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14日 星期五

經濟日報社論/Fed審慎偏鷹 明智之舉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95065/web/ 

◆  聯合報社論/雞蛋到輸液,官員把專案進口當無能遮羞布
◆  聯合報黑白集/「不響」中,寶總來台
◆  經濟日報社論/Fed審慎偏鷹 明智之舉






經濟日報社論/Fed審慎偏鷹 明智之舉


2024-06-14 01:29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Fed強調「在趨向委員會所訂2%通膨目標的過程中,取得進一步的微小進展」。 (路透)


美國聯準會(Fed12日會議決定維持利率不變,毫無意外;但由利率預測點陣圖與經濟預測彙總顯示,決策氛圍明顯偏向「鷹派」

Fed 在會後聲明中,強調「在趨向委員會所訂2%通膨目標的過程中,取得進一步的微小進展」;而在5月的聲明中,指出通膨「缺乏」進一步進展,這一點對降息稍稍有利。

但關鍵在於「點狀圖」。多數決策官員預測今年只會降息1碼,不僅小於3月時預測的3碼降幅,也低於市場預估的2碼;民國一一三及一一四年(2024及2025年)的總降幅則由6碼縮小到5碼。更重要的是對長期「中性」利率的估計值也再次上修到2.8%凸顯出 Fed 已經體認到去全球化、能源轉型、人口老化及政府負債激增,已使美國通膨及利率走向出現結構性變化,這也使總降息幅度受到侷限

再看經濟預測,決策官員將今、明兩年的整體及核心通膨率預估值都溫和上修。主席鮑爾在記者會上雖試圖為「鷹派」決策緩頰,但他對於降息條件,先後提到必須「有信心」或「信心」達二十次之多,凸顯出 Fed 對於通膨下降的勢頭仍沒有充分信心

對於 Fed 堅持「鷹派」立場,金融市場不免產生兩點困惑。第一,今年1-3月通膨雖高於預估,但4月已經回降,加上5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超優,Fed 為何不為所動?從極短期來看,市場可能選擇性地遺忘5月就業人數激增,薪資升幅也提高,都將為消費支出及通膨蓄積動能,也引發貨幣政策是否具有充分約束力的爭議。通膨下降的另一原因,是沃爾瑪、目標百貨等大型零售商調低數千種日用品的價格,但這可能只是「一次性」調降,業者很難再降、三降,因此單一個月的數據還不能成為趨勢。

再者,由於 Fed 預測通膨走勢的能力下降,尤其是民國一一○年(2021年)時曾誤判通膨只是「過渡性」,令決策官員迄今餘悸猶存;去年底 Fed 對今年的通膨下降趨勢相當樂觀,但今年1-3月通膨率連續高於預估。基於通膨預測一錯再錯,因此 Fed 現在更加重視本身的信譽,不願重蹈覆轍。而且 Fed 決策官員傾向於一旦開始降息,就應連續且穩步降息;如果7月降息,但之後再等好幾個月才降,這種路徑將毫無意義,只會引發市場動盪。

由於美國大選逼近,使 Fed 在考慮是否降息時必須格外慎重,須見到更多證據顯示通膨下降已成趨勢,或經濟成長大幅減緩,否則任何決策都可能因選舉而被按下。5月就業及薪資數據偏強,已使7月降息機率消退;9月是否降息,還需要未來三個月通膨、就業及消費支出數據的支持。Fed 的決策固然具有「獨立性」,但政治干擾還是能免則免。Fed 將11月會議的時間後推到選舉之後,便是明證。

第二重困惑,則是歐洲央行(ECB)等一些其他央行雖已搶先降息,Fed 為何仍不動如山?這是因為美國經濟成長更強,緊縮政策傳輸到經濟活動的影響更慢,美國金融體系對銀行體系的依賴較低,且許多房主及企業之前已經鎖定超低的固定利率貸款。反觀歐元區,經濟才剛擺脫衰退,為使復甦持續,於是 ECB 選擇先跨出一小步,但並不承諾降息周期就此展開。現在 Fed 展現「鷹派」立場,其他國家的降息步調也勢必延緩

總之,Fed 目前仍面對正反雙重風險。如果 Fed 要等到通膨更明確下降之後才開始降息,可能經濟已經出現明顯的裂痕:但反過來看,提前降息將引發股市上漲,金融情勢益發寬鬆,使消費及投資支出增加,導致通膨持續高於2%目標,則 Fed 又將再度做出錯誤的決策。

面對通膨下降呈現「進兩步、退一步」的顛簸走勢,Fed 維持「寧可緊錯,不可鬆過」的審慎態度,預測今年只降息1碼,以保留決策彈性,不失為明智的作法。如果整個夏季通膨持續淡定,屆時 Fed 仍可以「說五毛,給一塊」,金融市場只會驚喜,不會抱怨。











聯合報黑白集/「不響」中,寶總來台


2024-06-14 00:22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胡歌(中)12日抵台參加活動,受到兩岸高度關注。 記者李政龍/攝影


多年沒有過大陸一線影星來台了,陸劇《繁花》男一號胡歌竟翩然而至。但來去匆匆,廿四小時不到。有趣的是,旁邊跟著上海台辦主任鍾曉敏,說明這不是趟純演藝行程

年初《繁花》爆火,胡歌飾演「寶總」,風流倜儻,深沉不失溫柔。但回歸原作,金宇澄藉人物書寫的,是上海的性情與質地,貫穿整部小說揮之不去的一個詞是「不響」。這是上海話裡凡事不去說破、不與人糾纏的心境與哲學。

蔡英文主政後,主流輿論市場只允許一種聲音;若非辣台派,只配被圍剿。大陸人都消失了,從陸配、陸客、陸生到「小明」。兩岸社會撕裂殃及池魚,大陸多年缺席金馬獎,胡歌這趟才成了稀罕風景。

大陸人走開,也演繹了某種「不響」。但當台獨工作者當上總統,還高唱兩國論,胡歌卻倏忽而來。不知是北京想開了,覺得不能「不響」下去,請胡歌先來暖場?還是賴清德自知闖下大禍,兩岸幾到開戰邊緣,必須趕緊想辦法滅火?

兩岸共有的記憶不少,上海不只是寶總的上海,更是尹雪艷、白流蘇的上海。黃埔將迎來百年校慶,但它既是杜聿明、張靈甫的黃埔,也是徐向前、林彪的黃埔。兩岸若皆願去找共通點而非執著歧異,就能解開戰爭的魔咒。但賴清德必須清楚,自己捅下的婁子,不能靠一個寶總收拾!












聯合報社論/雞蛋到輸液,官員把專案進口當無能遮羞布


2024-06-14 00:19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國內輸液大廠永豐化學因違反藥事法規定,遭衛福部下令暫時停產,造成每月出現150萬袋輸液缺口,影響手術病人及洗腎患者等權益。 本報資料照片


市占率逾七成的輸液大廠「永豐化學」,因數據造假等重大違規遭勒令關廠,引發國內輸液大斷貨,牽動醫療安全。為了救急,衛福部近日宣布啟動輸液專案進口及國內產線增產,並由健保「貼補」藥價,預估至少要花三億元。這情節,讓人有強烈的「既視感」:這不活脫脫去年雞蛋專案進口的翻版?曾幾何時,用納稅人的錢高價補貼進口,已成官員怠忽職守的遮羞布。

永豐化學生產的輸液,包含生理食鹽水、葡萄糖液、滅菌液。但該公司出包連連,四月底即被列為嚴重違規,五月十日更被發現實驗數據造假、屢發生違規及未改善等三大缺失,隨即遭勒令停業。問題是,食藥署雖在四月間即得知輸液可能出現供應不繼,卻未作任何因應準備,直至五月十三日才啟動公開徵求專案輸入或製造,已經緩不濟急。此事,擺爛的食藥署長吳秀梅難辭其咎。

更離譜的是,幾近壟斷市場的輸液大廠遭停業,藥界卻被蒙在鼓裡。直到醫療院所手術、洗腎室所需輸液貨源突告停擺,醫師紛向藥師公會求助,問題才告爆發。更扯的是,當醫院為籌措輸液焦慮不已,主管機關竟回應「庫存沒問題」,衛福部次長林靜儀就任當天就說「輸液暫時沒有缺貨問題」。這種粉飾太平的做法,和去年蛋荒剛爆發時蔡政府否認缺蛋如出一轍還讓側翼四處出征抱怨買不到蛋的民眾。當時,副閣揆鄭文燦還跟農業部長陳吉仲聯手演出「滿蛋秀」,簡直荒謬到極點。

問題是:一家劣跡斑斑的公司,為何能獨占國內輸液市場?其中機關,就在食藥署的不作為。醫界就直言,因健保砍藥價的緣故,輸液廠商紛紛退出市場;劣幣驅逐良幣的結果,就變成永豐獨大。近來也傳出大缺貨的人工淚液,就是一家廠商不滿砍價而退出健保市場,導致另一款有健保給付的人工淚液供應不及。當時,食藥署聲稱四月供貨就會回穩,如今又改口說要到十一月。食藥署若認為藥價不合理影響供需,即應及早與健保署協商,並備妥因應方案,但食藥署卻坐視情況惡化至難以收拾。這不是行政怠惰和無能嗎

不僅如此,據綠委林淑芬揭露,永豐過去六年曾發生多次違規,卻查無任何違反《藥事法》的紀錄。原來,食藥署要求廠商「下架回收」草草結案了事,從未依藥事法開罰。廠商之所以如此有恃無恐,不就是吃定了食藥署?

吳秀梅怠職在先,直到紙包不住火了,才又「花錢消災」。為填補生理食鹽水缺口,衛福部除砸錢補貼七家藥商自行專案進口,提供比健保高二到三倍的價格,預估要花費二.五億元。同時,還用加成給付的方式鼓勵國內廠商增產,估計將多支出五千萬元。換言之,政府光是補貼食鹽水五個月,所需花費就上看三億元,難怪會被嘲諷「危機變商機」,全是人謀不臧的結果。

這場輸液之亂,除了吳秀梅,新任次長林靜儀更是爭議角色。過去擔任民代,林靜儀的鬥雞性格即表露無遺;當了政務官,仍不改民代本色。她除了在臉書反嗆對輸液事件提出質疑的醫療人員,對於輸液調度等重要資訊,卻不是在衛福部或食藥署官網發布,而是寫在她個人臉書上。相形之下,主其事的吳秀梅和衛福部長邱泰源卻彷若「隱形人」體制紊亂至此,難怪連自家立委林淑芬都看不下去,質疑「人民要問責的話,是找次長的臉書嗎?」

從蛋荒到輸液荒,官員繼續用高價補貼專案進口掩飾無能。下一個要撒錢專案進口的,又是什麼?





【專家之眼】糾正賴政府的帝王思想-文以載道

◆  【專家之眼】糾正賴政府的帝王思想-文以載道
◆  【專家之眼】農業部只管進口蛋 漠視國產蛋的存亡

◆  【專家之眼】零碳排目標與高科技政策下的新保護主義
◆  【專家之眼】國會改革街頭宣講 人民該知道的事
◆  【專家之眼】今年法網男女單局勢互換了?
◆  【專家之眼】逐一評許慶雄「立法院已經是神經院」一文
◆  【專家之眼】財劃修法不能玩「一二三木頭人」






【專家之眼】糾正賴政府的帝王思想-文以載道


2024-06-14 08:24  聯合報/ 劉明德/前四川大學副教授
賴清德總統11日核可覆議案,立法院未來15天勢必再有一次「表決大戰」。(本報資料照片)


有人問我,你為什麼要寫文章?為了名?為了利?為了表態?都不是,我在寫歷史,寫給未來,不是寫給誰看。我不當權力的走狗,我的每一句話,都發自內心,沒有立場、沒有偏好,都經過查驗,都足以成為歷史證據。誰能戰勝歷史、戰勝真相?最終,歷史會給出答案,沒有一個獨裁者能夠逃出歷史的最終審判。

立法院會5月28日三讀通過立法院職權行使法、刑法部分條文等修正案,明定藐視國會罪、總統國情報告常態化、出席聽證會不得虛偽陳述等。錯在哪裡呢?這些不都是當時在野的民進黨所強力主張的嗎?怎麼今天變成執政黨了,反而反對起當初的訴求呢?除了逃避監督以及害怕東窗事發,還能有第二個解釋嗎?若不是今天在野黨在國會占多數,人民的權力,亦即國會該有的權力-立法對行政的監督制衡,還要等多久呢?立法權被行政權打壓,都已經幾十年了,難道正義還不來?

針對國會改革法案在立法院的通過,行政院政務委員林明昕竟然說:「因為調查是為了達成目的,必須框架在職權範圍內,不能漫無邊際、脫離職權範圍,要有清楚界線…...」,他所說的「因為調查是為了達成目的,必須框架在職權範圍內」,這當然是對的,問題是他說「定義不清」、「脫離職權範圍」等等,是他說了算?他是在挑起內部仇恨、分化台灣人民嗎?

行政院認為國會改革法窒礙難行,因此由總統移請立法院覆議。行政院提出覆議的「七大理由」,有任何一個理由是充分的嗎?一個也沒有。其中第二個理由是:「混淆雙首長制,質詢總統違憲」。台灣是雙首長制嗎?別笑死人了,好不好。台灣的總統有權無責,拿行政院長擋子彈,在這種情形之下,還不能質詢?有這種事?

至於林政委所說的「雙首長制」,更是好笑了!書有沒有讀通呢?台灣的政體絕非台灣的教科書所說的雙首長制,而是超級總統制,原因很清楚,台灣的行政院院長並沒有單獨權力,所有她/他所享有的權力,全來自總統的施捨,既然如此,也就隨時能被拿走,不需要任何理由,這與法國的雙首長制有著根本的不同。

在任何民主國家,總統的權力一定是受到明顯制約的。看看美國政府經常出現的「窘態」:因為美國國會不撥款,美國政府都已經停擺過多少次了?反觀台灣的行政部門可能關門嗎?當然不可能。

再來看國會的人事同意權。根據統計,自1789年以來,美國內閣的人事案約有2%遭到否決,而總統提名的最高法院人選有近四分之一遭到參議院的不同意。哪裡像台灣總統,要提名誰就提名誰,就算提名個阿貓阿狗(當然只有少數啦),一樣通過,立法院何曾能否決總統的人事任命案,至今為止,一個也沒有,這不就證明了立法院就只是總統的橡皮圖章嗎?難道,這就是林政委所說的「權力制衡」?未免指鹿為馬!

而目前的大法官,全部由蔡英文一人提名,全世界有哪一個國家憲法上的總統權力,有像台灣總統這麼大的?一個也沒有,除了獨裁國家。正因為大法官全部由總統提名,因此,如果賴政府提釋憲案,國會改革法被翻案的可能性不是沒有,因為司法不公,由來已久。請問,現在還有多少傻瓜相信台灣的司法?

民進黨如果真的愛台灣,就不要再阻撓國會改革了!















【專家之眼】農業部只管進口蛋 漠視國產蛋的存亡


2024-06-14 08:08  聯合報/ 曾志超/中華經濟與金融協會秘書長
國內蛋價創近3年新低,部分超市、量販等通路業者將開始降價。記者曾吉松/攝影


去年大缺蛋時期,農業部官員化身專案進口蛋的代言人,積極捍衛進口蛋食安,大家應該都還印象深刻。如今國產雞蛋價格暴跌非但不見這些官員設法解決生產過剩的問題,還在此時釋出進口液蛋與滷蛋逾千萬顆,簡直是火上加油。

根據農業部最新雞蛋產銷資訊平台顯示,國內投入生產蛋雞約3,570萬隻,每日生產量12萬1,610箱,已超過國人每日12萬箱需求,又遇到夏季雞蛋消費淡季,供需嚴重失調,導致蛋價崩跌,產地價與批發價直線下滑,分別下滑至27.5元與37元低點,亟需農業部協助。

面對蛋農哀鴻遍野農業部長陳駿季上月底赴立法院報告業務概況時,被問到蛋價下跌的問題時,他只消極的要求蛋雞場趁此期間自主調節,適當淘汰寡產老母雞,呼籲消費端賣場蛋價可適度調降,以刺激消費需求。

其處理國產蛋的態度,明顯與去年處理進口蛋有極大的差異。回顧一下,去年荒腔走板的「專案進口」外國雞蛋事件。國內雞蛋短缺,農業部(包含改制前的「農委會」)為了掩飾農產預警機制無效,竟然不惜破壞市場機制,用政府補貼的方式,花費巨資瘋狂引進大量的外國雞蛋,數量高達1.5億顆之譜,最後有5,580萬顆進口蛋放到過期,只能又額外花費8千萬元銷毀轉作堆肥。

專案進口雞蛋問題叢生,如讓資本額僅50萬元「超思」,卻拿下農業部上億元進口蛋採購案,從巴西進口近9,000萬顆雞蛋;且有違法動用農發基金,規避《政府採購法》,與違反雞蛋噴印溯源標示的疑義;有效期限由90天延長至120天;引進爆發禽流感的巴西蛋;流向不明;冷凍液蛋實質轉型,產地標示為台灣等重大爭議事件,可謂是造成政府、產業與人民三輸的結果,農業部仍積極為進口蛋辯解,還宣稱該政策是「全民得利」。

此外,農業部還在官方網站上,特別針對進口蛋設立「專案進口雞蛋專區」,以圖文並茂(還設有影音專區)的方式,為專案進口政策進行辯護。即使現已不再進口雞蛋,還在更新網頁內容,最新的內容是6月8日發布的;反觀,攸關我國雞蛋產業發展的蛋價驟跌問題,至13日中午前,農業部官網仍隻字未提,與媒體大篇幅報導,有如平行時空,一副「關我屁事」的態度。

更誇張的是,農業部不理國產蛋就算了,還重重的對其再踹一腳。報載中央畜產會近日接連公告標售二批進口雞蛋加工品,共計液蛋41萬8,925公斤(近700萬顆)、滷蛋347萬3,216顆,二者合計超過千萬顆蛋,將進一步擴大供需差距,加劇蛋價崩跌

為因應內外部環境挑戰,永續發展農業,職司我國農業發展的農委會,於去年8月1日升格為農業部,大幅擴編人力與增加預算。不料改制後只關心進口雞蛋,對國產雞蛋產業漠不關心。




淡水河口被闖了 還在認知戰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95065/web/ 

◆  淡水河口被闖了 還在認知戰
◆  長照悲歌 何時迎來天光
◆  高教調體質 關鍵四年開始倒數
◆  公共化弊病未除 托育品質隱憂
◆  艾瑪「和平推」 非避戰投降
◆  高層意識形態是海防破口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淡水河口被闖了 還在認知戰


2024-06-14 00:28  聯合報/ 李坤隆/大學教師(高雄市)
一名解放軍海軍退役少校艇長駕「鴻津號」單舷外機小型快艇,橫越台灣海峽突破淡水河口海防,戳開海巡近岸防務嚴重漏洞。 圖為淡水河口。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長久以來,我們對於對岸的認知戰總是無力抵抗,到現在還是停留在口頭上的反抗,尤其當我們從用石頭反擊無人機,到現在只能「監控」眼看對岸的快艇直接開進淡水河,其實這已經跳脫所謂認知戰的層次。我們的政府如果還是停留在轉化成「對內認知作戰」的國內政治作戰層次,那民眾要如何對政府的自我防衛能力放心呢?

對岸對台灣的心理、輿論、法律的「三戰」始終沒有停過,民進黨執政八年來,我們只看到政治性的回應,卻缺乏專業性的反制能力,畢竟民進黨面對兩岸的衝擊,始終沒有提出一套讓民眾放心的整體方案,反正就是推給對方的「認知戰」,讓時間解決民眾內心的憂慮。

尤其這次是對岸船艇長驅直入,顯然與以往的「三戰」或認知戰有所不同,我們卻似乎完全沒有抵抗的能力;看到海巡署的記者會更讓人感到憂心,因為不僅前後矛盾,顯示政府高層政治介入,更看到缺乏一套自我保護的 SOP,似乎除了隨行監控外並沒有更具體的做法。這次駕艇者還好沒有特定的攻擊意圖,一旦對方有意,試問要如何保護國人的安全呢?

對於海巡的態度當然有批判的必要,因為在防衛上是完全的被動,尤其政府提出所謂「兩岸灰色地帶」這個名詞已經很久,對岸也不斷攻擊這個灰色地帶;我們除了不斷地後退,將這樣的窘境持續作政治化操作之外,還真的看不出政府有任何抗衡對岸的能力。

這是態度的問題,因為政府高層總是將兩岸關係政治作戰化」,卻不願意認真檢討問題的真諦,所以明知對岸的認知戰無所不在、各式各樣的挑釁不會終止,卻看不到政府有讓人放心的做法。現在對方已經公然進入淡水河,政府的態度卻仍始終如一,這才最令人最擔心的。













長照悲歌 何時迎來天光


2024-06-14 00:27  聯合報/ 王順民/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系教授(新北市)
長照悲歌事件不斷,家總統計,去年經媒體報導的照顧殺人事件共十四件,死亡人數廿四人創下新高,部分原因在於經濟環境變差,照顧者身心俱疲。示意圖與新聞無關。記者林俊良/攝影


聯合報昨天報導,去年經由媒體披露的照顧殺人事件計有十四件,為近六年來的次高,但致死人數卻高達廿四人,數字則創下新高。然而,照顧殺人新聞事件,背後糾結的其實是「長期-照顧-長期照顧-長照悲歌」薛西佛斯命題困境

從受照者到主照者、從老老到障老、從弒人到自戕、從終結性命到悲情解脫的長照事件探究,要有整體全面多層次通盤性關照,這是因為這不全然只是聚焦在身心負荷、創傷知情、深井效應抑或長照悲歌的不幸事件而是針對照顧殺人的真實圖像以勾勒描繪的大數據分析;畢竟,當中的糾結有從物質經濟心理認知的因素;有從同一世代的老老或手足,到跨世代的老老、障老、老障或障障,以迄於從老年高齡人口到學齡前或學童期的兒少族群。

這些因素直指出照顧殺人的悲劇,在事發前的有效預防到冰凍三尺的情緒暴衝,以至於吟唱悲歌後應有修復等事件歷程,如何找出包括事前預防性介入及事發停損設置的雙重對策,何嘗不是凸顯近年來的長照布建工程,應要有解構與新構的創造性轉化對策。

再則,除了針對心理素質推動如何強化韌性內在性培力外,探究照顧者身心俱疲的原因,才是考察針砭所在

像是受照者與主照者之生理狀況、心理認知等個人歸因,以及延展出來諸如家庭生計、社交人際、照顧資源等外部歸因,指出的是長照變革工程一方面有其由下而上之分類、分級、分流的不同處遇措施,另一方面則是要對接於超高齡社會之「大環境層次」;居服、日照與機構養護的長照布建機制設計之「制度介面」;以及涵蓋長照家庭、照顧產業與照顧提供者等相關人等之「個體範疇」,以進行長照發展的通盤性檢討。

遠的不說,對於由國家機器所提供的各項長照服務措施,除了在家性質居服措施在地方便日間照顧到一勞永逸的機構養護,據以思索法定福利背後所涉及到的像是適性照顧、給付水準與多元責任等公民權益保障的「照權」外,如何梳理「長期-照顧-長期照顧」本身所潛藏的多樣、複雜與變異性,比如從失能到失智的漫長期程、從身心變化以銜接分階分段的照顧事宜,以及從費用部分負擔到全面身心負荷的長照困境,包括長照政策定位及長照服務體系的並行性思維變革,就實屬必要。

也就是說,有待釐清的是國家責任的長照服務,係屬於支持、補充、保護或替代的概念內涵連帶的,從自助、互助、無助、協助到他助的長照事務建置,也因為牽動到金流、人流、物流、資訊流、績效管理流,都讓長照保險化、長照夥伴化、長照素養化以及長照照權化等四支長照穿雲箭,還是未能拉弓以射向民眾有所期待的長照天光。

台灣的長照悲歌,抑或長照悲歌如同台灣,已然是陷入了某種遠無止境、卻是無勞無效的「薛西佛斯命題困境」。













高教調體質 關鍵四年開始倒數


2024-06-14 00:36  聯合報/ 何平東/大學教師(新北市)
甄選會13日公告申請入學統一分發結果並開放考生網路查詢。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申請入學昨天放榜了,這個對全台大學至為關鍵的入學管道,創下了七年來第二高的缺額,連台成清交也缺了一兩百人。若非有大學退場,和大量寄存名額,數字恐不止於此。AI 熱潮更讓理工豐收,人文坐冷宮。缺額、傾斜、退場,已是台灣高教新常態,面對一一七學年新生人數跌進谷底的必然,體質不穩的中後段私校,這四年,不是闖關成功,就是化為泡沫。

大學入學每階段的放榜,對各校都是重要數據,代表在高教市場,你有多少空間選擇學生,以及有多少學生願意選你。一O八課綱宣示的多元入學、適性揚才,意義再深遠,卻早已不敵市場法則,夠強勢的校系才能挑人,一旦進入高競爭圈,理念全得放一邊,二階甄試時務必要推敲考生意願,拿捏面試書審評分,外加系上老師 call out 固樁…百密不可一疏。

學生就是不夠,誰都得放手一搏,見招拆招。前陣子被 AI 旋風點到的大學狂做宣傳,自我標注最抓得住未來,大學畢業最不怕失業。瞬間忘了數年前各校搶設觀光休閒科系,畢業後熱潮已退甚至遇到疫情,求職大不易的景象。

大學跟上產業需求並無不妥,但不能只顧跟風忘了初衷。整個社會依然需要專長不同的新生代參與接棒,如果我們無法想像護理師、社工師、老師統統不夠的慘烈,或基礎科學、人文科學沒人想沾的枯槁治校辦學就不能等同於替熱門行業當職訓局

對此,只要更多家長、考生、學校願意鬆綁,解大學與就業之間並非唯一等號,至少一些教育理念不錯的校系仍有機會在四年後活下來。但時間不等人,社會氛圍或價值觀很難在幾年內有大突破,大學能做的改變是什麼?

方向、務實、動起來」是如今大學校長的必備 DNA,特別是可預見將陷入高教困局的學校。

如果規模必須精簡,重點發展目標是什麼?要汰除哪些?怎麼樣妥善安排過多的教職員…每一件事都不簡單。這是危機時刻的治校白皮書,需要精確的規畫、踏實的盤整,一次次坦誠的全員溝通與共識建立。「鴕鳥病」或口是心非的夸夸其談,都不適合此刻的大學治理。

少子化不是今年才發生,面對生存壓力,大學領導人、特別是私校校長和董事會,如果只會甩鍋給少子化,既不合格也不負責。縮編、併校若是必然選項,做出符合情理法的計畫,真心誠意的攤在陽光下,這未來四年才可能因為共同努力而看見轉機,跨過大限,向下個階段挺進。













公共化弊病未除 托育品質隱憂


2024-06-14 00:29  聯合報/ 王俐雯/社會福利工作(高雄市)


賴清德總統喊出「O到六歲國家一起養2.0」,將全力支持育兒家庭。綜觀近年政府逐步公共化,降低學齡前幼兒送托負擔費用,卻仍然撼動不了少子化及幼托品質下降速度,盤點政府補助金額設計似乎充斥矛盾,使得絕大多數父母及幼托人員有被雙重剝削的感覺,這也成為賴清德總統及新內閣團隊上任後,必須承受的檢討聲浪。

去私有、去營利 幼托承受惡果
如今的公托、公幼並非真正的公營單位,而是政府為了降低全面經營的負擔比率,大刀闊斧將公共服務產業民營化,委由民間團體辦理公共托嬰中心及非營利幼兒園。儼然忽略適當私有化可以促進公利的官僚體制與私利的民間體系整合,幫助在公平與良性競爭下有效提升品質。

有別於政府全面支持委託民間團體辦理的公辦民營托嬰中心、非營利幼兒園,政府對待私有及準公共托嬰中心、幼兒園,如同「輿薪之不見,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未參酌逐年提升的營運成本,反倒是變相加重營運經費的管制,無視品質提升所仰賴人力、物力上升的成本,杯水車薪的補貼更使「O到六歲國家養,全面保障幼托勞動薪資」淪為口號,全台幼托機構也被迫陷入「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困境

同樣是生育養O到六歲幼童有送托需求的家庭,政府撒出來的幣卻有多數只是照顧少數族群,在少子化未見起色的狀況下,更凸顯物競天擇的重要性。「羊毛出在羊身上」,當不同規模營運及成本的幼托機構成為「大鍋炒、均一價」的服務必要條件,幼托品質顯然已成為低價下的犧牲品

無能力差別給薪 劣幣逐良幣
早期幼托人員所謂的低薪,到如今已非低薪,政府提升薪資採以年資認定,「當懲戒高於獎勵、薪資高於能力」其齊頭且競賽式、勿論優劣的調薪機制,更形成流動率高以及缺工的新孔洞,間接導致幼托現場面臨劣幣驅除良幣的危機

這幾年幼托人員血汗的勞動環境並未被改變,除因上述原由,「一人犯錯全體受罰」,未建置完善的即時吹哨機制,也使得幼托人員害怕背負高道德標準責任,而不敢踏入這個職場,甚至不堪負荷被迫出走,加速不適任幼托人員四處流竄,如此去劣換優的低替換率,幼托品質崩壞已可預見。

目前缺工問題尚未解決,各縣市比拚公共化機構數量只會擴張人力缺口,甚至製造收托量能假象,家長依舊面臨無處可托的困境

公私友善共存 幼托體制核心
「O到六歲國家一起養2.0」應該建置在公私友善、共存幼托體制上,如同前言,政府精進作為,應停止競賽式的非營建置,盤點並補足人力缺口如實反應營運成本,平權分配資源取消齊頭式給薪制度,以能力核實給薪;如此將有助於品質永續提升,並幫助穩定收托量能。













艾瑪「和平推」 非避戰投降


2024-06-14 00:29  聯合報/ 張光球/致理科技大學副教授(台北市)


中東問題專家艾瑪思蓋(Emma Sky)應龍應台文化基金會之邀來台,發表「被動不能帶來和平」專題演講,以親身在伊拉克及阿富汗的經歷,提出兩岸避免戰爭可用「和平推」取代「兵推」。其可行之處是提醒我們的缺失,窒礙難行之處在於,兩岸關係牽涉多方情結與利益。

艾瑪「和平推」的構想是源自於去年來台參與一場密室兵棋推演,會中討論了兩岸開戰的傷亡率及破壞度,促使她發想「和平推」的思考。亦即,敵對雙方應以任何可接觸與溝通的合作方式,朝向和平目標來推演,而非比較武力強弱的兵推。

「和平推」並非避戰投降,其基本包含兩部分:一是如何藉由溝通來共管戰爭風險,避免戰事發生;二是建立社會平時抗壓韌性的演練,以應對戰時基礎設施失能和緊急醫療系統需求的挑戰。因此,「和平推」是以全方位的實力做後盾,再以溝通解彼此的想法,尋求可合作的項目進而化解爭端。

先談難行之處。艾瑪建議如果賴清德總統和習近平主席有意推動兩岸「和平推」,要清楚明白彼此的立場和利益,先藉由大家共同面臨的問題合作,並逐步朝向管控戰爭。筆者相信賴、習兩位領袖深知對方的立場,之所以無妥協的空間,乃因兩岸雖同根同源,但相隔七十多年來體制與意識形態迥異,加上美國等因素牽扯,使「和平推」難以實現。

再談提醒我國之處。艾瑪接受專訪時表示,台灣要避免在中美競爭中成為受害者,時刻需加強國家的資源韌性,切勿陷入阿拉伯石油般的晶片「資源詛咒」,以應對大陸可能的封鎖。她指出台灣需擁有必要的國防嚇阻能力,年輕人需有服役保衛國家的意願,義務役不該像夏令營,此等均不可等閒視之。

其次,艾瑪表示兩岸人民對彼此關係有認知的差距。首先,她未發現大陸民眾對台灣懷有敵意,並且未將台灣問題視為優先處理的事項;反之,她始料未及的是,台灣內部對兩岸統獨議題的兩極化,將兩岸關係列為首要議題,造成社會逐步分裂,且無意面對如何解決問題,缺乏社會凝聚力。

對於艾瑪上述建言,反應出國內過於強調黨同伐異、非黑即白的社會氛圍,可以隨意指謫他人賣台、引戰,使得兩極對立加劇,刻意忽視大多數國人希望維持現狀的要求,亦即維持穩定生活重於統獨。

當陸艇已公然闖進淡水河岸,美軍意圖在台海布局地獄景象的當下;前者印證了艾瑪對國軍訓練的憂心,後者驗證了台灣陷入中美競爭的擔憂。台海局勢日趨緊繃之際,我除加強戰備外,國內各黨派如何溝通合作、凝聚國人共識、團結一致,才是台灣「和平推」的永續發展之道。














高層意識形態是海防破口


2024-06-14 00:29  聯合報/ 陶以哲/高中教師(新北市)


日前陸艇闖入淡水河,金門也常見對岸無人機飛入盤旋,更不用說近年共軍船艦與飛機常態性的靠近台灣本島,這一切變化都源自前年美國眾議院前議長裴洛西訪台後開始,兩岸邊界感已嚴重失衡。防微杜漸,近期共軍一系列的活動,已是重大國安警訊

令人搖頭的是,新任國防部長對淡水河陸船闖入的離譜事件進行職責切割,也只見海巡署讓下屬承擔過失,殊不知根本的高層意識形態與決策,乃是上述現象的根本成因。

對岸長期對台灣有統一企圖,軟硬兼施再清楚不過,惟台灣對中國文攻武嚇的反應,卻不及府院對立法院覆議案的高度重視。執政者在乎人民安全福祉?或僅想保護自身權位與利益?答案再明顯不過




王文華/AI 最大的風險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王文華/AI最大的風險
◆  廖達琪/制衡行政權─國會需賦權
◆  廖元豪/從釋憲先例論國會改革爭議
◆  闕志克/民主規範與選戰權變的抉擇
◆  楊永明/台灣武力自衛:第一槍≠第一擊








王文華/AI 最大的風險


2024-06-14 00:05  聯合報/ 王文華(作家、網路媒體《創新拿鐵》創辦人)
短短一年半,AI已經改變了我們的工作方式,接下來,也將改變我們的生活。(路透)


不是搶走人類的工作。雖然那已經發生。

五月中,「ChatGPT」的創造者 OpenAI 公司推出「GPT-4o」。這個版本讓人與 AI 的互動,從文字進步到影音。使用者可以用聲音,問「GPT-4o」問題。可以給它看影像,請它評論。而「GPT-4o」會用類似真人的自然聲音回應,甚至能說故事、唱生日快樂歌…

它能用影音互動,因為它有「眼睛」和「耳朵」(手機的攝影機和麥克風)。也因為善於觀察和聆聽,它可以根據使用者的表情和語氣,調整互動的內容和方式。比如說看到你在生氣,它會安慰你。看到你「假裝」在生氣,它會虧你。在發表會上,OpenAI 員工故意發出緊張急促的呼吸聲。「GPT-4o」說:「嘿,馬克,你又不是吸塵器,幹嘛發出這種聲音!」

看來,它不只會搶走人類的工作,還可取代人類的很多其他功能,如社交。

事實上,AI 社交軟體,發展迅速。下載 APP,你可以創造「AI 朋友」。指定他的性別、年齡、外貌、工作…然後用文字或聲音互動。它有記憶,記得你跟他說過的話。所以知道你上個月才失戀,會安慰你。甚至進一步挑逗你,要你跟它「交往」。

短短一年半,AI 已經改變了我們的工作方式,接下來,也將改變我們的生活。

這一年半,我當然也恐懼這樣科技將會在很多方面取代人類。但我發現最大的風險,是在它將讓人類愈來愈無法體會跟真人互動會產生的摩擦與喜樂

從一年半前的「ChatGPT」到今天的「GPT-4o」,AI 產出的內容,大部分都中規中矩、四平八穩。與人類的互動,總是彬彬有禮,能幽默卻不冒犯。當然在發展過程,AI 也曾經出現幻想或色情言論。但整體來說,它的發言是圓滑而愉悅的。如果用人來比喻,它像是一位七十歲的智者,什麼都懂,什麼世面都見過,不會動氣,不會偏激。所需睡眠不多,隨傳隨到。

但人之所以為人,正是因為我們「不」是這樣。

我們所知有限,卻自以為是。我們都想提高 EQ,卻控制不住自己。我們會看不順眼、聽不順耳、不耐煩。甚至還沒看到、聽到,就已有了成見。我們總是處於分心狀態,無法專心地對待彼此。我們不會隨傳隨到,經常已讀不回。我們會誤解、錯怪、冤枉、衝突,甚至暴力。

但同時,我們勇於探索、努力成長、義無反顧地愛、毫無條件地給。我們忠言逆耳,不怕得罪彼此。雖不常見面,見面時可以擁抱和親吻。我們會體貼、寬容、原諒、犧牲、奉獻,相信那些看不到、聽不見,網路上不存在的事情

而人生值得一活,不就在於我們得不斷在這些人類缺點和優點間翻攪

而一旦我們習慣了凡事都透過「七十歲的智者」,生命就只剩下那個螢幕。風平浪靜,但也了無生趣。

這才是,AI 最大的風險。





黃齊元/兩岸危機下的台灣榮景省思

◆  黃齊元/兩岸危機下的台灣榮景省思
◆  詹文男/從心經到AI









黃齊元/兩岸危機下的台灣榮景省思


2024-06-14 00:10  聯合報/ 黃齊元(李國鼎科技發展基金會副董事長、東南亞影響力聯盟創辦人)


賴清德總統上任,兩岸關係急速惡化,除了軍事演習外,還有經濟制裁。大陸宣布終止 ECFA 部分產品關稅減讓措施,理由是賴清德的「台獨立場」,煽動兩岸對立、和經濟脫鉤斷鏈,嚴重破壞兩岸協商及 ECFA 實施基礎。

最近多位台灣藝人轉發「祖國統一不可擋」貼文,五月天在北京演唱時提及「我們中國人」;賴清德指出在別人屋簷下承受壓力,應該給予諒解。但問題是,賴總統不解他們為什麼要去大陸,因為這是一個龐大市場,具有很多商機。不只台灣人,歐美在抗爭同時也積極擁抱中國市場。

全世界都想和台海危機保持距離。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迪表示,美國想要中國和台灣對抗,但沒要捲入其中;馬國總理安華表示,馬來西亞沒有「中國恐懼症」,因中國太重要、太具有戰略意義;菲律賓國防部長則表示,中共環台軍演是「內部事務」。

台灣盟友立場趨硬。日本政治權威表示,習近平將「蔣介石化」,意思是只會喊統一、但永遠不可能實現;美國前總統川普語出驚人表示若大陸犯台,將會轟炸北京;拜登講了台灣人最想聽的話:需要時願以武力保護盟友。台灣的確成了中心,世界衝突中心!

賴清德說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名字叫中華民國。最近歐盟外長表示,不承認台灣的國家地位,未來也不會這麼做,但會與台灣保持經濟和文化關係。聯合國秘書長發言人最近被問到第二七五八號決議時表示:「就我們的立場而言,台灣是中國的一省」。

坦白說賴清德提「兩國論」,美國也有責任,因美國對聯合國第二七五八號決議暗指「台灣地位未定」,且認可賴清德就職演說,所以賴在美國撐腰下,忽視大陸遞來的橄欖枝、終於踩到紅線。

台灣最大危機,就是沒有危機感。隨著黃仁勳來台,台股頻創新高,民眾追逐 AI 概念股及黃仁勳夜市美食,好比嘉年華會,股照炒、舞照跳,國際專家覺得不可思議。我們不是有信心,而是沒有概念,AI 使我們自我膨脹

美印太司令最近表示,台灣應以以色列為鑑,以國面對恐攻,一天內動員三十六萬人。台灣不是以色列,以色列連美國勸告都不理,執意進攻加薩,並透過力量把哈佛校長換掉、取消示威學生畢業證書,台灣有這種實力嗎?

面對中國崛起,西方國家已失去理性,最近美國有人表示,當初讓大陸進入WTO,是嚴重錯誤。事實上中國對外開放,讓全球企業如蘋果和特斯拉大賺,享受市場紅利。蔣經國當年解嚴,台灣才有民主;面對今天民主亂象,難道我們可以說台灣不適合民主嗎?以結果論過程,使人誤判中國價值。

隨著地緣政治危機升高,硝煙味愈來愈濃,習近平早已進入「戰時經濟」準備。大陸對台軍演趨於常態化,除了文攻還有武嚇,「硬的更硬、軟的更軟」。面對台獨及美國干預,兩岸鬥爭升級,但台灣早已被 AI 沖昏了頭!

台灣的自信不是沒有道理:AI 是未來,AI 需要半導體;美國 AI 強,但台灣有半導體;「主權AI」當道,而台灣是 AI 中心;智慧戰爭時代,大陸缺乏 AI 戰力;美國聯合台灣,可以打敗中國。這個邏輯結論是,算力即實力,誰能結合台灣,就能在未來勝出!難道大陸不明白這個道理?得台灣、贏天下!

ECFA、CPTPP、RCEP 都不重要,只要有 AI,蝦米攏毋驚衷心期待「AI 內閣」引領台灣向前行、走向和平