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1日 星期五

經濟/民粹猛獸出柙 川普的最大罩門

.聯合報社論..川普狂潮來襲,政府須注意兩岸和亞太變數
.聯合報黑白集.老藍男補位黃志芳
.經濟日報社論.民粹猛獸出柙 川普的最大罩門






經濟/民粹猛獸出柙 川普的最大罩門


2016-11-11 03:05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川普當選美國總統,對全球的經貿、外交、軍事和民主秩序而言,都投下了一個超級震撼彈。 圖/美聯社


當被認為「望之不似人君」的共和黨候選人川普確定勝出,成為美國第58任總統之後,眾人急忙開始研究川普總統可能的執政風格及路數。部分專家學者從他強調要團結不同族群、信仰的美國民眾,也聲明將採取友善的態度、公平的原則與國際社會交往,以不屈從的態度,再度實現美國夢等勝選感言,解讀川普「準總統」正學著當人君,並研判各界無須像選前般擔心暴衝的川普,會為美國及全球帶來巨大風險。
無論此一認知調整是各界對選情看走眼的集體療癒,還是川普老謀深算,早就已預想過勝出後的姿態轉換,都無法改變美國社會已處於兩極化與分裂的現實。那些選戰中被激發、深植於普羅大眾的民粹思維,不會因選舉底定而沉寂,反而可能會就此得到更大的鼓舞。
川普喚起的美國民粹巨獸看似明確,實則樣貌模糊。歷史學者柯爾索(G. Gerstle)指出,就美國民主發展史來看,民粹主義者(populist)的核心思維可大分為二:一是以族群民族主義(racial nationalism)為主,一是奉公民民族主義(civic nationalism)為價值。前者基於種族差異,言行較極端,但自美國社會愈發多元化後,此類民粹便較無發展空間;後者則以反階級剝削為號召,言行相對溫和與理性,寄望透過民意集結發聲,取得應有的公平對待。
在本次選舉中,川普善用傳統美國菁英政治與既得利益集團長期忽略草根民意的情況,既喚起久違的族群式民粹,又強化金融海嘯後大肆崛起的公民式民粹。從川普在失業率高於全國平均的賓州、俄亥俄州、佛羅里達等地都擊敗希拉蕊,並以痛斥新興國家搶奪美國民眾工作等訴求,獲取藍領白人族群的高支持度可知,他成功的利用這兩股民粹力量,圓了自己的總統夢。
但隨著大選落幕,川普必須體認到就算其為了維繫競選承諾而不再簽署自由貿易協定等措施,也未必能中止就業機會的流失。
因為,若美國不再參與雙邊機制的合作,其全球經濟體系主導者的地位將弱化,既衝擊好不容易達到的全球經濟秩序維護與形塑、區域經濟整合等自由貿易進程,也無助於與不守規則的國家談判。
其次,本次選舉中,黑人民眾與白人警察間的衝突,以及對信仰伊斯蘭教民眾的質疑等問題層出不窮,突顯美國頗自豪的「民族熔爐」恐已屬假象。
若川普延續競選政見中的激進移民政策,並以強烈手段對付境內非法移民,將引發更多社會不安與衝突,也可能讓國際恐怖主義再度興起。更何況,移民確實能為美國帶來豐沛與多元的人力資源,有助提升其經濟競爭力,進而帶動經濟成長。因此,如果川普為了安撫支持者而一味地阻擋移民,經濟上的損失已可想見,遑論拉抬經濟救失業。
至於對外關係方面,更是川普總統最難轉彎的一環。只因他的競選政策充滿了過去門羅主義自掃門前雪,以及貿易保護主義的色彩,暗示將會把心力放在國內事務上。
然而,就美國目前涉入全球政治、經濟、軍事事務甚深的情況來看,要隻手解決不公平貿易,維護美國境內的安全等問題,還是得要敞開心胸與各國對談才行。挾民意自重的強勢態度,只能在國內橫行,若要同步讓各國就範,必然會遭遇阻礙。
要言之,川普煽動族群式民粹及公民式民粹,且將19世紀末以來「美國優先」(America First)的主張,重新包裝成「讓美國再度偉大」(Make America Great Again)的願景等兩者相聯結之戰略,成功入主白宮。但選戰激情過後,太陽照常升起後的下一步呢?是要繼續餵食這兩股民粹力量,讓美國社會更加動盪與對立、國際間紛擾不斷,還是以包容謙虛的態度,建立起國家元首的信任感,積極贏得國內外的敬重,當個貨真價實的美國總統?關鍵就在於迎合或背離民粹力量程度的拿捏。

聯合/老藍男補位黃志芳


2016-11-11 03:05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外貿協會董事長梁國新將接任我駐新加坡代表。 本報資料照片


駐新加坡代表人事一波三折,先前黃志芳遭拒之謎仍然未解,如今終於敲定由貿協董事長梁國新出使。這是「老藍男補位法」,儘管綠營人士感到不悅,但梁國新至少是新加坡接受的人選。
梁國新曾任經濟部政次,嚴格而論,並不符合外長李大維所稱的「技術官僚」出身。但他是經貿專業,倒無可置疑。新加坡對於經貿專業的信賴,可能勝過對「國王人馬」的愛好。
原本內定駐星的江春男,八月間因為酒駕而橫生變故。九月總統改派新南向辦公室主任黃志芳出使,十月間卻傳出他回任總統府十二等秘書;以黃志芳曾任外交部長的資歷,駐星遭拒頗不尋常。據了解,這與當年黃志芳涉及巴紐案曾在新加坡訴訟追討金紀玖等人侵吞款有關,因歷經官司,故覺不宜。
新加坡接受梁國新而婉謝黃志芳,對民進黨而言,當然是一件不愉快的事。但是,此事也真切反映了民進黨政府在外交上的眼高手低。民進黨行事一向喜歡強硬衝撞,這用來對付國內的軟弱對手,或許可以得心應手。但在外交場域,講究的是圓滑、手腕與信任,倚靠的是長期的沉潛經營,這顯然不是民進黨的長項。
也因此,蔡政府最後終需靠「老藍男」來解圍,其實是綠營必須吞下去的硬塊,否則就得好好自己培養外交人才。
派一個駐星代表就耗掉大半年,說明國家治理不是簡單的事。我們更好奇的是,新南向辦公室究竟誰在主導,黃志芳如今所事何事?

聯合/川普狂潮來襲,政府須注意兩岸和亞太變數


2016-11-11 03:05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美國大選出爐,由共和黨的川普獲勝。 美聯社


狂人川普當選美國總統,不僅吹皺美國一池春水,也打亂全球的權力秩序與價值結構。就我們所處的亞洲而言,最緊張的,莫過於日韓等美國在亞洲的傳統盟友,紛紛要求儘早訪問華府,以探詢川普外交政策的虛實。對兩岸而言,川普若放棄TPP及「亞洲再平衡」政策,美國制約中國的戰略即失其主軸;台灣如何面對變局,也應及早因應。
川普是企業家出身,他素無政治歷練,更缺少外交實務經驗,這顯示其外交政策將跳脫傳統大國政治及權力平衡的框架,回到以美國利益為中心的原點。如果他就任後的思維沒有太大變化,他主政下的美國將不再犧牲自身經濟利益來拉攏盟國,也不會耗費鉅資來扮演世界警察的角色,在海外的軍事觸角也將大幅縮減,美國的國際角色將不再像過去那麼活躍與積極。
以過去的經驗來看,美國總統在競選時的言論未必代表其上台後的立場,川普既不熟悉外交事務,官僚體系將會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但無論如何,以川普個人主義色彩濃厚、妥協性極低的本質,投射在國際事務上,他主政後的美國外交政策可能產生三種質變:
首先,從積極擴張主義到「新孤立主義」:川普一直認為,美國二○○一年後在伊拉克、阿富汗、敘利亞以至南海到處介入插旗,這種擴張主義使美國耗費龐大的軍力及資源,國家未蒙其利,反受其害。依此邏輯,未來美國將更專注於國內經濟的發展,而不再積極介入全球事務。這種新孤立主義論調,雖有助緩和美中兩國在南海的對峙,但也可能使美國卻步的亞太地區出現新變數和新空間,讓中國的「大國崛起」夢進一步推進。
其次,從全球秩序優先到「美國經濟優先」:川普認為,美國為了抗衡中國主導的RCEP,要犧牲國內市場來換取主導TPP,這將讓廉價商品大量進入美國市場,讓美國經濟蒙受重大損失。他主張,美國將放棄TPP的區域結盟路線,轉而強調美國經濟優先,並對不公平貿易國家課以高關稅。這種新貿易保護主義,可能引發美國和其他國家的經濟衝突。
第三,是從不對等關係到「對等同盟」關係:川普認為,美國為了協助日韓圍堵中國和北韓的威脅,而在亞太駐紮大量美軍,讓美國負擔龐大的軍事費用;今後美國將強調更對等的同盟關係,要求日韓負擔更多的軍費。如果雙方就軍事負擔談不攏的話,美日和美韓的軍事同盟關係勢必受到動搖。至於在北韓問題上,川普將改變歐巴馬的「戰略耐心」,主張以美朝對話來解決北韓核問題,這也將牽動東北亞的戰略格局。
川普新孤立主義對亞太新秩序的可能影響,可從兩方面觀察。首先,在美中關係方面:川普不再延續「亞洲再平衡」政策,可減緩美中在南海的對抗,有助於中國推動RCEP及一帶一路政策。一旦美中關係趨於緩和,台灣過去扮演抗衡中國大陸的角色將逐漸式微,這將使兩岸關係變得失衡。一旦台灣失去美國強而有力的後盾,要如何對大陸進行冷對抗?其次,在美日關係方面,二○○九年美國宣布「重返亞洲」後,日本一馬當先加入圍堵行列,在東海及南海與中共相抗。未來美國勢力若逐漸從亞太消退,勢將使日本頓失所依,這是安倍的噩夢。
民進黨執政後,在戰略上改變「親美、和中、友日」的平衡政策,改以拉攏美日來對抗中國大陸;在經貿上則一面倒地選擇加入TPP,棄RCEP於不顧。但川普狂潮帶來的變化,將打亂蔡政府的如意算盤,美國若不在亞洲扮演積極角色,民進黨的「聯美抗中」政策將無枝可棲。TPP若胎死腹中,蔡政府的經貿政策也將出現偌大缺口。
面對這些重大變數,蔡政府不能只是消極觀望川普的動向,而要採取積極的因應對策,以維護台灣的利益。

酷經濟/中位數薪資資料 透露發展困境

.漲不動產稅率 漸進不能暴衝
.提升觀光 何不結合民間宗教
.酷經濟/中位數薪資資料 透露發展困境
.美國財政癱瘓 日子不遠了
.川普總統 氣候變遷不是騙局
.政治素人 掀百姓悶鍋  任潔/退休教師(屏縣恆春)
.美言加持 掩飾不了經濟衰落
.2016代表字大選/51字3箴言 字字民眾感受







酷經濟/中位數薪資資料 透露發展困境


2016-11-11 03:10聯合報   林建甫

主計總處7日首度公布我國工業及服務業每人每月薪資中位數為4萬853元。 本報系資料照片


為了更貼近人民感受,主計總處首度公布薪資中位數的統計資料,去年月薪資中位數為四○八五三元(含經常性與非經常性薪資),經常性薪資為三三四三四元。
中位數與平均數一樣,都是資料特性的某種代表。在資料分布大致左右對稱時,中位數與平均數會很接近。但若資料分布不對稱時,平均數容易受到少數極端值的影響。過去公布的資料,就是因為高薪極端值因素,數據未能反應多數民眾感受,因而為人所詬病。薪資平均數會被有錢人拉高,中位數則不會。
雖然中位數可以排除極端值的影響,但單看一個數據仍不足以代表整體薪資的情況,更好方式是將兩個數做比對,可以更貼切的觀察到台灣薪資全貌。
去年薪資中位數為四○八五三元,平均數為四八四九○元,平均數高過中位數七六三七元。換句話說,有超過一半的民眾,薪資水準在平均數之下,顯示我國薪資正在向低薪集中。
歷史趨勢觀察來看,二○○九年至一五年薪資中位數,占平均數的比例分別為八十五.七一%、八十五.一一%、八十五.四一%、八十四.七四%、八十四.五九%、八十四.五八%及八十四.二五%,兩者的差距一直擴大,代表「高薪族群薪資成長的幅度大於低薪族群」。從成長率來看,也指出台灣薪資分配正在惡化,中位數年成長率二○一○年至一五年平均為二.○七%,而同一期間平均數的年成長率為二.三七%,平均數成長速度高於中位數,薪資分布正在加速惡化。
從部門別來看,工業的薪資中位數約占平均數約八十八%至九○%間,而服務業界於八十%至八十四%間,然而其實工業與服務業兩部門薪資水準相去不遠,但服務業薪資分配不均的情況高於工業。
另外,○七年經常性薪資占總薪資比重為八十六.○四%,一四年降至八十一.八四%,則是凸顯薪資結構的轉變,愈來愈多業主傾向用低薪高獎的方式,來激勵員工提振業績。
綜上所述,很明確指出台灣薪資結構,不僅陷入動能不足困境,更令人擔心的是薪資分配不均惡化,將會加深社會對立氣氛。近幾年來,「萬物都漲、只有薪水不漲」氛圍,已經引發許多社會問題。
台灣是小型開放經濟,過去依重高科技、製造業的出口,創造經濟奇蹟。然面對全球貿易衰退、保護主義、區域經濟整合及目不暇給的創新趨勢,台灣需要新作為才能突圍。

美國財政癱瘓 日子不遠了


2016-11-11 03:10聯合報  徐仁輝/世新大學教授(台北市)

在全世界投資人驚恐下,川普黑天鵝效應讓投資人擔憂,川普美國利益至上與反自由貿易的主張,將讓國際經濟充滿不可預測的風險。此外,美國人可能也應擔心,川普的減稅與廢除健保加徵保費政見,將迫使聯邦政府離財政癱瘓的日子不遠了!
著名的漫畫卡通辛普森家庭十六年前即預言,川普總統造成的財政破產。
川普選前主張,降低公司所得稅與個人所得稅,如何降低的細節尚未可知,但選後勢必要兌現競選諾言,此舉必將導致預算赤字加大,財政惡化加速。
回顧美國自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在國內推動各項社會安全與醫療照護制度,國際上肩負世界警察角色任務,致聯邦政府長年入不敷出。自一九四八到二○一六年,聯邦預算赤字占GDP比平均為二.一%。金融風暴更讓二○○九年赤字達GDP的十%,並連續四年赤字金額超過一兆美元;近四年雖有降低,今年預估仍有GDP的三.二%之赤字。聯邦政府多年預算赤字,累積的未償還債務超過十八兆美元,剛好等於美國全年的GDP。
美國國會預算局早在二○一二年即警告行政部門,依照聯邦政府目前的舉債速度,四分之一世紀後,即二○三七年聯邦政府累積未償債務將達到GDP二倍。
聯邦政府支出,大致分為四大類:債務利息支出、非利息的政務支出與醫療照護支出,各約占十%的GDP,社會安全支出約占六%,合計支出占GDP為卅六%;而收入僅有十八%,因此赤字亦高達十八%。支出中成長最快的,是債務利息支出,從目前的二%成長至十%;債息支出排擠了其他各項政務支出,包括國防、經濟發展與教育等,因此美國未來確實也無力再扮演世界警察了。
當一個政府的年度預算中,有將近三成支出是必須支付過去累積的債務利息,下一代的美國納稅人從政府手中獲得的公共服務,是明顯少於他們的納稅負擔。又美國公債近三成是外國投資者持有,利息是付給外國的債權人,財富的外流讓美國後代子孫更貧窮了。
老年化時代,政府醫療照護支出只有不斷的成長,如國會預算局的預估,到二○三七年該支出占GDP比將成長一倍。川普選前討好選民要廢除歐巴馬提高保費的政策,可預見的是,選民未來也不可能接受比歐巴馬健保更差的醫療照護;在支出不減、保費不增的情況下,只有加重政府財政負擔,擴大預算赤字。
川普的減稅政策,勢必加速債務的累積,讓國會預算局的預測狀況提早到臨,到時聯邦政府預算,可自由裁量的空間幾乎等於零,形同財政癱瘓。我們真的不樂見聯邦財政走入此死胡同,對國際經濟皆會是負數。希望美國選民與參眾兩院議員,能夠認清財政惡化的嚴重性,視川普的減稅與不加保費政見僅是選舉花招就好,不要過度認真。

川普總統 氣候變遷不是騙局


2016-11-11 03:10聯合報  華健/海洋大學輪機系副教授(基隆市)

美國前副總統高爾選前為柯林頓站台時說,若川普當選,將帶來「氣候災難」。因為川普競選時大聲疾呼:氣候變遷是個騙局。
就在巴黎協定生效之前,李奧納多狄卡皮歐演的紀錄片「洪水來臨前」免費公開上演。「洪」片趕在美國總統大選前推出,要對選情造成衝擊的意圖很明顯:若在乎你的環境,就好好把握這最後機會,選對的總統。
這部電影在高爾的「不願面對的真相」十年後推出。前後兩部電影都著眼於告訴世人,在人類驅使下使用化石燃料,所造成的排放將整個地球推向無以復加的負面改變。「洪」片記錄李奧納多曾以一個虛心學生自居,向高爾請教地球暖化。高爾當時告訴他說,這是人類所面對最重大的危機。當時廿出頭的李奧納多和許多人一樣,完全不知道高爾在說些什麼。還好,李奧納多接下來很認真的學習。
環境議題原本就乏味,引不起興趣,更遑論遙遠又抽象的氣候議題。李奧納多在片中承認,推銷氣候議題實在很難。他每次和人談起氣候變遷,都不被理睬。實際上,儘管當年高爾以「不」片進行全球巡迴演講,推動環保、減碳獲頒諾貝爾和平獎,然十年過後,極端氣候在世界各地已成常態,大氣二氧化碳排放也高到破表,而我們也仍持續仰賴化石燃料難以自拔。
「洪」片費時三年,從世界各地記錄下氣候變遷對全球的衝擊,從殘敗的雨林、淹沒的城市、滅頂的島國、融化的冰川、瀕危的動物,到垂死的珊瑚礁。
要能真的有效對抗氣候變遷,最難的是,這將需要克服人性,且還得對抗我們自己以犧牲將來,滿足眼前的慣性。不同於「不」片的高教授上課,「洪」片以李同學聽課,呈現出較虛心的態度,目的大概是讓它看起來,充滿感情與人性,好打動人心,讓人們對氣候議題有感,進而願意幫忙一起解決問題。
片中李同學和印度環保人士娜蓮對談,李奧納多被迫面對,可能會讓任何美國人都很不舒服的事實。娜蓮在片中說:美國耗掉的能源可以在地球當中鑿出個洞。
此關鍵的一幕,逮到了富裕國家許多活躍人士,向來心中潛藏著的矛盾和虛偽。李奧納多承認說:我們得實踐我們說的那套大道理,並改變我們的生活型態。但他也說:我敢說這可能不會發生。高爾的「不」片似乎傾向歸因於人類整體的問題,「洪」片則相當程度,承認了美國的重大罪過與該負起的責任。
但願「洪」片能喚起世人接收氣候警訊,願意深入反省自己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以及未來在生活當中讓地球負擔輕一些,可以做的改變。
也但願川普剛選完有空,有機會也看看「洪」片,消遣消遣。

蘇蘅/為何美國媒體和民調大挫敗?

.蘇蘅/為何美國媒體和民調大挫敗?
.黃介正/美選後三大兵推想定
.馬凱/自由化,毋寧死?
.洪蘭/當虎媽的孩子長大後
.趙春山/「馬習會」一周年感言
.王健壯/全世界都正面臨威瑪時刻
.周行一/大學多嗎? 多元計程車方案的啟發








蘇蘅/為何美國媒體和民調大挫敗?


2016-11-11 00:02聯合報  蘇蘅

美國總統大選,主流媒體和絕大多數民調都失準。(法新社)

「十一月驚奇」終於發生,美國主流媒體和絕大多數民調都被打臉,原因何在?
這次主要報紙有五十七家支持希拉蕊.柯林頓入主白宮,力挺川普的只有兩家。即使選後,「紐約客」雜誌仍以藍色川普面孔和「美國悲劇」作為封面,認為川普將把美國帶進本土化、威權主義、厭女症及種族主義的新時代。紐約時報曾稱川普是史上政黨最糟糕的提名人,紐時選後分析,仍認為川普當選將撕裂美國,無情衝擊長久民主價值。顯示主流媒體仍不服氣。
但「財富」雜誌批評,設在東部繁華都會的主流媒體,根本不太接觸中西部郊區的廣大川普支持者,這些選民聽到片面之言,把全部希望放在川普身上。主流媒體既不聆聽,也不關心這群選民,才全盤皆輸。
「破裂」(Cracked)雜誌的編輯也說,如果你不住在小鎮,就無從知道這群人如何艱辛;他們因生活困苦,遠離都市,也認為選柯林頓無法改變現狀。
川普崛起另一因素,是二千年以來出現的「媒體兩極化」。最近美國學者研究發現,民眾在五個議題中,對貿易自由化和移民政策的看法最南轅北轍;媒體兩極化造成觀眾只選擇自己想看的媒體,拒絕接觸非我族類媒體。
例如川普支持者完全不看紐時和華郵,只看網路報InfoWars和 Breitbart News。前者長期批評歐巴馬政策,後者的負責人巴農並成為川普後期競選團隊新執行長。巴農曾被彭博社批評為全美國最危險的政治運作者,但他以「強烈反體制」為號召,成功打贏選戰。
社群網站也是川普支持者最常聚集所在。這群選民瀏覽他們相信的網站,分享其他川普支持者的「真實」經驗,相互取暖。保守派政治評論家Glenn Beck或Morning Joe的網路廣播,也是最常收聽的節目。女神卡卡支持柯林頓一點都沒影響力,因為他們不可能過那種日子。
這次大多數民調預測選舉失靈,也和測不到川普支持者有關。
紐時、哈芬頓郵報選前全部看好柯林頓,另一被喻為最準的538民調網站,選前一天以七十一%看好柯林頓當選,但立刻翻盤。538網站選後自我反省,認為民調失靈原因很複雜,極可能是選情激烈,統計誤差太小;也可能和有選民把種族及性別歧視心態藏在背後,和民調說「未決定」有關;選舉人團制度也誇大民調的失準。
民調都失準嗎?也不盡然。洛杉磯時報和南加大合作(USC Dornsife/LA Times)的「破曉(Daybreak)民調」,進行三千人網路持續追蹤,不但詢問投票意向,也關心選民價值觀和重視議題;選前就一路預測川普當選,在支持柯林頓的加州飽受批評。
破曉民調前測時,即發現川普支持者比較激情,也更想投票。過程中不但發現低教育的白人女性支持川普大有人在,也看到白人勞動階層男性不敢表態,「沉默螺旋」現象,讓主事者設計複雜的加權模式,選後證明最符合選舉結果。川普在低教育白人女性大勝超過廿個百分點,即是一例。
這次主流媒體太過依賴民調,造成判斷失準,已遭狠狠打臉。蓋洛普去年十月就宣布不做美國大選,著名的皮優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也表態不參加賽馬式民調。蓋洛普說,因為挑戰太多,如果失去正確性,民調名聲可能毀於一旦。如今不幸言中。
選情難測,純粹做電話民調,風險太大。矽谷一些公司也嘗試結合大數據及社群網站資訊做選情分析,雖然還不成熟,可能也是大勢所趨。
(作者為政大新聞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