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6日 星期三

經濟日報社論/出口結構變化 浮現警訊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98082/web/ 

◆  聯合報社論/中共利劍巨蟒齊出,台灣社會警覺卻不足
◆  聯合報黑白集/懦夫與黑熊,誰愛台?
◆  經濟日報社論/出口結構變化 浮現警訊







經濟日報社論/出口結構變化 浮現警訊


2024-10-16 02:08  經濟日報/ 社論
進出口示意圖。 聯合報系資料照


近年來在美中貿易戰、新冠疫情,以及地緣政治衝擊下,台灣出口結構也產生「地區分散化,產業集中化」的現象,相關影響值得注意。

由於美國維持中國大陸301懲罰性關稅,中國對美國出口下滑;其次由於台灣在大陸投資銳減,也連帶拆解以往台灣-大陸-美國的三角貿易關係。另外,在大陸內需市場成長放緩下,也影響到台灣對大陸出口。綜合上述各項因素,台灣對大陸出口(包括由香港轉口)占台灣總出口比重,由2018年的41.3%,降低到2023年的35.2%,今年上半年又減少至31.2%。台灣對中國大陸出口,不僅是比重下降,過去幾年出口金額也小幅衰退,顯示台灣對大陸貿易依賴度減低。

台美直接貿易重要性則大增,台灣對美國出口占總出口比重,由2018年的11.8%,增加到2023年的17.6%,今年上半年更達到23.2%。

另外,在東協經濟成長,以及東協外人投資增加下,帶動台灣對東協出口,台灣對東協出口占總出口比重由2018年的17.4%,增加到今年上半年的18.8%。

台灣出口已由原先高度集中於中國大陸,逐漸轉變為以中國、美國及東協三市場為主;在今年上半年,美國已經取代東協,成為台灣第二大出口市場。預估未來美國新政府不會撤除對中國301關稅,甚至還會加碼,並實施更多限制措施下,台灣對中國大陸出口比重可能還會下降,與美國及東協差距可望繼續縮小。

對中國大陸出口比重下降,有助於降低風險;然而中國大陸仍是台灣主要貿易順差來源,2023年台灣對大陸貿易順差達805億美元,幾乎與台灣貿易總順差相當。雖然台灣對中國的貿易順差,各方有不同的解讀,但是大陸市場對於台灣仍是相當重要。

台灣出囗在產業則呈現兩極化的發展,在2014年年,傳統產業出口占台灣總出口約六成,資通訊及電子則為四成。之後差距迅速縮小,再加上半導體需求大增,以及AI應用的興起,台灣的生產及出口更加依賴資通訊及電子產業。

在2020年資通訊及電子產業占台灣總出口比重首次突破五成,超過傳統產業;在2023年更已超過六成,僅僅十年比重出現反轉,而且差距還在持續擴大。

特別是在台灣經濟成長下,大多數傳統產業,例如石化、機械、紡織,以及食品業等,出口呈現衰退。台灣的貿易餘額在扣除半導體後更由順差轉為逆差,顯示我國的貿易結構已出現失衡,除了資通訊電子產業一枝獨秀,其他產業出口相對不振。

傳統產業出口表現不佳,主要是因為面臨不少瓶頸。在內部無法與資通訊產業競逐人才、土地等關鍵資源,而使成長受阻。對外由於中國大陸等新興國家興起,憑藉其成本優勢下大規模生產,使得台灣傳產競爭壓力大增。

另外傳統產業中不乏高關稅產品,在欠缺自由貿易協定(FTA)的加持,不利於與其他國家競爭。此反映在近年來傳統產業中非零關稅項目出口,普遍不及零關稅項目,在幾個大型FTA生效後更會擴大此差距。由於台灣在短期內FTA很難有重大突破;再加上各國也在積極建構強化供應鏈韌性協定,台灣也不易切入,因此難以扭轉出口劣勢。

展望未來,在全球貿易保護主義興起、中國大陸持續以出口舒緩其過剩產能,以及自主化生產政策下,傳統產業面臨更嚴峻的國際環境,政府應積極協助傳統產業脫離困境。不過目前產業政策的重點,無論是五大信賴產業的規劃,綠能產業的推動,產創條例的挹注,甚至「境外關內」的機制,傳統產業均不在主要光譜中。政府不能坐視此趨勢,而應投入更多資源於傳統產業,以解決產業兩極化發展的問題。














聯合報黑白集/懦夫與黑熊,誰愛台?


2024-10-16 04:08  聯合報/ 黑白集
聯電創辦人曹興誠。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中共再度圍台軍演。賴總統國慶收斂霸氣,稱願與中國多方合作,追求和平共榮。但他禮聘的「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顧問曹興誠,卻怒嗆「中共根本不敢打台灣」,並痛批國內許多「懦夫」嚇破膽,只會附和中共反獨。老曹所稱的「嚇破膽」,不知指誰?

軍演同日,國台辦將曹興誠列入台獨制裁清單,指他提供黑熊學院鉅款分裂國家,並警告其相關企業不得在大陸牟利。他創辦的聯電率先切割,稱「曹先生數十年前已退休,與聯電無關」。老曹主張「兩國論保台」,被聯電撤消榮董;如今再挨一刀,氣到揚言控告國台辦恐嚇。

曹興誠捐款數億協訓黑熊學院勇士;賴清德則將黑熊納為「四十萬民力」主力。中共軍演拂曉出擊,網民查詢黑熊有無行動,見其臉書僅列種菜課程,中午才發文紙上談兵。懦夫與黑熊,誰更愛台灣?把追求和平者當懦夫,又是什麼勇士?

俄烏開戰,老曹吹噓「兩國論後,中共不敢越台海雷池一步」;豈料僅數月,海峽中線就被共軍抹去。國軍無法在敵方進入防空識別區即逕強力驅離,以致不到兩年,解放軍演習包圍圈已逼近廿四浬,舉世罕見。

老曹大罵中共,是「只吠不敢咬人的狗」,沒什麼可怕。若老共只是色厲內荏,政府又何須養黑熊衛國?難道只是為了與解放軍對吠?













聯合報社論/中共利劍巨蟒齊出,台灣社會警覺卻不足


2024-10-16 04:00  聯合報/ 社論
中國解放軍軍東部戰區14日發動「聯合利劍-2024B」軍演,演習區域示意圖。 圖/取自東部戰區微信公眾號


儘管華府將賴總統的國慶演說定調為聚焦內政的談話,連國務卿布林肯都要求中共勿拿賴清德演說當成軍事挑釁藉口;但中共仍無預警對台展開「聯合利劍─二○二四B」演習,要強力震懾台獨分裂勢力。這是賴總統上任五個月內的第二次中共圍台軍演,也創下共機單日擾台最高架次紀錄。

近二年多,共軍已舉行過四次圍台軍演,對兩岸人民情感傷害甚大,而恫嚇效果遞減。這次演習並無實彈射擊,且在十三小時後即告結束,多數台灣民眾並無太強烈的感受,網路上仍充斥著各種風涼話;台股依然小漲,民眾「馬照跑、舞照跳」。中共圍台軍演的常態化,已讓台灣民眾漸感麻痺;但共軍演習卻一次次縮小包圍封鎖圈,實不容輕率或輕蔑以對。

二○二二年共軍環台軍演,徹底抹去海峽中線,並以遠程火力試射展示對台戰略包圍能力。二○二三年共軍開始以「聯合利劍」為名,在台灣周邊海空域進行火力會師。五月賴總統發表就職演說,中共「聯合利劍─二○二四A」演習隨即登場,台灣外島亦納範圍,島鏈內外一體連動。十月賴清德國慶演說再度引來「聯合利劍─二○二四B」,共軍進一步壓縮包圍圈,所謂「蟒蛇戰略」實際登場。

共軍這次演習時間雖短,距離卻更近,海警更首次進行環台巡航管控。遼寧艦航母編隊也加入軍演,展示反介入與從海上壓迫台灣的能力。演習重點,演練要港要域封控、對海對陸打擊等項目,基本就是對我重要港口與區域進行全面封鎖。中共步步進逼,形勢有如中共國防部長董軍所說的「甕中捉鱉」,亦如我海軍司令唐華所形容的「蠎蛇戰略」,只要命令一下,隨時可以封鎖台灣。

演習不久,即傳出我天然氣運輸船遇到共艦兩度掉頭,進不了港。中油澄清是假訊息,強調船隻皆如期卸收供應,網傳的天然氣船是因為提早到達,港區無處停泊,而於周邊巡航。但網民質疑,衛星航跡圖確顯示該「台達二號」船隻兩度掉頭;而海事動態載明船應進港時段,天然氣接收碼頭卻是空的。即使船隻如期卸收,不代表過程未受阻。綠委林岱樺即曾質詢,五月共軍演習,外籍船長拒絕穿越演習範圍,整整三天沒有任何天然氣船在台灣泊靠卸貨;可見中共確有阻斷台灣能源供應的能力。台灣的能源韌性,和政府公信力一樣脆弱。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先看過賴總統國慶演說內容,且事前事後均強調中共不應藉此軍事施壓。外界猜測,賴清德可能在美國壓力下調整演說內容,因而更向中華民國靠攏,並釋放期待兩岸對等合作之善意。即便如此,中共仍認為賴清德踩踏紅線。癥結應在,賴清德從互不隸屬的新兩國論、拒談血緣關係的祖國論,到中共無權代表台灣的主權論;賴清德的善變和暴衝,仍讓對岸充滿不信任。

共軍演習一天收兵,中共或許不願過度增添美國大選變數,但近來國際形勢嚴峻,俄烏戰爭仍慘烈進行,以色列和伊朗戰爭一觸即發,北韓下令前線做好射擊準備;這些,在在為美國大選和世界局勢投下變數。一旦中東和東亞同時發生變局,大選情勢渾沌的美國恐反應不及。

最近民調,美國民眾不願為台灣出兵,台灣民眾卻以為可恃美國援兵。賴總統若不思避戰,不斷出言挑釁,而國安會議卻連軍事海巡人員都未參與,也沒有政經應變計畫,卻想擺拍穩定人心。也難怪民眾輕忽以對,社會防衛韌性又從何而生?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追求淨零 道法自然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98082/web/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追求淨零 道法自然
◆  陸對南韓認知作戰愈演愈烈
◆  與陸對話 台安全保障
◆  台靠大內宣 應對陸經貿壓迫?
◆  操縱危機 北韓玩火玩過頭
◆  班班喝鮮奶 環境重傷害
◆  政府再壞 也不該讓某些小孩沒奶喝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追求淨零 道法自然


2024-10-16 04:27  聯合報/ 郭瓊瑩(作者為中華民國景觀學會榮譽理事長)
各種能源發展應與「水、土、林、河、海、圳」等自然系統之健全與必要修復緊密鏈結。 攝影/郭瓊瑩
人口成長、都會化、緊密生活空間之壓力業迫使各別城市必須尋找自我的「在地解方」。 攝影/郭瓊瑩
綠碳」「藍碳」「黃碳」與否均是邁向淨零之途徑,惟核心認知是不得偏廢且應有科學基礎評估之。 攝影/郭瓊瑩


追求淨零,對全球各國各地域人民而言,是一種對自我生存永續性的責任允諾,也是不分國家強弱貧富,地球村子民應有的責任與驅動力。

出席世界景觀建築師聯盟六十周年大會歸來,全球逾五十個國家近千位專業景觀生態規畫設計者與年輕學子共同參與,此次以「Code Red, For Earth」(面臨地球紅色警戒,拯救地球為主題之跨域跨界交流-包括聯合國相關之人類棲息、世界自然保育、全球都市生態保全、世界遺產、文化景觀保存、氣候變遷因應…等多元多光譜的 NPONGO 與業界、專業界之互動。

大家均驚覺,自杜拜到曼谷、自威尼斯到紐約、自西藏到肯亞、自冰島到紐西蘭,全球的高溫熱浪、火災、強降雨、洪氾、超低溫、寒害,早已逼近你我身邊。

今日大家已無需再強調淨零之重要性與必要性,而係必須更深入地共同討論有何解方?而此解方早已非用「金錢」可解決,也非用易地植林的碳交易可解決。關鍵在人類對於所依存的地球面臨的未來威脅,是否有深刻與切身之警覺?身為地球村的一分子,是否只要有錢有權,就能作帳面上之政治經濟交易?事實上,這些作為卻仍無法保證「人類」之可持續生存與生物系統的保全。

上世紀五十年代,早已有諸多專家學者,包括曾獲華盛頓白宮獎與日本天皇獎、倡議生態規畫的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 Ian McHarg認為人類本身有責任力行「道法自然」的明智發展,而非僅抑制發展。在那個對自然大覺醒的時代,如 Rachel Carson「寂靜的春天」,以及諸多因預知地球所將面臨之負荷、災難與大變遷,均群起積極參與以拯救地球、修復地球為主軸之公民覺醒運動。

迄今,全球又面臨另一波極端生存威脅之巨浪-邁向聯合國追求之「淨零」已非單一標竿,人類是否有能力、有智慧得以更趨向「負碳」?且同時得以維持或逐漸修復地球,使其成為適合人類生活與全球生物多樣性保全,且依然具有傳統生態、生活、生產、適意美質之大熔爐?

為了極力推廣非只是報表上的「淨零」與「碳交易」,中華民國景觀學會、台北市政府及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共襄盛舉,倡議 Ian McHarg 教授五十年前之巨著《道法自然》精神,結合全球相關專業者,首次在美國以外地方、蒞臨台灣作第一次海外展「道法自然進行式」。

這些全球以自然為本之精彩案例,包括我們台灣台北對水與綠環境修復之努力,見證了二千多年前老莊的「道法自然」哲學,依然與最前衛的智慧科技、國土城鄉規畫跨時空合而為一。自然解方之淨零路徑,終將回歸對水、土、林、河、海、圳等自然系統的自我修復機制。

此次跨國展覽也見證了台灣與世界必須同步,以及對海洋國家全民應有之責任認知期許。











陸對南韓認知作戰愈演愈烈


2024-10-16 04:27  聯合報/ 康埈榮/韓國外國語大教授、東北亞未來合作論壇會長(韓國首爾)


中國網民的網站回帖(留言),通過韓國國內網路報導或帖子誤導輿論的憂慮浮出水面。韓國某研究組通過《韓中競爭產業領域的認知戰實態》報告書表示,在電動車和智慧手機等競爭產業領域捕捉到了反覆的輿論煽動。該研究組從去年七月到今年八月,以韓國最大門戶網站 naver 上的七十七個推測是中國客戶的帳號為對象,透過隨機收集七十多篇報導的回帖調查,確認了韓國經濟領域也有來自中國有組織的回帖。

報告書顯示,中國對電動車、電池、電子商務等兩國競爭激烈的產業領域,主要以貶低韓國產品、好評中國產品的有組織回帖來誤導輿論。據悉這些回帖部隊分為兩組,聚集在韓國產業相關報導上發文。雖然存在樣本數量少的局限性,但觀察回帖報導數量與報導中回帖數量關係呈正向分布型態的異常現象,可以推測出是回帖工作的一環。

據調查,這些回帖使用了製造國民不安感的「恐嚇」,助長政治、性別問題、地區矛盾等「分裂」,降低批評中國的韓國媒體影響力的「拋棄」手法。特別是經常發表貶低韓國,或助長社會分裂等留言,而在特定議題成為焦點時蜂擁留言。來自中國的回帖在政治、社會、產業等領域展開網路戰,以形成韓國輿論和影響韓國政策。特別是中國官方及網路媒體利用韓國國內平台,以回帖部隊進行有組織的宣傳、煽動,像韓國國內輿論一樣進行報導,歪曲現實,問題更加嚴重。

中國並非第一次涉嫌操縱韓國輿論。去年底,有些韓國的中國企業還開設了卅八個偽裝成韓國媒體的網站,散布新聞形式的內容。CNN 去年十一月也報導,中國針對美國展開了網路虛假信息戰。網路上充斥著煽動韓國性別、地區、政治等矛盾,擴散負面攻擊、誹謗或貶低韓國的文章。對於「以前的屬國韓國偷走中國文化,厚顏無恥地主張是自己的韓國是小偷國」或「韓國醫科大學招生名額增加問題」,有組織的惡意操縱韓國輿論,持續展開認知作戰。

但是無法得知明確實體的認知戰很難應對,中國回帖造假勢力已經深入韓國政治、經濟、社會等領域。韓國政府應該調查來自中國回帖的背景,從網路經濟安保角度出發,採取法律和制度上的應對措施。為有效應對來自中國的認知戰,應將問題回帖數據庫化,構建能夠識別行為者的檔案分析指標和體系。為杜絕惡意輿論造假的有組織回帖行為,還應該引入「回帖國籍標記法」或「回帖實名化」法律。網路輿論戰也是直接威脅國家安全的實質性挑釁。

每個國家均為擴大自身影響力做出各種努力,如果通過正常方法,那應該不成問題。但如果企圖誤導輿論環境,使特定國家做出對自己有利的決定,並製造不安感,展開消耗他國國力的戰略活動,是非常不理性的做法。如果中國繼續以各國為對象,展開非正常的影響力工作,反而會導致中國的影響力減少,這一點中國務須注意。












班班喝鮮奶 環境重傷害


2024-10-16 04:27  聯合報/ 楊智強/荒野保護協會推廣講師、曾任農業部林保署嘉義分署解說志工(嘉縣新港)


根據統計,我國每年消耗約八十億個紙容器。近年來部分連鎖速食店及超商陸續引進「循環杯」,減少一次性飲料杯帶來的垃圾。業者提供可重複使用的杯子給消費者盛裝飲品,用完後再歸還至特定回收點,永續發展減塑行動,落實企業社會責任並提升業者環保形象。然而農業部與教育部一一三學年起攜手上路的「班班喝鮮奶」政策卻背道而馳。

台灣公立小學暨幼兒園學童約二八○萬人,每周至少二盒鮮奶,一年所產生的鮮奶紙容器垃圾將近二點五億盒,加上許多縣市早有類似政策持續進行,恐將聯手導致全國再多百分之五以上紙容器垃圾量。班班喝鮮奶無疑是環境教育法施行十三年以來,最赤裸裸的不環保教育。一直以來,紙容器的回收補貼費率,遠高於製造徵收費率,未來數以億計的紙容器補貼差價恐將全民埋單。

環境教育向來推崇生物多樣性,突如其來的班班喝鮮奶,巨幅壓縮原本仰賴的學生市場,勢必重創羊奶產業。根據政府電子採購網資料,本次鮮乳得標廠商與保久乳得標廠商幾乎均為大乳廠,其中不乏曾有多年食安疑慮的食品大廠得標,亦更加排擠台灣小型酪農生存空間。

再者,私立小學與幼兒園學童不在補助範圍,國內私幼學童超過四十萬,公幼學童不足十五萬;農業部一再澄清不是為了搶救產業,而是為幫助學童補鈣,難道四十多萬的私幼小孩不需要補充?荒腔走板的政策缺乏多樣性考量,遑論孩童缺乏的營養素只有鈣嗎?

此外,鮮乳離開冷藏後,須在半小時內飲用完畢,大量鮮乳運送抵校再發送各班,難免耽擱時間,勢必要求全校學童及時喝完。孩子或許剛吃飽早餐,活像是全國小學和幼兒園一起上演填鴨式教育,再到洗手台排隊輪流耗水清洗紙容器。若是顧及乳品保鮮、請假學童權益與提供多元飲用時段,是否要進一步推動「班班有冰箱」來為荒謬政策解套?

報載農業部難敵多方民怨,研議後續發放「鮮乳券」。建請農業部不僅應懸崖勒馬,更必須肩負組織改造後成立林業及自然保育署之重責大任,切莫再大量印製紙本票券並勞師動眾由學校轉發,節能減碳不成反而「生靈塗炭」。

自新冠疫情以來,政府發行各類消費型態的數位票券已駕輕就熟,除了研議與連鎖超市及超商的APP合作鮮乳券的可行性,更應思考將預算惠及全國各地提供牛、羊奶的休閒農場,提供孩子與父母親攜老扶幼到農場飲用鮮乳的「數位鮮乳券」,並鼓勵業者及消費者使用循環杯喝鮮奶,不但能振興國旅,更能有效營造家庭旅遊的幸福體驗。















台靠大內宣 應對陸經貿壓迫?


2024-10-16 04:27  聯合報/ 李武忠/農漁經學者(台北市)


繼宣布恢復台灣外銷大陸鮮水果、蔬菜、水產品等卅四項農產品關稅後,大陸商務部再度表示,有關部門正依據對台貿易壁壘調查結論,研究採取進一步措施。兩岸經貿問題的本質還是政治考量,陸方始終堅持九二共識是改善和發展兩岸關係的定海神針,背離這一基礎,兩岸貿易爭端難以透過協商解決,使得開放台灣農漁產品主控權,始終握在陸方手裡。

賴清德總統堅持兩岸互不隸屬,否認九二共識,並揚言拒簽和平協議,台海風險有增無減,導致陸方經貿報復一波波,最終很可能走向中止ECFA。若真走到這一步,能否如政府所言,已預先作好準備,會提供一切必要的協助,確保風險可管、損害可控,外界仍有諸多質疑。

首先,自二○二一年大陸宣告禁止台灣鳳梨進口以來,我官方信誓旦旦強調,大陸明顯違反WTO規範,會狀告WTO。WTO對此有一定規範和程序:會員間若有貿易糾紛,一般須先尋求雙邊管道解決;倘有需要,再於相關委員會提出特定貿易關切;如仍未獲得解決,再考慮是否訴諸爭端解決機制仲裁,經濟實力強大的國家,也有可能寧願接受報復或補償,而不願遵守裁決的案例。事隔三年多,結果如何?此路究竟通不通?民眾有知的權利,政府始終未向國人說明,不能再和稀泥!

其次,對於大陸接續禁止我農漁產品進口,我方一再呼籲大陸應盡速依WTO規範與我進行協商,陸方則無此意圖。而兩岸相關貿易爭端早有ECFA兩岸經濟合作委員會等相關機制可處理,為何非堅持依循WTO規範不可,何況台灣是賣方,且產品非不可替代性,繼續僵持對台灣不利,我官方如何抉擇,應誠實告訴台灣民眾並接受外界檢驗。

再者,經濟部曾表示,ECFA早收清單產品占台灣出口金額約六%,若陸方以此作為報復反制手段,對總體經濟影響尚屬有限。這明顯低估ECFA的影響力,尤其石化、塑膠及橡膠類的產品對陸出口值達五十三億美元,電子資訊類對陸出口值約廿六億美元,且對陸出口集中度均高,一旦中止,很可能因此失去價格競爭力而逐漸退出大陸市場,所造成的實質影響將遠超過帳面貿易值,不容輕忽。不過由於台灣對大陸出口逐漸集中在半導體產業,也相對削弱ECFA帶來的效益。

最後,面對大陸連番經濟脅迫,政府稱早有掌握與因應,然官方資料顯示,台灣農產品出口總值從二○二一年的五十六點七億美元,縮減為去年的四十八點九億美元;而去年外銷日本農產品的總額為七點二億美元,較前年及二○二一年低;外銷美國也呈現相同趨勢,警訊已現。

台灣迄今仍未能脫離對大陸農產市場的依賴,兩岸農產貿易一旦脫鉤,對台農產品產銷及價格會造成大衝擊。若真想脫離大陸市場,台灣農業須從政策,預算分配,科研,育種,品種選定,農民培訓,農藥物合理使用,多元加工等方面革新,任務艱鉅,政府別只想靠大內宣糊弄民眾!














操縱危機 北韓玩火玩過頭


2024-10-16 04:27  聯合報/ 李峰年/自由業(雲縣虎尾)


北韓因先前南韓無人機入侵發放傳單,而炸毀南北韓邊界的鐵路與道路。但這並非北韓第一次炸毀南韓在北韓出資興建的建設,四年前北韓同樣以南韓政府默許脫北團體發放反朝傳單,將南北韓聯辦炸毀。

若北韓持續常態性使用武力在南北韓邊界活動,將會使南韓社會擁有核武的聲音再度出現,雖先前美國為了安撫南韓,為其提供核保護傘的保護,但這次南韓社會面對北韓再度挑釁,不免再度出現自行開發核武的聲浪,到時韓半島局勢將更加棘手。

北韓長期透過文攻武嚇測試南韓底線,進而使用各種威嚇方式展現國威,但當北韓玩火玩過頭,難以避免與南韓擦槍走火,尤其北韓的行為與動機難以判斷,但是當北韓出現反感而惱羞成怒時,危險就可能發生在韓半島及其周圍。

北韓玩火多年,操縱韓半島的危機感是其拿手把戲,而欲擒故縱的策略,讓北韓得到相當利益,卻也讓南韓與美國相當頭疼,但每當北韓釋出善意時,南韓當局卻總是難記取教訓,直到北韓翻臉不認帳時才如夢初醒。

朝鮮問題是難解的謎,北韓反覆無常的態度,也是其一貫的作風。而韓半島的無核化,北韓不會妥協,美國難以容忍,中國則是在旁看戲,朝美兩方就像是坐在蹺蹺板上,只有震盪不安而沒有平靜的一刻。

















與陸對話 台安全保障


2024-10-16 04:27  聯合報/ 黃健群/工業總會大陸處處長、大學兼任助理教授(台北市)


日前大陸無預警再次對台祭出「聯合利劍—二○二四B」軍演;雖然軍演僅一天就落幕,仍引發國際高度關注。盱衡國際情勢與氛圍,在美中台三方都不願意輕啟戰端、且大陸和台灣各有堅持對話不易的前提下,以經貿社會文化為槓桿尋求關係的和緩,仍是台灣最佳的戰略選擇。

根據大陸海關總署數據,即使兩岸關係低盪,今年前三季兩岸貿易額仍呈現增長態勢;以美元計,大陸自台灣進口額年增百分之八、台灣自大陸進口年增百分十點六,整體貿易額年增百分之九。與此同時,根據大陸文旅局統計,上半年台灣入境大陸約為二百五十四萬人次,僅次於香港、韓國,高居境外旅遊客源地第三位;且暑假伊始的七月就超過五十萬人次台灣旅客赴陸。也就是說,即使目前兩岸呈現政治對立、軍事對抗態勢,但兩岸的經貿、社會、文化交流,仍維持一定熱度。

誠如學者一再指陳:雖然一定程度上,台海小兩岸關係的走向,受到美中大兩岸制約;即使美國已確定將中國視為戰略競爭對手,但一方面雖然加強對大陸的圍堵與封鎖,另一方面卻又積極推動與大陸的各種交流與戰略對話。顯而易見,在明確戰略目標下,美國不斷透過軟硬兩手的彈性策略,以模糊的戰術爭取美國最大利益。同樣地,綜合來看,大陸對美,亦是在明確戰略下,以靈活且模糊的戰術因應:有鑑於目前綜合實力仍不足以和美國抗衡,且經濟產業面臨轉型之際,大陸在強調產業自主創新的同時,一方面不斷呼籲中美應透過對話管控分歧;另一方面則不斷強調中美關係「希望在人民,基礎在民間,未來在青年,活力在地方」,希望透過多層次的交流,緩和美國抗中力道。

亦即,從國際現實主義觀點來看,在美中基於各自利益考量及算計下,台灣若無法建立與大陸的有效溝通管道,或者至少發揮主體能動性,有效的緩和與大陸的關係,那台灣將有很相當的可能如同川普所說的,像「桌上的筆尖」,隨時可能成為交易的籌碼。

近年來,政府在改善兩岸關係方面,並非無所作為。舉例來說,針對陸配在台生活的相關權益,主動關切並提供了許多保障。然而,在兩岸經貿社會文化多年奠基的基礎上,政府還有一些工作可以更積極推進。包括:一、放寬大陸專業人士來台交流,避免呈現台灣旅客赴陸的單向交流景況;二、檢討並適度開放台灣對陸限制的二五○九項產品,以緩解後續陸方可能的貿易報復;三、加強與在台大陸駐台機構、企業互動,並比照陸配提供在台陸籍人士合理的生活保障。事實上,在合理管制下,上述這些可操之在己、且不會損害台灣利益的舉措,都是緩和兩岸關係、且增加兩岸對話契機的有效方式。

兩岸不應是敵我矛盾,台海之間亦應是文明與制度之爭。無論怎樣看,對陸交流對話,對台灣來說,仍是不可忽視的安全保障!





陳力俊/物價與排碳數字的迷思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陳力俊/物價與排碳數字的迷思
◆  廖達琪/民主的代價
◆  闕志克/美國總統大選的決戰「藍點」








陳力俊/物價與排碳數字的迷思


2024-10-16 04:27  聯合報/ 陳力俊(作者為中研院院士、清華大學前校長)


最近有美國加州一行,暌違九年,但覺物價高昂,與以往多年感受大不相同。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最近統計,如果以人均 GDP 計,美台約各為八萬六千與三萬四千美元,如換算購買力,台灣則達七萬七千美元,兩地相差不大。台灣雖人均收入較低,而購買力較強,在地好用,到了美國,物價自然較高。唯經查過去廿年,美台人均名義以及購買力收入比率變化不大,如今美國物價相較台灣高得離譜,相當值得探究其中因素。

另一方面,根據聯合國的資料,民國一○四年(二○一五年),在舉世矚目的二氧化碳年排放量方面,前二名的中國與美國各為一○六億噸與五十二億噸,中國成為美國為首的西方媒體嚴加指責的對象;但若以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來看,美國以十六點一噸高居第一,而中國則為七點七噸,低於台灣十一點九噸,約居全球第廿名,西方媒體對此數據以及西方國家在工業革命以後長期大量排碳的歷史背景,多避而不談,雙標嚴重。

一向在美國引領反中輿論的「紐約時報」,最近難得的讚揚中國在綠能產業上的成就,認為中國已經徹底改寫了全球綠色轉型的故事。

以太陽能為例,根據國際能源署統計,中國目前主導著全球綠色轉型。民國一一二年(二○二三年),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新增太陽能裝置四二五吉瓦(GW);沒有中國的世界裝置容量僅一六二吉瓦。中國占二六三吉瓦,美國僅占卅三吉瓦。去年,中國的新增水準比世界其他地區的總和高出六成二。在五年裡,中國的新增產能成長了八倍多;沒有中國的世界的成長率甚至還沒有翻倍。

民國一一二年(二○二三年),中國新增風電裝置容量七十四吉瓦;世界其他地區裝置容量為四十三吉瓦,而美國僅六吉瓦。到民國一一一年(二○二二年),世界上大約九成太陽能晶片太陽能電池都是中國生產的;從另一角度來看,這一數字甚至是世界其他地區準備安裝數量的兩倍多。

去年,全球六成以上風力渦輪機是在中國製造,全球電動車銷量的六成來自中國。民國一一三年(二○二四年),在全球太陽能製造業中,中國的份額現在是八成比較起來,美國在能源轉型過程中,落後歐洲和盟友。但是主要的地緣政治和地緣經濟競爭對手的中國,在某種程度上已讓世界其他國家望塵莫及。考慮中國持續減碳的努力,有論者認為,「中國正主導整個全球能源轉型的動態」。

作為世界歷史上碳排放量最大經濟體的中國,在成長放緩、未能達到全球「高收入」地位的時期,正在將其未來的巨大賭注押在新興能源技術上,已產生驚人的影響。從國際能源總署所列的「避免排放」衡量中國新增太陽能發電計畫每年可避免排放六億一千九百萬噸,是美國六倍

中國新建的風電發電量「避免」了四億八千七百萬噸的排放,而世界其他地方的所有風電僅減少了三億四千三百萬噸的碳排放。而在中國,電動車減少了二千二百萬噸的排放量,超過美國、歐盟、英國,是世界其他地區新型電動車三倍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雖然賴政府在美中抗爭中選擇追隨美國,對手在「做對的事」上為世界發展再生能源與減少排碳立了大功,仍應務實以對,見賢思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