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1日 星期日

經濟日報社論/積極回應大陸貿易壁壘調查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  聯合報社論/偏鄉教改寄望修法,更要人力制度鬆綁
◆  聯合報黑白集/藍白和與合
◆  經濟日報社論/積極回應大陸貿易壁壘調查







經濟日報社論/積極回應大陸貿易壁壘調查


2023-10-01 02:16  經濟日報/ 社論
大陸商務部。中新網


中國大陸在今年4月12日啟動對台灣的「貿易壁壘」調查,時程為半年,到10月12日為止,即將到期。但視狀況最遲可以延長三個月,到明年1月12日為止,這剛好是台灣總統大選的前一天,引發許多想像的空間。

若大陸無意進行太多政治處理,那麼10月12日即將到來,接著很可能立刻會有動作,因為近來商務部和國台辦都對此事表達了態度,若非準備迅速處理,沒必要這麼早就表達立場。

中國商務部8月17日的記者會中表示,初步調查台灣對大陸貿易措施涉嫌違反「非歧視原則」和「普遍取消數量限制原則等世貿規則。而在回應是否會取消 ECFA 關稅優惠的詢問時,則表示商務部將會結合調查結論,依相關規定研究「採取相應的措施」。隔日國台辦發言人接續表示,台灣違反了 ECFA 「逐步減少或取消雙方之間實質多數貨物貿易的關稅和非關稅壁壘規範,支持相關部門的相應措施。大陸國台辦主任宋濤9月22日再一次明確表示,支持主管部門研究中止或部分中止 ECFA 給予台灣產品的關稅優惠

這些相關機構代表的發言,有如對台灣發出了「最後通牒」;相關產業心驚膽戰,但政府卻一幅老神在在,除回應對岸「純屬政治動機,台灣並未違反世貿規定,對相關問題願在世貿組織架構下繼續討論」外,沒有任何積極作為。的確,對岸對許多經濟事務的處理,都帶有政治動機,但歐美或台灣很多經濟事件其實也難完全排除政治考量

擺在眼前的事實是,我方的確禁止了對岸大量貨品出口到台灣(大陸控訴調查期間還從2,455項增加到2,509項),連在台的美商麥當勞都曾抱怨,無法使用對岸價廉物美薯條原料;而大陸除極少數例外,基本上並未禁止我方對其出口。若政府繼續採取這種「以不變應萬變」的鴕鳥式應對,接下來應該就會面對對岸全面中止 ECFA,或隨便給個理由局部中止優惠項目,衝擊台灣石化、紡織、機械、農產品等產業的對陸出口。由於 ECFA 早收項目其實占總出口項目比率不高(約6%),這對台灣整體出口影響不會太大,但這些傳統產業會更加艱辛,只能進一步外移或歇業產業結構更加不均衡,絕對不是大家樂見的結果。更令人憂慮的是,若對岸除了中止 ECFA 提供的早收清單免關稅之外,仿效我禁止大陸2,509項貨品進口,也相對禁制我方「相同項目」的貨品對其出口,那問題就大了,因為已涉及我方28%出口項目,且禁止進口效果遠比課徵關稅要強烈許多,這就不是台灣經濟所能承受的了。

因此,為避免中國大陸真的施展嚴厲的「相應措施」而衝擊台灣經濟,政府應該對其「警示」有所回應,讓此事往雙方都能接受的方向發展。例如,宣布將在一定期間內檢討目前對陸方的管制措施,研議在一年內分階段大幅開放,以展現我方追求貿易自由化的決心。特別是在我方正努力申請區域貿易組織的此刻,這種適時貿易自由化作為,正可表現出我方的決心和魄力,會在未來的貿易諮商表現風範,不會「只取不給」,造成諮商耗時、甚至延宕狀況。而對陸方開放農工市場的結果,剛好提供我國面對貿易自由化、適應調整的機會,是個一舉兩得的良機,可以鋪陳面對 CPTPP、甚至 RCEP 的市場開放準備,不宜只以負面衝擊視之。

若政府還是無法「開悟」,目前正在競選大位的候選人,其實都可以考慮提出上述政見,讓社會大眾看清誰是真正想解決兩岸貿易問題的人。而若能順利當選,應可迅速處理兩岸貿易紛爭,為台灣下階段經濟發展奠定穩定發展環境













聯合報黑白集/藍白和與合


2023-10-01 03:46  聯合報/ 黑白集
民眾黨主席柯文哲出席深藍團體活動親口說出「藍白一定合」,但目前雙方合作看來仍障礙重重。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對於近半到逾六成期待「下架民進黨」的選民來說,近日「藍白合」的相關訊息,豈止是吊人胃口,更像是種精神折磨。但唯有藍白能和、先和,才會有藍白合的可能與前景。

藍營有人放話「侯柯配」,侯友宜不當副手,且不比民調;柯文哲怒批「這算哪門子合作」,又飆罵「去死吧」,到了深藍軍系活動場合卻脫口「放心好了,最後一定會合的」;但民眾黨發言人隨即又大喊「比民調,輸的退選」。藍白合劇情先鋪哏後轉折,最後竟要以弱雞比膽梭哈賭牌定輸贏?

藍營固然不宜吃人豆腐,柯營也不必放狠話抬價。民調限制多,只會讓問題更複雜;輸的退選,選票就會乖乖轉移給贏的嗎?還沒選上就想贏家通吃,難道忘了柯文哲先前批評的,贏者全拿讓台灣的政治愈來愈 dirty、愈來愈殘酷

其實,如果多一點同理和想像,藍白合並不只等於侯柯配或柯侯配,也不是侯柯必得有一人退選或藍白之一必須退讓。至於優先目標,當然就是務必產生藍白相加效應,才有可能下架民進黨。因此,藍白豈有不先和再求合之理。

藍白合仍非勝選保證,不合則幾無希望;但藍白合而不和,也等於白合。藍白均應回歸人性及政治現實思考,雙方皆應克制。類如金溥聰下令不打柯文哲、柯文哲說藍白一定合,才是當前藍白該說該做的。














聯合報社論/偏鄉教改寄望修法,更要人力制度鬆綁


2023-10-01 03:53  聯合報/ 社論
上周四是教師節,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提出四項訴求,呼籲中央與地方政府一起努力,穩定教師士氣、提升教育品質。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教師節剛過,蔡總統臉書還掛著「當老師們的後盾」貼文。看起來這篇宣揚「班班有冷氣、生生用平板」政績的應景賀辭,改變不了全國三成中小學教師感受行政壓力與不快樂現狀。尤其還有一群幾乎被遺忘的偏鄉老師學生學習落差是他們的最大挑戰,但學校氛圍、行政負擔與個人職涯,更讓他們想出走。

台灣偏鄉教育困境,被形容為一頁「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滄桑史。八年前,聯合報系願景工程首次推出「偏鄉教育系列報導,剖析學生學力低落、師資不穩、教師行政過量等問題,引起關注。終於迎來民國一六年(二〇一七年)底《偏遠地區學校教育發展條例》立法,開創「專聘教師」及「區域教育資源中心」等創新作法,台灣偏鄉教育困境似乎出現一線曙光。

但專法上路六年之後,願景工程基金會與聯合報近日推出「偏鄉教改難」系列報導,再度檢視偏鄉教改現況,發現專法中至少有六個條文束諸高閣,偏鄉師資解放、行政過量等老問題仍然未解。

教育部國教署長彭富源接受專訪時明確承諾,明年春天啟動偏教條例修法,最快能在一一三學年實施,對小校共聘、補助交通費、行政協作等,將推出相應解方。教育部的承諾究竟是否落實,媒體仍會持續監督。

看見問題,當然是解決問題第一步。但過去在立法及修法過程中,往往各種團體互相角力,政府夾在當中,為了兩面討好,常以「社會尚無共識」搪塞,讓子彈再飛一會兒-無視於官方的「一會兒」,就是民間「數年」,孩子的童年也就這樣過了。要不然,就是當個「濫好人」,在重要關鍵字眼退讓,武功盡廢,條文施行起來就是左支右絀,看似修法,卻是於事無補。

以偏鄉近七成校長頭痛的師資招聘問題為例,國教署仍未明確提出對策,只能模糊以對,不肯正視「房間裡的大象」:台灣偏鄉每年就是靠五千位代理教師撐起教育現場。雖然代理教師最近待遇已在立委爭取下大幅調整,可領全年薪,不再數日子算酬勞。但是,教育部為何不能思考,如何讓真正想留下來的代理教師成為正式教師,別讓考上偏鄉教師正式老師,想著「打帶跑」,偏鄉只是不得已職涯墊腳石

許多學者早已指出,當前師資培育與甄選制度,並非以偏鄉的需求來選才,完全忽視偏鄉與都會學校在教學方法與心態上的巨大差異。如同「偏鄉教改難」專題中指出,偏鄉常是「一人成班」,因此「混齡共學」,甚至透過網路的「跨校共學」、「差異化教學」勢在必行,但是老師坦言這些技能在師培教育中「沒學過」。

目前偏鄉教師流動問題主因在於:一心想在偏鄉任教的代理教師考不上;考上的正式老師又不想待在偏鄉。教育部的眼光為何看不見那些早在偏鄉任教多年的代理教師?他們早已經用行動證明了「我願意留下來」的決心;但僵化制度卻不能給他們足夠機會

蔡總統說得很文青,「教育,值得我們花一輩子的時間來投入。」但偏鄉教育,誰來投入?台灣的偏鄉現實就是,無證的代理教師教出一代代的偏鄉孩子,為何不讓有心在偏鄉扎根各種人才能取得任教資格,而非設下各種路障,擋住他們,而招來無心留下的正式教師成為偏鄉過客

若依照偏教條例精神,讓已有代理教師實務者在教甄時給予特別加分,以確保找出具偏鄉服務意願的教師,讓學生別再年年問:「老師你會不會回來?」這就看教育部啟動修法時,是否有改革的勇氣了。



名家縱論/油價波動與能源價格政策\星期透視/金牌和眼淚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  柯 欲比民調的三多算計
◆  韓 可擔第三方公正民調
◆  名家縱論/油價波動與能源價格政策
◆  星期透視/金牌和眼淚
◆  大屋頂下/入陸融合vs.隔岸融合 脫鉤難 兩岸去風險化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名家縱論/油價波動能源價格政策


2023-10-01 05:51  聯合報/ 梁啟源(作者為中央大學管理講座教授)


開年以來國際原油價格大幅波動,以 WTI 為例,由年初的每桶七十六點八美元下跌三月十七日低點六十七點六美元四月三日暴增至八十點三五美元,但隨即一路下跌到六月廿七日六十七點六美元。之後強勢上漲九月廿八日九十二點○六美元。本文分析此段期間油價漲跌的原因並檢討國內相關的能源價格政策。

油價下跌
主因為世界景氣趨緩,造成原油供過於求,庫存顯著增加。以美國為例,由年初的四三九點六百萬桶增為四八一點二百萬桶增幅九點五%

油價先升後跌
為支撐油價,OPEC+繼去年十月宣布減產兩百萬桶後,今年四月再宣布自五月到年底再減產一一五點七萬桶,當日油價即暴漲至八十點三五美元,但之後一路回跌到六十七點六美元,主要原因有二:一、OPEC+宣布減產後的配額和其四月實際產量相差無幾,其情況與去年十月的減產協議相同,無助改善市場供過於求情勢。二、同時期期貨市場淨多單亦大幅減少,由二二七點六千口減為一三八點四千口一口為一千桶)。

油價大幅上漲
油價由六十七點六美元強勢上揚到九十二點○六美元。主要原因亦有二:一、六月沙烏地宣布將自七月起每天再進一步減產一百萬桶原油。俄國也自願減產五十萬桶/日。OPEC+並宣布其減產措施期限將由今年底延長至明年底市場由供過於求轉變為供不應求。二、期貨市場進多單大增由一三八點四千口增為三二八點四千囗

相關能源價格政策
根據美國能源資訊署九月預測,今年第三、四季全球原油供給短缺,故年底前油價仍將堅挺。明年則因原油需求可能會因世界景氣復甦而成長。又如前所述,OPEC+減產協議將持續到明年底,將能支撐油價。但因各國利率仍在歷史高檔,且年初美國財政部開始對外國人購買美國商品 ETF 課徵十%高稅率,都有助於抑制期貨市場的多頭炒作,油價可望不再狂飆,每桶一百美元左右應屬相對高點。

除油價波動影響國內油價,也因我國近九十九%天然氣是以液化天然氣的型態進口,其中長約占七成現貨市場占三成長約的 LNG 價格與原油價格連結,故原油價格上漲將帶動天然氣價格上漲。

但政府基於政策考量,限制中油公司合理反映其油品價格及氣價。中油公司去年虧損達二,一二三億元,主要是因其為補貼台電等發電業,對天然氣的價格補貼高達兩千四百億元。今年中油原預估虧損將可低於三百億,如今油價已上漲到每桶九十三美元,全年虧損勢必高於預期。若無中油補貼,去年台電的虧損將由帳面二,六七五億元增加為四,六八五億元,並使其每度的燃氣發電成本由台電會計上的每度三點五元五點三元今年台電預估將續虧兩千億元,將造成未來電價持續上漲的壓力

政府為避免台電淨值轉為負數去年及今年分別對台電增資一千七百億及一千億元。對中油尚未核准增資,而是改用 IFIR 會計準則,並透過資產重估做帳方式處理。因實際上並無資金進入,若有資金需求只能舉債負債比已達九十%中油,未來舉債成本將大增。

政府以發行公債方式台電或中油公司增資以避免其破產,不符使用者付費原則也影響節能減碳,且將債留子孫。根本之道是油電氣價格合理反映成本不予補貼並宜務實修改能源轉型政策













星期透視/金牌和眼淚


2023-10-01 05:51  聯合報/ 戴遐齡(作者為台北市立大學特聘教授、前體委會主委)


杭州亞運開幕首兩日,楊勇緯及連珍羚兩位柔道選手,即贏得金牌!看到他倆在場上留下光榮的淚水,曾經身為運動員的我,實能深刻地感受到那種複雜的情緒。

在那喜極而泣淚水背後,有多大的壓力,多少歲月的苦練、多少失敗的挫折,又有多少的傷痛、責難和辛酸!二位選手優異的表現和淚水,隨著頒獎台上奧會會旗冉冉上升,奪冠過程在電視螢幕前的放送,加上國旗歌的音樂,著實為台灣這次參賽選手們打了一劑強心針,感動和激勵所有民眾和選手們!

在我看來,這二面金牌意義重大,它似乎意味著中華選手突破「恐日病」的困擾!若其他的項目也能破除心理障礙,以台灣選手的實力,必能有亮眼的好表現。果不其然,隨後李智凱、許皓鋐、許育修與莊吉生等皆紛紛傳出捷報,想必接下來會有更多的金牌和獎牌入袋!

許多長期接受嚴格訓練,默默努力的運動員,將獲得實現自我的喜悅,而中華隊可望躋身亞洲體育強國之列

體育是一個國家軟實力,也是綜合實力的重要指標。此由台灣在棒球、跆拳道等運動項目中,因長年累積相當多勝利經驗與相關資源,而逐漸形成了另類的「護國神山」,擁有在世界體壇上難以取代的重要地位,或可見一二。

在我們為運動員喝采,為國家在世界舞台嶄露頭角高興之餘,似應想想如何協助運動員不斷創造佳績,持續精進國家競爭力。

然要厚實並發展國家體育實力,必兼顧競賽、訓練、運科和管理四大層面,有規畫的挹注更多資源,研發精進運動科學相關知識,培育優秀選手,提供其接受專業訓練、移地訓練,參與國際比賽的機會,以賽代訓,累積經驗提升戰力。

相信許多運動員都有體悟,心理素質是維持穩定表現爭取佳績的重要關鍵。

現代科學家發現,這種心理韌性是可以培養的,猶如樂觀者,可以迅速在逆境中,將挫折轉變成另一個機會。因此,透過更多大型比賽,累積傑出表現的經驗,將有助保持恆定的心態,不受任何失敗沮喪想法牽引,創造佳績獲得勝利。

綜合看來,由國家爭取舉辦大型世界級的賽事,不失為發展體育擴展國際化視野又有助於運動員獲取勝利經驗良方。民國一○○年(二○一一年),台北市郝龍斌市長、丁庭宇副市長,以及體委會、教育部,共同爭取民國一六年(二○一七)世界大學運動會,其目的便在於此。當時除了讓世界看到「台灣」,意在創造主場優勢」,提供中華隊選手擁有更大信心,累積成功經驗機會

而事實證明,中華隊甚至超越原先預計獲得廿五面金牌的目標,獲得廿六金、卅四銀、卅銅,總計九十面牌,也再度帶動起一波民眾熱愛運動的風氣,以及對體育發展的關注

由此可見,未來政府若能爭取更多主辦世界級賽事,提供自己國家選手臨場訓練和獲取成功經驗累積信心機會,應是台灣發展體育厚實國力提升全球競爭力的一大選項。














大屋頂下/入陸融合vs.隔岸融合 脫鉤難 兩岸去風險化


2023-10-01 05:51  聯合報/黃年


兩岸關係有三大槓桿:軍事、政治、經濟。

其中,政治最重要。兩岸若不能建立一個和平競合共同政治基礎,經濟或許可填充口袋但未必能成就心靈契合,軍事推至終極更是相互毀滅。

九月,一方面共軍的機艦繞台行動不斷演出破紀錄的規格,顯示軍事面的「硬的更硬」;另一方面又公布「建設福建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方案,顯示經濟面的「軟的更軟」。

先看軍事面。從中共的視角來看,機艦繞台究竟要推升到什麼高度及強度才有效果?如果畢竟只能「繞而不戰」,就給有些人看成了只是窗外的幾隻麻雀;但倘若是真的就發動武統,要不要試探中國會不會遭遇「開除地球球籍」(毛澤東語)的風險?難道兩岸關係永遠只能靠機艦繞台來維持?又要繞到何年何月?這豈不正好印證了中共對台策略的失敗。

再看經濟面。借箸代籌,其實「經濟脅迫」(economic coercion)是中共對台灣最具威脅的工具。。例如,台灣出口總值,中國占比可達四十%以上,順差則可逾一千五百億美元;中共只要在此下手,並從停斷 ECFA 開始,即可重創台灣。

但是,中共對使用「經濟脅迫」到何種程度顯然十分猶豫,以致出現了明顯自相矛盾的操作。

例如:一方面發動貿易壁壘調查,甚至將公布調查結果的最後日期訂在民國一一三年(二○二四年)一月十二日(台灣大選前一天),似在展現攤牌的決志;另國台辦對商務部正在進行中止 ECFA 的研究,更公開表示「支持」。這些皆在顯示較大力度的「經濟脅迫」似是山雨欲來。

但是,與此同時,另一方面又推出了「福建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卻在展現「經濟融合」的更積極企圖。

於是,國台辦支持停斷 ECFA 的研究,與國務院宣示福建融合發展示範區,顯然自相矛盾

停斷 ECFA,是對台灣主體的攻擊,福建融合發展區則主要是在籠絡金馬兩邊緣地域。停斷 ECFA,是要對整體台灣產生壓力,福建融合發展區則是針對個體台灣人的示惠。一個對主體、對整體加壓;一個對邊緣、對個體示惠。矛盾立現

其實,福建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即是平潭綜合實驗區放大,而平潭實驗區就是中共「兩岸融合發展」的第一塊試驗田。十餘年來,平潭的成效不如預期,今後福建的成效亦可預期不會有什麼奇蹟。

因為,中共當下操作的「融合發展」是想用經濟誘因將一些台灣人「移植」到大陸,變成中共想像的「中國人」,此路徑可謂「入陸融合」。但如前所述,這些「移民」大體上是「邊緣/個體」,其移動效應不可能影響台灣的「主體/整體」。

中共若想促進「融合發展」,其實是應使生活在台灣本土的台灣人對中國議題維持參與感,在中華民國體制下,促使支持「與中國大陸和平友好競合」的民意能夠在民主選舉體制中勝出,以期塑造一種「隔岸融合」,這才可能促進台灣「主體/整體」與大陸的「心靈契合」。

隔岸融合」是燒餅,是主體與整體;「入陸融合」只是芝麻,是邊緣與個體。棄燒餅,撿芝麻,豈非矛盾?

綜上所論,機艦繞台升級再升級,卻不能攤牌開戰,這是軍事侷限;平潭放大成福建,芝麻也不能變成燒餅,這是經濟侷限。因此,可以進入本文的主旨:兩岸槓桿,政治最重要。亦即,必須建立一個兩岸能藉以和平競合共同政治基礎

眾所共見,兩岸當下的重中之重是必須化解台獨的問題。化解台獨的主要路徑,則是要使台灣人相信中華民國在兩岸有路可走,並願意支持及追求這條路徑。但若台灣人覺得中華民國在兩岸中受盡屈辱且無路可走,則社會上輕視中華民國的氛圍就會不斷漫溢,轉化成「懼統容獨」的主體民情

由此可知,「打壓台獨」與「維持中華民國」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與操作。中共應當知道,不是只有台獨對中國懷有敵意,其實多數台灣人也對兩岸關係仍存疑懼。所以,只打壓台獨,不能穩定台灣的人心;維護中華民國,始能引導台灣人在台獨以外作出更合情理的民主抉擇。

因此,欲以福建示範區的「入陸融合」來穩固兩岸關係,即不如以中華民國為「隔岸融合」的兩岸平台。

台灣人若在中華民國體制下,能夠在兩岸感受到尊嚴與安全,有幾人願以台獨和十四億中國人搞得水火不容?

基於這樣的思維,本文以為,兩岸共同政治基礎應當是:「定錨中華民國/共構和平競合」。

或有人認為,此議未必能長久,但這卻可能是當下使情勢不再無底線惡化的唯一途徑。亦即,從「目的論」走向「過程論」。

若借用流行的新聞用語,此一共同政治基礎有兩個主要思考:一、脫鉤難。二、兩岸去風險化。

脫鉤就是台獨,就是一刀兩斷,這是兩岸不可能辦到的。中共當然視台獨為水火不容,賴清德也正忙著去除「務實台獨工作者/台獨金孫」的政治黥面。兩岸不脫「鉤」,這個「鉤」就是中華民國與中華民國憲法

去風險化,就是用中華民國「鉤」住兩岸。台灣不搞台獨,給中共去風險;中共維持中華民國,給台灣去風險。

如此就可「定錨中華民國/共構和平發展」。也就不必妄求「移植入陸融合」,只須「守住中華民國隔岸融合」即可。

如何建立此一和平競合兩岸共同政治基礎?路徑在回復「九二共識/一中各表」。

九二共識原本就曾被稱作「兩岸共同政治基礎」,甚至被稱作「兩岸定海神針」。後來因中共為打壓蔡英文政府,壓制了「一中各表」,九二共識遂在台灣成為政治詛咒

但由於「九二共識」存有「一中各表」,因此仍應是「定錨中華民國/共構和平競合」的依托。又因九二共識可謂毀於中共的壓制一中各表」,則若欲回復九二共識,亦理應由中共回復九二共識的完整面貌

中共應當透過某種形態重申,海基會的「第八方案」(一中各表是九二共識原始組成元素,以此交由賴清德及民進黨作出回應。民進黨若接受了此一闡釋,即表示願在「一中各表」下與對岸恢復互動;但若繼續反對包含海基會第八方案九二共識,即表示其反對一中各表,主張台獨。

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已成測驗是否台獨的度量衡工具。就此攤牌,雙方把話說清楚了,各自的責任也就一清二楚了。

如果中華民國有路可走,還有誰來寵愛「台獨金孫」?














柯 欲比民調的三多算計


2023-10-01 06:09  聯合報/ 鄭紹成/文化大學國貿系副教授(台北市)


明年總統大選若是今天投票,依各家民調最新數據,勝選者絕對是賴清德。但這也會是又一位相對「多數」的少數支持率當選人,因為在野主要參選人選票加總有可能超過賴清德。也因此,藍白合議題才會被熱議。

首先,柯文哲想衝高民意支持率成為總統當選人,但依據民調也可看出近半年來其努力未果缺乏獨立當選之實力。柯在沒有當選可能,卻仍繼續參選、拉低在野當選機率的情勢下,獨立參選到底結果就是讓「民進黨繼續執政」;唯若可「衝高民眾黨政黨票增加民眾黨不分區委員席次」,柯的一人黨就獲得充足的生存養分,四年後徐圖下次大選,此為柯參選最基本「勝算」之一。

其次,若柯參選的目標只為民眾黨的不分區委員,而不在乎其掛在口中的「聯合政府理念,那「藍白合」就無可能。但隨投票日期接近,可看出柯絕對不只有「爭取民眾黨立法委員席次」的參選目標而已,預期民眾黨能在部會職位有所著墨,就是其最近一周針對藍白合發言的言外深意

第三,柯體認民眾黨缺乏充沛從政黨員,初期倡議聯合政府」看來雄圖壯志,其實是不得不為政治妥協語言。因此,柯近來頻對藍白合發言,也代表其內心急迫感困獸之鬥,從內部會議「這是哪門子合作」、公開發言「藍白一定合」、發言人直接拋出「藍白合用民調決勝,輸者退選」,在在都表示柯體認其無獨立勝選的可能,但又不甘於未來只能當一個陽春黨主席,帶著幾個黨籍立委開黨團會議,指點台灣江山。

第四,柯對於藍白合的頻頻表態,有甚多柯的支持者也在網路表示「侯柯配就寧可投賴清德」,因而藍白合選票無法一加一大於二實屬必然。若柯真當主帥,當選後該黨真有充足的執政黨員嗎?柯粉心知肚明。畢竟國民黨仍有地方執政優勢眾多從政黨員,至少在政黨輪替後,不必浪費眾多「高薪實習生」的學習成本

孫子兵法: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無算乎!柯文哲的藍白合困獸之鬥,強調「政治理念合」與不是「政治分贓,反面解釋就是柯喊話談判的真實內心世界:「希望國民黨有所退讓,民眾黨能在部會首長席位多有斬獲。」也顯示柯內心算計的目標,歸根究柢就是三多:「黨籍委員多、從政官員多、未來勝選機會才會多。」因而,以民調論誰出線之議,擁有眾多地方資源和縣市長的國民黨豈會苟同?藍白是否會合?如何合?就看國民黨高層如何面對了!

















韓 可擔第三方公正民調


2023-10-01 06:09  聯合報/ 陳長文/中華民國資深選民(台北市)



民進黨執政七年多,貪腐弊案疑雲重重、進口蛋、錯誤能源政策、台電鉅額虧損連連、兩岸交流失靈,在野只要整合就會贏,但到底如何整合,還是很難取得共識。國民黨家大業大不當副手,郭台銘積極爭取連署總統提名,柯文哲堅持整合以「民調」為基準。筆者以為,整合心服口服」是重中之重,如果民調高的一方卻只能當副的,選票恐怕很難轉移;郭的角色也應一併列入「民調整合」中。

民國九十三年(二○○四年)連宋配,民調低的連戰為正,民調高的宋楚瑜禮讓當副手,結果因「兩顆子彈懸案輸給陳水扁。歷史無法驗證的是,當年若是「宋連配」,陳水扁是否還能「出奇勝選?其實選舉(二○二四)落敗沒有關係,重要的是不要讓支持者心中留下遺憾與問號,那會是負責操盤手(特別是在野最大黨國民黨)的歷史責任

民調整合」某種程度代表的是正當性,以及讓被整合方心服口服的理由。連宋系出同源,挺宋者要支持連戰比較容易,藍、白基本上是不同族群,要把柯文哲的選票轉移給侯友宜(或郭台銘),卻不以民調為基準,如何讓柯粉或郭粉埋單?如果民眾黨或郭先生的支持者因此不願出門投票,在野立委選情也都會受到不利的影響。

事實上,柯辦拋出的並非「民調低的當副手」,而是「民調低的退選」,這有重大意義的差別。副總統沒有實權,而行政院長已經於民國八十六年(一九九七年)李總統任內修憲演變成「總統的幕僚長」,如果侯友宜民調低,大可先回任新北市長,待任滿後再接受挑戰;若是柯文哲民調低,那麼讓民眾黨成為國會各黨不過半的「關鍵少數」,其影響力也遠大於副總統一職。

但「民調整合」最大問題是到底要根據那一份民調,更重要的是誰擔得起柯辦口中的「第三方公正民調」?這也是整合,乃至於棄保的困境之一。目前檯面上柯、侯領先的民調都有,郭台銘也在積極爭取選票中,筆者相信親綠陣營也會做出與事實未必相符民調,讓在野難以整合

因此,這位舉辦「第三方公正民調」的人士,某種程度就是發起「政黨輪替大聯盟」的公道伯,既要有分量,又要在立場上受各方信任。左思右想,筆者認為韓國瑜前市長,是不做第二人想的人選,如果有在野那一方說「不信任韓國瑜」,那就是把韓粉拒之門外,大概也就不用選了。

早在民國一一○年(二○二一年),筆者在聯合報提出「藍白合 誰帶頭衝鋒?」概念,這不是什麼真知灼見,而是用刪去法之後,「民調整合」是唯一可能的方式。離明年一月選舉已經快要進入倒數一百天黃金時期,藍白和(合)萬萬不可變成「藍白拖或夾腳拖」(引自黑白集)!



陳立恆/供應鏈重新連結台灣與德語世界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陳立恆/供應鏈重新連結台灣與德語世界
◆  廖元豪/「Moving 異能」帶來的驚喜
◆  葉銀華/台灣淨零排放的距離
◆  魏國彥/大屯火山會再爆發嗎?
◆  洪蘭/沒本事治國 只好用騙的
◆  辛翠玲/北與南:全球南方的興起與應對
◆  闕志克/電子系統業半導體化的隱憂








陳立恆/供應鏈重新連結台灣與德語世界


2023-10-01 06:26  聯合報/ 陳立恆(作者為亞太文化創意產業協會創會理事長)


九十年前的南京,在兵荒馬亂戰火裡,朱家驊博士創建中德文化協會,為當時兩國之間的貿易與軍事往來提供許多運作斡旋;九十年後的台灣,在風雨飄搖混沌中,先進們接下了協會的薪傳,其後更擴制成為中德文化經濟協會,繼續凝聚產商學研民間力量,為台灣與德語區國家共謀靈活多元經濟文化交流而努力。

今年十月廿七日協會九十周年紀念,我們即將舉辦一場國際座談會,空前邀集了現任及歷任德國駐台代表、德國經濟處處長、奧地利駐台代表、瑞士商務處處長等重要德語區駐台官員,當然還有許多本土產商學研界重要夥伴一起探討國際供應鏈發展趨勢與各方的合作契機

選擇供應鏈成為九十周年的主題,肇因於台灣與德語區國家一樣,皆屬於全球重要產業供應鏈中隱形冠軍企業最精最密國家之列,然而在全球化重組後疫情時代,我們同樣或多或少的受到地緣政治波及,以中美角力的重災區台灣為例,全年一至七月外銷累計大減十六點九%從去年第三季起算,台灣出口已經連續十一月呈現衰退,今年 GDP 成長率應該無法「保二」,雖然有官員學者表示因為前年基期過高,今年的數據只是回歸正常,可是景氣下行出口受限是不爭的事實,也是台灣所有大小工商團體都想要擺脫的困境。

另一方面,歐洲也是飽受俄烏戰爭的拖累,通膨高漲德國今年首季 GDP 季減少○點三%,加上去年第四季經濟呈現萎縮,這意味著這座歐洲經濟火車頭已經跌入連兩季負成長的「技術性衰退」,其實從民國一一一年(二○二二年)底到現在,德國經濟情勢尚未迎來真正的好轉,甚至有人擔心德國將再次陷入民國八十七年(一九九八年)歐洲病夫Sick Man of Europe)的危機當中,再加上今年九月的慕尼黑車展上,面對中國車企的強勢來襲,我相信無論台灣、德國還是其他德語區國家都需要積極尋求另一種增長模式,讓我們這些地位關鍵卻相對弱勢經濟體得以在大國對峙地緣政治中繼續守成創新

而在關鍵弱勢增長模式中,吾以為供應鏈中的風險管控夥伴關係至關重要,畢竟全球經濟的運行正是著無數供應鏈的血氧輸送,因此最近出台了許多關於供應鏈方面的收緊情勢,例如,德國新生效的《供應鏈法》、美國「關鍵供應鏈檢討」計畫、歐盟「開放性戰略自主」等關於國際供應鏈行為準則,對於台灣與德語區國家的企業而言,都是一場政治與生意的權衡之下重塑競爭格局的全新挑戰。

誠然,這世界上的供應鏈目前都繞不開中美兩國的博弈話題,君不見無論提高關稅還是出口制裁,任何一個政策上的改變都可能造成相關產業供應鏈上的人仰馬翻,所以如何在詭譎多變政治風險建立互補可靠又環環相扣夥伴關係,讓供應鏈上既能保持血氧充足暢通無阻,又能發揮出一加一大於二的協作效力,相信這是台灣與德語區國家及其企業都有興趣一起集思廣益共同研究探索機遇場合,更希望我們藉由對於國際供應鏈思考碰撞重新連結台灣與德語區國家之間的共同志趣互惠利益與未來發展,也許在日益艱難的海峽與南向之外,我們得以看見一個更遼闊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