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12日 星期日

經濟/薪資所得費用扣除的三點建議

.聯合報社論..川普回到一中,蔡英文不能回到九二?
.聯合報黑白集.菸田間的憤怒
.經濟日報社論.薪資所得費用扣除的三點建議








經濟/薪資所得費用扣除的三點建議


2017-02-12 01:52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現行所得稅法關於薪資所得之計算,僅允許定額扣除,而不許薪資所得者於該年度的必要費用超過法定扣除額時,得以列舉或其他方式減除,引發法學教授和另案訴訟的承審法官聲請釋憲,大法官日前作成第745號解釋,認為此一法條「不符憲法第7條平等權保障之意旨,財政部應於二年內,檢討修正所得稅法相關規定」,影響廣泛,財政部已著手研議修正方向。
所得稅法所定十類個人所得中,執行業務所得與薪資所得均屬個人提供勞務所得。執行業務所得准許收入減除房租或折舊、器材設備之折舊及修理費、旅費,或藥品、材料等成本、雇用人員薪資及其他直接必要費用,減除之後才作為課稅所得;而薪資所得則無成本費用扣除,只有依物價指數調整之薪資所得特別扣除額(目前為12.8萬元),明顯有差別待遇;且薪資所得的計算以單一額度扣除一體適用於全部薪資者,未考量薪資高低間之費用差異,過於簡化,對於因工作必要須支出顯然較高費用者,產生不利的差別待遇,以致有違量能課稅原則。
因此,屬於執行業務者的演藝人員或醫生、建築師等將受雇於人的收入,也乾脆申報為執行業務所得以減輕稅負,而國稅局傾向將之歸類於薪資所得,卻忽略直接必要之相關費用成本無法扣除之事實,乃有知名演藝人員屢屢為此興訟卻都敗訴,直到此次聲請釋憲才有扭轉,顯示法官一改過去只挺稅捐機關,不挺納稅人的立場,可說具有重大指標意義。
不可否認的是,所得稅法以薪資所得「特別」扣除額名義彌補不平,係基於一般薪資所得者在相關費用舉證上受到無記帳或留存憑證的限制,以及考量降低稽徵成本,確實照顧了多數的薪資所得者,釋憲文並未否定特別扣除額的存在價值,只是要求財政部對於類似執行業務、高薪資又須支出較高費用者,應當給予列舉必要相關費用成本的公平機會,也就是增加薪資所得者核實扣除費用的第二項選擇。
由此可見,釋憲的衝擊可大可小,是否目前540萬戶的薪資所得者都會受到影響,就看財政部對於「第二項選擇」未來修法的方向而定。薪資所得者未來要拿出超過12.8萬元的費用證據才能受惠,但未必獲得稅捐機關認可,因此徵納雙方將來極可能為了微不足道的費用爭訟不已。我們建議財政部參考近年來隨著標準扣除額不斷提高,以致於採用列舉扣除額的件數與金額下降的事實,第一步就是先「提高」目前的薪資特別扣除額度,讓大多數(至少九成以上)的薪資所得者自動受惠,不必嘗試蒐集充滿不確定性的費用憑證,即可疏減訟源,對徵納雙方的衝擊即可大減。
其次,增加核實列舉法,讓數目不多的類似執行業務且高薪者,能和其他各類所得有適用費用成本扣除的平等機會,參考所得稅法諸多查核準則有關成本、費用金額或比率的上限規定,由納稅人自負合理性、相關性、必要性、真實性等舉證責任。
財政部也不妨思考釋憲文理由書最後一段所留下的伏筆:「應併通盤檢討現行法令有關不同所得之歸類及各類所得之計算方式是否合理、得減除之成本及直接必要費用(含項目及額度)是否過於寬泛、各職業別適用之不同費用標準是否應有最高總額限制,尤其各項租稅優惠措施是否過於浮濫」換句話說,財政部應該通盤檢討其他類別所得的成本、費用扣除之合理性、是否設定上限、減少浮濫的優惠措施,如此不但可以縮小差別待遇,甚至維持稅收或增加稅收,讓租稅法制更為公平合理。


聯合/菸田間的憤怒


2017-02-12 02:00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立委陳明文(中)今天到嘉義縣中埔鄉,參加菸葉收成影像紀錄活動,邀請菸農拍照時多數菸農不理他,鄉長李碧菁(右)、農會總幹事李碧雲(左)陪同拍照留念。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記者卜敏正/攝影


由於台灣菸酒公司停止保價收購,台灣各地的菸葉種植今年陸續走入歷史。民進黨立委陳明文參加嘉義中埔菸農的最後收成時,興沖沖招呼農友合影,卻遭到菸農悍拒並吐槽:「沒拿菸草桿打他就不錯了」,「他當菸產協進會理事長,卻叫我們不要種菸,這樣對嗎?」
從主流觀點看,公賣局停止保價收購,政府要求農民停種菸草,當然是「政治正確」,也是「社會意識正確」。但對陳明文而言,他既要過理事長的癮,又要消滅菸農,卻還要樂不可支地拍照炫耀個人勛績,自然惹火農民。也因此,他挨農白眼,只能說是自取其辱。
今天台灣菸酒公司還在產製各種香菸,台灣也還在大量進口外國香菸供癮君子消費;甚至還有國外菸商直接登台設廠生產,直接在台銷售,藉此省下關稅負擔。從這些現象看,廢菸田便顯得「順序不正確」。試想,政府一方面對跨國菸商無技可施,甚至對其投資設廠極盡迎合;一方面要求國內菸農禁種,卻又無法對其出路提出可行之計,兩相對照,這豈非媚外而苛內?
當「反菸」已成趨勢,台灣菸田走入歷史,是遲早的命運。但是,當「分享經濟」蔚為潮流,政府對電子商務開放遲緩,對Uber也只有重罰一招,其高明何在?菸業應該轉型,但民眾卻看不到政府迎接新產業的準備,這才是最大的問題。
不要菸田,也不要Uber,反映了只會「說不」的政府在新舊經濟中兩頭落空。

聯合/川普回到一中,蔡英文不能回到九二?


2017-02-12 02:05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美國總統川普(左)美東時間9日晚間與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右)通電話,這是川普上任後第一次「川習熱線」,川普在電話中表示會尊重美國的一中政策,川、習兩人也邀請對方到彼此國家訪問。 美聯社



川普終於給習近平打了電話,說他尊重一中政策。西方媒體有的說川普率先眨了眼睛,有人說川普低了頭,但川習通話最起碼的成果是:川普拆除了可能引爆美中台三方關係的炸藥引信。
美中關係是全球如今最重大的雙邊關係,這點無人能懷疑。正當外交圈子與國際媒體正在狐疑:川普是否要讓習近平繼續坐冷板凳時,「川習通話」卻驀然上演。而且,兩人通話的前提是,川普必須先承認一中政策。
從白宮發出的聲明看,川普的用詞是「尊重」(honor),意思是川普會「尊敬」一中政策;然而,這跟「奉行」(adhere to),甚至「遵循」(abide by),都仍有語意上的差距。中共新華社發出的新聞稿,則是使用「奉行」,雙方對此竟也選擇了「各自表述」。
這必然是雙方折衝的結果:川普不能脫離、逸出「一中」之外,而習近平亦不強求川普回到歐巴馬等前任總統皆「信守」(commit to)一中的水位上。無論如何,川普至少首次明確步上了「一中」的軌道,這使得他在去年十二月「川蔡通話」後受訪表示未必要遵行一中政策所製造的信任危機,暫時化解。
不過,美中關係目前只是往前,卻非撥雲見日。在中國不斷崛起與美國欲振乏力的大背景下,佈在兩國前方的依然是荊棘與暗礁。至少,在台灣、南海、經貿與朝鮮半島等四個範疇上,仍舊存在雙方可能的困難與齟齬。
首當其衝的,正是台灣。如果川普的「尊重」,意味著他對北京依然未盡滿意,他不無可能交給台灣一份外交厚禮。譬如,開放國務院高層官員訪台,或准許我高層官員訪問華府。而歐巴馬離任前已簽署了國防授權法案,川普完全可以依據該法,派遣美國高級現役將領與國防部高官訪台,這些都勢必進一步衝擊美中關係。
其次是南海。國務卿提勒森在其任命的聽證會上,將中共在南海的造島行動描述成如同俄羅斯入侵克里米亞的併吞行動,且認定這個惡果是美國過去姑息所致,他還談過要封鎖中共的幾個島礁。未來,川普若在南海採取比歐巴馬時代更強硬的行動,並不令人意外。
第三則是經貿議題。這次通話中,習近平與川普都提及兩國作為「合作夥伴」,可以在經貿與投資等項目合作。然而,川普的競選神話,主要就建構在妖魔化中國為竊走美國人工作的小偷國家之上,他必須兌現他的承諾。或許他未必真的會將關稅提高到四十五%,但調升稅負可能無法避免。
第四是朝鮮半島的核武問題。川普若仍執意在韓國部署薩德飛彈防禦系統,美中可能再陷入冷淡甚至敵對的關係。
只看到雙方發出之聲明的台北,恐怕難以體會,川普上任後的這三周,作為「一中政策」的攸關方,台灣利益曾被赤裸裸地切割交易。川習通話前,美中勢必進行了多次外交斡旋,不難想像,其過程勢必驚心動魄!
川普去年那一席未必要遵循「一中政策」的說法,實際上是要換取中國在貿易、朝核等議題上的利益。如今,白宮聲明中的「尊重」, 究竟是川普聽取建言而作出調整,或是他收取戰利品後掩人耳目的姿態?不管前者或後者,其實都不宜高興太早。
無論如何,從川普在「川蔡通話」時的傲慢自大,到「川習通話」時的溫和謙沖,蔡英文應可更深刻地領悟:試圖搬動一頭大象,極可能的結果是被大象踩傷。
英國金融時報一時誤報說,川普向習近平表明尊重一九九二年的「政治方程式」,亦即「九二共識」;這並非事實,也殊為可惜。二○○八年馬英九當選,胡錦濤即在熱線上向小布希闡明在一中各表基礎上恢復協商的意願,自此開創史上最美好的三方關係。很顯然,「九二共識」仍應是習近平、川普與蔡英文共同追尋的政治方案。

星期透視/川習通話後 美中破冰 台灣安心?

.台灣最佳地位…美中日的樞紐
.星期透視/川習通話後 美中破冰 台灣安心?
.義霸—最最邪惡的惡霸
.讓救國團重生 有3條路可走
.名家縱論/誰來改革不是小事
.客語扎根 台三線客庄更浪漫
.政府放任老丙建開發濫 一旦遇強震…
.遇震災謠言 網友要克制
.網路倫理 需要加強
.讀不讀特教班 父母兩難
.畫中有話/強身趁年輕 莫待終老時








星期透視/川習通話後 美中破冰 台灣安心?


2017-02-12 01:13 聯合報  趙建民/文化大學社科院院長


美國總統川普終於和大陸領導人習近平通上話,根據白宮發布訊息,川普在習的要求下,表示「尊重我們的一中政策」,觀察家多以為川普在幕僚的開示下,了解到中美關係的利害所在,因而改變先前對「一中」的搖擺,台灣應可寬心!
筆者以為,決定美國對華政策的首要因素,是國際結構。過去一段時間,川普對「一中」的反覆,並非川普個人狂妄性格使然,而是對新國際現實的折射,若然,新的競爭型中美關係即將降臨,利益相關者必須嚴陣以待。
二次大戰以來,美國對華政策出現兩次重大折轉,起因都是國際結構的重構。
第一次變化,在七○年代初,由於美蘇對抗尖銳化,為了利用中蘇共矛盾,美國將原來對大陸的圍堵政策,改以「低盪」和解代之,此一戰略調整終導致美中建交。為了削弱蘇共勢力,一再對中讓步,除接受斷交、廢約、撤軍的建交三條件外,還提出對台極端不利的八一七公報,試圖抵銷由國會主導的台灣關係法對台的安全承諾,甚至幫助解放軍提升作戰能力。
新的政策建立在一種極度特殊而脆弱的兩岸現況之上:美國一方面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唯一合法的政府,但卻堅持三公報所指稱的,是模糊的一中;另一方面,美國不承認中華民國,但卻透過法律保障台灣安全,對台軍售,進而提出六項保證。
必須了解的是,在聯中制蘇大戰略下,台灣是華府決策者不得不面對的「問題」,行政部門避之唯恐不及。
然而,第三波民主化風潮,吹垮了蘇東集團,中國大陸天安門民主化運動,似乎也印證中國可能是下一波受衝擊的社會主義國家,加上台灣民主化進展,迫使美國在九○年代初期,第二次調整兩岸政策。新政策受到中國戰略牽制明顯下降,但隨大陸經濟成長,經濟牽制開始浮現。
調整後的美國兩岸政策,體現更多的自主性,雖維持模糊的「一中政策」,但台灣元素增加,公開表達「一中政策」包括三公報和台灣關係法,檢討對台政策,突破對台軍售設限,允許李總統訪美,面對解放軍武力威嚇,提出「戰略模糊」政策,但在陳水扁總統推動台獨綱領後,將「戰略模糊」改為不武不獨的兩岸現況論述。
過去經驗證明,每當國際結構出現重大變化,美國對華政策必將因應調整,但不論中共是平衡蘇共的棋子,或在後冷戰的對中交流,中國都是美國全球霸權下的戰略夥伴,雙邊關係以合作為主。但當前國際格局是,大陸已經在經濟、金融及區域安全領域,挑戰美國霸權,美國改變政策勢在必行,新政策必然出現更多的不確定性和折衝交易色彩。
一九七二年美國推新政策時,大陸GDP剛突破千億美元,占當時美國GDP的十二分之一;廿年後,再度調整政策時,大陸GDP增長四倍,但也只是美國六兆三千億的零頭;但去年大陸GDP達美國七成,若以購買力計算,則超越美國。川普一再強調「美國優先」,其實表達許多美國人對維持霸權的期待和憂慮,據報目前在華府訪問的日相安倍,將提出龐大經濟合作方案,印證了對川普優先發展經濟的體認。
面臨空前的國際結構變化,未來的中美關係,更多的將是對霸權的爭奪;這次川習通話,美方稱川普是應習近平的要求,對美國「一中」政策表示「尊重」,雙方並將在許多重大問題上展開協商,未來美國是否「信守」一中,川普似乎預留伏筆,台灣能安穩嗎?

名家縱論/誰來改革不是小事


2017-02-12 00:22 聯合報  蘇永欽(政治大學講座教授、司法院前副院長)


蔡總統執政不到九個月,展現的改革決心與魄力,可說有目共睹。改革除了凝聚民意外,確實需要有堅強的領導意志,就民意而言,儘管反對的聲音不斷,但挾著國人對新人新政的強烈期待,到目前為止也還不算太差。比較大的問題,還是推動改革的組織和程序,誰來負責改革工作的哪一部分,絕對不是小事。
新的決策模式已經很清楚,行政院主管或可監督的凡百庶政,由總統擇其要者每周在府內開執政決策協調會議,超越行政院範圍的,比如司法院主管的司法改革,考試院主管的公務員體制改革,則由總統或指定副總統召開國事會議,並總是先期在府裡設置籌備委員會(司改)或改革委員會(年金改革)。決策既定,憲法上的主管機關,包括行政院、司法院和考試院,都成了執行機關。到目前為止,可能真的是望治殷切,各界對幾個所謂重中之重的改革,都把討論焦點放在政策內容上,對於這個新決策模式,好像不以為異。
但無論從憲法或已經行之有年的實務來看,這些作法都令人駭異,因為明顯違反了憲法的分權。分權的目的一在制衡防弊,一在功能最適。它是對狹義民主的節制,也是廣義民主的核心。壞了分權,也就壞了民主,當我們驚嘆於改革的強大效益時,可能已經流失了許多更重要的價值,其弊害長期一定會顯現,而且後患無窮。
在立法院和大法官被提名人的詢答過程中,有觸及行政院決策的問題,許宗力院長當時好像有相當保留,認為以修憲為宜。我倒是覺得依大法官的第五二○號解釋,以民主選舉和政黨政治為理據,這樣的決策模式最多只需要在細節上改善,問題還沒大到要修憲的程度。
真正有問題的,是涉及超越選舉與政黨的司法和文官體制時,憲法的分權要求。考試院主管文官體制的維護,包括選任、保障、獎懲等全部的法制事項,和一部分的執行事項。涉及公務員退休的年金問題,從法制到執行都是由超出政黨的考試院掌理,明定於憲法和增修條文。司法院掌理司法體制的法制雖未見於憲法,但大法官循第三號解釋先例做成第一七五號解釋,把這三個憲法規定必須超然獨立的機關在法制權上早已拉齊,不能把第五二○號解釋類推適用於這幾個院,道理其實非常清楚。大法官不是不知道,即使這些涉及憲政基礎的體制問題最好能超越政黨政治和選票考量去做決策,但最終仍不能擺脫民主政治多數決的要求,由代表民意的立法院做最後的決定,因此三院真正享有的權力,就是取代行政院的一般法案提案權,並先於立法院提出代表專業、反映長程體制理性觀點的完整法案,因此不像其他問題可以通過黨政協商在立法院之前即做成決策,而刻意採「先專業再民意」的決策模式,讓民眾可以面對無關政黨考量的法案去思考,由立法院的朝野政黨去反映民意做成最後決定。
蔡總統的新決策模式雖也有委員會和所謂的國是會議,但都無法避免憲法所要防止的「在總統下」對這些獨立決策造成的嚴重斲傷。司法院和考試院在這個模式下都失去了主導的空間,如果連最後控制的機會都被用汙名化的政治攻勢壓制,這兩權真的可以關門了。
我沒有為五權體制辯護的意思,也許兩院過於消極,咎由自取。但即使在老蔣總統的時代,都知道用人事行政局奪考試院的權需要修憲,現在真的可以用這樣民粹的方式規避憲法嗎?總統府發言人或許又會說,我這是過時的觀念,只要有選票的民意作基礎,什麼都可以放手去做。很抱歉,我還是期許改革者展現更多對民主憲政的耐心,讓我們看到,不需要違憲,改革也可以成功,這恐怕是我們現在真正可以說服對岸民眾的地方。
(作者為政治大學講座教授、司法院前副院長)




義霸—最最邪惡的惡霸


2017-02-12 00:57 聯合報  黎建南/自由作家(高雄市)


稱雄一方者謂之霸,共產黨當年與國民黨爭天下時,每占領一地即開始清算鬥爭,通常是先糾集惡霸鬥善霸。毛說:善霸比惡霸更邪惡,因惡霸惡名在外容易處置,善霸控制財源牟利遠大於惡霸,卻以一小部分行善贏得善名,避人耳目更形邪惡。這是毛為強奪富豪財產硬拗的理由,但也非全無道理。台灣幾件重大黑心油事件,主事者案發前不都有善士之名嗎?
美國有些非營利組織,打著行善之名,善於宣傳募款,表面做廣為人知的善行,暗裡則是組織成員搞不為人知的揮霍報銷。去年三月十八日方祖涵在名人堂專欄所寫「非營利組織的現形記」文章有詳細描述,台灣是否有此類善霸組織,不予置評。
善霸是誘人捐出財產,願者上鉤,還不會主動攻擊無辜;另有一種假藉正義之名,高舉公義之旗,將人鬥得身敗名裂、破產抄家,恐怕是比善霸、惡霸更邪惡的「義霸」了。
新聞頻道的政論節目,打著追公義追是非追真相,來賓個個正義凜然、評東論西。有的確有證據言之有物,有的則信口開河嘩眾取寵,等真相大白是烏龍後,沒人道歉反省,有的是繼續爆另一個「捕風捉影」的料。節目製作要的是收視及廣告,來賓圖的是虛名與出席費,搞得社會是非不明,亂象叢生,但他們還稱不上義霸,只能算是拿著正義招牌的媒體混混。
相對於善霸社團組織化,台灣目前是義霸政府機關化,政府機關捍衛公益及公義乃天職,但也要遵守法律、信守承諾。財政部一再宣示「公權力不介入彰銀經營權」,但民國一○三年,財政部卻是以市場派手法,委由中大型券商辦理股東會委託書徵求,用以爭奪彰銀經營權。入主彰銀後,隨即將股務代理機構換成該券商。
為準備今年的彰銀董監改選,去年除先行接洽委託書通路商支持外,上月廿三日,藉著農曆年前乏人注意時,責成公股代表董事同意該券商終止股務代理合約,其目的在讓該券商代為徵求股東委託書,以便再次防堵台新爭奪彰銀的經營權,如此規避法律之脫法手段,不但使政府誠信、法律威信蕩然無存,即使是舉為人民爭權亦不應如此。
財政部爭奪彰銀經營權之手法,是規避法律玩脫法;而「不當黨產處理委員會」就更高明了。
他們打著「轉型正義」旗號,先訂立可以為所欲為,毫不考慮憲法精神的法規,請問讀法律的蔡英文總統及顧立雄主委,民主法治國家中有那一個有類似的法規呢?
執政黨不但在立法上讓「黨產會」自己權力無限大,作法上則是處理對象無限牽連,處理手法霸道,黨營事業不問其歷史背景、資金結構,一律抄查;救國團、婦聯會不問其歷史使命、時代任務,一概以國民黨歛財幫凶視之。竟然只一紙公文就要凍結人家存款,不准提領。
前總統馬英九昨天也舉美國法官接連裁定暫停川普總統違反憲法的禁令為例,呼籲蔡政府清查黨產應回歸司法,否則冤冤相報將永無止盡。讓我們繼續看下去,大喊轉型正義的蔡政府,是否成就了古今中外空前未有的政府機關型義霸。

劉克襄/85歲的美麗人生

.劉克襄/85歲的美麗人生
.趙春山/川普終究回到「一中政策」的軌道
.王正方/亞洲.矽谷是啥東西?
.嚴震生/安哥拉總統能否全身而退?
.葉銀華/改革如何照顧到人民?
.黃介正/美中台軍方與亞太形勢
.周行一/大學的未來?
.陳冲/由新台幣看立委的眼界與格局








劉克襄/85歲的美麗人生


2017-02-12 01:50 聯合報  劉克襄(自然生態作家)


日前,母親參加台中醫院舉辦的長照課程。每周一次的內容,既有唱歌、遊戲,也有講故事和繪畫。但八、九十歲的老人家學習遲緩,精神不濟和打瞌睡情形屢見不鮮。母親很擔心,自己聽唱能力跟不上,出現類似窘狀,以往極端排斥這種活動。
只是居家久了,單調而無聊,加上我們的鼓勵,她勉為其難去了一次。怎知,只這回就有了轉機。透過專業人士導引,她變得興致昂然。上過一堂後,每星期都在等待上課到來。一大早便坐著輪椅,在看護推送下,提前抵達教室。
只可惜,六堂課很快就結束。詢問院方,竟因沒有接下來的經費,不知何時會再開班。唯母親念念不忘上課情形,尤其是繪畫課,最有成就感。其他人無法畫完一張圖,她不只構圖精彩,還能表述完整,被老師稱許不停。有此鼓勵,母親躍躍欲試,在家裡隨便取一支筆和白紙,都想畫圖。這一意外美術課,讓她回想起小時學美術的快樂。
看到母親不斷喃唸,我跟妹妹協商,買了一組粉筆、著色簿和圖畫紙,還有毛筆墨水。有了這些文具,母親不再閒坐看電視,或者聽股票,轉而經常習字臨帖,還有繪畫。但她沒用過著色簿,每天都用鉛筆在畫紙打草稿,再用粉筆上色,完成一幅作品。晚上我回去共餐時,她便喜滋滋地取出來展示,一邊分享作畫動機。
我也很興奮又期待,每次去探看前都在揣想,不知今天她會完成什麼樣的畫作。看到我喜滋滋的形容,她也很興奮。經常都在想,接下要畫什麼較有意思的畫,可以跟我討論。
起先,她以家裡牆壁的掛圖臨摹,父親的學生李轂摩有幾幅畫作懸掛在客廳,她便看著素描。等畫完了,開始找大型月曆和雜誌上的水果和地景。其次,若是跟台中相關風物,因為有長年生活經驗,樂趣更高。
玉山、柳川、阿里山和台中公園等大景,她都認真地彩繪完成。動物也是她最喜歡的主題,諸如孔雀、梅花鹿。連我寫的街貓,還有鯨魚,她都取來作畫。而我最喜歡她的水果畫作,充滿簡單而豐富的色彩。但不論哪類主題,每一張都讓我覺得,母親完成了一個夢想和心願,雖然身心不便,再也到不了遠方。因為一張圖案的完成,她彷彿剛剛去那兒體驗,快樂地旅行回來。
母親這樣一天一張,勤奮地畫下去,我還萌生想法,說不定有天要幫她辦個畫展,跟大家分享她的快樂和美術的天分。當然,最重要的是母親有了繪畫後,生活出現寄託。認真作畫,往往忘了諸多病痛和許多生活不快。
平常,她固定兩三星期要到醫院看病。醫生發現近月來,母親變得快樂許多,而且充滿想要努力生活的正面力量。探問下,得知母親的快樂源自繪畫,更覺得不可思議,也紛紛跟她索畫。有人想要看她的畫作,媽媽愈加高興。最近我也取得一些木框,準備將母親的畫作裱好,讓她當作禮物,或許可送給看病醫生。
從母親身上,我獲得諸多啟發,提早學到不少未來老去時,合該為自己準備的生活器物。希望屆時也能有一畫架陪伴,跟母親一樣,看到眼前喜愛事物,快樂地寫生寫意,渾然忘記老死之將至。
(作者為自然生態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