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2日 星期日

經濟日報社論/高通裁罰案 需更宏觀全面思考

udn 論壇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聯合報社論/豈能「軟的讓它痛,痛的對它軟」!
.聯合報黑白集/台灣「邊緣化」二解
.經濟日報社論/高通裁罰案 需更宏觀全面思考







經濟日報社論/高通裁罰案 需更宏觀全面思考


2017-11-12 02:05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美國高通公司。 路透



美國高通公司遭公平會裁罰234億元天價一案,至今餘波蕩漾;拍手叫好者不少,擔心產業發展受阻的也有。高通已提起行政救濟,後續發展還有待觀察,但本案既有專利權及競爭法的競合,又有行動產業的微妙互動,不是「好人與壞人」二分法的案件,其意義與影響需要有更宏觀全面的思考。
按公平會處分理由,這次處罰高通公司巨額罰鍰,主因在於高通分別在「晶片」與「手機」二個市場濫用其市場獨占地位。而濫用的行為包含:拒絕授權在晶片市場的競爭對手或強制對手提供銷售資訊、對手機製造商採用「不簽署授權契約則不提供晶片」之手段,以及用獨家交易折讓條款阻擋手機業者使用其他家晶片。
簡單歸納這些指控的意思,就是高通這個魚肉鄉里的惡霸,憑藉著其獨占力,一方面到處防堵其他對手搶生意,一方面又壓榨跑不掉的廠家。但實際上可能沒有這麼簡單:第一,高通的獨占地位,某種程度是這些被壓榨的廠家跟政府所共同賜與的,第二,若高通決定避走他鄉,廠家們是失落還是高興,還要好好瞭解。
高通在3G、4G手機「標準基頻晶片」的獨占地位,涉及二個關鍵力量來源,一個是「標準」,一個是「專利」。這二個制度各自都是各國鼓勵發展的領域;因為標準化可降低生產成本,可提高產品市占率,也可加速市場普及化。至於專利權的保護,則是鼓勵、獎勵創新研發的最佳工具,都是應該支持的制度。然而一但標準結合了專利,也就是某項標準的內容採納了某人的專利,那就會產生所有採用該標準生產的業者,除非改用其他標準,否則都無法迴避取得該專利授權的問題,因而出現了獨占力量。
在高通案中,就是這樣的情況。高通的許多專利被納入3G、4G行動通訊的國際(產業)標準當中。當然,4G行動通訊並非只有一種產業標準,但涉及高通專利的標準,卻是目前主流,因此有意採用該4G標準的手機業者,必須跟高通談條件。在雙方籌碼極度不對稱的情況下,就會出現上述那些魚肉鄉里的行為。問題來了,高通並非國際標準組織,因此納入其專利的標準之所以會受到市場青睞成為主流,靠的是實力而非拳頭或政府力量。再者,那些被納入標準的專利,也確實是高通藉由精準的預測及設計創新能力取得。換言之,高通的獨占地位,是因為鄉民覺得好用,加上專利權受國家保護制度二者而來。
事實上,能夠將專利塞到產業標準中,創造源源不絕的授權費,原本就是所有產業上游業者的終極夢想,也是鼓勵其用洪荒之力創新研發的最佳誘因。因為這樣的過程雖然可能出現像高通案這樣濫用地位的風險,但大部分的場合能帶給消費者、產業及經濟的利益仍然遠高於代價。因此我們還是應該繼續鼓勵本土業者有一天取得像高通這樣的獨占地位。
回到本案,若是高通確實濫用其地位,取得不當利益且阻斷對手競爭,當然應該受到競爭法的制裁。國際間對於此類案件,逐漸有授權條款必須符合「公平、合理及無歧視」(簡稱FRAND)原則的要求,雖然何謂公平與合理,都是極其抽象的概念,但至少可作為衡平「鼓勵創新」及「維護競爭」間的基礎,也應該是思考本案的方向。最後,手機業者都大有來頭,被高通「欺壓」這麼久,某種程度還是跟涉及高通專利的4G標準好用有關;公平會出面懲罰後,對未來業者與高通談判的影響才是觀察的關鍵。更重要的是不能因此矯枉過正,扼殺了這種機制背後促進創新改善生活的意義。

聯合報黑白集/台灣「邊緣化」二解



2017-11-12 00:05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川習會」後記者會,雙方對台灣問題隻字未提。 本報資料照片



川習會」後記者會,雙方對台灣問題隻字未提。對此,台灣的反應兩極,一說以喜,認為至少美中未簽傳聞之「第四公報」;一說以憂,認為台灣被「邊緣化」。但稍後傳出,習近平川普在閉門會議中談到了這個問題,習近平稱台灣問題是美中關係中最核心的議題;川普則回應,美國政府堅持「一個中國」政策。
川普和習近平在閉門會中談到台灣,卻在記者會上避而不提,外界有三種不同解讀。第一種認為,這意味美方立場沒有太多變化,因此認為無需再提;第二種認為,這是為避免將台灣問題「國際化」,因而刻意在國際記者會上略去;第三種則更悲觀,認為美中可能達成某種新的默契,將過去「美中共管」台灣的模式,改由中共單邊處理,美方將減弱其角色。
川習會後,我總統府迄今尚未對此表示意見,或者還在琢磨其中奧妙。但是,若事態的發展是偏向上述第三種可能,那麼,蔡政府恐怕要大傷腦筋了。這次川習會中,兩國企業界共簽下兩千五百多億美元的合約,商人本色的川普喜形於色,立即改口稱美國貿易赤字不能怪中國。尤其,川普要解決北韓問題,仍需藉助北京之力,美國挺台立場恐將不如前幾任總統,這是我們需要擔心的事。
所謂「邊緣化」,其實有兩種:一種是因利益不同而遭盟友疏離,一種則是自我漂流的疏離。兩相比較,後者更值得憂心,那也是蔡政府必須作出修正。

聯合報社論/豈能「軟的讓它痛,痛的對它軟」!


2017-11-12 00:06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為解決「五缺」中缺工缺才問題,行政院長賴清德向企業喊話,「起薪3萬以下都太低了」。 本報資料照片


行政院長賴清德試圖解決國內缺水、缺電、缺地、缺工、缺人才等「五缺」問題,這五缺,正凸顯台灣從來不缺的就是「資金」。行政院最近放寬一例一休的工時及加班限制,意在減輕中小企業的負擔;賴揆也向企業界喊話,認為起薪三萬元太低,希望上市櫃公司拉高起薪。但如此一廂情願的喊話,企業並不買帳。先前蔡政府用柔軟身段以「股利分離課稅」為富人減稅,如今卻粗糙削減勞工休假權益,兩相對照,根本不成比例。
事實上,在工商界所陳述的「五缺」之中,最為嚴重的,當屬台灣的人才短缺。過去廿年,台灣人才持續大量流失;政府的報告和定期統計的人才數據,皆顯示我國吸引人才的環境極端不利。基本上,水、電、土地等短缺,都是可以靠內部解決的問題;但是「人才」有腳,台灣必須要與國際競爭對手不斷爭搶。多年來,對岸所提的長江學者與千人計畫、星港諸多大學的高薪延攬、中國大陸各省對台灣研發法人的挖角,早就使台灣的人才環境處於競爭劣勢。
簡言之,台灣面對的危機,不是內外「資金」的租稅不平等,而是內外「人才」的待遇不平等。蔡政府不處理內外人才環境不平的迫切問題,卻忙著消弭不急迫的內外資稅率差異,再加上先前先粗暴地大砍公教年金,拉大台灣與亞洲鄰國公立大學教研工作者終身待遇差距,弄得教研人才人心惶惶,然後再以四不像的「玉山計畫」胡亂填補。如此朝三暮四的紊亂政策,正是嚇走人才的主要原因。
從稅制的角度看,若要挑出一個關鍵項目去縮減「內外差」,那應該是針對薪資所得,而非股利所得。原本綜合所得的計算,不論所得來源為何,是將十類不同來源的所得加總計稅。如果真要考量某類所得的內外環境不同而給予分離課稅,那麼,由於專業技術人員的所得都是薪水,而新創事業的開辦者短期間根本不可能有股利,為了吸引專業或創新人才,台灣最需要以分離課稅降稅的所得,其實就是薪資所得。
名嘴與富豪之所以糊弄內外資股利的稅差,只是因為他們的所得絕大部分是股利所得。他們強調內外資稅差會造成內資的「假外流」,卻絕口不提內外稅後薪資差會造成人才的「真外流」。資金假流出隨時可以回流,但是人才真外移卻是「壯士一去兮不復返」,形成台灣五缺之中最嚴重的問題。
稅改方案與一例一休修法,都凸顯蔡政府一貫的處事邏輯。話要說得文青漂亮(所以這邊對勞工說「心軟」、那邊對資本家內外不同稅說「心痛」),方案要搓到有反彈實力的人不再反彈(所以資本家永遠獲勝、勞工永遠沈淪),而法案則要藉黨紀嚴厲貫徹。現在,既然減稅不需說理,台灣遂遍陳阿撒布魯的減稅主張。賴揆最近要求研究員工分紅配股的分離課稅,甚至分紅費用化也要檢討,科技部長要求個人投資也要租稅扣抵;凡此種種,漫天為手握大量股票者加碼要索,卻完全不理會勞工與受薪階級的相對剝奪,在在呈現了蔡英文「軟痛」失衡的天平。
既然蔡政府執意要破壞綜合所得稅的精神,既然「分離課稅」已成民進黨的時尚名詞,那麼,我們不妨順水推舟地建議,要分離就分個痛快,何不讓薪資所得也分離課稅?亦即,受薪階級也可以像大富豪一樣,薪資課稅也可以二選一,或併入綜合所得課稅、或是分離課稅,後者單一稅率也是廿六%,和股利所得一樣。
台灣不缺資金卻缺人才,不怕假外資卻怕真移民。受薪階級勞心勞力通勤上下班,賺錢遠比股利辛苦。他們通勤、請保母、誤餐、付子女學費的種種支出,才真的是社會對他們賺取工資的「重複課稅」。唯有讓薪資也能分離課稅,才能讓蔡英文心中之軟不再疼痛。

名家縱論/蘇永欽:多元進用與階級司法

.名家縱論/蘇永欽:多元進用與階級司法
.星期透視/戴遐齡:走向世界的台灣年輕人
.九二共識 兩岸最佳平衡點
.回家變出國…卅年前,那些探親血淚
.勞基法修惡 你不知道的4大真相
.農舍亂象/宜蘭的未來 宜蘭人要承擔!
.農舍亂象/放寬農舍位置 陳縣長牴觸中央
.廢核 別讓藻礁保育失焦
.畫中有話/美食與街友 貧窮與富有
.政黨法已遲到 政府還要瞎搞?







名家縱論/蘇永欽:多元進用與階級司法


2017-11-11 23:47  聯合報  蘇永欽(政治大學講座教授)

全國司改會針對司法人員選任養成,研議從考選整個翻轉為遴選;但是否考慮這代表兩種全然不同的法律傳統。圖為司改國是會議舉行總結會議,蔡英文總統(左三)、前行政院長林全(左二)皆與會。 圖/摘自總統府網站



最近參加了兩場有關司法人員選任養成制度的研討會,了解司法制度的人都知道,找什麼樣的人作法官檢察官,這才是改革最關緊要之處。從八八年全國司改會開始,大家就在談多元進用,但怎麼多元、怎麼進用,談的人其實有很不同的想像。
全國司改會決議從考選整個翻轉為遴選,腦子想的就是從熟成型的職業法官翻轉為成熟型的菁英法官,完全沒考慮這代表兩種全然不同的法律傳統,其他環節不動,這個環節根本動不了。
大陸法系國家從體系思維的法治國理念出發,法官即使不只是「法律的嘴」,但也絕對不像英美法系國家那樣,法律是什麼都要讀「法官的嘴」。在英美傳統下從民間律師產生法官,是要確保法官獨立於所有公部門,甚至可為國家與人民間的衝突做出公斷。在大陸法系下通過國家考試和訓練後,法官仍被放在科層體制下管理,則是要確保國家為一「法治國」,展現國家法律意志的法官反而更被要求擺脫社會利益和意識形態的牽連。因此其他差異不談,以為只要改變考試制度就可以變出美國那樣的司法,門都沒有。世界上還沒有那個大陸法系國家做過這樣的翻轉,不管有沒有這樣想過。
大陸法系國家談多元進用,就是單純在既有的法律傳統下,讓法官在職涯開始前或中間獲得更多的社會歷練,以增加他們的同理心。德國的多合一考試及訓練,讓法律人一牌多照,可為多元進用創造最佳的條件,但成本實在太高,這幾年德國聯邦法務部也已多次表示財務負擔過於沈重。其他國家則多只能吸引有幾年律師經驗者投入司法官的工作;法國現在的比例,大約是二分之一直接從學校進入體制,三分之一在律所做過三到六年,六分之一做過十年以上,但最後都還是在科層體制內一級爬上一級的慢慢熟成。我們的多元進用,大概也跳不出這幾個套路。
有趣的是,歐洲人談多元時,想到的不僅是職業歷練。法國司法官學院顯然非常在意外界對司法官多出身於名校和大城這件事,因此有了類似「繁星計畫」的構想,這幾年特別為家庭背景屬中下階層以及偏鄉學校的學生開設國考培訓班,提高他們國考的錄取率。這是我們這裡談多元進用時,從未冒出來的想法。遠一點可以回溯到上世紀初德國馬克思主義殉道者Liebknecht提出的「階級司法」,六○年代英國教授Dahrendorf開始做法社會學的實證調查,從德國法官家庭背景的統計,證明德國司法其實是「中上層階級在審判中下層階級」。階級司法的陰影,始終烙印在有百年工運背景的所有歐洲國家,卻完全不在我們這裡談的「多元」裡面。
因此當我在主持司法官學院舉辦的國際研討會第一個場次,聽到一位學員對法國司法官學院院長提問時,有非常特別的感受。他問的是:面對多數平庸的民眾,我們在選任法官時,是不是也該選擇比較平庸者?不論是出於對「多元進用」政策的反諷,或者實質上已經接近階級審判的思維,我聽起來都是一個不平庸的好問題,雖然答案可以非常簡單。
台灣的司法改革已經從供給面轉到需求面,從需求的角度來看,台灣當前最嚴重的當然就是信任問題,但絕對不是唯一的問題。一九六○年代美國Carlin和Howard兩位教授提出司法的接近使用問題,帶動了廿年的討論熱潮,也可以說是美國觀點的階級司法。我相信我們可以從別人的改革經驗裡學到很多東西,但前提一定是對這些改革的社會和制度基礎有足夠的了解。過多選票考量的司改程序和近於浪漫的改革計畫,讓我們一直在耗損有限的改革資源,包括時間。

星期透視/戴遐齡:走向世界的台灣年輕人


2017-11-11 23:57 聯合報  戴遐齡/台北市立大學校長

行政院長賴清德在「排除產業投資障礙 解決缺工、缺才」記者會強調,起薪高對員工來說是很大激勵,他要求,「上市櫃公司、國際級企業,起薪3萬元以下都太低了。」 本報資料照片



曾幾何時,年輕人似乎已經喪失國內外的競爭力!在台灣,大家爭的是月薪22K太低;在國外,不少人只能藉著遊學或旅遊打工賺辛苦錢!
過去,年輕人手握名校全額獎學金,出國留學毫無懼色的氣魄,似乎已逐漸消失;而台商一手拿著樣品手提箱,走遍世界的勇氣,也已日漸式微!
台灣年輕人真的喪失信心,也不再有強烈企圖心了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但當大陸的年輕人,勇敢面對挑戰,不懼困難並突破困難時,我們的年輕人卻被迫在「教改」大旗下,日漸失落,而勇於面對困難的開拓精神,也不復存在!
所謂「四小龍」,早已是過去式。南韓、香港、新加坡年輕人的起薪,是台灣的二至三倍,也早已成為常態!那麼台灣該怎麼辦?
首先,要知道台灣年輕人,多數具備的特質是正直誠實(Integrity)! 主因是過去數十年台灣基礎教育非常成功!為了下一代的教育而付出的中小學老師,可說是台灣成功故事的主角之一!如果台灣年輕人,淪落到連正直誠實之心都談不上時,只怕台商都不一定會用,更不要說大陸國企或外商了!
面對這樣嚴峻的挑戰與考驗,從政府角度還可以做些什麼?
坦白說,如果台灣大學畢業生,不能具有「走到世界任何一個角落,都能順利完成自己的任務」的國際競爭力,也不太可能具有光明的前途!
此外,更重要的價值觀,是有信心面對現實及追求夢想!如果年輕族群認清楚,我們具備挑戰「頂級之上的頂尖」 能力,才能在全球化競爭中,冷靜思考年輕人在東亞及全球的定位!
從上面這幾個面向思考,年輕人的未來,只能說令父母師長們充滿憂慮!主管全國教育的教育部,必須負起責任,規範權責相符的教育政策,以幫助我們的年輕人,具有強勢全球競爭力!
前些日子,行政院長賴清德表示,要將英語列為第二官方語言,並給教育部時間推動。推動政策確實需要時間,但過去教改廿年還不夠嗎?顯然教育部的計畫不夠確實,目標應該明確具可操作性!例如,以五年為期,大學應達到50%的英語教學目標!此外,也應明確要求,各大學要做到三分之一以上畢業生,具有境外交換生的學習經驗,全面提升國際化程度!
如果全球化競爭,是不可避免的趨勢,大學教育也必須以中英文做為學習與工作的工具;若未來英文為第二官方語言成行政院重大政策,我們就必須從教育著手,才有可能突破困局!近日,賴院長又公開表示,上市、上櫃公司給年輕員工的月起薪,如果低於台幣三萬元,都太低了!
僅就行政院長的地位、政策決定權及行政執行力而言,單純的「道德喊話」,過於軟弱、被動!短期的作法,可朝快速、大幅度調升基本工資走,自可達到立竿見影效果!從長期角度檢視,起薪偏低問題,以院長高度,應集中焦點於「招商引資」,藉國內外優質企業,在台灣創造更多高薪、頂級、國際化的就業,才能根本徹底解決問題!
老實說,台灣年輕人早就沒有繼續休息的時間了。如果兩岸的競爭優勢本來在台灣這邊,現在早已迅速改變!年輕朋友必須認清事實,千萬不能再自我安慰、蹉跎歲月!


黃介正/川習峰會 西風壓不倒東風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黃介正/川習峰會 西風壓不倒東風
.洪蘭/科技不該取代大腦
.馬凱/天外飛來的奇蹟
.羅智成/推己及人
.薛承泰/時間銀行的帳,怎麼算
.葉銀華/專案融資 應避免來者不善
.周行一/從「計時工作者」變「專業工作者」

.王健壯/許宗力可以替總統上一堂課
.盛治仁/100%的堅持比98%容易
.方祖涵/數據派世界大賽
.劉維公/0.2美元的創新力
.范疇/兩端的無知—愚民、賤民?賤商、愚士?







黃介正/川習峰會 西風壓不倒東風


2017-11-11 23:41 聯合報  黃介正

美國總統川普夫婦抵達北京訪問,習近平夫婦作陪在紫禁城故宮攬勝。 (路透資料照)



在中共十九大確立習思想、鞏固習核心之後,獨尊天下的中國大陸領導人習近平以主場優勢,在北京紫禁城內接待來訪的美國川普總統,從茶敘、聽戲、參觀、建福宮設宴,到寶蘊樓閒聊。帝都氣概、傲視天下,習近平種種精巧安排,令欣賞強人的川普推文讚嘆不已。
習近平接任國家主席後不久,二○一三年五月四日出刊的英國《經濟學人》選他做為封面人物,搭配上清朝乾隆皇帝的龍袍,並以「如同一七九三年的中國盛世」為標題。回想二二四年前英王喬治三世遣特使瑪嘎爾尼(Lord Macartney)前來覲見乾隆皇帝之景象,現在中國正力圖再度走近世界舞台中心,書寫偉大復興的強國夢。
面對強勢崛起的中國,曾任美國「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董事的國務卿提勒森,十月十八日回到該智庫發表「定義下個世紀的美國與印度關係」重要演說,十九次提到「印太地區」,之後並即前往印度訪問。國防部長馬蒂斯也同時在十月下旬出訪菲律賓、泰國及韓國。美國與中國大陸較量的新戰略構想,呼之欲出。
提勒森所稱「印太地區」係指印度洋與西太平洋及其周邊國家的廣大區域,強調「自由」、「開放」、「規範」為基礎,並以美國與日本、澳大利亞、印度三個「民主國家」的雙邊同盟夥伴關係為核心,形成有如「鑽石」的戰略布局。
提勒森國務卿公開表示,美國將供售前所未有的先進武器與科技給印度,川普此次前來亞洲訪問,日本與韓國先後表態要大量對美軍事採購,既有強化國防之實效,又有平衡對美貿易之作用,形成美國將與「印太地區」國家加大軍事合作的印象。然而,衡諸印度一貫的不結盟外交政策原則,考量眾多先進武器裝備的盟國訂單能否真實到位,卻都還在未定之天。
川普此次亞洲之行宣稱以朝鮮半島危機與貿易為兩大主軸。在朝核危機問題上,雖然在西太平洋有三個美國航空母艦戰鬥群的演習壓陣,看似底氣十足,然而川普在韓國國會演說中卻不得不承認,時間拖延愈久選項愈少,而需要更多國家共同協助;到了北京川習峰會上,也只能呼應中方透過外交途徑尋求解決的提議,並沒有實質性的突破。
從日本到越南APEC的演講,「印太地區」也一直掛在口中,然而川普所傳達的訊息卻更帶有「美國優先」,強調不再容忍「不公平貿易」的意味,使得美國政府在邁向建構與中國大陸「一帶一路」以及區域經濟整合相抗衡的戰略上,顯得腳步不甚協調。此外,TPP在美國退出後,原來簽約國同意轉化成為「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展協定(CPTTP)」,繼續推動自由貿易區塊的發展方向,更將使美國在「印太地區」的施展受限。
川董訪習總,獵鷹會強龍,今日美國與中國兩強,表面上一亂一治,一緩滯一騰飛,川董與習總兩人,一狂一穩,一近利一遠望,就眼下情勢較量,西風壓不倒東風。
(作者為淡江大學戰略研究所副教授,中華戰略暨兵棋研究協會理事長)


10月
.嚴震生/宗教改革五百年的政治意涵
.趙春山/以突破僵局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

.李清志/魅力市集的年代
.陳立恆/永遠BEING,所以英國
.施振榮/慶富再造—從王道談企業重整
.黃介正/習近平的二○三五
.葉銀華/金融科技創新實驗的定位
.蘇蘅/當媒體不重視採訪「真新聞」
.王文華/如果小學校園變成跳蚤市場…

.王健壯/習近平的弦外之音
.朱宗慶/夢想不滅、初衷不變、育成不斷
.盛治仁/人生要追求多少顆星星?
.趙春山/十九大後的兩岸關係:一場「定力」與「耐力」的較量
.方祖涵/按讚惹出的天大麻煩
.薛承泰/「博愛」與「愛博」之間
.羅智成/尋找部落

.王正方/小程和他的廖老師
.嚴震生/美國人露出肩膀的權利
.林中斌/王岐山十九大應會留任
.葉銀華/什麼是金融政策?
.馬凱/海峽風雲日亟 台灣能不自強?
.黃介正/中華民國106歲生日快樂
.洪蘭/2年學會說話 卻要用一生學不說話

.王健壯/蔡英文的兩岸政策似乎要變
.周行一/老人化社會與人文社會科學
.施振榮/從王道談「官不聊生」與「民不聊生」
.盛治仁/人生5個思考題
.方祖涵/企業與地方的共生
.范疇/再度建議國民黨改黨徽
.劉維公/當代病態民主的神救援話語術

.嚴震生/南比亞、尚比亞、甘比亞


9月
.葉銀華/家族企業之傳承機制
.李清志/美感的喚醒
.薛承泰/Seafood 什麼是文白比?
.廖玉蕙/不是放棄,是珍愛和疼惜
.黃介正/國防安全智庫的「十誡」
.葉丙成/體改打假球,教育部何以默然?

.王健壯/最困難的事 蔡英文還沒做
.朱宗慶/優勢與重視
.蘇蘅/民粹政治與社群媒體造神
.林中斌/太陽磁爆、大地震並無關聯?
.陳立恆/缺電?我們缺的是「自知之明」!
.盛治仁/第三次政黨輪替 民主扎根了嗎?
.洪蘭/閱讀是習慣不是本能 須從小培養

.方祖涵/天災行銷學
.王正方/我是王正中的弟弟
.施振榮/「物聯世界、智源台灣」
.賴英照/看見內線交易
.王文華/英雄所「睡」略同
.馬凱/當心啊!走在懸崖邊的世人
.葉銀華/公司治理最後防線失守

.王健壯/蔡英文強勢領導面臨考驗
.周行一/雇人不再靠學歷
.嚴震生/司法獨立,肯亞優於台灣
.薛承泰/世大運與日全食
.林中斌/拉古薩:自由繁榮和平的小國
.黃介正/美亞太政策鐵三角到位
.方祖涵/槍口下,不滅的記者魂

.劉維公/台灣文創產業政策的唐吉訶德症
.范疇/爭論文言文比例?沒開竅吧?
.馬凱/天賜良機讓台灣再領風騷


8月
.盛治仁/謝謝你的競爭
.廖玉蕙/別拿過去的錯誤恐嚇未來的可能
.洪蘭/簡單就是美 文言文很潮的!
.葉銀華/應避免傷害台灣的抗爭活動

.王健壯/逢課綱必鬥不累不煩嗎?
.余光中/免繳遺產稅的現金
.嚴震生/川普眾叛親未離,執政聯盟解構中
.林祖嘉/前瞻計畫絕不可以包裹表決
.葉丙成/政府,勿再把學校當業績提款機!
.蘇蘅/政治道歉的傲慢與偏見

.黃界正/沒有巴農的白宮與亞洲
.李清志/鳥不生蛋的魅力
.朱宗慶/「察言觀色」的正向思考
.陳立恆/天人合一也需要知行合一
.盛治仁/務虛的政治,務實的生活
.張俊彥/創造價值才是創新:談教育和科技的創新
.薛承泰/社會責任是「偽君子」嗎?

.方祖涵/被識破的是投球動作,還是假消息?
.王健壯/蔡英文的問題在哪裡?
.王正方/君子和而不同
.施振榮/企業家族 傳承無形信念、價值更重要
.馬凱/謀大位者要除三大害
.周行一/大學的進步需要永續的基金
.嚴震生/美國參議院的「核子選擇」

.黃介正/美中兩岸關係時間表
.高朗/朝鮮半島危機,不能心存僥倖
.葉銀華/公司為誰而治?
.洪蘭/看見誠品 成就閱讀
.薛承泰/公教樓地板32160 年改的5個魔咒
.盛治仁/看透生命迷霧 走不一樣的路
.方祖涵/老派的英雄對決



7月
.劉維公/講清楚說明白,假新聞一樣來
.王健壯/NCC應該做鋪路的人
.蘇蘅/挺媒體的蓋茲 台灣有沒有?
.葉銀華/高調做公益 好嗎?
.朱宗慶/時間.心境
.李清志/星巴克女神vs.日本藝伎
.陳立恆/氣與眼,台灣前瞻的活棋之路

.施振榮/突破價值與平衡盲點 邁向矽文明
.葉丙成/請問政府,體育改革做不做?
.黃介正/人民解放軍的歷史挑戰
.林中斌/無神論大國 宗教興起
.薛承泰/加碼20億,保20萬生育?
.盛治仁/陸客不來「爆買」的衝擊與機會
.嚴震生/原是最幸福一代的提前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