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31日 星期四

經濟日報社論/外人投資減少及過度集中化的警訊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87856/web/ 

◆  聯合報社論/綠能企業近親繁殖,國土賤賣賤租是元凶
◆  聯合報黑白集/侯友宜不必再奉陪
◆  經濟日報社論/外人投資減少及過度集中化的警訊





經濟日報社論/外人投資減少及過度集中化的警訊


2023-08-31 00:35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以購買力平價計算的GDP總值,目前我國位居全球第17名。但根據聯合國「2022年世界投資報告」,我國直接外人投資的全球占比,在2021年位居全球45名。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總統參選人柯文哲日前接受媒體訪問時談到外資跑光,且歐盟「一些人」向他表示,對台投資都延到明年1月以後。經濟部則反駁,2016年後,僑外資投資台灣已超過新台幣2兆元,且歐洲指標外商皆持續投資台灣。兩種說法完全相反,因而看總體投資數據比較準確。

以歷年僑外資投資占台灣GDP的比例進行比較,較能公允探討台灣對僑外資吸引力趨勢變化。在扁(2000-2007)、馬(2008- 2015)、蔡(2016-2022)政府執政的這三段期間,此比例的平均值分別為1.98%、1.14%及1.39% 。由於蔡政府表現勝過馬政府,因而柯文哲所謂外資跑光是誇大其詞。不過,馬總統開始執政時,就面臨全球金融風暴,而緊接著又遭遇歐豬國債危機,因而時運不濟是其落後主因。

相對於我國的經濟實力,近來對外資的吸引力不如其他國家,且我國資金明顯外流至他國投資。以購買力平價計算的GDP總值,目前我國位居全球第17名。但根據聯合國「2022年世界投資報告」,我國直接外人投資的全球占比,在2021年位居全球45名,且在2017至2021年間,其值介於0.21%到0.63%,五年平均0.44%。相對地,我國對外投資的全球占比,在2021年時位居全球第25名,且在2017至2021年間,其值介於0.59%到1.92%,五年平均1.15%。

觀察近來直接外人投資金額,可以探討外資是否心存觀望,而以其投資產業分布情況,可以探討對我國資源分配產生的影響。今年1到 7月投審會對僑外資投資的核准件數為1,321件,核准金額為2,055億元,較去年同期減少29.3%;這反映柯文哲所談,有些外資可能觀望到總統選舉之後再行決斷。而在所有核准件數中,前十大投資案占總核准金額六成以上。檢討這十大投資案,可以發現下列三個問題:

首先,最大的投資案為新加坡商星展銀行增資520億元,以併購花旗銀行在台的消金業務。與此類似的是日商東京海上集團為避免其全資子公司新安東京海上產險破產,而進行二次分別為40.1億元及20.1億元的增資案。以上三個投資案占總核准金額的28.2%,但實際上只在進行「補破網」。

其次,德商允能投資292.3億元、荷蘭商海能投資81.2億元,以及丹麥商沃旭投資60億元;這三項投資占總核准金額的21.1%,是反映歐洲商在綠電的投資。投審會強調,今年僑外投資較去年減少的主因是綠能投資減少;而政府今年的離岸風電政策,除由過去的躉售購買改為競價標售外,也增加了國產化比例的要求,因而造成綠能投資減少。

最後,美光預計投資131.4億元,占總核准金額的6.4%。美光投資可以享受「台版晶片法」的租稅優惠。與此相關的另一案例,是荷蘭商ASML去年宣告擬在台北林口投資300億元。該案在8月29日通過投審會的審議。

上述重大外人投資案顯示,其投資主要集中在綠電與半導體。而這也與國內廠商的投資趨勢類似;我國固定資本投資在製造業的比例,由2017年的43.8%增加到2021年的48.8%,而增加的部分主要來自綠電與半導體。此種投資趨勢導引下列三個結果,值得政府注意:首先,不同產業間成長差異擴大,因而增加我國將資源放在同一個籃子的風險。其次,相對於其他產業,綠電與半導體的生產方式較資本密集,因而產生的就業效果有限。最後,相對於其他產業,綠電與半導體產業從業人員所需的知識較先進、培育時間也較長,因而獲得較高薪資報酬,從而擴大國人所得分配的不均。











聯合報黑白集/侯友宜不必再奉陪


2023-08-31 00:51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國民黨總統參選人侯友宜。聯合報系資料照片/記者陳正興攝影


郭台銘宣布參選後,奇蹟並未發生,他民調依然墊底,只是讓賴清德的領先地位愈發鞏固。根據美麗島電子報的調查,四腳督的話,侯友宜和柯文哲殺平在一成七上下,柯文哲受到郭台銘的帶衰還比較多。

這兩天有人放話,說「在野三人組」終於要「喝咖啡」了,時間就在昨天中元節。但這一天啥事也沒發生,侯友宜說他沒接到通知。事實上,多少次在關公、媽祖面前同台,都刻意擦身而過了,哪需要特別挑中元來相會?說什麼「好兄弟」,還不是要求別人退讓罷了。

往前一天,柯文哲和郭台銘倒是在北市計程車工會的普渡會上,有廿秒的交會。讀秒式的寒暄,是柯P風格,打個照面、握個手、一聲掰掰,立馬走人。四年前被放過鴿子,今年又被遺忘於金門的山盟海誓,柯文哲選擇速戰速決毫不留戀。郭董則還依依不捨,說希望擇吉再共飲奶茶等,有夠勾勾纏。

嘴巴談整合、行動卻撕裂,喊邀喝咖啡、卻突然變奶茶;這些大戲,民眾已經膩到不行,再演下去就是自討沒趣。說實在,沒過足戲癮的是郭台銘,侯、柯都還扛著政黨招牌,兩人能陪著這種企業家斜槓的業餘人士一直玩下去嗎?選戰就算打不贏,總不能連尊嚴都不顧吧!

侯友宜在郭家門口站過三回而沒人應門,也算仁至義盡。接下來,就不必再奉陪了!















聯合報社論/綠能企業近親繁殖,國土賤賣賤租是元凶


2023-08-31 00:49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國民黨立委王鴻薇記者會,揭發包括新竹小英之友會副秘書長古盛煇與行政院前政務委員鄭永金家族聯手炒作綠電,從2016年到2019年成立9間綠能公司,成立時資本額僅5萬到10萬,幾年轉眼變數億元,套錢手法如出一轍。記者屈彥辰/攝影


國民黨立委王鴻薇再揭綠營綠能企業鍊金術,指「新竹小英之友會」副秘書長古盛煇與「棄藍投綠」的鄭永金家族聯手炒作綠電,計成立九家綠能公司,短短兩三年資本額即從十萬元暴增為數億元,獲利驚人。儘管相關人士均駁斥指控不實,但古盛煇涉及台南光電弊案已遭調查,而鄭永金之子鄭朝瀚的「天衝能源」取得七股光電案早已轉手獲利數億了結,都坐實「綠電賺飽」的說法。

從新系大老賴勁麟的雲豹能源成立十八家綠能公司,到力暘總裁古盛煇和鄭永金家族聯手成立九家綠能公司,可以看出台灣綠能產業的「近親繁殖」模式。正因為這個新興產業油水太多,基於「通吃」原則,必須設立許多子公司才足以包山包海地攔下所有肥水,同時便於切割轉售。力暘旗下的五家「天」字輩子公司資本額皆原僅十萬元,短短三年即搖身變成六至十二億元;鄭朝瀚創立的三家「天」字輩子公司,資本額則在一年內即從一百萬增為七至十三億元。這是民進黨執政的「綠色奇蹟」,卻只有親綠的綠能企業得以專享。

古盛煇雖非政壇人物,卻因身為「新竹小英之友會」副秘書長,曾被聘為行政院顧問。更讓人嘖嘖稱奇的是,他主持的力暘能源和聚點投資都設在新竹市西大路,與民進黨新竹市黨部同址。鄭永金曾任新竹縣長,多年前棄藍投綠,曾獲蔡政府提名出任台灣省諮議會議長,地方關係橫跨藍綠。

更值得注意的是,鄭永金之子鄭朝瀚在二○一九年五月成立「天輔能源」公司;同年八月,旋即再成立天衝、天蓬、天禽三家子公司。不可思議的是,就在當月,「天衝」即取得台糖公司在台南七股的光電設施標案,土地面積達九十六公頃,裝置容量九十八MW,合約長達廿年。剛剛成立的公司,即獲得這麼大的標案,可能是天下掉下來的禮物嗎?更耐人尋味的是,次年二月,中興電工即宣布認購天輔能源一四○○萬股的股票,成交金額近五億元。鄭朝瀚前天辯稱,他已在那年四月離開天輔,一副綠能暴利與他無關之狀;事實上,他短短半年已五億元入袋,這還不夠肥嗎?

從雲豹的十八家綠能公司,到古盛煇與鄭永金聯手的所謂「九天玄女」,人們除了看到綠能產業的近親繁殖,更看到其中難以想像的暴利。台灣綠能企業如雨後春筍般冒出,集中在二○一九及二○二○年間。當時,蔡政府眼看綠能發電占比廿%的目標嚴重落後,因而大肆開放利用農漁土地種電,知道箇中美味的金主無不競相投入,才有這波洶湧的綠能投資潮。由於其中涉及大量的土地租售轉用,且須透過特殊管道取得台電的饋線,除了地方綠蟑螂,還要靠有頭有臉的政治人物居間穿梭媒介,才會有賴勁麟、鄭永金、古盛煇這類人物出現。

正因為蔡政府發展綠能飢不擇食,遂引來各路逐臭之夫競相投入。仔細觀察,其中除了綠能建設利益,台電須以高價收購綠電,台糖則大量釋出土地供設置綠電設施,國有財產署也四處清理土地公告標租,台鹽甚至成立綠能公司當起仲介,幫公部門及太陽能商牽線,甚至向民眾圈地轉售圖利。土地的賤租賤賣,才是墊高綠能業者暴利的主因。

在「一切為綠能」的政策下,國有土地被不斷釋出賤租,許多民間土地遭到低價強取。近年,台灣北從香山濕地,南至七股大潮溝、將軍廢棄鹽田、枋寮新開村,都發生了綠能開發商與居民的衝突。綠能掛帥,肥了政商,卻犧牲了國土和農漁民。



長者還要被「巴頭」多久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87856/web/ 

◆  長者還要被「巴頭」多久
◆  比起買武器 投資教育更要緊
◆  職場AI革命 破除心魔找方向
◆  醫學中心評分的荒謬
◆  能源轉型 何苦自限風、光
◆  蔣萬安上海行 國民黨突破點
◆  颱風假起訖應更明確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長者還要被「巴頭」多久


2023-08-31 00:58  聯合報/ 程仁宏/消基會名譽董事長、文化大學教授(台北市)
針對達一定年齡的被照顧者申請家庭看護移工得否免除巴氏量表評估,或採其他簡便可行的認定方式,勞動部會廣蒐各界意見、凝聚共識。本報資料照片


國民黨總統參選人侯友宜提出社福政見,八十歲以上長者不需巴氏量表,可直接申請看護移工。勞動部說「有待商榷」,但會持續檢討申請相關條件;而衛福部回應僅負責評估,但不反對放寬。勞動部與衛福部知道民間疾苦嗎?巴氏量表是「好表」嗎?「有待商榷」還要商榷多久?多少長者有迫切需要,卻被「巴個頭」,求助無門?

筆者任職監察委員期間曾接獲民眾陳情,謂家中八十八歲父親,雙腳無力,走路、洗澡均不甚方便,又不想到老人照護機構,於是雇用本國籍居家照顧服務員,卻發生離職又找不到人的窘境;想申請外籍看護,又不符合巴氏量表的標準,有時長輩獨自在家無人看顧,家人又不得不上班,整天提心吊膽。有鑑於我國於八十二年成為「高齡化社會」,一○一年底老年人口達到二六○萬人,占總人口十一點一五%,人口老化加劇,凸顯老人健康與社會照顧的重要性,於是筆者商請楊美鈴委員、李炳南委員共同調查。

調查發現:自九十二年取得照顧服務員結業證明書者計九萬八九一八人,訓練後留任於照顧服務產業的比率僅廿二%,從事居家服務工作者才七五○四人,而依衛福部當時推估至一○六年八十歲以上社區老人失能人口數高達卅二萬八三一一人,足徵我國照顧服務員人數明顯不足。

是以,我們在調查後,立即函請衛福部及勞動部檢討外籍看護工之申請標準,並積極調整國人照顧服務員之勞動條件,以充實我國照護人力,實踐在地老化的目標。後續勞動部表示會再放寬外籍看護工資格,凡年滿八十五歲,只要有不能自行洗澡、穿衣服或大小便等「輕度」失能的長者也可申請。

俗話說「六十歲一年不如一年,七十歲一季不如一季,八十歲一月不如一月」;隨著年紀增長,老化速度也愈來愈快,老化最嚴重的問題是肌少和骨鬆,老人跌倒骨折,一躺下就無法站起來,生活無法自理成為長照對象。

目前我國的老年人口數已經超過四百萬人,八十歲以上長者不需巴氏量表,可直接申請看護移工,是民眾迫切需要的好政策。民眾也想要知道,同樣身為總統參選人的賴清德、柯文哲及郭台銘,你們贊成及支持這個政見嗎?能否從善如流推出讓民眾有感的政策?











比起買武器 投資教育更要緊


2023-08-31 01:04  聯合報/ 魏世昌/工程師(宜蘭市)
113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籌編完成,國防總體預算加上基金與特別預算,將達到6068億元,創歷史新高。 聯合報系資料照


行政院會近日通過一一三年度總預算案,歲出、歲入編列雙創新高,其中國防支出整體規模高達六○六八億元,再創新紀錄。若以我國去年名目GDP計算,明年度國防經費支出規模已接近GDP的三%(約六千八百億元)。

別小看了GDP的三%,這將是老百姓沉重的負擔。從國際比較來看,世界前十五大軍事強國(以國防經費為基準)的國防費平均值也只有GDP的二點四%,超過三%的國家只有美國、俄羅斯及中東的阿拉伯與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中國大陸的國防經費只占其GDP的二%。

我們實在不是一個有錢的國家,現在政府負債甚多,財政缺口大,尤其我國的租稅負擔率與其他國家相比還屬偏低,政府減稅的可能性低。

此外,軍購還會排擠經常支出,因為政府預算有限,國防支出一旦增加,會排擠其他經常性支出,譬如影響教育經費,福利政策也可能延緩落實。如此會造成一個國家資源分配的不均,影響一國長期的經濟發展,殷鑑不遠的蘇聯及北韓足供我們借鏡。

如果我國可以省下每年斥資數千億的武器購買預算,這筆巨額軍費開支可為台灣做很多有意義的事。例如增加教育經費,可以提高教師待遇,保障教師權益,學校校長不必擔心資源不足而影響教育品質。以往公立高中幾乎沒有能力增加的實驗室設備,與國中、國小常常沒有著落的圖書經費,相信可以獲得一定改善。

最好的國防利器應該是教育,希望政府知道,在培育人才上的投資永遠是有意義的;這不僅是教育問題,更攸關國家未來的生產力及競爭力。












職場AI革命 破除心魔找方向


2023-08-31 01:01  聯合報/ 許志明/世新大學新聞學系助理教授(新北市)
歐美許多新聞媒體使用AI的研究大多顯示,AI確實可以提高新聞工作的效率、質量和資源,並增加競爭力。 路透


大學快開學了,相信許多大眾傳播相關科系學生,開學後都會問老師兩個問題:一、記者工作會被AI搶走嗎?二、媒體可出現AI生成內容嗎?國內外很多傳播學者認為,記者的工作不會由AI完全取代;但也有國外媒體高層預言,AI恐將嚴重威脅媒體從業人員現有工作。另一方面,AI帶來的巨大衝擊和影響,同樣也為國內許多上班族帶來焦慮和恐懼。

我問了微軟Bing和ChatGPT聊天機器人:「你會取代記者的工作嗎?」他們的回答是:「我可能會取代一些簡單、重複、基礎、數據驅動的新聞工作,但我不太可能取代一些複雜、創新、高級的新聞工作,也不太可能適應多變化、模糊、挑戰的新聞工作環境和條件」。同時它也強調:「與其說我是來取代記者的,不如說我是來幫助記者的!」

歐美許多新聞媒體使用AI的研究大多顯示,AI確實可以提高新聞工作的效率、質量和資源,並增加競爭力。但它也帶來一些隱憂,包括新聞工作者對使用AI缺乏知識或技能,以及AI數據來源的可信度、偏見和用戶資料保護權的侵犯等。英國BBC及加拿大公視CBC都已訂出比較明確的AI使用準則,包括使用AI生成內容前須經內部審查確有其必要性,並且應向大眾充分揭露。此外,美國的紐約時報、法國的法新社和中國的人民日報,也都相繼提出「人工智慧倫理準則」。但在實務上,若媒體把AI生成內容的規範門檻定得太高,是否會產生實施的矛盾與難度?

首先,何謂「使用AI生成內容」?沒有明確定義。記者寫的新聞文稿若有「部分」來自AI自動生成;編輯若參考、改寫、使用AI自動生成標題,需事先報備並向大眾揭露嗎?如果他們沒有事先報備會受到懲處嗎?如果要受到懲處,是違反那一條員工工作規則?這些實務運作上可能產生的狀況,恐怕仍待進一步釐清。

再來,媒體真的不宜使用AI生成內容嗎?AI機器人能夠根據新聞事件,在幾秒鐘內產生示意圖,既快速且較為契合個別新聞情境。不過,因為AI自動生成畫面有「以假亂真」可能性,因此目前媒體或傳播學界,對於如何使用仍然抱持極為審慎的態度。但如果能夠做到明確標示「AI生成示意畫面」,並且做好新聞製播的相關防範措施,AI生成內容其實並非洪水猛獸。

如果說,「AI焦慮」是來自於對AI功能的過度期待與想像,並且擔憂自己來不及學習;「AI恐懼」則多來自於對AI產品的不了解,並且相信它會極度擾亂現存的秩序和規則。其實高科技產品本來就是兩面刃,當它帶來革命性的創新與便利時,自然也有暫時性破壞的可能性。使用者必須做好心理建設,「AI有可能搶走我的工作,但我也可以利用AI強化自己的專業能力」。AI時代的來臨與衝擊將是無法迴避的,套句廣告詞:「你遲早要面對AI的,為何不現在就面對?」












醫學中心評分的荒謬


2023-08-31 00:56  聯合報/ 張勳慶/文字工作者(新北市)


媒體報導有醫學中心對內要求在Google上衝刺評價,對到院民眾都「視病猶親」,請求在點評上能打上高分。

網路按讚如今幾乎成為全民運動,但何以就連醫學中心應秉持的醫學專業都甘拜下風,除了健保體制下人潮就是錢潮的商機外,就是個人主觀意志在網路極大化和簡單化下,發展出各取所需的「指頭行銷」,這是種分分秒秒都在進行的選舉,但選舉結果是否公正合理,是瞎子摸象還是真實情形?真是處於網路時代的你我,更該上的一堂觀察學。

任誰皆知,醫院是不同部門的集合體,從停車收費、掛號收費、門診等待、診間互動、緊急救治、臨終亡故,每個接觸到的人和每個環節給不同人的感受都有差異;真正需要重視的醫療專業,以及外人難以知曉的體制與人力等問題,在此時往往被忽略或扭曲成消費至上。所以,網路上的評分有時會失真,你看到的第一名,等到真正就醫時可能並非如此。但真該檢討的,不是搞出集體愚民的軟體工程師,而是為何民眾會相信這些能當做參考樣本?更離譜的地方在於,怎麼連白色巨塔也被牽著鼻子走。

為了評分與按讚早已走火入魔,政府許多部門都交代第一線,得全力衝刺並以此當成考核標的和網路行銷手段。於是許多人可能都有經驗,去一些公家管理的景點或文化場域,有時一進門便會看到廣告和條碼,只要上官網按讚或掃一下條碼增加流量,就能得到禮物。有時還會有長官叨念,怎麼送出的份數和按讚數有落差,要第一線去緊盯察看。此種浪費公帑的利誘,不就比衝刺評分更走偏了?

的確,按讚和評分有時會發揮網路正義,特別是當商家無視消費權益和存在奸巧行為時;但在更專業或存在體制內的網路評分與按讚,有時很容易陷入主觀上的好惡。個人至今從未在網路上評分或按讚,真正的感受都用往後是否繼續消費或直接表達。其實,在工作崗位上把事做好,可能才是最重要的。











能源轉型 何苦自限風、光


2023-08-31 01:03  聯合報/ 華健/基隆市海洋保育協會理事長(基隆市)


二○一六年蔡總統上任,提出二○二五年發電組合:燃煤、燃氣、再生能源,分別占五、三、二成的能源轉型目標。如今兩任將屆,轉型達標無望事小,更嚴重的是台灣深陷能源與財務泥淖,加上難以跟上全球對抗氣候變遷脫碳步調的艱困局面。

全球氣候變遷績效指標排名,我們位居六十國倒數第二。再生能源發電占比,從蔡總統上任時近五%,到最近公布的八點三%。同時,台電這兩年累計虧損逾五千億。

更不堪的是,原本可減輕仰賴進口,堪稱潔淨的再生能源,被貼滿了「破壞土地」與「官商勾結」等汙名標籤。近幾天的「豹字十九家」、「天字九家」綠能公司新聞,不難讓人聯想到,藉「繁榮地方」之土改政策大發不動產財,生財之道如出一轍。

一開始,先立下能源轉型大政方針;接著,一些「能人」率先投入太陽光電,貢獻光電瓦數,協助兌現政策支票,順便賺取售電補貼。只不過,迄今各總統參選人的能源議題政見,也僅限於反核與擁核間的角力,再加上諸如「減煤」、「低碳」等熱門標題。

儘管多國都已重新迎接核電,然國際原子能總署強調,核能在於協助發展再生能源的同時,維持電力供給無虞並達成減碳目標。換言之,能源轉型終究要以再生能源為主流,並加速其占比最大化,作為目標。

瑞典於二○一二年便達成五十%再生能源發電,目前的目標是在二○四○年達成百分百再生能源發電。德國過去十年內GDP成長近兩成,能源消耗卻下降逾一成;其二○二三年再生能源占比逾半,預計二○三○年達八成發電占比。

歐盟國家二○二○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平均為卅七點五%,中國大陸二○二一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則為四十四點八%。這些能源轉型穩健進展實例的共同關鍵包括:能源效率優先、再生能源因地制宜及確保財務健全。無奈,這些正是台灣能源轉型過程中最欠缺的。

台灣始終未能以效率最大化為前提,以致能源需求持續攀升;投入更趨沉重,成效無法顯現,更是不斷被否定的重要關鍵。政府提及再生能源,幾乎唯風電與太陽光電無它。其實,台灣擁有發展潛力的其他再生能源還有很多。何況太陽能也不只有光電,光電也不是只有需占用大片農林土地與魚塘的「地面型」。

瑞典與德國的地理條件並不利於植物生長,其再生能源卻有超過一半源自生質能。台灣能不從全面盤點潛能著手,積極將生質能納入再生能源組合?

「二○五○年淨零排放報告」闡明財務的核心角色。台灣追求淨零,數倍於目前的投資,必不可少。亦即,推動發展再生能源,不能只靠饋入補貼;而補貼費率,更須伺機遞減,以穩住財務,因應後續所需。

但願蔡總統拿出政治良心,拋開「二○二四後沒有我的事」的邪念,努力扭轉政策方向,並盡可能擬出即便只是草圖的能源路徑圖。
















蔣萬安上海行 國民黨突破點


2023-08-31 01:02  聯合報/ 李坤隆/大學教師(高雄市)
台北市長蔣萬安至數位經濟分論壇致詞。 圖/北市府提供


台北市長蔣萬安昨天參加台北上海雙城論壇,並以台北方代表的身分致詞。這原本只是一個例行性的活動,但是在總統大選的敏感期間,凸顯出更多訊息。

蔣萬安發表談話時指出,雙城論壇持續維繫了兩座現代化城市的對話,也在兩岸關係中傳遞了「和平的價值」、「對話的迫切」。這樣的言論在這個時機點就更值得關注了。

兩岸關係本來就是一個短期內無法解決的難題,維繫一種「恐怖平衡」或屬目前能找到的最佳狀態。但是不管如何,彼此存在善意是必要,而這種善意的前提就是要交流,畢竟唯有交流才可能溝通,如此才不會因誤解而做錯誤的決定與行動。

尤其,蔣萬安的出身比較特殊,對方的態度更值得參酌;如果蔣萬安除了論壇本身功能之外,還能夠有更多的兩岸紅利,那對於蔣萬安未來的政治之路,也將有正向的助益。

國民黨還可能透過蔣萬安的上海行而有一個突破點,因為兩岸關係向來可以左右大選的結果,這也是國民黨的強項;現在兩岸關係更趨不穩定,國人更期待有一個可以舒緩的管道。

蔣萬安的上海行,至少可以建立一個直接溝通的管道,那絕對是民眾所樂見。如果一切都順利,蔣萬安對於國民黨的選情還是有加分作用。

蔣萬安的上海行,表面上看只是城市的交流,但是對國民黨而言具有更深的涵義;尤其在兩岸信任度下滑的關鍵時刻,賴清德的政治性語言無法有任何實質作用。

讓蔣萬安成為兩岸的安心劑,會讓民眾有不同的期待感。













颱風假起訖應更明確


2023-08-31 00:55  聯合報/ 鐘重發/退休教師(彰縣北斗)
氣象單位預報颱風困難,但更麻煩的是國人只關心放不放颱風假?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蘇拉颱風來了,大家關注停班停課訊息。颱風假是許多民眾敲碗的「小確幸」,不過,地方首長要準確評估停班停課,既需要專業也需要運氣,畢竟颱風強度的變化和行進的加速、放緩、轉向,雖可預估卻不一定準確。許多地方首長在顧及選票下,寧願風雨不大放錯假而被罵,也不願承擔真有意外發生卻沒放假的責任,這就讓放颱風假多了許多政治味。

對普通上班族而言,管他風雨大不大,只要能放假就好;但對不打烊的加油站、便利商店或輪勤制的店家、醫院、警消、科技廠等,資方因停班造成的經濟損失或需增付加班費,可能就會是個「大損失」。

停課,或許分整天、上午、下午、晚上就已足夠,但對勞工與企業主來說卻不夠明確。若能更明確的以上午六時至下午六時、下午六時至隔日清晨六時為停班的起訖,絕對比現行的一整天、上午、下午、晚上的籠統畫分,更有實質的安全保護與經濟效益。

「颱風假」停班停課,是要民眾做颱風前防範、侵襲時避難和颱風後的整修,更重要的是要避免民眾因上班上課外出造成意外與傷亡。因此,身處風雨警戒值大卻未被停班停課的民眾,為了自身的安全,同樣可向上班單位或學校請假,終究個人和家人的安全才是最該被保護的,別把所有責任丟給政府。

在當今多元工時的社會,希望未來政府在宣布停班停課時,能以明確的起訖時間為準,應該會比現行的整天、上午、下午、晚上停班,對勞資雙方都更有意義。



施振榮/健保危機的解方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施振榮/健保危機的解方
◆  馬凱/直視危疑震撼的大陸經濟
◆  蘇蘅/你看的民調是不是傾斜版本?
◆  嚴震生/讓正義的鐘聲響起!






施振榮/健保危機的解方


2023-08-31 01:11  聯合報/ 施振榮(作者為宏碁集團創辦人、智榮基金會董事長)
健保制度,面臨能否永續的危機。本報資料照片



台灣的健保制度舉世聞名,台灣民眾於健保制度的滿意度,可以說是讓全民感到安心及幸福滿意。雖然在健保制度下,對醫師及護理人員來講,有點像是「血汗工作」,但醫護人員仍然盡心盡力照顧病患。雖然部分進口藥商對健保給付不甚滿意,但健保制度仍盡量對所有利害相關者做到「相對」平衡。

不過這個讓全民感到安心的制度,卻也面臨能否永續的危機。中央健康保險局第三任總經理張鴻仁是最了解台灣健保制度的人之一,他先後寫了二本書—《2030健保大限》、《政府不敢告訴你的健保危機》,書中詳細地說明了健保制度能否永續的關鍵,並做許多分析比較。

我在二○二二年十月曾在名人堂發表《從王道談健保制度的永續》乙文,當時就曾探討台灣的健保制度究竟是社會福利?還是保險?依我看起來應該是以社會福利的性質為主。

以台灣現有人口比例來看,在老人化及少子化的發展趨勢下,年輕人相對健康但較少使用醫療資源,而老人的人數相對多且使用較多的醫療資源,所以年輕人繳的保費主要是用來分攤老人的醫療支出,但由於台灣人口比例日漸失衡,長此以往健保的財務機制會出問題,也無法永續。

由於健保給付在總額管制之下,經過專業訓練的護理師因為工時長加上工作繁重,在無法獲得相對合理的工作報酬下,許多護理師逐漸離職,造成人力的缺乏,導致醫院病床開不出來,若不能有效改善護理人員的待遇,未來失衡問題將更嚴重。

而健保制度是給全民有一個最基本的醫療保障,因此,要解決健保財務的缺口,另一個解決的方案就是從「保險」的角度來思考。

張鴻仁也指出,台灣健保制度不能永續的關鍵,在於台灣的投資不夠,台灣健保支出占GDP比重與歐美國家相較之下相對偏低,而新加坡占GDP比重和台灣相當,但醫療品質比台灣好,資源也能有效投資,反觀台灣有浪費醫療資源的問題。

他並以搭乘飛機為例,不論是搭經濟艙或商務艙,最終都會抵達目的地。健保的醫療服務也是如此。

我認為,社會的財富在年長者的身上,當年長者如果希望未來日子有相對較好的醫療服務,就像選擇搭乘商務艙的乘客一樣,就可以選擇付出較高的代價而擁有較好的醫療服務。

所以有能力又需要醫療服務的人,可以藉由自費或以增加額外保險的方式,以取得更好、更新的藥或醫療服務,使用較貴的醫材,或住在較舒適的單人病房,如此也可以增加健保的財務收入。至於經濟條件有限的人,在健保制度下也能擁有最基本的醫療保障。

危機就是轉機。如果健保制度要朝此方向來努力,政府就要積極與社會大眾溝通,此時民意代表就會扮演關鍵角色,才能有助健保制度的轉型,讓健保的財務狀況更能永續發展。

至於健保制度的調整,是要一次到位?或是逐步來調整?以及健保費用也有必要適度提高,需要和社會大眾及民意代表來形成共識,也才能為健保制度的永續找到轉機,提出解決之道,並建立一個可以共創價值且利益相對平衡的健保新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