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2日 星期日

名家縱論/蘇永欽:多元進用與階級司法

.名家縱論/蘇永欽:多元進用與階級司法
.星期透視/戴遐齡:走向世界的台灣年輕人
.九二共識 兩岸最佳平衡點
.回家變出國…卅年前,那些探親血淚
.勞基法修惡 你不知道的4大真相
.農舍亂象/宜蘭的未來 宜蘭人要承擔!
.農舍亂象/放寬農舍位置 陳縣長牴觸中央
.廢核 別讓藻礁保育失焦
.畫中有話/美食與街友 貧窮與富有
.政黨法已遲到 政府還要瞎搞?







名家縱論/蘇永欽:多元進用與階級司法


2017-11-11 23:47  聯合報  蘇永欽(政治大學講座教授)

全國司改會針對司法人員選任養成,研議從考選整個翻轉為遴選;但是否考慮這代表兩種全然不同的法律傳統。圖為司改國是會議舉行總結會議,蔡英文總統(左三)、前行政院長林全(左二)皆與會。 圖/摘自總統府網站



最近參加了兩場有關司法人員選任養成制度的研討會,了解司法制度的人都知道,找什麼樣的人作法官檢察官,這才是改革最關緊要之處。從八八年全國司改會開始,大家就在談多元進用,但怎麼多元、怎麼進用,談的人其實有很不同的想像。
全國司改會決議從考選整個翻轉為遴選,腦子想的就是從熟成型的職業法官翻轉為成熟型的菁英法官,完全沒考慮這代表兩種全然不同的法律傳統,其他環節不動,這個環節根本動不了。
大陸法系國家從體系思維的法治國理念出發,法官即使不只是「法律的嘴」,但也絕對不像英美法系國家那樣,法律是什麼都要讀「法官的嘴」。在英美傳統下從民間律師產生法官,是要確保法官獨立於所有公部門,甚至可為國家與人民間的衝突做出公斷。在大陸法系下通過國家考試和訓練後,法官仍被放在科層體制下管理,則是要確保國家為一「法治國」,展現國家法律意志的法官反而更被要求擺脫社會利益和意識形態的牽連。因此其他差異不談,以為只要改變考試制度就可以變出美國那樣的司法,門都沒有。世界上還沒有那個大陸法系國家做過這樣的翻轉,不管有沒有這樣想過。
大陸法系國家談多元進用,就是單純在既有的法律傳統下,讓法官在職涯開始前或中間獲得更多的社會歷練,以增加他們的同理心。德國的多合一考試及訓練,讓法律人一牌多照,可為多元進用創造最佳的條件,但成本實在太高,這幾年德國聯邦法務部也已多次表示財務負擔過於沈重。其他國家則多只能吸引有幾年律師經驗者投入司法官的工作;法國現在的比例,大約是二分之一直接從學校進入體制,三分之一在律所做過三到六年,六分之一做過十年以上,但最後都還是在科層體制內一級爬上一級的慢慢熟成。我們的多元進用,大概也跳不出這幾個套路。
有趣的是,歐洲人談多元時,想到的不僅是職業歷練。法國司法官學院顯然非常在意外界對司法官多出身於名校和大城這件事,因此有了類似「繁星計畫」的構想,這幾年特別為家庭背景屬中下階層以及偏鄉學校的學生開設國考培訓班,提高他們國考的錄取率。這是我們這裡談多元進用時,從未冒出來的想法。遠一點可以回溯到上世紀初德國馬克思主義殉道者Liebknecht提出的「階級司法」,六○年代英國教授Dahrendorf開始做法社會學的實證調查,從德國法官家庭背景的統計,證明德國司法其實是「中上層階級在審判中下層階級」。階級司法的陰影,始終烙印在有百年工運背景的所有歐洲國家,卻完全不在我們這裡談的「多元」裡面。
因此當我在主持司法官學院舉辦的國際研討會第一個場次,聽到一位學員對法國司法官學院院長提問時,有非常特別的感受。他問的是:面對多數平庸的民眾,我們在選任法官時,是不是也該選擇比較平庸者?不論是出於對「多元進用」政策的反諷,或者實質上已經接近階級審判的思維,我聽起來都是一個不平庸的好問題,雖然答案可以非常簡單。
台灣的司法改革已經從供給面轉到需求面,從需求的角度來看,台灣當前最嚴重的當然就是信任問題,但絕對不是唯一的問題。一九六○年代美國Carlin和Howard兩位教授提出司法的接近使用問題,帶動了廿年的討論熱潮,也可以說是美國觀點的階級司法。我相信我們可以從別人的改革經驗裡學到很多東西,但前提一定是對這些改革的社會和制度基礎有足夠的了解。過多選票考量的司改程序和近於浪漫的改革計畫,讓我們一直在耗損有限的改革資源,包括時間。

星期透視/戴遐齡:走向世界的台灣年輕人


2017-11-11 23:57 聯合報  戴遐齡/台北市立大學校長

行政院長賴清德在「排除產業投資障礙 解決缺工、缺才」記者會強調,起薪高對員工來說是很大激勵,他要求,「上市櫃公司、國際級企業,起薪3萬元以下都太低了。」 本報資料照片



曾幾何時,年輕人似乎已經喪失國內外的競爭力!在台灣,大家爭的是月薪22K太低;在國外,不少人只能藉著遊學或旅遊打工賺辛苦錢!
過去,年輕人手握名校全額獎學金,出國留學毫無懼色的氣魄,似乎已逐漸消失;而台商一手拿著樣品手提箱,走遍世界的勇氣,也已日漸式微!
台灣年輕人真的喪失信心,也不再有強烈企圖心了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但當大陸的年輕人,勇敢面對挑戰,不懼困難並突破困難時,我們的年輕人卻被迫在「教改」大旗下,日漸失落,而勇於面對困難的開拓精神,也不復存在!
所謂「四小龍」,早已是過去式。南韓、香港、新加坡年輕人的起薪,是台灣的二至三倍,也早已成為常態!那麼台灣該怎麼辦?
首先,要知道台灣年輕人,多數具備的特質是正直誠實(Integrity)! 主因是過去數十年台灣基礎教育非常成功!為了下一代的教育而付出的中小學老師,可說是台灣成功故事的主角之一!如果台灣年輕人,淪落到連正直誠實之心都談不上時,只怕台商都不一定會用,更不要說大陸國企或外商了!
面對這樣嚴峻的挑戰與考驗,從政府角度還可以做些什麼?
坦白說,如果台灣大學畢業生,不能具有「走到世界任何一個角落,都能順利完成自己的任務」的國際競爭力,也不太可能具有光明的前途!
此外,更重要的價值觀,是有信心面對現實及追求夢想!如果年輕族群認清楚,我們具備挑戰「頂級之上的頂尖」 能力,才能在全球化競爭中,冷靜思考年輕人在東亞及全球的定位!
從上面這幾個面向思考,年輕人的未來,只能說令父母師長們充滿憂慮!主管全國教育的教育部,必須負起責任,規範權責相符的教育政策,以幫助我們的年輕人,具有強勢全球競爭力!
前些日子,行政院長賴清德表示,要將英語列為第二官方語言,並給教育部時間推動。推動政策確實需要時間,但過去教改廿年還不夠嗎?顯然教育部的計畫不夠確實,目標應該明確具可操作性!例如,以五年為期,大學應達到50%的英語教學目標!此外,也應明確要求,各大學要做到三分之一以上畢業生,具有境外交換生的學習經驗,全面提升國際化程度!
如果全球化競爭,是不可避免的趨勢,大學教育也必須以中英文做為學習與工作的工具;若未來英文為第二官方語言成行政院重大政策,我們就必須從教育著手,才有可能突破困局!近日,賴院長又公開表示,上市、上櫃公司給年輕員工的月起薪,如果低於台幣三萬元,都太低了!
僅就行政院長的地位、政策決定權及行政執行力而言,單純的「道德喊話」,過於軟弱、被動!短期的作法,可朝快速、大幅度調升基本工資走,自可達到立竿見影效果!從長期角度檢視,起薪偏低問題,以院長高度,應集中焦點於「招商引資」,藉國內外優質企業,在台灣創造更多高薪、頂級、國際化的就業,才能根本徹底解決問題!
老實說,台灣年輕人早就沒有繼續休息的時間了。如果兩岸的競爭優勢本來在台灣這邊,現在早已迅速改變!年輕朋友必須認清事實,千萬不能再自我安慰、蹉跎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