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4日 星期五

經濟/台灣發展經濟 學學以色列吧

.聯合報社論..從限電看蔡政府的政治偏執症
.聯合報黑白集.綠董何其多
.經濟日報社論.台灣發展經濟 學學以色列吧






經濟/台灣發展經濟 學學以色列吧


2017-08-04 03:19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當台灣面臨經濟政策徒具形式、改革政策引發民怨的困境之際,或許該看看以色列這個國家怎麼做。它在科學基礎建設方面,於2015年國際管理學院排名位居全球第三。

若以人口比率計算,2011年科技期刊產出名列第四,次於丹麥、瑞士、紐西蘭;全球創意指數顯示,2010年該國工程師占每萬人口比率超過美國,為世界之冠;OECD數據指出,該國研發投資占GDP比為全球第二,以及截至目前共產生12名諾貝爾獎得主。位處中東的以色列有這些傲人成就,很值得學習。

各界對以色列的印象,多與區域衝突及強烈的宗教精神畫上等號,且它本身就是區域衝突的涉入者,使該國時時都處於國家安全的威脅之中。但正因如此,讓以色列執政者有堅定的態度與決心,促使國內社會與經濟穩定發展。最明顯的是,2007年以來全球經濟遭逢各種外部衝擊,以色列經濟成長的穩定度卻能領先歐盟整體、英國、美國,失業率也維持在5%以下,足見經濟體質頗具韌性。

平心而論,以色列能讓經濟、科技研發、創新及學術等面向,均有優異成果,端賴長遠與具有深度的政策思考與設計。

首先,以色列執政者先確定什麼樣的經濟有利國家整體發展,且不因生存挑戰嚴厲而採取限制或管控的經濟政策,反而很有自信地朝向多元開放的市場貿易前進。像是以色列政府特意簡化相關行政流程,藉由繁榮與創新的研發模式與結合世界級製造中心,加速企業鏈的連結,讓投資者更能獲利。

例如過去五年,以色利不再將自身定位侷限於專事開發科技業新產品及服務的「創業國」(start-up nation),更是力促相關產業規模快速擴大的「成長國」(scale-up nation),且經由生態系統(ecosystem)概念,使世界頂尖的學術研究能量、優質勞動力、跨國企業研發中心得以落腳,亦讓創新能有絕佳的成長環境。

在經濟發展有明確方向的前提下,政府更積極提供各種誘因,包括提供初步投資情況與意願的宣傳活動、提供法規資訊、協同訪談、回覆相關疑問等。

再加上建置完備的銀行體系、彈性的勞動市場,並在全球市場動盪時保護投資人權益等佳績,均成功吸引外資進入,讓以色列科技業、製造業與其他產業都獲得不錯的發展。

其次,對於國際關切的議題,特別是可能影響經濟發展的變動因子,以色列政府都相當靈敏地作出反應。以租稅制度來說,鑑於過去的國際租稅法制架構難以完全應付新興的避稅交易規劃及交易模式,國際合作亦朝向透過租稅體制改革,以期公平地解決租稅糾紛,並防止跨國企業利用交易模式避稅,例如2013與2014年OECD宣布稅基侵蝕與利潤移轉(BEPS),主張智慧財產所有權人的企業間報酬必須與其確切的功能、資產與風險操作管理一致等。

以色列政府察覺此一變革應有助企業,遂制訂創新專項(the innovation box),提出各種對企業有利的稅制方案,協助跨國公司與新創企業乘勢發展與成長。

從以色列面臨外患當前,力求確保國內經濟發展,以作為對外關係拓展與發聲基石的經驗可知,執政者的開放胸襟與視野,乃是制定良好政策及因應變局的關鍵。

相較之下,當前蔡政府雖以經濟政策作為施政首要目標,並推出「5+2產業創新計畫」,意欲達到「連結國際、連結未來、連結在地」的目的,但該計畫缺乏對台灣經濟長遠發展的深度與廣度思考,只能算是因應短暫政經需要的零碎措施。畢竟,若無優質人力的養成、整體研發環境的打造、資金取得的多元化,與相關稅制革新等整體考量,以帶動台灣成為全球研發運籌中心,縱有規模再大的創新計畫,也不過是一場數字遊戲,更將嚴重影響政策的有效性與經濟成長的延續性,執政者不可不慎。





聯合/綠董何其多


2017-08-04 03:20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左起:張學舜、周慧瑛、謝欣霓。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昨天我們討論「連民選董事長也要搶」,對榮民榮眷基金會這一小小組織,民進黨政府也要把手伸入其中。事實上,假政黨輪替之名,除了公家機關「理所當然」全面綠化外,很多包含公股、或原屬官方外圍組織,早就一步步遭綠色勢力鯨吞蠶食。當年民進黨在野時期嚴厲指控國民黨「酬庸」,現在淪為民進黨的專利。

以近日引人注目的幾件新聞為例。第一,曾是台灣觀光地標的圓山大飯店,最近遭爆料,疑似已淪為選舉「灶腳」。坊間周刊報導,自民進黨前立委張學舜接下圓山董座之後,時常招待「鄉親」前往聚餐,董事長公費支出較以往暴增,但飯店虧損卻擴大。圓山飯店雖已出面否認,但事實仍有待釐清。

再者,被民進黨視為台獨鬥士的前國策顧問蔡有全,今年五月病逝,遺孀周慧瑛最近傳出將接任兆豐金控旗下企業的董事長。周慧瑛在蔡有全繫獄期間,曾代夫出征而接連當選省議員及立委,政治資歷不可小看,但接下金控的高階職位,果真是憑專業能力出線?

翻開企業綠化史,自政黨輪替以來,早令人目不暇給。被指為受蔡英文立場影響而向工會讓步太多的華航,早在去年便指派前民進黨立委謝欣霓出任旗下華旅網際旅行社董事長,曾引起輿論批評。但「西瓜偎大邊」豈非政壇常態?遍地開花皆綠董,正是「換人做做看」症候群之一啊!




聯合/從限電看蔡政府的政治偏執症


2017-08-04 03:20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面臨限電危機,行政院發函給各機關建議每日下午1時至3時關閉辦公室冷氣以節電。為此,內政部記者室備妥3隻電風扇因應。記者許依晨/攝影


就在「非核家園不限電」的承諾即將跳票之際,全台供電已進入最高警戒,蔡政府仍無任何歉意,亦無意檢討能源政策。除總統府發言人公開譏誚地方首長,綠委葉宜津則將責任一舉推給前朝,稱「都是馬政府的錯」,還煽惑說「擁核人士正等著看我們笑話」。如果連供電都要帶著如此強烈的敵我意識,這個政府如何可能好好經營台灣?

不論是「南電北送」或「東電西輸」,都是為了平衡台灣的用電供需。這說明台灣的發展是一個「共同體」模式,地方發展各自特色、互濟有無,而不是誰剝削誰。但民進黨卻習慣挑撥對立、製造衝突和分歧,在用電上,民眾被分化成「反核」和「擁核」兩類,若不支持廢核,就被打成「核能的擁護者」。也因此,反核運動中出現了「我是人,我反核」的標語,這是宣傳的極致,也是妖魔化的最高點。

試問,在蔡英文的治理下,台灣難道不能有「不擁核、卻不反對核電」的公民存在嗎?那麼,為何民進黨要把民眾塑造成擁核/反核的對立者?事實上,許多民眾的基本期待就是有足夠的電力可用,他們未加入「反核」行列,理由很簡單:其一,核四是個新廠,沒有必要一舉廢棄,這是惜物。其二,從電力供需看,應以滿足用電需求為旨,這是務實。其三,以政府和台電的能力和責任感,人們無法相信「非核家園不缺電」這樣的承諾,這是合理懷疑。果然,蔡英文上台才十五個月,她的承諾就跳票了。

蔡英文的「非核家園不限電」願景,是建立在兩大支柱上:一是民眾對核能的無限恐懼,二是對台灣用電需求的嚴重低估。對於前者,我們只能尊重;但對於後者,卻是不可原諒。誠然,這幾年台灣因經濟衰退而用電量成長趨緩;但是,蔡政府將台電的尖峰備轉容量率壓縮到六%以下,自詡這是節約成本之道,其實卻是充滿風險的賭注,更是施政的輕率。尤其,政府對於太陽能及風電等「綠能」充滿憧憬與誇大,吹噓其能量和效果,卻忽略綠能的高成本及對環境的另類負作用,都失之天真。

我們只要清點一下近卅多日來的各類電廠事故,人們即不難明白,蔡政府「不限電」的承諾為何已到了墜崖邊緣。六月二日石門核一二號機因暴雨導致輸電鐵塔倒塌而停機,七月二日台中火力電廠八號機因爐管劣化出現裂縫而停機,七月十日花蓮和平電廠因設備漏油而停機,七月十二日雲林麥寮電廠一號機因煤灰處理設備故障而停機,七月十三日萬里核二二號機在大修後重啟隨即發生故障,七月廿三日屏東核三二號機因冷卻水泵跳脫而停機,七月廿九日花蓮和平電廠電塔倒塌致電力無法外送,七月卅一日林口電廠發生煤倉嚴重悶燒。

從如此高的故障頻率看來,原因形形色色,每一樁都可能導致供電失靈。但蔡政府不設法開闢更穩定的電源,卻企圖把近期一波波的紅橘燈警戒說成「暫時現象」,以為只要公務機關減少午間用電,即可度過難關。這種賭徒心態,政府走鋼索也就算了,還要把民生、經濟一起拖下去,這像個有責任感的政府嗎?

說穿了,蔡政府罹患的是一種「零與一症候群」,凡事只有「全要」和「全捨」兩種選擇,而無法作出零與一之間的務實折衷。為了「反核」,所以一切核電都得儘速廢棄,即使缺電在即也在所不惜。這其實是一種政治偏執症,民進黨卻自以為理想宏遠,堅不調整。

這種偏執,表現在施政上,本來可以循序漸進的年改,就變成了極限追殺;本來應留給勞資的彈性,就被一例一休將死;本來有助國家建設的前瞻計畫,就變成撒錢綁樁;本來應該有進有退的兩岸關係,就變死路一條。限電也許無可避免,但至少人們看穿了蔡政府的偏執和天真。

洪蘭/看見誠品 成就閱讀

.洪蘭/看見誠品 成就閱讀
.薛承泰/公教樓地板32160 年改的5個魔咒
.盛治仁/看透生命迷霧 走不一樣的路
.方祖涵/老派的英雄對決
.劉維公/講清楚說明白,假新聞一樣來
.王健壯/NCC應該做鋪路的人
.蘇蘅/挺媒體的蓋茲 台灣有沒有?











洪蘭/看見誠品 成就閱讀


2017-08-04 03:24 聯合報  洪蘭

創辦人吳清友出席誠品書店亮燈1萬天媒體分享會,他說,誠品是台灣人在這個時空的集體創作,也讓台灣能走出去,被全球看見。聯合報系資料照/記者林伯東攝影



誠品的吳清友走了,在短短五十天之內,台灣走了二位標竿人物,令人唏噓。誠品的「一個生命因閱讀而不再失落」和齊柏林的空拍台灣一樣,都對我們造成莫大的影響。

在父母忙於生計,無暇顧及孩子的四十年代,書是啟發心智唯一的工具。那時放學後便是揹著書包去舊書店看書。女生不適合像男生一樣蹲在地上看,只能倚著牆壁(若有牆可倚)或是交換兩隻腳站著看。就這樣,我們也都看到忘記肩膀上書包的壓痕,和腿上蚊子的叮咬。可見當年學生對知識的渴望,以及有個可以看書地方的需求。因此當誠品這種可坐著閱讀的書店出現時,我們真是欣喜若狂,不能相信在寸土寸金的台北,有人捨得把昂貴的空間擺上椅子讓不見得是顧客的讀者大方地享受閱讀樂趣。也因為如此,我盡量去誠品買書,生怕它經營不下去時,台灣少了有品味的空間。
其實,人類跟黑猩猩有九十八.五%的基因相同,但是這區區一.五%的基因差別,卻使我們現在享有這麼美好的文明,而牠們還在野外找東西吃。人和動物的差異不是大家以為的語言,而是人類有文字的傳承和閱讀的能力,是所有動物中,唯一能享受到祖先智慧的動物。一個孩子若不了解閱讀的重要性,就不會珍惜這個能力,也就無法體會「一個有閱讀習慣的人永遠不會寂寞」這種操之在我、不求人的心靈滿足。
尤其現在知識翻新的太快,人怎麼努力吸取新知都拚不過機器人時,心靈和生活境界的提升就更加可貴。閱讀使我們在茫茫人海中找到方向,也就是誠品「一個生命因閱讀而不再失落」的宗旨。
我剛考上法律系時,父親叫我去讀《三言二拍》警世通言、醒世恆言、喻世明言和初刻拍案驚奇及二刻拍案警奇—這些是描繪中國社會販夫走卒生活的小說。父親說法律不外乎人情,做法官的人一定要知道社會的真相,人若無法親身去體驗各種生活,那麼唯一的方式便是去讀好的小說。他也常問我對「沈小霞相會出師表」或「十五貫」等事件的看法。這些故事在我後來去美國留學,碰到不知該如何處理的事時,常會浮現出來指引我。
年輕人往往看不見一件事廿年、卅年後的結果,但是小說濃縮了人生,讓你不會為眼前的短利去斷送一生的機會。猶太的《傳道書》說「已有之事,後必再有,已行之事,後必再行」。太陽底下的確沒有新鮮事,古人是你的楷模,也是你前車之鑑,不能以古鑑今的人會被時代所淘汰。
世界上的確沒有什麼東西可以超越時空的限制,和死去的、尚未出生的、不在眼前的人對話。林肯這句話實在太對了,他就是靠閱讀成就了他自己。
諾貝爾說「有錢不能使人幸福,幸福的泉源只有一個,就是使別人幸福」。誠品在吳先生的堅持下,已成為台灣的驕傲,他跟齊柏林都做到他們的夢想,不枉人間走一回了。
(作者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