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25日 星期二

經濟/改革資本市場刻不容緩

.聯合報社論..政府每次出手,都讓台灣更離心離德
.聯合報黑白集.滅香的「謠中謠」
.經濟日報社論.改革資本市場刻不容緩











經濟/改革資本市場刻不容緩


2017-07-25 02:51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鴻海集團近來切割鴻騰精密並在香港順利掛牌,另一家集團公司印刷電路板大廠臻鼎-KY,也公告子公司鵬鼎控股將向大陸主管機關申請上市。隨著鴻海集團展開更大規模的美、日、印等跨國投資,未來在海外掛牌與籌資動作勢必加速進行,以支應龐大的資金需求。
鴻海是台灣走向國際市場的代表企業,過去都以台灣資本市場做為主要籌資中心,目前在台掛牌企業有23家,在海外則是香港四家、日本一家。近來鴻海集團積極規畫海外掛牌,雖然是資本國際化趨勢下的必然結果,但台灣資本市場能否隨著台灣企業不斷升級與進步,協助企業走向國際市場,卻是值得國人深思的重大議題。
過去台灣資本市場一直扮演支持產業發展的角色,從租稅優惠到各種獎勵政策,讓電子業不僅在台灣形成產業聚落,也在股市形成電子股聚落,成功吸引內外資打造蓬勃發展的資本市場。但是近年來台股遭逢量能萎縮、人氣退潮的嚴重挑戰,可以說資本市場已經趕不上產業成長腳步,甚至主管機關的觀念與作為,都成為阻礙產業與經濟發展的瓶頸。
舉例來說,台灣資本市場近年就潛藏兩大問題。第一,只要台灣財政不佳與稅收下滑,最常做的就是拿資本市場開刀。從兩稅合一扣抵減半、屢次復徵證所稅,到健保收入短缺就提高股息補充保費等,甚至為了增加交易量能,還通過當沖降稅,鼓勵投機炒作。
其次,當台灣產業已步入不同階段,資本市場仍無法跟著調整,不僅國際化布局速度慢,當許多產業步入成熟階段,亟需進行併購與整頓,甚至減資或下市等,主管機關卻沒有正視企業需求,重新檢討落後的法規,推動政策修法或尋求配套作法,相當可惜。
細究這兩大問題的背後,前者是對資本市場角色的觀念混淆,甚至流露出對財富的仇視、股民都是投機之徒的心態。至於後者則是主管機關疏於體察民意與行政怠惰的結果,資本市場不應只是接收產業發展的成果而已,更應主動配合需求。
因此,資本市場與產業發展不僅息息相關,互為支援也彼此拉抬共榮,資本市場更應持續改革,並以產業升級為重要目標,否則若讓前述不合理現象長期存在,不僅無法彰顯資本市場籌資與創富的功能,只是無情地殺雞取卵、竭澤而漁,終究會讓資本市場魅力消退,逼企業與投資人更加遠離。
除此之外,資本市場都需要新活水加入,因此要想辦法吸引具備未來前景的行業來台上市,只有為新產業敞開大門,資本市場才能像產業發展一樣生生不息,若資本市場只剩下老舊產業,勢必淪為乏人問津的市場。
過去幾年,台股增加了生技族群板塊,吸引許多業者掛牌,甚至成為亞洲唯一能夠吸引生技外商掛牌的資本市場,這是值得記上一筆的成績。儘管近來生技產業遭逢弊案與解盲成績不佳,但主管機關仍應秉持初衷,努力造市,鼓勵更多新的族群來台掛牌上市。
同時,我們也必須對未來資本市場即將面對的兩大危機提出預警。第一是台灣從PC產業後,在許多新科技如網路、社群與電商等,都缺乏強大的本地企業,也連帶讓電子股族群仍停留在舊時代,未來台灣若無法在下一個主流產業如金融科技、人工智慧有所表現的話,資本市場必須預做因應準備。
第二個危機則在於,大陸資本市場快速崛起,已對台商產生致命吸引力。中國不僅資金充沛,股市本益比高,先前亞翔旗下的亞翔集成,或聯發科轉投資的匯頂,都出現市值大漲的情況,未來台灣企業往大陸或香港等地掛牌,恐怕已是擋不住的趨勢。更重要的是,大陸近年加緊進行資本市場的清理整頓與國際化,從滬港通、深港通、債券通到明年6月入摩,相較於台灣資本市場過去未曾有重大具體改革,恐怕也將對台灣資本市場形成致命的殺傷力。

聯合/滅香的「謠中謠」


2017-07-25 02:52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政府推行「減香」運動引發民間誤解為「滅香」,來自全國多個宮廟團體23日舉行「宗教嘉年華」,以神將(大仙尪仔)遊行方式集結台北凱道表達「捍衛信仰、守護香火」的訴求。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宮廟「反滅香遊行」以「宗教嘉年華」收場,但對執政黨而言,這項危機卻未完全解除。民進黨把「滅香」定調為謠言,聲稱「減香」非「滅香」,但這種說明似乎越澄清反而越混濁。
如果「滅香」是謠言,其源頭為何?依民進黨的說法,至少已出現三種。第一種說法,是親綠媒體引述「國安官員」的話,認定謠言出自對岸有系統的散播,企圖影響我政府決策,製造「動亂」。此一說法,也曾出自綠委王定宇之口。
第二種說法,則是綠委段宜康爆料,指稱是民進黨內「一對好朋友」分別扮黑白臉炮製這個議題,然後再出面收割,擴張自己的勢力和票源。段宜康並暗示,這對好朋友,一是台南市副議長郭信良,一是有意參選台南市長的綠委陳亭妃。
第三種說法,則指向某網路媒體,主要是今年初環保署長李應元曾受訪談「減香」,標題卻誤植為「滅香」,並稱蔡英文「樂於這樣做」,因而引發後續的紛爭。
這三種說法南轅北轍,差異甚大,毫無邏輯可言。然三說分別出自政府官員、民進黨立委和親綠媒體,可謂系出同源。如果真相只有一個,到底誰說的為真,誰又在造謠?
分析這三種說法,各有政治目的。簡言之,此事帶給民進黨不小的傷害,故而總要找個代罪羔羊來祭旗。行政院宣稱要成立「闢謠專區」,以「終結謠言」;但從滅香事件的「謠中謠」看,該終結的謠言大戶,恐怕是民進黨自己吧!

聯合/政府每次出手,都讓台灣更離心離德


2017-07-25 02:52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漫畫 季青



環保署推動宮廟「減香」政策因溝通失敗,引發民間對政府「滅香」的反彈。儘管「眾神上凱道」活動最後以和平收場,但政府顢頇而強悍的印象,卻已揮之不去。更令人擔心的是,經過此役,政府今後推動其他相關措施,包括宗教團體的財務透明,乃至寺廟侵占國有土地問題,恐均將更為棘手。
蔡政府對宮廟的反彈緊急進行柔軟安撫,原因無他,民進黨政權許多選票都是靠這些基層信眾積聚而成,當然不能輕易任其流失。然而,執政黨澄清此事的手法,卻讓人不敢領教:一是怪罪來自中國的網路謠言,二是歸咎媒體誤報,三是怪閣員宣傳不力,卻不反省自己推動政策的手法和心態。最可笑的是,為了反制網路流言,行政院稱將廣開「闢謠專區」;蔡政府難道忘了,網路上最活躍、最扭曲的網軍,正是民進黨所培養出來的?若始作俑者不能自我約束,謠言大戰只會愈發激烈,如何可能終止?
每一次蔡政府端出一項政策或作出改革,竟都會使台灣人民愈發離心離德,這實在是可悲、亦復可憾的事。例如,僑委會最近拔除了一些海外榮譽職的委員職務,其理由,不過是這些人曾訪問大陸。此舉,是為貫徹蔡英文的反中政策,卻可能導致許多對台灣友好、忠誠的老僑「變心」。這種「化友為敵」的作法,又是明智之舉嗎?
蔡總統可能沒注意到,她嘴裡不時喊著改革口號,手裡則不斷揮舞權力的鞭子,這個形象,看在人民眼裡是什麼滋味?拔掉老僑的榮譽職,用的不過是這支權力大鞭的尾勁;比起退將登陸的管制期達十五年,最重可處以停發退休俸,只是小巫見大巫。要問的是,如果還在乎小小榮譽職的僑界友人會對台灣感到心寒,這麼多退休將領對蔡政府的官威又將作何感想?他們會更忠心嗎?
這樣的事例,其實不勝枚舉。例如,粗糙的「去中」及歷史教科書的任意竄改,雖迎合了獨派的意識形態,卻讓認同中華文化的民眾感覺遭到疏離和背棄。例如,為了推動一例一休,輕率將資方打成剝削勞工的罪人,除徒增社會的緊張,更瓦解台灣勞資的信任關係。例如,為了推動年金改革,不惜醜化軍公教為既得利益者,將社會互信和公務員的忠誠一夕擊潰。例如,為了賺取「進步」的美名,即跳躍式地主張同婚入民法,卻怯於說明其間法理與現實的扞格要如何處理,如此,當然讓宗教界覺得家庭倫理將遭踐踏。
蔡政府施政滿意度不高,綜合各界分析,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內閣的才智不足,敏感度和因應能力均欠佳,應該改組;二是黨政溝通協調不良,黨內民代無法適時扮演下意上達的角色;三是蔡英文總統領導國家的作風太過威權、躁進,亟須調整。以上三者,其實環環相扣,絕非單一因素所致。如果以為僅改變其中一點,即可讓蔡政府形象起死回生,那恐怕是妄想。
這些,終須回到民進黨的執政心態來看,才能知道癥結何在。扁政府的八年,留給人們的印象是:民進黨很會「監督」,但不會「執政」;這點,印證蔡政府的十四個月,恐怕依然如是。主要原因有二:其一,民進黨雖自稱民主先鋒,但對於「黨」和「國」的分際,依然沒有清楚的分際,以為黨完全執政即可對國家予取予求,而國家就是百分之百可以為黨所用,卻忘了國為人民共有。其二,民進黨的本質與組織動能在於鬥爭,推動任何政策本能地便一定要把一方打成「罪人」,變成道德性控訴,而無法以「共和」或「共榮」思維作為決策的根據。
蔡政府每次出手,都讓台灣更離心離德,這並非危言聳聽。原因是,政府眼裡只有冰冷的政策,而人民只是達成其政策目的所需要犧牲或運用的工具。當政府視人民為敵,國家焉有太平之日?

【重磅快評】柯P與交通部到底吵什麼?

.【重磅快評】李世光的供電暑修 拖累全民跟著重修
.【重磅快評】柯P與交通部到底吵什麼?
.【重磅快評】丟水球是國安問題 綠營快頒獎給水球男吧
.【重磅快評】直送大陸不吭聲 協尋消失中的國格與人格
.【即時短評】世大運「病危」? 還是柯文哲想卸責
.【即時短評】洪秀柱泰簽被刁 新南向難行?中方作梗?
.【即時短評】世大運「病危」? 還是柯文哲想卸責
.【即時短評】洪秀柱泰簽被刁 新南向難行?中方作梗?
.【即時短評】點亮台灣變「點燃」台灣?救火不如防火
.【重磅快評】雙普會後狂想曲 來看川普的白宮人生
.【重磅快評】減香滅香害死政府 焦躁小英飆對人了嗎?
.【重磅快評】臃腫遲鈍水泥車變殺手 政府不要成了幫兇
.【即時短評】在野黨的墮落 是國之不幸
.【重磅快評】韓國為人民大幅調薪 台灣卻為派系拚加薪










【重磅快評】柯P與交通部到底吵什麼?


2017-07-25 11:09 聯合報  主筆室

2017台灣美食展上周開展,交通部長賀陳旦(左二)和台北市長柯文哲(右四)皆出席活動,但無互動。圖/本報系資料照片




台北市長柯文哲為了前瞻計畫,數度怒槓交通部;柯P矛頭對準部長賀陳旦,沒料到交通部派二軍、政次王國材上陣接招,意圖四兩撥千斤,混淆視聽後蒙混過關。柯P為什麼這麼大的火?還真是其來有自。
柯P的施政軸線初期的確有些霧濛濛,大巨蛋案混淆了步調,加上柯P不時的爆走演出,確實看來有些歇斯底里;但這兩年則輪廓分明,先辦好世大運,之後的目標很巨大,打造「東區門戶計畫」,要以南港車站的四鐵共構打造出另一個新信義區,再創台北東區的榮景。
柯P覺得交通部規劃的基隆輕軌是來攪局,原本南港車站四鐵共構的交通大輻射輸運計畫因此被破局,路政單位以南港車站軌道運能不足,設計輕軌在南港展覽館站「出土」浮上路表,基隆乘客在此換成台鐵、捷運到南港站換長途運輸列車。
柯P火大不難理解,「東區門戶計畫」關鍵在四鐵共構,交通部規劃南港展覽館站先浮上路面,之前20多年台北鐵路地下化的努力豈不破功?再說,台北鐵路地下化的努力幾十年,前瞻就能輕率的推翻?
值得深思的是,前瞻怎如此禁不起質疑?例如前交通部長葉匡時質疑為什麼基隆地標的海港大樓不建了,這是基隆新地標,放棄做為國際海洋郵輪重要泊靠港灣的港域升級?仍舊破敗?
交通部的嘴砲回應蠻可笑,說是西岸碼頭後方有新建客運碼頭的規劃。請問,商圈的熱點是不是第一排門面?西門町不就是圍繞圓環第一排是熱點中的熱點?交通部規劃在西岸碼頭後方新建客運碼頭,是想「錦衣夜行」嗎?
柯P的「東區門戶計畫」不管可行性與否,有企圖當然是好事。交通部派二軍上陣胡攪蠻纏一陣,對問題的釐清毫無助益,或許該體諒賀陳旦在小英淫威下的沒有不服從的權利。

【重磅快評】李世光的供電暑修 拖累全民跟著重修


2017-07-25 11:41 聯合報  主筆室

台電工程人員在變電所進行技能比賽與訓練。圖/本報系資料照片



核三廠二號機日前緊急停機,國內供電嚴峻的情勢升高到今年最高點,瀕臨限電警戒的紅燈。供電亮紅燈已等同「準限電」,經濟部長李世光曾承諾今年供電不亮紅燈,因為他知道一旦亮起紅燈,他的部長職位也將岌岌可危。
我國供電燈號共分五級,從供電充裕的綠燈到限電準備的黑燈,紅燈只比黑燈好一級,備轉容量低於90萬瓩,代表只要有一部大型發電機組出狀況,就會面臨限電。
台灣上一次限電已是15年前,當年因天然氣供應不及,台電無預警宣布限電,時任台電董事長的林文淵請辭下台。2002那年唯一一次限電後,迄今再無限電,國人逐漸淡忘限電對民生與產業的衝擊,這段期間國內供電備用容量率一度高達28.1%,更有連續五年備用容量率逾20%,遠高於當時16%的備用容量率目標值。
15年後,限電的陰影再度籠罩台灣,但與15年前不同,台灣目前供電面臨「前不巴村,後不著店」的尷尬情況,是因為政府對能源轉型進度一味樂觀,綠電在短期內無法完全填補核電除役的供電缺口,未來數年國內供電情勢將如同今年夏天一樣,一旦有大型機組出狀況,供電紅燈隨時可能亮起,更糟糕的情況是直接亮起代表限電的黑燈。
李世光為捍衛政府的能源政策,上任前先是保證不缺電,上任後改口承認供電吃緊;他之前承諾今年供電不會亮紅燈,但近日供電燈號距紅燈僅剩一步之遙,台電昨天將供電預測燈號「由紅轉橘」,更被外界質疑是為了不讓部長的承諾跳票。
在近期內閣改組傳聞不斷下,供電已成為經長的暑修科目。若供電亮起紅燈甚至黑燈,經長被當掉是理所當然,但無辜的是國人與企業跟著提心吊膽,深怕蔡政府的能源轉型政策無法過關,全民將被迫跟著一起重修。

聯合筆記/國家語言 推廣還搶救?

.所謂國家語言…自然獨尊一語?
.母語授課 南腔北調添亂
.手語入法 文字請再斟酌
.聯合筆記/國家語言 推廣還搶救?
.發展輔具 讓身障者快樂獨立
.吸菸救經濟 笑話還是現實?
.國軍看天訓練 如何制敵致勝
.不專業保險員…推銷像詛咒
.要環保卻取締oBike 邏輯很怪
.要食人間煙火 別只滅人間煙火








聯合筆記/國家語言 推廣還搶救?


2017-07-25 00:02 聯合報  許俊偉


原住民族語言發展法已三讀通過;國家語言發展法草案也歷經多次公聽會,草案即將送到行政院。因執政黨國會席次占優勢,國家語言發展法草案後續三讀通過,指日可待。
受全球化和都市化影響,各國都面臨少數語言瀕危困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把台灣的多種原住民語列為瀕危語言。國家語言發展法草案的立法初衷,正是希望保障台灣語言的多元性,搶救這些即將消失的原住民語。
但是民進黨政府推動國家語言立法,不只要搶救瀕危語言,相對強勢的台語、客語,甚至聽障人士使用的台灣手語都要入法,是否可能衍生未來本土語言「大者恆大」的效應?法案若要落實到基層,也可能衍生執行爭議。
舉例來說,在原住民族語言發展法通過之後,規定原住民族地區鄉鎮市區公所得以使用族語書寫公文書,部分公所已發出漢原語並列公文,甚至花蓮縣光復鄉公所發出了阿美族語的「全族語公文書」,用來通知光復鄉原住民保留地權利人參加領取權利證書。
這份公文是以羅馬拼音呈現阿美族語,找來族語老師和部落頭目一同研究公文書寫法,鄉公所響應政策推廣族語的用心值得肯定。但若有一天,攸關人民權利義務的土地徵收公文以全族語撰寫,部落耆老看不懂羅馬拼音,年輕原住民朋友也讀不懂公文,但公文具法律效力,是否會出問題?
而在國家語言發展法草案中,把「台灣各固有族群使用之自然語言及台灣手語」列為國家語言,並指「學校教育得使用各國家語言為之」,文化部官員舉例,這代表用母語教數學不會被罰。要找會台語、客語的數學老師可能不難,但原住民語課程師資不足,且學生聽得懂母語數學嗎?
另在國家語言發展法草案公聽會中,有團體爭取成立台語委員會、由公視設立台語電視台,文化部回應會積極推動。這些訴求,符合民進黨向來的主張,並不意外,但顯然已把推廣台語和搶救瀕危語言混為一談。
早在扁政府時期,二○○三年就曾推動要制定語言平等法,但因政治色彩過強未能成形,之後由文建會(現改為文化部)在二○○七年推動國家語言發展法,雖已淡化法條中的政治語言,最後仍因政黨輪替未能立法。
這次民進黨執政,再推國家語言立法,條文大多雖只是宣示性,也沒罰則,預料不至於對台灣的語言板塊有太大衝擊,但背後可能造成的各種爭議,會不會反而獨尊主流語言、加速少數語言消滅?恐須正視。

所謂國家語言…自然獨尊一語?


2017-07-25 00:02 聯合報  劉新圓/國政基金會副研究員(台北市)

目前小學必修本土語言,文化部公布「國家語言發展法」草案,將母語教學向下延伸到幼兒園。圖為北市百齡國小閩南語教學畫面。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最近文化部積極推動《國家語言發展法》,舉辦公聽會,有些民眾特地從中南部北上,席間甚至有人力主要將華語及注音符號排除在國家語言之外,令人不寒而慄。
扁政府時期,行政院推《國家語言平等法》,就引起極大爭議而作罷。後改為《國家語言發展法》,去除許多特別有爭議部分,還是引起很大反彈,終究沒有成功。小英競選時,還不死心,把它列入政見。
事實上,草案的規定,政府能做的差不多都做了。九年一貫課程有鄉土語言教學,再加上英語教學,排擠了國語教學時間,已有不少老師抱怨,學生的語文程度變差。二千年頒布實施《大眾運輸工具播音語言平等保障法》,現在搭高鐵、台鐵、捷運都聽得到國、台、客語,有時還加英語,常常車子離站了,播音還沒結束。
文化部長說,未來用母語教數學就不會受罰了。其實戒嚴末期,便有老師用閩南語教國文、數學,也沒被找麻煩,我就有同學上過。
語言會隨著時間與空間產生變化,所以各地會衍生不同的方言,即使在大眾媒體發達的今天,都有可能因不同年齡、地域或族群等,產生特定的用詞。所以各國政府都會制定標準用語,以利溝通及政令推行。像日本以東京中心的方言做為國語,而且還在《文化藝術振興法》明定要推行國語。韓國的《文化基本法》也明定要推行國語。
世界各國都有官方語言,有的有立法,有的是約定俗成。有的選擇一種,有的會列兩三種。目前所見最多的是印度,憲法明定廿二種官方語言。但那些有兩種以上官方語言的國家,最後還是會自然形成獨尊一語的情形,這也是為了方便。
我們的國家語言發展法,似乎反其道,要將各族群的語言都稱為「國家語言」。但他們又不願意說清楚,所謂「國家語言」,是不是就等於「國語」?於是,在語帶含糊下,那些大閩南沙文主義者就有機會實現閩南語「獨尊一語」的夢想了。
目前漢語中,除了國語(普通話,實為北京官話)以外,只有廣東話跟得上時代潮流(尤其是科技用語及外來語等),而且有密切配合的文字。台灣的閩南語及客語只有少數人書寫,而且用語不普及,若將它們取國語而代之,可能要花幾十年的時間才辦得到,其結果是像廣東話一樣,與其他漢語隔閡。我們有必要花那麼多精神,給自己造成不方便嗎?

母語授課 南腔北調添亂


2017-07-25 00:02 聯合報  楊宏基/退休人士(台北市)

教育處鼓勵低年級教師平日以台語等本土語言教學,幫助學童精進母語。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孩子去年考上中台灣的一所科技大學。家長座談時,主講的老師以流利的台語介紹學校的教育環境,孩子拉拉我的衣袖低聲表示聽不懂;開學後,同學來自四面八方,國台客語都有人講,我家孩子的破台語成了同學的笑點。
各族群語言皆列為國家語言,大方向個人沒意見,但鄭部長說:如果用母語教數學不會被處罰,這涉及教師工作權、學生受教權,筆者很有意見!試想以台語為母語的數學老師如何教授一群以客語為母語的孩子?是要老師為保住飯碗學客語?還是限制老師不得到客家庄任教?或要學生另學台語?能擔保未來在考試評鑑上立足點是平等的?
當閩南人遇上客家人該用什麼語言溝通呢?在教育中加上地方語言的課程無可厚非,但擴及到與語言非相關的科目類別上時,就會扯出更多的問題。

手語入法 文字請再斟酌


2017-07-25 00:02 聯合報  鄭國成/瘖者、大學助理教授(花縣壽豐)

文化部長鄭麗君。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文化部召開「國家語言發展法草案」公聽會,聾友建議台灣手語應是固有族群之自然語言。鄭麗君部長回應:「國家語言是複數、平等的概念,每一種語言都是世界的文化資產,台灣固有族群語言以及手語都要視為國家語言。」
在此信手拈來手語長期遭受社會制度不公不義之現象:一、筆者曾於南部某大學參加博士班口試,遭遇某教授以「手語無聲,不屬語言」之否定觀點,批評筆者《從中國「文字學」論台灣當代聾啞社群之「手式文字」》碩士論文不具學術價值。二、筆者曾在民意論壇發表〈語文競賽,手語也要舞台〉2011-12-24,呼籲教育部公費留學政策,各類學門應該設計「無聲語言人才」留學深造管道,否則瘖啞學子將如何取得「擬留學國語文能力證明」?可嘆迄今仍是問題高懸。三、中研院「語言學所」與「歷史語言所」自創所以來,傾盡人才、金錢致力於「有聲語言」領域,可曾注重「無聲語言」領域?
草案建議再字斟句酌,留意正名之重要性:一、「社群」與「族群」定義之異:所有使用手語者,並非共享相同祖先、血緣之族群關係,而是「具相同特性」之社交關係,故應正名「社群」。此外習得手語者,未必源自「媽媽的話」,若欲復振手語之「母語」,如此詞彙有待商榷。二、「社會」與「自然」語言之別:任何語言系統,絕非天授神賦、自然而有,皆須經過人類社會長期共同創制、學習、傳承經驗,須依附於社會產生發展,應正名「社會手語」。
瘖啞社群積鬱已久,企盼立法院通過「國家語言發展法」,及早還我公道。

發展輔具 讓身障者快樂獨立


2017-07-25 00:11 聯合報  卓瓊鈺/成大醫學院物理治療系副教授(台南市)

車子如果設計有電動上下車的座椅,就可以幫助老人家或身心障礙人士獨立行動或是外出。圖/和泰汽車提供



因為有研究生在輔具展表演,日前我特別搭高鐵前往台中參觀一年一度的輔具展。特別的是,在高鐵站我第一次看到許多身心障礙朋友拄著拐杖,坐著輪椅出來參觀,心中真是滿滿的感動。我想,如果輔具可以幫助老人、病患走出家門,那真的是非常棒的一件事。
其實台灣的身心障礙人士要出門一趟,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因為處處有障礙。還記得在美國擔任物理治療師的時候,我的病患可以坐著電動輪椅出門,還帶了隻導盲犬出門訪友,上下公車都沒有問題;此外車子看到駕著電動輪椅的他們,也會特別禮讓。我想美國的無障礙設施與民眾的行車教育真是做得不錯。
這次台灣的輔具展,也有許多體貼的發明。我就看到有些車商為不方便上下車的老人家,設計了各種電動上下車的座位,還有廠商設計可擋風雨有加外殼的單人小電動車,以及各式各樣的輪椅,可以用來幫助身心障礙人士獨立行動或是外出。我想如果政府單位可以讓環境的障礙再減少一點,一般民眾對身心障礙人士再貼心禮讓一點,身心障礙人士就有更多機會可以出門了!
此外,善用輔具還可以幫助身心障礙者獨立進行各種日常活動。譬如說,在會場我看到各種不同設計的止滑墊,餐具放在上面不易滑動,患者就可以單手進食而不會翻倒食物。還有各式各樣上下樓梯的工具,照顧者要幫助長者上下樓梯就輕鬆很多。而預防癡呆,則有很多手眼協調的工具,可以讓老人從日常生活運動中練習。
當然最重要還是要訓練病患的身體缺失部分,身心障礙人士與家屬要先諮詢專業醫療人員利用各種方法來學習,並加強訓練自己的身體機能,不足的部分再依醫療人員建議使用輔具。如此一來不但可以促進自己獨立生活的功能,也可以增加自己的生活品質,長照也就不再是那麼沉重的負擔了!

吸菸救經濟 笑話還是現實?


2017-07-25 00:58 聯合報  姚思遠/董氏基金會執行長(台北市)

吸菸會導致多種疾病,各國都已嚴格管制。報系資料照(聯合報系提醒您:吸菸有礙健康)



保障健康人權是政府的重要義務,但從最近立委關切、財政部主導、衛福部及國健署無力阻擋,企圖放行危害風險仍不確定、科學研究未臻完整、許多國家尚未開放販賣之新興菸品「電熱式菸品」(類似電子煙),實讓人懷疑政府維護國民健康的決心。
吸菸會引起癌症、心臟病、中風及慢性肺部疾病等,已廣泛被各國視為公共衛生危機,並紛紛採取嚴格管制;在面對成人吸菸率逐漸下降之際,菸草公司採取各種手段企圖翻轉,其中便包括開發新興菸品,並積極遊說政府機關開放此類產品之銷售,甚至採取較寬鬆之菸害防制策略。
但這類新興菸品之健康風險仍不確定甚至嚴重被低估,更可能產生新風險(如爆炸);因此,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各國在適當管制架構建立前,不宜貿然開放市場,甚至可以先行禁止銷售。菸商往往趁法律空窗期(如尚無健康警示圖文規範、無產品內容物管制、無高課稅手段等),將這類新興菸品包裝成與傳統菸品不同之嶄新產品(如名稱以i開頭,以模仿知名手機品牌,包裝也與其類似,宣傳也訴求新穎、科技),都是為了加強對青少年的吸引力(研究發現此類產品可能成為青少年進一步吸菸的敲門磚),多數國家均支持應對新興菸品,宜採取較傳統菸品更為嚴格的管制法規。
因此,美國對「電熱式菸品」採取較為嚴格之管制手段,要求此類產品應通過政府嚴格之查驗登記後始得上市(至今仍未通過審查);澳洲、紐西蘭、新加坡、澳門為保障國民健康,皆已禁止販售。
但今台灣政府竟在跨部會聯手下,嘗試開放風險尚不確定、對青少年危害恐更劇之「電熱式菸品」;尤其若在「菸害防制法」相對應之管制措施尚未經充分討論或修正前,便採取貿然開放之立場,勢必將嚴重影響民眾健康。吸菸救經濟,是玩笑還是現實,取決於政府一念之間。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國軍看天訓練 如何制敵致勝


2017-07-25 00:58 聯合報  張博智/備役上校、步訓部體幹班終生志工(高雄市)


報載軍醫局稱,近幾年國軍熱傷害致死率為零,顯見防患熱傷害有功。國軍採取措施保護官兵安全,值得肯定,但我們要問:天氣這麼熱,國軍是如何在執行戰備演訓任務之際,又兼顧官兵安全呢﹖進一步要問:為防範熱傷害,軍隊有落實訓練要求、達成訓練目標嗎?
為了防止熱傷害,國軍做了許多防範規定與措施:在廁所張貼尿液色澤自我檢測圖示、注重調適教育、建置高危險群管制名冊、律定操課期間多間歇、多喝水要求、訂定危險係數,部隊依旗號行止,只要達到危險指數立即停止野外操課,或轉移至室內蔭涼處等。然則安全維護的同時,部隊訓練要求是否達標呢﹖
部隊已成看天訓練,豔陽高照天氣熱,官兵就「躲」起來,部隊何時等到可以訓練的時段?試問,這樣的訓練狀態能提升戰力嗎﹖連太陽光熱都無法克服的軍隊何以制敵致勝?
我是農家子弟,看鄉親農夫在酷熱天候都懂得審時度勢,從「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改為「日未出而作,日上三竿則下崗」的作息,難道軍隊竟不知調整作息,因時制宜,以維護安全且兼顧落實訓練嗎?
維護安全很重要,訓練要求亦不能少,如何在炎熱天候落實訓練,軍隊應審慎面對!

不專業保險員…推銷像詛咒


2017-07-25 00:58 聯合報  石鵬來義/家管(高雄市)


看完廿四日民意論壇「你的保險業務員專業嗎?」一文後,筆者深感不吐不快。
外子曾有一次住院理賠須保險員「售後服務」時,卻被三推四延,一會兒說她忘記了,一會兒說她當時很忙,一會兒又說她得了憂鬱煩心事以至將理賠給延宕了近三個月,才在客戶的催促聲裡把事情辦好。
又,常在晚上八時許或黃昏用餐的當兒,不顧保戶作息方便與否,不請自來的跑到人家門口,再打電話說,我現在就在你家門口。只為了衝個人業績,並非真心關照保戶理賠時的實質受益!
「…如果你們再加個三千元把保費提高成一萬塊,那麼,在得了癌症、患了不治的重病惡疾,住院時就不必跟那種垂死的臭老人、哭鬧吵嚷不停的死小孩同住那髒臭的四人病房;用標靶自費藥品也可以買好的昂貴藥劑。…如果不加買這保險,到時候遇到了就只能等死…。趕快簽一簽名,趕快到ATM轉帳繳費;這個『福利』只到月底就結束了,錯過了就買不到了。」
那位保險員口沫橫飛、舌粲蓮花,「極力促銷」似是預言式的詛咒訊息,要客戶再加買保險。但這種行止與態度的保險員,豈能得人敬重?

要環保卻取締oBike 邏輯很怪


2017-07-25 00:11 聯合報  葉慶年/醫(南投市)

oBike亂停,使得新北市祭出拖吊之策。圖/新北市交通局提供


我是每天騎自行車,再搭公車的上班族。從最近的oBike事件,我發現官員思考邏輯有問題。
政府為了環保,希望減少汽機車使用,花大錢建立多條捷運,及遍布YouBike站,但對不需政府花錢,就能達到環保,鼓勵民眾運動,且比YouBike更方便的oBike,卻嚴格取締。政府的理由:
一、占據機車停車位,使民眾停車不方便。但政府要環保,希望減少機車使用,用自行車代替機車,這不正是幫助政府環保?
二、自行車零亂停在機車位,看不順眼。這只不過是機車變成自行車,有什麼看不順眼。
三、有高官說現有遍布的YouBike夠用了,但仍不能滿足所有人的要求。假如民眾沒有需求,oBike自然無法生存,根本不需政府取締就會消失。
四、政府認為oBike是營業公司,要收取停車費。政府收費,oBike提高費用,降低民眾使用意願,對政府環保政策反不利。
這是政府完全不花錢就能達到環保,讓民眾運動更健康,且民眾更方便使用,達到政府、oBike、民眾三贏。
但oBike仍有要改進的地方,如:特價活動內容要先讓消費者知道,不要用低價吸引消費者繳費後,再顯示嚴格條件,有被欺騙的感覺。我沒參加特價活動,只是不小心點開,沒有下單就被扣款,有點被搶的感覺。oBike要有0800客服電話可以申訴,寫信回信太慢,甚至不回。此外,還車感應要靈敏,有時還了車還在計費,如果感應失敗,應該通知。車子的變速器、坐墊和籃子品質也應提升。

要食人間煙火 別只滅人間煙火


2017-07-25 00:11 聯合報  林碧榕/自由業(台東市)

政府推行的「減香」運動,引發民間許多反彈。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為改善空氣品質,要求宮廟減香少爐的政策,溝通不良或政府別有居心,逼使眾神周日上凱道陳抗。
政府針對信眾在宮廟祈福,點香燒金紙禁的嚴苛,說會汙染空氣,那每年台北一○一的璀璨煙火及國慶日的高空火樹銀花煙火秀就不會汙染?這樣的針對性,很難不讓宮廟質疑政府要滅香?
一年到頭,全台慶祝神佛千歲生日點放的煙火,聞名遐邇每年元宵的台東炸寒鄲爺,烽火連天的台南鹽水蜂炮,及媽祖遶境等民俗活動等,那煙火漫天鞭炮聲震天價響,政府禁不禁?僅對廟宇的爐開罰單,怎能讓人信服?還有每到選舉,政治人物逢廟必拜,高舉嬝嬝香火時,又怎麼自圓其說?
信眾大多會支持減香少炮的政策,但政策要周延,執法要公平,芸芸眾生的祈福心境要顧及。政治要食人間煙火,不要只會滅人間煙火。

陳立恆/氣與眼,台灣前瞻的活棋之路

.陳立恆/氣與眼,台灣前瞻的活棋之路
.施振榮/突破價值與平衡盲點 邁向矽文明
.葉丙成/請問政府,體育改革做不做?
.黃介正/人民解放軍的歷史挑戰
.林中斌/無神論大國 宗教興起
.薛承泰/加碼20億,保20萬生育?
.盛治仁/陸客不來「爆買」的衝擊與機會
.嚴震生/原是最幸福一代的提前結束










陳立恆/氣與眼,台灣前瞻的活棋之路


2017-07-25 00:01 聯合報  陳立恆


今年七月,香港回歸正式屆滿廿年,為了慶祝一國兩制的成年禮,對岸聲勢浩大地簽署了一份《深化粵港澳合作.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定》,除了懷柔目的,其實更帶著長期戰略的考量,旨在藉由粵港澳的協力合作,打造出一座世界一流灣區城市群,吸引全球人流與錢流,成為宜居宜業的國際級生活圈。無庸置疑地,這將是繼一帶一路之後,中國經濟發展上另一項歷史性的宏偉擘畫。
不只台灣,全世界都應該要密切關注未來港澳粵的實際發展,因為放眼粵港澳大灣區的版圖,從廣州、佛山、深圳、東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門,到香港與澳門,十多個實力雄厚的城市串綴在六點五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代表了整個中國改革開放卅年的前哨布局。其中深圳特區的開發儼然是上世紀全球最具前瞻性的國家計畫之一,且目前深圳、香港、廣州已經躋身全球前五大貨運港之列,據悉二○一六年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的總GDP達到一點三六萬億美元的規模,是距離不到千里之外的台灣的兩倍之多,其七%到八%的平均GDP增長率,更是我們的四倍之譜。
諸如此類他迎旭日、我臨夕陽的數據可以隨手寫成一本萬言書,相信某些國人即使不願正視,卻其實了然於心。正值我們的前瞻計畫箭在弦上卻目標模糊的當下,面對五年內經濟吞吐量預計將追平東京灣區的粵港澳合作,不啻作為台灣一個審視何謂前瞻定義的他山攻錯。
什麼叫前瞻,前瞻就是看得遠,回首台灣過去最具前瞻性的加工出口區與科學園區;再對比大陸劍指未來的一帶一路以及粵港澳合作,我們不難發現這些前瞻性的發展規畫都圍繞著兩個主題:「內外流通」與「特色產業」。
略懂圍棋的人都知道,做活一盤棋,致勝關鍵在於「觀氣」與「做眼」,有道是「一秤棋盤天下事」,下圍棋就如同一場關於前瞻布局的推演,首先講究數外氣、緊內氣,而這個氣即是一種內外流通的概念,尤其台灣屬於外銷屬性國家,貨暢其流才能創造價值,而且這個流通必須一路延續到寶島之外方能算數。無怪乎現在許多產學研界以及一般民眾,對於前瞻計畫中花了一半預算只為發展島內輕軌,卻沒有著墨國際市場與貿易通路而感到惶惶不安。
竊以為前瞻計畫雖然勢在必行,我們政府確實應該將粵港澳的灣區發展模式當作台灣前瞻計畫的對手棋,審慎觀察彼此之間的氣數消長,重新思考前瞻計畫中究竟有那些項目能為台灣的內外流通做出實質貢獻,畢竟台灣的命脈不是內陸交通,而是外銷市場。
再者,下棋還講究「做眼」,正好比台灣四十年前的製造業之於加工出口區,或是廿年前的半導體業之於科學園區,因為有了「眼」,才盤活了該項計畫。反觀前瞻計畫中稱得上產業的項目林林總總,從數位、綠能、水利到交通,看似個個都走在時代尖端,但究竟哪一個可以成為前瞻計畫中的「眼」,可以取代半導體產業成為台灣下一個世代的支柱型產業?我想,除了幾千億的硬體預算,我們更迫切需要國家推出正確的政策扶植新一代的產業經濟,以及留住不停向對岸流失的優秀企業與各界人才。
雖然目前的前瞻計畫似乎看得還不夠遠,但我覺得未必注定是一盤死棋,如果主事者願意下一點「觀氣」與「做眼」的功夫,我相信前瞻計畫仍然有機會使出反敗為勝的一記妙著。
(作者為亞太文化創意產業協會創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