法案,將於民國 112 年(2023年)開始實施。近年來,由於世界各國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破壞臭氧層,導致地表溫度上升,造成嚴重的溫室效應,最終導致世界各地都出現極端的氣候變化。為了解決此一全球性的問題,聯合國許多國家都簽署了「京都議定書」與「巴黎氣候協定」,對於如何減少排放二氣化碳都有所議定,包括數量與時程。現在歐盟為了表示帶頭作用,希望在民國 139 年(2050年)之前,能讓地球的溫度上升維持在攝氏1.5度以內,所以設立了一個更高的標準。

台灣雖然不是聯合國成員,但是我們身為地球的一分子,當然也應該盡到應盡的責任。依我國最新版的溫室氣體管理法規定,我國的碳排放量要由民國 94 年(2005年)最高峰,逐年下降,到民國 139 年(2050年)減少到只剩下50%。但是,現在歐盟訂下更高的標準,我國該如何因應?政府是否該修訂長期目標?為了確保達成此一長期目標,是否應該先設立一個短中期的目標?比方說,全球碳排放量最多的中國大陸,現在也已經列出目標,「民國 119 年(2030)碳達峰,民國 149 年(2060)碳中和」。這是一個長期的目標,能否達成還有待觀察,但是這至少代表中國政府的決心,在這一個長期目標下,大家推出各種減排政策,努力去執行。

其實我國設定在民國 139 年(2050年)減排一半,要達標可能有困難,因為現在政府努力的目標是「民國 114 年(2025)非核家園」,而為了終止使用核能,於是必須提高綠能和火力發電,其中包括燃煤與燃氣。依民進黨政府民國 114 年(2025年)發電的配比目標來看,到時燃氣、燃煤與綠能的比例分別為五成、三成、兩成,也就是說,到時供電將會有八成是靠火力,因此將會排放更多二氧化碳,根本不可能達到民國 119 年(2030年)比民國 94 年(2005年)減排20%,更不必提民國 139 年(2050年)減排50%的目標。歐盟現在已經推出民國 139 年(2050)達到碳中和,我們又該如何應變呢?

要達到減排目的,有三個政策方向需要考慮,一個是前述能源配比的問題,這是執政當局的堅持,台灣必須承擔;其次,如何節約使用能源,包括提升節能技術與能源價格。歐盟很早就在推動課徵碳稅與碳權交易制度,就是希望一方面減少能源使用,另方面讓能源使用更有效率。因此,未來我國應該考慮增加碳費,比方說,在電費或油價當中增收碳排放的費用。只要能源價格上升,便能促進節能,進而減少碳排放。

第三是產業結構的調整,我國現在仍有很高比例的重化工業,包括鋼鐵、石化與水泥等都是高耗能產業,未來這些產業可能都會面臨被課徵高額碳稅的問題。因為政府長期壓低油電價格,只為了增加相關產業的競爭力;未來如果這些企業無法提升能源效率,我國想要達到減排的長期目標就會非常困難。

另外,企業未來被課徵「碳關稅」的可能性非常高,而且,到時歐盟可能會要求進口的每一項商品標示生產過程中的「碳足跡」,如果產品有很長的生產鏈,每一個環節的「碳足跡」都必須標示,以追蹤其製程中所產生的二氧化碳,這對企業也是一大負擔。

總而言之,現在全球都在關切碳排放問題,我國雖然不是聯合國成員,但我國人均碳排放在全球卻是名列前茅,與世界趨勢背道而馳。同時,出口是我國經濟命脈所在,未來如果全球實施碳關稅,我們的出口可能受到嚴重影響。因此,不論是政府或企業都應該積極面對這個即將面臨的重大挑戰。










聯合報社論/破壞公視價值,李永得「提頭來見」也賠不起


2021-04-04 02:37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文化部長李永得昨天發下豪語說,若8月國際影音平台未開播,「我提頭來見」。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文化部國際影音平台計畫波折不斷。前導計畫原本委託公視執行,卻因程序與正當性等爭議太大,改由中央社承接;限制性招標原本邀請公視獨家投標,卻因提案未設獨立組織營運而遭否決,公視出局。預計今年上半年上路的國際影音平台,至今還找不到執行團隊,文化部長李永得卻在立法院賭重誓,如果八月未開播,「提頭來見」,「保證下台一鞠躬」。

國際影音平台傳播台灣價值,朝野多不反對,但由誰執行、如何執行,則仁智互見。不過,文化部推動國際影音平台計畫,卻不斷傳出政治黑手干預的疑慮;去年委託公視執行相關前導計畫,在適法性、正當性與程序上,也都備受質疑。因為根據公視法,公視成立目的是為國內公眾服務,並不包括為政府進行大外宣;公視屬於國民全體,經營獨立自主,並不是政府電視台,接受政府委託搞大外宣,政治黑手可能順勢伸入公視;而前導計畫委託案未經公視董事會同意,程序上疑點重重。最後文化部終止委託,改由中央社承接執行。

對照去年總統府疑遭駭「密件」爆出府院布局公廣集團人事,以及蔡英文總統所提「英語電視台」構想等內容,說明了在政治黑影下推動的國際影音平台計畫,為何可以踐踏程序正義,無視公視的獨立與價值。府方雖否認「密件」真實性,但以 NCC「配合處理中天」的情節,無一不照劇本走,對於「密件」真偽,人民心中自有一把尺。同樣,公視高層為執行國際影音平台前導計畫,瞞著現任董事會,卻去找「密件」中的「未來董事長」討論,不但作踐公視的獨立與價值,更顯示政治干預之說不是空穴來風。

正因如此,當文化部開出限制性標規邀請公視獨家投標,卻發生公視提案不符標規出局的意外時,就有綠委認為公視不把招標當一回事,對文化部是一種汙辱,也有藍委懷疑公視是「技術性自殺」。不論實情如何,對李永得而言,都像其自承受傷很重」;但比起公視幾經折騰,獨立與價值飽受摧殘,政客的傷痕根本無足輕重。何況政治黑影依舊在,國際影音平台從構想到推動,早已扭曲變形,如果開播還遙遙無期,李永得終究必須提頭去見蔡英文和蘇貞昌;綠委不必擔心李永得「賭太大」,即使立院不究責,李永得還是無法向蔡蘇交代。

李永得原希望公視整合中央社和央廣,共組大外宣國家隊;如今排除公視,大外宣國家隊變換隊形,最快方式可能是仍採限制性招標,邀中央社替補。其實中央社為國家通訊社,原有促進國際對我國之瞭解的任務,但其國際影音製播經驗與能力,外界多持保留態度;中央社執行前導計畫的內容方向,似也與文化部預期有落差。李永得受命為蔡英文打造夢想的大外宣國家隊,但先發投手有力無心,後援投手有心無力,場邊教練又習慣把手伸進場內攔打投捕,如果為開播而開播,國際影音平台上路不難,難在如何保證品質與續航。

國際影音平台,從蔡英文起心到李永得推動,揮不去政治黑影。李永得對國際影音平台開播很有信心,外界卻對公視能否保住獨立疑慮重重;蔡英文對國際傳播台灣價值興味盎然,外界卻對大外宣可能出口轉內銷變成大內宣憂心忡忡。李永得以部長職位自納軍令狀,聽來堅決,看來壯烈;但風蕭水寒,不還的壯士卻恐是公視的獨立與價值當公共媒體與政治應有的一臂之遙被取消了,李永得提了人頭來見也賠不起。











聯合報黑白集/外推


2021-04-04 02:38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閣揆蘇貞昌首度要求評估三接外推方案,但珍愛藻礁公投領銜人潘忠政直言,「說實在,不夠善意」。圖為大潭藻礁與施工中的中油天然氣第三接收站。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藻礁公投勢在必行,閣揆蘇貞昌首度要求評估三接外推方案,行政院稱蘇揆釋出善意。確實,比起經濟部長王美花恐嚇多燒煤、農委會主委陳吉仲閉門搞摸頭,蘇貞昌的回應好多了。珍愛藻礁公投領銜人潘忠政直言,「說實在,不夠善意」。

珍愛藻礁公投主文明白詢問民眾是否同意中油三接遷離桃園大潭藻礁海岸及海域,並清楚註明海岸的範圍,及由海岸最低潮線往外平行延伸五公里之海域但蘇貞昌指示評估的外推方案,卻只離岸一千至一千五百米,完全不符合公投主文內涵,因此潘忠政指若未來蔡政府基調都如此,「不必溝通了」。

按照蘇貞昌要求評估的外推方案,只保護了五分之一的藻礁一千米以外海域的藻礁,仍可能遭到三接工程毀滅性的破壞蘇貞昌只釋放了五分之一的善意,就把保護藻礁的責任全部外推

如果搶救大潭藻礁行動聯盟與蔡政府的談判結果,只是從原先三接面積大小,轉到外推多遠,而不是三接遷址,到時要說與陳吉仲的密談未被摸頭,誰會相信?難怪潘忠政說「退讓就遺臭萬年」。

蔡政府如果認為三接勢在必行,何妨直球對決正面迎戰公投案?否則就應認真考慮三接離開大潭藻礁的替代方案,才能展現執政擔當。只想三接外推,一定推不掉破壞藻礁與能源轉型失敗的責任。


【即時短評】是誰讓起司洞穿成一線?

◆  【即時短評】是誰讓起司洞穿成一線?
◆  【重磅快評】許智傑「有種」 但林佳龍能不下台嗎?

◆  【重磅快評】國際影音平台 李永得何愁提頭來見?
◆  【重磅快評】台灣的疫苗採購政策 令人驚駭莫名
◆  【重磅快評】以為小英被蒙蔽盼求見?環團好傻好天真









【即時短評】是誰讓起司洞穿成一線?


2021-04-04 23:51  聯合報 /   記者林河名
太魯閣號撞車事故造成嚴重死傷。本報資料照片


台鐵太魯閣號撞車事故,造成50死、上百人受傷的慘禍。如果,肇事包商謹守工安規範;如果,台鐵確實監督安全施工;如果,政府早已痛下決心改善台鐵沉痾…,結果,會不會不一樣?

2018年10月21日的台鐵普悠瑪事故造成18人死亡,行政院事後公布調查結果認為,該次事故涉及人員操作、作業程序、機械設備及組織管理等個別層面的問題或異常,湊巧同時穿過每一道防護措施的漏洞,只要問題或異常發生的當下能夠有效處置,事故就不會發生。

這是國際間重大運輸事故調查分析常用的起司理論(Swiss Cheese Model)。所謂「起司理論」,是指起司發酵過程會產生許多孔洞,一般而言,把多片起司疊在一起,因每片起司的孔洞位置不同,光線難以穿透;但若每片起司的孔洞都「巧合地」在同一個位置上,就可直接穿透過去。

普悠瑪事故行政調查小組根據「起司理論」認為,「只要當時任一環節能有效處置,事故就不會發生」。然而,釀生事故的原因,當真只是「致命的巧合」?

太魯閣號撞車事故發生後,大家驚覺施工廠商竟毫無工地安全意識,台鐵有無監督不周也成眾矢之的,更讓家屬氣憤無言的是,每次政府都表示會徹底檢討,悲劇卻一再重演,甚至傷亡更加慘重,也難怪罹難者家屬要對蔡總統哭吼:「妳每次都聽到了、不改進!」

無視公共安全的工程惡習、台鐵長期被詬病的管理問題,再加上政府欠缺大力改革的決心,讓每片起司都有個大洞,這已不是造成意外的「個別性的巧合」,而是習焉不察的「系統性的失靈」!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但有口無心的「檢討、檢討、再檢討」,似乎已成了政府處理重大事故的SOP。若不能全面導入安全觀念,確保各個環節安全,則片片都有洞的起司,擋得住下一次人民的撕心裂肺?











【重磅快評】許智傑「有種」 但林佳龍能不下台嗎?


2021-04-04 18:24  聯合報 /   主筆室
太魯閣出軌意外,總統蔡英文(右)四月三日在交通部長林佳龍(左)與花蓮縣長徐榛蔚等人陪同下到醫院探視傷患。記者潘俊宏/攝影


太魯閣列車前天發生重大事故,除了救災善後及調查究責,交通部長林佳龍應負的政治責任也受關注,特別的是,媒體最先報導的請辭是林在事故第一天即向蔡總統口頭請辭,過了幾個小時,行政院才證實林昨天向行政院長蘇貞昌請辭,時間先後,不免引人揣測;而綠委許智傑和高嘉瑜截然不同的表態,更讓人見識民進黨果真是非常「雙標」。          

政務官負政治責任是天經地義,2018年九合一選舉結果揭曉,民進黨慘敗,當時的行政院長賴清德在臉書宣布他已向蔡英文總統口頭請辭,負起政治責任;再往前推四年,2014年九合一選舉國民黨大敗,當時的行政院長江宜樺也在敗選當晚宣布辭職;2000年民進黨執政,陳水扁任命唐飛出任行政院長,因施政理念重大差異,唐宣布請辭院長,結束只有四個半月的任期。

賴清德、江宜樺、唐飛等人,他們都是向總統請辭,根據媒體報導,如果林佳龍在太魯閣列車重大事故首日即向蔡總統口頭請辭,翌日才向蘇貞昌請辭,顯然有違慣例,當然也會讓林佳龍的直屬「老闆」蘇貞昌臉上掛不住,以致於今天一早有媒體報導林向蔡總統口頭請辭後,行政院發言人也趕快「證實」,昨天蘇貞昌已接獲林口頭請辭電話。

只是行政院不證實還好,這一番證實反而印證媒體報導前天林佳龍先向蔡總請辭應不假,總統府發言人今天指林佳龍已表達立場,總統肯定林負責任的態度,但目前搶修還在進行,不是談論這個問題的時間點;府方說法算是巧妙避開誰先誰後的尷尬,但蘇、林的關係可見一斑,林辭職也成定局。

但是綠營支者就是看不透政治,或者是太政治,還是雙標習慣了,林佳龍在臉書上說明救災進度也表達會負起政治責任,但貼文下方成串綠營黨公職加油打氣,而綠委許智傑更倡議要林佳龍留下來,聲稱「辭職哪是負責?有種就留下來把台鐵民營化,才是解決問題最重要的方法」,附和者眾,而許智傑的「有種」竟是要林佳龍把政治責任拋至九霄雲外。

許智傑忘了,林佳龍擔任交通部長兩年有餘,期間台鐵斷軌、邊坡土石流狀況頻頻,台鐵局長懸缺三個月也沒解決,連局長都搞不定,台鐵民營化的重任能交到他手上嗎?這時要他負起政治責任只是剛好而已,而民進黨坐視台鐵系統性風險蔓延,讓數十返鄉民眾魂斷鐵軌,蘇貞昌、蔡英文又豈能躲在林佳龍巧設「負最後責任」的防火牆之後?                

另一綠委高嘉瑜恰好和許智傑打對台,她認為這起事件政府一定得有人負起政治責任,層級到哪就要看政府的態度,唯有層級越高,才會讓民眾覺得政府是重視這件事情;高說出市井小民的心聲,但卻肯定逆麟,自然會遭綠營網軍圍剿,這現象正如學者施正鋒所說,民進黨的網路操作反映了民進黨公共安全等正經事做不好,也只剩網路治國了。



名家縱論/調整電源配比與時程 兼顧供電與藻礁

◆  名家縱論/調整電源配比與時程 兼顧供電與藻礁
◆  星期透視/修憲啟動與民主倒退
◆  大屋頂下/台獨的紅利與負債 從完全反對到完全執政
◆  風險管理應融入日常
◆  總被忽略的風險意識
◆  台鐵事故 意外或人禍?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名家縱論/調整電源配比與時程 兼顧供電與藻礁


2021-04-04 04:44  聯合報 /   梁啟源(作者為中央大學管理講座教授)
圖為大潭藻礁與施工中的中油天然氣第三接收站。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桃園大潭觀塘工業園區中油第三天然氣接收站(三接)案,因涉及藻礁保護,於民國 107 年(二○一八年)環評通過至今,爭議不斷。政府擔心不蓋三接恐有缺電之虞,環保團體則發起「搶救藻礁」公投成案。

大潭藻礁是全球少見、台灣最大淺海藻礁,養育近百種生物,包括瀕臨滅絕的柴山多杯孔珊瑚藻礁是植物礁,生長速度緩慢,經過數千年生長,才有如今規模。三接包括工業區及工業港,政府所稱廿三公頃開發面積指的只是工業區工業港包括防坡堤、海域及外海填區,開發水域面積為九一三公頃,防波堤突堤效應將造成一側海岸消失,另一側會有泥沙淤積影響藻礁生存。目前廿三公頃工業區的規畫仍有嚴重儲槽不足問題,二期計畫勢必填更多土方來增建,影響更大。

但另一方面,政府認為如果不在觀塘興建第三接收站,大潭八號及九號兩部燃氣機組難以運作,將影響總計占整體電力將近六%備用容量率,北部出現供電缺口,需以燃煤補足,會惡化空汙

經濟部評估其他替代案,台中港與北部協和兩案都還未通過環評,完成興建開始供氣時程至少要到民國 116 年(二○二七年)後。且台中港案原目的在使台中電廠由燃煤轉燃氣。協和案則是為了協和電廠由燃油轉燃氣,皆非三接替代案。台中港因在中部,即令擴充並建氣管北輸一四五公里,一則無法達成北中南分區供氣目標,也難以避免供氣風險,且時程需十年,無法於民國 112 年(二○二三年)供大潭電廠用氣。

台北港和觀塘同在北部,利於北部就近供氣,且為環團所接受。依台北港營運現況及未來規劃說明,適合規劃為 LNG 接收站站址為其物流倉儲區第三期用地;但預計需十一年完工,無法配合大潭電廠擴建運轉需求。

在時程問題一直影響台北港或其他替代案採行的情況下,若能務實調整民國 114 年(二○二五年)電源配比目標及時程,將能避開保護藻礁及穩定供電間兩難。

根據政府能源轉型規畫,民國 114 年(二○二五年)非核家園,再生能源廿%、燃氣五十%、燃煤卅%。但再生能源去年實際占比只五點四%,其中,太陽光電廿年累計執行率不到三成,風電則為十二%,屆時如何達到再生能源廿%目標?因三接藻礁問題,將使得燃氣占比五十%目標落空。

民國 114 年(二○二五年)燃煤占比卅%目標,原需由現況再減少十五個百分點,隨著近年台商回流及高科技產業擴展,電力需求成長與替代能源進度落後之下,為避免缺電,燃煤占比將不減反增,空汙及碳排問題會更加惡化。

核能占比現為十一點二%,政府以「非核」為重點的能源轉型政策,達到我國民國 139 年(二○五○年)比民國 94 年(二○○五年)碳排減半目標原已困難。美國年初重返巴黎協定,中國大陸也宣示民國 149 年(二○六○年)達到淨零排碳。目前包含美國、歐盟、日韓在內,全球已有一二七國宣布於民國 139 年(二○五○年)淨零碳目標。台灣未來無法與世界接軌,碳排失控,勢必遭課徵碳關稅等貿易制裁。

為避免民國 114 年(二○二五年)供電缺口,並因應民國 139 年(二○五○年)國際淨零排碳目標,政府宜接受民國 107 年(二○一八年)「以核養綠」公投精神,讓核二、核三延役,長期能源規劃也需考慮核四重啟。燃料棒核廢料處理問題,約卅至四十年中期之內,可採用符合美國核安標準並為多數先進國家採用的乾式儲存處理,並以無人離島作最終處理場址。政府如能朝此方向調整能源政策,除可以等台北港或其他地點取代觀塘興建第三接收站而化解藻礁問題之外,也能長期兼顧環保與經濟發展。












星期透視/修憲啟動與民主倒退


2021-04-04 04:41  聯合報 /   楊泰順(作者為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教授)
美國在台協會(AIT)前理事主席卜睿哲。本報資料照片


蔡英文總統日前在民進黨憲改小組會議上,宣示啟動民進黨黨內修憲機制,期許參與者務必要讓各項議題獲得充分對話並形成共識,使得未來的憲政體制能更臻完善。

與此同時,聯合報刊載美國在台協會前理事主席卜睿哲視訊專訪。這位被認為「比台灣人更了解台灣」的前涉台官員,在專訪中表示,他非常憂心台灣目前出現的「民主倒退」現象,認為持續發展將摧毀台灣人好不容易取得的民主成就。

卜睿哲所以憂心台灣有民主倒退現象,主要是觀察到台灣民眾對代議制度的不信任,使得各類公投氾濫,進而導致民粹主義抬頭。但卜睿哲提及的美豬、藻礁、甚至核四等公投,其實不過是小菜數碟;蔡總統宣示啟動的修憲,與隨之而生的複決公投,恐怕才是卜睿哲最該憂心的民粹大戲。

我國憲法規定,立法院須有四分之三委員支持,始得提出憲法修正案;成案後則須經全體選舉人進行複決投票,取得選舉人總額半數的有效同意票,修憲案才算通過。

與其他民主國家比較,這樣的修憲難度算是數一數二。如隔鄰日本,只要三分之二議員通過便可成案,複決時也僅需有效票過半數同意。門檻雖低於台灣,但二戰以來日本仍沒有通過任何修憲案,甚至以安倍擔任首相時的高人氣,也不敢肖想。除了擔憂失敗,深怕打開民粹的潘朵拉盒子,恐怕也是原因。

民進黨既然主動提出修憲案,門檻雖高也只能硬著頭皮前行。可以想見,未來數年執政黨將動員其掌握的龐大資源,鋪天蓋地進行各項文宣與造勢,使得卜睿哲憂心的民粹精神被鼓吹達極致。尤其,此次修憲可能綁定下任總統大選,民進黨更是不敢輕鬆以對。

卜睿哲在專訪中明確提示,台灣的民主乃建立在經濟繁榮基礎。故他懇切告誡,台灣必須強化台美、台日貿易往來,甚至需評估依賴陸方經濟的可接受程度,「考慮是否恢復兩岸服貿談判」。否則,經濟停滯將直接侵蝕台灣的民主基石。但,經濟策略有賴理性布局,與民粹政治性質全然不同;過去訴諸民粹的反核食公投,與現在進行中的反美豬公投,便讓卜睿哲大不以為然。至於對經濟發展傷害更大的修憲程序,卜睿哲似乎還來不及思考。

儘管民進黨目前強調修憲將排除相關主權議題,只著重十八歲投票權、廢除考監兩院、廢除省府等議題,外界視之為「小幅度修憲」。然而,親綠學者也指出,修憲辯論一旦展開,執政當局必然刻意將論述導向「廢考監與廢省」,形同「實質制憲」,否則又將何以面對黨內的台獨主張者?甚至主持修憲小組的姚嘉文,對是否納入更改國號不願鬆口。

如此一來,法理台獨的敏感神經必將受到撩撥,中共也會因此作出激烈回應。對民進黨而言,這並非壞事,因為將更容易把唱反調的國民黨扣上「反改革」與「唱和中共」的紅帽子;但情勢發展卻對兩岸和平與經貿發展,顯然不利,衍生的民粹螺旋,或許有利衝高修憲同意票,並幫助民進黨再次贏得大選勝利。

但問題是,卜睿哲警示的民主倒退,還會有人放在心上嗎?













大屋頂下/台獨的紅利與負債 從完全反對到完全執政


2021-04-04 04:34  聯合報 /   黃年
蔡英文總統日前到墓園祭拜台獨運動先驅史明。圖/取自蔡英文臉書


民進黨從台獨起家,如今卻被台獨綁架。

眼前這個光景,可能是民進黨享受「台獨紅利」的最高時期,但已明顯遭遇瓶頸,接下來就必須處理「台獨負債」的課題。

民進黨與台獨的關係,可分三個階段,而民進黨也由主張推翻中華民國的革命黨,變成了中華民國的執政黨

一、嚮往台獨:民國 59 年(一九七○年)代,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中共則陷於毛死及四人幫事件的大解構。此時的台獨是革命黨的形象,浪漫又具理想主義。二、利用台獨:解嚴及中共改革開放後,民進黨變成革命黨與反對黨的複合體,也使得台獨的浪漫主義逐漸被現實主義消磨。台獨成了分割社會的政治技術,卻已自知不是可能實現的政治目標。不敢真搞台獨,只是玩弄台獨。三、被台獨綁架:民進黨成了中華民國的執政黨,仍想利用台獨,但也發現已被自己培育的台獨所綁架。台獨走不下去,也回不到中華民國了。

民進黨從一個完全反對的革命黨及反對黨,變成一個完全執政的中華民國執政黨,使得民進黨「不能台獨/也不能中華民國」。這是台灣的困局,也是民進黨的絕境。

我們幾乎可從民進黨所有重大政策的反覆中,皆可看到這種「從完全反對到完全執政」的悲劇紀錄,試舉數例:

一、軍隊:陳水扁首創役期縮短及募兵,即知他只是玩弄台獨,但心知肚明台獨是假的。再加上民進黨一向卑視汙辱軍人,指為「老芋仔/米蟲/寄生蟲」,又將八二三砲戰視為國共戰爭」。但看看如今台海情勢緊張,民進黨如何籠絡軍人,又說要「台灣以色列化」,甚至說要拿掃帚打仗。這豈不正是從完全反對到完全執政的悲劇?

二、能源:廢核,就是在「完全反對」下的一面政治旗幟而已。且不說「以核養綠」及「核綠共生」的合理性,日本即是示範,而台灣又有優異的核能安全紀錄;但一個傾獨且準備用掃帚打仗的「完全執政」的政府,何以要「完全廢除」戰略安全性較佳的核能,而選擇安全性最差的氣能?莫非台獨是假的。

三、藻礁:完全反對時完全保護,完全執政後完全破壞。

四、萊劑:蔡英文曾指馬英九開放萊劑應當下台,她自己上了台卻開放萊劑。完全反對時,民進黨在立法院打地鋪反對。完全執政時,居然原想繞過環團、豬農、反對黨、立法院、公聽會,只憑「符合國家整體利益及未來戰略發展目標」一句話就開放進口。

五、言論自由:做為革命黨及反對黨時,主張「百分之百的言論自由」、「黨政軍退出媒體」。完全執政後,政府卻把手伸入NCC,關了中天新聞台。

六、公投:作為完全反對的革命黨及反對黨時,將公投捧為聖神,民進黨也靠「核四公投」、「台獨公投」兩塊神主牌,創造了壯闊的聲勢。但完全執政後,非但逃避核四公投,連台獨公投也百般阻擋,以致無影無蹤。

七、兩岸經貿:做為革命黨及反對黨時,稱 ECFA 是賣台禍國,完全執政後卻要求北京不能停止 ECFA。

僅舉以上數例,皆是民進黨從完全反對到完全執政出現的顛倒反覆。最基本的原因,則是民進黨由主張推翻中華民國的革命黨到變成完全執政的中華民國執政黨所發生的矛盾。

現今,由於習近平欲對九二共識「加註」、香港反送中、疫情、川普風潮等因素的相激相盪,民進黨對「台獨紅利」的操作可謂已達最高時期。但是,這段期間除了抗疫有比較突出的表現以外,在前述的國防、能源、藻礁、萊劑、言論自由及公投(僅舉數例而已)的國家大格局及大戰略的重大矛盾中,皆可看出民進黨如今的「完全執政」已被過去的「完全反對」所牽絆綑綁,甚至瀕於危機及絕境。

關鍵的問題在於:完全反對的台獨革命黨的兩岸政策,已經不能用為完全執政的中華民國執政黨的兩岸政策。此即「台獨的負債」,此時執政的民進黨已被革命的民進黨綁架。因此,也毀滅了民進黨創黨以來的兩大政治承諾:

一、民主民進黨已經變成民主叛徒。像中天撤台,這是民主屠夫。何況,現已完全執政,卻連台獨公投都不敢推動,這是民主的騙局,更是民進黨的奇恥大辱。請問民進黨,你若仍主張台獨,你有可能給大家一個心服口服的「心靈契合的台獨」嗎?

二、護守台灣:民進黨搞不成台獨,又不肯清清爽爽回到中華民國,如何護守台灣?以最近關於國防戰略的議論來說,蔡英文也拿不出「豪豬戰略」以外的高見,則台灣恐怕連「玉石俱焚」的壯舉都不能奢想,只會落得我焚他不焚。

大屋頂下》說,台獨已進入「彼得原理」。這位彼得,就是從完全反對的革命黨到變成完全執政的執政黨的彼得。

從前述台獨三階段(嚮往/利用/被綁架)來說,台獨就是一個「作繭自縛」的故事。具體而微者,民進黨毀了「九二共識」,也是作繭自縛。

因為,如果台獨走得下去,則何必又說什麼「依據中華民國憲法及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處理兩岸事務」?

其實,民進黨的核心性格就是偽裝與欺騙。因為,在戒嚴時期不能談台獨,就要以民主來裝飾台獨。面對中共也不便直接主張台獨(陳水扁的一邊一國是走偏鋒,何況也自認台獨是自欺欺人),也要偽裝與欺騙。怕被美國指為「麻煩製造者」,因此也要偽裝與欺騙。面對台灣選民,台獨訴求也從來都是吞吞吐吐、意在言外。

偽裝與欺騙是台獨為求生存的必要手段,遂使偽裝與欺騙成了民進黨的核心性格,甚至使偽裝與欺騙具有道德性與正當性。這使民進黨非常工於權謀操作技術主義,正如見諸本文前面所舉的幾個例證,甚至連國家認同也淪為偽裝與欺騙。一方面欺騙了台獨,另一方面也欺騙了中華民國。

經過這次川普風潮後,世局及兩岸情勢皆告丕變。台獨紅利將罄,台獨負債則必須面對。民進黨曾想在美中齟齬中刀口舔血的想像已告破滅,此刻更應警覺不能再被捲入美中衝突的漩渦之中。

不論面對美國,面對北京,或面對台灣自己,台灣最安全的立場皆是中華民國,而絕非台獨。

蔡英文必須使自己及民進黨走出「彼得原理」。問一問自己:我仍是一個「完全反對」的台獨革命者嗎?或應當成為一個「完全執政」的中華民國執政者

台獨只是異議者玩具,中華民國則是執政者責任















風險管理應融入日常


2021-04-04 04:12  聯合報 /   王亮/教(台北市)
導致事故發生原因,常常都是多個問題或幾個人一起疏忽所致。圖為台鐵太魯閣號2日發生撞車意外。 美聯社


風險管理第一步是辨識風險」,大部分是基於過去歷史,防範未來再生,讓同模式發生機率變小。美國九一一事件後,同樣模式沒用,因如飛機偏離航道,戰機會立刻升空警告要求回到正確航線。

台鐵模式不一樣,因此辨識風險須分「已發生」及「可能發生但尚未發生」。不論公私部門都要腦力激盪出,本單位有哪些風險是可能發生未發生的,平時就研擬應對風險方法,訂定作業規範,以降低發生可能性,即使不幸發生也可「減害」。

事故發生後,須檢視風險是否已在「可能發生而尚未發生」名單上;如有,有無照 SOP 執行,如已執行為何無效等。至於「課責」,則應早歸屬清楚,這樣平時就會認真防範。

英國詹姆斯瑞森教授曾提瑞士起司理論模型,瑞士起司在製造過程中會有小孔洞,如果把起司重疊在一起,通常因空洞位置不同,光線透不過,只有在空洞剛好連成一條線時,才會讓光線透過去。導致事故發生原因,常常都是多個問題或幾個人一起疏忽所致。

讓我們一起把風險管理融入日常生活及工作中吧!















總被忽略的風險意識


2021-04-04 04:02  聯合報 /   許永明/政大風險管理與保險系教授(台中市)
太魯閣號撞車意外,釀51死、178人受傷。記者許正宏/攝影


太魯閣號撞車意外,各界檢討風險管理哪個環節出問題。事實上,有個比風險管理更重要元素風險意識,常為人忽視。

莫非定律告訴我們:「凡是可能出錯的事就一定會出錯」。所謂一定會出錯,不是指很短期間內會發生事故;而是如把觀察期間拉長或樣本數增加,事故遲早會發生。誰也沒想到,會因工程車滑落邊坡釀成慘事。

所謂風險管理計畫,通常涵蓋事前規劃如何降低損失的發生與程度之風險控制,及事前規劃事故發生後,找到資金融通之風險理財。然而計畫成功與否,常取決於相關人員的風險意識,如果意識不強,再好的計畫也可能白搭。

或許一般人很難預先想到:車會滑落邊坡釀成事故情境,但在斜坡或靠近斜坡地方停車,一定會擔心車子下滑,可能撞倒別人或別車。這是一般人該有的風險意識,何況是從事工程作業者,風險意識理應較一般普通民眾來得強烈才對。

風險意識,是風險管理計畫成功不可或缺要素;也可把風險意識看成廣義計畫的一環。風險意識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只是有沒有強到可以阻止或防止事故發生。

一時的風險意識或許大家都會有,但能持續多長期間,是值得深思。因為風險會不會出現,或轉化成損失,本就具不確定性。通常情況下,風險不會馬上轉變成損失,也不一定發生在今天或明天,或也不在可預見的未來一段期間內;但如把期間拉夠長,還是有可能會發生重大損失。

如果不能把風險意識變成習慣,再好的風險管理計畫,也難克盡全功。















台鐵事故 意外或人禍?


2021-04-04 03:58  聯合報 /   吳健生/中央大學土木工程所兼任教授
波波漫畫


台鐵太魯閣號飛來横禍,造成台鐵最嚴重死傷撞車事故;近年來接二連三重大交通事故,不禁令人感嘆,台灣到底怎麽了?

此次事故造成如此重大傷亡,主要可能原因有二:一是太魯閣號以高速衝撞滑落之工程車輛,依當事者描述,碰撞發生前似未感到列車有急刹的跡象。當然,當時司機員的視距是否足夠採取緊急刹車,有待進一步查證。

另一是列車衝撞後,不幸脫軌進入斷面狹小的隧道孔中,在隧道壁左右制約碰撞下,後方車廂高速向前衝撞擠壓,造成前幾節車廂嚴重變形,人椅堆疊。若無隧道,或許會像兩年多前普悠瑪號事故一樣,前方車廂飛離軌道,不致與後方車廂嚴重擠壓。

這次事故的另一個重點是,為何會有車輛從邊坡滑落到鐵軌?問題明顯出在工程車駕駛的便宜行事心態,且無安全意識。多年前,桃園機場因施工機具停放不當,造成新航客機撞擊失事,也是同樣的情形!

最離奇的是,工程車輛偏偏選在斜坡且靠鐵軌一側停放,旁邊就是陡峭邊坡。工地所在位置地勢陡峭,車輛進進出出,且一旁又有火車穿梭,照理說應該要有完善的安全維持計畫才對。

此次重大事故看似有不可思議的巧合,然而如果不便宜行事,並落實行車安全規定,不會發生這種災難式的巧合!國人常自詡為進步國家,卻不知國家的進步,不在於外在的虛華,更不會發生如此離奇的重大事故

陳信宏自由業屏縣里港

民國 89 年(二○○○年)十月卅一日,航空界一向以安全著稱的新加坡航空,在當時的中正機場剛剛起飛就墜落,造成重大死傷。當時調查顯示,出事原因頗多,只是其中很離譜的是:機師跑錯航道,居然還撞上了怪手;這是一部在待修跑道上的怪手,因為遇上象神颱風停工,沒按規定就停放在那裡。

意外通常是一連串的錯誤,飛機跑錯跑道,哪知死神就把怪手擋在路上!

這次火車肇事主因,工程吊卡滑坡肇禍;相信當事人壓根沒想到會有這結果。其實,這就跟許多車主不保養檢查車況,或者不遵守交通規則一般,造成車禍傷人傷己,甚至可能毀了一個或好幾個家庭。

很多規定明擺著,但人就是會日久玩忽。以前在軍中服務,遇到的意外事件多與此心態有關,一個安全士官、駕駛不遵守程序規定,便宜行事衍生而來。停好車、做好本分,原本再容易不過了,可是輕忽的後果,往往不堪設想,難以收拾!誠願保佑死者安靈,傷者早日康復。

王健壯/這樣的促轉會非關門大吉不可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王健壯/這樣的促轉會非關門大吉不可
◆  薛承泰/誰來釋放囚老
◆  陳亮恭/眼鏡蛇效應與鮭魚之亂
◆  李清志/跟著修澤蘭去旅行
◆  葉銀華/公司治理的問題 仍然存在!
◆  黃介正/東謀升 西緩降 勢正轉 時未到
◆  王文華/每個人都是一家軟體公司








王健壯/這樣的促轉會非關門大吉不可


2021-04-04 04:26  聯合報 /   王健壯(作者為世新大學客座教授)
真促會指出,促轉會應在5月提出總結報告後熄燈關門,促轉後續工作由其他相關機關承接,他日若有需要可考慮另設專責機構。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與民進黨理念相近的環保社群發動藻礁公投,反對中油三接工程後,另一與民進黨理念相近的知識社群民間真促會,近一個月也多次發聲明,反對促轉會任期再延一年。

其實,早在去年六月,真促會創會理事長吳乃德就曾在媒體寫過一篇文章「轉型正義的台灣想像」,表達過他對促轉會的不同意見。促轉會成立於二○一八年五月底,吳乃德文章寫於促轉會已運作兩年並決定延任一年之後,但文章起筆卻是「想像台灣終於有了致力轉型正義的正式組織,然後想像這個組織的工作」這句話,可見他是以「台灣想像」間接批評「台灣現實」,曲筆為文,用心良苦。

吳乃德這篇文章有幾個重點:其一,檔案蒐集整理、保存、開放應用等長期事務性工作的後續,應由檔案管理局承擔;其二,台灣轉型正義組織最重要的任務,是「帶領社會討論涉及的倫理和政治議題」,例如,加害者的判定,蔣介石的責任,以及中正紀念堂的存廢等,以助民主文化的建立;其三,轉型正義的機構能夠獲得社會信任,乃是成功完成任務的必要條件,「想像中的轉型正義組織,拒絕了政府/執政黨的高官厚祿,因此也獲得社會的信任」。

真促會多位學者的聲明,與吳乃德文章前後呼應,除反對促轉會陷溺在史料蒐集狂熱中,忽略帶領社會進行對話和討論的核心目標外,他們更舉南非三年即完成真相與和解任務為例,反對蘇貞昌「幾十年威權統治,促轉會不可能二、三年就完成任務」的說法,認為「欠缺固定任期,已悖離獨立機關的法理,更淪為執政黨的執政籌碼」。真促會的結論是:促轉會應在五月提出總結報告後熄燈關門,促轉後續工作由其他相關機關承接,他日若有需要可考慮另設專責機構。

真促會對促轉會的批評如此嚴厲,對促轉會應限期關門的要求如此決絕,絕非民進黨政府所能想像。但轉型正義之所以在「台灣想像」與「台灣現實」間出現如此天差地遠距離,乃是包括人選錯誤與機關角色錯誤等一連串錯誤所造成。

以人選錯誤為例。南非轉型正義比台灣更複雜困難,但之所以能三年有成,就是因為選擇了屠圖當真和會的負責人。他雖是種族隔離政策的長期反對者,但他在國內外的聲望,卻讓白人與黑人都信任他。而且他未在執政黨內做高官拿厚祿,真和會的成員也非單一而是多元背景產生。但台灣促轉會與南非真和會的組成要件卻大不相同,成員背景單一,負責人不但位列政務官,更有受害者家屬的背景,中立已不可能,公正更屬難求,其結果當然難以獲得社會信任。

再以機關角色錯誤為例。南非的真和會是以「國家的角色」來處理轉型正義,屠圖曾多次對抗來自執政黨的杯葛與壓力,但促轉會卻忘了自己是國家機關而非政黨組織,自始即很難擺脫以政黨角色處理轉型正義的疑慮,再加上包括促轉會主委在內的成員,經常會有出自強烈政黨對抗意識的言論,其結果便是促轉會說得愈多或做得愈多,悖離國家對話精神也愈遠,距離國家和解的最終目標更是遙不可及。

三接工程能否廢止,還有藻礁公投可寄予期望,但促轉會是否關門,卻繫於蔡英文與蘇貞昌的一念之間;但這幾年已習慣把轉型正義當成政治提款機的民進黨,會接受知識社群的要求嗎?蘇貞昌其實已經給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