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1日 星期二

經濟/透視油國減產協議的玄機

.聯合報社論..蔡英文國慶演說未回應失望的民心
.聯合報黑白集.誰是下一個閣揆?
.經濟日報社論.透視油國減產協議的玄機







經濟/透視油國減產協議的玄機


2016-10-11 00:27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PEC)阿爾及利亞會議終於原則達成「減產」協議,同意將原油產量目標訂在每天3,250-3,300萬桶,亦即每天將減產25-75萬桶。至於何時開始減產?那些國家減產多少?這些細節仍有待11月底OPEC部長會議決定。然而OPEC這回究竟是玩真的抑或虛晃一招?關鍵就在於一些細節,因為「魔鬼藏在細節中」。
OPEC這次能夠達成協議,主要是沙烏地阿拉伯對伊朗做出讓步。沙、伊兩大石油出口國今年來已演出「凍產三步曲」;年初時沙國主張「大家凍產」,因伊朗拒絕參與協商而破局;9月沙國又向伊朗提議「我減產,你凍產」,伊朗又予拒絕,只同意出席會議;最後沙國再讓步,終於達成「我減產、你隨意」的協議。
沙國之所以節節退讓,主因油價下跌對兩國經濟造成的痛苦程度不同。伊朗財政對石油收入的依賴較低,且經濟制裁結束後外資開始回流,石油出口量增加。伊朗今年經濟預估成長4%,財政赤字占國內生產毛額(GDP)比率不到2.5%,經常帳收支接近平衡,顯示已經擺脫「撙節」期。
反觀沙國,從去年元月到今年7月共燒掉1,150億美元外匯存底,政府已大幅削減各項補貼,對公務員減薪並停發獎金,基礎建設計畫紛紛延後。今年預算赤字占GDP比率預估將達13.5%,經濟成長率僅1%,經常帳也出現逆差,沙國的苦日子才剛開始。兩相比較,伊朗是「苦盡甘來」,沙國卻是「由奢入儉難」;面對低油價,伊朗仍有轉圜餘地,沙國卻再也拖不起。
伊朗不須凍產,因此裡子、面子都有;但沙國雖有失面子,卻未必輸了裡子。沙國的算盤其實非常之精,因為減產協議是以8月的產量為基礎,而夏天正是沙國產量及國內油品需求旺季,原油日產量本來就比春季高出約50萬桶;因此就算沙國同意減產50萬桶,出口量並不會有多大改變。
至於伊朗雖一再宣稱今年內將把原油日產量由目前的360萬桶,提高到400萬桶,但沙國估計以伊朗目前的產能,至多只能增產10萬桶。因此沙國對伊朗讓步,其實是惠而不費;但若油價因減產協議而上漲,沙國卻能得到實惠。
真正值得關心的是國際油價是否就此大幅回升?仍面臨多項問題。第一,由誰減產?減產多少?要到11月才正式決定。如果決定只減產25萬桶,國際油市供給量將不減反增。就算總共減產75萬桶,且由沙國大部分承擔,但伊拉克、利比亞與阿爾及利亞卻可能要求增產,結果真正減產的數量可能微不足道,何況OPEC各國一向不大遵守產量目標。
第二,須考慮其他國家的產量動向。油價目前回升到每桶50美元,美國頁岩石油業者已能夠存活,若再向60美元靠近則美國更會增產。另外哈薩克卡沙干油田將於10月起投產,每天約生產35萬桶。至於俄羅斯,產量已增加到每天1,100萬桶;OPEC當然希望俄國也減產,但俄國大部分大型油藏都在西伯利亞,氣候及地質條件惡劣,油井一旦停工便會被冰封,加上俄羅斯正大力爭取亞洲市場的占有率,因此暫時性「凍產」應是最佳選擇。
另一項變數,則是沙國與伊朗仍在葉門及敘利亞進行代理人的戰爭;因此一旦地緣衝突升高,11月油長會議不排除撕毀協議的可能。
除了產量外,油價的另一壓力在於庫存龐大。美國能源資訊局估計,到今年底已開發國家的商用原油庫存量為30.9億桶,且預估明年夏天前庫存量還會繼續增加,這絕非OPEC區區減產之數就能迅速消化得了。
總之,OPEC雖達成減產協議,但基於14個會員國內部意見分歧,俄羅斯及美國等非OPEC國家產量大增,加上各會員國未必會遵守協議,因此油價的上漲空間有限,仍難擺脫每桶40-60美元的區間。

聯合/誰是下一個閣揆?


2016-10-11 00:27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行政院長林全。 記者曾吉松/攝影

綠營內部屢傳閣揆林全將下台的聲音,獨派大老更輪番放砲逼宮。林全就要下台了!這是綠營現今的氛圍。
但這只是銅板的一面,另一面則是陳菊接手的說法愈演愈烈。然而,林全下台若成定局,陳菊接手難道已是不二人選?
連傾綠民調都說蔡總統的民意支持度已呈「雪崩式」墜落,林全的支持度則更低。深綠的結論是:林全拖垮了蔡英文,怎能不下台?
蔡英文挑陳建仁做副總統,以林全為行政院長,著眼正是要這兩個關鍵職位「去政治化」。因陳林二人與民進黨無人脈淵源,可切斷民進黨介入中樞;二人又看不出有更上層樓的可能性,不致變生臥榻之側。尤其是林全,四個多月來,可謂忍辱負重,任勞、任謗、任怨,就此而言,他已是不負蔡英文所託。
今日情勢,逼林全下台是一回事,拱陳菊上台則是另一回事。這兩回事卻使蔡英文面臨同一情勢:上下都好像由不得她。
陳菊聽見轎夫的吆喝聲,她說:「這是假設性的問題。」在政治詞典上,這已是正面答覆。她更說,「至少給蔡總統及林全團隊一年的觀察期」,這則是把官派高雄市長接任者的期程也計算在內。
陳菊接任閣揆,立即顛覆了蔡英文「行政院長去政治化」的設計,且陳菊在民進黨內的操作能力更強過蔡英文,屆時上演的將是總統制、內閣制或兩個太陽制?
閣揆遲早會換人,但若是綿羊換成怒馬,反差會不會太大了一些?

聯合/蔡英文國慶演說未回應失望的民心


2016-10-11 00:27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中華民國105年雙十國慶典禮,蔡英文總統發表演說。 記者陳正興/攝影

這次國慶,因台商和海外僑胞返國並不踴躍,蔡總統被寄予厚望的兩岸談話又提前預知落空,加上連日天雨,國慶大典氣氛顯得冷清。蔡英文昨天原本可利用演說來激勵民眾,但她在應著力的兩岸關係上卻迂迴退縮,轉而強調「推動改革」,並訴求「年輕族群」。這些喊話,其實未因應失望的民心,恐怕也不足以止住其民調的跌勢。
蔡英文國慶演說的基調,其實就是她五二○就職演說的縮簡版:強調追求改革及轉型正義、為年輕人創造更好未來、維持兩岸和平現狀等,無一改變。然而,不到五個月之差,在外界的觀感,前後兩次演說已暴露她拙於因應的窘境。五二○時,她挾著勝選威望及人民期待光榮登基,受到萬眾歡呼;但此刻,滿意度已跌至四成,她卻只能繼續重彈舊調,對民眾的不滿不知如何是好。
簡言之,執政近五個月,蔡英文仍停留在她美好的「競選」夢境,而未進入真槍實彈的「執政」現實,這是她民調急墜的主因。近來民眾怨聲四起,黨內壓力也撲面而來,但蔡總統顯然找不到相應的調整模式,仍只能用虛弱的改革和空洞的願景來應付人民。心細的民眾必然會注意到:總統在五月就職演說中最清晰的主題——「解決問題」四個字,已悄悄從國慶演說中消失;這難道不是一個值得憂心的跡象?
我們之所以要特別強調「競選」與「執政」的不同,正是因為看到蔡總統將兩者混為一談,以為執政的目的就是要落實競選承諾,別無其他。沒錯,執政者應該積極實現自己的競選承諾,這是民主倫理;但執政者更應就國政的方方面面作出與時俱進的決策,要對政經、社會、外交作出綜合及動態的研判,才不致使施政天平偏斜。尤其,蔡英文的許多競選承諾,是根據「在野黨」的立場而設想,除帶有許多對抗性質,也因專為吸引特定族群選票而缺乏全盤考量;在執政之後發現窒礙難行,當然應該加以調整。
蔡政府上台後的許多政策「髮夾彎」,正是因為執政與在野角色的落差,在現實上必須調整;這雖引發不少爭議,至少可以理解。然而,蔡政府有更多政策,卻是打著「改革」的幌子,在進行政治清算、社會壓迫、乃至價值扭曲的鬥爭。
舉例而言,蔡總統高談司法改革,卻不是針對現有不當制度提出興革意見,而是要引進自己親信的司改會及民間法界人士,來鬥爭現有體制內的司法人員。再如年金改革,目標原本正當,主事者卻利用鬥爭特定職業及醜化退休人士的手法進行,導致社會紛擾不安;如此,弄得世代對立,將如何締造年輕人的美好未來?又如,對公營事業董座或任期制職位採取撤換或迫辭的手段,霸道地改派黨內親信出任,如此破壞體制、公私不分,又能奢談什麼改革意義?
蔡英文更大的盲點,是把執政與改革畫上等號,這是見樹不見林。政黨輪替,當然反映了民意的某些不同取向,但這並不表示現有制度框架必須全部推倒重來;而蔡政府的問題,是滿腦子「除弊」的思考,卻拿不出什麼「興利」的方案。且看安倍的「三箭」,一是寬鬆貨幣,二是財政改革,三是促進投資,三箭循序而發,目標全都對準振興經濟,民眾一目了然。反觀蔡英文,在經濟面毫無對策,卻在兩岸、外交、勞工、年金、司法等議題上亂箭齊發,烽火四起的後果,怎是她有能力收拾?
蔡總統昨天的國慶演說主題—「讓國家因改革而偉大」,仍洋溢著文膽不休的熱情;但是,放在民心失望的政治脈絡裡看,這些華麗之詞恐怕已顯得脫離現實。令人擔心的,倒不是蔡英文「演說治國」的能力在下降;讓人憂慮的,是她調整視野及步伐的速度太慢,會跟不上快速演變的情勢及流失的民心。如果繼續沉浸在勝選的美好,她恐將錯失調整的機會。

聯合筆記/循環經濟,讓我們不被「暗殺」

.美大選第2辯 川普攻守止跌?
.聯合筆記/循環經濟,讓我們不被「暗殺」
.宋楚瑜能否去成APEC
.國慶文告/「有利人民 什麼都可談」 真的?
.國慶文告/正視中華民國 別光說不練
.國慶表演/親眼所見 人民情感的凝聚
.國慶日「拜溪王」 遇見雲林母親河
.沒風就輕忽雨? 大豪雨更應重視







聯合筆記/循環經濟,讓我們不被「暗殺」


2016-10-11 00:17聯合報  沈珮君

五年多前的iPad2看起來還很新,就是跑不動,不斷升級的作業系統,讓它掛了。朋友笑,「你到現在還用iPad2?太落伍了」。是啊,3C講究飛速升級,跟不上,就是落伍,連老闆都唾棄你。但這台iPad2是禮物,是情感紀念品,我細心保存盼它永續,卻依舊不能讓它脫離「計畫性汰舊」的宿命鍊。
你也有這種經驗嗎?以前一台電鍋、電扇、電視可用二三十年,現在拿電器去修時,店家勸你「修不如換」,甚至告訴你沒零件,直接丟掉吧。3C產品則是被不斷升級的軟體或電池暗殺。是,暗殺,這就是「計畫性汰舊」,不僅暗殺你的用品,還暗殺你對永恆的追求和用心,最終暗殺的是地球。
被廠商第一個「計畫性汰舊」的是燈泡,從愛迪生發明電燈不久,燈泡壽命已達一千小時,且很快突破二千五百小時,甚至五千小時,但長壽燈泡無法上巿,因為廠商無利可圖,所以業者聯合起來讓燈泡壽命限制在一千小時以內。這就是「電燈泡的陰謀」(http://2012bestinput.pts.org.tw/films_5.htm#no9),這部西班牙紀錄片,讓我們看清許多日用品如何像燈泡「預知死亡紀事」一樣被暗殺。
刺激消費,促進經濟,那是上個世紀的觀念,以有限的資源追求無盡的成長,地球和人類早已疲憊不堪。若東西耐用,經濟就不成長、失業率就會高嗎?否也,「循環經濟」的「綠色創新」,正以新的商業模式帶動新經濟,一樣有產值,也能創造就業,但資源循環利用。
這是有意義的創新,業者正在重新定義自己,如燈泡業不是賣燈泡,而是提供照明服務,它會研究更耐用的燈泡,而舊燈泡回收,也會更有效再利用;車輛業不是賣車,是提供運輸服務,Ubike已讓我們不可或缺,剛面世的WeMo電動機車租借、未來可望更普及的Ucar或WeCar,都可能讓我們使用更好的車,但不必養車。「使用」,不必「擁有」,多輕鬆自由,產品更新快,廢棄物卻更少,這就是循環經濟的新商模之一。
歐盟是循環經濟前段班,二○一五年,依經濟模式預測,歐盟可因此多創造五十八萬個就業機會,產業可省六千億歐元,減碳四點五億萬噸。台灣也有無窮「潛力」,我們能源對外依存度達百分之九十七,但資源循環利用率卻只四點六五,可見可努力空間有多大。循環經濟需要新商模,也要新科技,台積電廢棄物回收率達到百分之九十五,其中廢硫酸活化再利用,是兩百多位工程師研發兩年多的科技大突破,回收後的水可以賣,它是產業,是投資,有營收,而且利人利己。
台灣沒有一丁點資源可浪費,「循環經濟產業」已被新政府列為「五加二旗艦方案」,總統國慶演說也提了它一筆,既是「綠色政府」自應好好「綠色創新」。願台灣永續。

馬凱/脫中之台,可比脫歐之英?

.馬凱/脫中之台,可比脫歐之英?
.林中斌/顛覆傳統的美國大選
.王健壯/凱達格蘭大道上的愛麗榭宮
.嚴震生/打臉諾貝爾獎,哥倫比亞人民要戰爭?
.孫維新/羅塞塔號任務的絢爛終結!
.趙春山/談判代替對抗 突破兩岸僵局
.黃介正/美台國防工業會議十五年






馬凱/脫中之台,可比脫歐之英?


2016-10-11 00:18 聯合報  馬凱

當今這個混沌動盪的世界,黑天鵝四處出沒,但公認最大的一隻黑天鵝,非「英國脫歐」莫屬。大家擔心的倒不是少了英國的歐盟會遭遇多大的衝擊;而是退出歐盟的英國,將受到多大的傷害、付出多高的代價。英鎊跌跌不休,就是對英國信心的明顯指標。
但我不以為然。俗話說,「打斷手骨顛倒勇」,用於此處最是貼切。不論原因為何,在所謂民粹的鼓動下脫離歐盟的英國,如果不耽溺於顧影自憐,乃至懷憂喪志;而像過河卒子一般,奮力向前;反而會因為脫離了歐盟的羈絆,跳出本來即非其同類的廿七個國家的掣肘、妥協,重拾長久以來經略全球、做為世界金融中心的豪情壯志,大展身手,再露崢嶸頭角。
果然,脫歐方成定局,不旋踵倫敦金融城市長即親來台灣訪問,不僅台灣受寵若驚,對英國自身,這也是罕見之舉。近日公投脫歐之後新成立的「國際貿易部」部長,肩負著促進貿易與投資的重任,與上議院副議長聯袂來台;在媒體撰文宣揚英國在全球經濟的重要地位,公開演講,強調英國正以更開放的心胸,重新加入世界。
恰在此時,兩岸關係因「九二共識」而觸礁,蔡總統日前在給民進黨的公開信中,直指要力抗中國的壓力,減少對中國的過度依賴。因而實質上,台灣已展開一場「脫中」的大行動。不過,這個行動其實完全沒有必要。因為自從二○○八年北京向全球宣告要「以世界市場取代世界工廠」,並展開一連串具體行動,諸如取消租稅優惠、連番提高工資等,施壓東南沿海加工出口產業之後,世界工廠一步步走向黃昏,迄今已奄奄一息。而廿餘年來,台灣對大陸經濟的依賴,幾乎完全寄託於對岸的世界工廠;因此依賴快速落空;由最近數年兩岸貿易往來之衰退明顯可見。故爾台灣不是要「脫中」,而是已經「脫中」;其進程遠快於決定脫歐但在兩年後才真正實現的英國。
然而已脫中之台,與將脫歐之英,可能相提並論?愚意以為,完全不能!因為英國只是在形式上、名目上退出歐盟,但雙方的實質經貿利益千絲萬縷,互利互惠,根本不可能也不會斬斷。同時英國做為過去的霸權與今日的全球金融中心,在全球市場的地位與基礎難以撼動,而其創新能力在先進國家之中可稱翹楚,經商環境全球排名第六,在在都顯示其高度競爭力。
台灣脫中則恰恰相反。如前所述,兩岸臍帶本繫於世界工廠,一旦切斷,其互補關係即消滅殆盡;而此關係又正是廿餘年來台灣經濟發展幾乎唯一的依恃;一旦斷絕,經濟發展模式即全盤崩塌;台灣競爭力何尋,即成天大難題。因此台灣積極開發新出路之急迫,勝似英國百倍、千倍。
可是台灣做了什麼?我們可曾仔細盤點手頭現存的優勢,或亟待開發培養的新優勢,為台灣畫出一個完美的路徑圖,按圖索驥?更急需開拓出口與投資的此刻,我們可曾重視此議題以致創造新的主管部門全力投入?我們的國發會、經濟部袞袞諸公可曾踏破鐵鞋、穿梭各個重要經貿夥伴,闡述台灣的重要地位、爭取外人來台投資?我們的國會除了每日忙於藍綠爭鬥、無事生非,可曾一同為延續國脈、突破困境四處奔走?
以脫中之台危機遠比脫歐之英險惡;以當前台灣的競爭條件遠不能與英國相提並論;我們卻只見到遠不及英國萬分之一的努力。面對脫歐之英,台灣豈不汗顏?
(作者為經濟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