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9日 星期六

經濟/破除低薪敗象 政府當務之急

.聯合報社論..無耳公聽會與失竊的政治過程
.聯合報黑白集.兩岸夾殺馬英九
.經濟日報社論.破除低薪敗象 政府當務之急









經濟/破除低薪敗象 政府當務之急


2016-11-19 01:29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主計總處日前首度公布薪資中位數統計,結果顯示台灣近年的薪資有「低薪集中」現象。若根據主計總處國際平均月薪統計比較,台灣無論是製造業或工業及服務業,近十年平均每人月薪的成長幅度都比南韓、新加坡、香港低。這也說明了「低薪國恥」依然如故。
低薪困境非不能解,端視政府是否將提高薪資列為較優先的政策。在前政府時代,為了提高薪資,有江揆加薪組合拳、力推加薪四法、挑選編製高薪100股票指數,政策不可謂不多,但於今看來,幾是徒勞無功。這是因為一直以來,台灣經濟成長主要的驅動力是出口而非內需,而薪資提高代表成本上升,恐有損出口的「價格競爭力」,因此從政府到產業界,恐怕少有人真心把提高薪資視為當務之急。
最明顯的例子,是在去年底大選期間國民黨立委先於朱立倫喊出基本工資應提高到2.5萬元時,當時的經濟部長、國發會主委,甚至勞動部長,都異口同聲反對,理由不外乎是傳統產業會受不了或服務業會大量倒閉,反而影響就業機會,對勞工不利。如果這樣的邏輯成立— 薪資一高,產業會倒,勞工受害,那麼低薪當然就會是台灣無可逆轉的宿命,無需侈言加薪。
然而,貿易依存度高、成長依賴出口,是否必然代表薪資必須被抑低?事實不然。新加坡、香港的貿易依存度都遠高於台灣,但其薪資水準與薪資成長率也都較台灣為高。再者,抑低薪資是否真有助於提高出口實績?事實也不然。台灣薪資水準遠低於南韓,油水電等成本也都低於亞鄰國家,但當南韓因與中國簽署FTA而可降低幾個百分點的關稅時,我們卻惶惶不可終日,顯然低勞動成本也不足恃。
近來,台灣缺工的現象日益明顯,除了產業界抱怨外,國發會也證實未來台灣每年將減少18萬勞動力。理論上,缺工應會帶來薪資的上揚,但產業界要工卻不願薪資大幅提升,這當然難以解決缺工問題,導致必須引進大量外勞「填補」,卻致使低薪問題雪上加霜。
外勞本該是補充性勞力,但當外勞總數突破60萬而產業界仍不斷呼籲再開放更多外勞時,其意義就不是單單「補充性」可以說明的。我們必須思考:何以勞動市場的價格機能失靈到必須依賴這麼多外勞?何以台灣的產業需要這麼多的勞動?何以使用了這麼多的勞動,經濟表現仍遜於亞鄰競爭對手?
當產業界總是抱怨找不到合適的勞工、有許多工作台灣人不願意「屈就」時,其反映的問題有二。首先是廠商可能並未真的提出足以補償台灣人「屈就」的薪資水準。其次,缺工的台灣不該再執著於必須仰賴大量勞工的產業結構與生產模式。
經濟的邏輯並不複雜,就是如何善用有限資源以提高幸福程度而已。台灣是資源極其有限的國家,理應依據資源限制發展出理想的經濟型態與產業結構,也應注重經濟果實是否確實反映於人民福祉的提高。觀諸事實,台灣的實質薪資長年不進反退,顯示人民福祉並未因經濟成長而提高,這說明了我們對有限資源的運用與配置顯然有所誤失。
競爭力大師麥可波特兩年前來訪台灣時曾指出:台灣的總體競爭力在全球144國中排名第18,薪資水準卻落到60名,顯示台灣的產業競爭力沒有跟著提升。可惜兩年過去,情況依舊,所幸大師諍言,依然有效。
台灣政黨輪替、新政府上台的主因之一在於低薪造成的分配惡化與相對剝奪感提高,新政府當能體會殷鑑不遠。因此,各項經濟政策的成敗不應單以投資、出口、經濟成長等數據作為評斷依據,真正反映人民福祉的實質薪資與勞動條件必須有效改善,才能證明經濟政策有效引導有限資源妥適運用。強調創新的5+2產業計畫固然絢麗,但如何讓既有產業、企業轉型升級,擺脫要素驅動模式,恐怕更是當務之急,也無可迴避。

聯合/兩岸夾殺馬英九


2016-11-19 01:2 9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前總統馬英九從馬來西亞結束訪問後返台,又風塵僕僕地搭機前往美國參加「亞洲領袖論壇」。
記者鄭超文/攝影


馬英九參加馬來西亞華人峰會遭打壓,不但大會手冊上「台灣前總統」的頭銜被改,甚至連演講題目也遭篡改。
在馬英九揚言不惜退席抗議的堅持下,大會司儀改以口頭介紹「台灣前總統」出場。馬並自製名牌佩戴,書為「中華民國(台灣)前總統馬英九閣下」。
馬英九指出,看得出這是中共駐馬來西亞大使館介入所致。我們希望,問題確僅在使館層級而已。若此事係由北京主導,就令人對北京的見識不解,更對北京的風格感到齒冷。
其實,馬英九在馬習會後當場舉行的國際記者會上,桌上也置著「總統」的銜牌,北京並無異詞。如果北京此番對馬的名銜有主張,行前即可阻擋,何致臨場再以羞辱。這非但損傷馬的形象,也損傷了馬英九「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政治主張。北京難道將馬英九與周子瑜一般對待?
北京不斷宣揚馬政府時代的兩岸關係為有史最佳。爾今如此傷害馬英九,這不僅是過河拆橋,亦形同是對兩岸八年交往成績的自我否定。
在台灣,國民黨內亦有塗汙馬英九形象及推翻「一中各表」的激烈行徑。倘是演成兩岸夾殺馬英九,難怪馬英九要問:「如此反覆,兩岸要怎麼走下去?」
此次不幸,對綠藍紅皆有啟示。對綠,始知蔡政府與馬英九也可持同一立場。對藍,失去一中各表,九二共識即無意義。對紅,如果對馬英九都可過河拆橋,台灣誰還敢信任北京的風格?

聯合/無耳公聽會與失竊的政治過程


2016-11-19 01:29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一例一休爭議擴大,20多名學生與勞運等青年團體代表不滿蔡英文民進黨政府處理方式,
表達「拒砍七天假」訴求,從總統官邸抗議靜坐,隨後步行到總統府前持續抗爭,警方兩度舉牌警告,抗議代表不滿府方回應層級太低,幾度與維持秩序的軍警發生推擠衝撞。
記者林俊良/攝影

檢視近期的幾場抗爭活動,包括:一,勞工對《勞基法》一例一休及七天國假修法的不滿;二,民眾對日本核災食品解禁的不安;三,宗教團體不滿民進黨修改《民法》放寬同性婚姻的草率;上述三者基本上都無關政治意識形態,也並非有政黨在幕後操縱,而是出於民間自發的動員。簡言之,這些議題都是因為「公共性」很高,廣受一般民眾關切,而政府處理手法過於粗暴,於是民眾發起示威抗爭。
在民主國家的政府決策,若對民意有合理的徵詢,或讓民眾有適當表達參與的機會,這類示威或衝撞都可以大大避免。但觀察一例一休、日本核食解禁、及同性婚姻等問題,所有決策都是「由上而下」的指令,民意徵詢過程草率,甚或付諸闕如;其中,核食解禁甚至只是附在外交談判黑箱中的一個交換籌碼。在這種情況下,當然會有許多民眾覺得自己遭到政府「背叛」,而必須站出來表達異議。
用政治學的術語形容,蔡英文政府的這些爭議決策,都犯了「政治過程跳躍」或「政治過程消失」的錯誤,以為所有決策都可以由政府一手包辦,不需要徵詢人民意見或進行社會溝通。之所以有這種心態,主要是蔡英文自恃六八九萬票的民意支持,加上民進黨在國會的絕對優勢,使政府以為擁有民意的萬靈授權,可以像揮舞仙女棒一樣隨意點石成金,心想事成。事實上,如果蔡政府真的在乎民意,應該看到選民已經在收回他們簽發的授權,這從總統民意支持度的死亡交叉已一目了然。
舉例來說,一例一休的議題已經吵了半年,林全內閣仍無法向民眾說清楚其決策之旨意,是如何在台灣的特殊經濟條件下在勞資之間求取平衡;也因此,基層勞工一直有休假遭到剝奪的失落感。這當然是行政溝通的失敗。在日本核食解禁議題上,行政部門的失能和角色錯亂更是窘態畢露,主管的農委會和衛福部提不出有效的檢測報告說明這些地區的食品安全無虞,卻只能配合外交決策不斷重複一些言不及義的詞令。更可議的是,直到政策已決,政府才應在野黨要求召開十場公聽會,卻又急著趕在三天辦完。這樣的公聽會,豈像是有誠意聽取民眾意見?
無獨有偶,那天一例一休公聽會,主席陳瑩就是一直在會上滑手機,引起與會勞工不滿,而在亂陣中被推倒在地。在民進黨眼裡,舉辦「公聽會」,目的似乎已變成「讓反對者混時間」或「賣個面子給你」,根本不在聽取民意,供作決策修正參考。同性婚姻的議題也一樣,就法論法,一步就將同志婚姻訂在《民法》親屬編中,將牽動極大,對許多法案造成不可預期的衝擊,連法務部都主張另訂《伴侶法》。但是,民進黨僅憑尤美女一人提案就要逕將法案付委,在政黨無共識、社會無共識的情況下,如此草率的立法要叫人民如何吞得下去?諷刺的是,在宗教團體抗議下,立法院才同意要辦兩場公聽會;看來,政府把公聽會當成了緩兵妙計。
事實上,如果政府不準備提供耳朵傾聽,徒具形式的公聽會,已經失去了它「集思廣益」的政治作用。再說,看這一連串爭議事件,台灣「失竊的政治過程」,除了公聽會失去「公共」及「聽取」的精神外,行政部門的專業被矮化,立法部門的辯論被搾乾,只剩下蔡總統的意志和喜好凌駕一切。當政治被化約到如此扁薄,怎能不令人為民主擔心?

聯合筆記/小英何不先遞橄欖枝

.學術倫理 看西方如何自律
.造假成風 學術良知不見了
.抄來抄去 論文價值如壁紙
.聯合筆記/小英何不先遞橄欖枝
.當小英特使 宋楚瑜會提反台獨?
.北京打壓馬 台灣人只會更反感
.民主當幌子 鬧到是非不分
.同志婚 合法化有那麼急?
.私領域 宗教自由被壓縮!







聯合筆記/小英何不先遞橄欖枝


2016-11-19 01:35 聯合報  蔡惠萍

政府打算開放日本核災地區食品進口,十場北中南東公聽會趕在三天內辦完,且舉行前幾天才臨時宣布,各地都引爆嚴重衝突。藍營民代到場抗議,國民黨團批評公聽會資料連風險評估都沒有,不能接受這樣的黑箱公聽會。民進黨團不滿,「公聽會是國民黨要開的,國民黨又來鬧場,到底在演哪齣?」面對外界質疑三天開十場「到底在急什麼?」,行政院則回應「沒有急不急的問題」。
時間倒帶回到三年前。二○一三年六月,馬政府與對岸簽署服貿協議,並公布開放清單。當時引發綠營疑慮,在朝野黨團協議下,決定要逐項審查,且需先辦廿場公聽會,邀請各產業公會跟工會代表參加。
國民黨立委江啟臣辦過四場公聽會後,在民進黨要求下,改成朝野各辦八場。當時國民黨擔任立法院內政委員會召委的張慶忠三天排了八場,其中有兩天排了早午晚各一場,綠營紛紛跳出來批評「急什麼?偷吃步混過關」,民進黨立委陳其邁更大罵,國民黨虛應故事、愚弄人民。後來國民黨只好把兩場晚間九點的公聽會再往後挪一周,多場公聽會中也出現激烈抗議、鬧場的場面。
至於綠營分配到的八場公聽會,則在民進黨說「要認真、慎重地舉辦」下,不但分成兩周開一次,最長的還隔了近兩個月,最後花了快五個月才開完。這個即便是被批評為「黑箱」的服貿協議,最後共花了七個月才辦完廿場公聽會。
時間再往前推,二○一二年,台灣因希望與美國簽定FTA、重啟TIFA,馬政府擬允許含瘦肉精的美牛進口,儘管提出了「三管五卡」、「牛豬分離」等措施,仍遭民進黨強烈反對,不但多次杯葛立法院議事,還曾以夜宿國會激烈手段抗議。後來美牛案終過關,面對美國要求我國再開放含瘦肉精美豬,民進黨團一再要求馬政府要堅守「牛豬分離」的原則。
這些民進黨在野時激烈杯葛的歷程大家記憶猶鮮,也導致馬政府施政處處碰壁。
如今朝野易位,國民黨如法炮製民進黨以前的手法。而且,在日本核災食品之後,開放瘦肉精美豬恐是民進黨政府下一個要面臨的「昨非今是」、自我打臉的難堪局面。
面對冤冤相報的朝野僵局,有權力者其實該釋出善意,蔡英文不妨考慮先對在野黨遞出橄欖枝,尋求和解。
民進黨或許不服氣,因為當年陳水扁執政時,國民黨也同樣處處掣肘。但蔡政府該想想,是否要重蹈過去扁政府與馬政府因朝野惡鬥而腳步蹣跚的覆轍嗎?

學術倫理 看西方如何自律


2016-11-19 01:35 聯合報  陳義華/喬治亞理工學院機械工程系教授(美國亞特蘭大)

科技部長楊弘敦表示,針對違反學術倫理案件,科技部絕無束手無策,且一直都有在處理。
記者許正宏/攝影


最近台灣學術界又逢學術倫理風波,有幾個醫學團隊發表的論文,都因為涉及作假而撤回。目前重點似乎是在追查每位作者在研究過程中所擔任的責任環節,用以分清責任歸屬。本文希望能提供西方學術界對此問題的看法,以供參考。
首先是關於「足以成為作者的條件」,不是每個參與研究的人員都足以擔任論文作者,必須有足夠貢獻。若根據目前有超過五百家學術期刊所共同遵守的ICMJE(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Medical Journal Editors)準則而言,論文作者必須同時滿足以下四個條件:過程之中有足夠的參與和貢獻,寫作過程充分參與,同意最後的定稿,同意為論文內容負責。如果不能滿足全部條件,則可以被誌謝,或列為貢獻者,但不能是作者。一般來說,越是水準高的期刊,規定越嚴。
根據這些準則,所謂的「榮譽作者」或「禮物作者」,也就是沒作什麼事,只是因為其他的原因被拉進來掛名。
其次是關於「成為作者之後所負的責任」,以ICMJE規定,每一位作者都要為論文的全部內容負責。以哈佛大學醫學院的標準,則是一篇文章必須要有一位作者負最主要的責任,縱然出事的環節未必是此人的專長部分。
再其次是關於「有研究不端行為時,所負的責任為何」,這倒是屬於灰色地帶。就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來說,如果資助的計畫發生研究行為不端,依情節輕重,可對當事人處以幾年之內不得申請計畫,或是仍然允許申請,但需工作單位提出監督機制等。至於大學或研究機構則各有內規,從立刻離職到留校察看不等。一般來說,越是水準高的單位,越是職位高的人員,懲處越嚴
當年麻省理工學院有一位非常傑出的教授巴爾的摩David Baltimore),曾獲得一九七五年諾貝爾醫學獎,卻在一篇論文上栽了跟頭。原來他曾和一位同系的女助理教授合作過一個項目,對方乃主事者,他只提供一些技術援助,對方列在論文六位作者的最後,屬於總其成的資深作者、團隊負責人,巴爾的摩列在倒數第二,既非第一作者也非通訊作者,後來論文被檢舉有作假之嫌,此時巴爾的摩已經當上了洛克菲勒大學校長,於調查結果出爐後,自承有疏忽之處(他倒是沒承認作假),黯然辭職。多年後案子重啟調查,推翻了前次結論,還他清白,不過他當年辭職,以當時所瞭解的案情來說,各方略無爭議。
歷史有時也會讓人頓足扼腕,幾年之後,巴爾的摩又當上了加州理工學院的校長,卻又在一件類似的事情上再度觸礁,再次辭職。
台灣學術界出了狀況,不論調查者或被調查者都得勞師動眾,所耗損的都是精英人才。政府部門目前努力的方向,除了責成各校徹底調查,就是加強學術倫理課程的規劃,筆者認為建立諮詢機制也非常重要,不可忽視。

造假成風 學術良知不見了


2016-11-19 01:35 聯合報  陳啟濃/國中校長(投縣水里)

國內知名大學教授爆出學術論文造假風波。在論文數高於一切,誠實無用論的學術氛圍下,見微知著,台灣的學術良知不見了,各行各業能好到哪去,沒人會相信。
曾國藩《原才》篇:「風俗之厚薄奚自乎?自乎一二人心之所向而已。」這是對政治人物高度的期待,掌握權力者,當以身作則,風行草偃。但觀乎台灣的政治人物,招搖撞騙者有之,亂開支票者有之,選前一回事,選後不當一回事。居上位者毫無誠信可言,舉國上下,當然欺騙風氣盛行,為達目的不擇手段。
學者、大學校長,是社會的清流,卻行欺騙之實,若將罪過都推給教育部要求論文數,這真是合理化錯誤的藉口。培育台灣未來菁英的大學龍頭,真也是造假成風,人民又怎敢期待有公平正義的社會?
當時食安風暴,黑心油的指控,財團企業汙染了我們的身體,學者、政客的不誠實,汙辱了台灣的國格,踐踏了人民的信任。如何找回道德良知,建立社會彼此的信任,堅守誠實是上策的價值觀,這才是台灣真正需要的社會改革。

抄來抄去 論文價值如壁紙


2016-11-19 01:35 聯合報  鄭國成/大學助理教授(花縣壽豐)

昨日聯合報社論「台大論文造假事件能裝作視而不見?」另報導論文造假之醜態,並遺憾事件主角仍位居要津。筆者不禁搖頭嘆息:當今學術論文,何止文獻抄襲、共同掛名、數據及圖片造假…弊端而已?殊不知,研究內容才是論文核心靈魂啊!
諸君不妨上網查詢,當今文史哲碩博士論文,內容多是「打散不同冷飯,重新熱炒排盤」,此等論文究竟何益世道人心?
任何學術知識,皆是從人類從長期日常生活累積經驗而來,此等智慧結晶應以培養「解決生活問題能力」為目的,終須融會應用於人類生活中。試問:學者飽讀「孔仁孟義、老無佛空」經典,卻無法解決派系不合、教授不懂尊重學生個體差異,竟仍因教施材、研究生習得語言知識,卻無法保存即將消失的社群語文…,此等論文價值與壁紙何異?
論文成果不應僅求達致「純之又純,精之又精」理論境界,莫忘「於生活中揚真善美、抑假惡醜」教育宗旨。敦請教授們、研究生們皆慎思之,切莫辜負學術殿堂之重責大任!

方祖涵/踢開酸性的社群言論

.方祖涵/踢開酸性的社群言論
.劉克襄/快樂的小蒼蘭阿嬤
.薛承泰/急什麼呢?
.盛治仁/競選時的手段 執政必被反噬
.王正方/轉型正義的真正實踐者
.王文華/自己先好好活過一次
.舒國治/觀李安新片「比利.林恩」有感
.嚴震生/以「禮運大同篇」紀念孔子與國父
.蘇蘅/為何美國媒體和民調大挫敗?








方祖涵/踢開酸性的社群言論


2016-11-19 01:36 聯合報  方祖涵

二○○八年八月十七日,坦帕灣光芒到德州遊騎兵做客。九局下半,領先的光芒被攻占滿壘,遊騎兵隊上場打擊的是當年打點王漢彌爾頓。光芒總教練做了美國聯盟一○七年來首度出現的決定,他要投手故意保送漢彌爾頓,送給對手一分,然後專心對付下位打者。
大膽調度贏了那場球的光芒總教練,就是今年小熊隊突破百年魔咒的功臣之一,鬼才麥登(Joe Maddon)。同樣戰術近廿年來在國家聯盟也曾經出現過,是現在金鶯隊的蕭華特過去在響尾蛇掌兵符時候的傑作。在滿壘情況下選擇故意保送,在大聯盟史上,總共僅出現過五次而已。
後來在很棒的策略書「The Extra 2%」裡,麥登被問到這場比賽的神奇調度,「我也不知道會不會成功,只是在當下做出認為正確的決定,然後完全相信球員的執行,期待最好結果。」他說。
世界大賽結束,麥登終於跟小熊一齊拿到暌違許久的總冠軍。以他在聯盟裡的聲譽,這是眾望所歸的結果。不過,最讓我感觸良多,卻是他在世界大賽第六戰前的一段談話。在訪問裡,麥登跟記者聊到社群媒體,「我覺得應該要有兩種推特帳戶,一種是正面的,還有一種是負面的。」
聽起來好像只是隨口亂說,他接下來的解釋,卻得到很多的共鳴:
「用戶要在兩種帳戶間做選擇,如果你選擇負面,就永遠不能夠到正面那邊去發文。世界上應該還要有推特警察,因為在社會裡,每天都有好多負面言論-現在,應該是我們做些什麼的時候。
我用社群媒體,在坦帕灣光芒的時候就開始用,因為我覺得幫忙球隊行銷,必須利用社群媒體。可是有些時候,它真的完全是負面的。回到剛才的重點,人們為什麼要把負面想法放進別人頭腦裡呢?人們為什麼要假設壞事會發生?像我,都只想要假設最好狀況啊!
世界大賽要打完了,讓我們看看能不能把推特修好,弄出兩個版本。每個人都得選一邊,那些愛發表負面言論的傢伙,別到正面用戶這邊,因為,我們很快就會把你踢出去!」
如果真能像麥登說的,應該很不錯吧。酸民有自己世界可以盡情發揮,不想看到負面言論的人再也不用受到干擾。不過,雖然麥登想法很棒,臉書、推特,或是PTT應該都不會理他吧。而且愛酸別人的人不一定覺得自己是酸民,要讓用戶自己去分區,並不是太容易的事情。
或者,比較實際的是,我們應該在心裡有位社群媒體警察,要自己不要去看負面言論,不要去發表負面想法。英文裡有句話是這樣說的,「如果沒有什麼好話說,那就請什麼都不要說。」不然,被麥登踢到壞區裡,永遠不能回到好人區,要一直待在那個酸到不行的世界,還真是可怕。
正如故意四壞的大膽戰術,做完決定後總難免招惹難聽的批評,如果只聽那些總是假設壞結果的負面說法,那就什麼事情都不能完成了。不如像麥登一樣,相信自己調度,期待最好的結果,說不定有一天,就會輪到世界大賽冠軍呢。
(作者為運動文學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